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1 17:45: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育法

艺术教育法的立法刍议

摘要:我国艺术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依然还是问题多多,须加强相关的法制建设。出台专门的《艺术教育法》,是发展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我国教育立法体系的重大步骤,还是繁荣我国文化产业的深切需要,深具必要性和重要性。《艺术教育法》的立法,应当清晰界定艺术教育的性质和地位,明确宣示艺术教育的大政方针,系统规定促进艺术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高度重视与《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协调与衔接,确保教育法律体系的内在和谐统一。

关键词:艺术教育;教育法治;文化产业

一、艺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法》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艺术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各类艺术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音乐教育的勃兴,提升了广大受教育者的思想和道德水准,提高广大受教育者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启迪广大受教育者的智慧和创新思维,促进广大受教育者的身心和情感发展。舞蹈教育的勃兴,培养了广大受教育者的控制力、观察力及审美能力,提高了广大受教育者的动手与协调能力。而戏剧教育的勃兴,对于广大受教育者的文化品格、创新精神、角色观念、表述能力、组织才能等各个方面,均能带来相当的惠益。仅以广西高等艺术教育为例,截止到2012年,广西共有64所高等学校开办各类高等艺术教育,占全区高校总数的84%。其中有3所高校开办硕士研究生教育,有23所高校开办普通本科教育,有50所高校开办普通专科(高职)教育,有13所高校开办成人本科教育,有17所高校开办成人专科教育。广西已经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等艺术教育体系,涵盖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包含全日制教育和非全日制教育。从全国的角度看,国内的艺术教育也是风生水起,形势大好。尽管如此,我国现阶段的艺术教育依然还是问题多多。很多人对艺术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艺术教育可有可无的思想观念在国人心中还有很大的市场。经济条件落后的城镇、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学校艺术教育的开展还存在大量空白。高等学校虽然普遍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多为点缀之用,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忽略了艺术教育在全面育人中的意义和作用。“据调查,我国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普遍较低,在大学生当中,60%以上同学不识谱,能够熟练掌握一门乐器的只占1.5%,大多数同学没有系统学习过音乐基本理论,大学生对音乐教育的渴望与实际具有的音乐素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为了解决我国艺术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了推动我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善用法律的手段,完善艺术教育法制建设,尤其是要出台专门的《艺术教育法》。在教育法治的新时代,立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立法是教育法制建设的重心。艺术教育立法的民主化与科学化,昭示了艺术教育执法与艺术教育普法的美好前景。

二、《艺术教育法》立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分析

1.这是发展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艺术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问题依然很多,缺陷依然不少,且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为有效促进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艺术教育立法必须跟进,才能成为推进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加速器和防波堤。立足基本国情、教情,借鉴国外经验,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完善艺术教育立法,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如能成功出台一部《艺术教育法》,必可成为我国艺术教育法制建设的重大里程碑。研议中的《艺术教育法》,自应紧紧围绕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局,遵循艺术教育规律,用法律手段引导、促进和保障艺术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应当及时将党和政府有关艺术教育改革的一些重大决策上升为法律规定,成为国家意志,以立法推动改革,以立法固化改革成果。对于不合时宜的现行法律规范,及时予以修订乃至废止。尤应强调的是,《艺术教育法》的立法不能仅仅是跟上教育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而应适度超前,保障艺术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与科学发展。2.这是完善我国教育立法体系的重大步骤。教育立法是对教育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是教育法治的基础。以1980年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学位条例》为起点,我国相继制定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国务院先后制定了《教师资格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十多项行政法规。教育部作为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70多项部门规章。地方人大和政府在立法权限内,也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可以说,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的框架体系基本成形。尽管如此,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依然很不健全。伴随时代的变迁和情况的变化,现行的一些法律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存在明显的滞后性,须作重大修订。立法空白之处依然较多,甚至存在不少重大的立法空白。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依然要把推动教育立法作为教育法制建设的重点工作,以立法巩固改革成果,完善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尤应聚焦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加强制度供给,以立法推动和保障教育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紧密结合我国国情,抓紧制订《艺术教育法》,这是完善我国教育立法体系的重大步骤,体现了我国教育立法的针对性和前瞻性。通过增强《艺术教育法》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完全可以确保这部法律有很高的质量和很好的实效。3.这是繁荣我国文化产业的深切需要。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标志着我国文化改革与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如我们所知,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艺术含量较高的文化产业更是如此。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人才“短板”现象,呼唤着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跟进,呼唤着《艺术教育法》的出台。研议中的《艺术教育法》,应当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高等艺术院校开设文化创意、数字动漫、新技术、新媒体等专业,培养文化产业专业人才;提倡和指导高等艺术院校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把引进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纳入引进高层次人才工程;奖助和推动高等艺术院校革新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培养既通文化又懂市场,既通艺术又懂经营的创新型、复合型、协作型人才,努力搭建包括短期培训、学历教育、高级人才培训、产学研一体化基地的立体教育体系。加大艺术消费的引导和开发,充分挖掘我国艺术消费的巨大潜力,这是我国当前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着力点。艺术消费市场的展拓,呼唤着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的跟进,呼唤着《艺术教育法》的出台。研议中的《艺术教育法》,应该出台系统、完整的政策措施,有力支持中小学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的大幅发展。全面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不仅是培养未来的文化艺术的创造者,更是培养文艺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如马克思所言“,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全面推进公共艺术教育,促使更多的民众成为文化艺术的欣赏者,进而也能转换为文化艺术事业的参与者以及文化艺术产业的消费者。

查看全文

蒙台梭利数学教育法分析

【摘要】蒙台梭利数学教育是利用一系列数学教具,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操作探索,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幼儿相关数学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从蒙台梭利数学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原则等方面,介绍了蒙台梭利数学教育法。通过分析总结了蒙台梭利数学教育法具有注重幼儿感官经验的丰富,注重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尊重幼儿发展性需求等方面的特色,对我国幼儿数学教育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蒙台梭利;数学教育;目标;内容;原则

数学是一种“语言”,可帮助人类理解和解释宇宙的法则。它存在于人类生活的自然、艺术、建筑、音乐、科学等各个方面。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数学教育是蒙台梭利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台梭利教育最有特色的一部分。蒙台梭利数学教育是利用一系列数学教具,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操作探索,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幼儿相关数学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儿童比较、分析、归纳、演绎等方面的数理逻辑能力,从而提高儿童的数学素养。

一、蒙台梭利数学教育的理论基础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具有与生俱来的数学性心智,即精确的建立心智。幼儿出生后便展现出普遍的对数学的爱,可以从幼儿的富有秩序感的动作中看出来,幼儿没有有意识的推理,幼儿就能够察觉到关系模式:物品与物品之间,物品与人类之间,人与人之间。因此,数学性心智就是一种力量促使我们去组织、分类、量化我们的生活经验。并且,蒙台梭利认为,人类具有的精准、完美、计算的人类倾向以及秩序、细节、感官精致化的敏感期支持着幼儿数学性心智的发展,这些发展的驱动力与数学的特质是一致的。蒙台梭利相信,如果能按照幼儿的这种自然特性创设具有秩序与精确特性的环境,就能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

二、蒙台梭利数学教育的目标

查看全文

国内教育法的地位与标准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教育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石和先导,是塑造未来的事业,所以教育领域的法制化和法治化是非常重要的话题。

我国现已有大量的调整教育活动的法律法规出台,而且关于教育的立法活动还在不断进行。但是现实情况是近年来涉及教育权,教育活动的纠纷频仍,诸如涉及侵犯受教育权、残疾儿童的入学权、教师的惩戒权等等问题的案件不断出现,但是从诉讼立案到判决都遇到了难题,从程序到实体都遇到了适用法律上的障碍。有的案件如齐玉苓告陈晓琪侵犯其受教育权案最终按侵犯姓名权进行判决;有的援引了行政法的法律规定;有的是作为民事关系进行了解决,各地方法院在处理同类问题时依然存在大量观点上的不统一,这些法律适用活动仍然没有被最终明确。究其原因是当前社会处于迅速发展和剧烈变革中,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对教育领域不断渗透,教育主体多元,教育关系错综复杂,来自于社会的各种矛盾与教育领域内部的固有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矛盾与纠纷丛生。

另外,从法律的价值上讲,教育的法律控制的实现,不单是在于在立法上制定了多少倡导和维护教育法律关系和教育秩序的教育法律、法规,关键在于使这些教育法律关系和教育管理秩序在教育管理中得到全面的实现。教育法律适用过程是实现教育法律价值的过程,法律适用的概率越高,表明法律价值的实现程度越高,即法律价值化程度越高。

所以,通过对教育法律关系的进一步分析,明确教育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从而准确、及时、正确地实现教育法律法规的适用,实现教育领域的法治的要求已经非常紧迫,这种要求已经深刻触及了制度和法律的层面。

二、不同的观点

查看全文

教育法作为软法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开展,依法治教、依法治教的不断深入,教育法在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教育法作为软法,不仅具有政治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本文将以经济学的角度对教育法这门软法进行分析,一方面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教育法,阐述其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从经济学角度对教育法的制定提出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教育法;软法;经济价值;经济学

一、教育法作为软法的经济价值

软法是指那些不能运用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规范,硬法是指那些能够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规范。为了更好地理解、解释软法,本文将从法律主体、法律的内容以及法律效力方面论述。首先,软法形成的主体具有多元性,包括国家机关、公共组织、社会团体以及混合组织等。在公共治理的整个实践过程中许多公共治理机构都在通过制定自己的规范来实现公共治理目的,达到良好的效果。鉴于此,不仅国家机关中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制定了大量的软法,行使社会权利的社会公共组织也制定了许多的软法规范。其次,软法规定的内容具有自律性与激励性。几乎很多学者都一致认为软法规定的内容不具有国家强制力,而是由人们的承诺、诚信、舆论或者纪律保障实施。最后,软法具有软约束力。所以违反软法规范通常不能通过国家强制力来实现。虽然其内容上不具有强制力,但是并不意味着效力上没有约束力。软法与硬法相比其约束力的实现借助于制度与舆论导向、文化传统与道德规范等保障;其需要依靠人们内心的自律以及外在社会舆论的监督,通常我们将这种约束力称为软约束力。教育法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此处我们所讨论、所论述的教育法为广义方面的。根据制定教育法的主体性质的不同,广义上的教育法定义为国家制定或者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教育行为规范体系及其实施所形成的教育法律关系和教育法律秩序的总和。教育法的制定主体从广义上讲是多元化的,具有多元性。这些制定主体不仅包括最高立法机关、地方立法机关,而且还包括政府部门。因此,只从单单一条教育法制定主体的多元化就可以进一步确定其为软法。不仅如此,教育法作为软法,其也具有软软约束力。教育法具有一般社会规范共用的特点,其需要人们自觉地实施它、遵守它,只有当其深入绝大多数人的心里并且变为绝大多数人的自觉行为时,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一部教育法律的大部分、大多数条款都需要靠国家强制力才能实施,那么这样的法律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与价值。在经济学上,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之一。那么教育法与经济与何关系,其是否具有经济价值呢?下面将进行具体地论述。众所周知,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与速度,教育目的、方法与方式,教育的领导和管理体制,教育投入等都与经济的发展水平有关系。因而可以说经济发展的水平是教育法制定的基础,教育法决定经济的发展水平,教育法使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得到了保证。在我国,教育法要求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如我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该项条款以法律的形式把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确定下来,而其中心在于规定教育的发展必须促进经济建设,必须推动经济的发展,为其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使教育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必要的经费是基础。而在保障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必要经费方面,教育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教育属于非营利部门,也属于非生产性部门,它不能依靠自身营利来发展自身,而是需要依靠其他非教育部门对教育的投入来保障其发展、保证其发展的经费来源。我们都知道由于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迟效性,因而对教育的投入应具有强制性的保障。例如,我国《教育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办学经费由举办者负责筹措,各级人民政府可以给予适当支持。”我国教育方面一方面是资源短缺,而另一方面是资源浪费,教育法通过对教育管理规范化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及充分的利用,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的使用,从而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确保教育发展的高效率。综上所述,教育法是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教育法与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二、从偏好的稳定性假设看教育法的制定

上述内容谈到教育法的经济价值,谈到其对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既然,教育与经济是密切相关、互相影响的。此处将从经济学角度来论述其对教育法的影响,具体论述经济学的理论中对教育法的立法影响,从此角度对教育法的制定提出一些建议与意见,从而使教育法的制定更将完善,实施更加有效。所谓偏好稳定性假设,是指在经济学研究中,通常假定消费者对于他们喜欢的东西以及不喜欢的东西一清二楚,并能根据它们的喜好来满足消费者偏好的能力大小,排列出物品与劳务的各种可供选择的组合,并且假设消费者总是偏好认为物品和劳务数量多的组合。即假设偏好具有完全性、可传递性和非饱和性的特征。传统的民间习惯、宗教以及国家成文法律等都具有提供某种理性秩序的功能,其社会成员都遵循某种常规性但并非有意构建的行为模式。人们的这种遵循与坚持,事实上就是对牢固确立的习惯传统以及稳定的秩序本身的稳定偏好。这种对秩序和传统习惯的稳定偏好主要表现为:村规民约、风俗习惯、舆论评价、伦理道德等多种形式,其渐渐成为法律活动得以发生和进一步开展的“秩序”前提。鉴于此,如果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教育法律、教育法规不能够符合人们对“秩序”的稳定偏好,那么人们便会依旧“不由自主”地遵循旧的习惯,从而导致变相地抵制现行教育法律、教育法规,直到现行的法律、法规做出某种让步或者变通相关规定为止。因而,对于教育法的立法人员来说,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时要考虑上述因素,这样制定的教育法律、法规才会更加有效的实施。

查看全文

教师学习义务教育法领悟

通过义务教育法学习,我发现,《义务教育法》的立法理念有了较大的突破,其中最基本的一个立法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同时给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充分的发展空间,并明确了对义务教育质量的要求。

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我认为这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中最本质的内容,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我更加清楚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的明确的法律要求。新《义务教育法》在总则第3条中明确规定着:“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在第34条还规定:“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义务教育法》第一次将素质教育明确写入法律,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符合教育规律和身心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强调要“把德智体美有机地统一在教学的活动中”,还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阅读《义务教育法》后我感到它注重了学生的素质培养、全面发展;注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如果每一位教师都遵循它,在教育工作中注意让学生更快乐更全面地发展,一定能培养出更出色的学生。

通过学习,再联系实际,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还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用《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护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总之,我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程,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人将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上来认识党的教育事业,忠心于党的教育事业,勤勤恳恳,把毕生的所学贡献给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事业中,在平凡的岗位上争创不平凡的业绩。

查看全文

开放教育法学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伴随着教育事业改革、新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基于此,针对开放教育法学教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探讨,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开放教育;法学教学;教学模式

伴随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开放式教育在当前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不仅将技术融合到教学模式中,而且对现代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尤其是在教学目标、结构、方法等方面实现了对传统教学禁锢的突破,促使教学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地点,使人们可以拥有继续学习的机会,为我国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教育支持。因此,笔者针对我国近几年来开放教育中法学教学的模式进行探讨。

一、开放教育法学教学模式现存的问题

在目前的开放教育法学教学模式中,虽然实现了继续教育和不受局限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法学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在法学教学中由于是开放式教育学习,学生数量日益增加,教学专业层次不断提高,故针对法学专业教学,教师专业水平要求高且需掌握现代教学技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不少是外聘教师,开放教育的技能相对缺乏,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不利于开放教育的推广发展。其次,虽然开放教育手段已应用在法学教学中,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因为学生来自于不同的省份,所以在学校的教务系统管理中,教学学籍管理与教学过程存在于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平台中,致使学生的基础信息数据无法全部查询,无法开放该系统平台,所以学生的成绩查询及信息查询成为学校的难题。最后,在法学教学过程中,开放教育未明确定位,所以开放教育抽象地存在于法学教学中,致使教学中教学质量不高且实效性性能比较差。比如,在系统平台的教学中,系统中的难题解答无法了解到学生实际的法学问题,致使难题解答系统只能解答学生的一部分学习问题。

二、开放教育法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查看全文

教育法学是从受教育权出发

教育法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教育法律体系框架的形成和人们认识、评价教育法律现象的能力以及作为这种认识、评介成果的文化逐渐成熟,教育法学学科建设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孙霄兵博士所著《受教育权法理学:一种历史哲学的范式》,就是近期有代表性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概览该书,最突出的印象是著者提出了以受教育权为核心构建教育法学乃至研究教育学、教育史的新视角。该书认为,受教育权是更重要的教育法学概念,教育法学应当是教育法律权利学,应当从此出发强调教育本身的基本因素和动力,构建以人的受教育权利的实现状态为起点和标准来探索、构建和反映的教育法学体系。这一立论及其理论框架构建符合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原理。就法理学而言,法是以权利和义务规定人们的行为规则和调整社会关系的。权利和义务是法律规范的核心内容,是法律关系的关键要素,贯穿于法律现象逻辑联系的各个环节、法的一切部门和法律运行的全部过程。从更深层次来说,权利和义务全面表现和体现了法的价值。人类的教育现象从总体上包括举办、实施、接受、管理和参与教育的五大类活动,涉及到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个人、教育机构和家庭等众多的主体。抓住受教育者这个主体,突出其接受教育活动中的权利,并以此为原点构建教育法学,这是该书的一大理论贡献。

基于同样的原点,该书进一步延伸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领域,提出从人的受教育权利角度研究教育,解读、分析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体制、教育教学方法等,提出通过对受教育权发展变化特别是与不同文明形态发展关系的研究,透过受教育权发展变化的历史,揭示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这无疑将催生出教育研究的新领域,产生新的突破。

正是基于上述全新的视角,该书以哲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和政治学为理论基础,对受教育权的时态和走向进行了跨学科的全景式的扫描,概括出受教育权的经济学范式、哲学范式、法学范式和政治学范式的基本类型,并就受教育权的辩证互动关系做了系统的理论描述,详尽分析了受教育权范式的历史运动及其相应的发展方式、保障体制、管理制度、进步作用和历史局限,指出了受教育权范式的四个基本特征:(1)受教育权范式是权利本位范式,权利主体是决定一个社会教育性质的基本因素,是受教育权范式的核心和基础,居于中心地位,受教育权权利主体是受教育权范式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2)受教育权范式是受教育权权利主体与权力主体结合的范式,是权利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范式;(3)受教育权范式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是历史哲学范式;(4)受教育权范式呈现出既是一元的又是多元的范式,是实践本位范式。这些研究,使该书提炼出的受教育权问题的概念体系和范式模型具有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比较系统地揭示了受教育权的历史发展、逻辑发展和当前实态,在逻辑(哲学)、历史和实践三者间实现自洽和互洽,从而促进人们对受教育权问题的深层把握。

该书在构建受教育权范式理论的基础上,透过漫漫的历史长河,从文化发展和文明演变角度对受教育权予以哲学形态研究,归纳出五种范式,即:以身份和地位的同一或认可为获取教育权的条件,以君权或王权为后盾,以培养特权人为目标和法律现象的特权化范式;以信仰的同一或认可为获取受教育权的条件,以神权为后盾,以培养宗教人为目标和法律现象的宗教化范式;以行为的同一或认可为获取受教育权的重要条件,以政权为后盾,以培养政治人为目标和法律现象的国家化范式;以经济利益(能力)的同一为获取受教育权的主要条件,以物权和产权为后盾,以培养经济人为目标和法律现象的社会化范式;以人的自由和个性发展需求为获取受教育权的主要条件,以人权为后盾,以自由人为培养目标和法律现象的个性化范式。

著者还深入探讨了受教育权的法理学。并对其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同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特点进行了论述,使抽象的法理与具体的历史阶段中的受教育权有机联系起来,深化了受教育权的法理学。同时,初步分析了受教育权范式变化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论述了上述五种范式的依次性、继承性、兼容性和主导性的关系,结合史实指出了受教育权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查看全文

教育法制建设意见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五大和宪法确立的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为在教育领域贯彻实施这一基本方略,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认识依法治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依法治教是21世纪我国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以法制为基础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要求完善教育法律制度,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和人民群众参与教育事业管理的权利;依法行政,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目标,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正确行使权力,严格依法办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和造就21世纪的一代新人,根本上要靠法治、靠制度保障;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予以调整、规范和解决。因此,教育领域必须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进行深刻的观念更新与制度变革,加强法制建设,全面实行依法治教。

二、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教育的法律,国务院制定了16项教育行政法规,各地制定了100余项地方性教育法规,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教育法律的实施与监督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人大、政府的重视。教育普法工作广泛开展,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工作不断推进,教育法制工作的机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为今后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从总体上看,教育法制建设还不能适应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要求;教育系统的法制观念还比较薄弱;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尚未成为教育行政部门、政府有关部门及学校的自觉行为;教育法律的配套性法规、规章尚不完善;法律规范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不力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进一步明确加强教育法制建设的目标。从现在起,到2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教育法制建设要以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为指导,遵循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原则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本方针,将教育事业的管理与发展全面纳入法治的轨道。形成与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层次合理、内容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教育行政决策和管理制度,做到严格、规范地履行法定职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育行政执法队伍,形成公开、公正、公平的教育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制度;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做到依法自主管理学校;努力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水平,使依法办事成为共识。

四、完善和加快教育立法。要按照法制统一的原则和法定的立法权限,进一步推动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加快教育法律的配套性法规、规章的制定。适时提出《义务教育法》、《学位条例》的修改草案;积极配合做好《民办教育法》的立法工作,逐步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的规章、规范性文件。要依据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针对社会普遍关注、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制定有关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依照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建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规章和制度。要积极推动教育法律、行政法规的实施细则等配套性地方法规及规章的制定,加快地方教育立法的进度。对教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而国家尚未立法予以规范的,可以依据法律确立的原则,根据地方实际制定暂行规定,使之成为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的有益补充。

要进一步提高教育立法质量,增强立法的系统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要加强立法的前期调研工作,做好拟制定的法律法规草案及规章的可行性论证,广泛听取意见,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党的政策和有关法律规定,实现教育立法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要建立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和合法性审查制度,健全备案制度;重视现行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审查、清理工作,对不符合改革的原则与精神,或与上位法相抵触的,要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及时修改或废止。

查看全文

学习教育法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法心得体会--新《义务教育法》的突破在哪里

6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案)》,这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审议通过的《义务教育法(修订案)》共分为:总则、学生、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经费保障、法律责任及附则等8章,63条,将于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义务教育法》,到新的修订案通过之日,已经整整走过了20年。

新的《义务教育法》有何突破?它将对今后我国义务教育的实践产生怎样的影响?为此,记者走访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司长孙霄兵,请他深入解析

进一步强调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与强制性原则

法律条文: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查看全文

教育法制建设计划

20*年,全省教育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我省教育工作的总目标,贯彻“完善规范、强化管理、抓好落实”的工作理念,认真研究改革发展关键阶段我省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进一步完善我省地方教育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深入开展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研究,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一、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教育厅党组的部署要求,把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加强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加强宏观战略思考和政策研究,切实推进教育政策研究和法制建设工作,真正把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到各项实际工作中。

二、召开全省教育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年度工作会议,总结20*年工作,研究部署20*年教育政策研究和法制建设工作。

三、按照“法律进学校、法律进课堂”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组织开展全省首届中小学生法律知识竞赛,继续推动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开设工作,完善法制教育课程建设,切实增强学生法治意识。

四、继续开展教育法制培训,提高教育系统的法律素质。按照教育部普法办要求和“五五”普法规划,继续对教育系统公务员、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开展法制集中培训。

五、开展第三批*依法治校示范学校评选工作,加大对依法治校示范校的指导和监督力度,推进高等学校章程制定工作,总结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经验,宣传推广依法治校典型,努力提高依法治校水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