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费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1 21:26: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经费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财政分摊教育经费经济学思考
摘要:本文在厘清教育产品属性与财政责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与分配“新体制”存在的问题,并对教育经费投入与分配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教育经费;省级财政;均衡发展
一、前言
新教育制度的实施,我国中央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普及高度重视,提出对农村教育财政统筹的主体由乡级政府变为县级政府的方针。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县级政府经济相对落后,中央政府因此也加大对贫困地区县级政府的财政支持,以解决义务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分析中央政府对县级政府财政支持及县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分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教育产品属性与财政责任
(一)义务教育产品属性。义务教育就制度而言,它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由政府承担“最低限度”的教育投入,从根本上保证义务教育的公平性特点,充分体现了其公共产品的属性,而超出“最低限度”的教育支出,又可看作私人产品,这部分支出主要由家庭承担。所以义务教育具有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双重属性。首先,义务教育属于对社会的生产及发展有益的公共属性产品,属于强制性教育。我国规定每个人都需要接受9年义务教育,保证全国人口素质稳步提升,所以义务教育阶段其公共产品的属性较强,私人产品属性表现较弱,这也是国家大力推行免费义务教育的结果;其次,义务教育提高群众的整体知识水平,为贫困地区的人提供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通过学习受到良好的教育,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难,没有高新技术人才的问题,对缩短贫富差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优化教育资源的配比,是实现全国义务教育的关键,体现义务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二)义务教育财政的基本任务。1.义务教育经费的充足供给。我国科技虽然发展较快也相对发达,但是对于欧美国家来说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位置,关键原因就是国民教育的整体落后,我国以1.4%的世界教育经济比重,教育着世界23%的人口,如此大的教育基数拉低了我国的整体教育水平。我国教育经费是由中央调配、各地区政府逐级分配的模式,主要教育收入是城镇税收、集体慈善捐赠及个人捐赠组成,其中地方教育附加费是主要的教育经费来源。对于贫困地区来说税收少,可投入的教育费用也相应减少,此时就需较富裕地区政府在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合理分配教育经费。衡量义务教育经费的充足与否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1)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对比于世界的平均水平;(2)参与义务教育的人均费用,落实到人、服务到村,政府教育部门财政收入与支出的比例;(3)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及升学率也可以表现出教育投入是否充足。从此三点大致方向可以估算当地政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是否到位。2.义务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给。教育公平包括了教育质量的公平、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及教育权利的公平。例如: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的教育水平与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差距十分明显,此现象是区域教育的不公平引起的。城镇地区与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相比也是相对较高的,不少农村学校不仅缺乏基本的教学材料,师资、校舍、饮食条件等都存在极度匮乏的现象,这是城乡教育不公平的体现。所谓公平,就是公民应该享受的权益,需要政府及社会以一视同仁、毫无偏私、无差别地对待原则,分配公共权利。义务教育的关键问题就是基础教育分配的公平性,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缩小各地区教育差异,帮助贫困地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都是义务教育公平性的一种表现。“教育强则国民强,国民强则科技强,科技强则国强”。义务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给能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3.义务教育资源的有效使用。在我国义务教育制度全面普及的今天,如何将义务教育资源有效合理应用,保证每个公民享受公平的义务教育,是政府努力的目标。政府部门需按照教育法相关规定,统筹谋划,缩小各地政府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使各地方政府办学水平及管理水平达到“标准化”。可从以下几点实施:第一,省、市、县各级政府分工明确,按照各自的发展水平及财政实力划分管理区域,利用有效的资源最大化地完成义务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明确义务教育的政府责任,缩小各地区间义务教育的差距。第二,确保教育均衡发展,改革义务教育的评估政策。在我国很多省、市、县都出现了所谓的“重点”学校,“重点”学校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上都远远高于农村地区,造成了学校之间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差异,长此以往形成了农村与城市地区不同的办学评估政策,拉大了城市与农村教育水准的差异,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各地教育资源的有效使用。第三,义务教育的有限性制约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合理的资源配置平等地分配给各地学校,对相对偏远落后的学校给予更多的资源,以减小各地区学校间的差异。第四,教育离不了人才的输送,建立科学的教师分配制度,对教育薄弱地区多输送专业能力更强的教师。只有在教育经费及人才输送上合理分配,才能更好地实现义务教育资源的有效使用。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电视电话会议,是省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项改革直接关系义务教育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眼前又涉及到今年财政预算的安排落实问题,因此请了各市、县政府的主要领导同志参加会议。刚才,省财政厅钱巨炎副厅长通报了改革的具体方案,省教育厅刘希平厅长就做好相关工作作了具体部署。下面,我代表省政府再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强化政府保障义务教育发展的责任意识
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年1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要求西部地区从**年开始,中东部地区从**年开始全面实施这项改革。对此,国务院高度重视,总理作了重要批示,陈至立国务委员多次主持召开会议进行专题部署。今年春节之前,国务院又召开了中东部地区座谈会,要求把这项工作作为今年的一件大事,抓紧启动实施。
国务院作出统一部署以后,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书记、吕祖善省长对贯彻落实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省提前从去年秋季入学开始,全部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今年春节前,省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明确了我省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
这些年来,我省通过财政弥补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教育经费缺口、建立“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等措施,不断加大了对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和投入力度,极大地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发展。这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既是前几年改革的延续和深化,又是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具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全面保障,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学生学杂费、贫困学生资助、教师工资、公用经费、校舍维修改造经费等均由政府承担;二是分级负担,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负担,省级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三是制度规范,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项目、标准、比例等都作出了制度化的规定,建立了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长效机制。就我省而言,改革的力度更大、保障的范围更广,实行城乡统筹、同步推进,把城市和农村的义务教育均纳入这次改革范围,有利于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市教育经费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精神,推进我市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现就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提出以下意见。
一、优先保证教育投入
(一)切实增强加大教育投入的认识。教育投入是支撑我市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实施“科教兴安”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前教育全面推进,“两基”攻坚目标顺利实现,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但是,我市教育发展还面临着严峻挑战:中小学布局不够合理,城镇教育资源短缺,寄宿制学校建设滞后,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较差,学前教育建设投入不足,县域、城乡、校际发展不够平衡,制约着我市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为推进我市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市提供经费保障。
(二)切实落实各级政府保障教育投入职责。多渠道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依法落实各级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经费投入保障责任,提高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建立教育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扩大城镇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为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供可靠保障。
二、建立健全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机制
改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方案
为深入贯彻《义务教育法》,强化对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进一步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不断提升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43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20****〕1号)以及省、市有关会议精神,现结合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逐步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内容
(一)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学杂费,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二)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20****年,在免除学杂费的同时,按安徽省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小学每生每学年30元、初中每生每学年45元)增加对中小学校公用经费补助。财政原来预算内安排的中小学公用经费继续保留,在原有投入不减少的基础上,结合财力适当增加中小学公用经费拨款。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通知
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从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我区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切实贯彻中央、省、市各级政府文件精神,确保我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进行,现将有关问题和要求通知如下:
一、改革的范围和内容
我区本次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学校为区划调整前原属郊县的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含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共27所学校:南高营小学、北高营小学、西古城小学、东古城小学、南翟营小学、北翟营小学、土贤庄小学、白佛小学、谈固小学、东兆通小学、凌透小学、南石家庄小学、西塔口小学、西兆通小学、十里铺小学、大丰屯小学、南村小学、南杨庄小学、东塔口小学、北五女小学、中塔口小学、13中、50中、51中、52中(原)、53中和长安区培智学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从2007年起,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政府按照中央60%、省20%、市10%、区10%的比例进行分担。另外,在城区公办学校就读的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有城市低保证)、和在特教学校、特教班随班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有残疾证明),同步享受免收学杂费政策。
二、改革的实施办法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后,免除学杂费补助资金由四级政府按比例分担,与我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执行的“一费制”收费标准对比形成的差额部分由区财政负责解决,同时区财政局、区教育局原来安排的中小学预算内公用经费继续保留,与城区学生统一标准对待,不低于原有标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后,农村学校只能按“一费制”规定收取课本费、作业本费两项代收费和寄宿生住宿费,不得再向学生收取其他任何费用,自2009年春季学期开学起,取消寄宿生住宿费。学校代学生购买课本、作业本,要严格执行省物价局规定的限价标准,不得收取任何形式的“回扣”,严禁收取如手续费等任何形式的服务费,对于违反规定乱收费的要严肃处理,追究学校校长的行政责任;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后,为确保各项改革资金落实到位,上级拨付补助资金和我区财政承担部分要及时下拨,免除学杂费补助资金是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校要严格按规定全部用于学校公用经费开支,不得用于发放教职工工资、津贴、福利、社保、医保、和代课教师工资,不得用于基建开支,不得用于偿还历史欠债,不得用于招待费,不得用于学校食堂、商店等部门发生的如水电费、管理费等与教育教学无直接关联的支出,同时各学校要将免除学杂费政策实施情况在校务公开栏张榜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三、几点要求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方案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赣府发[**]3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将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建立各级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一)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杂费标准、免费提供教科书标准、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标准按照《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执行,即:免杂费标准为农村小学170元/年•生、初中210元/年•生,南安镇小学220元/年•生、初中270元/年•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标准按实际列入免除书目范围内学生订购的书目价格之和免除。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为**年300元/年•生、2008年350元/年•生、从2009年起达到400元/年•生。
农村教育经费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2005年,中央政府明确提出在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政策,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政府的此项政策是有利于广大农民和农民子女的。而政策能否真正落实,则需要政策在中央和地方的层层落实与把关,也需要进一步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及其进一步对政策的评估和监控。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免除
1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政策的制定
1.1政策制定的主体
党中央和国务院是这次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政策制定的主体,正因为有了党和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财政部、教育部等各机构的相互协调与合作,才有了农村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政策的出台和实施。
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的具体行动可以追溯到2005年,2005年11月10日,教育部《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报告中的措词虽与现在出台的政策内容稍有不同,但也体现了政府对农村教育问题所作的努力;2005年11月16日,全球CEO领袖年会在北京举行期间,财政部部长金人庆透露,中央财政将全面支持农村明年真正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2005年12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提出了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这项政策,以及总理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决定发出《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随之,此项政策才真正在中国大地上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起来。
普高教育经费配置研究
一、变量、指标和数据的说明
对教育经费配置情况的测量、比较和分析,通常意味着使用多个维度的指标,例如教育事业费拨款、工资福利支出、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个人部分等。据此,本文选取了《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1》中的相关变量,来比较国内各地区普通高校教育经费配置情况,并对其进行分类。本文选取的变量有教育事业费拨款、基本建设拨款、科研拨款、其他拨款、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个人部分、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公用部分,共计10个变量。上述变量或指标的相关数据均来源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1》。
二、区域教育经费配置情况:两因子的描述
(一)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因子分析的主旨是在最少信息丢失的条件下,将众多观测变量浓缩成几个因子。这表明,因子分析是通过降维的方式来实现浓缩变量的目的,进而探索隐藏在众多观测变量背后的变量结构。对于因子分析的方法,陶双宾认为:“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按照比较严密的运算规则,将比较密切相关的几个变量归于一类,每一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因子,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降维是因子分析的核心。
(二)两因子的提取本文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浓缩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1》上选取的10个变量,即对这10个变量进行降维。在运用因子分析方法之前,首先要判断所选数据资料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分析某组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主要是通过相关系数矩阵、KMO值和Bartlett的显著性检验来判定。选取表示教育经费配置情况的10个变量,对其进行因子分析。由SPSS19.0统计软件生成的有关检验结果可知:该组数据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大部分都在0.78以上,KMO值为0.847,并且通过了Bartlett的显著性检验(具体如表1所示)。据此可以确定,该组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从表2中的旋转前提取平方和载入解释百分比可知,提取两个公因子可以解释所有变化的92.376%,也就是说,这2个公因子所承载的内容已经能够解释原始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本文还通过正交旋转的方法来对各个因子载荷做出更为合理的解释。正交旋转方法的作用在于它能够简化因子负载矩阵,并且旋转之后的各因子之间不相关。如表2所示,旋转后的平方和载入解释百分比与旋转前的平方和载入解释百分比保持一致,这说明,通过对初始因子进行的正交旋转没有影响到变量对总方差的解释力度。正交旋转后获取的2个公因子以及相应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作为测量、比较和分析国内大陆各地区普通高校教育经费配置情况的新变量。在因子分析中,对公因子的命名一般依据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中各因子负载值的高低来完成。由表3可知,公因子1在教育事业费拨款、基本建设拨款、科研拨款、其他拨款、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8项指标上有较高的负载值,公因子2在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个人部分、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公用部分2个指标上有很好的负载值。因此,公因子1主要表现的是普通高校教育经费配置的总体情况,所以将公因子1命名为总体教育经费因子;公因子2主要体现了普通高校教育经费配置的人均情况,所以将公因子2命名为人均教育经费因子。表4中的因子总得分是通过赋予2个公因子不同权重并计算后获得的,计算过程是总体教育经费因子乘以45与人均教育经费因子乘以50得到的乘积之和。因子总得分整体上体现了我国各地区普通高校教育经费配置的差异。从表4中可知,普通高校教育经费配置较高的地区有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教育经费配置较低的地区是西藏、贵州、海南、宁夏、青海。
三、教育经费配置的区域划分及其差异的比较:基于两因子的聚类分析
教育经费保障改革讲话
上班伊始,省政府即召开全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充分说明省委省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重视。按照会议安排,教育厅刘希平厅长还要部署相关工作、盛昌黎副省长最后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先就财政部门如何推动改革全面实施谈几点意见。
一、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是进一步推进我省义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按照“科教兴省”战略和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筹措资金,调整支出结构,完善财政体制,加大了对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有力地保障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初步建立了以“四个确保”(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保贫困生入学)为核心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较快发展。据统计,**年至**年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投入1179亿元,其中**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317亿元,比**年增加了93%,**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255亿元,是**年支出数的1.12倍;**年义务教育阶段财政性教育经费179.18亿元,比**年增长94%,**年义务教育阶段预算内教育经费139.37亿元,是**年的1.17倍。**年我省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2498.84元、3216.47元(全国平均为1327.24元和1498.25元),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295.29元和460.24元(全国平均为166.52元和232.88元),均名列全国各省、区前茅。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省基础教育发展不够均衡,全省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改革和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如一些地区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还比较落后,部分学校的公用经费存在缺口,有的学校还存在危房和欠债,个别市县教师地方性津补贴经费不能足额安排,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省教育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长效保障机制,是落实公共财政保障责任的必然要求,必将促进我省义务教育健康、和谐、均衡发展。
二、全面理解和把握新机制的政策内涵
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我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行城乡统筹,同步推进。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将全省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各级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义务教育经费改革通告
为贯彻《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政发〔〕5号)精神,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县政府常务会议讨论研究,决定从年起分步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理顺机制入手解决制约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执政为民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提高全民素质和农村发展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是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巩固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加快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各乡镇、部门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落到实处。
二、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城乡统筹,同步推进,将全县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一)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