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成本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1 16:37: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成本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教育成本及效益思考
1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教育成本的核算主要是会计品种法、作业成本法,其中会计品种法需要确定核算对象和教育成本项目,设置成本明细账,来归集不同层次对象所耗费用,并且有不同的标准系数。作业成本法即ABC法,它异于传统方法,将各种耗费的资源归集到作业而非组织机构或生产部门,采用数量动因和非数量动因。这些方法计算周期因人而异。这整个过程,其实就是把费用归集起来然后重新分配。成本控制很复杂,有多种原则,是可控制性的目标管理,需要把责任、权利、利益结合起来,受经济影响,也要因地制宜,为更好地管理,领导应加强重视意识,带动全员参与。
2高校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2.1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意义高校积极开展教育成本管理,主要有四方面的意义:其一,教育成本涵盖了高校开展教育工作所需要花费的所有资金,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可以为管理人员更好地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依据,方便高校各层面开展远景规划、目标决策、管理与监督等;其二,成本是计算效益的前提,只有吃透了教育成本,才能准确计算出教育效益;其三,教学投入彼此矛盾、成本结构不合理一直是困扰高校发展的主要问题,而通过积极有效的成本管理,无疑能够有效改善该现状;其四,学生的教学投入标准,即学费标准,和高校教育成本直接相关,科学的成本管理,能够为学费标准做出制定依据。仔细分析这四点意义,不难发现,各项内容均与高校教育效益成直接相关,因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观点:对高校教育成本做好管理,能够显著提升其教学效益。2.2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现状虽然我们已能直接感受到做好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有助于大幅提升教育效益,但实际情况下,却往往因为各种原因,难以做好成本管理,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不少高效管理人员从思想上就不重视成本管理。传统情况下,高校资金投入直接受政府指导,高校自身基本不需要参与资金流动的大多数过程,以至于高校教职员工均不重视成本管理。目前,虽然教育成本核算的理念有所转变,但是管理意识还很薄弱,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成本核算对象不统一,费用支出和成本归属极其复杂,管理依据不足,管理机制缺失,平台滞后,管理人才缺乏等。日常业务的开展中,且不说“跑冒滴漏”等难以有效禁止的问题,铺张浪费等问题同样是屡禁不止。其次,成本管理观念跟不上时代。一方面,受高校总体规模和自身环境的影响,我们一直将教学成本当作教育成果的附属,并不注重,在教育成本管理上做出的研究并不深入,相关方法也严重不足,对直接成本,间接费用概念模糊,在成本控制方法上,缺乏理解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涉及的工作,往往仅局限于账面及附属的理财及服务工作,对资金的来源、使用、分析、管理皆不深入。换句话说,高校教育成本管理观点严重落后,并不以实现“低成本、高价值、高服务质量、高效益”为主要目标,而是单纯以节约为工作方向,将避免各种费用的发生作为重点,这无疑不利于长远发展。再次,开展成本管理,缺乏相关依据。教育成本涵盖教育的方方面面,而教育与一般商品有很大区别,其价值并不单单体现在一位学生通过某项投入获得了什么价值上,还需要与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教育成本信息、办学成本及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与数量等发生关系,然而正是这些与普通商品大不相同的因素,使得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更加复杂,现阶段对其的研究仅在表面,不谈运行机制的合理化,就算是成本核算,都只能说处于试验性阶段。最后,其他方面的缺陷。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其他方面,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缺乏组织机构专门开展成本管理业务、管理平台基于纸质平台,数字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化高素质人才。总之,随着高校发展陷入瓶颈阶段,越来越多的管理人员已认识到高校教育成本管理与效益之间存在直接关系,然而基于高校资金流动在传统上受政府指导所限,长期以来的教育成本管理效果并不好,难以有效提升教育效益。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现总结几点改进措施,如下所示。
3降低高校教育成本与提升教学效益的有效策略
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对办学成本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是提升教学效益的主要措施,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进行相关改革。3.1降低办学成本(1)拓展办学规模,有效提升教学规模效益。针对现阶段办学规模小成本高这种情况,应扩大规模,在师资和专业结构上做调整,挖掘师资潜力,对教辅人员加强培训,以提高技能,提高上课质量和效益。这既在教育经费的使用率上有所提高,又完善了教育管理机制,达到降低成本,增强效益。具体而言,措施有如下几点:第一,提高师生比例,降低人均事业费。举例而言,两千人的高校,其人均事业费约为七千元,而三千人的高校,人均事业费却能降低至五千元左右。可见,提升师生比后,能够有效降低办学成本,方面进行师资力量调整,甚至能为办学结构调整做出指导。第二,提升教师培训投入,提高教学含金量。这一方面有助于学校教学力量的提升,一方面有助于教学资源的流动,均能够从侧面为学校吸引更多的学生。(2)关注教辅人员。高素质的教辅人员,有助于高校开展精简办学业务,同样能够降低办学成本。具体而言,措施有如下几点:第一,提升优秀教师的上课时间,从根本上挖掘教师的潜力,提升办学质量,完善教育管理,进而降低成本;第二,给予优秀教师一定的奖励,从而鼓励更多的教辅人员参与到培训中,参与到工作中。(3)提升教学设备的使用率。通过提升设备使用率,我们能有效控制人均投入,从而降低教育成本。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点措施:第一,降低绝对投入,所谓的绝对投入,是一旦投入,就不能变卖的一次性设施,高校应该尽力降低该类投入,通过租借或者其他业务类型实现同类投入;第二,提高相关设备的使用率,在合理分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全力提升效益。3.2强化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第一,我们应该革新现阶段的成本管理体系。首先,为强化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意识,建立一个控制机制是很关键的,调动高校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各种方法控制成本。其次,确定成本管理对象。成本对象就是教育费用归属者,因此学生是核算对象。再次,一套合适的会计制度,包括反映财务收支、负债状况,以及改革会计科目。成本控制评价是检验核算与控制是否相符,包括制定标准以检查、对比各项费用支出,揭示差异,分析原因,确定误差的责任归属。然后,对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来说,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率的,互相制约,协调运转的成本管理网络,使之形成一个很好的管理组织平台。最后,高校财务人员应积极主动投入到财务管理中,经济时代中,他们的素质才能与效果息息相关,高校要给管理人员创造文化的氛围的同时,也要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能提出更好的管理方法和目标。以不同业务岗位来建立培训机构,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用更好的技能来管理。第二,运用先进财务管理技术,对业务活动规划。对高校核算部门与采购部门的业务活动进行合理搭配,科学应用财务控制技术,以高校的实际办学情况对财务进行精确核算,进一步提升经济考核指标,同时引进新型科学的管理理念,促进高校办学成本核算机制的完善。另外,对高校的资源配置进行合理优化,进一步强调管理职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以对高校办学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成本核算时间、原则、对象、方法、程序的明确对核算管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从而实行起来比较方便,健全管理体系,可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目的。第三,建立会计人员培训制度。理论与时间均已证明,高校教育成本管理难以开展,其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缺乏优秀的会计人员,因此建立会计人员培训制度,是从根本上提升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效果的主要措施。具体而言,一方面,我们需要营造一种适合财务管理人员成长的氛围,如提出明确的管理目标,以大幅提升人才创新欲望等;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大幅开展会计人员培训,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出不同层次的财务管理人员,确保高效教育成本管理能够正常开展。
当代教育成本的投资透析
本文作者:刘旭东王胜本蒋炳武工作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河北省高等教育投资的分析与比较
(一)河北省高等教育投资分析:1993—2008高等教育投资是外部资金向高校内部转移的过程,最终形成高等教育财政收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收入根据来源渠道,划分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集)资经费、事业收入(主要是学费)及其他教育收入(高校投资收益等)等形式。[2]从投资的角度,本文对河北省1993-2008年的高等教育财政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具体结果如表2和图1:并轨,并确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以来,高校事业费收入(主要是学费)呈强势上扬趋势,增长率是34.15%,高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率21.38%。而一直被寄予厚望的社会投资和学校自营收益转移支付未见任何起色,甚至基本处于停滞和倒退(社会资助增长率为-9.22%)。同时,尽管其它投资(学校营业收入、投资收益等)增长率高达到87.41%,但总体贡献率微小,几乎可以简略。从1993—2008年高等教育投资的平均值来分析,实行成本分担机制前后,高等教育分项投资的构成比例发生了显著变化,详见表3和图2、图3。上述图表显示,1993—1997年间,财政性投资占高等教育投资的68.57%,学费投资占29.31%;实行成本分担后,这一比例变为37.02%和54.27%。学费作为主要的事业经费来源,成为了高等教育投资的主要形式。但从各种投资渠道的比例构成来看,多元目标的高等教育投资体系依然未能形成,社会投资的发展仍受严重局限。尽管总体上高等教育投资呈增长趋势,但并不能说明高等教育投资率是乐观的,这种增长具有蒙蔽性,当用“生均”的标准去对总量进行分解时,这种蒙蔽性就被揭开了。由于数据所限,我们选取了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作为“生均投资”的分析指标,尽管存在一定偏差,但总体上能反映出生均投资状况的基本特征。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图4河北省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走势图:1993—2008从上图可以发现,1993年以来,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呈波浪起伏形,总体上未见增长趋势。特别是自1999年国家扩招后,生均财政投入明显不足,曲线呈下降趋势,并且这种下降趋势一直持续了近十年。“两个比例”、“三个增长”是《教育法》对各级人民政府在教育投入方面做出的明确规定,是考核教育投入的重要指标。图5反映了1993—2008年期间,这五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图5河北省高等教育投资“两个比例”、“三个增长”指标变化趋势图:1993—2008注:两个比例:1.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2.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三个增长:1.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的增长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2.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增减比例、3.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增减比例)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确立以后,“两个比例”并没有出现预期中的比例性增长,财政性教育投资在国家公共投资中的优先地位并未体现;在“三个增长”指标分析中可以看出,实行教育成本分担后,1997年确实成为了投资走向的一个分界点。跃进式的扩招,并同时没有带来加速的财政拨款增长,这就形成了生均教育事业费在1997年以后出现了持续近十年的下降。(二)河北省高等教育投资的国内外比较本文将河北省高等教育投资与同期全国高等教育投资情况进行了对比,比较结果如图6。图6河北省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与全国平均值比较图:1993—2008该图显示,1993—2008年间河北省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与全国平均值的曲线走向出奇地一致,呈曲线形平行状态。但是,河北省的生均值一直处于全国水平之下(平均值1500元左右),这表明,河北省的财政性高等教育投资与全国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出于比较的全面性,本文分析了类似时期美国高等教育投资数据。美国是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发源地,具有教育成本分担的历史传统和成功经验。根据美国教育统计摘要的数据(NCES),本文绘制了1980年—2001年期间美国公立高等教育分项投资比例构成图。图7美国公立高等教育分项投资比例构成图(均值):1981-2001资料来源:U.S.NationalCenterforEducationStatistics,DigestofEducationStatistics,annual.从美国的经验来看,自成本分担理论指导美国高等教育投资改革以后,市场资金在高等教育财政收入结构中占有明显优势。其中社会捐赠和大学销售服务收入等份额,占美国全部公立高等教育投资的63.56%。这成为美国高等教育投资的最大贡献者,远高于各级政府26.23%的份额。在其他国家,私人承担的高等教育份额也比较高,比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私人分担比例在50%左右,韩国更是高达77%。[2]同样的比例,河北省社会投资仅占8.9%,政府投资却高达40.8%。以学费为主的事业费成为投资最大的贡献者,占投资总额的50%左右。由此看出,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体制是多元因素竞争性共存的。相比之下,河北省高等教育投资形式非常单一,政府资助和学生缴费成为高等教育投资的主要方式,社会资助力量和市场化运作机制远未被激活。
分析与讨论
基于实践的分析研究,本文对《纲要》中就如何进行河北省高等教育投资改革,从以下几点进行解读,并提出相应建议:1.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保障对高等教育公共财政投资的优先权在“两个比例”、“三个增长”的分析中,我们已经发现,教育成本分担后,河北省高等教育的财政性投资优先权并未体现,财政投资的增长也并未随着GDP的增长同步提高,河北省远未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GDP4%的目标。但令人可喜的是,在2011年3月1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多位省领导提出要加强和保障高等教育公共财政投资的力度。“财政资金优先保证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要健全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如期达到中央核定比例目标,并保持稳定增长”。[4]要做到落实“一个责任”、健全“一个体制”、做到“一个优先”、实现“四个确保”和完善“五个机制”,以此来加强教育投入的保障。[4]特别是有人提出了更加具体的目标,“到2012年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支出比例达到22%,各级学校生均经费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努力提高地方公办普通本科院校生均拨款标准,到2012年达到12000元。”[4]规划的明确目标,是落实《纲要》要求的根本前提。建议政府在此目标规划下,能够使高等教育的投资优先权得到切实的保证,从财政角度不让高等教育投资仍处于被动地位。2.培育成熟的教育投资市场,完善高等教育投资的多元渠道教育市场机制的形成是实现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必备条件,培育成熟的教育投资市场需要解决打破公共教育服务的政府的垄断,建立教育服务的“生产者市场”;同时赋予学生和家长选择学校的权力,确立教育受众的“消费者主权”。这两个基本问题的解决是完善高等教育投资机制的基本前提。从河北省1993-2008年的情况来看,河北省高等教育投资体系远未达到成本分担的理想目标,与全国平均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更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为此《纲要》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完善学校债务化解机制和债务风险控制机制,积极化解学校债务。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5]在建立多元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过程中,政府应当摆正自己在高等教育中的位置,积极培育多元的投资市场,鼓励捐(集)资、赠予、转移支付等多种形式的社会资金进入大学财政。政府应在立法、税收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3.切实加强高校自身的收入转移支付能力,维护大学的自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真正尊重高校的办学主体和融资主体的地位,使高校真正成为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的融资主体。高等学校应当具有自主决定成本开支标准、制订融资战略的权力。政府应当通过制订减税、免税等税收优惠等政策,运用财政工具的调控权鼓励高校通过合理运营获得资金赢余,并且允许学校将赢余转移支付到学校内部改善办学条件。另外,大学应该寻求更灵活的办学形式,通过“转制”等方法,创办产权多元的高等教育投资机构,积极引入外资力量、社会力量行使高等教育投资的权利与义务。4.建立高校财政评估监督机构,提高和保障资金的利用效率评估监督组织是构成高校和政府之外的第三方,中间机构能够以“旁观者”的立场更客观的对高校财政投资进行评估和监管,从而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纲要》在此方面也有具体建议,“加强经费管理,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和经费管理机制,科学编制各类学校预算,提高学校预算执行效率。在高等学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5]另外,《纲要》还对各项任务进行了具有分工,在保障经费投入方面,明确提出建立由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审计厅等十多部门的联动保障体系。[5]这些具体措施将有力推进河北省高等教育投资的稳健成长。5.加强高等教育财政资助的立法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财政资助立法严重滞后,尚未见到全国人大制定的高等教育财政资助专门法律,只在学校条例或者教育法规中有关于教育财政资助方面的条款。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因此教育财政资助在国民经济中的分配比例一直偏低。教育财政资助的严重不足,成为普及和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障碍。对此,已引起决策部门的重视,在《纲要》中已经有专门章节阐述了高等教育立法的规划。第二十一章“依法治教”部分指出,“加强教育法治建设,加快依法治教进程,充分发挥法律手段在协调教育关系、规范教育行为、维护教育秩序、促进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依法行使办学自主权……建立依法治校评估检查制度”。[6]这些依法治教内容的提出,表明了河北省对大力加强教育法制进程的重视。但客观地分析,这些文字性描述仍然很笼统,缺乏具体操作性,特别是没有提到针对高等教育投资的专门立法规划,这实应引起高度重视。这反映出,今后河北省高等教育投资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总之,在教育成本分担目标下,投资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是保障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谋求多元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既能提高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多渠道的调动社会力量进行融资引资,推动河北省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澄清政府的高等教育管理职责,回归政府的本原角色,从而引导市场力量和学术力量对大学管理的加强,最终构建基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目标下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促进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
教育成本核算成本项目设置分析
摘要:教育是强国兴民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我们在针对教学成本的设置上也需要采用科学合理方法,以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在我国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下,应非常重视教学过程中经济效益。本文主要以我国的高职教育为基础,对教育成本核算项目设置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育成本核算;成本项目设置
高职教育是我国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而在高职教育的办学中,之所以要进行教学成本核算,关键目的在于,保证学校教育资金分配的均衡性,使学校的资金分配合理,既保证在办学过程中教学资源分配的均衡性,又要保证学校资金的正常收支。现今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部门在针对学校的收费也严格的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制定,由此可见教育成本核算的意义所在。通常我们在针对教育成本核算的理解上,只是简单的把学校的费用收支作为教育成本核算的基础。准确的教育成本的核算还应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资金费用的消耗。学校财务管理人员在进行教学成本核算时,只有掌握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概念,才能使整个教育成本核算具有准确性。教育成本核算对学校的财务管理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将从多个方面对教育成本项目进行研究分析。
一、成本项目设置的原则分析
学校财务人员在针对本校的教育成本进行核算时,需要掌握项目成本核算的原则和方法。从项目成本的概念理解来看,成本主要包含了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费用的类别,这是成本项目核算的基础。在成本项目核算过程中只有掌握了成本项目设置的概念,方可准确的实施教育成本核算。此外,在对教育成本核算时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成本设置的有用性原则。财务会计人员在针对教育成本项目进行设置时,需要将学校的整个经费的收支情况合理的归纳到成本项目中去,这样方可促进教育成本项目设置的整理和分配工作。只有掌握教育成本设置的有用性原则,财务人员才能针对经费流支的风险性进行科学的掌握。(二)成本项目设置的简单性原则。所谓在成本项目设置中的简单性原则,就是对学校教育成本的设置应该简单明了,这样才能有效对教育成本进行核算归纳,也只有实现教育成本设置的简单明了,方可提升成本教育核算的效率性。(三)成本项目设置的完备性原则。所谓成本教育项目设置的完备性,是指财务人员在针对学校教育成本的归纳时,应该满足现今的资金消费的客观现实,只针对成本消耗的实际情况进行真实的归纳整理,使整个成本消耗都反映在成本项目设置的内容之中。(四)成本项目设置的一致性原则学校在进行教育成本项目设置时,只有严格遵守成本设置的一致性原则,方可有利于会计人员的成本项目核算保持一贯性。
二、成本项目设置的内容分析
远程教育成本研究论文
随着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的到来,教育形式、教育手段发生了变革,出现了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网络教育为主体的现代远程教育形式,给现代教育经济学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对现代远程教育成本及其特性的研究,是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远程教育经济分析、政府高等教育政策制定、远程教育机构发展决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结合教育经济学和会计学的研究成果,从各层面对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成本概念进行了梳理,界定了现代远程教育相关成本的涵义,并从教育成本研究目的、划分标准、成本性态等不同角度,对远程教育成本进行了分类,设计了远程教育系统成本的计算方法,建立了相应的成本计算数学模型,为进一步研究现代远程教育成本奠定了基础。
一、现代远程教育成本概念
(一)现代远程教育成本的一般概念。教育成本概念是随着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完善的。1958年,英国研究教育经济学学者约翰·维泽在出版的《教育成本》专著中计量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英国教育经费的变化情况,首次提出了教育成本概念。从维泽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他把教育经费视为了教育成本。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其1963年出版的《教育的经济价值》一书中提出了“教育全部要素成本”概念,他认为教育的全部要素成本可分为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和学生上学时间的机会成本两部分,其实质上是教育的货币成本和教育的机会成本。对此,笔者将其称之为广义教育成本。我国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取得了较大成就。虽然大陆学者王善迈、靳希斌、袁连生,中国台湾学者盖浙生等一些代表人物对教育成本内涵也有着不同的表述,但归纳总结来看,都认为教育成本的本质是提供或接受教育服务时所耗费资源的价值量。在这个成本概念中,不考虑教育的机会成本。依照我国学者对教育成本的一般性定义笔者给出了现代远程教育成本的一般性概念,即指在网络环境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多种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和提供学习支持服务或接受该种形式教育服务时所发生的资源实际消耗价值量。在这个远程教育成本的一般性概念中,笔者注重的是“资源实际消耗”,即提供远程教育服务的物化劳动价值量和活劳动价值量实际消耗的货币形态表现——货币成本,较之我国学者提出的教育成本一般概念更为具体化,笔者称之为“狭义远程教育成本”。
(二)远程教育的会计成本模式。会计成本是指针对一定核算对象、可用货币计量的成本费用。从会计的角度讨论成本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是谁的成本,二是成本是否可计量。狭义远程教育成本依然是一个笼统宽泛的成本概念。从教育成本的承担主体看,教育成本的承担主体是个人、教育机构、国家(政府)和社会,讨论研究教育会计成本时应针对某一教育成本承担主体而言,即个人教育成本、教育机构成本、政府成本和社会成本。目前我国远程学历教育机构与普通学历教育机构有所不同。在管理体制上,它是一个“二元交叉管理系统”,一个教学服务网络结构体系。在这个教学服务网络系统中,一方面,各级层是分别独立的法人单位,人、财、物受地方行政部门制约,另一方面,在教学资源、教学管理、教学支持服务上形成了教学管理网络系统,系统各个层级之间存在资源共享、相互支持服务的关系,也即经济利益分配的关系。因此,其教育成本承担主体具有系统成本承担主体特点。现代远程教育的会计成本宏观上是指整个远程教育机构提供远程教育服务的货币成本,也即整个远程教育系统的货币成本,可称为系统总成本;微观上,远程教育会计成本是指构成远程系统的各教学单位的货币成本,可称为系统子成本。系统总成本等于构成系统的各子成本之和。本文所讨论的远程教育成本均是指远程教育的会计成本。
二、现代远程教育成本分类
(一)按成本支出与成本核算对象的关系,可将远程教育成本分为直接教育成本、间接教育成本、教育总成本。直接教育成本是指为对某一成本核算对象(如某专业、学生、课程等)提供直接教育服务而发生的支付费用的总和,是直接的教学成本,如学习支持服务成本、网络线路运营成本等。间接教育成本是指为某一成本核算对象间接提供教育服务而发生的支付费用的总和,是公共服务成本,如学校行政管理费用、人员培训费、公共教学设施折旧费等。这部分费用是要将成本对象按学时、人数等进行合理分配的成本。而学校发生的与教学服务无关的其他费用,如给学生提供的奖励、补助等“转移支付”性质的支出,不应计入教育成本。教育总成本是指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的总和。这种成本分类更能分清“教育经费”与“教育成本”之间的不同。
高校教育成本分析论文
教育成本核算的问题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就已提出,至今也未有突破性进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校的社会定位属于非盈利组织,传统上不计算盈亏,不核算成本,使得核算教育成本的必要性大大降低。非盈利组织的特征决定了不需要计算利润,高校没有核算教育成本的内在要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财政投入不足与招生规模扩大对教育经费的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国家引入了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学生承担了部分教育成本,高校收费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和敏感问题之一,因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这一问题就突显出来。而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研究和应用又相对比较薄弱,这就使得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具有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育成本”的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随着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而提出来的。早在1958年,教育经济学学者约翰·维泽便在其专著《教育成本》中进行过论述。1963年美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首次在《教育的经济价值》中提出了“教育全部要素成本”的概念,把教育的全部要素成本划分为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和学生上学时间的机会成本。1979年科恩又在《教育的经济学》一书中提出了把教育成本分为直接教育成本和间接教育成本,直接教育成本包含学校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以及学生上学的个人支出成本,间接教育成本包含学生上学的机会成本和学校将公共资金用于教育而损失的收益,即学校机会成本。另外,1982年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盖浙生在《教育经济学》中又提出了把教育成本分为教育生产者的成本和教育消费者的成本,即学校教育成本和个人教育成本。
我国教育成本的研究起步较晚。阎达五、王耕在《教育成本研究》(1989)一文中指出,教育成本是指教育过程中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形式总和,是培养每一名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有形成本,也叫直接成本,是直接用于培养学生可以用货币计量和表现的劳动耗费;另一部分是无形成本,即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还有袁连生、曾满超、林文达等知名学者均从不同角度对教育成本这一概念进行过相关论述。不同学者对教育成本的内涵也基本存在共识,认为教育成本的本质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耗费资源的价值,它既包括以货币支出的教育资源价值,也包括因资源用于教育而未用于其它方面所造成的价值损失,前者为教育的实际成本,后者为教育的机会成本。
教育成本具有阶段性,受教育者因接受教育的阶段不同而形成不同阶段的教育成本。同时,又因为成本费用承担的主体不同而形成不同内涵的教育成本。
高等教育成本是教育成本的组成部分,是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服务而耗费的资源价值。从成本主体角度讲,高等教育成本包括三方面:一是学校为培养一定数量和层次的学生所耗费的应由学校承担的教育资源价值,即高校教育成本,它属于会计学的概念范畴;二是指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应由个人负担的维持生理需要所支付的食宿等生活消费,以及书本等学习性消费,即个人成本;三是学校公共资源用于教育而损失的收益,以及接受教育者由于将时间用于求学而放弃就业所损失的就业收入,即机会成本。教育机会成本具有社会性和个人性的双重特征,对社会而言,是教育占用了公共资源和劳动力而失去了给社会带来的收入,即社会性机会成本;对学生个人而言,是学生因在学校学习而放弃个人的就业收入,即个人性机会成本。教育的个人成本和机会成本是教育总成本的组成部分,只有从社会的角度考核高等教育成本时才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但对高校来说,这部分成本不需要支付,所以可不必深究。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分析
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高等教育成本的构成
根据约翰斯通的观点,高等教育成本构成大致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教学成本,包括教师薪金、图书杂志、仪器设备、教学类建筑费用、水电费用等。第二类是研究支出,主要是指用于科研活动的费用,由于各校对研究重视的程度不同,这也是支出差异较大的一类。第三类是生活成本,包括师生伙食、住房、日常生活,以及学习所需要的书本、文具、往返交通费用。第四类是学生放弃的收入,即学生继续上学而没有参加生产劳动失掉的那一部分收入。
(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原则
1.收益原则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应按受益多少来承担高等教育成本。获得的利益越高,支付的费用也应越高,反之亦然。毫无疑问,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包括国家、社会、高校、学生及其家长。那么,高等教育的成本也理应由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家庭共同承担。2.支付能力原则依据支付能力原则,所有高等教育获益人都应该按照其支付能力提供教育费用。能力越高,支付越多,反之亦然。其中,政府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政府占有社会资源的程度上,集中表现为财政收入水平占GDP的比重;企业的承担能力主要是根据企业的收益水平和受高等教育者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水平;大学生的承受能力主要取决于其家庭的经济能力。在我国目前状况下,制定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要采取收益原则与承受能力原则相结合的方式,综合统筹政府、学校、家庭、个人的利益,考虑多种因素:现实的成本分担水平及分担比例;高等教育个人成本及收益水平;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及居民的支付意愿;居民的收入水平及付费能力等。在综合考虑上述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成本分担政策。
二、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育成本问题分析3篇
第一篇
一、高校教育统计成本核算成本核算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教育成本的研究尚不成熟和不完善,而且对教育成本的界定、教育成本核算对象和项目设置、成本所包括的内容范围等方面尚存在分歧。比如培养成本到底怎么核算,什么是正常运行成本,怎么折扣;高校退休教职工的工资费用,是否属于高校教育成本的范围等,所有这些都尚未能提供统一的制度进行规范和核算。
二、高校教育统计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入,国家财政拨款难以跟上其速度,因此必须建立起由政府、学枝、社会和学生家长或个人共同分担高校教育成本的新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实施成本核算可以有效、正确地归集和分配为教育发生的各种费用,遵循受益原则、能力原则和兼顾公平原则,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高校实行教育成本核算后,能使各高校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进行量化,找出高低差异的原冈,寻出降低教育成本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另外,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教育成本评估机制,对不同类型的办学单位进行考核,评价其办学效益情况,以此来加强高校的管理,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制,提高资源是使用效率。
三、高校教育统计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模式抉择
教育成本分担理沦是由2()世纪7()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D·约翰斯通提出的所谓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是指高等教育成本完全或大部分由政府或纳税人负担转至少部分依靠家长和学生负担,他们交学费补偿部分教学成本,或支付合理费用补偿由政府或大学提供的住宿费和膳食费。2(》世纪(j()年代以来,由于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高于社会收益率实证研究的深入,以及各国教育财政状况的普遍恶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使得成本补偿-一一受教育者通过缴纳一定的学杂费承担一定比例的教育成本,已经成为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究竟采取何种成本补偿措施,如何保障贫困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平等,对世界各国大学而言,无疑是一个有待解决的课题。
一、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合理性
成本补偿具有特定的含义,它专门指学校向学生收取的学费部分,收取学费的合理性在于,不沦是从经济意义上讲,还是从非经济意义上讲,个人都是高等教育的收益者之一,按照“谁受益谁支付”的原则,个人应该承担接受高等教育的部分成本。学费的收取不仅弥补了公共教育开支的不足,而且也为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条件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合理性的主要依据是“利益获得、成本分担”原则。在市场经济下,上大学对个人来说是一种收益很高的投资行为,而导致高等教育经费需求膨胀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追求而带来的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据2()世纪如年代中期中国高等教育收益率的研究表明,在中国受过高等教育者中存在显著的收入优势根据1‘)()()年的抽样数据计算,平均每接受一年高等教育可使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6%以卜从理沦卜说,‘叭l:会收益等r或小于社会成本,而个人收益仍大于子t会成本时,由于个人需求驱动导致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从而发生高等教育成本与社会收益的差值,就应由受教育者个人来分担简言之,就是受教育者由于其接受高等教育而获得了高于他人的个人收益,因此其本人或家庭理应分担部分高等教育成本对个人而言,其受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卜决定着他的生活机会个人的收入水平、保健状况、家庭构成和社会地位无不与其受教育水平自、,息、相关尽管如此,人们对个人或其家庭的高等教育投资选择的了解仍然很贫乏事实卜,许多囚素会影响到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选择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会形成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态度;家庭的收入水平会影响个人支付高等教育成本的能力;某种能力指标,如高中的学习成绩,会在一定程度fl决定个人对高等学校的选择。
在影响高等教育选择的众多囚素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包括家庭收入、求学直接成本、学生资助、机会成本和预期收入受教育者本人及其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选择受高等教育成本影响的程度可用私人高等教育需求的成本弹性来度量弹性表示反应程度在经济学中,需求的价格弹性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卜,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于其价格变动作出反应的程度其准确定义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私人高等教育需求的成本弹性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高等教育私人成本提高1%,受教育者本人及其家庭愿意支付其接受高等教育成本者在总体中变动的比例。
实践表明,部分地回收高等教育成本,有助于改善公共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现状L、在中国高等学校学费水平快速上涨的2()世纪,)()年代,伴随着高等教育学费收入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在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初等教育在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所占比重相应地有所上升,即使在中国高等教育急速扩张时期,初等教育经费在公共教育支出中的比重也未受大的影响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使政府集中力量支持基础教育的政策的推行成为可能,从客观L促进了公共教育经费向较低层次教育的转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公共教育资源在接受高等教育者中间的密集程度,改善了公共教育资源分配的这一结构性不公平状况、人们通常凭直觉认为收费将对贫困学生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巨大的冲击.不利于实现机会均等,但是在政府等其他经费来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学费收入适度增加可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从长远看这能促进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有利于促进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
二、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模式的比较
高等教育成本管理论文
摘要:高等学校成本管理是政府会计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基于目前高等学校尚未建立成本管理体系,文章全方位论述了高等学校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重点探讨了高等学校成本对象、成本核算期间以及成本范围,并探讨了高等教育成本信息的应用。高等教育成本管理的目的,就是以绩效目标为导向、以绩效评价为手段、以成本信息为基础,实现高等学校优化资源配置、控制成本,建立科学合理的费用分摊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优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有关方面的成本信息需求。
关键词: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成本管理
《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明确指出,政府会计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分析应用体系,以政府财务报告反映的信息为基础,采用科学方法,系统分析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行成本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发展水平。高等学校会计属于政府会计的组成部分,高等学校的成本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等学校的运行效率,因此,加强高等学校成本管理构成政府会计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高等教育成本管理的目的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经费投入的增加,从政府层面上,要求高等学校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竞争能力;从受教育者层面上,要求高等学校提供交纳学费的用途及在教育成本中的比重;从社会公众层面上,要求高等学校提供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因此,高等学校需要加强成本管理,客观地反映教育成本信息,满足有关方面的要求。高等教育成本管理的目的概括起来就是:以绩效目标为导向、以绩效评价为手段、以成本信息为基础,实现高等学校优化资源配置、控制成本,建立科学合理的费用分摊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满足有关方面的成本信息需求。
二、高等教育成本管理环节
本科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策略
摘要:随着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教育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新政府会计制度对高校教育成本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文章对河北省本科高校教育成本预算、核算、控制和绩效评价现状进行了调研,基于现状分析发现,当前河北省本科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意识淡薄、组织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缺少成本核算软件模块,究其原因主要是成本管理的内驱力,成本核算方法、成本信息披露与监督机制以及信息技术支持方面均有缺失。高校可通过构建教育成本治理体系、建立作业成本法下的预算与核算模式、进行教育成本全流程责任管控、探索教育成本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以及加快构建财务信息化管理平台等方式不断优化教育成本管理工作,从而提升成本效益,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政府会计制度;教育成本管理
一、新政府会计制度对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指导意义
(一)权责发生制的确立为教育成本核算奠定了基础
新政府会计制度出台前,高校的会计基础是收付实现制,没有根据会计分期假设对成本费用进行合理分摊,未能科学地反映成本费用的真实情况。新政府会计制度出台后,建立了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双重记账模式,财务会计的核算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将成本费用根据其所发生的会计期间进行合理分摊,真实反映了单位的成本状况。政府会计制度中权责发生制的确立为高校成本核算奠定了基础,使高校教育成本管理具备了可行性。
(二)费用要素的设立满足了成本核算和数据统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