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际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1 19:57: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国际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育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探究论文

一、教育国际化的涵义

什么是国际化?学术界对此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就其本意而言“国际”是指国与国之间;“国际性”指超越国家界限的内在属性;“国际化”则指意图超越国家界限的各种活动。从词源上来看,“国际”(international)和“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两个概念是来自英语国家的“舶来品”。在英语中,《韦氏新国际字典》(第三版)是这样界定“国际”的:存在于国家或其公民之间的;与国家间交流有关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参与的;影响两个或两个国家以上的。国际化(动词):使……在关系、影响或范围上成为国际性的;国际化(名词):指这样的活动或者过程。从词汇构成的角度看,如果我们把“globalization(全球化)”意为把世界(globe)看作一个整体,各国人民拥有共同的目标和行为的话,那我们就可以把“international(国际化)”可以理解为“不同国家(nation)之间(inter)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全球化”重视的是一致性和统一性,而“国际化”像“互联网”(internet)和“跨文化”(intercultural)这些概念一样,强调的是多样性和互动性,重视的是不同国家在相互平等对话和相互作用中所显现的多元性。

从上面对“国际化”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国际化这个概念具有两个重要的核心特质:国际化一方面是一种国家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活动(或过程),另一方面是一种双向度的交流活动(或过程),即国际化是一个“引进”和“输出”的双向过程。“引进”就是一国认识、理解、尊重进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输出”就是一国把本国优秀文化成果推广到世界,让世界各国认识、理解、尊重进而吸收本国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教育的国际化是作为一个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跨国合作的动态过程。

与此相应,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国际化给予了不同的解释。其中有代表性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从各种各样的具体活动出发来描述教育国际化。这些活动主要包括课程的改革、人员的国际交流、技术援助、合作研究等等。二是从培育发展学生、教师和其他雇员的新技能、态度和知识的角度来界定国际化,它侧重的是人而不是学校活动或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三是从高等院校形成国际性的精神气质的角度界定教育国际化。精神气质方法侧重的是在那些注重和支持跨文化的、国际的观点和首创性的大学和学院中,形成发展国际的精神气质与文化氛围。四是从过程的角度界定教育国际化。这种方法把国际化看作是将国际的维度或观念融入到高等学校的各主要功能之中的过程。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组织策略等都是这一过程的组成部分。这是目前界定国际化的最为全面的一种方法。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认为,教育国际化就是要求教育“反映出各国共同的抱负、问题和倾向,反映出它们走向同一目的的行为。其必然的结果则是各国政府和各个民族之间的基本团结”;“在消除了偏见与沉默的情况下,以一种真正的国际精神发展相互间的接触。”全美州立院校联合会在敦促美国应该加快教育国际化的报告中认为:“学生应接受正确反映全世界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应受到国际对话技术的教育,使他们具备适应多变的国际环境,在复杂条件下做出准确判断和进行有效工作的品质”。“教育界应改变那种‘只扫门前雪’的封闭式观念,积极研究全球性问题,通过国际教育交流项目、技术支持等方式加强同外部世界的联系。”

在我国《教育大辞典》中,教育国际化被解释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间相互交流、研讨、协作、解决教育上共同问题的发展趋势。其特点是:①国际教育组织出现与发展。1948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成立,宗旨是推动各国在教育、科学、文化方面的合作。嗣后,国际教育局、国际劳工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等亦相继成立,开始研讨共同关心的教育问题,并派遣专家进行国际援助。②国际合作加强。各国文化教育交流日益频繁,教师、研究人员交流增多,留学生增加,教材交流与合作增强。③各国均在改革学制的封闭与孤立状况,使本国与国际上的各级各类学校发展趋向一致。未来各国教育在对象、制度、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共同点将日益增多,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有学者认为,“教育国际化是指一国在实施本国的发展战略规划时,把本国的教育拓宽于世界教育之中,不断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有益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以及成功的教育经验,以此提高本国教育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竞争能力。”也有人认为:“教育国际化的本性是基于全球化事实的对教育的价值选择。或者说,教育国际化的合理性依据在于它是基于全球化客观事实和客观趋势的主观能动的价值选择,是对既有中国教育,包括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非合理性的扬弃,对新的更大的教育合理性的追求。”“教育国际化的真谛,不是教育在形式及至内容方面符合某种潮流或具有某些通用的国际性,而是教育接受某些体现新的时代精神因而具有更大、更多合理性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制度。某些理念、方法、制度之所以为中国教育所吸收,不是因为他是‘国际的’,而是因为它是合理的。”还有人认为,教育国际化归根到底是要实现人的国际化,是在实现“物”、“财”和信息国际化的同时,着重实现人的国际化。教育改革必须树立起“一个真正的国际人,才是出色的中国人”的思想,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在素质、知识和能力诸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查看全文

邓小平教育国际化思想研究

[摘要]邓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我国长期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在高等教育领域,邓小平国际化思想顺应了高校发展变革的最新呼应,尤其为转型发展中的地方高校探索前进方向提供了战略思路和路径选择。在此思想引领下,高校应做到以下几点:以国际化思维引领,科学确立办学定位;以国际化视野着眼,多元化汇集办学优质资源;以国际化为标准,转型升级人才培养模式;以国际化设计理念,重建管理运行模式。

[关键词]邓小平;教育国际化思想;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

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随后,于1985年5月27日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到:“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历史实践证明,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的先进教育思想蕴含着对客观教育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对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高度提炼和总结,以及对世界技术革命、教育进程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和论断,时至今日,依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现实启示。邓小平教育思想中体现出来的“国际观”“发展观”,在宏观上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的改革发展,在微观上指导了高校探索转型发展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水平。深入研究邓小平教育国际化思想理论的内涵,不仅有益于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神实质,而且有助于客观认清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探索加快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及路径选择。

一、邓小平教育国际化思想的内涵要素

(一)国际化的育人理念。邓小平曾明确指出:“科教是第一生产力,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经验,改革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同时,更主要的是要努力从我们学校里培养出大批既懂国外又懂国内,既会利用国内资源又会利用国外资源,既会组织国内建设又会进行国际交往的人才。”[2]这充分体现了邓小平教育国际化思想的核心———教育目的观,也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此,邓小平教育国际化思想深刻揭示了教育国际化不仅包括教育物质基础和制度的国际化,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标准的国际化。(二)国际化的格局视野。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办法。”[1]这段话清晰阐述了邓小平教育国际化思想的本质,其内涵就是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强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包括为主要发达国家提供二百多年强劲发展动力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尤其是代表着近现代社会先进文化、科技前沿的欧美高等教育。教育的开放性特点注定了我们的教育发展及运行方式要避免“故步自封”,要清醒地看到自身与发达国家在教育科技方面的差距,积极顺应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开放与交流的合作趋势。(三)国际化的路径选择。教育目的直接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其发展演变受到社会历史演变的影响,对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产生重要作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必然导致教育的国际化。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积极倡导教育与国际接轨。深刻解读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国际化思想,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邓小平一贯倡导的“请进来、走出去”国际化发展战略路径,其教育发展战略思想也恰恰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4]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过程中,邓小平充分把握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要以世界一流的科技水平作为起点,他指出:“世界在发展,我们不在技术上前进,不要说超过,赶都赶不上去,那才真正是爬行主义。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我们要有这个雄心壮志。”[3]从中我们可以清楚感受到邓小平大力倡导的“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思想。

二、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面临的突出困境

查看全文

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形势及推进策略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各个领域愈演愈烈,我国的职业教育走向世界是大势所趋。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交流与分工协作,并在优化服务的基础上,投身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我国首都北京为例,该市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已初见端倪,但面对国际市场的巨大压力,尚存在某些有待完善之处。为确保北京市职业教育国际化迈向更高的台阶,并取得长远的竞争优势,必须从职业教育政策、多元化教育模式以及资金安全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职业教育;国际化;竞争

21世纪是市场化时代,我国通过实行经济制度转型后,社会发展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在国际上的市场份额逐渐扩大。这得益于经济制度与社会发展趋势的和谐统一,同时,也与我国的职业教育向国际靠拢密不可分。在某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国际化早已趋于成熟,引得发展中国家纷纷攒足拳头,以望早日能迎头赶上。就以我国北京为例,北京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已是弦上之箭,正蓄势待发。

一、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内涵

针对职业教育国际化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就会出现不同的看法。但总的来说,无外乎以下几点:

1.关于“人才”的培养。我国的职业教育走向国际,融入到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必须确保后备力量充沛,即高级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批量化生产”。所谓人才,必须具备三点特质:第一,国际视野开阔,能对国际教育形式有清醒的认识;第二,全球责任意识强,充分意识到自己属于职业教育国际化中的一份子,应担负起促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责任和义务;第三,向往和平,不做任何损人不利己和损人而利己的事,应严格遵守诚实守信原则,不以卑劣的行为和手段肆意攻击他人或团体,对他国文化要保持一颗虔诚之心,努力吸收他国文化为己所用。

查看全文

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探析

[摘要]文章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给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的契机与挑战,阐述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尊重差异,因“国”制宜,积极探索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合作模式;构建“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增强我国职业教育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全力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加强职业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内涵建设,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职业教育;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国际化发展

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在沿线65个国家实现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2016年,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为教育领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该文件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发展应全面借助政府的引导力量和相关法规政策,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之间围绕“一带一路”建设进行有机融合,发展“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共同体,通过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多形式的境外合作办学培养“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实践证明,国际化发展对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职业教育提升国际化水平,主动参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实现我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互通和文化互联,是时展赋予职业教育的重大使命。

一、“一带一路”倡议给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的契机与挑战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性,并将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国际化程度作为学校发展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较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应通过搭建国际化平台、营造国际化氛围、加强国际化合作等多种途径培养国际化人才。面对“一带一路”建设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契机与挑战,职业院校应把握契机、勇于挑战,从而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快速发展。(一)“一带一路”倡议给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的契机。1.“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平台。“一带一路”倡议促使各国之间相互融合与共同发展的脚步大大加快。现阶段“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的文化水平、经济发展、开放程度、教育发展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抓住机遇,加强培养全方位的国际化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与此同时,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多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能、金融等方面的合作,也对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提出了要求。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胜利举办,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与沿线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互动与交流。2.与沿线国家技术合作对人才的需求为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机遇。大数据分析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整体教育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对于“一带一路”建设来说,人才是重要的驱动力。根据人力资源理论,教育发展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其所需要的人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化发展,到2025年,沿线国家将会在公路、铁路、通信、电力等诸多行业领域中新增50亿万元的投资。为了“一带一路”建设,我国将需要数以百万计的各行各业技能型人才,从而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二)“一带一路”倡议给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的挑战。1.沿线国家经济水平的差异给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增添了难度。“一带一路”共牵涉到东南亚11国、南亚8国、中亚5国、独联体7国、西亚18国、中东欧16国等65个国家,其中,既有处于比较发达阶段的国家,如新加坡,也有处于工业化前期的国家,如尼泊尔。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每个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领域不同,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在与这些国家进行合作的过程中,除了要对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分析,还要预测不同国家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无疑给我国职业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增加了难度。2.沿线国家文化的多样性给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增添了难度。“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风俗习惯非常复杂,如果不了解当地的国情、现状、文化,就没办法立足。我国要想与各国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势必会带来文化的碰撞和融合问题,这无疑也增加了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难度。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查看全文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言稿

今天这个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省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紧紧围绕实现教育现代化,深入研究和部署我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以高等教育国际化促进全省教育现代化的加快建设。根据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和要求,结合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我谈几点意见。

一、深入认识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

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对绝大多数高校来讲,信心比黄金珍贵,认识比政策重要。可能有一些高校认为国际化和自己关系不大。事实上,这项工作离我们远不远,关键看认识到什么程度。认识深,则离我们不远;认识高,则机遇无限。推进教育国际化,关键是要增强信心,关键是要提高认识。

去年月,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省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开启了我省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的新阶段。为切实推进教育现代化,今年月份教育厅印发了《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我们认为,制定这一规划,强化扩大开放意识,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于贯彻规划纲要,加快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教育现代化需要载体、需要支撑,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很好的载体、很好的支撑。

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发展的内在需要。经济总体是外向型经济,外贸依存度很高。年我们省的外贸依存度是63%,这在各省市自治区中是相当高的。由于陆域狭小,资源有限,大量人口出境创业,有600万人走遍世界。这样的省情需要教育面向世界。而当前贯彻“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加速经济转型升级,更对教育面向世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人们群众的新期盼。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富裕起来的人民,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种强烈的愿望不仅表现为对省内、国内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也表现为对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多的追求。这些年,大量学生出外留学,增长的比例很快。面对人民群众的期盼,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应该正视和回应。

查看全文

小议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综述

〔论文关键词」中医药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

〔论文摘要」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大潮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基础。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关键在于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促进中医药教育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相结合,推动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担负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的重任,必须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积极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加速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在世界医药学宝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人类回归自然、重视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热潮的兴起,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再度引起世人瞩目,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高等中医药教育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中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踏上了国际化之路。了解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化解其矛盾与问题,提出其办法与思路,对于加快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机部分。中医药教育,尤其是中医药高等教育是我国的传统优势学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在内,层次、科类齐全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目前,全国拥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44所,另有设置中医药专业的西医药院校75所,非医药院校、研究院所126所,在校生达30余万人。因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地位的特殊性,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时,总是把中医药连同中国传统文化一起作为最有条件首先走出国门的两个领域来规划。高等学校也完全有能力、有责任率先走上世界,实现与国际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对话与交流,并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和发展自己。实际上,我国中医药院校从1957年起就开始招受外国留学生,此后中医药留学生教育规模和范围持续、稳定扩大,目前已有10多所中医药院校设立了承担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国际教育学院,招收的留学生遍及世界各地。留学生教育层次也有了很大提高,学历教育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等层次,非学历教育包括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和短期进修生等多种形式。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影响的日益扩大,中医药学成为来华留学最热门的专业,其规模已牢牢占据我国自然科学留学生教育人数之冠。同时,在走出国门方面,经过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标志之一。

查看全文

职业教育国际化改革分析

一、德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改革的基本动因

1.政治方面:大国崛起的政治诉求。“二战”后,随着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渐密切。德国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借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东风,伴随着经济的复苏,重新回归世界大国地位,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德国在经济上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明确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之后,德国政府从1968年开始先后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企业教育促进法、高等专科学校发展法等,在法律上明确了职业教育应有的地位,规范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随着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两德统一,更加密切了与东欧各国之间的关系,提升了德国在东欧地区的话语权。鉴于此,1991年,德国科学审议委员会在向德国政府提供的政策咨询中表示,统一的德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以及东西欧融合发展中,教育与文化需要承担特殊的政治使命。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国际化成为发达国家的基本共识,作为德国对外交往的重要文化手段,国际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大提升了德国的政治竞争力。2.经济方面:重塑德国经济的需求。“二战”后,职业教育为德国制造业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两德的统一,知识经济日渐成为德国的主要经济形态,德国对高科技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及外来国际化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1975~2000年,德国对人才需求缺口最大的是高科技的技术人才,特别是在电子、精密机械制造及信息产业等领域尤为明显。这些行业需要大量具有国际化视野及国际化意识,能够与外国进行交流的高级技术人才,这必然会促进德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以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席卷全球,德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已然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新技术及新产业的出现使得德国技术技能人才出现了较大的短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加上近些年来德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趋势明显,就业人口体量不断减少,客观上要求德国职业教育加快国际化改革步伐,从国外引进更多的技术人才来解决国内人才供应不足问题。3.社会文化方面:文化交流与传承的需要。欧洲各国在文化及教育领域交往极为密切,当下,欧盟理事会开展的“伊拉斯谟文化项目”“欧洲年轻人发展计划”等均是欧洲社会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德国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更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推出了诸多国际顶尖成果,其职业教育成为很多国家效仿的对象。据统计,世界各国进入德国留学的学生,在2000—2015年以每年7%的速度递增,其中半数进入了德国职业教育系统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职业教育只有坚持国际化道路,加强国际化体系改革,在现有模式下不断创新,加快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融合,才能够继续提升影响力。4.学术方面:全球教育强国的地位诉求。事实上,德国的学位制度与国际通行的学位制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般国际通行的学位包括学士、硕士与博士,对应的是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而德国的学位只有硕士与博士两个层次,且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不存在学士学位的普通本科教育,这与全球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无法兼容,使得德国职业教育的学习成果无法与其他国家的学位制度相互转化。因此,德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改革就是确立应用技术大学享有学士学位授予权,以更好地与其他国家学位制度接轨。自近代以来,德国高等学术教育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但现在德国高等教育从整体实力上落后于美国、日本,甚至落后于英国、法国。德国要想恢复高等教育昔日的地位,必须改革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与其他国家本科教育及学位制度的兼容性,更好地推进德国教育与其他国家的交流,重塑德国教育强国的地位。

二、德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改革的主要行动

1.推进学位制度国际化接轨,实现职业教育的可转移性。鉴于教育发展的国际化与大众化要求,德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其学位制度体系与国际学位制度体系不兼容,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国际认可力,无法实现与其他国家本科教育之间的接轨,无法实现学习成果迁移。为此,2009年以来,德国加大了学位制度改革,实现了职业教育学位化,具体有这样几个方面的措施:第一,规范职业高校的名称与英译。德国于2009年11月修改了高等学校纲领法,将应用技术大学(FH,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一律改为高等学校(HS)、高等技术学校(TH)、应用科学高等学校(HAW),英语统一翻译为“应用科学大学”(UAS)。名称规范之后,大大提升了职业高校的国际识别度,突出了人才培养的职业性、技术性与实用性特色,为职业教育在国际范围内的交流扫清了障碍。第二,改革学位与学制。德国在传统上是没有学士学位的,修改后的“高等学校纲领法”规定,职业高校可以授予学士学位与硕士学位,而且在学历文凭证书上不再标注“FH”字样。其中学士学位是职业教育的专门学位,硕士学位可以对应普通高等学校的硕士学位。在学制方面,职业高校的学制原来为4年,现在改为3~4年;硕士学位学制还是维持1~2年不变,但在同一职业高校连续攻读学士、硕士学位不能超过5年。学位与学制的改革,从制度体系上扫清了与国际学位不对等的问题,也提升了德国职业高校在全球范围内的吸引力与竞争力。第三,拓宽职业教育学生升学通道。在德国,博士学位是学术学位,以前只有普通高校才能授予。如果职业高校的毕业生想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必须接受普通高校的入学考试,进入普通高校学习才能获得。2009年,学位制度改革之后,德国政府逐渐放开了对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限制,授权部分职业高校可以与国外大学联合开展博士学位授予工作,如2011年德国汉诺威应用技术大学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联合开展职业教育博士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让德国职业高校单独授予博士学位尚需时日。2.推进学分体系的国际互认,提升职业教育的可兼容性。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欧盟范围的学分互认体系已经形成。欧盟学分互认体系由欧洲学分互认系统(ECTS)和欧洲职业教育学分互认系统(ECVET)两大部分组成,ECTS系统是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ECVET是欧盟职业教育领域的学分互认,包括职业教育的学分积累与学分转换两个方面。欧盟学分互认体系建立以来,不仅涉及面广,而且对欧盟范围内高等教育国际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进而也影响到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德国高等教育传统的学分互认机制主要是学时互认,这种学时制度在欧盟范围内缺乏兼容性,与欧盟之外的国家更是缺乏联系与兼容,导致德国职业教育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为此,德国从2010年开始构建了一套职业学分互认体系(DECVET),力求与欧盟学分互认系统接轨,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鸿沟。经过几年的发展,该体系在学分成果互认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DECVET系统作为德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桥梁,在加强职业教育跨境合作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从其内部兼容性上看,该系统与德国普通高等学校学分体系互通,并获得了普通高校的认可。从外部兼容性上看,该系统与欧盟的教育政策、ECTS、ECVET之间也实现了互通。为了获得更多国家的认可,促进德国职业教育与其他国家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交流,该系统的学分体系不仅包括理论学习获得学分,还包括企业培训课程、学生技能展示、实验室工作成果、实践研讨会成果等学分。这些学分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成果的积累,能够作为其在欧盟其他国家获得职业资格认证的基础。由此可见,DECVET不仅实现了德国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互通,也实现了与欧盟学分系统的互认,更弥补了德国职业教育学分转化的空白。从这个意义上看,DECVET的成功构建提升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也打通了与世界其他国家职业教育成果互认的壁垒。3.构建终身学习资格框架,提升职业教育的可通用性。2002年欧盟“哥本哈根宣言”的颁布,推进了欧盟范围内各成员国职业资格认证一体化的构建,消除了各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资格认证体系的障碍。2008年,在“哥本哈根宣言”的基础上,欧盟理事会出台了欧洲职业资格框架(EQF),日渐成为欧盟范围职业资格认证及等级确认的平台,为欧盟各国提供了多样化的职业资格标准。EQF以职业能力为根本划分了8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形式的学习成果,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学习的历程及相应成果在这些等级资格之间实现认证与转换。然而,在欧盟确立EQF的时候,德国繁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却导致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复杂,没有固定的等级标准,无法与欧盟进行对接,进而阻碍了德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有鉴于此,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同各州比较教育文化教育部长在2010年达成了职业资格框架认证协议(KMK)。按照这个协议,要在德国建立统一的终身学习资格框架(DQR),DQR是一个综合性的职业框架体系,将德国不同类型的职业资格全部纳入其中。经过几年的研究与讨论,2013年6月,德国正式出台了终身学习资格框架的具体细则。DQR是以欧盟EQF为基本模板构建而成的,也分为8个不同的等级,并以逐级提升的方式来促进学习者从新手到熟练的过程转变,如此既能够充分反映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性,还能够充分体现个体学习的终身性、连续性等特征。DQR以学习成果为主要导向,将各类资格框架纳入社会个体的职业资格及综合学习能力之中,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转换提供通道,也为不同类型职业教育资格之间的转换提供通道。整体看,DQR与EQF在结构、框架体系及内容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均将资格框架作为不同职业能力之间转换的工具,进而加速了德国职业教育与欧盟其他国家职业教育接轨,促进了职业教育资源在欧盟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也使得德国职业教育更好地走向国际化,强化了德国职业资格证书的透明度和可通用性。

三、德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改革的启示

1.以政府主导为基础转变职业教育国际视野。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发达,源于其在发展中不断改革。当传统体制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束缚的时候,当职业教育无法更多地为德国经济社会提供人才供给的时候,德国政府适时做出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决定,并通过制定、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措施来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勇敢地接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德国在职业教育国际化改革进程中,通过改革学位、学分、职业资格框架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其他国家职业教育的资源互通、成果互认,大大提升了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程度。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出台了部分推进教育国际化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特别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出台以来,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成为推进我国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路径。但是,这些政策主要着眼于宏观层面,在微观上没有具体配套措施。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中国制造2025”战略等,需要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改革的经验,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国际化政策与法律法规保障,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转变教育视野,为国家发展提供人才支持。2.坚持职业教育国际化方向以提升职业教育地位。我国已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经济的整体转型,需要不断弘扬工匠精神,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跨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需要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加速国际化进程,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提供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近些年来,我国已经意识到职业教育发展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意义,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出台,我国职业教育在规模上已是世界最大。但是,由于历史、体制等方面的原因,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处于边缘化地位,社会认可度较低,与其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的作用不相匹配。因此,我国要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一个较好的途径就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国际化水平。德国的经验表明,职业教育发展尽管立足于本国,但不能自说自话,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在职业教育国际化改革中,一方面要坚持中国传统,立足中国国情,制定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具体战略步骤,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与世界其他国家职业教育之间的互认;另一方面,也应该遵循国际标准,按照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学位、学分体系模式,配合当前“一带一路”建设需求,参与到国际职业教育体系竞争中,探索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体系与模式,进而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在国内教育体系及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力。3.坚持对职业教育国际化理论与实践的动态研究。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受制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是一项长期的、动态发展的系统工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各国在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关于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方式、特征、步骤,以及实践层面的构建策略与模式等。但是,毕竟教育国际化是最近几十年才兴起的新课题,世界各国对其研究时间均较短。我国改革开放也仅仅40年,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就更少了。因此,我国在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中,既要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要坚持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方面,要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化理论体系建构,注重对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定性分析,进而从理论上厘清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动因、方式、内涵等,同时还要加强定量分析,建立相关的数据系统,随时了解国外职业教育国际化动态,进而更好地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我国在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中,需要将理论落实到实践层面,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实践,在招生、课程、专业等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办学过程与模式的国际化。同时,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两种策略相结合,在展示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成果过程中做好全球职业人才及资源的为我所用。4.以第三方非政府组织推动职业教育资源的国际化整合。德国职业教育对外资源交流与整合大部分是由独立于政府的第三方机构承担的。比如“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就是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在推动德国学术交流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实际上,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第三方非政府组织均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在国际交往中能够较好地避免政府间的冲突与误解,承担着对外交流特别是文化交流的重任,如美国50%的对外文化、教育交流是由第三方非政府组织完成的,美国学者沃尔科特戏称美国第三方机构是“影子国家”。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体制原因,第三方机构主要是各个大学的国际学术交流机构及社会上的留学中介组织,职业教育领域几乎无第三方机构存在,大多数职业院校均没有设立对外交流的学术组织,社会留学中介机构也几乎不从事与职业教育相关的业务。但是,近些年来我国职业院校积极加大对外合作力度,在中美、中欧、中非等合作上成果斐然。随着“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应大力培育第三方机构,打破对外交流的障碍与壁垒,构建能够服务于中国职业教育本土化与国际化需求的第三方力量,搭建对外交流的平台与网络,为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查看全文

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

2016年6月,提出了未来深化“一带一路”合作的重点领域,其中倡议成立“一带一路”职业技术合作联盟,培养培训各类专业人才,携手打造“智力丝绸之路”。打造“智力丝绸之路”,为“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人民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为我国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及广阔舞台。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应有效契合“一带一路”的倡议,实现自身国际化发展,探索跨国培养与跨境流动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技能人才,加快推动继续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制定相应的对策与战略,以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新思路

(一)加快继续教育国际化步伐。“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21世纪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理念。作为当今和未来这个世界上路径最长、最宽广的经济大走廊、大系统工程,“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命脉、文化命脉,也是职业教育命脉。天津作为中国首个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和创新示范区,是“一带一路”重点节点上的重要城市。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理应顺应经济政治发展新常态,加快继续教育国际化步伐,在国际教育发展的大座标中,以世界眼光来谋划建设我国继续教育体系,以国际化促进我国继续教育发展。(二)创新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已经超越国界,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日益广泛而深入。因此,在新形势下,创新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应根据中国自身的优势特点及以实践和应用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特点,加快制定中国创造和中国制造国际标准,开发应用型教育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探索中国到国外开展继续教育的新模式。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对周边国家的辐射力、影响力,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对世界有所贡献。(三)拓宽具备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培养渠道。“一带一路”为继续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契机、搭建了平台,同时又推动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教育合作的重要使命,就是缩短各国先进技术应用的差距,建立共同进步的全球化新机制。各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具有自身专业和特色学科的继续教育优势,只有不断加强合作交流,才能不断吸收先进的经验,缩短各国先进技术应用的差距,实现国际融合、共同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加强与沿线及周边国家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的交流与对接,一方面引进先进的培训技术及手段;另一方面是为满足沿线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输出我国教育资源,促进共同进步与共同发展。例如: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已经参与“澜眉合作”,加快中柬培训中心建设,每个专业组群有一名引智专家参与辅导专业建设。大量的国际化人才需求,形成了供需旺盛的教育服务市场。中柬培训中心的建设,为探索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迈出了第一步。培训应以需求为导向,将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与国际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形成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蓄水池。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与问题

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为例,作为全国第一所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大学,在“一带一路”教育开放合作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该校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起步较早,具有国际合作的基因与传统,但在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一)国际合作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从《百所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现状调查》中了解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仍以引进为主,在输出方面,已有初步尝试。引进,主要有引进外教、引进国外培训方案、引进国外设备、引进国外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等。输出主要以院校派教师出国学习为主,有些学校尝试了优势资源的直接输出。也有不少学校在与跨国企业合作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如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该校自1985年建校,到目前为止已与德、西、日、加、新等多个国家开展继续教育合作,主要有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技术员”教育模式、“企业培训师”教育模式等培训领域项目合作。但从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的全局来看,继续教育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仍有待拓展。(二)培训质量和培养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应将国际上继续教育发展规律与成功经验,经过本土化后融入我国继续教育体系。只有实现本土化,才能最终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此外,还需加强本土研究与国际研究之间的衔接,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沿线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继续教育应顺应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趋势,不断培训质量。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仍处于初始探索阶段。“应用性”继续教育的特色是重视科学知识和地区经济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此,以往单一的培训模式必将面临巨大挑战。(三)缺乏国际化发展活力。继续教育应当审时度势,顺应时代需求,顺应经济政治发展新常态,加快继续教育国际化步伐。继续教育要瞄准世界一流目标。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还不成熟,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缺乏活力、缺乏创新,进行国际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实力以及国际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培训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查看全文

高等教育师资国际化创建思考

一、高等教育师资国际化的现状

在要求高等教育教师具有国际视野,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实现课程内容国际化的同时,也为了尽快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差距,我国高等教育出台了诸多像重点大学建设“211工程”、“985工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等政策,采取了引进来送出去,海外聘任,内部输送,把优秀人才引进来,鼓励教师出国深造等措施,师资队伍得到了明显提高。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师资队伍国际交流,国际培训,学术交流等交流与合作的深入,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外派人员由于外语实际应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国外停留时间等原因,很难与世界一流学者在科研、教学等方面有着实质性交流和合作,很难迅速提高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及国际交流能力,直接制约了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发展水平。

二、高等教育师资国际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使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主要潮流,也使教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积极应对挑战,提高竞争力,当务之急是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国际化先进水平的师资队伍。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存在着诸多不足[3]。国际化师资队伍不仅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有国际化教育意识,先进的教育手段。大部分高等院校都重视了硬件的建设,诸如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增加招生数量等,但对教师队伍国际化理念建设的认识还有待提高[4]。忽略了外语教学中语言交际功能的重要性,以考试为导向,语法学习为重点,即使到了大学,英语学习为专业研究服务的仍然甚少,英语水平难以提高,听说能力差,致使许多学生对双语课堂望而生畏。依靠现在的师资队伍,双语教学很难在高等院校普及。忽略了师资队伍对外教学的缺乏,以本国学生为主要教授对象,汉语教学只对本国学生,对外汉语教学还很陌生,不能很好的和外国学生交流;单纯的外语老师能用英语交流,但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借助信息技术开发课程资源,网络开展远程教育等,许多教师初步掌握了一些现代技术,能利用网络拓宽研究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是相关课程却了解得不够深入,在本专业能利用现代技术,开发课程资源的教师为数不多。为此,拓宽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国际化视野有待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教师国际化建设应当提高整体层次,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师资队伍国际化不应该是师资队伍内部个别精英的国际化应当是广泛的,具有激发国际竞争信心和动力的。

三、高等教育师资国际化的思路与途径

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我国教育国际化的要求,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采取措施,提高高等教育现有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创新师资队伍开发机制。树立国际化理念是提高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的前提。为此,从国家到地方都要提高对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意义的理解、认识,在政策导向上,建立健全有利于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相关机制和体制;高等院校要以国际化的理念设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规划,制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吸引国外优秀人才加入到高等教育师资队伍中来,但在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时要注重本校的实际,做到结构合理方向互补,让海外高层人才的先进国际教育理念,最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得到成充分发挥。二是创新师资队伍培养机制。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培养教师的国际化能力,是建设国际化高等教育师资队伍的最佳方式。选派科研能力强,专业基础好,外语水平高的优秀教师,有针对性的到国外一流大学研修交流,有重点的学习前沿知识,带回先进的教育理念。借助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选派教师到国外培训,以提高教师国际化教学能力,提高教师外语使用能力,促进双语教学。通过外派教师进修、考察、访问、学习来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效果,改善教育能力,从而掌握专业发展的前沿理论和发展趋势,反馈到工作中,改变单项知识传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参加一些交流项目、合作科研,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最新学术动态,提高创新科研思路和科研水平。三是创新师资队伍培训机制。教师除了要掌握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备教学和科研能力。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创造出有利于教师个体发展的制度环境,坚持“学术造就人才”的原则[5],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充分调动师资队伍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师资队伍的教育创造力。

查看全文

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研究

【摘要】在服务国家战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制造类企业对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倾向于定制型,这对职业院校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研究如何将国际先进标准的理念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融入人才培养的各要素和全过程,逐步建立规范和系统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培养体系,构建多方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对培养符合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有着强力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新旧动能转换;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

一、引言

在经济高度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背景下,教育的国际化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推进,国内制造类企业对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倾向于定制型,职业院校当前的培养方式很难满足转型升级企业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适应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的对外投资企业则迫切需要更多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以迎接机遇和挑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大量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迅速涌现,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建成一支能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是有效应对下行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积极抢抓新旧产业交替的历史机遇,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特色制造业,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快速成为统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积极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这也对职业教育创新国际化制造类“工匠”人才的培养提出新要求。[1-3]

二、职业教育推进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对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的趋势影响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从为区域人才市场培养技术型人才转变到培养符合国际职业资格、创新型人才的层面。通过对国内20所职业院校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结合问卷调研分析,发现职业教育推进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对接新旧动能转换的国际化专业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职业院校已有的国际课程大多没有与国际职业课程体系接轨,已开设专业的国际化特色不明显,而且专业知识无法紧跟国际技术的发展前沿,尽管有些专业课程的内容涉及前沿技术和新兴技术,但课程的知识内容在对接企业实现生产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智能化与产品智能化等方面明显缺乏系统性、灵活性与适用性。另外,同专业各课程之间相对独立,并未形成有效的体系,距离以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培养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尚有差距。(二)教法实施与教材建设尚未形成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可推广范式职业院校当前教学过程的实施大多仍是以教材为中心、以讲授教材中某一章节内容为目的或者采用形式上的任务驱动式教学为主,学生的学习任务与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存在一定差距。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方法过于单一,没有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和不同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使用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同时,当前在多数职业院校中,尚未形成以能力本位为支撑的新型活页式项目化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开发范式,在教材开发思路、整体架构、内容遴选等方面缺少专业性的设计。(三)科学规范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还需进一步优化。目前,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但是在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面向职业素养创新培养的高标准、专业化和系统化体系尚未搭建完成。很多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方法和手段较为孤立,缺乏系统性和多样性。有些职业院校虽已逐步意识到对人才进行职业素养系统培养的重要性,并将职业素养培养的个别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但在具体培养的方式上缺乏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入,培养方式和渠道过于单一,效果不佳。(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还需进一步提升。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当前职业教育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创新人才的关键内容。当前职业教育对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发展认识不足,只有极少数职业院校制定了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当前职业教育教师的国际化普及性不够,职业院校教师与国际同行开展学术交流的机会较少。职业院校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比较弱,与外籍专家、同行交流多以举办讲座等形式开展,深入学习的机会并不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国际化在教师的引进与聘任、激励与培养、考核与评价等方面管理制度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许多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