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功能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1 18:42: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功能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透析教育伦理功能
关键词:教育伦理功能文化传承
摘要:教育的伦理功能是指教育具有满足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功用性,教育具有直接形成人的道德品格的功能,教育具有规范和传承社会社会伦理道德功能;教育与人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是教育伦理功能研究的逻辑的起点,教育伦理功能实现的途径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教育伦理功能实现的方法是通过知识和文化的传承。
所谓教育伦理功能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指教育满足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功用性,也可以说是教育满足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
第二,教育具有直接形成人的道德品格的功能,在教育过程中科学教育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人求知求真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能力,而求真求实是人道德品格中最重要的品质之一;道德教育对人的心灵直接给予指导和帮助;艺术教育,可以引导人们追求美的事物和美的心灵,同样给予人道德品格塑造。
第三,我们认为教育还具有规范社会伦理道德以及传承发扬优良社会伦理道德的功能。
音乐教育功能
一、音乐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乐记》中说:“先王之为乐也,以治也,善则行象德矣。”古代的“先王”制乐,其目的就在于治理国家,是治国的一种方法。以乐治国,可以使民心向善,其行为表现就会有更高的道德水准。《礼记》中说:“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行于外,事故起成也怿。”汉代董仲舒提出:“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化民也著。”近代学者梁启超也说道:“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他们都强调音乐在培养人的内在的道德修养、精神品质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使人在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的同时,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境界中,人的道德修养得到提高、人格品质得到完善、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健康高尚的情感
音乐本来就是情感的艺术,《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焉”,“感于物而动,故行于声”,中国民间也有“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因感而歌,由情而发”的说法。音乐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情感不仅是因感而发的,同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给欣赏者以极大的心灵触动和感奋,进而产生感动人、教化人的作用。
任何一部好的音乐作品都是艺术家们的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音乐家们总是用音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来歌唱伟大的祖国、美丽的家乡、真挚的情感、伟大的人格、崇高的精神,而欣赏这些音乐作品则是听众与艺术家们的心灵沟通,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和强化欣赏者同样的美好的感情。所以说,音乐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多欣赏好的音乐作品,能培养人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大自然、热爱人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情感。
浅析审美教育功能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属性。生活中存在美的事物,就必然会产生审美活动。审美活动能让审美主体发现美、欣赏美的过程中使自我的身心得以放松,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升华,素质得以提高。审美教育以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塑造人的审美意识、增强人的审美能力、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为目的,从本质上讲属于情感教育,渗透于德育、智育和体育之中,体现着教育的人本主义色彩。在对人进行情感感染的同时,也间接地促使社会向着更加美好和谐的方向发展。
一、审美教育能有效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
审美教育着重培养人的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对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具体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审美教育是陶冶情感的重要途径。情感的培养和产生主要靠内心体验来实现,靠情来陶冶,审美教育是情感教育,它具有非常强的形象性,能够促使人通过联想或想象体会情感。梁启超曾说:“情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源泉,情感最有力量推动人们的行动”。例如,德国著名版画家、雕塑家柯勒惠支的黑白版画《面包》。这幅画描绘了“一战”后德国平民生活的疾苦。画面上两个孩子牵拉着母亲的手臂和衣服,母亲耸着肩膀、背着身子低声地哭泣;而其中最吸引我们注意的就是左边孩子的那一双悲伤而热烈的、充满希望的眼睛;这是两个黑点,却像是两个看不见底的深洞,从里面溢出了饥饿的痛苦,以及对面包的渴望。简洁的画面却能让我们身临其境地体会到战后人民生活的艰辛,以及作者给予他们的深切同情,进而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珍爱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审美教育正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人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使高尚、健康的情感得以发扬。(二)审美教育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审美教育能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而审美又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审美活动可以让人们通过对美和丑的鉴别,去发现美、欣赏美,在获得精神的满足与享受的同时,认知客观世界的规律。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我们看见那些图像所以感到快感,就因为我们一面在看,一面在求知。”例如,当我们在观赏“乐山大佛”时,最先感受到的就是它的雄壮之美。大佛通高71米,依山开凿而成,形体雍容、面相端庄,双肩壮实、胸脯饱满,双足自然下垂,给人以平稳、安定之感。在得到美的享受后,我们不由地会问,是什么力量能让人们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尊如此巨大的佛像?原来,佛像脚下的这段江域山势曲折、水流湍急,常有船只在江水的冲击下触山沉没。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海通禅师为普渡众生,于是广招民力,始建大佛,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凿成,历时90年。充分表现出劳动人民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决心,给我们极大的精神鼓舞。大佛凿成后,这里就再也不像原来那样骇浪滔天了,也少有船只触山沉没了,难道是佛像显灵?当然不是,而是开凿佛像时大量的石块滑落江中,使这一带的河床变得更为平缓,水势得以大大减弱罢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审美教育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的欣赏,还有精神的启迪和对科学与真理的追求与探索。(三)审美教育有助于德育的实现。审美教育以美的形象打动人,把思想品德教育寄于美的教育之中,以美育德、以美引善。席勒曾说:“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审美活动,能够引导受教育者在自然美、社会美的陶冶下,培养起健康而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符合整个社会利益的价值取向,自觉的向“善”,从而不断促进人格的完善。例如,我们在读周敦颐的《爱莲说》时,会因作者“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去认同他的这种虽处俗世,但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从而端正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四)审美教育有助于智育的实现。审美教育可以调动人的观察力、想象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充分发挥智力创造条件,对智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功用。爱因斯坦就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就是说想象力是人获得知识的动力和武器,是智力的根源。例如,我们在欣赏俄国著名画家列宾的代表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能直接感受到的是:在被烈日炙烤的漫长而荒芜的河滩上,一队面容憔悴、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随着对画面的仔细观察便能联想或想象出许多的事情。比如我们可以从他们艰难的脚步中,想象到那低沉的号子声和货船的沉重;可以从作者对他们的容貌和衣着的刻画,想象到他们的年龄、身份、经历和生活的艰辛;还可以从他们的表情和动作中,想象到他们的性格和心理活动;我们还能想象到货船上红衣男人严厉的叱喝声;还能想象到作者给予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民的深切同情。(五)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升人的人生境界。人生的境界分为三个层面,即生活层面、事业层面及审美层面。生活层面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迎来送往等俗务,虽然常常显得有些乏味,但这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事业层面,就是人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个职业,应该做一番事业,要有所作为,要对社会有所贡献。这也是人生的一个核心的层面。审美层面,是一种超功利的层面,是精神的愉悦和满足,是对生活的一种乐观态度,也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层面。人生的这三个层面在我们的人生中互相渗透着,缺一不可,我们既不能把自己拘囿在个人生活的俗务里,也不能把自己束缚在事业和工作中,同时没有审美的人生更是有缺憾的。《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聊天,孔子问他们各自的志向。子路希望能够治理一个内忧外患的千乘大国,并用三年时间让国家富强、社会安定;冉有希望能够治理一个方圆五六十或六七十的小国,并用三年时间让百姓丰衣足食;公西华希望做一名礼仪官,在主持一些祭祀活动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孔子的追问下,曾皙说出了自己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说,在暮春时节,穿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沐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子听后,对曾皙的观点大为赞赏,“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在这段对话中,四位学生所谈的志向,反映出他们不同的人生境界和追求。孔子的话则说明,尽管他十分重视一个人要为社会作贡献,但是在他心目中,人应该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是一种审美的境界,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审美教育能有效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在当今世界上存在的众多问题中,有三个问题十分突出:一是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失衡。如今社会上有一个共同的倾向: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人们的物质生活虽然越来越丰富,但精神生活却似乎越来越空虚。人文教育薄弱、价值评价颠倒、价值观念混乱,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倾向。因此,拯救精神就成了时代的要求、时代的呼声。二是人的内心生活失衡。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财富和利益,同时也给人类带来深刻的危机和隐患。人的全面发展受到肢解和扼制,个体和谐人格的发育成长受到严重的挑战。人们在功利的驱使下,生活得极度紧张,单调而乏味,内心充满了危机感,没有了闲情逸志,失去了本应该拥有的生活乐趣。三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功利目标和物质享受,利用科技无限度地向自然榨取而不计后果。自然环境被破坏、资源的大量浪费、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自然景观和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分裂越来越严重。面对这种情势,人文教育包括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显得十分突出。虽然审美教育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但是审美教育能引导受教育者追求人性的完满,追求精神的自由、精神的享受,因而对于重建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衡,对于重建人的内心生活的平衡,对于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平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上几种功能均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美的魅力充斥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审美需求贯穿于生命的始终,人们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中调节身心、修养性情,进而影响周围的人和事,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即是我们追求的完满结果。
评价教育功能研究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已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所以,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应由获取知识多少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即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多次评价机会,多方面评价学生,来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就要关注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评价,教师从哪些方面,如何评价学生,下面笔者就如何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评价谈一谈自己的作法。
一、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
现代的评价体系已由过去的“一家言”变为“多家言”,创设开放的评价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评价主体,而且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一次,在学完“元、角、分”后布置了这样一个家庭作业:放学后和妈妈一起去菜市场买菜或到商店买东西,然后,把获得的数学信息写下来,提出数学问题?看谁提得多,最后,家长为孩子买菜或买东西打分。第二天,孩子们纷纷拿出数学问题与家长评分给我看,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一活动,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使学生被动为主动,进而积极投入有趣的教学活动中去。
倾听学生的发言,允许学生质疑解辨,开展生动的自评互评,营造和谐宽松的评价氛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例如“百分数的应用”中已编入了利息与成数,在教学后我设计一道实践题,即“利息税的计算”,要求学生到附近银行调查了解当前各种期限存款的利率,帮助爸爸妈妈算一算存款所得利息和应交利息税是多少。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纷纷向银行职员提出:为什么要交利息税?有什么意义?本金、利息、利率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把这些数学问题带入课堂,互相交流,互相评价,在积极、热闹氛围中,我认真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观察他们记录下来有价值的问题,舍弃无关问题,互评解题方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实践证明,课堂中的“乱”并不意味着教学效果差、学习效果不佳,相反,它的“乱”使学生无压力、无等级。在这种民主、宽松的氛围中,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而且使他们充分认识自我,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职业院校舞蹈教育中审美教育功能研究
摘要: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将审美和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具有提升学生审美能力、语言、行为等综合素质以及净化心理的作用。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素质相对于一般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素质偏低,因此在职业院校开展具有审美教育功能的舞蹈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本文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谈一谈职业院校舞蹈教育中审美教育功能的相关问题,希望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职业院校;舞蹈教育;审美教育;功能;研究
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技术人才,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专业技术型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很多职业院校开始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同时审美能力还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由此很多职业院校开始开展审美教育。舞蹈蕴含着丰富的形体美、韵味美、音乐美,开展舞蹈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职业院校纷纷开展的舞蹈教育课程,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面本文就着重阐述舞蹈所具有的审美教育功能。
一、舞蹈教育的意义
职业院校开展舞蹈课程,不仅可以增加学生们的运动量,强健学生身体素质,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疏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形成的心理压力,使学生身心得到愉悦,从而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提升学生们在学习当中的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舞蹈的审美特征
合唱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功能探究
【内容摘要】合唱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发挥重要的功能,如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与爱国主义思想情怀,对于大学生思想人格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合唱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发挥应有的功能,应该完善合唱艺术教育的教学体系,并组织优秀的合唱团队,开展合唱活动。
【关键词】合唱艺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究
合唱艺术是一种常见的声乐表演艺术,具有表现手段丰富、音乐风格多样、讲求和谐均衡的艺术特征,融合了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等。一直以来,合唱都是我国高校中较为常见的音乐艺术活动之一,组织性与艺术性要求较高,受众面广,能较好地抒发感情。无论是热烈奔放还是缠绵的情感,总能让听众的心灵受到震撼。合唱艺术教育因其音乐特性,要求参与者具有较高的团队意识,其作为大学生音乐艺术教育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也是很多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组成部分,对参与者优秀思想人格的培养有着较显著的推动作用。
一、合唱艺术教育在大学生中的现状分析
我国大学生的音乐教育本身起步较晚,由于历史原因,有过较长一段时间的中断与空白,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初才重新起步。根据数据调查,截至上世纪末,我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校开设了音乐艺术教育课程,课程体系并不局限于单一的音乐欣赏,而是逐渐形成了包括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技巧与音乐鉴赏等内容的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体系。但合唱艺术作为音乐艺术教育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多以演出或比赛的形式出现在高校校园生活中。大学生普遍对合唱艺术的关注不足,对合唱艺术教育的专业知识也并不了解,对合唱艺术教育活动的参与度也不高。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在课堂上或者生活中接触音乐的机会较多,很多人养成了听音乐、唱歌的喜好。但由于中国应试教育的课程特点与考试的压力,中小学阶段很多音乐艺术教育课时被删减或者被其他课程占据,不少学生并未接受过系统的音乐艺术教育,对于音乐艺术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合唱艺术,更是接触得少、了解得少。对于合唱艺术教育了解较多并且参与到合唱艺术教育当中去的学生数量十分少。而这些参与合唱艺术的学生中,又有很多是由于学校规定与课程设置的需要,并非主动参与,热情不高。这就造成了合唱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生活中的不受重视,合唱艺术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难以得到发挥。
当代合唱艺术教育除了学生兴趣方面的问题,还有高校合唱艺术教育活动开展的问题。虽然,现在高校普遍开设音乐艺术教育专业,拥有专业的音乐教师,但高校音乐教师多专注于自身音乐艺术专业的教学活动,专心于开展本专业学生的合唱艺术教育活动,而无暇顾及高校整体的合唱艺术教育活动。大学生中真正组建的合唱团队数量少、质量参差不齐,并且大多数由业余爱好者组建,开展的合唱艺术教育活动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有限。由此可见,合唱艺术活动如果只是由非专业团队来组织开展,而不能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与培训,难以得到良好的效果,无法扩大影响力,更无法将合唱艺术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进行很好的发挥。虽然合唱艺术教育在大学生中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开展,取得理想的效果,但合唱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功能
摘要: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等三个方面的公平。现代远程教育是依托于“互联网+”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教育类型,其办学的开放性、学习的灵活性、教育资源的优质性以及评价过程的科学性,在促进入学机会、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的公平方面有重要作用。由于当前我国在远程教育立法上缺乏支持、远程教育市场竞争失范及远程教育本身的技术壁垒,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远程教育对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为此,需要在推进远程教育立法、规范远程教育市场、完善远程教育软硬件设施以及构建学习者中心的学习模式等方面,保障其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的功能。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功能;机制
一、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的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并不是一个绝对性的概念,其内涵具有发展性、历史性。在不同的时期,教育公平的内涵、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也有差异。从整体上看,其内涵的发展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并且呈现正比例关系,换言之,就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教育公平的内容和形式就会更为丰富。我国古代“有教无类”思想即是教育公平的追求,可谓人类历史上最早对教育公平的论述。到了现代社会,教育公平已经上升到基本人权的地位,是教育权的核心内容。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类教育权宣言》中就明确指出,教育公平是人权的一部分,其关系到受教育权能否实现。教育公平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在很多情况下,绝对的教育公平是不存在的。从其内容上看,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等三个方面的公平[1]。教育起点公平,即是受教育机会的公平,也就是入学机会的平等,这是教育公平的初级要求;教育过程公平强调的是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消除歧视与不公,其主要是针对教育政策、决策而言的;教育结果公平强调的是教育质量的公平和平等,是实质性公平。就发达国家而言,在教育领域基本上实现教育公平的三重内容,且在实践中更加注重过程、结果的公平。就我国教育实践看,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起点公平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在基础教育阶段过程公平也已经基本实现,结果公平尚未实现;高等教育阶段过程、结果公平均未能实现。目前,高等教育阶段的不公平主要是基础教育结构造成弊端的积累所致,也是基础教育不公平的一种延续。对于大多数社会成员而言,错过基础教育阶段的公平,只能依靠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的公平来进行补偿。当然,这也是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随着现代化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的开放、灵活、适应性强等优点日渐凸显,已经是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立交桥。按照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已经超过50%,网民人数达到6.9亿人。中国网民发展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正在向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扩散,特别是初中及其以下学历的人群增幅较大;第二,逐步向中老年群体扩散;第三,逐步向农村人口扩散[2]。正是这样的特征,既为依托于“互联网+”的现代远程教育迎来发展良机,也为教育公平的推进提供平台。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特点,不仅可以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求,还可以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随时学习,无疑,这为缩小教育差距,尤其是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供良好的条件,是我国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功能机制
(一)开放式办学模式为入学机会均等提供条件长期以来的城乡分治及经济社会的不均衡发展,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均等,突出表现就是教育机会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民族之间、性别之间造成的差异依然存在。近年来,特别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更是突出。有学者研究指出,尽管当前农村学生升入大学的人数相较于1980年代并没有减少,在绝对数额上甚至更多,但农村学生在大学中人数比例在下降,特别是在重点大学中的比例下降极为明显,只有1980年代的一半。即便是考虑到城镇化进程较快等现实原因,但农村学生在大学人数中比例下降已是不争事实,越是重点大学,农村学生人数越少。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开放性,在入学机会上不受年龄、地域、时间所限,学籍有效期也比较长,这就可以为那些失去学习机会以及想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社会个体创造条件。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不公平或是制度、现实造成的差异,可以通过远程教育解决。比如,国家开放大学(中央电大),在2015年全年招收各类本科学生近7万名,男女比例基本上保持在1∶1;学生的来源也极为多元,包括汉、藏、蒙古在内的近40个民族学生;从城乡看,城镇学生的比例约为53%,农村学生比例为47%,相差不大[3]。从这个数据看,入学机会公平得到很好的解决,基本消除性别、城乡、地区、民族等因素造成的不平等。(二)灵活式的学习方式和优质的学习资源为教育过程的均等提供条件现代远程教育是依托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网络的平等、灵活、开放等优势在其身上得到明显体现。远程教育具有普通教育不可比拟的网络优势,比如,电大系统开展的远程教育,其网络技术、学习机构布局,大大突破时空、地域限制;其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覆盖城乡的各个角落,为社会个体创造“人人可学、时时能学”的机会。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远程教育的学习资源建设提供条件。计算机的巨大储存量,保证学习者只需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就可以获得海量信息,任何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比如,电大系统依托其网络化、数字化的学习资源优势,构建学习资源统一管理、传输、储存、协作的平台,各类多媒体学习资源遍布各级电大系统,学习者只需要访问学习平台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资源。此外,现代远程教育还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理念,学习选择的专业类型、知识层次完全是依据个人需要,自主选择。这种均等化的机会在一般课堂教学上是无法实现的。(三)科学化的课程考核及评价方式为教育结果的公平提供条件尽管现代远程教育在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上还没有全国性的标准,但电大系统在远程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五个统一”“五个要素”等质量保障体系,能够为远程教育学习者的教育结果公平创造条件。所谓的“五个统一”是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材、试题、考试、评分标准等五个方面的全国统一,从而保障对所有学习者的一致评价,不会因学习机构不同而造成差异;“五个要素”是指,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学习支持、教学管理、办学方式等五个方面的全国统一和协同,从而保障学习者不因地域的差异而造成学习质量的下降[4]。同时,各个远程教育机构还探索出试点评估、年度检查等评价方式,确保远程教育的办学质量的统一,由此推进学习者教育结果的统一和公平。
景观设计中教育功能探讨
摘要:景观设计承担着美化区域环境,展示地区文化的重要作用,而校园等地的景观设计更兼具教育功能。传统的景观设计往往只重视外在美观,忽视了其在教育文化中的功能,导致景观设计“负面教育”现象的出现。教育功能的缺乏也是造成我国景观设计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本文就景观设计与教育的关系以及不同类型景观的教育功能体现方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景观设计;教育功能;体现;研究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景观设计业的发展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目前相关的业内人士对景观设计的定位仍然只是环境的美化以及对人们身心的愉悦方面,对景观设计具备的教育功能不够重视。现代化的景观设计必须要注重教育功能的体现,为此我国景观设计行业必须转变传统设计观念,提高景观设计水准。
1景观设计教育功能概述
教育需求是人类在生存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所产生的较为高阶的需求,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素质和生活品质,促进其个人的发展。景观设计通过对土地以及环境中其它材料的合理运用,为人们创造了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促进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对教育功能的实现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现代科学指出,环境在人的性格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具有教育意义的景观环境设计可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除此之外,教育功能的融入也有利于现代景观设计质量的提升。
2景观设计中教育功能的类型及体现
论音乐教育美育功能
摘要:美育又被称为审美教育或者美感教育,是培养人们丰富情感体验、提升审美品质、形成性格定势的必要手段,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从而实现使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大文豪巴尔扎克认为:“只有音乐的力量使我们返回我们的本真,然而其他的艺术却只能给我们一些有限的快乐。”音乐教育是针对音乐本质的教育,是一种以音乐为内容,以音乐的情感体验、形象思维为途径,并结合了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人们认识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所以,审美教育功能是音乐教育最本质、最核心的功能。本文就现代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的体现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分支,音乐教育的所有理论与实践成果最终都要归结到美育教育的范畴。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承载的性质特征与目标任务是在用音乐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实现美育教育所赋予的育人功能。[1]而现代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学生智力开发的功能
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够锻炼其自身的触觉、视觉与听觉等多方面的机能。与此同时,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也能得到锻炼与开发。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各类音乐实践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运用他们原有的巨大想象力去创造。学生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既能锻炼双手的触觉能力,也能锻炼听觉与视觉能力。不单是乐器奏出的旋律可以刺激大脑的灵活运转,同时双手的配合活动也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使大脑得到锻炼,提高大脑的思考能力。所以,这也是很多喜爱音乐、学习器乐的孩子聪明的道理。而我们从生理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过程,进行音乐教育的学习,能够打开学生思维创造的大门,能够帮助学生发展左右脑的平衡,更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推动学生的创造力等多种益处。
2帮助学生人格完善的功能
矫治功能艺术教育论文
一、高校中科学运用艺术教育的矫治功能
针对艺术教育所具备的矫治功能,面对高校中大学生的发展现状,在高校中科学运用艺术教育矫治功能,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表面上来看,大学生属于高智商、非常活跃的年轻人。但是,在实际中,因职业市场竞争激烈及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加上与同学之间可能产生的各种情感纠葛,有的学生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从医学角度来讲,学生表现出的各种不良情感就是程度不同的各种隐性心理疾病,若学生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疾病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为此,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顺利完成学业,从学生踏进校门开始,就应注重艺术教育的引入,校正学生情感上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针对艺术教育的矫治功能在高校中的科学运用,应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大学初期阶段:从大学生踏进校门开始,学校应重视和引入艺术教育,主要因为大学生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有的学生可能第一次远离家乡和父母,在这个心理适应阶段,渴望得到关爱,同时也有的学生心理出现严重失衡。为此,在这个阶段实施艺术矫治工作,结合大学生情感的需求点和思维的活跃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艺术教育矫治功工作,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大学中期阶段:通过大学初期阶段艺术教育矫治工作的开展,大多数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艺术特长。为此,在进入高校学习的中期阶段,为了让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力,取得优异的成绩,可以让艺术成为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有益调剂,科学运用艺术教育所具备的管理实务、艺术规律等功能,使学生在艺术教育矫治工作中达成共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艺术教育矫治工作的实践中,可以知道艺术教育矫治中期阶段的后进可能是小阶段的先进,同时现阶段艺术教育矫治工作的先进也可能是下阶段的后进。所以,在高校学习中期阶段,应注重强调艺术教育矫治规律与人们心理规律的相互结合,从而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矫治功能。
3.高校学习末期阶段:在高校学习中期阶段,虽然学生掌握了艺术的技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仅仅掌握艺术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其是不足以登上人生舞台的。因此,在学习末期阶段加强艺术教育矫治工作,让学生充分了解、掌握艺术的艺术环节,只有充分掌握了艺术的艺术环节,学生才能正确审视自己,才能坦然、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困境。
二、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