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念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1 19:46: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观念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育观念

体育安全教育观念研究

一、反思体育教学现状,贯彻“健康第一”教育观念

1.学生的活动参与度不够

目前,教育对象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生活条件优越,娇生惯养,缺少在艰苦环境下锻炼的机会,家长视之为“心肝宝贝”,即使是正常的体育课,家长也怕学生出意外。夏天怕热,冬天怕冷,不让学生参加一些正常的体育活动,更不用说学校组织的其他体育活动,如足球比赛、田径队训练等。

2.大部分女生不爱运动

一上体育课,大部分女生就以身体不舒服为由向教师请假。有些女生确实身体不舒服,如在特殊时期;而有的女生就是怕运动,尤其一些肥胖女生更不爱运动。

3.出于安全考虑,学校取消部分正常的体育活动

查看全文

农民教育观念现状分析

摘要: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受地理、历史、经济的影响,广大农民教育理念还较为落后,主要表现在:教育观片面、人才观片面、教育经验主义、教育脱离生产等方面,要改变农民教育理念就要从教育管理、资金投入、制度建设、政府服务、社会风气等方面进行改变,从而更好地为农村发展服务。

关键词:农民教育观念;农村经济;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教育理念正在发生变化,但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在广大农村地区还存在教育观念较为落后局面。农村经济要振兴,农民教育观念要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首先就是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1农民教育观念的表现

1.1对学校的推崇观念。教书育人在学校,系统的知识学习在学校,所以在广大农村地区教育即学校的观念禁锢在农民心里,农民只关注到对学校,对教师的推崇,忽视各种农民培训,职业技术教育落后,把学校同教育对等起来从而缩小了教育的范畴,农村的农业知识得不到有效的整理和传承。自上而下的封闭教育观念导致缺乏对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知识构建,从而使农村经济发展得不到强有力的智力支撑。1.2片面人才观念。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农村地区人才能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而在农村地区,农民对人才的认知还停留在传统的知识分子层面,大部分农民的人才观念仅限于专家、学者、科学家、工程师等,而忽视从事一线的农业工作者,忽视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新时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1]。新农村建设需要不同的人才共同努力,片面的人才观念使得专业人才得不到认可与尊重,片面人才观在广大农村会造成人才的流失,不利于农村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1.3教育同生产对立观念。教育同生产本是相辅相成的,教育可以为生产服务,生产也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但是在农村地区,经济至上的观念还大量存在,缺少人才培养的观念,甚至认为让农民学习会影响农业生产,看不到教育对农业的促进作用,把发展经济同农民教育对立起来,这样的观念造成农民教育无法更好地转化为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也不能快速地促进教育的发展,所以教育同生产是农村的两翼,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我国农民教育观念的措施

查看全文

幼儿父母家庭教育观念研究

1问题的提出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对学前教育开始重视,使得乡镇学前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想要使学前教育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较为关键的一步是了解家长的教育观念,从而从根本上引导学前教育的发展。然而,家长对于学前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认识是否正确?本调查主要了解利国镇年轻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所持有的观点。近年来,利国镇托境内丰富的铁矿资源和鲜明的产业优势,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旅游开发初具规模,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升。但是,由于家长的专业教育知识不多,他们更多为幼儿提供的是物质上的满足,而忽略了幼儿精神层面的给予。农村独生子女也较为普遍,家长的宠爱行为随处可见,但又受“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部分孩子身心倍受摧残,学前教育形势不容乐观。

2研究方法和内容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利国镇学前儿童家长进行了调查。问卷发放100份,回收89份,有效回收率89%,其中有效问卷80份。

2.2研究内容

查看全文

探讨音乐教育观念

【内容提要】音乐,人们对它并不陌生,它作为一种艺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活,人类思想感情,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呼唤新的教育思想,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育人观尤为重要。音乐教育因其具有愉悦性、审美性、易接受性而决定了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本文从音乐观念进行音乐与智育、音乐与德育、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学校教育进行命题,并展开讨论,得出音乐以及一切教育的内涵一体,教育整体观念。

【关键词】音乐教育整体观念一体观念

音乐,人们对它并不陌生,它作为一种艺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活,人类思想感情,通过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完美的组合,感染欣赏者。人们常说,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这当然和音乐的特性以及人们对音乐的心理感知是分不开的。人们对音乐的感知、理解与欣赏是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来完成的,而音乐的社会功能也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通过欣赏者的心理活动得以发挥。因此,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将会发生深刻的反思与转化。因此,对因乐接受与音乐陶冶的教育批判就是当前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

1.“音乐——智育”观念:“五育”观认为数学、语文、自然等学科是智育,思想品德课、团队活动是德育,音乐美术课是美育,体育课是体育,劳动课是劳动教育。智育的发展主要受两方面影响和推动;一方面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而导致智育内容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和哲学深化与变革导致智力观和智育观的变革。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心理学家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把智育等同于知识的传授与灌输,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之容器的传统智育观。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智力绝不仅是大脑的思维活动,而是个体全身心都参与的把握世界的活动方式。智力起源于外部动作,头脑中的智力活动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外部实践活动(包括直接和间接经验)在思维中的内化、抽象、再现或预演。人的智力活动不仅包括对外部信息的接收、加工和存储(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更主要的是在规律和主体需要的统一中选择和确立实践目的、寻找手段、方法、设计实践程序并预测出实践的结果(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这正是人的智力活动所具有的超前性和能动性。

因此,音乐艺术领域对直觉、想象、灵感等创造性思维特殊形式认识中的一系列新突破,由此使人类正在超越逻辑思维和传统理性主义的狭隘智力观,开拓全方位、多层次智力研究的新天地。在这种崭新智力观的指引下,音乐智育观正面临一系列跨世纪的历史性变革。这必将引起智育王国价值尺度的变革。音乐教育内容非常广泛,如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才能,以及音乐技能的训练和音乐表演的心理状态等。中国传统文化将音乐与美学的理论联系起来,构成音乐学中的一个部分。1883年,施通普夫发表了《音乐心理学》,他着重研究人对协和音与不协和音的感觉。在他之后,雷维斯由研究听觉病理障碍而进入音乐心理,尤其重视音乐天才方面的研究,并且提出了“音高的双重成分理论”。这与古人的雅俗音乐观念十分相似。

2.“音乐——德育”机制:人类所面临的不仅有高科技和高情感的挑战,而且有生态危机、道德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在迎接挑战的各种对策中,最有效又最紧迫的对策文化价值观念,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完整的人格,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先哲孜孜于探求人如何乐仁乐智、成贤成圣的道理。按照西方伦理学的历史经验,品德不仅指向至善,同时也应兼含责任和权利。在高度组织化的现代世界中,品德必须转化并提升责任、功利和权利,才能真正发挥效用。而按照中国哲学智慧的启示,责任、功利和权利,必须以德性为归。当代西方伦理学由于过分强调权利的利用而忽视其形而上学基础的问题,结果反而丧失了权利,因而萌发了回归品德伦理的需要,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而当代中国伦理学的建设,也亟待从德性的立场接纳责任、功利和权利,进行哲学性的整合,并能施之于用,这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成中英《21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诠释、整合与创新》)

查看全文

本科教育观念变革论文

论文摘要:分析了扩招给高等学校发展带来的发展机遇。并结合西安工业学院实际时如何在高校中转变观念,强化国际意识、素质意识、改革意识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依金骨干教师、以重点课群为对象搞好教学基本建设的具体措施和目标。

论文关键词:教育观念;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以来,在我院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特色、教学工作基本原则等顶层设计的指导下,学院的各项工作有机地统一起来,促进了教学工作的快速发展;教务部门建立了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之,形成了具有反馈功能的教学运行体系,保障教学工作稳定运行。近两年来学院在教学设备上的投人力度更大,公共课、基础课的教学场地,实验条件都发生了根本地转变。

一、高校扩招给我们带来的发展机遇

早在1998年7月,在我院“高冠会议”上,我院舒朝镰院长就预测:“我国高等教育将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1999年6月的全教会就正式启动了高校扩招,我院在原年招生1100名的基础上,1999年招生达到1693名,2000年招生3149名,今年将保持2000年的招生规模。我们抓住了这一发展机遇!

抓住机遇,扩大规模,再创辉煌是我院近年来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众所周知,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般高等学校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格局基本形成,并校、合校建立超级大校也逐渐告一段落,与此同时扩大招生规模使高校的校均学生数急剧增加,高校之间的规模竞争愈演愈烈。一个学校能否生存已和它的规模、效益密切相关。我院扩大办学规模受到空间条件和师资条件的严重制约,在院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全院各部门通力合作,全校教师职工努力工作、无私奉献,使我院新开辟的洪庆校区顺利投人使用,院内新建的教学六楼和学生五公寓也极大地改善了院本部的办学条件。新生人学后,全院各项教学工作运行基本正常。我们在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改革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查看全文

体育教育观念分析论文

学校体育作为国民体育的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教育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面对21世纪,学校体育教育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运动成绩,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一大批体育骨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因此,我们对体育教育观念也应有所转变,应以终身体育观为出发点,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从低级走向高级,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局部走向整体。

1认识观的转变

体育的功能具有多因素,如健身、健美、医疗保健、延年益寿的生物功能和教育、政治、经济的社会功能。其价值不仅是为了健康、娱乐,或为升学、就业作准备,而是为了人的一生作准备。因此,应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会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要注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动脑、观察、练习、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

2教师观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其他学科中,随着学科内容的更新发展,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师都要进修和培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然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却很少有机会“充电”,通常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体育教师,二十年前学习的知识至今还能完全胜任现代教学,这在知识更新如此迅速的年代,怎么能相适应?其结果必然导致体育教育落后于现实。体育教师既是脑力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他们并不是社会世俗偏见认为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只满足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应形成多层复合结构:(1)掌握有关当代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并能熟练运用。(2)更多地了解和熟悉信息科学、生命科学、

环境科学等知识,了解体育教育对社会、人类进步的人文价值,从社会发展来揭示、认识学生素质发展的规律性;提高人际交往中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外语能力,具备计算机一般知识和操作技能。(3)对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和整个教学进程状况。(4)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教师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像心理学工作者那样,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

查看全文

音乐教育观念转向研究

一、引言

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的今天,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越来越频繁,我国的优秀文化也开始实现了引进来与走出去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动,世界文化开始实现了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另外,多元化的音乐文化也开始以融化的趋势为依据,不断的实现各个国家和地区音乐教育模式的有效转变,不可否认,新时期之下的音乐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改变了原有的教育轨迹和教育方向,在音乐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老师除了需要了解目前教育实践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外,还需要体现不同地域音乐文化的内涵以及特色。在本世纪前期音乐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西方对其他地域的音乐文化还存在许多的反感以及抵触心理,往往将自身的音乐文化作为整个世界文化的中心,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音乐的教育实践运作,该阶段的音乐教育体现一定的地域文化教育现状,无法更好的实现教育的全球化发展,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对其他的音乐文化存在许多的歧视心理。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许多的学者在对这一音乐教育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时开始站在宏观的角度,提出这种教学模式所存在的不足,并且积极的尝试其他国家的音乐。

二、音乐教育观念转向的必要性

音乐教育观念转向转变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还能够更好的实现不同音乐教学模式之间的融合以及互动,除此之外,许多其他的国家以及地区也开始对现有的音乐教育方式进行创新以及改革,不断的讲过音乐引进国内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中,吸取其他国家的优秀内容以及精华,更好的促进音乐教育水平和质量的稳定提升。传统的音乐教育主要以集中发展国内音乐为依据和前提,积极的采取不同的呈现方式,促进本国音乐教育水平的提升,这种固步自封的教学模式忽略了与其他地域以及国家教育之间的交流以及互动。另外在文化演进的过程之中,极少有老师能够站在宏观的角度,不断的促进原有教育理念的有效个性,音乐教育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老师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国内音乐文化的发扬与传承上,忽略了对国外音乐文化的引入以及研究,严格按照本国的音乐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判断,以此来更好的实现国际化音乐教育体系的有效构建。但是作为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我国的地域范围非常广,同时在此基础之上所形成的音乐文化在种类和形式上非常的丰富以及多元,在落实不同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之中,老师仍然只选择部分的民族音乐文化,尽管这种教育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音乐教育质量的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并发挥音乐的作用和价值,但是难以更好的实现综合教育模式的营销革新,无法继承所有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最终导致有一部分的优秀音乐文化直接被遗忘。其次,在开展不同音乐教学实践时,我国以高等音乐为主导,积极的落实校园音乐文化教育,所选择的音乐教材只关注音乐作品的简单介绍,没有具体的描述音乐文化的内在背景以及历史发展特色,最终导致许多学生就能够掌握较为简单的音乐理论知识记忆,不能够真正的实现音乐内涵的稳定提升,难以掌握音乐文化的核心要求,实际的学习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不容乐观,同时严重影响了个人的综合发展以及成长。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还没有具体的建立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如果站在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那么可以看出,在音乐教育模式的过程之中,我国的内容以及形式还存在许多特殊性,严重制约了优秀音乐文化的发扬与继承。在推动世界音乐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之中,我国必须要积极的参与其中,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促进音乐综合效益的稳定提升,更好的加快世界音乐的融合以及共同繁荣的步伐,还可以实现优秀文化的共同繁荣以及共同发展。其次,在主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之中,我国还能够更好的提升我国的音乐特色,为教育实践者以及参与者提供更多全新的感受,体现整个教育的与时俱进,实现教育理念的及时转向,更好的为音乐文化的融合提供一定的依据,满足音乐文化发展的核心要求。

三、音乐教育意识的转向

新时期下的音乐教育观念转向所涉及的内容形式相对比较复杂,老师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必须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要素,作为音乐教育观念转向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教育意识的转向尤为关键。首先音乐教育式的转向存在一定的开放性,新时期之下的音乐教育不再以盲目增城为主,而是积极的抵御其他地域的不良音乐文化影响,更好的实现音乐教育的有效性以及时代性。但是我国还没有积极的构建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存在许多的音乐文化禁锢感,难以更好的促进音乐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现有的教育模式与时代教育需求之间还存在许多差距。在促进世界多元文化音乐发展的过程之中,我国音乐教育也开始学习很多方面的转化,积极的体现不同的教育主题的作用和优势,明确开放性的核心要求,尽量避免固步自封,以区域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为切入点进行,缩小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发展差异,更好的获得国际的认可以及尊重。其次是超前性,在音乐教学实践时老师需要明确音乐教育试题内容,以较高水平的开放性为切入点,了解一定意义上的时展要求,更好的体现超前性。从目前来看,世界音乐文化市场实现了繁荣的发展,国家之间的音乐融合发展趋势比较明显。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之下,我国在促进音乐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也需要树立良好的条件意识,将主题的选择与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相联系,充分的发挥民族文化的特点以及优势,积极的开展世界音乐文化教育实践活动。老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了解世界音乐文化的核心要求,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世界音乐文化的融汇相结合,结合音乐国际化发展的核心要求,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音乐教育内容以及活动,保障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最后是切实性,切实性以民族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进程为研究的核心,大部分的优秀音乐文化没有受到应有重视,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在于传统音乐教育的确实性比较差,无法在形式上促进不同音乐教育的有效开展,严重影响了受教育者个人的发展。我国音乐老师在教学实践时需结合不同的音乐类型的发展要求,充分考虑长远的利益。但是在音乐教材设置的过程之中我国直接影响他的音乐作品为主,没有对用户进行有效的传输以及渲染,无法提高音乐演奏个人的技巧。新时期音乐教育观念转向对世界文化音乐是一个极大的影响,为了能够有效的继承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在音乐教学实践时老师需要实现对内容形式的有效继承,积极的呈现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以及优势。

查看全文

家庭教育观念转变思考

1当前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近些年,随着父母出去务工增多,不少儿童的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隔代人”抚养。于是,孩子许多的不良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同时有的父母虽然也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细节。如孩子顶嘴、自私、没礼貌、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使孩子就养成了一些错误行为。于是就出现了学校里的“乖乖娃”,回到家里就成了“小霸王”的异常现象。粗暴、放任。现在的家庭教育出现两种现象:一种现象是简单粗暴;另一种现象是放任自流,这两种现象可能同时呈现同一个在家庭。粗暴表现在很多父母都将自己摆在家庭的绝对权威地位,孩子一不小心犯了错误,或者一次考试失误,家长会大发雷霆,甚至拳脚相加。放任自流表现在部分家长片面地认为,自主发展就是让孩子自己发展、随意发展,他们认为“树大自然直”,往往对孩子的品行、爱好、兴趣以及社会交流不闻不问,缺乏必要的辅导和教育;有的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孩子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父母感到十分失望,从而丧失了对孩子的信心,于是索性就放任自然,随他去了。

2家长教育观念和方式的转变

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知水平,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能力,教师不但要教书育人,还要承担起协调校内外教育力量的重任。我们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2.1提供家庭教育的方法指导——为家庭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1)情感上的尊重与理解。家庭教育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它是一种以情感为基础的教育,它是一种不拘形式的教育。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好雨知时节,有需就发生,随情潜人灵,润心细无声。这种充满情趣又十分细腻的教育,有着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力量。家庭教育最忌讳简单粗暴,这样只能毁灭孩子心中的美好世界,对孩子的一味惩罚并不能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能短时压抑他的不良行为。家庭教育不是一种义务和责任,而是在爱的驱动下的一种自觉自愿、自然而然的行为,是一种舐犊之情。

查看全文

音乐教育观念四题思考

【内容提要】音乐,人们对它并不陌生,它作为一种艺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活,人类思想感情,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呼唤新的教育思想,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育人观尤为重要。音乐教育因其具有愉悦性、审美性、易接受性而决定了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本文从音乐观念进行音乐与智育、音乐与德育、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学校教育进行命题,并展开讨论,得出音乐以及一切教育的内涵一体,教育整体观念。

【关键词】音乐教育整体观念一体观念

音乐,人们对它并不陌生,它作为一种艺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活,人类思想感情,通过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完美的组合,感染欣赏者。人们常说,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这当然和音乐的特性以及人们对音乐的心理感知是分不开的。人们对音乐的感知、理解与欣赏是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来完成的,而音乐的社会功能也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通过欣赏者的心理活动得以发挥。因此,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将会发生深刻的反思与转化。因此,对因乐接受与音乐陶冶的教育批判就是当前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

1.“音乐——智育”观念:“五育”观认为数学、语文、自然等学科是智育,思想品德课、团队活动是德育,音乐美术课是美育,体育课是体育,劳动课是劳动教育。智育的发展主要受两方面影响和推动;一方面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而导致智育内容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和哲学深化与变革导致智力观和智育观的变革。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心理学家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把智育等同于知识的传授与灌输,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之容器的传统智育观。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智力绝不仅是大脑的思维活动,而是个体全身心都参与的把握世界的活动方式。智力起源于外部动作,头脑中的智力活动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外部实践活动(包括直接和间接经验)在思维中的内化、抽象、再现或预演。人的智力活动不仅包括对外部信息的接收、加工和存储(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更主要的是在规律和主体需要的统一中选择和确立实践目的、寻找手段、方法、设计实践程序并预测出实践的结果(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这正是人的智力活动所具有的超前性和能动性。

因此,音乐艺术领域对直觉、想象、灵感等创造性思维特殊形式认识中的一系列新突破,由此使人类正在超越逻辑思维和传统理性主义的狭隘智力观,开拓全方位、多层次智力研究的新天地。在这种崭新智力观的指引下,音乐智育观正面临一系列跨世纪的历史性变革。这必将引起智育王国价值尺度的变革。音乐教育内容非常广泛,如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才能,以及音乐技能的训练和音乐表演的心理状态等。中国传统文化将音乐与美学的理论联系起来,构成音乐学中的一个部分。1883年,施通普夫发表了《音乐心理学》,他着重研究人对协和音与不协和音的感觉。在他之后,雷维斯由研究听觉病理障碍而进入音乐心理,尤其重视音乐天才方面的研究,并且提出了“音高的双重成分理论”。这与古人的雅俗音乐观念十分相似。

2.“音乐——德育”机制:人类所面临的不仅有高科技和高情感的挑战,而且有生态危机、道德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在迎接挑战的各种对策中,最有效又最紧迫的对策文化价值观念,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完整的人格,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先哲孜孜于探求人如何乐仁乐智、成贤成圣的道理。按照西方伦理学的历史经验,品德不仅指向至善,同时也应兼含责任和权利。在高度组织化的现代世界中,品德必须转化并提升责任、功利和权利,才能真正发挥效用。而按照中国哲学智慧的启示,责任、功利和权利,必须以德性为归。当代西方伦理学由于过分强调权利的利用而忽视其形而上学基础的问题,结果反而丧失了权利,因而萌发了回归品德伦理的需要,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而当代中国伦理学的建设,也亟待从德性的立场接纳责任、功利和权利,进行哲学性的整合,并能施之于用,这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成中英《21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诠释、整合与创新》)

查看全文

高校教育者教育观念的转换

一、教育观念的定位———“主体”为非“客体”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对话的活动,而非仅仅是“主体”对“客体”的教导,有的研究者把这种观念归纳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自主”理念,并进而指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彻底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灌输的定式,……体现了受教育者的高度自主性,体现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存在”。因此树立主体性教育观念,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运用主体性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把青年大学生看作完整的具有自主意识的个体,让大学生逐渐学会“自我负责、自我监督”,正确地发挥和运用自己的自我意识,使大学生在网络世界里以及日常生活中,形成思想政治素养上的自觉意识,在正确的方法和习惯的基础上学会调控自我,在积极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主动改造主观世界,为走进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育者的角色定位———“伙伴”而非“权威”

网络时代,让教育者不再是信息的主导和价值观念的权威,当前的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中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的真相进行甄别和了解,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作出价值判断。这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靠正面宣传和观念引导来形成价值观的主导和塑造形成了一种挑战。如果高校教育者依然以一副“权威”的姿态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有可能激发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强化其对负面信息的掌握。高校教育者与大学生建立一种“伙伴”关系就是教育者以一种平等的心态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从学生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思想变化,而不是仅仅从自己的学习背景和生活阅历对大学生的行为随意评价和判断。网络世界的兴起,大大促进了青年主体意识成长(主要体现为自我意识的增强、民族意识的深化、成长意识的发展等方面),推动了青年个性人格的丰富,引发了青年思维方式的创新。网络对大学生的这些影响促使教育者在教育观念上必须转变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伙伴”,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教导者”。从一个“伙伴”的角度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者教育方式的改变———“对话”而非“灌输”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灌输”方式的应用,从实践的效果看,这种方式对于社会思想舆论和价值导向的引导起到了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现实层面来看,其存在地位依然不能被动摇,“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的实践证明,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仍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灌输。”这里谈教育者的教育方式由“灌输”向“对话”转变,并非是否认“灌输”的作用,相反,是在坚持“灌输”的原理下,对这一理论的灵活运用。高校教育者与大学生的“对话”指的是教育者尊重大学生应有的话语权,在与大学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共同达成价值取向上的共识的一种教育方式。当然教育者与大学生在知识背景和人生阅历上的差异使这种对话只有在共同的语境中才能得到实现。“这就要求教育者主动构建与受教育者知识背景和生活背景相适切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使得双方有可能相互理解对方的解释并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才有可能通过对话最终达成‘协商的共识’。”网络为这种对话提供了可能,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平等对话,大学生思想上的波动就可以得到及时的发现,并在“协商”中达成一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