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刊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1 17:09: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导刊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育导刊

高职法律课教学法治观念的培养

摘要:现代人类社会的文明指针是法治,它也是当代中国的价值追求,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备条件。法律是需要全体公民一起用真心拥护的,所以培养全体人民的法治观念是很有必要的。培养高职学生法治观念不光是全体公民法治观念培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中国现在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我们国家目前需要让全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让高职学生深刻理解和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因此目前高职法律课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培养高职学生的法治观念。

关键词:法律课;高职;法治观念

一、高职法律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观念面临的问题

(一)高职法律课的现状。高职法律课是培养学生法治观念最基本的课程,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以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为目的。现在中国高职对于法律课教学方面的重视度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目前学生法治观念培养存在的问题已经慢慢凸显出来。高职院校应该将法律课作为公共课,不能当成选修课,法律课的人数不能太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师也能够对学生进行更好的管理。对于考试也需要采用闭卷的方式,让学生对法律课程引起重视,这样才能改变学生对于法律课的态度,并且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二)培养高职学生法治观念面临的问题。首先,我国对于高职学生的法治观念的培养研究缺乏一定的创新和实证性,现在的调查研究内容主要是了解学生对于一部分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法律的思维状态,这样的情况是不能正确反映目前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培养的状况的。其次,高职学生毕业后要适应比较高层次的从业要求,要有一定的技术和创新能力,所以高职法律课关于高职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还需要改进,需要重视学生自身的特点,高职法律课教学的研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需要提升。

二、高职法律课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方法

首先,需要改变一些传统教学方法,要实现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有良好的积极学习的状态,而且每一位参与的学生都能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甚至提供方案。在制定任务时一定要有丰富的生活来源,有针对性和代表性,贴近学生的生活,让生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教师也需要对学生展示的内容进行评议,对于好的案例则可以收集整理。其次,还可以使用情境教学法,这种方式具备生动性、趣味性以及直观性,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控制教学进度以及增强教学的效果,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查看全文

思政教师在素质教育中作用分析论文

【摘要】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加强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思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教师学生优良道德示范者的作用;发挥教师教材的整合者的作用;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优化者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创新者、学习方法的引导者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检测者和评价者的作用;发挥教师素质教育的组织协调者的作用。

【关键词】素质教育思政教师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加强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思政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发挥教师学生优良道德示范者的作用

教育活动是一种人影响人的社会活动,言传身教则是教书育人的基本方法: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因此,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不仅取决于教师所讲理论、道德观念的正确性,还取决于教师自身品质的示范性。在思想品德素质教育中,我们重视发挥教师自身的道德力量,言传身教,示范引导。

首先,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仰是“真传播的基础,是传授者对接受者的真诚,有了真诚的传授者才有真诚的接受者”。故思政教师要把马克思主义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武器必须先正已、先教已,从严要求,先把自己培养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自觉维护社会主义事业的教育者,才能为人师表,才使学生感到可信;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中平易近人,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可亲。“亲其师,信其道”,是规律,也是经验总结。

查看全文

教育督导室十二月份主要工作安排

主任室:

1、做好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的调研及督查工作,履行督政职能(召开区创建办负责人及有关镇分管领导座谈会,了解创建工作态势,并选择3至5个镇进行督查,推进创建工作);

2、督促、指导有关镇和中小学校接受*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

3、组织对金沙中学发展性综合督导评估工作;

4、与区教育局协商新一届区政府督学提名,并报请区政府发文公布。

综合科:

查看全文

民俗体育的发展与推广研究

摘要:本文以“民俗体育”为搜索主题词,以CNKI数据库为研究对象,来对我国民俗体育的推广与发展研究进行学术史梳理。结果表明:国家对我国民俗体育发展与推广的重视程度较高,关于民俗体育的研究格局错落分布,但立体化空间较少;发文的数量较多,核心期刊较少;政府的投入力度较大,开发同质化现象严重;研究的人员较多,团队合作现象较少;体育学科研究较多,交叉学科研究较少;理论研究较多,系统性梳理较少。中华民俗体育是民族深厚的文化积累,也是民族独立于世间的外在自信表现,其高质量、多学科融合发展必将是未来发展的重心趋势。

关键词:民俗体育;发展与推广;影响因素

1、我国民俗体育发展与推广相关研究文献动态

1.1、研究文献的总体数量变化

本研究以“民俗体育”为主题,来对所有研究进行相关的CNKI数据库检索,其中研究包括所有的学术期刊、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图书、年鉴、标准和成果,共获取相关研究文献2958篇(检索时间截至2022-2-10,8:00),通过搜索发现学术期刊论文达到2040篇,其具体研究数量趋势见图1。从图中我们能够看出所有关于民俗体育的研究文献,起始于1993年且从1993年的0篇逐年成倍增加,2014年数值达到巅峰,文献数量达到了289篇。其主要原因是国家在大力弘扬中华民俗传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延续好中华优秀的历史命脉是当下的重中之重。

1.2、相关研究主要主题及次要主题文献来源的图谱特征分析

查看全文

高校创业教育实施路径探讨

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及待就业人数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大学生就业将面临新的挑战。就最近几年的就业形势来看,就业难已是常态,自主创业将成为新常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带动就业问题的解决,已是大势所趋。教育部已经了国家全面推进创业教育、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及创业的倾斜政策,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更有责任以创业教育为重要抓手,着力推进高等教育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将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因而,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依托和不熄引擎。

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从创业教育的起因看

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相对落后,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轨等诸多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基本态势,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将成为国家下一个阶段的攻坚重点。早在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指出“要把促进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互联网时代的崛起和多变的经济形势,给诸多行业带来深刻影响并改变了当今的就业格局,这种态势倒逼高校及大学生改变教与学的现状。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问题、分析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长期以来,各大高校也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创业教育因此应运而生。创业教育不仅能缓解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也将为社会经济昌盛和国家政治稳定奠定基础[1]。

(二)从创业教育的内容看

传统教学模式下,一般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方式。有研究表明,这种教学模式目前采用率高达90%,而学生掌握知识的记住率仅达5%。而创业教育模式有着传统教育模式不可比拟的优点。首先,创业教育的核心是体验教育,促使学生深度参与学习,引导学生亲身实践、自主协作学习,开展基于创业过程的学习。强烈的创业(就业)外界诱因能够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动机直接支配行动,产生动力,激发学生迸发更高的学习自我管理效能(见表1)。因此,创业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其次,创业教育必然能够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学生不仅能学习各企业精英的成功创业经验,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也将淡化学校与企业的界限[2]。重要的是,创业教育有助于学科融合,全面培养复合型人才,学校教育与企业要求相契合,学生无论创业或是就业,都将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再次,创业教育模式下,不仅学生是最大的获利者,教师也是受益方。创业教育能够促进产学研的融合,在这种融合中,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开展研究,研究更深入,申报的课题针对性更强,发表的文章质量更高,教师快速成长更可期待。因此,开展创业教育是解决就业难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优质方案。

查看全文

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回归”理论研究

摘要:于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以此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被赋予了新的要求与期待,高校社会实践改革迫在眉睫。如我们所知,社会实践是重要的思政教育手段,思政教育是社会实践重要的精神指导。在此背景下,社会实践与思政理论教育相结合成为新的探索方向,课程思政视角的融入进一步深化了二者的融合,具有研究的必要性。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回归;理论课堂

一、问题提出

(一)课程思政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对接意义。基于课程思政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对接的实施成果,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对接具有以下积极价值。第一,进一步深入我国党中央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理念的对接。二十一世纪国际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在此背景下我国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培养兼具正确思想政治精神与良好专业技能的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将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回归理论课堂,有利于学生思想与实践的双向提升,同时,也有利于我国相关政策文件的进一步落实,有利于推动我国各项工作的有序、良好运行。第二,促进了实践育人成效。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更加全面的覆盖,但是受限于仍旧繁重的学业负担,其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现状认识的影响因素及目的较为单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课程思政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对接,可以深化高校大学生对社会现状及课程思政学习含义理解层次,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高校大学生个人及社会价值的实现,促进实践育人成效[1]。此外,课程思政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对接还能促进项目成果有效转化、提升社会服务成效和科学研究成效。(二)课程思政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对接现状总体评价。基于对实践基本情况的观察,课程思政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对接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其在教育设计、实践及发展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进行优化与提升。第一,在教育设计方面。目前我国课程思政体系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缺乏深度融合。在大部分学校中,其已有教育教学设计虽然为课程思政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对接做出了诸多努力,但整体而言,相关理论教育所占比重仍然过重,实践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此外,相关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存在脱节,缺乏融合的两个体系下,其结果也缺乏融合,最终导致“事倍功半”,降低工作效率。第二,在教育实践方面。课程思政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对接过程中缺乏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充分配合。就课程思政普及而言,因其趣味性、实践性不足,需要从线上、线下教育相配合方面展开探索,这样有利于课程思政普及,推动课程思政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对接与深度融合[2]。

二、课程思政与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对接机理分析

(一)课程思政与高校学生实践对接关系分析。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将进一步普及、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动相关工作按规律开展,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是解决当下大学生社会体验与认知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国情形成深入了解,这是落实思政工作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两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其具有内在一致性。所以,应认真探索二者内在关联,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基于课程思政内涵明确社会实践理念,对其主题、组织、方式、成果与推广进行统筹规划,通过多方合力引导大学生形成四个“正确认识”。基于课程思政教育成果助力大学生构建中国梦与青春梦,助力其远大理想落实到社会实践中,培养具备综合素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同时,社会实践成果的科学运用,可以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理论课堂,提升科研效果、教学效率与育人效果等。课程思政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对接,有利于实现二者良性互动与共同优化。(二)课程思政与高校学生实践对接阻力与动力分析。第一,课程思政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对接的阻力。在课程思政方面,相对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内容与方式方法,制约了课程思政政策的落实,课程思政体系与高校大学社会实践体系缺乏科学、完善的对接平台与体系,同样阻碍了其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对接。在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社会各界、大学生及家长对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深刻认识与理解,从根本上抑制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与有效性,使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内容[3]。第二,课程思政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对接的动力。在国家层面,中共中央教育部与宣传部对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强化做出明确规定,即要对加强高校思政课程的实践环节,这一意识的提出大大推动了高校思政实践课程的改革,进而推动课程思政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对接。在高校层面,各高校党委为课程思政对接与社会实践对接做出了积极努力,比如,阳光学院在校党委高度支持下,承接脱贫攻坚重大战略任务,与屏南县开展“乡村振兴支援服务项目”合作,并构建了“四位一体”社会实践模式,并在这一过程中组建具备丰富经验的团队成员,保障了相关对策落实,助力课程思政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对接。

查看全文

高校人文教育现状分析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人文教育的属性,与人文教育在目标上有共同的地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缺乏人文氛围的现象比较普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注入人文气息,对于改变它的形象和面貌,吸引学生,促进教育教学效果提升至为关键。

关键词:人文教育;宏大叙事;情绪体验;概念化

1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

1.1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有共同的地方。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平台,它通过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积累并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素质、价值观念、精神情怀、道德素养,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人文教育指以人、人类文化、文明为题材,展示人的美妙,文化的魅力、文明的伟大的教育活动。它强调使教育对象成为能够体察和关怀他人苦难和不幸、热爱文化、敬仰文明的具有灵魂的人。人文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包括美的熏陶和善的感化,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则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形式,人文教育并不排斥培育学生政治意识和锤炼学生政治素质的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乃是人文关怀,因为她视人的自由和解放为最高价值,其精神核心是基于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人文关怀。1.2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特别的人文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科学的理论,也是体现了人类精神的崇高价值追求,所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科学教育,也是人文教育。最普遍的人文教育是文学、艺术等类型的教育,它们是比较纯粹的美学教育、善的教育,往往以审美活动和扬善活动为主要的教育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美、体验美、创造美,激发学生对善的追求、对美的感悟、对浪漫的向往。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与这些类型的人文教育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突出政治意识的人文教育,它不是不加区分笼统地讲人文关怀,而是对由于人类社会自身不平等造成的被奴役、被压迫和苦难充满了同情。

2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缺失人文气息的几种典型表现

当前,高校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缺乏人文气息,丧失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概括起来,常见的表现有下面几种。(1)偏好宏大叙事,忽略以具体个人或家庭为观察对象的叙述视角,以微观个体为对象的叙述不足。作为一种系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带着强烈的终极关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必然以人类、国家、民族、社会为基本的研究对象,以人类的命运前途、国家民族的历史及发展作为主要叙事线索。课程本身需要运用宏观视角和进行宏大叙事,可以说,宏大叙事和宏观视角是本类课程的底色。这种宏观视角有利于学生把握本质,也利于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宽广胸襟,激发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但是,宏大叙事往往遮蔽了微观层面具体个人、家庭的处境遭遇,难以让学生体会到宏大事件与具体个人命运的关联性,从而难以获得一种切肤的、深刻的情绪体验,导致学生对历史及现实理解的概念化、抽象化。(2)片面强调理论思维,充斥理论逻辑运用的训练,情感氛围不浓。马克思主义作为完整的科学理论,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理论性。高校思政理论课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理论系统,教学过程需要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辨以及抽象建构,充斥着大量的理论分析,带着强烈的理论色彩。显然,只有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和抽象概括,才能揭示表象背后的社会规律和事物本质。但是,理论的思考并不能完全代替内心的感动和情绪的体验,感性的经验同样也是培育一个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高尚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必要的元素。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专注于理论的演绎推导,把教学完全变成了理论逻辑的演练和抽象话语的训练,表情单一、语气平淡,课堂气氛冷静而沉闷,正常的情绪起伏、灵魂触动完全被剥离出去,感受不到浓烈的情感氛围,严重损害了思想政治课的感染力、亲和力。(3)过度的模型化、知识化误导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一整套自己专门的话语体系和叙述方式,这个话语和叙述体系构成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必须以掌握这套话语为基础,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任务首先是概念及知识的传授,以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概念、模型及整个知识系统。但是,这些概念、知识毕竟只是帮助学生理解、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及价值的工具。如果将这些概念和知识的讲授和训练当成了教学的中心,而忽略了必须的理性思辨和精神情感体验,本末倒置,就会使课堂失去灵魂、失去了温度。教学成为了技术的训练而不是人的教育塑造。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有一种普遍的倾向,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作为判断学生学习认真与否的重要指标。(4)将政治简化为传统政治概念式话语,缺乏教育活动应有的美学韵味。一方面,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基调和叙述逻辑,对学生的政治意识教育、政治素质培养是教学的重要使命。但是,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有些人却存在着僵化的理解,一提到政治性、原则性,马上只剩下一套套概念化、程式化的话语,教育活动的动人之处荡然无存。政治不是必须使用一些概念化的宏大词语,讲政治不等于就要过滤掉七情六欲,不近人情,政治教育不等于高高在上,刻板严肃。马克思主义政治原则、政治理念、政治逻辑可以生活化,可以是亲切的、朴素的。过硬政治素质的形成有赖于清晰深刻的思想认知以及完整饱满的情感,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必定是有血有肉,有着丰富内心的人。高高在上的概念化式话语无益于学生灵魂和血肉的成长。(5)实践教学还在探索阶段,学生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我国高校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中,对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并没有太多的直接体验,对社会的理解难免简单化、概念化、教条化。这严重制约了他们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深度和效果。社会实践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更加深入了解社会。目前我国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整体的水平还比较低,一方面,各方面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时间安排、经费支持、教学资源的投入都明显不足,要完全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存在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实践教学本身还在探索发展阶段,方式手段的检验、平台资源的积累,都需要一个过程。制约了学生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社会实践走过场,形式主义的现象还比较普遍。(6)教学模式比较陈旧,重教师单向灌输,缺学生体验感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牢牢把握主动权,包括对概念的定义及解释、精神理论的诠释、针对具体案例的剖析及引申,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少不了教师的说教,但是说教的生动性却不是所有的教师可以轻易达到的,实际上,说教得过多,过于抽象、过于教条,往往使整个教学沦为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虽然推行了很多年,但课堂教学以教师为核心对学生进行单向灌输的格局并没有发生变化,学生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被动消极姿态也没有根本改变。

查看全文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程的作用

课程整合是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即通过各学科互相联系来加以学习。“整合”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知识联系,避免各个学科领域之间出现彼此孤立、相互重复甚至脱节、隔离的状态,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不同知识,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作为教学改革的崭新突破点,在此大背景之下,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是一种具体形式。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提升学生兴趣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可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这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信息技术的载体———多媒体,也能在语文课堂上以更为直观、有趣的形式创设出情境,为学生展现语文知识。学生通过感官体验,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为有利。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信息技术也使得教师可搜集的资料量增多,便于教师和学生查阅更多相关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也便于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在教授《秋天》一文时,通过观赏秋天的风景图片来创设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二)改变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考

将信息技术运用在语文课堂中,可以使储存的教学信息得以重新再现。在《,你在哪里》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播放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影视资料,让学生了解历史,以此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比如:都做了哪些事情呢?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为什么去世了?诗人想通过此事来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当学生的思维活跃,问题如井喷一般的时候,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得到提高。

查看全文

高校学生党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探析

【摘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的重要举措。作为高校党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生党员,开展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从提高认识统筹安排、深入学习贯彻领会、强化落实加强督导三方面入手,切实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融入到学生党员常态教育,以增强党员意识。

【关键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生党员教育;融入

贯彻“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之后,党中央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延展和深化,也是作风建设常态化的明确信号,更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求我们在学“党章、党规”中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在学习系列讲话中深刻领悟,在“做合格党员中”自觉改造提高。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一文中指出:“对大学生党员要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必须要常抓不懈、紧抓不怠。在高校学生党员中贯彻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精神,有利于高校党建向纵深发展[1]。作为党员的一项经常性教育,要在高校学生党员中扎实推进,在深刻理解中央和省“两学一做”文件精神基础之上,还应该从三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做好计划安排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覆盖全体党员、在党内普遍开展的有明确主题的经常性教育举措。高校负责学生党建的基层党组织要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履行抓好党建主体责任,严格落实“”等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切实发挥党支部的示范引领作用。而此项工作的着力点之一就是抓好学生党支部书记,同时发挥好学生党支部的作用。学生党支部书记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要高度重视,要严肃认真对待,切实制定好学习教育计划,精心组织实施,从严从实抓好学习教育。强化支部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支部书记要带好班子,管好党员、带好队伍,带头学带头做,加强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创新方式和载体,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学生党支部在高校党建工作中位置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党支部是承担着教育学生党员的主要责任,要认真组织、统筹安排,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融入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突出正常教育,坚持问题导向,以“”为基本形式,以落实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为基本依托,围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改”逐步深入,营造“做合格党员、建过硬党支部”的氛围。学生党支部结合自身特点,深刻认识“两学一做”内涵,认真研究制定党支部专题学习讨论计划;突出问题导向,查找存在的问题,列出清单,建立台账;联系确定党课主讲人,做好党课计划安排。

二、深入学习,领会精神实质

查看全文

小学语文教材中亲情教育研究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容易被忽视或割裂。所谓亲情教育,就是把亲情、友情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情操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符合当前社会要求的发展型、创造型人才。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亲情教育分量加大,但仍有一些问题。本文通过语文教材中情感教育的必要性研究,找到实施亲情教育的措施,让学生在增长文化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情感教育;策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学生要爱家乡,爱中华民族,爱师长,爱亲人,学校和老师要从身边、从小事培养起,把祖祖辈辈留下的这种凝重而纯朴的情感从他们内心深处挖掘出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达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标志就是学生身心健康,不仅如此,情感因素在教育改革各个环节也有引导、鼓励和强化的作用。语文作为自带情感的学科,改进语文教材内容,加强情感教育,不仅影响学生综合素质,还能有效检验教学成果。

1在语文教材中实行情感教育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亲情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首先要了解亲情教育的概念。所谓亲情教育,就是把亲情、友情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情操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语文学科本身的内容带有情感,用它推动亲情教育是最佳的选择[1]。通过语文学科进行亲情教育对学生和国家发展都有长远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规范小学生行为,提高综合素质。小学生的年龄段处在情感、认知和个性的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要重视情感教育,让学生感到受重视,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提高其思想境界,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为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加快教育改革进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直接加快教育改革的进程,大大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2小学语文教材中情感教育的现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