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教文卫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1 22:37: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科教文卫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育科教文卫

教育革新经验交流材料

随着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鼓起,革新和创新不相顺应的教育活动方法,曾经成为一种趋向和必定。时展需求教育创新,社会调和需求教育创新,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更需求教育创新。

在我区教育变革发展的活泼理论中,创新既是推进科学发展、构建调和教育的成功经历,也是起劲打造“学在”品牌的主要行动,更是推进教育事业领先发展、持续走在前列的必经之路。在教育创新中,我们容身于教育实践,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本、增强内部治理、深化教育变革,积极推进以“低担负、高质量”为中心的本质教育,依照“谋创新、求质量、强服务、促调和”的工作主线,全力促进教育平衡化发展,起劲办人民称心教育。

一、以创新发展形式促进平衡发展

区地处中心城区,区域面积小、人口密度大、基本前提好、居民本质高的区情实践,决议着教育必需走平衡发展之路,才干不时知足人民群众日益增进的教育需求,才干符合建立科教文卫中间区的目的要求,才干把“学在”这个品牌打造好、坚持好、发展好。为此,我们一直坚持硬件与内在双举偏重,一起提高的准则,不时创新发展形式,从鼎力施行“信息技能现代化,优质资本平衡化,教员步队专业化”三大工程动手,起劲推进教育平衡发展。

(一)信息技能现代化

作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能教育实行区,在全省创始教育信息网、教研在线网的基本上,鼎力施行了“校校通”、“班班通”建立工程,为具体普及中小学信息技能教育打下了扎实基本。当前,全区共有核算机教室33间,多媒体教室22间,语音室20间,教员电子备课室18间,学生电脑2147台,生均装备数列全省首位。一切学校完成了“校校通”,一切学校均完成了“班班通”。还,充分发扬资本共享和收集治理的优势,建立了收集治理中间和教育材料库,开设了网上沙龙互动平台,树立下场域网备课、说课系统,完成了信息技能运用由“静态”向“动态”的改变,为教育教育的每个环节服务的功用日益增强,外延不时丰厚,真正完成了信息技能全掩盖。

查看全文

领导在县场合作专题会发言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县场合作共建推进大会,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支持垦区加快发展等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深入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具体实施步骤,对于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步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次会议的目的和意义概括地说,就是谋发展之策、建振兴之言、架开放之桥、议战略之举、办惠民之事、谱和谐之曲。

县与三大农场同在一块沃土上生活,场村相连,亲如兄弟,感情深厚,是一个和睦相处的大家庭。多年来,我们按照“三统五共”的方针,以“政策共享、资源联开、项目联上、产业联创”为重点,完善了场县合作规划,健全了场县合作机制,加快了场县一体化的发展步伐,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融合与发展,实现了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明显提升。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40.4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7,823万元,县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进步。在合作共建中,场县联手,共同培育了优良的生态环境,县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区域内有七星河、雁窝岛、长林岛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一个省级东升自然保护区,湿地总面积达690平方公里,区域内森林总面积达到4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9%,形成了“水碧天蓝、土净林丰”的良好生态环境。场县联手,共同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以雁窝岛集团、白桦林集团、金龙油脂、华通糖业、宏达玉米等企业为龙头的大麦、水稻、大豆、甜菜和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链条,带动了基地发展,建成了全国重要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打响了“雁窝岛”、“北大荒”、“宝青红”、“大白板”等一批全国知名品牌,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场县联手,共同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农场大机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示范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建成了一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一大批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应用和推广,在农机跨区作业、秋整地、优质水稻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合作,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场县联手,共同推动了重大项目开发,跃进山铁矿、建龙矿业已投产达效,跃进山铁矿2006年实现税收749万元,是全县第一纳税大户。鲁能煤电化、双柳煤田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场县联手,共同推动了社会事业发展,县场间积极开展科技、教育、文化、体育交流与合作,不断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在道路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的合作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区域间合作机制的逐步完善,得益于合作基础的更加巩固,得益于合作范围的不断扩大,既是上级党委、政府领导的结果,也是县委、县政府与三大农场党政班子形成共识,互相支持,合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谱写了区域共同发展、共同建设、共同繁荣的华美乐章。

县与三大农场有着巨大的合作潜力和广阔的共建前景,双方比较优势明显,有很强的互补性。在农业生产方面,农场农业现代化程度高、标准化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先进,在生产技术、农机装备等方面具有极强的优势,龙头企业比较强,经济实力比较雄厚,但劳动力资源不足、市场潜力有限,需要进一步扩大发展空间,而县地方市场大,劳动力充足,但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不足,场县共建有很强的互补性。在招商引资上项目方面,农场有着富集的人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但受区划壁垒、条块分割的限制,在资源深度开发,特别是在矿产资源开发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而县作为地方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宏观调控职能,在资源开发利用、政策调控等方面有着更大的作为,有利于深入推进招商引资上项目,但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存在着瓶颈制约。而通过场县共建则为双方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场县双方能够取长补短,实现资源、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从而进一步增强双方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推进场县共建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科学和谐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区域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今后一个时期,场县共建要继续遵循“三统五共”的方针,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要事共商、互惠双赢”的原则,深入实施“兴场强县”战略,围绕建设“全省煤电化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安全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功能齐全的新兴工业城”的战略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大上兴场强县项目,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人民生活安康幸福,社会环境和谐稳定,实现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融合,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跃进全省十强县。为实现场县共建的奋斗目标,县政府承诺:我们将本着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原则,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地全力支持农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自觉承担起重大项目合作、特色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协调和服务职能,为地方百姓和农场职工谋福祉,让区域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为此,县委、县政府要求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要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县委宣传部、广播电视局、文化局等单位要大力宣传省、市关于推进场县共建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加深全县上下对场县共建工作的认识,尽快把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场县共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局上来,统一到共同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上来,上下联动,全民参与,共同唱好场县共建这台大戏,形成场县合作共建的强大合力,努力开创场县共建工作的新局面。二要高度重视,摆上日程。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把场县共建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大的工作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摆上突出位置,强力推进。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主管领导要具体抓,一般干部要认真抓,一抓到底,务求实效。全县各级领导干部要从区域发展大局出发,主动出面与周边的农场及部门沟通联系,精心谋划、共同研究场县共建的工作思路,按照《县场县共建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一起抓好推进落实,协商解决合作共建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切实保证场县共建工作的健康有序推进。三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和本区域内场方的实际情况,确定合作共建的重点,特别是要找准场县双方优势对接点和突破口,与农场及所属部门和单位进行有效对接,努力在发展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品牌整合、项目开发、龙头企业、园区建设和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建,实现资源和各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和最佳组合,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重点在“两个着力”上下功夫。一方面,着力抓好招商引资上项目。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做到“招商引资不分内外,优惠政策一律平等”,实现政策共享。对场县共建的鲁能煤电化、国电龙兴煤电一体化、双柳煤田、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一批兴场强县的大项目,要出台项目税收分成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实行“领导包保、绩效管理”一条龙推进机制,确保项目的如期开工建设,顺利投产达效。另一方面,着力抓好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农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利用农场农机装备精良、农机农艺配套的优势,向农村推广先进的种养殖技术,加速农业标准化进程;发挥农场龙头企业规模大和市场开发能力强的优势,通过整合品牌、资产重组、相互参股等方式,共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要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创新共建模式,努力实现“三个延伸”,即:由以农业为主向工业、商贸、旅游等领域延伸;由以经济合作为主,向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领域延伸;由资产合作向资本合作延伸,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共建体系。四要学习先进,培育典型。要积极向鸡西与牡丹江农垦分局、嫩江县与九三分局等省级场县共建试点单位取经学习,学习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探索建立整村推进型、先进技术联结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中心市场辐射型等多种共建模式,加大政策、资金倾斜力度,加快培育和树立我们自己的场县共建典型,以点带面,有效推进。五要建立机制,保障推进。要建立健全场县共建工作推进长效机制,确保场县合作共建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建立“三个机制”:建立要事共商机制。建立县场共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场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共建领导小组作为决策、统筹、协调机构,统一指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事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县场双方定期召开高层联席会议,共同商讨,研究解决。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搭建县场信息服务平台,利用政府网络资源,及时关系县场双方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信息。要建立重要信息报送制度,相互及时报送统计、招商、项目等重要信息。同时,要建立督办检查机制、培训教育机制、考评激励机制等,确保场县共建工作的扎实推进。建立干部挂职交流制度。从今年开始,每年要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县处级后备干部、科级干部相互挂职、交叉任职,锻炼期为一年,为场县双方增进互信、促进互助、相互支持、培养干部提供组织保障。六要创优环境,搞好服务。在抓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注重抓好软环境建设。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为场县合作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进一步转变职能,减少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建立绿色的政务通道,努力为场县共建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招商引资环境、人文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场县共建向纵深发展。

同志们,抓好场县共建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齐心协力,同舟共济,真抓实干,为加快区域经济繁荣与振兴,建设生态、平安、和谐新,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查看全文

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体系研究

摘要:构建多元普惠的广西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对满足民族地区居民教育需求及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提升广西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水平,必须加快社区教育资源输入服务体系、社区教育服务过程保障体系、社区教育服务品牌输出网络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广西;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体系

广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且区域发展不均衡。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广西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缓慢。在2000年,教育部就先后在全国设立81个社区教育实验试点。同期,各社区教育实验试点省份已制定地方发展社区教育具体方案。而直到2008年广西开始真正意义地尝试开展社区教育相关活动。经过近10年的发展,在南宁、北海、桂林、柳州、百色、来宾、防城港、贵港、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地设立社区教育试点并初步取得成效。广西区内共有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等12个民族自治县,然而只有1个自治县列入试点,社区教育服务覆盖面远远不足。构建多元普惠的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对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广西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教育内涵理解不透,服务意识淡薄。社区教育最初是在20世纪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我国社区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40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然而由于广西民族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因素,多数社区教育从业人员对社区教育理解仅停留在开展简单不定期的公益便民活动层面,并未意识到社区教育对提高居民素质、提升生活质量、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社区教育从业人员对社区教育理解的偏差,导致广西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意识淡薄。(二)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功能定位不准确,民族特色不突出。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社区为根,特色发展。在推进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应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路线。广西各民族的语言、风俗、节庆、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构成了丰富且独特的社区教育资源。通过打造民族社区教育品牌,提升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民族自信与认同感。通过社区教育,促使广西各地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走出大山,吸引更多的城乡居民主动了解、学习、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因此,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功能的定位重心应放在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资源。(三)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保障机制薄弱,管理机制尚未健全。社区教育服务的发展与推进离不开强有力的保障机制以及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广西目前没有成立省一级的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或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只有部分市成立了市一级的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工作领导小组、社区大学),少部分县(市、区)成立了社区学院,而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缺失,使得广西各地社区发展属于松散的状态。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如教育、民政、财政、人社、城市管理等,目前教育部门作为牵头机构,其职能有限,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困难重重。由此可见,管理机制不完善是制约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广西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体系的内涵及结构分析

查看全文

妇联工作计划范文

一、着力实施“巾帼创新业,致富促发展”工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1、继续深入开展“五到农家”活动。“五到农家”活动是实现农村妇女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局紧密结合的重要载体。各级妇女组织要在进一步抓好试点村工作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扩大成果,切实推动“五到农家”活动全面深入开展。一要深化“五户”竞赛活动。各级妇女组织要按照“面向市场,多业并举,多种经营”的思路,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引导和鼓励农村妇女发展具有地域特色、适合女性经营的生产项目,在创名牌、出精品、扩规模上下功夫,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模式。要充分利用我市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鼓励和组织在旅游景点沿线居住的农村妇女外出考察“农家乐”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引导和扶持她们发展以葡萄园、果树园、人参园为依托的旅游餐饮服务业。二要为妇女创业提供资金服务。各级妇女组织要继续深入开展“小额信贷促增收”活动,加强同农村信用联社的合作,不断扩大信贷总量,落实好农村妇女牧业贷款贴息政策。市妇联将通过农村信用联社协调贷款,集中扶持清河镇三道村、台上镇东升村及财源镇泉眼村发展食用菌产业,建立农村妇女小额信贷促增收示范基地。开发区、各乡(镇、街)妇联要加强与当地农村信用社的联系和沟通,充分利用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扶持,帮助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农村妇女选项目,上项目。三要发展壮大农村妇女新经济合作组织。各级妇女组织要巩固、发展、壮大女科技带头人、女能人、女经纪人队伍,引导农村基层妇女干部和女能人领办、创办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其对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带动、服务功能。年内,市妇联将扶持榆林镇大甸子村建立农村妇女养鹅示范基地。四要加大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输出和科技培训力度。各级妇女组织要大力协调相关部门,将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纳入“阳光工程”培训计划,所占比例要达到40%以上;要继续重视在农村妇女中普及科学种植、养殖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五要继续开展“洁、绿、美”活动,促进村容整洁。为了实现建设“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生态良好、适宜人居”的新农村目标,为我市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贡献力量,市妇联将在全市农村妇女中组织开展新一轮“美在农家院”活动,并将该项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岗位责任制考核。各级妇女组织要充分发挥妇女作用,积极开展“洁在家庭、绿在村屯、美在农家院”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妇女和家庭自觉改掉脏乱差的生活习惯,树立整洁、环保、节约、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意识。六要充分调动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市妇联将在全市农村家庭中发起“新农村建设有我一份”的倡议,引导农户树立“新农村建设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意识,增强广大妇女及其家庭成员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级妇女组织要充分利用村务公开栏、标语、横幅、墙体文化等宣传阵地,通过发放倡议书、入户宣讲、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内容以及与妇女的关系,激发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2、统筹推动城镇妇女创业就业。各级妇女组织要紧紧围绕我市民营经济和旅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充分利用政府鼓励创业、扩大就业的政策,激发妇女的就业、创业活力,引导和支持她们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一要继续落实“一十百”行动计划。要充分运用社会各方面的资金、信息、技术资源,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城乡妇女适应社会需求、参与经济发展的能力。要新培树一批“巾帼创业带头人”、新培育一批“创业女老板”、新培训一批“牵手家政服务员”。二要多方位开发就业岗位。各级妇女组织要进一步发挥各级妇联牵手家政服务网络的作用,大力开发妇女就业岗位,特别是要在旅游接待和家政服务等领域内开发就业岗位;要深入开展“公益岗位惠妇女”活动,积极推荐和争取公益岗位,推动“零就业家庭”的妇女和大龄就业困难妇女就业;要以“万名‘吉林大姐’劳务输出”项目为依托,拉动城镇下岗失业妇女和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转移就业。

3、切实把“巾帼建功”活动引向深入。各市直妇委会要以立足岗位、推进创新、增强效益、建功立业为重点,继续在广大职业女性中广泛开展“巾帼文明岗”、“巾帼岗位明星”评选等活动。尤其是文物参观、餐饮服务、金融、电信、交通等旅游接待窗口单位妇女组织要充分认识2008奥运会对我国各旅游城市的影响,要以优化我市旅游环境为目标,以“优质服务迎奥运”为主题,开展“争创巾帼文明岗、优质服务迎奥运”活动,提升我市旅游接待服务水平,树立*旅游良好形象。

二、着力实施“创建和谐家庭”工程,全面加强宣传思想工作

1、组织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市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明确妇联的使命和妇女的作用,选准位置,有的放矢地参与和谐*建设。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重大意义、本质属性、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方针原则、政策措施做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路、新举措、新要求,构成了科学、完整的思想体系。在市十三次党代会上,市委提出了要建设富强和谐*的目标和要求。各级妇女组织要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市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增强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引导各级妇女干部和妇女群众深刻认识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广大妇女面临的发展机遇,准确把握妇联组织担负的重要使命。各级妇女干部要带头学习,全面领会精神实质,把六中全会精神和市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纳入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进村屯、进社区宣讲的重要内容,激发广大妇女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性意识,使和谐社会成为广大妇女的共同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

查看全文

论公共财政支出范围界定分析

摘要:公共支出是政府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资源的主要配置者,起着基础作用,政府只能在资源的配置中起补充和校正作用,只有在市场无法解决或市场虽能解决,但解决不好的领域,政府的介入才是必要的,即政府活动的范围主要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因此,公共支出的作用极为重要。然而,在我国的财政理论和实践中,对公共支出的研究一直很薄弱。重收入、轻支出的传统体制下的理财观念和做法依然盛行,尤其是对公共支出管理的研究更是缺乏,无法为之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公共财政;财政支出;支出范围

Abstract:Thepublicexpenditureisanimportantaspectoftheactivities,asanimportantmeansofmacroeconomicregulationandcontrolinthesocio-economicdevelopment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socialistmarketeconomy,themarketisthemainallocationofresources,thefoundationplayedaroleintheGovernment''''sallocationofresourcescanonlyplaytheroleofcorrectionandaddedthatonlythemarketcannotsolvethemarketorareabletosolve,buttheyarenotproperlysolvedTheareasofgovernmentinterventionisnecessary,thatisthemainscopeofgovernmentactivitiesinthecommunitytomeettheneedsofthepublicareas,publicspendingisofparticularimportance.However,China''''sfinancialtheoryandpracticeofpublicspendingonresearchhasbeenveryweak.Emphasisonincome,expenditurelightofthetraditionalsystemoffinancialmanagementconceptsandpracticeswhichstillprevail,especiallyonpublicexpendituremanagementisthelackofresearch,sciencecannotprovidetheoreticalguidance.

Keywords:publicfinance;financialexpenditure;expenditurerange

前言

目前,公共支出领域中,财政供应范围和资金分配的边界界定不清,哪些现在可以交给市场,哪些将来可以交给市场,哪些现在财政没承担而以后该承担,理论上不清楚,实践中更模糊。公共支出领域中管理粗放、预算软化、控制不力现象相当普遍。因此,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特点与进程,从理论与实践上对公共支出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的客观要求。

查看全文

中美高等教育管理体系比较

一、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差异

(一)政府与高校

在中国,政府作为国家意志的贯彻者、高等教育的决策者以及社会利益的代表者,占据主导地位,享受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资格和权力,高校处于从属地位,接受其领导和管理。1.中国政府本位的历史原因。第一,我国百年的高等教育史都是基于政府办学的。从以前的京师大学堂,到现在的北大、清华等名校,无一例外。第二,高等教育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但缺少自治的权利,无论在哪个时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政党和政府的约束与管制。第三,高等教育与政治、哲学联系紧密,无论是其政治功能还是经济功能,都离不开政府对大学的指导、监督、管理与调控。[1]2.中国政府本位的制度基础。教育是面向社会的,应该依法办学,民主管理。第一,大学校长任命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十条规定:“高等学校的校长、副校长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任免。”“目前我国大学校长的遴选是在上级党委组织部门的组织下进行的,其本质上属于传统的行政领导干部的遴选方式。”[2]遴选的一般程序为:(1)上级党委组织部门通过一些民意测验活动对竞选人进行初步摸底与审查;(2)通过小范围的推荐活动考核;(3)综合统计分析结果,并向主管领导提呈;(4)由上级主要领导做最终决定。[1]政府处于主导地位,拥有对大学校长罢免的权力,从而使得高校不能自主选拔人员,自主办学的展开也受到制约。第二,行政与立法。中国的高等教育行政与立法虽有明确的规定与记录,但或多或少存在有法不依的情况,相当多的法律规定缺少可操作性,约束力不强,部分行政决策往往是实施以后才来立法,使得立法成了行政的工具。第三,大学拨款制度。我国各个时期的大学拨款制度是符合当时国情的,从1986年至今,一直以综合定额和专项补贴模式向下级院校发放。综合定额按学生人数划拨,弹性很小;专项补贴按项目划拨,弹性很大。[1]第四,社会中介组织。我国的社会中介组织于改革开放后逐步建立,本意是为高校自身的意志提供一个渠道,实际上,本身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成了政府的派出机构,为统一直属高校和贯彻政府思想做了铺垫。而在美国,大学作为独立的办学实体,占据主导地位,对政府制定的高等教育政策有表决权,各州政府不得因自身所处地位而对高等教育事务过分进行干预。1.西方国家学校本位的历史原因。第一,近代认识论哲学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远离社会的象牙塔,进入20世纪后,高度自治的传统属性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第三,随着教育规模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对高校的投入增多,但整个过程中,政府处于从属地位,高校始终是高等教育的主体。2.西方国家学校本位的制度基础。第一,董事会负责制。高校中校长是最高行政负责人,在大学组织活动中负直接领导责任,对大学的长远规划与发展起核心作用,接受董事会的质询和罢免。目前美国大学校长的遴选由董事会负责,遴选的一般程序为:(1)校董事会组建遴选委员会;(2)遴选委员会制定候选人应具备的条件,并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公布;(3)由董事会以全员投票方式选出校长并公示结果。[1]第二,立法。美国是实行“三权分立”的国家,大学作为独立的办学实体,拥有处理学校内部事务的权力,政府无权过度干涉。“立法与行政的关系是立法在先,行政在后。”[1]先通过立期法,后颁布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使得每个组织都能依法维护自身利益。第三,中介机构。美国各地区大学一般下设学校评估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学校可以借助这些组织机构调整政府与高校的关系,也可以通过它们向社会提供信息,维护教师权益,研讨高等教育问题,并对高校的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第四,大学拨款制度。美国的教91育投资实行三级教育经费管理系统,以地方政府、州政府为主,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级拨款和管理教育投资。由于美国各州分权而制,各州的经济增长、历史文化和贫富差距差异巨大,各州的高等教育拨款无论在总量、比例上都没有规律可循,拨款分权化明显。高等教育的拨款服从国家优先战略,经费主要先划入研究性大学,培育高等教育领域新增长点和促进大学入学人数和高等教育人口比例的增长等高校中。一般来讲,公立高校的经费资助是多于私立高校的。另外,美国多层级教育资助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助学金、贷学金、奖学金及攻读方案或由国家信任委托等为经济支付能力不济的学生提供服务。无论是学校本位还是政府本位,都是在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熏陶下形成的,具有各自的特色,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高校更好的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更加完健。

(二)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

学术和行政作为高校中的两条主线,在中、美大学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国的大学中,行政权力强于学术权力,致使学术发展空间受限,学术研究气息不浓厚;而在美国的大学中,遵从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并重,高校也很好地协调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学术研究充满了活力。1.组织结构。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呈校、院、系三个层级。由校长委任学院负责人和系负责人,层级明显,既体现出了基层代表的权力,也表现出了行政管理的特征。部分代表身兼学术和行政两块职责,也有部分代表缺少发言权,使得学术和行政关系界限模糊不清。而在美国,最高权力机构是董事会。董事会决定学校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与方针,处理学校的财政、资产等行政事务,建立与社会各界的良好关系,对学术管理和教学工作等很少介入。[3]学术事务与行政事务之间界限清晰,职责明确。2.管理体系。“目前我国大学的管理体系基本属于直线—职能型,以直线型为主导。”[3]在日常事务决策中,行政力量过硬过强,致使部分负责学术的专家或教授只是徒有其名,在学术管理方面不能发挥决议权,在学术活动开展上缺乏自主权。而在美国,大学的管理体系属于委员会型,即教授与行政领导共同管理、治校。[3]行政服务于学术,学术又支撑着行政,两者相互统一,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和完善高校的各项事务。3.权力地位。在我国,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大学的最高权利主体,对下面的各个组织部门负责。“校长下设若干副校长,与校长一起负责学校的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具体事务的决策规划,权力范围广泛。”[3]而在美国,实行的是董事会负责制。校长是大学的最高行政负责人,直接向董事会负责。在内,处理日常行政、科研等事宜;在外,代表学校与社会各界沟通,获取社会支持与赞助。此外,高校内部还设有专家、教授组成的评议会或教授会来行使部分职权,权力分散且平衡。学术和行政始终贯穿于高校之中,在不同的国家因其实行的领导体制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关系:或者行政强于学术,或者行政弱于学术,或者行政与学术并重。但其能表现出的模式又最终取决于各国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以及长期以来历史文化熏陶所赋予的职能。

(三)自主办学权力

查看全文

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分析论文

公共支出领域中,财政供应范围和资金分配的边界界定不清,哪些现在可以交给市场,哪些将来可以交给市场,哪些现在财政没承担而以后该承担,理论上不清楚,实践中更模糊。公共支出领域中管理粗放、预算软化、控制不力现象相当普遍。因此,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特点与进程,从理论与实践上对公共支出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的客观要求。

一、公共支出范围界定的标准

所谓公共支出范围,乃是由财政内涵决定的外延边界问题。公共财政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社会资源配置活动。这是认识和界定公共支出范围的基本依据。社会公共需要既不是通常所说的人人都需要,也不是一般说的大家的需要,而是维持一定社会存在和正常发展,必须以社会为单位组织实施的诸多事务的需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是社会公共事务,它是(1)代表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只有社会出面组织和实施,方能实现的事务;(2)是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不愿办,而又是社会所必须办的事务;(3)虽系一般社会成员可以举办,但唯有社会为主体去举办,才能有效地协调社会成员利益的事务。它从市场经济角度来观察,也就是在社会资源配置中,不能进入市场和市场作用失误的领域。

要正确划清公共支出范围,除了要掌握住科学标准外,还要注意观察问题的视角。因为财政内涵是稳定的,但其外延却是随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变迁,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变化着。同样的需要,在特定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下,其满足属于公共事务,而在另一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下则未必。因此,同一事务从不同的体制角度出发,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高等教育事业支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财政支出范围,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不再完全属于公共支出范围。因此,运用界定公共需要及支出范围标准,区分公共事务与其它事务界限,必须立足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这一基点上,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此外,公平和效率也是界定公共支出范围的重要问题。预算支出分配要做到公平,必须科学、合理、公正和公开,使各部门和单位对年度经费预算心中有数。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因而其使用不能不考虑到效率。为此,公共支出范围的确定要满足公平与效率的要求,使其规模适当,结构合理。

按照上述的标准,今后我国政府的公共支出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弥补市场缺陷或者说对市场失败领域的支出,如满足社会对国防安全、社会秩序、行政管理、外交事务等方面的需要;满足社会对社会公益事业如社会基础性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及社会保障等的需要;满足社会对社会公共设施如道路、桥梁、邮电通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的需要,等等。第二类是矫正市场偏差的支出,如调节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的支出;调节地区之间、产业之间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实际效率和公平兼顾的支出,等等。

查看全文

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分析论文

一、公共支出范围界定的标准

所谓公共支出范围,乃是由财政内涵决定的外延边界问题。公共财政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社会资源配置活动。这是认识和界定公共支出范围的基本依据。社会公共需要既不是通常所说的人人都需要,也不是一般说的大家的需要,而是维持一定社会存在和正常发展,必须以社会为单位组织实施的诸多事务的需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是社会公共事务,它是(1)代表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只有社会出面组织和实施,方能实现的事务;(2)是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不愿办,而又是社会所必须办的事务;(3)虽系一般社会成员可以举办,但唯有社会为主体去举办,才能有效地协调社会成员利益的事务。它从市场经济角度来观察,也就是在社会资源配置中,不能进入市场和市场作用失误的领域。

要正确划清公共支出范围,除了要掌握住科学标准外,还要注意观察问题的视角。因为财政内涵是稳定的,但其外延却是随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变迁,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变化着。同样的需要,在特定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下,其满足属于公共事务,而在另一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下则未必。因此,同一事务从不同的体制角度出发,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高等教育事业支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财政支出范围,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不再完全属于公共支出范围。因此,运用界定公共需要及支出范围标准,区分公共事务与其它事务界限,必须立足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这一基点上,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此外,公平和效率也是界定公共支出范围的重要问题。预算支出分配要做到公平,必须科学、合理、公正和公开,使各部门和单位对年度经费预算心中有数。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因而其使用不能不考虑到效率。为此,公共支出范围的确定要满足公平与效率的要求,使其规模适当,结构合理。

按照上述的标准,今后我国政府的公共支出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弥补市场缺陷或者说对市场失败领域的支出,如满足社会对国防安全、社会秩序、行政管理、外交事务等方面的需要;满足社会对社会公益事业如社会基础性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及社会保障等的需要;满足社会对社会公共设施如道路、桥梁、邮电通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的需要,等等。第二类是矫正市场偏差的支出,如调节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的支出;调节地区之间、产业之间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实际效率和公平兼顾的支出,等等。

二、主要的公共支出的范围界定与调整

查看全文

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分析论文

摘要:公共支出是政府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资源的主要配置者,起着基础作用,政府只能在资源的配置中起补充和校正作用,只有在市场无法解决或市场虽能解决,但解决不好的领域,政府的介入才是必要的,即政府活动的范围主要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因此,公共支出的作用极为重要。然而,在我国的财政理论和实践中,对公共支出的研究一直很薄弱。重收入、轻支出的传统体制下的理财观念和做法依然盛行,尤其是对公共支出管理的研究更是缺乏,无法为之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公共财政;财政支出;支出范围

Abstract:Thepublicexpenditureisanimportantaspectoftheactivities,asanimportantmeansofmacroeconomicregulationandcontrolinthesocio-economicdevelopment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socialistmarketeconomy,themarketisthemainallocationofresources,thefoundationplayedaroleintheGovernment''''sallocationofresourcescanonlyplaytheroleofcorrectionandaddedthatonlythemarketcannotsolvethemarketorareabletosolve,buttheyarenotproperlysolvedTheareasofgovernmentinterventionisnecessary,thatisthemainscopeofgovernmentactivitiesinthecommunitytomeettheneedsofthepublicareas,publicspendingisofparticularimportance.However,China''''sfinancialtheoryandpracticeofpublicspendingonresearchhasbeenveryweak.Emphasisonincome,expenditurelightofthetraditionalsystemoffinancialmanagementconceptsandpracticeswhichstillprevail,especiallyonpublicexpendituremanagementisthelackofresearch,sciencecannotprovidetheoreticalguidance.

Keywords:publicfinance;financialexpenditure;expenditurerange

前言

目前,公共支出领域中,财政供应范围和资金分配的边界界定不清,哪些现在可以交给市场,哪些将来可以交给市场,哪些现在财政没承担而以后该承担,理论上不清楚,实践中更模糊。公共支出领域中管理粗放、预算软化、控制不力现象相当普遍。因此,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特点与进程,从理论与实践上对公共支出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的客观要求。

查看全文

浅谈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内涵是文化建设,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城乡贫富悬殊是我国当前一大待决难题,减小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先进科学与文化的提升;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离不开广袤农村土地上农民的安居乐业,同样也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浸润与影响。因此,建设新社会主义农村,要注重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

一、新形势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

我国是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农村人口占80%。可以说,没有农村的乡风文明,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我们要站在新世纪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乡风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1、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提出我国到本世纪末要进入小康社会。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的转变,大部分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相当一部分人走上了致富之路。然而,解决温饱或实现富裕并不等于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个经济目标,又是一个社会发展目标,它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发展的概念。只有实现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同步增长,才算得上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水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