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1 20:33: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育家

小学教育家校合作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已成为全世界都在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家校合作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重要主题,是目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对于小学阶段的教育而言,只有家校实现真正的合作,才能够确保学生得到身心健康的成长。本文笔者对小学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现状和完善策略进行了分析,旨在引起社会、家庭、学校对家校合作教育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小学教育;家校合作;现状;策略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大场所,当学生在学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家庭中也得到了良好的熏陶时,才能够确保学生获得健康的成长。但从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状态来看,较多学生和家庭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情况,很难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因此,对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问题进行研究十分的重要,能为学生的健康学习与成长提供有利的基础。

一、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现状分析

1、合作能力不足,效果不佳。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家校合作还处于初步实践阶段,并没有足够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因而存在着家校合作能力不足的情况,很难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影响,且家校合作仅停留在学校的单方面灌输中,学校总是以自己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指定家长辅助孩子执行相关计划,家长只能被动的接受学校的安排并进行一定的配合,这样被动式的合作形式很难发挥家校合作的积极作用。这是目前我国小学教育家校合作中存在最明显的问题,也是家校合作效果不显著的关键因素。2、合作范围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现状来看,仅停留于对学生成绩方面的合作中,对于学生心理素质、品质素质、成长教育及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都存在着严重不足的情况。为了确保学生拿到高成绩,学校和家长将全部的合作时间都放到了学生成绩的提升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机械的学习,不具备为人处世、与人相处的能力、素养、品质等,这对于孩子而言会构成心灵上的致命伤害。3、合作方式单一,缺乏有效的家长指导教育。目前我国小学教育家校合作中,严重存在缺乏实际经验的情况,因而合作方式仅停留在单一的层面中,使得家长引导教育的作用并未发挥出来。目前合作方式一般停留在“家长会、家长联系薄”方式中,借助的都是国外的家校合作经验,与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并不相符,这样一味模仿不去分析我国的教育实情,很难取得良好的家校合作效果,这也是导致我国小学教育家校合作问题重重的原因之一。同时就目前实施的家长会及家长联系薄等单一方式而言,也不具备科学的规则与制度,成员间并没有相互沟通的意识及习惯,学校和家长之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的出现也不会去积极联系,使得现有的机构并不能发挥出应用的作用。

二、小学教育中增强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分析

查看全文

教育家的类本性研究论文

[摘要]教育家的“类本性”是教育家的整体规定性,既是人的“类本性”之特殊,又是教育家群体性与个体性之一般。教育家“类本性”为社会分工所决定,是历代教育家在教育实践和社会交往中自我创生成果的积淀与遗传,具体体现为教育家的整个身心与教育融为一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人与做人合一等基本品性。探索教育家“类本性”有助于形成一种“超我”的同化力,促进教育工作者的“类化”,延续与扩大教育家队伍。

[关键词]教育实践;社会交往;教育家类本性

“教育家”以类、群体、个体三种形态存在。教育家之“类”即教育家整体、全体,亦即最大的教育家群体,是所有教育家个体的集合。作为“类”的教育家,具有高尚的人格,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事业、教育改革、教育实践等方面做出过杰出贡献,产生过巨大的社会影响。把握“教育家”的维度有二:以“教育”为着眼点,教育家是与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文学家等相并列的专门家;以“家”为着眼点,教育家则是区别于一般以教育为业的教育工作者的杰出分子,即教育工作者这个大型群体中的一类小型群体、特殊群体和榜样群体。

一、教育家“类本性”概述

人是合群的动物,总会在实践中结成各种群体,相关群体又会进一步结成“类”关系。“类”是人重要的生存方式,是对个体独立性的扬弃。人不仅自身存在于类的联系中,而且具有清醒的类意识,能自觉地将类的内在规定贯彻在自己的言行之中。“本性”通常指规定性,也就是规定某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一事物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那种特性。教育家的“类本性”即教育家的“规定性”,是对教育家的存在状态、行为方式和变异限度的内在规定,是教育家之所以为教育家的特殊本性。

教育家的类本性是教育家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根本特性,主要指教育家这个整体所共有的社会特性。教育家的类本性是人的类本性的特殊,表现为教育家在教育活动中各种特殊的本性,例如特殊的需要(以育人为第一需要),特殊的情感(爱之,诲之),特殊的社会关系(以师生关系为主),特殊的奉献与特殊的社会影响(通过育人推动社会进步,这也是教育家满足自己特殊需要的特殊方式)等等。同时,教育家的类本性又是教育家群体性(民族性,时代性,流派性等)和个体性之一般。尽管每位教育家都具有由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教育条件、人生经历和教育活动等因素造成的独特性,但同时也会拥有因为相同的社会分工所形成的共有的典型特征。教育家的类本性包含了教育家的群体性和个体性中的共同的本质的因素,是教育家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

查看全文

教育家类本性研究论文

[摘要]教育家的“类本性”是教育家的整体规定性,既是人的“类本性”之特殊,又是教育家群体性与个体性之一般。教育家“类本性”为社会分工所决定,是历代教育家在教育实践和社会交往中自我创生成果的积淀与遗传,具体体现为教育家的整个身心与教育融为一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人与做人合一等基本品性。探索教育家“类本性”有助于形成一种“超我”的同化力,促进教育工作者的“类化”,延续与扩大教育家队伍。

[关键词]教育实践;社会交往;教育家类本性

“教育家”以类、群体、个体三种形态存在。教育家之“类”即教育家整体、全体,亦即最大的教育家群体,是所有教育家个体的集合。作为“类”的教育家,具有高尚的人格,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事业、教育改革、教育实践等方面做出过杰出贡献,产生过巨大的社会影响。把握“教育家”的维度有二:以“教育”为着眼点,教育家是与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文学家等相并列的专门家;以“家”为着眼点,教育家则是区别于一般以教育为业的教育工作者的杰出分子,即教育工作者这个大型群体中的一类小型群体、特殊群体和榜样群体。

一、教育家“类本性”概述

人是合群的动物,总会在实践中结成各种群体,相关群体又会进一步结成“类”关系。“类”是人重要的生存方式,是对个体独立性的扬弃。人不仅自身存在于类的联系中,而且具有清醒的类意识,能自觉地将类的内在规定贯彻在自己的言行之中。“本性”通常指规定性,也就是规定某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一事物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那种特性。教育家的“类本性”即教育家的“规定性”,是对教育家的存在状态、行为方式和变异限度的内在规定,是教育家之所以为教育家的特殊本性。

教育家的类本性是教育家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根本特性,主要指教育家这个整体所共有的社会特性。教育家的类本性是人的类本性的特殊,表现为教育家在教育活动中各种特殊的本性,例如特殊的需要(以育人为第一需要),特殊的情感(爱之,诲之),特殊的社会关系(以师生关系为主),特殊的奉献与特殊的社会影响(通过育人推动社会进步,这也是教育家满足自己特殊需要的特殊方式)等等。同时,教育家的类本性又是教育家群体性(民族性,时代性,流派性等)和个体性之一般。尽管每位教育家都具有由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教育条件、人生经历和教育活动等因素造成的独特性,但同时也会拥有因为相同的社会分工所形成的共有的典型特征。教育家的类本性包含了教育家的群体性和个体性中的共同的本质的因素,是教育家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

查看全文

近代音乐教育家李恩科分析

【摘要】20世纪初留学归来的李恩科倾其一生致力于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无论是在办学方面,还是在教学方面,他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由他一手创办的河北女子师范学院音乐系成为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典范。

【关键词】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教学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起步时期,留学海外的音乐学子回到了祖国。他们在北京、天津、上海等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依据欧美音乐教育体制建立起了中国自己的专业音乐院校,并以兢兢业业的治学精神培养了许许多多优秀的音乐人才,为我国早期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石。留学美国的李恩科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一、学成归国,投身教育

李恩科(1894—1950),天津人,中国音乐教育的奠基人之一,1914年考入清华大学,1918年他和闻一多、洪深等15位学生被选送去美国留学,在留学期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密执安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音乐大学,并取得了音乐学博士学位。学成后他回到了祖国,并于1926年9月受聘于刘海粟先生创办的上海美专音乐系,担任系主任,教授声乐、钢琴和英文课。由于音乐系创办之初缺少经费,音乐教师的数量十分有限,因此,绝大部分的声乐和钢琴课都由李恩科教授。1927年,李恩科成为由蔡元培任院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的我国第一所高等专业音乐学府——上海国立音乐院的一名教师,并兼任事务部主任。成立之初的国立音乐院由钢琴系、声乐系、作曲系和小提琴系组成,全院教职员工仅有18名,其中2名教授,2名副教授,9名讲师和3名助教,李恩科是9名讲师之一,他主要教授英文和钢琴两门课程。在上海国立音乐院任教期间,李恩科教学认真负责,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其中最著名的有丁善德、张曙等人。1929年,上海国立音乐院爆发了反对校方的学潮运动,李恩科由于参与支持学生反校方的行动,而被学校解聘。1931年,受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院长齐国梁的邀请,李恩科回到自己的家乡天津,担任河北女子师范学院音乐系主任,在担任系主任期间,李恩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聘请了丁善德、张洪岛、陈振铎、陈德义等一批音乐家和音乐才俊,从而使河北女师音乐系成了当时具有较高影响力的院系。1937年,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部分师生员工迁往陕甘地区,而音乐系也随之停办。1938年,日伪政府在北平和平门外原址建立伪北平师范大学,并建立音乐系,同时在北平女子师范学院设音乐系,仿照日本模式设置课程,并设日语课,1942年,上述两校音乐系合并,设4年制音乐系,李恩科出任系主任。由于这所学校是日伪政府扶持建立的学校,因此,音乐系中除了江文也、柯政和、老志诚和李恩科等中国教师外,还有一些日本教师。抗日战争胜利后,李恩科出任前身是伪满洲国时期“吉林师道大学”的国立长白师范学院音乐系主任。之后,李恩科又重新出任复校后的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音乐系主任,直至1950年去世。

二、因材施教,专注教学

查看全文

近代教育家吴汝纶论教师论文

论文关键词:吴汝纶;教师;教师教育

论文摘要:吴汝纶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具有丰富的教师思想。他关注教师的素质,积极进行教师培养工作,为近代教师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吴汝纶(1840~1903年),字挚甫,安徽桐城人,清末桐城派首要人物,晚清著名学者、文人和教育家,生前有“海内大师”和“古文宗匠”的盛名,曾做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幕僚,后来在河北深州及冀州任职,从1888年开始主讲保定莲池书院,时间长达l3年之久。1902年经过张百熙的推荐,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同年5月,去日本进行学务考察并写成《东游丛录》一书,l1月,归国,并在安徽桐城创办新式小学堂。1903年,吴汝纶病逝于故里。

作为一代文人学者,吴汝纶“道高学博而有文章,尤以经世济变为亟”,一生关注教育事业,曾对科举制度进行抨击;重视西学,并能积极地进行教育交流活动。在他的教育思想中,非常关注教师的素质、选任与培养,教师思想与其人生历程一道,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教育先驱和实践家,为中国近代教师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论教师的素质

作为一位关注社会的教育家,吴汝纶一直重视并热衷于教育事业,在深州任职时,曾“依征粮册以均徭役,籍已废义学田豪民所攘有者千四百余亩,以兴书院,修复孔子庙乐舞”。在冀州8年,同样志在兴学育才,并曾上书李鸿章请求拨款并用在教育事业方面,这些举措对当地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二州人士,皆知务实学。先生在冀久,成材尤多”儿。吴汝纶后来在保定莲池书院任主教,“专力以兴教化,并中西为一冶,日以精神相灌游而铸熔之”,当时就连日本的学者也就学于他的门下。正是由于对教育事业的执著与追求,吴汝纶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学思想进行了探究。

查看全文

一年级学生养成教育家校合作研究

【摘要】小学阶段,尤其低年级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家校合作是学校与家庭携手共同促进学生成长的一种教育行为,能营造互动、沟通、协调、一致的家校合作关系,起到同向、同步的教育合力作用,共同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作为一所新建学校,我们把家校合作作为学生养成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家校合作;家校互动;养成教育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德育应以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为主,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意义重大。因此,养成教育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德育“质”的指标。我校是新建学校,本学年一年级只有103名学生。他们刚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在行为习惯上存在很大的可塑性,许多好习惯都尚未养成,他们就像一张白纸,等待着我们在上面描绘丰富而美好的画卷。因此我校将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决定以习惯培养为目标,通过对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教育,从而引导其在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知道,家校合作是学校与家庭携手共同促进学生成长的一种教育行为,能营造互动、沟通、协调、一致的家校合作关系,起到同向、同步的教育合力作用,共同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各方面健康发展。在实践探索中,我校充分意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让学校和家长成为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合伙人,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发挥了家长的积极作用。

一、家校协同,落实“养成教育”

(一)入学第一课,家校联系进行中。养成教育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低年级学生主要是以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等养成教育为主。由于每个人都有复杂的思维、丰富的感情、繁多的生活及学习内容,所以,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不能孤立进行,它们之间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一年级是学生生活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上小学之前,学生主要在家庭或幼儿园接受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游戏,而进入小学以后,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要坚持课堂学习,遵守学校纪律,学会过集体生活,学习环境和要求与之前大不相同。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环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小学和幼儿园的衔接,注重学习的趣味性。考虑到以上因素,我校在开学初就编制了新生入学亲子共读手册,明确告知家长学校的作息时间表、班级课表、入学准备等事项。入学准备方面包含学生篇(学习物品准备、生活用品准备、文明礼仪规范、课堂常规、课间常规、校园安全、校园卫生)和家长篇两大部分内容。附:新生家长课堂邀请函尊敬的家长:您好!您的孩子即将跨入小学的大门,我们真诚地感谢您对我校的信任与支持。也正因这份责任感,我们需要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系统的常规教育,以便能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同时,也是为孩子的良好品行、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希望您能和我们一起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努力!(二)仪式参与,互动中更融合。只有15名教职工和103名学生的升旗仪式怎么举行呢?内容、形式可以怎样呈现呢?学校从多角度出发,强化课程管理意识,把升旗仪式纳入课程管理,从讲话内容到参与形式都做了改革,进一步规范了升旗仪式,在传统的升旗仪式程序———出旗、升旗、国旗下讲话、学生宣誓的基础上,统一主题,创新形式。首先,学生发展中心根据学校本学期的工作计划结合重大节庆日,确定每周主题,制定升旗计划。其次,邀请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增加互动,融入活动。如开学第一天,学校举行一年级新生入学仪式,全体教师、家长参与,共同见证了孩子的启程。第二周的周一恰逢教师节,升旗仪式围绕“秋日满园情感恩教师节”主题展开,安排了学生讲话、现场采访互动、校长为教师献花等环节。更让人难忘的是,家长代表自发赠送锦旗,为教师们送上节日的祝福。下午,家长代表还参与了庆祝教师节班会课活动,增强了主人翁意识。第六周的主题是“环保”,一(2)班的家长志愿者们主动领取任务,出谋划策,精心构思、创编了一部精彩的情景剧。家长自编自导,彩排走场,全程参与,活动效果较好。第十三周的活动主题是“感恩”,一(3)班的家长录制了语音视频,为孩子们送上祝福和期望。有的孩子听到自己母亲的寄语,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当家长收到孩子们的现场视频后,也是感慨万分。教育无痕,有爱最佳,走心的教育一定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三)多种课程,联动中育新苗。在养成教育工作中,可以说,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教育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第二课堂,更是养成教育成果的展演舞台。为了将学生养成教育落到实处,学校将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作为课程来开发和实施。1.家长学校课程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将家长学校活动设计成一系列的课程,家校合作接地气、有活力、见成效。在学校的第一次家长会上,校长组织并参与了全过程,从学校的建立与现状、学校校徽的设计与解读、办学理念贯彻实施的途径三个方面与家长进行了长达3个多小时的交流;在第二次家长会上,学校将学生常规管理的具体要求一一向家长说明,语、数、英三科教师就本学科的学习要求与家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明确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在班级家长会上,教师与家长互动,共同总结了学生入学一个多月来的各项表现。此外,学校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参与孩子一天的学习和生活,见证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2.亲子共读课程我校从2018年10月起,正式启动“亲子共读”第一阶段的行动计划,首先分三个时间段进行班级读书漂流活动,学校提供共读书目,要求家长和孩子每天阅读半小时,并且通过读一读、讲一讲、演一演等形式进行互动,每天在班级群里打卡,分享阅读心得。三个班交流结束后,举行第一阶段的阅读展示活动。根据工作安排,搭建家校合作交流沟通的平台,我校于2018年11月23日举行了以“阅读,成就精彩童年”为主题的家长开放日暨亲子阅读展示活动。“亲子共读”第一阶段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考级活动。在活动现场,学生们接受三个小考官的考验!顺利答对就可获得“过关”的认可,集满三次“过关”,自己的“阅读护照”上就可以盖上一个大大的“阅读星”奖章,并获得精美的小礼品。阅读考级之后,学生们迎来具有挑战性的游戏竞猜活动。紧张而热烈的活动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二、新媒体融入,家校零距离

查看全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合作研究

摘要: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难题,基于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合作现状基础上,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通过探索并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联动培养模式,更好的引导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关键词:家校合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一、引言

当前我国社会和经济正在经历剧烈的变革,虚拟网络与信息社会相互交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想和文化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思想政治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民族的未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任务。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指出:“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2017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坚持改革创新;推进思路、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2)”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也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如何更好的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顺利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把握好高校工作的“生命线”,需要学校与家庭的合作,需要探索完善家校合作模式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合作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一)构建合作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在社会关系中,大学生是一个现实的、社会的存在,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都必然受到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关系所制约、影响。学校、家庭、社会都会对其思想政治素质、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缺乏一致性,那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3)”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任一方面的缺失,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和复杂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家庭教育作为根基,与学校教育合作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功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家校合作这里是指为了使大学生能够得到及时、正确、全面的指导,弥补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不足,高校和家庭而相互支持、相互合作,达到双赢的效果。(二)能够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家长在高校管理中的责任感。家庭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其特点决定了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现实情境中,由于生源、家庭成长环境等影响,入校时的大学生在思想方面千差万别。正向的、积极的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起促进作用;负向的、消极的家庭环境不利于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尽管现代社会,教育的大部分职能已经转移到学校和社会,但是家庭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虽然在学校,也与社会有部分接触,但作为未完全走入社会的个体,以及和家庭的天然联系,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发挥很大的作用。大学生在思想、行为、经济方面还不能完全独立、成熟的情况下,传统文化中占据核心的家庭特别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大学生的影响最深刻和长久。另一方面,由于大学教育的阶段性和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复杂性,使得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大大减弱,这就凸显出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家长在基于对学生的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参与高校教育中的相关决策和政策的制定,会增强家长在高校管理中的责任感。(三)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客观需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大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缺乏热情的问题。出现以上问题,根本上是因为课程形式上单一、内容上枯燥缺乏情感性。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贴近实际生活,虽然部分高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已尝试转变教学思路,但满足每位学生的个体需求方面,还较难实现。这就需要依靠家庭教育的配合,家校合作共同完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论课知识灌输为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情、意、行等非智力因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持续一生影响深远。因此,家校合作在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教育时空的对接性和相互优势的互补性方面的特征,有效地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四)营造思想政治教育全维度教育氛围,有效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地域的限制及寒暑假、实习的时间限制,导致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的暂时“缺失”;另一方面大学生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就业,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大学生面临着学业、生活、人际关系、就业等压力。家校合作模式的建立,有利于家校更好的沟通,使家长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给予学生及时、正确的帮助和教师管理的辅助。同时,能够在地域、时间上“无缝”衔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全维度的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全面的成长成才。

查看全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合作困境

摘要: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家校合作的教育管理模式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而实践中,高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家校合作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目前,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家校合作处于低水平、低层次、低共识水平,具体表现为家校合作动力不足、合作内容不够深入、合作形式单一等。深入探索家校合作的实现路径,有利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利于营造多元、和谐的育人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合作;困境与对策;功能回归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作为互为补充、取长补短的两种教育方式,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为把学校和家庭这两个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割裂开来,对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免有失偏颇,并势必造成教育脱节,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进家庭和学校合作与联系势在必行。近年来,家校合作的教育管理模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和运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互相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肯定了家庭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教育部2005年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也明确提出,积极探索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预见性。积极探索家校合作有效形式,推动家校合作模式不断深入,使高校和家庭之间形成育人合力,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深远。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合作内涵解读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积极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和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功能上具有相互补充性、作用上具有相互促进性。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一环,家庭教育无论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还是在教育形式、教育效果上都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较活跃且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大学生具有社会化程度较低、对家庭依附程度较高等特点,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更强的渗透性、持久性特点,一定程度上讲,家庭因素的影响,贯穿人的一生。[1]家长作为学生发展跟踪和反馈的主要实践者,通过与家长沟通,学校可快速、全面的了解大学生个体整体状况,更好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如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学校与大学生家长之间建立充分联系,即通过家校合作的形式,利用网络、书信、电话、家长会等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合作平台变得尤为必要。对于大学生而言,家校合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帮助学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适应大学生活并对其未来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高校而言,家校合作可更好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家校合作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现实困境

查看全文

教师专业化研究论文

一、是“精英教师”还是“教师精英”

来看一下我们的教师培养机制。不管是高级职称的评定还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甚至特级教师的评选,都有和公开课这两项必备条件。先说,一般都要求在省级教育刊物上发表,这简直让多数普通教师望而生畏。全国的教育刊物市场就那么大,再除去一些名师专家的论文,留给普通教师的还有多大的空间?僧多粥少,看似可及却遥不可及。再说公开课,一般也要求有省级以上的,所以对多数普通教师而言也是微乎其微,多数教师也许一辈子都不可能上一堂省级公开课。再加上一些名师工程,确定了苗子后要重点打造,几乎让他囊括了所有的上公开课的机会,其他教师只能望“公开课”兴叹。名师工程的目的决不应该是培养了少数几个名师却造就了一批庸师,整个教育不是几个名师能够包办代替的,大批的一线普通教师的专业化决定着教育的未来,我们是造就精英教师”还是造就“教师精英”呢?答案不言而喻。同样,教师培养机制是为了激励教师的专业化,而不是设置种种高不可攀的障碍阻止教师的专业发展,把多数教师拒之门外。笔者以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机制应该面向整个教师群体,不是限制而是扶持,不是走独木桥而是走阳关道,让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沃土。

二、教育的另一种不公平

再来看我们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个教师因为教学业绩突出而被选拔到一所办学条件更好一点的学校工作是对该教师最大的肯定,这是教师获得成就感的另一种途径,它能够激励教师更投入地工作,释放出更大的潜能,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现在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也变得不再纯洁,一些教师靠走后门、靠关系进入城区学校或名校,而一些教学业绩突出却没有任何背景的教师只能留守农村。其实不管城区还是农村都需要脚踏实地的教育工作者,但这样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显然是教育的另一种不公平,是对人才的漠视和打击,也是造成人才流失和~些教师甘于平庸的原因之一。我曾听说一件“新奇”事:一所学校选派教师参加市级的教学比武活动,教师们相互推诿,没人愿意参加,无奈之下,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只好亲自上阵。这虽属个别现象,但不可否认,诸多的教师甘于平庸的现象与我们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有关系,有才能的比不上有背景的,钻研业务的比不上经营人际之道的,教师的才能得不到赏识,教学业绩得不到尊重,那么教师拒绝上公开课这样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在这样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下,教师的专业化在某种程度上只能是一厢情愿,教师可以用多种形式消极对待。因而,教师专业化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审视在教师培训、激励、评价、流动、选拔机制中的种种不公平,兴利除弊,为教师的专业化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三、我的教育理想不是梦

经常听到身边的一些教师感慨:像那些成名成家的教师全国能有多少个?言下之意我倾其一生努力也不会成为那个幸运儿。话语中不仅透露出失落和无奈的情绪,同时也传递着一种价值观:教师作为~个生命个体的存在,作为一种职业的存在,他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成就感。普通教师除了经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还需要多少外在因素的帮助,才能够成长为名师或教育家?成为名师或教育家的几率能有多大?客观地讲,名师或教育家群体中不乏靠个人奋斗而“功成名就”者,但具备这样的天时地利者能有几个?对普通教师而言,“成名成家”的理想不是镜中花,就是水中月,既如此,教师的教育理想渐渐消失,专业化没有前行的动力便不值得奇怪了。一个没有教育理想的教师其专业发展是不难想象的。教师的专业化除了提高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这一基本目标之外,其终极目标在于期待教师成长为科研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甚至教育家。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要提倡教育家办学”。时下,许多教育媒体旗帜鲜明地提出“时代呼唤教育家”、“呼唤教育家办学”等等,这是时代的呼唤,这是教育的需求。

查看全文

进步主义教育与新教育的比较综述

摘要:本文以具体事实为基础,比较分析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与新教育运动的不同之处,揭示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全面的、激进的教育变革,而欧洲新教育运动则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新教育运动

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期欧美的教育革新运动主要包括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欧洲的新教育运动。二者皆以反对传统教育为己任,把儿童作为教育的中心,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课程的改革,主张以科学和生活代替古典知识在学校中的主导地位,重视儿童的自由、兴趣、主动性、经验及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提倡个别化的教学方式等。两者之间虽存在着许多共同点,但由于其发生的背景、发展的过程及对改革的着眼点不同,又使其表现出诸多的不同之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试图通过对传统教育的全面清算,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符合现代工业社会要求的教育制度,它对传统的批判是彻底的,在教育改革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激进的批判和全面的指责,力图通过对西方教育传统的深刻反思,在现代工业社会的基础上,以新的理论为指导,建立起以儿童为中心,以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为目的的新的教育秩序。而新教育运动对西方教育传统的“反叛”远没有进步主义教育运动那么激烈,他们试图在总结近代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如果说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激进的、全面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新教育运动则是较为温和的、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改良。他们之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有统一的理论基础.试图对教育进行全面变革;新教育运动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对教育的革新也是局部的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等教育著作以及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大量论述,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在这些著作中,杜威对教育目的论、教育价值观、儿童观、教学论和课程论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回顾,分析和批判了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各种重要的教育理论,阐明了他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等观点,这种论述以后被看作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与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之间的对立。杜威也成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精神领袖,为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杜威也指出,工业革命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全面变革对教育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因此,仅仅对教育作“细节上的变更和学校内部机构的改良”是远远不够的。在深刻的变革形势下,教育所需要的是根本革新、改组、重建。杜威的这种总体教育改革观影响巨大,这可以从进步主义教育协会提出的七项原则,从克伯屈、拉格等进步主义教育家的思想,从学校所开展的进步教育实验上得到充分的证实。他们试图对教育全面改革,打破教育与生活的隔裂,把学校建成为一个小型社会,改革传统的书本式教材,建立起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用单元教学、小组教学来代替班级授课制,这种改革是彻底的、全面的,反映了他们雄心勃勃的教育理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