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福利政策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1 18:14: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福利政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我国教育福利政策功能分析论文
【摘要】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现。教育福利政策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调节和整合功能,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福祉、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政府发展公共教育服务的责任担当。顺应政府强调服务职能的角色转型,教育福利政策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和演变趋势日渐清晰。
【关键词】教育福利政策功能价值分析
在我国,很少有学者或官方文件使用“教育福利政策”概念,与此相近的概念主要有教育资助政策、教育救助政策,等等。笔者以为,采用资助或救助的概念表述,强调的往往是经济援助或某一方面的扶持措施,其背后逻辑更多体现为一种救济施舍而非公共教育服务的责任担当,这远远不足以涵盖教育福利的核心要义。
福利经济学派的开创者英国经济学家庇古认为,福利由效用构成,效用就是满足,人性的本质就是追求最大的满足即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说是追求最大的福利。从经济学视角看,教育本身具备正外部性效用的典型特征,因而与福利密切相关。所谓教育福利,是指以促进和保障教育权利公平为目标,通过各种途径为扶持和发展教育事业所做出的努力,从而达到提高国民素质、推动个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整体效用。
从功能主义观点出发,有学者将社会福利分为“补救型”的社会福利和“制度型”的社会福利两种类型[①],前者的服务目标主要是针对“弱者”,后者则强调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据此,作为社会福利重要组成的教育福利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普惠型”教育福利,强调所有社会成员都有权享有一定年限或某种类型的教育,并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维护其受教育权利或机会,如向适龄儿童提供“免费义务教育”;二是“选择型”教育福利,基于事实上的教育不公平状态和促进教育的整体效用考虑,倾斜性地为弱势群体提供福利服务,保障其受教育权利落到实处。社会学理论一般认为,所谓弱势群体是由于某些自身障碍或缺乏经济、政治、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多指社会中需要给予特殊关爱和照顾的人群共同体[②]。
与社会政策旨在“解决社会问题以实现公正、福利等特定的社会目标”[③]的根本观点相契合,所谓教育福利政策是指国家和社会针对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公平问题,为调节和满足社会或特定群体的教育需求,提升其教育福祉,通过一定的决策程序,制定并颁布实施的系列法律、条例、措施和办法的总称。从动态分析,教育福利政策涵盖政策决策、执行、监督和评价的全部过程;从静态分析,教育福利政策特指相关法律、条例和措施等具体表现形式。如前所述,基于政策指向的目标社会群体,教育福利政策可以分为“普惠型”教育福利政策和“选择型”教育福利政策。采用何种教育福利政策,往往与一定的国家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特定结构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
我国教育福利政策研究论文
一、教育福利政策的功能
教育福利政策的宗旨在于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进而深刻影响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推动社会协调全面发展。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曾强调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
(一)政治功能:保障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教育福利政策的合法性基础,教育福利政策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教育公平包括入学机会公平、受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三个层面。与此相呼应需确立三项基本原则:机会均等原则,即不论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它观点、民族或社会出身、经济条件或家庭背景,所有人均有相同的机会升入教育系统某个特定学习阶段;过程公正原则,即学习者在大致相当的环境和条件下接受教育,并且基于公正的规则要求开展竞争;结果补偿原则,即对处于相对弱势的受教育群体予以必要支持,保障其平等参与学习和竞争,共享教育发展成果。诚如罗尔斯主张:“为了平等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同等机会,社会必须更多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④]。
“在现代社会,受教育已经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受过教育的公民难以融入现代社会,其个性、尊严和基本需求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和实现”。[⑤]通过制定和落实教育福利政策,尤其是借助各种途径对教育资源进行调节和再分配,为贫困学生、残疾学生、流动人口、女性群体等常常处于教育困境的人们提供必要补偿,可以有效地维系和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公平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比如随着教育主体多元化,公立、私立学校以及不同等级学校之间在法律地位上存在微妙差异,在不同教育机构接受教育,往往会导致教育福利的待遇迥然,民办学校学生助学贷款难即是一例。从更深层次分析,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后,如何均衡资本逐利本性与教育公益属性二者之间的摩擦和冲突,需要不断完善教育福利政策来加以润滑和统筹发展。
(二)经济功能:提高个人收入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我国教育福利政策研究论文
【摘要】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现。教育福利政策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调节和整合功能,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福祉、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政府发展公共教育服务的责任担当。顺应政府强调服务职能的角色转型,教育福利政策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和演变趋势日渐清晰。
【关键词】教育福利政策功能价值分析
在我国,很少有学者或官方文件使用“教育福利政策”概念,与此相近的概念主要有教育资助政策、教育救助政策,等等。笔者以为,采用资助或救助的概念表述,强调的往往是经济援助或某一方面的扶持措施,其背后逻辑更多体现为一种救济施舍而非公共教育服务的责任担当,这远远不足以涵盖教育福利的核心要义。
福利经济学派的开创者英国经济学家庇古认为,福利由效用构成,效用就是满足,人性的本质就是追求最大的满足即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说是追求最大的福利。从经济学视角看,教育本身具备正外部性效用的典型特征,因而与福利密切相关。所谓教育福利,是指以促进和保障教育权利公平为目标,通过各种途径为扶持和发展教育事业所做出的努力,从而达到提高国民素质、推动个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整体效用。
从功能主义观点出发,有学者将社会福利分为“补救型”的社会福利和“制度型”的社会福利两种类型[①],前者的服务目标主要是针对“弱者”,后者则强调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据此,作为社会福利重要组成的教育福利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普惠型”教育福利,强调所有社会成员都有权享有一定年限或某种类型的教育,并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维护其受教育权利或机会,如向适龄儿童提供“免费义务教育”;二是“选择型”教育福利,基于事实上的教育不公平状态和促进教育的整体效用考虑,倾斜性地为弱势群体提供福利服务,保障其受教育权利落到实处。社会学理论一般认为,所谓弱势群体是由于某些自身障碍或缺乏经济、政治、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多指社会中需要给予特殊关爱和照顾的人群共同体[②]。
与社会政策旨在“解决社会问题以实现公正、福利等特定的社会目标”[③]的根本观点相契合,所谓教育福利政策是指国家和社会针对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公平问题,为调节和满足社会或特定群体的教育需求,提升其教育福祉,通过一定的决策程序,制定并颁布实施的系列法律、条例、措施和办法的总称。从动态分析,教育福利政策涵盖政策决策、执行、监督和评价的全部过程;从静态分析,教育福利政策特指相关法律、条例和措施等具体表现形式。如前所述,基于政策指向的目标社会群体,教育福利政策可以分为“普惠型”教育福利政策和“选择型”教育福利政策。采用何种教育福利政策,往往与一定的国家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特定结构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
福利经济公共管理体系分析
【摘要】正如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绝对的福利会导致绝对的崩溃,长期以来学界有一种错误的观点,即西方福利经济体系是社会制度优越的体现。本文就针对西方高福利公共管理体系所带来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解释了高福利经济在危机面前如何面临崩溃的危险,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高福利;福利经济;公共管理;社保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用于经济学原理上再适用不过了,因为高福利的安乐经济必然会导致最后的崩溃。不幸的是西方有些经济学家并不明白这一点,长期以来西方有些政客为了赢得选票,大肆许诺推行高福利经济体系,严重降低了国民经济效率,透支了国民信用。在危机来临之前,他们浑然不觉,而在危机过去之后,他们又不知悔改。现代社会必须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公平正义,但是如果一个制度发展到“躺着数钱”,那么终有一天这个国家会永远躺下,再也站不起来,这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不能逆转。从希腊主权危机到英国脱欧,高福利经济公共管理体系的危机只是冰山一角,高福利带来的高税收必然会降低经济效率,而绝对高福利最后带来的就是在危机面前的崩溃。
一、欧洲典型福利国家的问题
(一)德国高福利带来的问题。德国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在中国GDP超德赶日之前,德国一直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从而1958年到1968年,西德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德国国土狭小,强敌环绕,能够建成如此的经济奇迹是因为先进的教育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科学技术造就了顶尖的工业。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俾斯麦一手推动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工伤、疾病及养老三大保险法案。二战以后,西德经济腾飞,1963年公共社会支出已占到GDP的17.1%,90年代左右经济高度发达的德国社会因为高福利经济陷入困境,因为高福利经济造成了“不工作的人比努力工作的人拿到的钱还要多”。面对金融危机的风险施罗德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鼓励就业,减少“躺在救济金上的懒汉”的数量:将失业保险与社会救济金合二为一,同时要求失业者必须有合理理由拒绝工作,否则就会减少保险金。其它几项改革措施都是致力于降低企业人工成本,减小企业解雇员工的难度,减低医保水平。同时由于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困境,德国不得不把退休年龄从65岁推迟到67岁,并且还准备继续推迟到69岁。虽然施罗德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他还是因为这项改革而下台了。(二)希腊高福利带来的问题。希腊政府没有德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但是又推行高福利政策,最终导致了主权债务危机,德国等几个欧盟国家队希腊进行了援助,并且要求希腊政府在做出如下改革:减薪、削减支出、加税、国营单位私有化等。但是希腊积弊太深,首先希腊没有的德国发达的经济效率,财政不足以支撑高福利;其次希腊的福利结构严重畸形,公务员享受高于普通雇员一倍的福利,希腊没有补贴穷人,实际上是在补贴富人。希腊的退休年龄是58岁,加之养懒汉的政策让生产效率严重降低。没到大选,既得利益者都会选出那些反对消减福利的政客,所以希腊政府只能靠债台高筑来维持高福利。希腊高福利的另一个缺点是收入越高福利补贴越高,低收入群体补贴最少,这反而违背了公平原则。而同时,丰富的福利制度让人们可以安乐地“躺在家里数钱”,这造成了人们宁可参加罢工游行,也不愿意去工作。
二、高福利带来的问题
社会福利政策模式研究论文
一、社会福利及其价值基础──有关社会福利理论与社会政策讨论的核心议题
社会福利与其价值基础的关系是欧美福利理论与社会政策争论的核心议题。长期以来,人们主要关注福利制度的资源基础、政策设计、组织结构与政策影响,但关于福利制度、政策模式及其文化价值基础的探讨却不多。
这种状况在“福利国家”日趋成熟和社会政策争论日趋“政治化”的背景下发生了根本转变。随着1970年代“福利国家财政危机”的出现和新右派上台执政,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和社会认知议题受到各界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这些议题也成为福利理论、政策争论的中心,成为政治学、社会学理论和知识社会学探讨的主题。
1971年英国著名学者平克的《社会理论与社会政策》一书首次从历史角度分析了意识形态和规范理论对社会政策的影响[1].1972年,英国的权威性社会政策杂志设置了“社会政策中的价值”专栏,揭开了社会价值与社会福利关系的大辩论之序幕。英国的社会政策大师马歇尔率先发表了“福利─资本主义的价值问题”。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已发生根本性转变,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实际上变成了“民主─福利─资本主义”,民主、福利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体制的价值基础[2].同年,两位英国著名学者发表了“社会价值、社会阶级与社会政策”一文,从社会价值、阶级冲突与社会秩序的角度,明确地提出了阶级利益冲突和统治阶级价值观念在福利政策形成中所扮演的举足轻重角色的观点[3].
这些文章和讨论标志着对欧美国家影响深远的“福利的意识形态大战突然爆发”。权力、权威与合法性的价值基础及其工具性角色,意识形态、价值冲突与社会福利研究的关系等热点议题,成了社会政策、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知识社会学探讨的理论主题。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观成了最时髦的概念。
社会价值与社会福利的相互关系这一议题的核心地位是由多种原因决定的,因为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政策意义与理论意义。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研究涉及诸多本质上充满争议的基本概念,如需要、权利、社区、民主、自由、平等和公正等[4].这些概念既构成福利政策的价值基础,又决定政策目标、资源分配原则、服务对象和组织体系等关键性制度安排和政策模式。所以,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研究已成为理解福利制度特征的思想基础,也是分析福利政策模式的最佳视角。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福利制度、理论与政策演变的脉络,也就是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变迁的过程。
透析我国的住房福利政策
摘要:目前建设部初步形成了我国四个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立足于我国住房福利体系的目标层次。本文在分析现有住房福利政策与满足变迁中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后,提出住房福利体系的六方面核心支持体系。
关键词:住房福利需要支持体系
一、我国住房福利体系的目标层次分析
(一)现有住房福利体系
周沛指出社会福利体系其内容涉及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帮助社会成员解决问题,提供公共福利如教育和医疗、住房,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等方面,是一个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福利体系[1]。
为实现我国居民的“住有所居”,目前建设部初步形成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租赁房、限价房等四个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但因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对地区差异性,决定了各地的住房福利实施情况有所不同。
我国的住房福利政策思索
一、我国住房福利体系的目标层次分析
(一)现有住房福利体系
周沛指出社会福利体系其内容涉及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帮助社会成员解决问题,提供公共福利如教育和医疗、住房,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等方面,是一个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福利体系。
为实现我国居民的“住有所居”,目前建设部初步形成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租赁房、限价房等四个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但因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对地区差异性,决定了各地的住房福利实施情况有所不同。
目前发达地区,如福州市和北京市则形成了廉租房、政策性租赁房、经济适用房、市场性租赁房、限价房五个层次的分类住房保障体系的思路。其中对于不能买经济适用房而又买不起限价房的收入群体,实施市场性租赁房建设;对处于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之间的群体实施政策性租赁房,解决“夹心层”问题。而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地区,住房福利体系则集中体现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的实施。学术界的研究目前也集中于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
(二)住房福利内容的争议分析
劳动力参与率偏高思考及降低建议探析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劳动力参与率这个衡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的介绍和分析,阐述现今我国劳动力参与率偏高的现状,并分析其现象背后的成因,同时提出适度降低劳动力参与率以缓解就业压力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劳动力参与率经济转型期人口老龄化就业关联型社会福利政策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四方面的因素,即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这些因素与经济增长之间均是正相关的关系。其中,在考察人力资源这个因素时,人们认为,在一定时期人口数量相对是固定的,认为经济增长的幅度和速度主要取决于人口的质量。但实际上,在人口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参与经济活动的劳动力数量并不是固定的。劳动力参与率便是这样一个衡量指标。
劳动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状况。根据经济学理论和各国的经验,劳动参与率反映了潜在劳动者个人对于工作收入与闲暇的选择偏好,它一方面受到个人保留工资、家庭收入规模,以及性别、年龄等个人人口学特征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和水平、劳动力市场状况等社会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个人和社会的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着个人的劳动力供给选择,并最终影响了社会整体的劳动参与率。
一、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
1、年龄、性别因素
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摘要:人才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主体与支撑,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它存在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方方面面。伴随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逐渐加快,小微企业在得到较快发展的同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对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缺陷,企业社会责任前移视角下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社会责任前移;小微企业;对策
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小微企业对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形成了长足的认识,并且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也在逐渐提高。然而,大多数小微企业由于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较多缺陷和不足,导致其社会责任难以很好的履行,也难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前移,加强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至关重要。
一、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缺陷
(一)现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小微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小,且整体发展不协调,加之部分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不重视,生产技术、设备较为滞后,使得小微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存在许多弊端,难以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1]。如,在人才招聘和使用员工时,存在歧视、不公平对待现行,在员工薪酬福利政策上存在不合理性,员工岗位职责不明确等。
全市民政工作会议讲话
一、充分发挥民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
第一,要把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在化解社会矛盾中实现新作为。要健全“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强化“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救助网络体系建设,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救助力量,有效整合各方面的救助资源,进一步增强救助工作合力。要按照分层分类救助的要求,在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危房改造、“医疗券”救助、“双千万结对帮扶”等专项救助制度和临时帮扶机制,并搞好衔接,从不同方面提供多种救助服务。要进一步完善困难群众电子档案和“红绿卡”施保制度,强化动态管理,规范救助程序,切实做到救助不重复、不遗漏。
第二,要把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作为最紧迫的任务,在调节社会利益中实现新作为。要在强化国办福利机构示范作用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并按市场化运作模式,向社会开放,扩大福利服务范围。要完善福利机构等级考核管理制度,健全福利设施功能,拓展福利服务内容,努力满足老年人、残疾人、孤残儿童、优抚对象等不同群体的福利服务需求。要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积极培育发展各类慈善组织和公益性社区民间组织,壮大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进一步创新和丰富福利服务方式。要切实加强专项福利政策的整合,有效衔接卫生、教育、住房、文化、体育等福利政策,提升福利服务的整体水平。
第三,要把完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作为最基础的工作,在激发社会活力中实现新作为。要加强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社区工作者和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加快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要积极探索社区事务分类管理,健全行政事务进社区的准入制度,完善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加大村(居)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力度,加快推进行业协会改革,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要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和谐社区创建,广泛开展社区共建和公共服务活动,大力支持民间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上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激发基层活力。
第四,要把完善公共事务管理体系作为最规范的工作,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新作为。要以规范管理为着力点,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强化地名管理,加强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特别要完善移民工作的相关制度,严格按照政策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要以文明服务为目标,积极探索在殡仪服务、地名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新路子,拓展服务领域,健全工作标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第五,要把完善双拥优抚安置体系作为最优化的工作,在维护国防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实现新作为。双拥工作要创新创优,以实现全国双拥模范成“五连冠”为目标,进一步创新双拥工作的内容和载体,重点要把“百连结对百村,携手共建新农村”活动做实、做新,做成更大的亮点。优抚工作要完善落实政策,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相衔接,进一步完善优抚政策,确保优抚对象的生活与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步发展。安置工作要深化改革,逐步缩小城乡退役士兵安置待遇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