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才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2 01:04: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人才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艺术教育人才培育模式
论文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对策;展望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的发展,对教育机构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艺术教育,将科学与人文知识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当代教育与艺术实践,建构科学可行的高等设计教育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艺术教育,就是通过有关的艺术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通过专业能力、专业意识的培养,通过艺术专业方法、专业技能的训练.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是一种建立于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的人格教育的基础之上,以人的创造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教育。
一、艺术教育的目标培养
教育的目标培养或培养目标是教育最根本的方向问题。它可以分成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目标是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来确定,这是纲领性的标志。但各类高校的艺术专业如何实现国家规定的教育总目标,目前教育界在认识方面不尽一致。对于高等教育自身来说,当务之急是调整和把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的方式和途径,努力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和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在市场多元化的今天,对艺术人才和人员的需求也向多元化和多样化发展。
二、如何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成人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研究
深化成人法学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突出价值。成人教育学生社会经验丰富,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更加全面、客观,就法律实践而言,正需要将法律精神、法律知识和相关法律素养进行融合。因此,成人法学教育更容易实现预期目标。本文将结合《法学教育学》一书,以社会需求为基础视角,分析当前成人法学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索社会需求视角下的成人法学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及培养方案,以期为当前全面提升成人法学教育质量提供有效动力。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教育部考试中心制订,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1年3月出版的《法学教育学》,主要以专科起点升本科法学和教育学复习考试大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考试要求、复习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和教育理论等多个角度进行论述,为报考法学和教育学各专业的考生提供了有效借鉴。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结构清晰,内容全面
该书以专科起点升本科的法学与教育学复纲为依据,通过对涉及的理论、考试题型和试卷结构等多种内容进行详细解读,为读者全面掌握法学教育学理论知识提供了科学指引。随着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提升,加上法治中国建设不断完善,大量学生希望通过接受成人教育,来提升自身法律素养,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与技巧。但是从目前成人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现状看,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多数法律成人教育工作者,侧重法律知识理论的系统化解读,忽略了法律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由于忽略了成人教育学生法律实践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影响了学生法律素养及法律实践技能的培养。其二,法律成人教育对象相对复杂,增加了教育难度。与普通教育相比,成人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步骤,随着大众对终身学习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成人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的专业性、知识背景逐渐复杂,增加了有效开展法律成人教育的难度与压力。其三,法律成人教育方法过于单一,影响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由于成人教育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学习时间相对分散,为做好法律成人教育,需要探索合适、匹配的教育方法。但目前多数教师对法律成人教育的重视度不够,缺少专项、匹配的教育方法。
二、论述权威,构思严谨
该书严格依据考试大纲进行叙述,其中所提出的观点、内容及教育理论严谨科学,为读者有效备考提供了科学借鉴。在社会需求视角下,培养成人法学教育人才时,要精准把握以下育人导向:一方面,要坚持以实践应用为基础导向。成人法学教育目标是培养一批熟练掌握法律知识条件,具备法律思维和法律素养的实践型法律人才,以满足法治中国建设的实际需要。法律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在培养成人法学教育人才时,要正视法律教育的价值意义,通过加大对现实生活中法律案例的解读,增强成人法学教育人才对法律的理解与认识。通过培养成人法学教学人才的法律思维,真正实现法律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要坚持以职业需要为目标导向。要正视成人法学教育的多元价值,积极打破单一、狭隘的法律人才观。通过将成人法学教育人才的岗位需求、职业特征与法律教育相融合,实现法律教育的最佳效果。要从社会视角出发,针对不同行业人才的法律素质要求,开展侧重点明确的法律教育方案。
三、聚焦应用,符合实际
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论文
[摘要]成人教育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进一步强化了成人教育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如何把“互联网+管理”应用到校企合作模式中并进而推动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教育者理应关注的重点。从“互联网+管理”校企合作模式对成人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具体策略进行探讨,以期成人教育更好地实现服务社会的功能。
[关键词]互联网+管理;校企合作;成人教育;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及接受再教育人数的增加,成人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但由于成人教育改革还处于初步阶段,因此成人教育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与选择。从成人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单纯的知识传授模式已经不能完全符合时展的要求,应用型人才培养逐渐成了社会需求的主流。成人教育要实现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相互融合与互补,并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必须构建适应当代经济发展需求及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从校企合作的视角探讨成人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策略,对成人教育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互联网+管理”校企合作模式的特征
(一)信息对称。所谓信息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行为的公平与效率取决于交易主体掌握的信息量,即信息越对称,交易越公平,反之亦然。倘若一方掌握的信息多而其他主体掌握的信息较少,通常情况会造成交易某方利益失衡,从而对社会发展和经济效率产生极大的阻碍。“互联网+管理”校企合作模式下,管理主体及合作方能有效获得必要信息,从而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以及教育质量的提升。(二)去中心化。由于校企合作管理依托互联网资源信息及技术,因而合作主体、管理主体及教育主体都是该发展模式下的核心,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者、监督者及参与者,因而避免了传统管理模式下一些参与主体找不到模式环节中存在感的弊端。(三)资源共享。“互联网+管理”校企合作模式下,由于信息对称和去中心化特征的存在,所有资源均是透明的,存在着高度的可进入性。在互联网的基本特征下,教育服务彰显着互联网思维在管理领域的优越性,因而教育服务定制式、学生学习个性化、校企合作效益最大化等均可得到体现,从而使得成人教育发展突破了传统思维定势,在新的技术平台和合作模式下找到了发展的方向与定位。
二、成人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学前教育人才素质概述
一、研究背景
1.民办学前教育人才基本素质评价工作的重要性民办学前教育一般是指由国家机关以外的个人或者私人团体自行筹措经费开展、开办、组织、管理、经营的学前教育机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一般包括私立幼儿园、中外合资或合办幼儿园、外商独资幼儿园等。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发展极不均衡,人员数量各不相同,学历水平有的偏低,专业水平也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些方面都制约着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因此,需要构建一套民办学前教育人才基本素质评价模型,促进民办学前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2.民办学前教育人才基本素质评价实证研究缺乏有限的一些研究多集中在民办学前教育师资现状的调研、相关问题的理论探讨等方面,但对民办学前教育人才基本素质的相关研究较少,缺少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笔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通过进行文献梳理,初步构建民办学前教育人才基本素质评价的模型,再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学前教育的相关人员,对模型进行调整,具有广泛代表性和适用性。
二、理论研究依据
1.理论依据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教育的起始阶段,我们国家非常重视学前教育事业,2012年,教育部就了《教育部关于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通知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更为详细地指出了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民办学前教育人才基本素质就是指能够胜任民办学前教育领域内的工作所应该具备的最基础的能力、品格等。然而,如何在民办学前教育阶段开展人才基本素质评价尚未有相关研究。2.研究目的开发民办学前教育人才基本素质评价工具能够更好地帮助民办学前教育机构选聘相应的人才,同时,也便于各级组织了解民办学前教育人才的相关队伍建设状况,促进幼儿智力发育与身心健康成长。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两个研究目的:①构建民办学前教育人才基本素质评价工具;②验证评价工具的适用性、科学性等。3.研究意义实践证明,进行民办学前教育人才的基本素质评价能够更好地引导民众科学、客观地看待民办学前教育行为。从理论层面讲,开发、构建民办学前教育人才基本素质评价可以填补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推动不同研究者开展相关的研究,促进人们关注民办学前教育的人才建设。而从实践层面上来讲,民办学前教育人才基本素质评价工具的开发与构建可以帮助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更好地选聘人才,也可以帮助相关大学更好地针对民办学前教育人才需求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培养。此外,还可以促进民办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工作,促进民办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研究过程及研究探索
1.做好前期培训工作为了保证本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我们邀请学前教育领域内的不同专家开展相应的理论与技术指导,从而更好地了解民办学前教育的前沿理论、最新进展、相关实践案例等。笔者通过学习在开展研究中所需要的一些方法,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应用的效果,提出在采用不同方法时应当注意的事项。2.构建民办学前教育人才基本素质评价工具(1)收集资料,对指标进行编码定义。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笔者提取与民办学前教育人才基本素质的相关关键词,然后,对相关关键词进行合并、概括,初步提取出民办学前教育人才基本素质评价的相关要素。(2)收集问卷数据,实施有效性验证。根据访谈和文献资料确定的关键指标,笔者编制了关于民办学前教育人才基本素质关键指标有效性验证的问卷调查,并将问卷发放给不同绩效等级的幼儿园教师,以搜集相关数据。综上所述,笔者经调查统计分析发现,民办学前教育人才基本素质评价工具模型的构建符合民办学前教育领域内人才的典型行为特征,对相关关键指标的界定能够很好地区分不同绩效的人群;开发的民办学前教育人才基本素质评价工具经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信效度检验等,证实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可以推广使用。
优秀教育人才管理意见
为加快优秀教育人才培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充分发挥优秀教育人才在教育教学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特制定《*区优秀教育人才目标管理实施意见》
一、目标管理的对象
被区级及以上党委、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命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各级名师、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
二、目标管理的内容
列入目标管理的对象须根据我区教育教学的实际,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特长,在目标管理期间,确定一个或数个科研课题。科研课题由本人自选,所在单位审核后报区教体局备案。
三、目标管理的考核
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探析
摘要:师范专科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目标定位服务地方经济,注重学生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上突出“知行合一”的职业技能,将音乐的专业性与教育的师范性相结合。
关键词:师范专科;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师范专科学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的小学老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是未来小学音乐教师,师范专科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影响着一批学生的素质,更影响了整个区域的音乐基础教育,所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成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和根本使命。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实施方案,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依据,也是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特色最为直接的体现。
一、整改原则
师范专科音乐教育专业是招收高中阶段教育的毕业生,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体系的设置,不仅要参照《小学音乐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更要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实际需求,对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过程进行总体设计,从而为实现人才培养和质量评价提供基本依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立足晋中、辐射周边、面向全国,培养理论知识够用、实践能力突出、专业技能过硬的小学(幼儿园)合格师资和管理服务一线的优秀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坚持内涵发展、转型发展、联合办学“三线并重”,积极探索与专业特点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优化以能力为核心,以知识和素质为两翼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二、师范专科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学前教育人才供给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取样
本研究的分析数据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重庆市2009—2012年学前教育本科、专科、中职的招生和毕业情况,该数据来源于重庆市教委官方统计数据。二是目前重庆市学前教育高层次人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单位较少,故该部分数据主要来源于访谈并结合各高校招生简章、重庆市大中专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目前,重庆市学前教育的人才供给主要来源于高师、高专和中职校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2010—2014年分别有5所、6所、9所、10所和11所高等院校招收学前教育专业本专科生401人、855人、1764人和2433人。2009—2013年分别有17所、22所、30所、31所和27所中等学校招收学前教育学生3555人、6201人、14073人、11884人和8258人,招生院校及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学前教育人才供给情况为:2010—2013年高等院校分别毕业学前教育学生588人、484人、404人和438人;2009—2014年中等学校分别毕业学前教育学生708人、1336人、1730人、2995人、5453人和11006人。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学前教育人才供给总量分析
从表1和表2可知,重庆市学前教育人才供给的整体状况为:从招生情况看,2007—2013年招收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总量增长了近6倍。其中:中职校的招生人数增长了6倍多;专科及本科的招生数量变化比较稳定。从毕业情况看,2010—2014年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其中:中职校增长最快接近8倍;专科同比增长近1倍;本科和研究生数量变化较小。由此可见,重庆市的学前教育从2010年开始培养规模增长迅速,总量不断扩大。从五大功能区的学前教育人才供给情况看,供给数量由多至少依次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都市功能核心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区。从纵向比较来看,五大功能区的人才供给呈现不均衡状态,差距达10倍。由于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中职校大都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因此区域内的学生总量较多;而渝东南生态保护区无论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还是中职生的总量均较少。从横向比较来看,2011—2013年除城市发展新区在2011年有少量减少外,其余各区的总量均呈增长态势,特别是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增长最为迅速。
(二)学前教育人才供给类型分析
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全域旅游在吉林省逐渐深入开展,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吉林省的旅游产业处于升级创新的关键时期,而旅游人才质量则是改革升级的关键因素。旅游高等教育承担培养高素质高能力旅游人才的重要任务,在全域旅游发展的背景下,通过透彻分析吉林省旅游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态势,并据此分析旅游人才新需求,寻找目前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困境,从与产业需求对接、调整人才培养结构、调整课程设置及内容等方面构建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全域旅游;旅游人才;困境;路径
1全域旅游背景下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新态势
2018年第一季度,吉林省旅游产业实现接待旅游总人数4820.48万人次,同比增长17.18%;实现旅游总收入达到892.30亿元,同比增长22.25%。冰雪旅游、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在全省打造“精彩吉林·温暖相约———冬季到吉林来玩雪”品牌形象的引导下,在省内打造了37大项、140个冰雪旅游节事活动。同时乡村旅游也逐步开展起来,各地区以全域旅游为发展理念,通过赏冰、玩雪、过大年等特色旅游活动的策划与设计,使各地区的特色旅游活动吸引了大批的旅游者。
2全域旅游背景下吉林省旅游人才培养困境
一方面是吉林省全域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全域旅游人才的培养则出现了脱节的现象。传统的旅游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于产业发展对高等旅游人才的需求,出现了旅游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的较为突出的矛盾。学生在旅游专业学习后进入到行业,却发现所学知识与技能无法适应行业的需求,在职业素养与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偏差,突出了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匹配矛盾与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性问题。
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摘要:音乐是一门艺术,并且是一门为广大人民百姓所喜爱的艺术,因此报考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多。高校音乐教育在国民音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风向标作用,它是音乐教育的先锋,我国的音乐教育改革也是从高校音乐教育开始。而当前,在新的形势下,高校专业音乐教育亟需继续加快改革的步伐,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转变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践型课程教学体系,将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本文主要结合当前社会需要和高校音乐教育的实际对专业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进行了研究讨论。
关键词:专业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音乐专业是现在大学的热门专业———几乎各个高校都有此专业。在当前科技高度发展,新兴产业增多,社会需要多样人才的背景下,为响应国家号召与适应社会人才需要,高校的专业音乐教育也必须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各高校音乐教育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依据产业发展、社会需求以及艺术前沿等促进学科建设并调整专业设置,增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建设文化强国的契合度,创建协同育人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笔者就结合我省高校音乐教育的实际来谈谈专业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的思考,希望能够给我省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助益。
一、专业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与定位
音乐是一种广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因此音乐专业也是一门深受学生欢迎的专业。音乐教育本身是实施美育的一项重要途径,通过音乐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可以说,音乐教育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专业音乐教育应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作为主要教育目标和理念,找准思路与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说,专业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与定位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作。专业音乐教育中涉及很多细化的专业与方向,如音乐表演、音乐教育、音乐史论、作曲理论等,以上几个方向可以分成两个方面,音乐理论与音乐表演。据了解,当前,我省各高校的专业音乐教学中音乐理论的教学与音乐实践的教学有脱轨的情况,理论课上的内容过于侧重理论,即逻辑性思维,过于抽象。而实践课程只针对技术性的教学,侧重于对音乐表演中技术的追求,如器乐演奏技术、声乐演唱技术等。而在专业音乐教育中,应当要综合这些专业的内容,甚至综合文学、史学、哲学、戏剧等不同专业的内容,加强不同专业之间的协作,在提高表演技能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音乐修养,使学生具备系统音乐知识的同时增强对社会、人生、生命等方面更有深度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好的以积极的态度理解社会,从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二)丰富艺术实践。人才的培养最终所依靠的是实践,专业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不外如是,如果只注重理论教育而忽视了实践培养,那么学生学再多的知识也只是纸上谈兵。众所周知,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高校专业音乐教育也要注重对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就需要通过加强艺术实践来实现。而艺术实践并不单单指“表演实践”,还包括“教育实践”。①各高校应制定和完善各种艺术实践方案,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艺术实践活动,让其在实践当中获得能力的提升。(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通过实行主辅修制、双专业制,增加人才培养的弹性,为学生创造更多自由学习的空间与机会。实施完全学分制,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由选课,以便使学生能够在音乐专业这个大框架内自由学习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和方向,从而培养个性化的人才。只有树立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多元化的人才。以上几个方面是笔者结合当前社会需要及我省各高校现状就高师专业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思路与定位的思考。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不是永远恒定的,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做适时的调整,从而不断完善。
二、专业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措施
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研究
1相关概念界定
1.1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木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是相对学术型人才而言的,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并将这种生产力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直接创造出社会物质财富的人才”[2]。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指在德、智、体、美等方而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木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一专多能、首岗胜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2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育部制定的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三部分组成。其中专业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体育学、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等。
2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改革
2.1向实用型、服务型转变。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应逐渐向实用型、服务型转变。实用型是建立在应用型基础之上的,实用型课程注重专业技能的发展,是直接能够将技能转化为效益,为社会生产提供服务的课程类别,具有高效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在建设和改革时应以这类课程改革为主,旨在提高生产效率,最大化地满足市场需求。党的十七大打报告指出: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性是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应加强服务型理念的传导,研究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如何服务群众等,旨在满足大众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体育服务产品。2.2体育课程与课程体育。体育课程与课程体育的目的都是育人。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包含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而课程体育要求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体育观。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不能仅局限于野蛮的身体练习,更要从国家的发展出发,在日常的生活、学习、生产中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勇于拼搏、坚持不懈,将实现“体育强国梦”、“健康中国梦”的伟大目标作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中应加强挫折教育、敬业教育、团队精神、规则意识的融合。2.3加强体育文化内涵建设。长期以来,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发展状况存在着以下特点:文化基础和技术技能基础薄弱,兼具文化和技术技能优秀的学生很少[3]。体育文化内涵即体育精神文明建设,体育精神是由具体的体育行为反映的,在参加体育比赛时体现出的公平、公正,奥林匹克精神的更高、更快、更强等,这些都是人们挑战自我、追求极限的具体行为所反映的体育文化,这种文化精神是对自然法则的尊敬,是促进人们不断传承勇敢、拼搏、奋斗、创新的不竭动力。体育精神同时也促使体育行为产生,为了更好地生活,从石器时代人类团结协作共同狩猎到工业时代人们的勇于创新再到我国的解放战争奋勇厮杀再到改革开放的勤劳致富,各类社会生产活动中都体现出了体育精神的存在,高校体育教育加强体育文化内涵的建设不仅仅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体育观,还能够促使他们更好地走向社会及理解做人做事的道理。2.4着力打造地方特色体育项目。将特色体育项目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相结合是促进全民健身、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又一重大举措。打造体育特色项目能够充分发挥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技能水平和创造力,将来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地方体育发展。打造地方特色体育项目需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一线工作者的积极探索和勇于创新,以建设“全民健身”和“体育强国”之路为目标,注重金牌的同时更加注重群众体育的发展。
3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3.1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合体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建设完善,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在不断产生并受到社会的认可,高校体育教育正在向现代化逐步转变。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帮助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育课程的积极性得到了改变。如翻转课堂教师可以将要教的内容通过互联网传达给学生,学生通过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教师能够获得充分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等。相比其他课程,体育现代化教学技术能够更加直观地告诉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做多少。此外,教师可以构建校园阳光体育教学平台,将不同项目的运动进行分类,并编写学习内容、方法、目标及考察办法,而且根据网络学习的考评进行打分等,这样既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信息化需求,又提高的学习效率,减轻教师教学负担。3.2坚定不移地以学生为中心。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坚定不移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即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长期以来,我们在高校体育中都是以大锅饭的形式进行教学,从管理到教师再到学生,即便是开设了选修课也不能够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发展需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需要老师做到以人为本,在进行课堂设计时需要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展示或比赛,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提升体育文化素养,惯于抛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拓展学生体育视野等。3.3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示范、教案、科研、技战术、组织、表达等能力。科学合理的教法能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标准的示范能够树立良好的榜样及学习目标;规范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加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良好的科研能力能够激发教师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较强的技战术是支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创新的基础;全面连贯地讲解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完成老师的教学内容。因此,体育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3.4教学评价模式注重技能应用与创新。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课考察办法仍以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进行考量。那么平时成绩如何更加科学地考察,期末考察是不是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为出发点,这都是当下体育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体育教学评价模式需要注重学生技能地运用,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要将学习的技能和知识转化为服务于社会生产的技术本领,这就要求学生要求较强的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体育教学评价模式更加需要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创新才能够不断地开发学生的体育潜力,满足学生不同体育健身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