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2 01:29: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育史

小议计量史学法在教育史的应用

摘要:计量史学法适用于历史上有关教育现象的规模、程度以及范围的研究,适用于历史上有关教育结构的分析与研究,适用于历史上各现象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计量方法被引入史学研究领域,促进了教育史研究的精确化,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问题的视角,有助于研究者挖掘和利用“边缘资料”,同时迎合了教育史学科发展的国际潮流。

关键词:计量史学;计量方法;教育史研究;运用

教育史作为历史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方法也深受历史学的影响。将计量史学方法运用于教育史研究中,对拓展教育史研究的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计量史学的发展及其基本理论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统计学的发展及其在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计量史学开始萌芽。一些历史学家开始把注意力集中于统计学与史学研究的关系上,探求计量分析法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史学研究中的运用。到二十世纪初,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通过发掘和利用新材料,开始采用初步的统计方法对史学进行定量分析。二战结束后,计量史学开始蓬勃发展。这一时期,一些高难度的数量统计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历史研究中,历史学家能够运用计量模型对历史现象进行模拟式的计量分析,计量史学方法的应用范围大大拓展,计量方法成为此时期许多历史研究人员进行分析、判断和解释历史现象的主要研究方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现代意义上的计量史学发端于美国。美国在经济史领域首次引入计量方法来重新解释美国经济史,由此形成了美国的“新经济史学”。

“新经济史学”一词流行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1958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康拉德和迈耶发表了美国计量史学同时也是美国“新经济史学”研究的第一篇代表作《南北战争前南部奴隶制经济》一文。此文中运用了大量的计量分析方法对南北战争前南部奴隶制经济的收益问题作了新的解释。此后,“新经济史学”迅速传播到法国、德国、英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研究实践中,“新经济史学”主要运用反事实的“假设一演绎”模式来解释历史现象,即“先提出一种与实际存在的历史事件相反的假设——演绎模型,然后将其转换成计量分析模型,再根据这个模型广泛搜集数据,进行验证”。这一模式虽然受到了很多历史学家的批判,但它在史学研究中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它不仅使史学的内涵大为扩展,而且还促进了史学方法论的进一步发展,使人们对客观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查看全文

外国教育史研究考察论文

[摘要]以我国(教育史研究)杂志近六年刊发的外国教育史类论文为研究对象,就这些论文的数量、选题分布状况、刊载论文作者单位和地区分布、论文合撰程度、引文文献情况以及研究方法等进行分项统计,展示了我国当前外国教育史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并从这一角度探讨了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近六年发展的基本动向。

[关键词]外国教育史;研究近况;相关论文;量化分析

教育史是我国教育领域最早取得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的专业领域,也是拥有博士点数量较多的专业领域之一,该领域的专业杂志——(教育史研究)(季刊)是全国中文核心刊物,1989年始由全国教育史学会发行。作为这一领域的唯一专业刊物,《教育史研究)刊发的论文,其选题大体代表了我国教育史领域研究的基本方向,其研究程度基本体现了这一专业领域的研究水准。本文试图通过对该杂志近6年刊发的相关论文的统计分析,对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的现状作一基本描述。

一、分析对象与方法说明

我们从刊登在(教育史研究)1999—2004年的论文中,选出所有外国教育史领域的研究论文,就这些论文的数量、选题分布状况、研究主题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论文合撰程度、引文文献情况进行分项统计,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分析。被统计和分析的论文时间跨度为6午,共含24期杂志。采用的方法主要为统计与分析。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查看全文

外国教育史研究论文

[摘要]以我国(教育史研究)杂志近六年刊发的外国教育史类论文为研究对象,就这些论文的数量、选题分布状况、刊载论文作者单位和地区分布、论文合撰程度、引文文献情况以及研究方法等进行分项统计,展示了我国当前外国教育史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并从这一角度探讨了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近六年发展的基本动向。

[关键词]外国教育史;研究近况;相关论文;量化分析

教育史是我国教育领域最早取得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的专业领域,也是拥有博士点数量较多的专业领域之一,该领域的专业杂志——(教育史研究)(季刊)是全国中文核心刊物,1989年始由全国教育史学会发行。作为这一领域的唯一专业刊物,《教育史研究)刊发的论文,其选题大体代表了我国教育史领域研究的基本方向,其研究程度基本体现了这一专业领域的研究水准。本文试图通过对该杂志近6年刊发的相关论文的统计分析,对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的现状作一基本描述。

一、分析对象与方法说明

我们从刊登在(教育史研究)1999—2004年的论文中,选出所有外国教育史领域的研究论文,就这些论文的数量、选题分布状况、研究主题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论文合撰程度、引文文献情况进行分项统计,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分析。被统计和分析的论文时间跨度为6午,共含24期杂志。采用的方法主要为统计与分析。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查看全文

近代音乐教育史中女性音乐工作者讨论

【摘要】近代以降,在传统的音乐艺术表演体系中,无法顺应时代要求改变其腐朽的组成方式和培养模式的“女徒弟”被历史淘汰。由于社会审美和要求的转变,“女教师”这一现代职业应运而生,而此职业生长的养分需要归根于新式教育中国化的推进。音乐教育在近代往何处去、女子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此变化中的内外部推力都有哪些是本文主要的讨论内容。

【关键词】音乐教育史;女性音乐工作者;近代

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广东女子师范第二校的演讲中说,“现在中华民国成立伊始,万种事业,皆由此时发起,由此时举办,凡为中华民国之人民,均有平等自由之权。今民国既已成立,国民之希望正大;然最要者为人格。我中国人民,受专制者已数千年,近二百六十余年,又受异种族专制,丧失人格久矣。今日欲回复其人格,第一件须从教育始。中国人数四万万,此四万万之人,皆应受教育。然欲四万万人皆得受教育,必倚重师范,此师范学校所宜急办者也;而女子师范尤为重要。今诸君发起此校,诚得要务;因中国女子虽有二万万,惟于教育一道,向来多不注意,故有学问者正少,处于今日,自应以提倡女子教育为最要之事。诸君今既成立此女子师范第二校,生徒达百七十人,将来此百数十人,各担荷教育之事,希望固甚大也。惟必有学识,方可担任教育。盖学生之学识,恒视教师以为进退,故教师之责任甚大。兄弟今日惟望诸君谨慎小心,养成国民之模范,则教育乃可振兴;教育既兴,然后男女可以望平权。女界平权,然后养成真共和民国。”①孙先生此段话包含了两个信息点,每个信息都蕴含着一个好问题:第一,“然欲四万万人皆得受教育,必倚重师范,此师范学校所宜急办者也;而女子师范尤为重要”。此句中为何单独强调女子师范的重要性?女子师范的状态在近代发展中与双轨中的男性师范教育有何不同?第二,教育的兴起和“男女有望平权”是怎样共生共存的?职业女性和女性音乐工作者在中国近代的社会地位究竟是如何演变的?

一、“女徒弟”历史地位低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自中国古代以来,“职业”一词似乎与中国女性并无过多联系。东汉初期,和帝时代最具声望的女性史学家班昭,用一纸《女诫》为中国的女性在父权社会下该如何自处设定了行为规范。《女诫》洋洋洒洒数千字中除了“谦则德之柄,顺则妇之行”的夫纲理论外,也不难看出,班昭并不提倡妇女抛头露面外出工作,而应“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私事,不辞剧易,所作必成,手迹整理,是谓执勤也。”地侍奉夫家。班昭所著奠定了中国女性之后千年来的封闭境遇和反叛之必然,也同样成为了之后直至清末“身家清白”之女性所遵从的“社会规则”。而因身家“不良”无法遵从此规则的女性,无非“娼优隶卒四种”,而“做女旦的”,更是至微至陋。②历史上对于从事音乐表演等行业女性的地位最为中肯和为大家所熟知的评价应该算是贾曾给唐睿宗的谏言:“良以妇人为乐,必务冶容,哇姣动心,蛊惑丧志,上行下效,淫俗将成,败国乱人,实由兹起。”③可以看出,女性音乐工作者在古时候除了出身民间团体外还有出身于乐府这种官方组织的,但“女徒弟”一旦学成,是要变卖或赠送给宫廷或大臣的,“师父”看重的是“女徒弟”色与艺的商品价值而并非对其手艺或品行的传承和学习。评价历史正确与否并非本文主旨,但只有明白女性在社会历史上的地位,才能继续探讨“女徒弟”和“女教师”这一议题。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女性从事音乐行业”的情况确实生长于此种土壤,并且在很长一段历史中与“教育”并无关系,直至中国清末的一次“客体”转机,“女教师”这一职业在经受诸多非议之后终于登上了中国近代的历史舞台。

二、“女教师”登上历史舞台

查看全文

建国以来音乐教育的历史分期问题

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对历史进行分类的方法之一就是对历史过程进行时序上的划分,即分期。一般而言,分期的标准是:以那些对历史发展有重大意义并导致出现质变的事件为界,把历史发展过程划分为若干彼此衔接但又不同的段落,借以说明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阶段性和连续性,以深化人们对漫长历史过程的认识。

目前,对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分期,一般是采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分法,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历史转折的准备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分段问题,普遍的意见是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把以下四件事作为分段的界碑:1982年十二大;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2000年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还有一种分期方法,就是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六十年的历史,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碑,分为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分别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这样来分期、分段,对认识和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相对而言比较准确,也越来越被大家认同。与我国历史学界对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分期已经有了这样越来越趋于被公认的观点相比,音乐教育的历史与发展分期问题,却由于视角不同、标准不一,分法很不一样。这对于人们认识和理解建国以来的音乐史和音乐教育史很为不利。目前而言,有以下几种比较流行的分期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在此不妨检视一下。

第一种,以马达的分期为代表。在马达的相关文章和博士论文以及成书《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中,将我国20世纪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分为六个时期:萌芽期(1901—1919)、初创期(1919—1949)、建设期(1949—1956)、曲折发展期(1957—1966)、停滞期(1966—1976)、繁荣期(1977—2000)。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世纪结束,被分为四个时期。因为其博士论文后来以专著形式出版,是我国研究音乐教育史为数不多的重要成果,所以这种分期方法的影响较为广泛,得到许多论者的支持。

第二种,是以音乐教育重要的指导性文献演进为标志进行分期。宋蓓、郁正民在《新中国六十年音乐课程标准发展的回顾与反思》一文中,对建国后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研究时,把音乐教育史也进行了时期划分,以中小学音乐教育大纲为重要的分期工具,并参照了第一种历史分期。这种分期方法认为,1949年以来可分为以下五个时期:建设期,为1949年10月1日至1956年的教学大纲颁布实施;停滞期,为10年“”阶段;恢复期,从“”结束始,到1982年的大纲颁布实施;发展期,1982年到1992年版大纲颁布实施;成熟期,只包括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三种,与第二种类似,也是以中小学音乐教育大纲为标准,但分法却差异较大。研究者许锐把1949年以来的音乐教育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6,即建国十七年至“”结束,包括1950、1956年版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第二阶段,1978—2000,即改革开放时期,包括1979、1982、1988、1992年版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第三阶段,2001至今,包括2000、2001年版的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此外,还有一些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以其他线索展开研究进行分期。王安国教授在《1978—2008:历史的跨越——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三十年》一文中,从美育、课程发展、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等方面综述了一定时期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只着重论述了一个时期,即改革开放时期。

与此比较接近,上海音乐学院的吴安娜在其硕士论文《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国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发展——以课程指导纲要和教材为依据》中,也把分期聚集于1979—2010,但又进行了细分。作者认为从1979年到2010年,中国音乐课程发展经历了“重建”“发展”和“改革”三个重要的阶段。而刘龙华在其硕士论文《新中国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中认为,新中国中小学音乐课程发展经历了五个时期: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全面探索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0);改革开放飞速发展时期(1991—2000);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时期(2001至今)。以上种种分期方法,虽都各有所本,但是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自说自话,并不太利于大家对某一问题形成共识,交流起来也存在许多障碍。我们认为,为了便于学术交流和研究,应该在历史分期问题上努力谋求共识。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在音乐教育的历史分期问题上具有更宽广的视野,与更广范围内的历史研究结合起来,积极借鉴其研究成果。就1949年以来的历史分期来看,前文所提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是至关重要的分期依据,因为实质上党史与国史分期并无区别。所以,音乐教育史并不能完全无视这个重要的参照标准,而是要尽可能以此为分期的主要依据。只有这样,才能让专门史的研究更具有历史的权威性。其次,在遵照大历史视野分期的前提下,认清音乐教育史中分期的标准。比如,既然对建国以来的历史发展有两种基本的分期方法,完全可以在此大的框架下,再做次一级的专门史分期,以重要的音乐教育文献和事件作为标志,而不必一定要上升到宏观的历史分期层面。

查看全文

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教学探索

[摘要]研究性学习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课程实践教学的一种新方式,主要包括阅读实践、课堂讨论、实践研修、创新实验计划和课程论文等形式,每种形式的特点和作用是不同的,其实施过程也各有差别。充分运用研究性学习,不但可强化课程研究的理论性与科学性,可提升师生教与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提升“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课程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从而实现其教学目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实践教学;中国共产党

思想政治教育史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使其成为学生热爱并受益终身的优秀课程,201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要求“创新教学艺术,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支撑”“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党的报告也从根本上规定了当前高校立德树人的方针、原则和基本任务。在新时期、新常态环境下,我校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按课程内容研究的方式,以问题为导向,进行阅读实践、课堂讨论、社会研修、创新实验计划和课程论文等研究性学习形式的探索,使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的增长、发散性思维,进行道德洗礼,最终提高其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写作能力和交际能力,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阅读实践式研究性学习

(一)阅读实践式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和特点。阅读实践式研究性学习是以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文献以及经典的作品,进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了解、认知与感悟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阅读实践有“阅读形式的多样性、阅读内容的多元性、阅读过程的自主性、考核评价的开放性等特点”[1]。(二)阅读实践式研究性学习的作用。1.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阅读习惯;2.由过去只看教材到阅读重要文献、经典著作等,以提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待人处事的人文素养。(三)阅读实践式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按照教学的不同内容,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著作。例如在讲到“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时可让学生阅读的《国民革命军及军事政治工作》一文,深刻体会“革命军是党的军队”“行动要依着党的政策”;在讲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题时,可让学生阅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一书,以深刻领悟为什么新时期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教学事业新局面。同时还要指导学生阅读政治学经典著作如《理想国》(柏拉图)、《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和《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等,以便使学生掌握政治,政治学,政党及其发端演变、特征、类型、制度等基本范畴,进而使学生关注、追踪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等研究领域、研究学派、研究趋势等前沿理论问题,以获取具有普遍价值的发现,提升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

二、课堂讨论式研究性学习

查看全文

市级骨干教师教育培训个人工作报告

年12月,我有幸被评选为市首届中学语文骨干教师,自年1月起,任期三年。光阴似箭,三年的骨干教师时日悄然过去了。回首这三年来走过的路,虽然很艰辛,但更多的是欣喜、是快乐、是成熟。我知道,过去能成为市级骨干教师,是学校领导的关怀和鼓励,是老师们对我的帮助和支持。我深知这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压力与责任。

我热爱教育事业,工作中做到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勤勤垦垦,兢兢业业。我爱每一个学生,时刻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他们,用自己的真诚和善良去感化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钻研、勤学来引领每一个学生。做到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教育。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

我深知“读书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所以经常从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抽出时间来阅读。通过重读那些文学名著,增强了我对名著内容的深入了解,也更增加了我的知识养料;通过学习教育专家的理论文章,开阔了我的教育视野,提高了我的理论水平;通过学习《教师的人格魅力》,我学会了如何做一名学生爱戴的老师,提高了我的做人修养。我还经常关注市教育博客的内容,在同行的博客中学习经验,探讨不足,及时把握当前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并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积极去探索先进的教学模式争取达到教学的最优化。然后,又把在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形成文字,写成文章。《我的语文教学观》一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这篇文章在年3月《安庆师训》(年第1期,总第24期第39-40页)发表后,受到同行一致好评。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深深意识到“教育的艺术在于鼓舞和唤醒”,教育的过程是创造性很强、又极富挑战性的过程。只懂教书不会育人,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我谨记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待学生坦诚而不鲁莽、关心而不骄纵、信任而不包庇,因而在学生当中树立了良好的师长形象,使学生“敬而亲之”。“勤奋努力,奉献爱心”是我作为教师的信条。任职期间,我能够坚持正面教育,大胆从心理素质方面探索德育教育的触发点,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不歧视差生,对一些思想上不够成熟、自律性较差、孤僻自卑或自大狂妄等缺点的同学,进行细致的了解工作,从各方面关心他们,使学生觉得教师既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师长,又是一个可以与他们促膝谈心的朋友。特别是对那些留守学生,我总是特别的关注。年4月,我所写的关于留守学生的《空巢,谁在留守》一文,荣获年“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创新论坛”案例评选一等奖,受到人民教育编辑部和市教育局表彰。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积极探索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在走进课堂之前,总要细心研究教参和教材,向其他老师虚心请教,并针对班级学生的学情和自己的教学特点,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化。在年8月5日县级典型课例公开课评比中,我所教学的《伤仲永》获得了总评86.67分,受到县教研室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学生成绩也在原有基础上稳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习惯有所改进,学习兴趣有了提高。在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全乡统考中,我所带的八年级语文获区级第二、校级第一的好成绩。在年12月县《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活动中,我所辅导的两名学生获得初中组二等奖和三等奖,我也获得了由县委宣传部和县教育局联合颁发的荣誉证书。

教师是一个研究者,一个思想者,一个探索者,所以本人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教科研活动,年4月,我作为一个骨干教师,参加了市教研室在枞阳召开的市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在会上,主动学习各种先进的科研成果,力求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日渐成熟。勤奋积累,笔耕不辍,我把我的教学心得和生活中的感受形成文字,写进我的博客。在年8月市教师教育技术优秀作品评选活动中,我的博客----亭湖熙客,获市年度教师教育技术优秀作品二等奖。在年元月市优秀教育博文评比中,我的作品《师恩永远》、《我带学生爬雪山》分别获得市年优秀教育博文“感悟人生”一等奖和”和“教育叙事”一等奖,并享受市教育局特邀参加第二届市教育论坛大会的荣誉,并接受市教育局颁奖。

查看全文

素质教育下校园足球的推动与发展

摘要:本文以素质教育的提出以及校园足球的发展为研究背景,结合素质教育分析校园足球开展的意义及价值:(1)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2)提高体育的育体功能;(3)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并提出进一步推广校园足球及发挥教育功能的意见及措施:(1)明确校园足球发展的教育理念;(2)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3)建立规范的校内足球赛事规程;(4)加强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5)提高教练员的训练素质与技能水平;(6)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

关键词:素质教育;校园足球;发展

新时期,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的教育改革向现代化迈进,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型,以体育为突破口实施素质教育使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体教结合”成为体育与教育改革的热点。在此背景下,校园足球活动孕育而生,以足球为突破口推进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成为实施体教结合的途径,同时,又以校园为依托开展足球运动,使足球得到更好的普及与发展。

1、素质教育与校园足球的发展背景

1.1、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发展。素质教育的提出最早是由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这是素质教育的最初思想源头。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说:“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手段、方式、内容等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但是实施的结果并不理想。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提出了以亿万学生为主体的“阳光体育”活动,为全国数亿学生服务,这是形成学校改革的起点。但是,在开展阳光体育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阳光体育“口号化”、阳光体育内容“形式化”、阳光体育实施的“理想化”,以及开展形式单一、动力不足等尖锐的问题。直至2014年仍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这种情况下,校园足球作为阳光体育运动的补充,肩负起促进学校体育改革使命,但要使校园足球对学校体育改革起到真正的效应,就必需要清楚的认识到校园足球在学校体育改革中的价值及涵义。1.2、校园足球的提出与发展。2009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以及《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并成立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校园足球这一术语正式从幕后走向了舞台。2015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切实提高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国务院牵头印发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以及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布了《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强调校园足球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2、素质教育下发展校园足球的意义及目的

查看全文

中国的教育是怎样失去游戏的

对于游戏,我们中国人向来都有一种鄙视的心理,认为它是一种非正常的、不严肃的活动,并且往往把它视为“奇技淫巧”,是一种不正经。更进一步,假如看到某人一天到晚沉迷于游戏,那肯定会被人视作不务正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呢?中国古代的游戏,并不落后,而且还源远流长。蔡丰明在《游戏史》一书的“前言”中指出:“中国的游戏史源远流长,如果从有史记载的先秦时代的斗鸡、走狗、六博、踏鞠等古老游戏形式算起,中国的游戏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如果从地下发掘的考古材料来看,中国的游戏史一直可以推源到遥远的原始时代”①不仅如此,中国古代的游戏还是相当发达的,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都在不断创造种种着新的游戏形式,从皇宫贵族到下层百姓,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但是,在教育这么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游戏的精神却在不断的枯萎,游戏却非常贫乏。从教育刚刚产生时的丰富的游戏教育形式,到后来的与游戏无缘,教育中的游戏日渐少见,学校中根本看不到游戏的踪影,直到今天以应试教育为代表的学校教育,可以说,中国的教育在日益地远离着游戏,在教育面临着变革的今天,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

本文着重考察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史,看看我们的教育是怎样失去了游戏这么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形式的,以增强人们对教育与游戏这一问题的认识。

在细致地考察之前,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是:什么是游戏?教育需不需要游戏?

对于什么是游戏这个问题,总体而言,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让我们先来看一看最权威的工具书《辞海》是怎么解释的。在《辞海》中,对游戏是这样解释的:“体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文化娱乐的一种。有智力游戏(如下棋、积木、填字),活动性游戏(如捉迷藏、搬运接力),竞技性游戏(如足球、乒乓球)。游戏一般都有规则,对发展智力和体力有一定作用。”再看看《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⑴娱乐活动。如捉迷藏、猜灯谜等。某些非正式比赛的体育话动,如康乐球等也叫游戏。⑵玩耍:几个孩子正在大树底下~。”很显然,在权威工具书中,游戏被认定为娱乐和体育的手段,与正经事不相容,“游戏人生”就是娱乐人生,就是将严肃的人生视为儿戏,自然就难以被我们所接受。

而荷兰学者胡伊青价的《人:游戏者》这本书的定义却是另外一种态度。他认为“游戏是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这种活动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其规则是游戏者自由接受的,但又有绝对的约束力,游戏以自身为目的而又伴有一种紧张、愉快的情感以及对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识。”②更进一步,胡伊青加还把人直接定义为:“人:游戏者”把人看作是游戏者。随着今天对人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他直接从游戏的角度看到了人的另一方面的本质特征。

查看全文

儿童成长家庭教育论文

一、引言

要想在孩子空白的画板上添上独一无二最绚丽的颜色,那么就要从孩子成长中的一点一滴入手,从源头上重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当今社会谁也不能否认父母以及一个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家庭作为孩子成长学习生活的最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一个场所,在有形中或者潜移默化中将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心理、智力、体格等多方面。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类似,都是通过环境因素来影响到孩子未来发展以及健全的人格发育,可以说,家庭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甚至有可能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所以说要想在孩子空白的画板上画上独一无二、多姿多彩的颜色,就要认识到家庭环境教育与孩子之间的相关性。

二、父母感情对于儿童的影响

首先就要探讨家庭中父母之间的感情对于儿童成长所造成的重要影响。每一个儿童都渴望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而决定童年幸不幸福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家庭氛围是否和睦,父母是否相亲相爱。爸爸妈妈都是每一个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人,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在一个充满爱和幸福的家庭氛围中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快乐,感受到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儿童生长在一个父亲母亲总是吵架、家庭成员之间没有信任可言的环境里,那么儿童只会感觉到家的冰冷和冷漠,久而久之,会对家庭失去希望,会对未来的生活感到迷茫更甚者会使孩子的人格发展不健全,在感情上有缺失,这些都不利于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更何谈使他们成为国家未来的希望。

三、父母对儿童教育起到榜样的力量

父母永远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很多孩子真正的启蒙者便是自己的父母。在与父母的日夜相处当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父母眼中的世界观,感受父母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所以作为家长,最重要的便是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形象。在生活中父母应该做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诚实守信、正直的人,这也是当今社会荣辱观建设的重要内容。父母的三观正,下梁才能更好地继承发扬。每一个儿童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这种延续不仅是血液关系上生命的延续,更是一种人生价值、处事态度、品质精神的延续。要想培养出人格健全、开朗活泼、阳光积极的孩子,首先,作为父母就不应该思想态度不端正、不能做一些违法违纪的事情,也不能用贪婪自私的态度为人处世。要时刻记得家长自己才是孩子第一位启蒙老师。要从小让孩子的心里树立阳光积极的生活态度,做一个充满爱心、有责任感、有正能量的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