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本质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1 16:19: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本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育本质

简述素质教育本质探讨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把素质教育的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这也就是素质教育的“三要义”。当前,我们在教育转轨起始之期,必须抓住“三个要义”不放松,抓住贯彻这三项内容,就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本质,把握了方向,明确了任务。

一、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个性教育

应试教育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教育对象的局限性。这是由于应试教育的着眼点是选拔更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学生,而这种选拔又是以现行的学科的考试成绩为依据的。从而,它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使基础教育实际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造成难以形成帮助每个学生在他的起点上前进,在他的优势上发展的机制,促使部分学校和教师有意或无意地放弃成绩差的学生。素质教育与之的根本区别是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每个人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提高,使每个学生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发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必须在思想上明确认识,转变观念。其次学校管理上要抓装三个控制”,即控制重复教育,控制辍学率,控制班额;掌握“四个面向”,即面向每一类学校,面向每一所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再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杜绝“一刀切”的做法,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注重合格率,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要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爱好特点,采取差异性教学,突出个性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提高,使每个学生的某一方面能得到充分优先的发挥发展。

二、坚持全面发展,提高办学质量

应试教育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教育内容的片面性。由于以选拔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又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手段,加上现行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教育内容区分为考试科目和非考试科目,于是考试内容的教学被强化和扭曲。一方面,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另一方面,不仅德、体、美、劳等方面被严重削弱,而且智育中的非考试科目的教学也流于过场,考试能力以外的书写、动手、口头表达等各方面能力被严重忽视,造成了学生素质的诸多缺陷,严重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推行素质教育,实现同志在今年3月28日国家教委召开的交通大学负责人座谈会上提出的“两个转变”,即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要全面的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根本的出路在于改革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坚定不移地贯彻“两全”方针。改革是迫切的,也是艰巨的,必须积极稳步推进。

在当前转轨的启动年,要着重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查看全文

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审美本质

【摘要】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艺术的人生,让孩子们可以更艺术的生活——艺术教育活动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幼儿艺术教育应用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出发,运用灵活的教育形式解决幼儿艺术教育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审美本质;教育策略;应用原则

本文主要探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本质特征,在阐述幼儿艺术教育审美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主要原则与有效的教育策略。

1.幼儿艺术教育的审美本质特征

1.1幼儿艺术教育贯穿审美教育理念。艺术是幼儿感知理解世界的最好方式,是塑造幼小心灵的重要途径。只有按照美的规律对幼儿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才能让幼儿从审美的角度充分认识社会事物,帮助幼儿在渐进的社会活动中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审美是幼儿艺术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教育艺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首先,艺术教育活动的目的不是为让学生掌握精准的艺术操作技巧,而是按照艺术本身的独特性,让幼儿体悟到艺术包含的精神和情感的调动作用,要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其次,幼儿艺术教育活动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1.2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存在主要问题。幼儿艺术教育活动是幼儿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主要借用各种艺术手法,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形成幼儿的基本艺术操作技能。但是,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还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教学模式落后,模仿艺术活动占用了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绝大部分时间,教师过于强调动作的精准,没能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探索和表达的机会。其次,过于重视艺术教育的成果,忽略了艺术教育活动过程的审美教育价值,不能给幼儿愉快的艺术活动体验,没能在艺术教育中给幼儿审美享受。

查看全文

教育改革本质初探

一、从概念的属性看教育改革的本质

普通逻辑学认为,概念是体现思维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式。所谓思维对象,即作为思维主体的人所思考的一切对象。任何思维主体均有其属于自己的特点,它们之间的种种联系成为对象的属性。世界上没有无属性的对象,也没有无对象的属性,各类对象由于属性的特质而构成具有差别的类,具有相同属性的对象构成同一个类,反之则构成不同的类。一个特定的对象类,其属性可以分成固有、特有和偶有属性。固有属性是指同一类中的所有客体均具备的属性。例如,“人类”这一对象中,有眼睛、耳朵、能活动等都是该类对象的固有属性。偶有属性是某类对象中的某些因子具备而其他因子不具备的属性,它的产生、留存或消逝并不影响该事物的存在,例如,肤色、种族等就是人这类对象的偶有属性。要深刻了解和把握对象,形成科学概念,必须对概念对象的本质加以揭示。为了更好地研究教育改革的本质,我们将教育改革这类对象的三种属性,即固有属性、特有属性和偶有属性分别称之为属本质、类本质和殊本质。教育改革的类本质,即在改革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特有属性。我们所探讨的教育改革的本质就是这个层次上的本质。其殊本质是某种改革活动所独有的本质,即教育改革的偶有属性,它不是所有改革活动都具备的本质。每一种改革活动都有各自的殊本质。

二、教育改革的属概念研究

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来说,对事物本质的揭示是通过给该事物下科学定义来实现的。揭示教育改革的本质,就是给这个概念下一个定义,正确表述其内涵。普通逻辑学给事物下定义常采用属加种差的方法,即:被定义项=种差+邻近的属。由此可以看出,确定教育改革的邻近的属概念是给教育改革下定义、揭示教育改革本质的逻辑前提。从已有的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不同教育家对教育改革的邻近属概念存在不同的规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把教育改革归属于“过程”,二是把教育改革归属于“实践活动”。于光远教授将“过程”定为教育改革的邻近属,认为教育改革是对不合时宜的教育状态或教育思想乃至教育理论进行有规划有目的的变革,使其获得预期的进步与长远的发展的过程。马健生教授将教育改革定义为:教育改革是在社会的教育资源短缺的状况下,由于外部的种种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以及教育活动自身的演变打破了既有的教育资源上的利益分配的均衡局面,致使原有的教育制度安排失能,教育的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降低,导致不同的利益主体或利益集团通过从新制定教育的制度或规则(有限),来合理地为自己或所属利益集团进行反复协商斗争或妥协,直至教育资源的分配出现与其权利互相顺应的新的均衡局面。上述二者都认为教育改革的属概念是“过程”。过程是事物进行或发展所经历的程序,比如说,认识过程、生产过程等,其更侧重于强调时间的延续性和事物发展的程序本身,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唐玉光教授将教育改革定义为:教育改革是按照预期的目标,通过各类政策和措施有意识地转变陈腐的教育体系,革除现行体制中不合理的部分,革新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本身强调主客观的紧密结合,同时体现了人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重要意义。教育家对教育改革邻近属概念的界定各有其合理的地方,但笔者更倾向于唐玉光教授的观点,认为教育改革简单说就是一种实践活动,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进行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教育的活动。

三、从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透视教育改革的本质

要认识教育改革的本质,必须了解其历史发展过程,因为本质隐含在改革的深层之中,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现出来,只有深入考察过程,才能真正抓住教育改革的本质。(一)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的教育改革,归结起来是具有以下两种性质的实践活动:一种性质是在不改变封建教育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也就是旨在完善和促进封建教育发展的改革;另一性质则是彻底改变了封建教育的性质,建立了新的教育制度的改革。这两种改革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反对陈腐的旧教育传统,进行适合新形势需要的创新,促进教育的发展。此外,中国近代教育改革贯穿的主线是:反传统、创新和引进“西学”。可见,社会的需要始终是教育改革的直接动因。中国现代教育改革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改革,其改革更具广泛性、深刻性和频繁性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三次大的改革实践活动。第一次发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这次改革主要学习和借用苏联的经验和模式,在思想、理论、实践上带有很强的模仿性,其主要目标是改造双半社会的教育,创立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和模式。第二次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这次改革是伴随着对苏联国家的教育活动全面否定进行的,其主要目标是建立自己专属的教育制度和模式。第三次发生于之后,主要目标是建立适应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的新的教育模式,在观念、功能和结构上实现教育的科学化、现代化。总之,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经历了从盲目照抄照搬到独立探索创新的过程,实现了我们对教育改革认识的逐步提高和成熟。(二)外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外国近代开始的时间较早,因此外国近代在教育领域的改革实践活动比中国要早。我们主要以美国和苏联两个国家为代表,来对外国的近现代教育改革加以简单研究。从十九世纪末到二战结束之前,美国在教育领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改革活动。这些改革以落实教育的均等化、民主化、现代化为主要目标和内容。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以实用主义思想为根本的“进步教育”运动。这次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教育与社会就业和生活的联系,培养所谓民主的人,帮助国家渡过经济危机。除了“进步教育”运动进行的教育改革之外,美国还进行了许多教育改革,如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等等。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使美国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落后归根到底是教育的落后,于是政府大量投资进行教育改革。进入八十年代,美国的改革实践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仅两年的时间里就有九项研究成果,而且这些研究成果的共同点都是强调改革的应战性和未来性,把迎接21世纪的挑战作为主要改革目标。从美国近现代的教育领域的改革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每一次改革都是密切配合社会实际的需要而进行的。我们再看苏联近现代一些大的教育改革状况。十月革命以后,苏联政府变革落后的教育体系,建立了全新的教育制度,并在学制、课程、义务教育等方面开展了配套的改革。此次改革最主要的是改变了教育的资本主义性质,试图探索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规律。二战以后形成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苏联更加重视教育改革。赫鲁晓夫执政后,开展全面的教育改革,对斯大林模式加以纠正;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对教育进行了更加全面的改革,坚持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改革相结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的个性发展的要求。回顾近现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每一次的改革实践都是伴随着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的,都是对原有的教育加以革新,产生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教育改革发展历程的研究将其本质概括为:教育改革是对陈旧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状况进行有目的的改造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一种实践活动。本文只是尝试性地对教育改革的本质加以探索,旨在抛砖引玉,期望学术界对教育改革的本质能够给出更科学、更合理的论证。

查看全文

教育本质研究论文

一、教育本质问题讨论概述

翻开中外教育史,对教育所下的定义有千百条,但归其究竟,不外从社会需要论教育和从人的发展论教育。

在中国古今的教育思想中,长期存在着从社会需要论教育的观点,如《学记》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1]1521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在我国长期的革命中,又强化了这种思想,而且突出了“教育是阶级斗争工具”的社会职能,以至在“左”的思想指导下,这一思想走向扩大化,直至扭曲,“”中的表现是最具代表性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端正了党的政治和思想路线,确定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教育战线上,1978年开展的教育本质问题的大讨论,实质上是从对教育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左”的理解中解放出来,对传统的“教育是上层建筑”说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教育是生产力说,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说,是特殊范畴说等。这场讨论,虽未最终解决问题,但在解放思想上却起到了推进作用。现就讨论中提出的主要问题,做些简略说明。

教育是上层建筑说:该学说是当时讨论中的核心问题。这一学说主要是把教育视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进而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并具体化为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里涉及到对社会上层建筑作何理解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在论述社会上层建筑时,并未把教育列入其中;社会上层建筑是否都具有阶级性,也是一个有待商榷的问题;因而由此引申出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并非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这次有关教育是否是上层建筑的讨论,对否定仍然坚持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观点,起到了积极作用。

教育是生产力说:该学说是针对教育是上层建筑说而提出来的,其理论根据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述。它是与我国所提出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和“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培养目标相吻合的。这种观点在当时来说是比较新颖的,但还没有成为大家的共识。

查看全文

幼儿艺术教育审美本质研究

1幼儿艺术教育的概念

在当代社会中,“艺术教育”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狭义的讲,“艺术教育”可理解为对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正是如此,戏剧学院培养出编剧、导演和演员,音乐学院培养出作曲家、歌唱演员和器乐演奏员等。广义的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

2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2.1有利于幼儿发展全面思维。对幼儿艺术教育方面的培养,能够帮助幼儿发展全面性的思维方式。相比于艺术教育,现代很多幼儿园更加注重对幼儿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和影响了幼儿的思维发展。让儿童在幼儿期就接受艺术教育,这能使儿童的思维得到全面发展。钱学森说:只注意逻辑思维,埋头于细节,易犯机械的、片面的毛病,缺乏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认识。正因为受到了艺术方面的熏陶,才使他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2.2有利于培养幼儿健康、全面的情感世界。不可忽略的一点——幼儿也是有自己情感的,在接受艺术教育之后,幼儿能够用更多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且也更加愿意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现在的幼儿,甚至成人与成人之有些越来越任性,与家人缺乏更多感情交流,最终变得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由此可见从幼儿时期就对其加强情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而艺术教育就是注重情感的一种教育方式。2.3有利于加强德育工作。艺术教育的特点主要在于它是自愿的,通过艺术活动来吸引人的兴趣,感动人的内心,让深处艺术中的人感觉到愉快。对于幼儿来说,艺术教育能够帮助幼儿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在这方面,是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儿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其全面和谐的发展,以达到提高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等全面素质的目的。

3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审美本质

3.1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本质特征。3.1.1幼儿艺术教育贯穿审美教育理念。艺术是幼儿感知理解世界的最好方式,是塑造幼小心灵的重要途径。只有按照美的规律对幼儿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才能让幼儿从审美的角度充分认识社会事物,帮助幼儿在渐进的社会活动中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审美是幼儿艺术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教育艺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首先,艺术教育活动的目的不是为让学生掌握精准的艺术操作技巧,而是按照艺术本身的独特性,让幼儿体悟到艺术包含的精神和情感的调动作用,要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其次,幼儿艺术教育活动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1.2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存在主要问题。幼儿艺术教育活动是幼儿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主要借用各种艺术手法,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形成幼儿的基本艺术操作技能。但是,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还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教学模式落后,模仿艺术活动占用了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绝大部分时间,教师过于强调动作的精准,没能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探索和表达的机会。其次,过于重视艺术教育的成果,忽略了艺术教育活动过程的审美教育价值,不能给幼儿愉快的艺术活动体验,没能在艺术教育中给幼儿审美享受。3.2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主要原则。3.2.1注重赏识教育的开展。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发展自己的艺术天赋。教师不仅要给幼儿提供趣味性的艺术教育活动内容,而且还要开展必要的赏识教育,通过赏识教育来激发幼儿的情感,在艺术的道路上使幼儿在心理与情感上对艺术活动产生情感的共鸣,以及良好的情绪体验,这样才能鼓励幼儿主动积极的从事艺术活动。首先,幼师应当保持童心,能欣赏幼儿的行为,理解幼儿的行为方式,主动鼓励幼儿大胆的用各种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其次,帮助幼儿分享他们的快乐,对幼儿的艺术创造给予极大的鼓励,同时积极的使用形象化的方式方法,解决幼儿艺术活动中的困惑,给幼儿的艺术道路打下必要基础,引领幼儿走上真正的艺术之路,全面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有效的在幼儿教育阶段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3.2.2注重个性教育的开展。现代艺术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幼儿,不仅要培养有良好艺术天赋的孩子,还要激发所有幼儿的艺术潜能,实现所有孩子都能得到艺术熏陶的教育活动。首先,注重个性化的艺术教育,必须从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出发,要在全面掌握幼儿心理及生理年龄和特征的基础上,给幼儿安排感兴趣的个性化艺术活动。其次,要从幼儿的个性差异和特点出发,要在艺术教育活动中重视给幼儿良好的艺术活动情感体验。

查看全文

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本质区别

摘要:世纪之交,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并着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教育提出巨大的需求。必须承认,我国的传统教育对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是有重要贡献的。然而,只有敢于面对问题,我们才能进步,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进入21世纪,对我国来说,就要迈上新的50年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程,其中最重要的准备,就是人才的准备。问题的重要性使我们不得不去审视我们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目前在基础教育界已形成了共识,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且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究其原因,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既要尊重教育现实也要注重教育发展的战略。

关键词:实施素质素质教育教育战略

Abstract:Theturnofthecentury,ourcountryeducatesthedevelopmenttofacetheunprecedentedopportunityandthechallenge:TheCentralPartyCommittee,theStateCouncilproposesexplicitlyandbeginstoimplement“therelyonscienceandeducationtorejuvenatethenation”thestrategy;Technical,theeconomicalrapidlyexpandandsociety''''sprogresstoeducatesproposesthehugedemand.Mustacknowledgethatourcountry''''straditionaleducationtothestateeconomy,social,theculturaldevelopmenthasthesignificantcontributions.However,onlythendaresfacingthequestion,wecanprogress,canfollowthetimedevelopmentthestep.Sincethe21stcentury,toourcountry,muststepthenew50yearstorealizethemodernizedjourneybasicallyinthenation,themostimportantpreparation,istalentedperson''''spreparation.Thequestionimportancecausesustobeablenotbuttogotocarefullyexamineoureducationphilosophyandthetalentedpersonview.Atpresenthasreachedtheconsensusinthefoundationeducationalcircles,theeducationforall-arounddevelopmenthasbeenimperative,theimplementationeducationforall-arounddevelopment''''smainchannelistheclassroominstruction,moreovermustplaystudent''''smainbodyrole.But,hasthemassiveformalism,thesuperficialpieceofwritingintheconcreteimplementationprocess,investigatesitsreason,Ithoughtthattheimplementationeducationforall-arounddevelopmentalreadyneedstorespecttheeducationrealityalsotoneedtopaygreatattentiontoeducatethedevelopmentthestrategy.

keyword:Implementationqualityeducationforall-arounddevelopmentEducationstrategy

一、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需要认真的研究我国的传统教育理论,了解它的局限性:

第一,只面对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使多数的人成为“失败者”,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

查看全文

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本质区别

摘要:世纪之交,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并着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教育提出巨大的需求。必须承认,我国的传统教育对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是有重要贡献的。然而,只有敢于面对问题,我们才能进步,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进入21世纪,对我国来说,就要迈上新的50年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程,其中最重要的准备,就是人才的准备。问题的重要性使我们不得不去审视我们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目前在基础教育界已形成了共识,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且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究其原因,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既要尊重教育现实也要注重教育发展的战略。

关键词:实施素质素质教育教育战略

Abstract:Theturnofthecentury,ourcountryeducatesthedevelopmenttofacetheunprecedentedopportunityandthechallenge:TheCentralPartyCommittee,theStateCouncilproposesexplicitlyandbeginstoimplement“therelyonscienceandeducationtorejuvenatethenation”thestrategy;Technical,theeconomicalrapidlyexpandandsociety''''sprogresstoeducatesproposesthehugedemand.Mustacknowledgethatourcountry''''straditionaleducationtothestateeconomy,social,theculturaldevelopmenthasthesignificantcontributions.However,onlythendaresfacingthequestion,wecanprogress,canfollowthetimedevelopmentthestep.Sincethe21stcentury,toourcountry,muststepthenew50yearstorealizethemodernizedjourneybasicallyinthenation,themostimportantpreparation,istalentedperson''''spreparation.Thequestionimportancecausesustobeablenotbuttogotocarefullyexamineoureducationphilosophyandthetalentedpersonview.Atpresenthasreachedtheconsensusinthefoundationeducationalcircles,theeducationforall-arounddevelopmenthasbeenimperative,theimplementationeducationforall-arounddevelopment''''smainchannelistheclassroominstruction,moreovermustplaystudent''''smainbodyrole.But,hasthemassiveformalism,thesuperficialpieceofwritingintheconcreteimplementationprocess,investigatesitsreason,Ithoughtthattheimplementationeducationforall-arounddevelopmentalreadyneedstorespecttheeducationrealityalsotoneedtopaygreatattentiontoeducatethedevelopmentthestrategy.

keyword:Implementationqualityeducationforall-arounddevelopmentEducationstrategy

一、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需要认真的研究我国的传统教育理论,了解它的局限性:

第一,只面对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使多数的人成为“失败者”,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

查看全文

素质教育本质特征分析论文

摘要:中国的教育体制我想就是每个人都沿着固定的模式一路走来,在同一个阶层的人们所掌握知识水平都差不多,如果父母或师长告诉你,这件事是不应该做的,那么他就会牢记一辈子.致使他会把他的经验告诉他的孙子,我们丢失了正常能力,失去了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观察世界的能力.替而代之的是,我们把世界概括成一套简单的题目,头脑中的固定模式从不会使我们感到惊讶,因为在我们标准形象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几乎视而不见,所以,当我们把所有劳工领导人归类为势力小人,把所有诗人看作梦想家,把所有政治家视为虚情假意的欢迎者,就暴露了我们的局限性.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体制;知识水平

教育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作为国家的主人和民族的一分子,曾经或现在的受教育者或教育者,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关注教育.

对于教育制度,受教育者或教育者都认为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

对于应试教育有些人可能这样理解:应试教育有利的一面是能加快孩子们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但诸如个人能力、综合素质、创造性等则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弊端相当多.

应试教育的最直接后果是导致教育产品供给的短缺.其结果导致教育的高收费,更重要的是,它仿佛是一架考试的机器,因为它推动着学历教育向前迈进;它使得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为考试忙不停.否则,就会因考试不及格宁被淘汰.在这种体制下,孩子们努力学习知识,以通过各种考试.

查看全文

人伦关系道德教育本质分析

德育教育是当今中国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道德教育也被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道德教育之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一、道德教育本质之人伦关系基础

《论语》“言中伦包注:伦,道也,理也。”按粗言之曰道,精言之曰理。凡注家训伦为理者,皆与训道无二。”由此可见,“伦”除了其原始的数量词用法之外,还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不同辈分、同类事物之间的次第、顺序或秩序关系;其二,可以等同于道和理。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所谓“伦理”就是基于诸多“伦”之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或“理由”,换句话说,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关系的存在?为什么这样的关系要遵循相应的道理?理由又是什么?通过思考这些问题就会发现,“伦理”亦即“人伦之理”,其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人伦关系”。道德教育离不开人,道德教育其实就是“人的教育”,只有人伦关系视阈下来看道德教育才有意义,反过来,道德教育只有围绕人伦关系才有价值。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在于人具有理性,在于人具有自由意志,在于人具有德性;正是因为人之根本本质在于自由意志,才使得道德教育具有了必要性和可能性,这就告诉我们,在道德教育实践中,不能脱离“人”(或者说“人伦关系”),这是道德教育之前提,也是基础。因此,我们在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对“明人伦”的考察,道德教育之根本在于人本身,在于人之德性。

二、基于人伦关系之道德教育实践途径

中国传统人伦关系以“仁”为核心,即“仁者爱人”——一方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另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韩愈在《原道》中提出了“博爱之为仁”的哲学命题,宋明理学家更强调“仁”的形而上学性,认为“心譬如谷种,生人之理便是仁也”“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是生生不息……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由此可以看出,实现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既要提高自身修养,又要帮助他人提高德性素养,也就是既要“独善其身”,亦要“兼济天下”。“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相统一,不仅反映了“人”与“人伦”之相统一关系,也反映了“伦序”与“伦(人)理”之相统一关系。由“伦”及“理”,由“理”及“道”,由“道”及“德”,因为客观存在各种各样的“人伦关系”,因此需要相应的“理”来加以规范和引导;各种各样的“理”聚合而形成“道”,最终“道”内化于“人”即“德”。由此可以看出,“伦-理-道-德”之间既具有特殊性,更具有紧密的联系;特别是“道”与“德”(“道德”)应建立于“伦”与“理”(“伦理”)之基础上,“伦”与“理”或“伦理”才是基础,才是根本。具体说来,道德教育本质在于“人”,在于人伦关系之“人伦之理”,如何开展实践道德教育,应该回到其本质,回到其根本。究其根本,道德教育本质和道德教育实则体现着“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相统一。一方面,基于人伦关系之道德教育应注重对人伦之理的关怀。我们讲道德教育,不应只是教予受教育者道德如何重要或如何做一个有道德之人,更关键的应该在于教予受教育者为什么要遵守道德、为什么要做一个有道德之人。仅仅知道或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是远远不够的,究其原因洞悉本质才是最根本的途径。正如康德那句“璀璨星空在我头顶,道德律令在我心中”——“意志所具有的自身是自身的法则的特性”,也就是说,使某事成为自身的准则,是人性深处对道德和伦理精神的切身感悟。基于此,道德教育离不开人的意志自由、自律,道德自律是关键、是核心,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从自身做起,积极通过道德实践培养高尚道德人格,培养独立的、自觉的道德判断选择能力,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自我约束、自我提升。另一方面,基于人伦关系之道德教育应处理好自律与他律的关系,处理好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道德教育不只是目的,其真正的目的在于“人”,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是目的;同时,道德教育也不只是手段,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根本在于人自身、在于人之自由意志。道德教育教会我们“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所谓“应当”就是“人之理”(“人伦之理”)。“应当”是道德哲学(伦理学)的重要范畴,如何做人做事,其实就是做“应当之事”,成为“应当之人”。“应当”的要求来自于道德律,道德律是理性自我立法的结果,于是理性的命令被具有理性的人所遵从。“职责不会要求任何我们做不到的事情”,“当道德法则命令我们应当成为更好的人时,就会不可避免地得出我们必定能够成为更好的”,“我们应当与它(我们的性向)相一致;结果就是我们必须能够这样做。”

综上所述,道德教育之本质应回到人伦关系之基础中,道德离不开伦理,道德教育离不开人。基于人伦关系之道德教育的路径,既要重视道德主体自身的道德自律,又要处理好自律与他律、目的与手段之关系,坚持做“应当做之事”,成为“应当成为之人”。

查看全文

教育本质再分析论文

[摘要]“教育是什么”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话题,从上层建筑说到生产力说,再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说,今天教育产业化、教育民主与公平等问题又为其增添了新的内容,乃至出现百家争鸣之势。但是这些争论都离不开教育与社会发展和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个三边关系。分析与解读这组复杂关系,对于认识教育本质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是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既是社会生活的永恒的和普遍范畴,又是历史的范畴;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极普通,又是极复杂的。

[关键词]教育本质;社会发展;人的发展

关于教育本质问题,从1978年开展讨论,至今已有30年。对问题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越来越深入,但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以至有的学者感叹说:从事几十年的教育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对什么是教育?似乎越来越茫然,不知所云。这说明教育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从广义的教育而言,每个人从生到老,都在受教育之中,人人对教育都有发言权。但要对教育下一个确切的、科学的定义,又非一件容易的事。现在我们再试图谈谈“教育是什么?”这个有关教育本质的问题。

一、教育本质问题讨论概述

翻开中外教育史,对教育所下的定义有千百条,但归其究竟,不外从社会需要论教育和从人的发展论教育。

在中国古今的教育思想中,长期存在着从社会需要论教育的观点,如《学记》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1]1521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在我国长期的革命中,又强化了这种思想,而且突出了“教育是阶级斗争工具”的社会职能,以至在“左”的思想指导下,这一思想走向扩大化,直至扭曲,“”中的表现是最具代表性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