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际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1 19:57: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国际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育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探究论文

一、教育国际化的涵义

什么是国际化?学术界对此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就其本意而言“国际”是指国与国之间;“国际性”指超越国家界限的内在属性;“国际化”则指意图超越国家界限的各种活动。从词源上来看,“国际”(international)和“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两个概念是来自英语国家的“舶来品”。在英语中,《韦氏新国际字典》(第三版)是这样界定“国际”的:存在于国家或其公民之间的;与国家间交流有关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参与的;影响两个或两个国家以上的。国际化(动词):使……在关系、影响或范围上成为国际性的;国际化(名词):指这样的活动或者过程。从词汇构成的角度看,如果我们把“globalization(全球化)”意为把世界(globe)看作一个整体,各国人民拥有共同的目标和行为的话,那我们就可以把“international(国际化)”可以理解为“不同国家(nation)之间(inter)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全球化”重视的是一致性和统一性,而“国际化”像“互联网”(internet)和“跨文化”(intercultural)这些概念一样,强调的是多样性和互动性,重视的是不同国家在相互平等对话和相互作用中所显现的多元性。

从上面对“国际化”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国际化这个概念具有两个重要的核心特质:国际化一方面是一种国家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活动(或过程),另一方面是一种双向度的交流活动(或过程),即国际化是一个“引进”和“输出”的双向过程。“引进”就是一国认识、理解、尊重进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输出”就是一国把本国优秀文化成果推广到世界,让世界各国认识、理解、尊重进而吸收本国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教育的国际化是作为一个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跨国合作的动态过程。

与此相应,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国际化给予了不同的解释。其中有代表性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从各种各样的具体活动出发来描述教育国际化。这些活动主要包括课程的改革、人员的国际交流、技术援助、合作研究等等。二是从培育发展学生、教师和其他雇员的新技能、态度和知识的角度来界定国际化,它侧重的是人而不是学校活动或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三是从高等院校形成国际性的精神气质的角度界定教育国际化。精神气质方法侧重的是在那些注重和支持跨文化的、国际的观点和首创性的大学和学院中,形成发展国际的精神气质与文化氛围。四是从过程的角度界定教育国际化。这种方法把国际化看作是将国际的维度或观念融入到高等学校的各主要功能之中的过程。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组织策略等都是这一过程的组成部分。这是目前界定国际化的最为全面的一种方法。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认为,教育国际化就是要求教育“反映出各国共同的抱负、问题和倾向,反映出它们走向同一目的的行为。其必然的结果则是各国政府和各个民族之间的基本团结”;“在消除了偏见与沉默的情况下,以一种真正的国际精神发展相互间的接触。”全美州立院校联合会在敦促美国应该加快教育国际化的报告中认为:“学生应接受正确反映全世界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应受到国际对话技术的教育,使他们具备适应多变的国际环境,在复杂条件下做出准确判断和进行有效工作的品质”。“教育界应改变那种‘只扫门前雪’的封闭式观念,积极研究全球性问题,通过国际教育交流项目、技术支持等方式加强同外部世界的联系。”

在我国《教育大辞典》中,教育国际化被解释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间相互交流、研讨、协作、解决教育上共同问题的发展趋势。其特点是:①国际教育组织出现与发展。1948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成立,宗旨是推动各国在教育、科学、文化方面的合作。嗣后,国际教育局、国际劳工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等亦相继成立,开始研讨共同关心的教育问题,并派遣专家进行国际援助。②国际合作加强。各国文化教育交流日益频繁,教师、研究人员交流增多,留学生增加,教材交流与合作增强。③各国均在改革学制的封闭与孤立状况,使本国与国际上的各级各类学校发展趋向一致。未来各国教育在对象、制度、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共同点将日益增多,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有学者认为,“教育国际化是指一国在实施本国的发展战略规划时,把本国的教育拓宽于世界教育之中,不断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有益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以及成功的教育经验,以此提高本国教育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竞争能力。”也有人认为:“教育国际化的本性是基于全球化事实的对教育的价值选择。或者说,教育国际化的合理性依据在于它是基于全球化客观事实和客观趋势的主观能动的价值选择,是对既有中国教育,包括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非合理性的扬弃,对新的更大的教育合理性的追求。”“教育国际化的真谛,不是教育在形式及至内容方面符合某种潮流或具有某些通用的国际性,而是教育接受某些体现新的时代精神因而具有更大、更多合理性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制度。某些理念、方法、制度之所以为中国教育所吸收,不是因为他是‘国际的’,而是因为它是合理的。”还有人认为,教育国际化归根到底是要实现人的国际化,是在实现“物”、“财”和信息国际化的同时,着重实现人的国际化。教育改革必须树立起“一个真正的国际人,才是出色的中国人”的思想,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在素质、知识和能力诸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查看全文

邓小平教育国际化思想研究

[摘要]邓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我国长期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在高等教育领域,邓小平国际化思想顺应了高校发展变革的最新呼应,尤其为转型发展中的地方高校探索前进方向提供了战略思路和路径选择。在此思想引领下,高校应做到以下几点:以国际化思维引领,科学确立办学定位;以国际化视野着眼,多元化汇集办学优质资源;以国际化为标准,转型升级人才培养模式;以国际化设计理念,重建管理运行模式。

[关键词]邓小平;教育国际化思想;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

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随后,于1985年5月27日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到:“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历史实践证明,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的先进教育思想蕴含着对客观教育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对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高度提炼和总结,以及对世界技术革命、教育进程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和论断,时至今日,依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现实启示。邓小平教育思想中体现出来的“国际观”“发展观”,在宏观上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的改革发展,在微观上指导了高校探索转型发展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水平。深入研究邓小平教育国际化思想理论的内涵,不仅有益于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神实质,而且有助于客观认清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探索加快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及路径选择。

一、邓小平教育国际化思想的内涵要素

(一)国际化的育人理念。邓小平曾明确指出:“科教是第一生产力,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经验,改革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同时,更主要的是要努力从我们学校里培养出大批既懂国外又懂国内,既会利用国内资源又会利用国外资源,既会组织国内建设又会进行国际交往的人才。”[2]这充分体现了邓小平教育国际化思想的核心———教育目的观,也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此,邓小平教育国际化思想深刻揭示了教育国际化不仅包括教育物质基础和制度的国际化,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标准的国际化。(二)国际化的格局视野。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办法。”[1]这段话清晰阐述了邓小平教育国际化思想的本质,其内涵就是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强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包括为主要发达国家提供二百多年强劲发展动力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尤其是代表着近现代社会先进文化、科技前沿的欧美高等教育。教育的开放性特点注定了我们的教育发展及运行方式要避免“故步自封”,要清醒地看到自身与发达国家在教育科技方面的差距,积极顺应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开放与交流的合作趋势。(三)国际化的路径选择。教育目的直接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其发展演变受到社会历史演变的影响,对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产生重要作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必然导致教育的国际化。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积极倡导教育与国际接轨。深刻解读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国际化思想,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邓小平一贯倡导的“请进来、走出去”国际化发展战略路径,其教育发展战略思想也恰恰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4]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过程中,邓小平充分把握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要以世界一流的科技水平作为起点,他指出:“世界在发展,我们不在技术上前进,不要说超过,赶都赶不上去,那才真正是爬行主义。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我们要有这个雄心壮志。”[3]从中我们可以清楚感受到邓小平大力倡导的“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思想。

二、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面临的突出困境

查看全文

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

2016年6月,提出了未来深化“一带一路”合作的重点领域,其中倡议成立“一带一路”职业技术合作联盟,培养培训各类专业人才,携手打造“智力丝绸之路”。打造“智力丝绸之路”,为“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人民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为我国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及广阔舞台。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应有效契合“一带一路”的倡议,实现自身国际化发展,探索跨国培养与跨境流动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技能人才,加快推动继续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制定相应的对策与战略,以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新思路

(一)加快继续教育国际化步伐。“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21世纪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理念。作为当今和未来这个世界上路径最长、最宽广的经济大走廊、大系统工程,“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命脉、文化命脉,也是职业教育命脉。天津作为中国首个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和创新示范区,是“一带一路”重点节点上的重要城市。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理应顺应经济政治发展新常态,加快继续教育国际化步伐,在国际教育发展的大座标中,以世界眼光来谋划建设我国继续教育体系,以国际化促进我国继续教育发展。(二)创新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已经超越国界,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日益广泛而深入。因此,在新形势下,创新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应根据中国自身的优势特点及以实践和应用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特点,加快制定中国创造和中国制造国际标准,开发应用型教育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探索中国到国外开展继续教育的新模式。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对周边国家的辐射力、影响力,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对世界有所贡献。(三)拓宽具备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培养渠道。“一带一路”为继续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契机、搭建了平台,同时又推动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教育合作的重要使命,就是缩短各国先进技术应用的差距,建立共同进步的全球化新机制。各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具有自身专业和特色学科的继续教育优势,只有不断加强合作交流,才能不断吸收先进的经验,缩短各国先进技术应用的差距,实现国际融合、共同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加强与沿线及周边国家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的交流与对接,一方面引进先进的培训技术及手段;另一方面是为满足沿线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输出我国教育资源,促进共同进步与共同发展。例如: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已经参与“澜眉合作”,加快中柬培训中心建设,每个专业组群有一名引智专家参与辅导专业建设。大量的国际化人才需求,形成了供需旺盛的教育服务市场。中柬培训中心的建设,为探索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迈出了第一步。培训应以需求为导向,将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与国际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形成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蓄水池。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与问题

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为例,作为全国第一所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大学,在“一带一路”教育开放合作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该校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起步较早,具有国际合作的基因与传统,但在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一)国际合作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从《百所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现状调查》中了解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仍以引进为主,在输出方面,已有初步尝试。引进,主要有引进外教、引进国外培训方案、引进国外设备、引进国外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等。输出主要以院校派教师出国学习为主,有些学校尝试了优势资源的直接输出。也有不少学校在与跨国企业合作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如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该校自1985年建校,到目前为止已与德、西、日、加、新等多个国家开展继续教育合作,主要有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技术员”教育模式、“企业培训师”教育模式等培训领域项目合作。但从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的全局来看,继续教育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仍有待拓展。(二)培训质量和培养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应将国际上继续教育发展规律与成功经验,经过本土化后融入我国继续教育体系。只有实现本土化,才能最终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此外,还需加强本土研究与国际研究之间的衔接,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沿线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继续教育应顺应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趋势,不断培训质量。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仍处于初始探索阶段。“应用性”继续教育的特色是重视科学知识和地区经济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此,以往单一的培训模式必将面临巨大挑战。(三)缺乏国际化发展活力。继续教育应当审时度势,顺应时代需求,顺应经济政治发展新常态,加快继续教育国际化步伐。继续教育要瞄准世界一流目标。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还不成熟,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缺乏活力、缺乏创新,进行国际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实力以及国际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培训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查看全文

高等教育师资国际化创建思考

一、高等教育师资国际化的现状

在要求高等教育教师具有国际视野,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实现课程内容国际化的同时,也为了尽快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差距,我国高等教育出台了诸多像重点大学建设“211工程”、“985工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等政策,采取了引进来送出去,海外聘任,内部输送,把优秀人才引进来,鼓励教师出国深造等措施,师资队伍得到了明显提高。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师资队伍国际交流,国际培训,学术交流等交流与合作的深入,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外派人员由于外语实际应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国外停留时间等原因,很难与世界一流学者在科研、教学等方面有着实质性交流和合作,很难迅速提高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及国际交流能力,直接制约了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发展水平。

二、高等教育师资国际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使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主要潮流,也使教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积极应对挑战,提高竞争力,当务之急是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国际化先进水平的师资队伍。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存在着诸多不足[3]。国际化师资队伍不仅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有国际化教育意识,先进的教育手段。大部分高等院校都重视了硬件的建设,诸如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增加招生数量等,但对教师队伍国际化理念建设的认识还有待提高[4]。忽略了外语教学中语言交际功能的重要性,以考试为导向,语法学习为重点,即使到了大学,英语学习为专业研究服务的仍然甚少,英语水平难以提高,听说能力差,致使许多学生对双语课堂望而生畏。依靠现在的师资队伍,双语教学很难在高等院校普及。忽略了师资队伍对外教学的缺乏,以本国学生为主要教授对象,汉语教学只对本国学生,对外汉语教学还很陌生,不能很好的和外国学生交流;单纯的外语老师能用英语交流,但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借助信息技术开发课程资源,网络开展远程教育等,许多教师初步掌握了一些现代技术,能利用网络拓宽研究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是相关课程却了解得不够深入,在本专业能利用现代技术,开发课程资源的教师为数不多。为此,拓宽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国际化视野有待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教师国际化建设应当提高整体层次,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师资队伍国际化不应该是师资队伍内部个别精英的国际化应当是广泛的,具有激发国际竞争信心和动力的。

三、高等教育师资国际化的思路与途径

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我国教育国际化的要求,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采取措施,提高高等教育现有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创新师资队伍开发机制。树立国际化理念是提高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的前提。为此,从国家到地方都要提高对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意义的理解、认识,在政策导向上,建立健全有利于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相关机制和体制;高等院校要以国际化的理念设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规划,制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吸引国外优秀人才加入到高等教育师资队伍中来,但在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时要注重本校的实际,做到结构合理方向互补,让海外高层人才的先进国际教育理念,最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得到成充分发挥。二是创新师资队伍培养机制。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培养教师的国际化能力,是建设国际化高等教育师资队伍的最佳方式。选派科研能力强,专业基础好,外语水平高的优秀教师,有针对性的到国外一流大学研修交流,有重点的学习前沿知识,带回先进的教育理念。借助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选派教师到国外培训,以提高教师国际化教学能力,提高教师外语使用能力,促进双语教学。通过外派教师进修、考察、访问、学习来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效果,改善教育能力,从而掌握专业发展的前沿理论和发展趋势,反馈到工作中,改变单项知识传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参加一些交流项目、合作科研,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最新学术动态,提高创新科研思路和科研水平。三是创新师资队伍培训机制。教师除了要掌握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备教学和科研能力。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创造出有利于教师个体发展的制度环境,坚持“学术造就人才”的原则[5],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充分调动师资队伍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师资队伍的教育创造力。

查看全文

国际化民办高等教育论文

一、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学生放弃了高考这条唯一的出路,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同时,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很多留学生选择来中国进行深造。从这些现象中可以看出全球高校间的流动、竞争将日趋激烈,我国的民办高校教育面临着生存危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同时,教育国际化潮流的出现,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涌入,也为民办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问题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起步比较晚,大多数民办高校在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无法与公办高校同日而语。所以,民办高校在发展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第一,缺乏经费支持。民办高校发展初期,主要精力是放在扩大办学规模上。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了硬件设施建设方面,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学生数量。但是,由于办学历史短,很多民办高校的发展仍然落后于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所以,民办高校实施国际化发展项目,在没有充足的资金扶持的前提下,一些优质项目是无法落实的。第二,发展意识的局限性。我国大部分的民办高校还没能达到现代大学制度的运行标准,这就导致学校的宏观战略层面对于国际化发展尚未形成前瞻、系统的共识。多数学校的所谓国际化发展也只是停留在与国外高等院校的校际间接待与考察等方面的工作,整个学校各个层面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际化发展意识,没有把教育国际化纳入学校的整体战略发展规划,更没有将国际化融入人才培养工作。第三,国际化师资力量的匮乏。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大多还停留在为了满足办学基本需要的层次上,教师只是对于教授本专业的知识比较了解,对本学科在国际间的发展信息还不甚了解。双语教学及查阅外文文献对于很多专业教师来说,仍然存在很大的难度。同时,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少有机会与国外交流,所以,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意识仍然未实现国际化。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制约了民办高校开展国际间科研、学术、教学等层面的交流活动。

三、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

虽然民办高等教育在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民办高校自身灵活的办学体制和机制也为开展教育国际化带来了先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民办高校要充分整合自身的优势资源,结合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究各自学校的国际化发展策略,不断地探索适合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有效路径。第一、树立全员国际化观念,完善组织建设。无论是从学校董事会,校院二级领导班子还是到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层面,都要转变观念,树立国际化理念,扩大国际视野,并将国际化理念融入各项工作中。首先,从学校的领导决策层面要树立国际化教育教学的理念,要把学校教育国际化工作列入学校整体发展战略规划,并落实到各级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中。同时要加大对国外民办高校先进管理模式的应用。第二、寻求政府政策层面上的扶持。政府要为民办高校走国际化之路创造更有利的政策扶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以来,国家出台的“扩大教育开放”的重大举措和试点工程中,绝大部分是部属、省属的公立普通高校,如“留学中国计划”、“留学基金委”支持的高校教师派出计划,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孔子学院”等。政府应该通过平等的政策引导、扶持民办高校积极参与到高校国际化交流与发展的进程中。第三,培养具有国际化能力的师资队伍。教师是一个学校的主宰力量,一个学校教师的国际化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的国际化水平。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能力,一是通过外派骨干教学、科研人员及管理干部出国交流、研修等手段提升现有人员的国际化交流意识和水平,二是积极引进国内知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加盟学校的师资队伍,为现有队伍注入新生力量,带动整体队伍的提高。第四、打造特色人才培养,拓宽国际合作模式。民办高校要根据国际化的学科专业发展趋势,不断寻找并完善其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际接轨。在此基础上开展多种办学模式,如中外合作办学、互授学历和留学生教育等办学活动,以此提高自身的人才培养水平和教学质量,并通过引进研究生及以上的优势教育资源,提升办学层次。同时通过学术交流、联合承担科研项目等举措提高本校国际声望,推动国际化进程。

查看全文

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形势及推进策略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各个领域愈演愈烈,我国的职业教育走向世界是大势所趋。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交流与分工协作,并在优化服务的基础上,投身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我国首都北京为例,该市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已初见端倪,但面对国际市场的巨大压力,尚存在某些有待完善之处。为确保北京市职业教育国际化迈向更高的台阶,并取得长远的竞争优势,必须从职业教育政策、多元化教育模式以及资金安全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职业教育;国际化;竞争

21世纪是市场化时代,我国通过实行经济制度转型后,社会发展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在国际上的市场份额逐渐扩大。这得益于经济制度与社会发展趋势的和谐统一,同时,也与我国的职业教育向国际靠拢密不可分。在某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国际化早已趋于成熟,引得发展中国家纷纷攒足拳头,以望早日能迎头赶上。就以我国北京为例,北京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已是弦上之箭,正蓄势待发。

一、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内涵

针对职业教育国际化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就会出现不同的看法。但总的来说,无外乎以下几点:

1.关于“人才”的培养。我国的职业教育走向国际,融入到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必须确保后备力量充沛,即高级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批量化生产”。所谓人才,必须具备三点特质:第一,国际视野开阔,能对国际教育形式有清醒的认识;第二,全球责任意识强,充分意识到自己属于职业教育国际化中的一份子,应担负起促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责任和义务;第三,向往和平,不做任何损人不利己和损人而利己的事,应严格遵守诚实守信原则,不以卑劣的行为和手段肆意攻击他人或团体,对他国文化要保持一颗虔诚之心,努力吸收他国文化为己所用。

查看全文

小议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综述

〔论文关键词」中医药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

〔论文摘要」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大潮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基础。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关键在于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促进中医药教育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相结合,推动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担负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的重任,必须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积极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加速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在世界医药学宝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人类回归自然、重视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热潮的兴起,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再度引起世人瞩目,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高等中医药教育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中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踏上了国际化之路。了解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化解其矛盾与问题,提出其办法与思路,对于加快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机部分。中医药教育,尤其是中医药高等教育是我国的传统优势学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在内,层次、科类齐全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目前,全国拥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44所,另有设置中医药专业的西医药院校75所,非医药院校、研究院所126所,在校生达30余万人。因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地位的特殊性,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时,总是把中医药连同中国传统文化一起作为最有条件首先走出国门的两个领域来规划。高等学校也完全有能力、有责任率先走上世界,实现与国际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对话与交流,并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和发展自己。实际上,我国中医药院校从1957年起就开始招受外国留学生,此后中医药留学生教育规模和范围持续、稳定扩大,目前已有10多所中医药院校设立了承担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国际教育学院,招收的留学生遍及世界各地。留学生教育层次也有了很大提高,学历教育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等层次,非学历教育包括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和短期进修生等多种形式。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影响的日益扩大,中医药学成为来华留学最热门的专业,其规模已牢牢占据我国自然科学留学生教育人数之冠。同时,在走出国门方面,经过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标志之一。

查看全文

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探析

[摘要]文章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给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的契机与挑战,阐述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尊重差异,因“国”制宜,积极探索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合作模式;构建“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增强我国职业教育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全力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加强职业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内涵建设,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职业教育;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国际化发展

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在沿线65个国家实现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2016年,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为教育领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该文件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发展应全面借助政府的引导力量和相关法规政策,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之间围绕“一带一路”建设进行有机融合,发展“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共同体,通过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多形式的境外合作办学培养“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实践证明,国际化发展对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职业教育提升国际化水平,主动参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实现我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互通和文化互联,是时展赋予职业教育的重大使命。

一、“一带一路”倡议给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的契机与挑战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性,并将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国际化程度作为学校发展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较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应通过搭建国际化平台、营造国际化氛围、加强国际化合作等多种途径培养国际化人才。面对“一带一路”建设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契机与挑战,职业院校应把握契机、勇于挑战,从而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快速发展。(一)“一带一路”倡议给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的契机。1.“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平台。“一带一路”倡议促使各国之间相互融合与共同发展的脚步大大加快。现阶段“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的文化水平、经济发展、开放程度、教育发展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抓住机遇,加强培养全方位的国际化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与此同时,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多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能、金融等方面的合作,也对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提出了要求。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胜利举办,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与沿线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互动与交流。2.与沿线国家技术合作对人才的需求为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机遇。大数据分析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整体教育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对于“一带一路”建设来说,人才是重要的驱动力。根据人力资源理论,教育发展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其所需要的人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化发展,到2025年,沿线国家将会在公路、铁路、通信、电力等诸多行业领域中新增50亿万元的投资。为了“一带一路”建设,我国将需要数以百万计的各行各业技能型人才,从而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二)“一带一路”倡议给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的挑战。1.沿线国家经济水平的差异给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增添了难度。“一带一路”共牵涉到东南亚11国、南亚8国、中亚5国、独联体7国、西亚18国、中东欧16国等65个国家,其中,既有处于比较发达阶段的国家,如新加坡,也有处于工业化前期的国家,如尼泊尔。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每个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领域不同,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在与这些国家进行合作的过程中,除了要对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分析,还要预测不同国家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无疑给我国职业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增加了难度。2.沿线国家文化的多样性给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增添了难度。“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风俗习惯非常复杂,如果不了解当地的国情、现状、文化,就没办法立足。我国要想与各国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势必会带来文化的碰撞和融合问题,这无疑也增加了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难度。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查看全文

教育国际化的新挑战策略分析论文

摘要:教育国际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趋势。文章从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入手,探讨了我国加入WTO后在教育方面所作的承诺以及应对教育国际化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对策

教育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必然。如果说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使我国从思想上摆脱了“左”的教条主义的束缚,从政治、外交上摆脱了困境,大踏步地走向了世界,为中国20多年来的稳步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那么在步入21世纪,中国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世界贸易组织大家庭的一员,就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在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融入世界经济和社会大潮之中。与世界经济日益接轨的我国经济和社会必然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经济的全球化,贸易的自由化必然导致不同文化的相互激荡,相互交融。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加强了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这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是在这样一种大的背景下,教育国际化被日益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

一、什么是教育国际化

所谓的教育国际化就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在国际教育贸易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各国教育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相互包容,相互激荡,共同促进世界的繁荣和发展,各国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采用等方面不仅要满足来自本国、本土化的要求,而且要适应国际间产业分工、贸易互补等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或者本质,说到底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都想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抢占世界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为本国的最高利益服务。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日益显现的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数量多、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富于创新能力的人才,谁就能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和加快了教育国际化,必须要认真做好应对教育国际化的准备工作

查看全文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言稿

今天这个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省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紧紧围绕实现教育现代化,深入研究和部署我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以高等教育国际化促进全省教育现代化的加快建设。根据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和要求,结合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我谈几点意见。

一、深入认识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

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对绝大多数高校来讲,信心比黄金珍贵,认识比政策重要。可能有一些高校认为国际化和自己关系不大。事实上,这项工作离我们远不远,关键看认识到什么程度。认识深,则离我们不远;认识高,则机遇无限。推进教育国际化,关键是要增强信心,关键是要提高认识。

去年月,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省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开启了我省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的新阶段。为切实推进教育现代化,今年月份教育厅印发了《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我们认为,制定这一规划,强化扩大开放意识,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于贯彻规划纲要,加快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教育现代化需要载体、需要支撑,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很好的载体、很好的支撑。

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发展的内在需要。经济总体是外向型经济,外贸依存度很高。年我们省的外贸依存度是63%,这在各省市自治区中是相当高的。由于陆域狭小,资源有限,大量人口出境创业,有600万人走遍世界。这样的省情需要教育面向世界。而当前贯彻“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加速经济转型升级,更对教育面向世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人们群众的新期盼。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富裕起来的人民,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种强烈的愿望不仅表现为对省内、国内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也表现为对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多的追求。这些年,大量学生出外留学,增长的比例很快。面对人民群众的期盼,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应该正视和回应。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