教育市场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2 01:36: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市场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职英语教育市场化研究
摘要: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推进,职业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为社会以及企业输送了大量的职业化人才。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和就业形势的新变化,对于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更多方面的新要求。这对于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都提出了更多的挑战。英语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各方面也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改革。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性学科,本身在学习上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对高职英语教育与市场化的融合进行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也将从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针对市场化视角下的高职英语教育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英语;英语教育;市场化
1目前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学目的考证性太强,轻应用。高职英语三、四级统考一直是衡量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教师和学生都把这种考试作为英语教学和学习的最终目的,这对英语教学和学生的总体英语水平的提高确实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似乎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它毕竟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不能检验学生真正应用英语的能力,更不能适应社会实践的需求。1.2教学模式和手段的落后性。很多的高职院校由于对于英语教育不足够重视,因此在教学模式和手段方面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重词汇质量、轻数量,重精读、轻泛读,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重应试教学、轻素质培养等一直存在。此外,教学手段落后,大多数高职英语教学还是以“教师-黑板-教材-录音机”为主,外语教学严重滞后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缺乏良好的英语教学的硬件环境。1.3学校缺少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目前高职院校,不注意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除了在英语课堂上有些英语气氛外,其他时间全部是汉语环境。由于缺乏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加上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所以高职英语学习效果始终差强人意。
2市场化理念引导下的高职英语教育发展
2.1改革英语教学模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度也加强了我国对外交流,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特征地位变得更加凸显,但是从我国整体的英语素质水平来看,还不能完全适应现有的全球化和国家化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逐步改善现有教育教学模式。IT、金融、制造等行业是目前对外联系较为紧密的几个代表行业,它们员工的英语平均水平都低于很多国家的平均水平。高职作为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场所,重视高职学生的英语教育应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应该从培养高职学生英语能力的目标入手,进一步改变和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提升,除了基本的课堂教育以外,还应该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理论联系实践来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英语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教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只有最大程度的使用英语才可以达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2.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养。教师是开展高职英语教育教学的主体,因此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也是促进高职英语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英语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改变都需要坚实的师资力量作为基础,培养学生的首要工作还是应该培养更多优秀的高职英语教师。作为高职院校,首先应该提高本校英语教师的准入原则,招聘更多的英语教育方面的人才,在教师的招聘上就要把关好,进而努力提高整体教师的综合素养;其次,要加强英语教师的综合性培训,针对市场化的特点,可以加强教师在商务英语方面的培训,让教师能够将商务应用和课堂教授融合在一起,在加强学生基本知识教育的同时可以拥有更多应用的机会,在实践中更好的学习英语。同时也可以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为教师提供一些出国深造或是对外交流的机会;再其次要进一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对于日常的教学管理进一步的规范化,推动教师整体队伍的更好建设。2.3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专业化的校企办学。高职英语教育应该是更加偏向于职业化和技能化,而人才的培养方面也是应该和企业的需求相适应。通过推广校企办学模式,开展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实习机会,让学生在真正踏入工作岗位之前就接受企业的管理和锻炼,这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是非常有利的。而对于企业来说,企业也需要一些新的力量作为补充,同时早期实习学生可以留在企业,也可以减少企业培养新员工的成本,有利于企业员工优化和管理。这种校企合作的专业办学模式是非常适用于英语的专业化教育的,英语本身就是一门实用型的语言学课程,因此英语专业学生尽早的接受企业的熏陶和锻炼是非常有利和必要的。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在当前受到了很多的学校和企业的关注,因此这种模式也会在英语教育中得到更好的推广。
剖析动画艺术教育市场化发展趋向
摘要:动画艺术教育的改进发展途径设想要体现教学多学科的交融,使学生了解动画艺术的实质性意义,学会思考,建立创造性的符合人性化的创作思路,增强创作的社会责任感,动画艺术教育市场化发展是客观要求。
关键词:动画艺术教育动画创作设计市场化
动画艺术教育市场化就是引进市场机制,使相关动画专业的院校在动画艺术教育的整体运行中具有市场特征,实现动画艺术教育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样既能满足市场经济、社会发展对动画艺术教育的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又能推动我国动画艺术教育体制改革,拓宽投资渠道,使动画艺术教育投资体制多元化,加快动画艺术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
本文拟从我国动画艺术教育的现状出发,谈谈动画艺术教育市场化的必然性及改进发展途径。
一、动画艺术教育发展市场化的必然性
1.动画艺术教育市场化是当下社会语境里的客观要求
英美教育市场化的改革形势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近二三十年来,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全世界,这次改革主要有三种趋势:市场本位学校改革、标准本位学校改革和全校改革。其中市场本位学校改革范围最广影响至今。对于市场本位学校改革,人们用不同的话语来描述:教育市场化(markeifsaifon)、教育民营化、教育私营化(pnva6sation)、教育产业化(industriMization)、教育商品化、“以市场为基础的教育”(market--basededuca-tion)……尽管称谓不同,但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信念:把竞争机制引入教育领域,教育不应该由国家大包大揽。这种竞争不仅存在于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而且还存在于公立学校之间以及私立学校之间。在这几个名称中,“市场化”最能表达这种改革趋势的理念,因为竞争机制是市场的核心机制。
一、教育市场化的理论基础
(一)新自由主义思想
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也称为“芝加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弗里德曼(MlitonFried-man)和哈耶克(F.A.Hayek)。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根本观点是:当代社会的所有弊病是由于资产阶级国家干预过多造成的。希望返回到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去。“如果国家干预少一点,竞争就会进一步发展,垄断就会大大减少。”此,他们要为市场自由竞争恢复名誉,他们认为市场机制在满足人类欲望和分配生产资源到各种不同用途上起着重大作用。“市场资本主义(如果真正让它起作用的话)则是唯一使每个人最可能在社会中得到他所希望的东西的一种制度。”‘而正是国家干预妨碍了市场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自由竞争不是名副其实的自由竞争。他们所指的国家干预包括西方国家的“国有化企业”、“福利国家”和巨型垄断企业。他们认为解决问题的出路是把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化企业私人化。新自由主义思想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打开了教育市场化之路。
最早提出教育市场化观点的是弗里德曼,他认为教育不应该是政府提供的一项服务,而应该是自由市场体系中的一部分。弗里德曼在1955年发表的《政府在教育中作用》一文中指出:“我相信,若要对我国教育体制动大手术,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私有化之路,实现将整个教育服务中的相当大的部分交由私人企业个人经营。否则,没有什么办法能摧毁或者至少极大地在削弱现存教育建制的权力,而摧毁或削弱现存教育建制的权力,乃是根本改革我国教育体制所必要的先决条件。此外,也没有什么办法能给公立学校带来竞争,而只有竞争才能迫使公立学校按照顾客的意愿改革自身”。哈耶克也认为“不存在用以决定谁该接受进一步教育的所谓公平的教育依据,不必通过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选拔。对学生进行选择的唯一途径是竞争和市场过程”。
(二)新公共管理主义
创业教育市场化路径研究
一、就业环境的变化需要就业市场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并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影响着高校教育的发展。创业教育能够满足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情况下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精神的需要。与国外相对成熟的创业教育经验和理论相比,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历史较短,并没有建立起系统的教育模式和理论。但是,经过短短十余年的努力,在理论与实践上依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从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取得的成绩有: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逐年增加;大学生对创业教育课程的学习热情较高;高校通过选修课、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就业形式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大学生对创业的看法也在发生改变。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网络等技术的发展与运用,许多电商企业的迅速发展,为大学生创业拓宽了发展空间。许多大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寻找创业机会,进行自主创业。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尤其在社会转型期间,大学生创业教育也面临一些新的情形:
(一)时展的新变化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与时展需要相适应的,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国家竞争的决定性因素。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为学生适应新的形势,并帮助他们迅速发展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同时,我国提倡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的培养是科技发展的直接动力。因此,为满足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大学生创业。
(二)就业压力的增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大学生面临沉重的就业压力。从当前的就业市场来看,就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合理等问题。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实施减员增效,大企业的结构调整导致就业机会的减少,这一系列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再加上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1年的114万人增长至2015年的749万人,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问题已经演变为社会问题。因此,为解决就业难问题,为学生增加就业机会,政策支持开展大学生创业。
高等教育市场化负面效应分析
一、大学学术自主受到威胁
表面看来,处于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中的公立大学进一步获得了高度自治,但实际上,大学自治并未得到真正增强,作用于大学的力量在实力上和数量上都有所增长:市场与政府成为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大学发展的双主体。这二者都可能对大学的学术自主造成危害。作为一种机制的市场对大学学术自治产生着影响。市场化的大学必须将学生、企业等顾客、用户、消费者们的需求和评价放在首位,这可能导致大学对学术本身发展要求的忽视。如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为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大学纷纷开设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实用性专业。这可能导致文史哲等基础学科趋于萎缩的状态。在教师的任用上,引入市场机制,废除教授终身制、取消大学教师的公务员身份,实施教师任期制、大量聘用兼职教师,建立教师资源自由流动市场。这损害了长久形成的保护学术自由的基本制度,即向学者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企业等各种市场主体也通过设立奖学金和科研基金、开展联合科研活动等影响大学的学术活动、干预大学的学术自由。市场化的大学越来越需要引入企业等各种外部团体的资金投入。获得资助的代价是大学必须满足资助者的要求,或完成资助者提出的任务,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布迪厄认为,在当今的大学形态中,知识的生产、流动和分配已被权力和金钱深入地控制了。西方发达国家“将学校也当作企业一样管理,要求文化生产者接受和采纳工作效率、工作节奏这样的规范,并将这些规范作为衡量知识分子成就的普遍标准”[1]。大学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有时也将大学当做商业机构,使管理技术适用于这个组织,并把利益作为追求的目标。当大学教学和科研以“谁出价高就为谁服务”的原则工作时,学术自由和专业整体性发展必将受到损害。除了市场,政府也成为大学学术自由的一种重要威胁力量。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评估和监督,造成了对大学学术自主的威胁。1980年代以来,各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加强了对大学的各种评估,包括评估机构、评估方法、评估制度、评估技术等在内的大学评估机制不断完善。高等教育评估和问责制度要求大学对政府制定的办学、研究项目等目标和政策负责。通过目标管理、效率评价、效果监督以及与之密切联系的竞争性拨款,政府所提出的各种理念、规划、指标、规范可以间接地转化为大学的各项活动的指南,从而使大学不得不服从于政府所制定的预期目标。政府利用质量评估这一重要杠杆,使自身从对大学具体事务的控制中撤出的同时仍然能够塑造大学的行为。1980年代以来英国高等教育评估与经费划拨挂钩的做法,以及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使大学必须迎合政府为经济发展而设定的科研目标,将大学的发展目标与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国际竞争力挂钩。在美国各州,强化学术劳动的绩效评估机制不断得到强化。政府还通过立法、政策干预大学的科研方向。19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公立大学中科学研究活动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科研课题直接与国家的实际需要、与市场中企业的需要紧密关联。在美国,许多大学纷纷开展盈利性的科研活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家政策驱动。冷战结束后,为应对来自日本、欧洲的激烈竞争,美国政府开始重视大学科研功能的经济价值,力图通过大学科研与商业的联姻来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先后通过立法、减税等多种方式刺激大学企业发展和加快大学科研成果转化。政府还通过立法,对许多大学与商业界的合作项目予以补贴或优惠。这些法律、政策都直接促使大学积极参与“大学—企业—政府”合作研究。而多数研究都是可以直接带来利润的应用型研究。政府还通过竞争性资助、直接投资等方式影响大学的发展方向。政府在大幅削减高等教育公共资助的同时采取市场竞争的原则来对大学科学研究的资助进行分配。大学为了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不得不逐渐投入到以市场需要为取向、以盈利为目的的研究活动中。高等教育市场化所带来的大学自由,是“按照政府所希望的去行动的自由。……在自我调节、灵活性以及自主的伪装下,政府成功地消灭掉了学术自主”[2]。大学自治的实质不过是“程序性自治”。
二、大学学术权力地位下降
高等教育市场化引起了权力结构的新一轮变革,以校长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权力得到了强化和扩大,高等教育消费者权力亦得到了提升。虽然这种变革完全符合组织行为理论,即组织结构要服从并服务于组织功能,但后果之一是大学学术权力地位下降。表现之一是以校长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权力得到了强化和扩大。传统的校长通常任期为1~4年,由教授聘任;而新的校长任期可长达5~7年,校长职位往往通过广告招聘。校长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学术人员,除了要求具有传统的学术领导必备的品质外,还要求具有战略上的创新能力和想象思维、财政管理能力和增加收入的能力、广泛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管理经验和高级管理成就等。早期魅力型与学院型的大学领导模式已被一种既注重科层管理技巧又注重企业管理技巧的大学领导模式所取代。在工作性质上,大学校长更多地承担起主管的角色,其工作重心从关心教育教学问题转移到考虑财政预算、规划发展等问题上,投入到教学领导岗位的时间和精力大大减少了。权力下放到学校导致了权力在学校的管理高层集中,校长拥有更多更大的权力,越来越像一个“最高行政长官”。纵向的、自上而下的管理结构得到强化,官僚的、自上而下的控制越来越多,大学内部的管理决策似乎也不再是学院模式的民主决策,而更多地趋向于由少数管理人员快速做出决定的科层制模式。由此,以校长等学校管理层为代表的行政权力与以教师为代表的学术权力之间形成了对立。大学教师的专业特权遭到了行政力量日益强劲的削弱,自主的专业身份愈加明显地让位于“被雇佣者”的角色。表现之二是高等教育消费者权力得到了提升。在市场化高等教育体系中,政府、企业、雇主、学生等都作为核心顾客,其“顾客”权力得到提升。迈克尔•吉本斯(M.Gibbons)将知识区分为“模式1”知识和“模式2”知识。“模式1”知识是由学科结构构成的。而“模式2”知识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知识。这种知识是在应用的环境中被生产的、以跨学科为原则、以学科交叉和组织多样性为特点、更强调社会问责制和基于较广泛基础的质量控制体系[3]。在市场化高等教育体系中,工业界介入到国家与大学的关系中来。大学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学为在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更需要发展“模式2”知识,“模式1”知识已经过时了。这一改变证明了知识市场化导致的知识商品化,“知识被看成是一种东西,可以购买,可以打包投递,知识的输出以货币为单位”[4]。由此,学生从学徒变成了支付者、消费者,学者则从高级艺人、师傅变成了可交换知识的输出者,成为生产者、供应商、服务的提供者。学者们不是可以有独特贡献的专家,也不是学术专业权威。大学像在从事商业生意,在更好、更有效率地利用有限资源,遵守“成本—效益”法则的借口下,教师不得不服从大学内部行政权力对各种经费的重新安排。随着高等教育资助模式由资助生产者主导模式向资助消费者主导模式转变,学生、企业等消费者的评价作为评估指标,教师终身制或公务员身份被取消,都更加剧了学者权威地位和身份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者的自我认同。近年来,一系列研究已证明了这种危险的存在。哈尔西(A.H.Halsey)曾对学术职业“地位下降”[5]有过论述,拉姆斯登(P.Ramsden)也提出“职业者的学术到无产者的学术的转变”[6]。“总而言之,整个高教系统丧失了自主权,因为在管理统治层发生了很大变化,教授们在自己的工作上失去了大部分特权”[7]。阿特巴赫指出,高等教育的管理主义的加强,权力由学术人员向专业管理人员和外部管理结构的转移,削弱了学术人员的自治和权力,将极大地影响学术职业的传统作用。这种趋势威胁到教授决定的学科发展方向、开发课程的权力以及最大程度地全面控制课堂和研究课题计划的遴选与实施的权力等。这必将影响大学的学术自由[8]。
三、公益性与市场性的失衡
教育作为一种产品所具有的一种特殊性质是公益性,即公共品或准公共品属性,它是指教育活动应该尊重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并以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为最终目标。而高等教育市场化,不仅仅是一种高等教育走向分权化、增强竞争性和引入经营方法的趋势,还正引发一场高等教育的文化的转型与重建。它在大学组织的目标、结构、制度甚至价值观等各方面都对大学产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高等教育的市场性逐渐突显,经济、效率、效果、消费者至上成为大学的首要目标取向,而其原有的公益性开始逐渐消退。对教育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形成了教育公益性和资本寻利性的悖论,公益性与市场性的失衡将会给高等教育带来不良影响。高等教育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企业化”和“学术资本化”。市场化的大学如同企业一样,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对社会和市场复杂多变的需求作出回应。大学必须积极主动地“创收”,来维持组织的正常运营。高等教育市场化,就是确定顾客的需要,生产合格的产品来满足他们的需要。高等教育机构必须为各种各样的顾客和赞助者(学生、政府、雇佣者、企业、校友、捐赠者等)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这种新文化形态中,高等教育机构与社会的关系变成了提供者和需求者(购买者)的关系。受市场逻辑的影响,大学中无论教育还是研究活动,都开始更注重知识的交换价值而非传统大学中知识的文化价值或象征价值。知识的交换价值被放置在了最为显要的位置。知识商品化了,同时也成为一种可以带来新价值的资本。公立大学的学者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从事研究工作,展现他们的学术资本。这些资本包括教育、研究、咨询技能以及其他学术成果的应用。这些学者虽然名义上还是在为公共事业部门服务,但是实质上却采用市场行为来为私有部门获取利益[9]。市场化的大学,成为了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其自主性、独立性得到确认,但面临着多种资助主体的问责。多种资助主体的逻辑,与大学内在的认识论、学术发展的逻辑并非是一致的,有时甚至是充满着矛盾。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以追求利润为直接目的,资本的本质是逐利性。而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培养人的事业,是为了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开发个体的全面潜能,进而造福于他人、社会乃至整个人类。当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渗透得太深时,教育这一原本十分复杂而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就被简单化成“投入—产出”、“成本—效益”的过程。竞争成为高等教育系统的运行法则。“消费者至上”成为大学的理念。“经济、效率、效果”成为大学的组织目标。在这种宗旨下,大学董事会和校长等大学高端管理层纷纷采取措施降低大学办学成本。大学的教学、科研活动,都不再遵循传统大学的学术逻辑,而是遵循一种由政府推动的竞争性逻辑。从本质上来说,大学失去了自身的文化逻辑,成为了公共行政的一个部门。高等教育市场化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已既成事实。但仍应坚持将教育看做是一种市场化的公益行为,而非一种纯私益的行为。高等教育市场化,虽然能够十分有效地提高教育的生产效率,但是,作为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对政府的角色定位上使市场理念占支配地位,而对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民主、公民权和公共利益的关注却被置于次要和从属地位,而这些信念与学术自由、文化引领一起,都是教育应然内蕴的基本价值。以上被忽略的价值,却正是对个人和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高等教育的公益性,意味着政府对高等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应该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资助者、支持者。如何建立有效的机制来协调教育的公益性与市场性、公平与效率,使它们之间取得适度的平衡,成为大学面临的挑战之一。总之,高等教育市场化,给大学的学术自由带来了诸多潜在的危险:追求经济、效率、效益的价值理念与非功利的学术自由原则不相一致,大学若以此为决策目标,则会对学术自由造成损害;成为企业化法人的大学,对自治的公共责任的过度关注,往往造成对学术自由的忽略;大学权力向管理人员和校外人员的转移,会造成学者相对无权的地位,不利于对其学术利益的维护;以(可见的)结果、输出为导向的绩效评估,往往制定明确的、短期的、便利评估的目标,势必导致政府盲目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对于长远的、效果难以估计的政策目标缺乏兴趣。这些都将损害学术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长远利益。
大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研究
【摘要】大学生创业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与焦点,在创业风潮席卷全国高校大学生的浪潮中,出现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就此对我国当今大学生创业市场存在的几个典型问题及原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科学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全国;问题;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步入平稳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人才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作为培养人才的主力军——高校必须承担起全面深化改革人才的重任。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人才运营模式,将继续发光放彩。虽然高校在大学生创业的工作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其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也被放大开来。本文将就此进行细致的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创业市场化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创业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存在,只是当时并未造成太大的影响,今天,在大学生创业愈演愈烈的大环境下,才逐渐走入大家的视线。创业教育起源于西方,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创业能力,近年来,随着联合国教育部的大力推广,才逐渐被许多国家重视,因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仅仅只有十余年,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因此,我仅指出较为突出的问题。(一)高校创业教育缺乏专业性教师。我国很多高校目前开展的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其主要原因在于教授学生创业课程的老师不一定创过业,了解创业。作为老师其知识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对当今就业形势大环境没有太多的了解,而且作为教授创业教育的教师而言,书本资源是相当匮乏的。此外,我们从书本上所了解到的知识跟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而大部分高校教师不能很好地缩短这部分差距,更甚,一些高校为了面子工程整出一些创业班,只要你上够课时就发给一个合格证,更是歪曲了创业教育的目的。(二)高校学生缺乏耐心了解社会。当今社会充满了浮躁的气氛,渐渐也影响到了部分大学生,造成他们好高骛远,不肯脚踏实地。特别是很多大学生刚踏入社会时,一心想创业,却忘了创业需要一定的经验与阅历。在一些发达国家大学生毕业后,他们先是在相关单位工作,获取一定的社会阅历与创业经验,再开始创业,而我国大部分创业的大学生并没有取得一定的经验与阅历就开始创业,从而造成参加创业的人很多,成功的人却很少。大学虽然是进入社会的过渡阶段,但大学毕竟不是社会,一部分学生在大学里学到了人际交往的窍门,而沾沾自喜,却忘了大学跟社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让大学生尽快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是促进创业成功的一大难题。(三)大学生创业缺乏社会资源的支持。对于很多有想法、有能力的大学生来说,资金的获取、社会的帮助成为了创业的关键。大学生创业活动是在整个市场经济环境中逐渐形成的,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经历来看,创业教育并不是仅仅依靠学校教育,社会支持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所以大学生创业活动应当以整个社会作为支持背景,完善的教育体系,增加大学生创业的有效性①。目前,我国仅有上海、浙江几个省市出台了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大部分地区缺乏相关支持,社会上很少有企业或者个人愿意投资大学生创业活动。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创业教育与社会相脱轨,学生无法从社会得到模拟的场地与机会,市场也得不到适应自己经济体制的人才,从而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完善我国大学生创业市场化的建议
远程教育课程市场化导向教学难点与对策
提要:远程教育课程从设计到教学各个环节,要以市场化导向为主,但在实际工作中,教育者面临把握市场化导向难、市场化导向运用难、市场变化追踪难等难点问题,远程教育课程教师要走出校门,走向市场,完整把握市场信息;更新观念,提升本领,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持之以恒,勇于扬弃,跟上时展步伐。
关键词:远程教育;市场化导向;教学研究
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的转型升级,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就是由学院课堂教科书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到适应社会化需求的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的培养过程要围绕着社会需求进行,换言之,人才的培养要顺应市场化的导向进行。无论教学设计、资源制作、教学互动的各个环节,都要考虑市场化的导向,教学效果的评价也靠市场或者社会来决定。但如何把市场化导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所体现,不同的课程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本文以艺术设计类课程为例,把远程教育课程市场化导向教学中遇到的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性的思考。
1实践价值
远程教育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把各种学习资源呈现在学习者面前,供学习者使用,并通过人机交互的模式实现师生的网络互动,从而完成教学的各个环节。正是多终端的学习方式,替代了学员课堂师生面授的教学过程,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更加灵活,但无形中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如何使学习更有效,成为困扰教学质量的瓶颈。
(1)市场化导向使远程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设计更有针对性。开放大学被称作“没有围墙的大学”,不仅仅是办学范围的扩大,更主要的是能满足学习者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能提供学习者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
大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问题与对策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时期,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为推进创业教育市场化建设,学校应该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打造适应学生创业能力发展的外部生态环境,为学生提供模拟创业的凭条,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导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
[关键词]新时期;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
一、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的问题分析
在我国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有必要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训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学校对大学生创业不够重视,创业课程建设体系设计不够合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创业质量。高等院校创业孵化中心缺乏相关政策的扶植。有的学生担心因资金、市场环境、技术问题而导致创业失败。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为学生分析当前创业市场环境中的困难,并且帮助学生做好心理建设工作。学校创业中心负责人应该积极与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给积极创业的学生以创业见习补贴,同时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帮助学生申领创业补助。在当前互联网发展环境中,学校对创业类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导致学生缺乏创业精神,创业活动与学生人生发展联系不大。在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建设中,教师应该对创业的实体环境进行市场化运作目标的分析。学校缺乏创业的氛围,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低。创业资金是制约大学生开展创业探索的关键因素,政府与学校没有做好对接服务工作,导致一些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没能及时获得免息贷款和补助,将会严重影响创业质量的提高。
二、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的对策研究
(一)校企通力合作,打造创业实践基地
成人教育特色市场化管理论文
一、成人教育特色市场化中存在的问题
自从成人教育开始走向市场化,在其发展中就存在很多无法避免的问题。总的来看,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市场化水平较低。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我国的成人教育市场化水平较低,发展过程很是缓慢,而探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家宏观管理着我国的教育制度,对于一些教育方针的制定以及实施,政府的影响较大,从而使成人教育的市场化受到制约。同时受大众思想观点的影响,我国的成人教育经常受到民众的质疑,其发展过程很是缓慢而且社会认同度也较低。因此,在这种前提下,我国很多的成人教育机构都存在着师资薄弱、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2.政府管理的不科学性。当前,有关政府部门在我国成人教育的现状上,还没有形成一个严格的成人教育管理制度,对成人教育的社会支持与发展是不够的,在某种水平上,这些都制约着中国的成人教育市场的发展。同时,我国的教育体制在成人教育市场化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而消极的作用会使成人教育在市场化进程中缺乏引领,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3.成人教育主体较少。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我国的成人教育投资风险增加,一些成人教育办学机构的压力也不断加剧,造成我国成人教育的产业化发展越来越难。因为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多数的成人教育机构组织都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增加教学基础设施,更多的将是基于投入产出的比例来预测其盈利情况,然后再以收益的多少为参考,决定是否继续投资。所有成人教育的质量会失去保障,就会导致主体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制约,从而造成成人教育主体数量的逐步锐减。
二、创建成人教育特色市场化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第一,建立成人教育特色市场化管理体系对建设学习型社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当前这种市场环境的条件下,经济在不断地发展,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也不断增加,而知识经济的发展,就会促使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成人教育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要,从而使这种成人教育的新型模式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创建成人教育市场化管理体系就可以逐渐推进这种教育社会化的进程,使人们在得到知识需求的这种满足的同时,对教育社会化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从而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第二,建立成人教育特色市场化管理体系有利于我国人才的培养和人们技能的提高。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现代化进程逐步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很大,因此人们处于一种既有机会也有挑战的环境中,为了在这个社会中享有一席之地,每个人都要付出努力,要处于一种不断学习的状态,即使由于一些不得已的原因,也要学习,而成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适应市场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为其创建一种适时的、特色的市场化管理体系,只有严谨科学的管理体系,才能使其更好地发展。第三,建立成人教育特色市场化管理体系对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教育公平有积极作用。成人教育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它打破了城市和农村的地域与资源的限制,打破了每个学员年龄层次的限制,为所有想要接受教育的人,提供更多的成人教育机会,帮助学员找到那些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而学员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职业等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实现自主选择学习。是以有必要创立一套合适的成人教育的市场管理体系来实现教育公平,为教育公平提供一种制度支撑。
三、创建成人教育特色市场化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1.传统型成人教育的危机。在新中国以来,我国的成人教育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且其历史贡献也是无须质疑的。建国初期,“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是当时中央政府的一项重大任务,成人教育以“成人”为教育对象的特性满足了当时社会对各行各业现实劳动力进行扫盲教育的巨大的教育需求,所以成人教育就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地发展起来了。然而,目前的成人教育面临着学生短缺、机构急剧下降、经费不足、师资薄弱、素质差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内部的因素,内因才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成人教育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发展来进行必要的改革,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在很大程度上使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教育需要得到满足,因此成人教育的改革和转型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无法避免的。而我们为了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创建这种适时的成人教育特色市场化管理体系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2.国内成功的市场运作实践。在当前的环境下,中国成人教育的危机是实际存在而且是急切地需要解决的,中国成人教育要想继续前进并且更上一层楼,它必须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需要,进行改革和改造,增强其社会市场的竞争力,以此来不断探索新未来,探求新的增长点。在我国当传统成人教育屡屡受挫的时候,而那些其他具有特色的成人教育项目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比如体育健身训练、音乐和艺术辅导等,这些项目不仅占有了市场份额,并且还取得了社会效益,其实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它们实行的都是以市场化为核心的道路,以满足市场需要为主要目的。因而,从这些成功的事例可以看出,我们国家是具有发展成人教育特色市场化的条件的。
国家主导下的市场化——中国教育制度的变迁方向
中国教育制度(人力资本生产制度)必然发生变迁。变迁的方向是:国家主导下的市场化,即在国家的控制、指导、调节或准许下,使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教育与培训领域得到逐步发挥和全面贯彻。理由如下:
第一,国家的主导作用具有必要性。在中国,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三位主体,具有完全一致的利益追求和目标函数。由这三位主体构成的“国家”,内部交易成本较低、工作效率较高,功能强大,控制和主导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是在国家的完全控制、指导、调节下发生的。人力资本生产制度变迁,作为经济和社会制度创新工程的一部分,只有在国家的主导下,才可能顺利实现。违背或不顺应国家意志的制度创新活动,现期内,至多是短期内,可能会有“机会主义”行为带来的收益,但用不了多久,创新的边际成本就会高于边际收益,因而不可能持久。
第二,经济和社会制度创新的方向具有决定作用。人力资本生产制度,是社会系统中具有开放性的子系统,主要功能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人力资本生产制度发生变迁。变迁过程遵循一定的内在规律,但变迁方向主要决定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国家的主导下,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发生市场化方向的变迁。竞争机制和价格制度,不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得到全面应用,而且广泛作用于教育与培训、科学研究、技术创造、医疗保健、文化繁荣、社会保障、非营利部门和组织管理等多个方面。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的创新过程已经开始,竞争机制和价格制度正在教育与培训领域逐步实施。
第三,国家与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的关系具有历史性。在西方国家,现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主要起源于宗教和非宗教民间组织和个人发起的教育活动。目前,在欧洲和美国、日本等地,非公立教育十分发达,著名高等学府的举办者多数是民间法人而非政府。非公立教育制度的变迁会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但主要取决于民间举办者的决策。与西方国家现代教育的发展史不同,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发展。自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清政府创办第一所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尽管出现了由教会等民间组织和个人举办的私立教育机构,但从未获得充分的发展机会。处于支配地位的始终是国立教育。
第四,国家与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的关系具有现实性。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教育基本上处于国有国营状态。改革开放以来,虽然非公立教育有所发展,但公立教育仍然是全国教育制度的绝对主体。国有教育与培训制度的创新,自然必须由所有者主导和参与。事实上,迄今为止所进行的全部教育制度创新活动,无一不是在国家主导下发生的。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中国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的变迁,只有通过国家主导下的制度创新活动才能够实现。制度变迁的方向,与经济和社会变迁的方向具有一致性。人力资本生产制度发生国家主导下的市场化变迁,意味着国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改造现存教育与培训制度,以达到优化国有人力资本生产资源(教育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最大化人力资本产出的目的。(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