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形式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1 11:30: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学形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学形式

教学活动形式

一、集体活动

1、集体活动的特点

集体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带领下,全班孩子一起进行的有计划、有目标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儿童获得某些知识和能力;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尽可能促进所有孩子在原有水平上共同发展。幼儿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要学会倾听,同时也要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要学会遵守班级规则,学会适当地约束自己,这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很有帮助。集体活动的缺点也在于此,那就是在同一时间,全班孩子以同样的速度学习同样的内容,教师难以关注幼儿的个性和差异。

2、集体活动的指导要点

集体活动常常被看作是灌输式的教学,实际上是对集体活动的曲解。集体活动也可以采用启发、诱导、让幼儿主动尝试等教学方法,那么如何组织好集体教育活动呢?

首先,要深入研究“教”。

查看全文

浅论竞赛型教学形式设计特征

一、问题的提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召唤。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陈旧的历史教学模式使历史课堂教学陷于讲学脱节、枯燥乏味的尴尬境地,严重地妨碍了素质教育的进行。随着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向前推进,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推向前台,还学习权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乐学情绪,让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得以发挥。为此,我们设计了竞赛型教学模式,并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实验。

二、竞赛型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突出地表现在具有主动学习、能动适应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积极创新的精神。

竞赛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构建的。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学生发展健全的个性,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

查看全文

艺术设计教学形式变革

近年来,我国高职艺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基本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学科门类齐全、教学水平显著的艺术教育体系。艺术设计专业也以此为契机孕育着新的生机。2009年初,笔者有幸赴意大利学习,其间,对意方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进行了考察,并与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作了比较性研究,通过比较,对其在教学环节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感受颇深。当下正值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和完善时期,博采众长、立足长远才能有所创新。

一、高职教育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转化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在不同的教育观念影响下,往往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脱胎于“美术教育”或者传统的“工艺美术”的教学模式,故此,许多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美术教育或者工艺美术教育模式观念的影响下,并未发展成为具有独立教学模式的科学体系。相比之下,这两者都是以美术功底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一直不大重视设计与科技、经济的联系,也很少考虑经济市场对设计的影响,显而易见的是长期沿袭这种模式,就会使得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发展受到很大的束缚。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与结合,它具有集成性和跨学科性的品质特征。因此,艺术设计理论也要综合哲学、社会学、美学、民俗学、文化学等相关的知识。然而,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制度主要是考查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和特长,对文化课要求较低。学生入学后,忽视文化素质课程的学习在学生中表现较为突出,很多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这固然没错,殊不知文化素质课程的学习依然很重要。由此看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教学模式的转变迫在眉睫。

二、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应采取的几种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把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宗旨,这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学科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单纯技能型人才,理论与实践并重才符合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因此,针对职业岗位的需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既可以弥补学生文化素质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的不足,又能够加强专业实践的能力的培养。

1.项目教学模式通过教师接触社会、行业、企业和客户,承接设计项目并引入课堂,使学生参与到项目的策划、设计、实施的所有工作流程里面。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与客户的沟通能力,增强对项目组织和实施的能力,使学生与市场有了直接的接触。另外,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聘请企业设计人员参与教学,由企业提供项目,以合作方式完成项目设计。这样既可节约企业设计成本,又可引导学生了解项目具体的每一个工作环节,熟悉每个环节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与展示,增强了学生自觉学习的信心。项目式教学可采用独立或分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最终以项目的完成情况来评判个人的实际能力,与课程相对应的学分相结合并给出评判。

查看全文

英美文学教育主题教学形式运用

1理论基础

主题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即关于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的理论。在这一基础之上,教学强调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和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师应努力创造一种学习环境,使得学习者身处该环境中,可以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进而积极主动学习。建构主义教学观主张学习者在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中,把外在的信息纳入并丰富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与外在信息发生冲突时,调整和重组原有的认知结构的能力。

2核心内容

通过学习理解分析英美文学中各种类型、题材的作品,锻炼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任课老师在课堂授课中应注意以自己的讲授作为引导和启发,使得学生主动认识、整理、综合概括和分析欣赏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规则和原理,并在这一过程中高效大量地获取知识。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授课过程中,从而巩固所学新知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将现有材料中所反映的主要内容确定为主题,该主题可由数个话题构成,各个话题分别表述该主题的不同方面,是与主题比较而言更详尽更易于操作的内容。而话题又要通过若干细节,即关键词及短语来丰富和阐述。教学中,学生通过对现有材料的主题—话题—细节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在充分理解该部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同时掌握了材料中所运用的语言表述形式,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

3主要教学过程

3.1正式授课前的准备活动所谓准备活动,就是任课教师在正式讲授内容之前,让学生进行一些与所讲内容密切相关的准备和预习,使学生对本单元内容有所了解并启发其好奇心。准备内容可以是教师设定某一情景,让学生扮演某种身份,在某种特定环境中,解决一些问题。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尽量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内容。

查看全文

深究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构想

1.现行成本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成本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是继《基础会计》与《中级财务会计》后开设的又一门专业课。其理论性强,方法体系相对复杂且应用性突出的专业课程。现行成本会计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上都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并予以改进。

1.1课程体系不完整。

现行成本会计是基于产品生产的传统制造环境。所谓传统制造环境主要是工人借助机器设备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生产出产品,产品成本中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所占比重较大,制造费用所占比重较小,也就是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为中心,对费用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归集与分配,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成本的预测、决策和计划,再对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成本控制,按照责任成本进行考核和分析。从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上看,一般包括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成本会计总论,主要提供成本会计概念基础;第二层次是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是成本核算的基本框架;第三层次是成本核算基础,是第二层次的具体化,也是成本会计的重点内容。包括各项费用要素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等。第四层次是成本计算方法。由于不同企业其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不同,决定了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包括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分类法与定额法;第五层次是成本报表。是向企业内部各管理部门提供成本信息的载体。十多年没有变化的传统成本会计教学内容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不适应新的制造环境下产品成本核算的要求。因为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制造环境已发生变化,在新的制造环境下,机器和电脑辅助生产系统在某些方面已经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不断下降,而制造费用急剧在增加,如果仍简单地按传统成本法归集与分配费用,不仅不能公平地分配费用、计算和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甚至会扭曲成本信息;第二,从教学内容上看,没有制造业核算过程的介绍,学生对典型的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感性不足,认识不够,不利于学生对工业制造业生产核算过程的把握,更不利于将成本会计知识体系应用于企业的具体实践;第三,现行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明显滞后。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成本会计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同时成本会计又要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及时掌握社会需求动态,不断更新、补充、优化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融为一体,以满足培养既有理论深度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成本会计人才的需要和满足企业日益发展的管理需要。然而目前成本会计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对传统的成本计算原理和方法的讲述,即使对于近年来国外在成本会计领域出现的新思想和新方法,也会因为课时的限制而仅仅作初步的介绍。这种传统、狭窄的教学内容,即不利于培养多元化、全面掌握成本管理会计知识,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性会计人才,也忽视了与企业管理实践的结合,忽视了满足企业不断发展变化的管理需要。

1.2教学方法不完备。

目前,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手段绝大多数还是依靠自然媒体(黑板和粉笔),还是采用“单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传统而落后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教学的需要,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学方式单一,还是采用“单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任课教师主要讲授书本理论知识,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新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着重于传授知识,而忽略知识的应用,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这种呆板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带来的是肤浅的教学效果,更无法培养出思维开阔并适应当前经济环境的高素质会计人才;第二,实践教学欠缺,影响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通过课堂理论课的学习,确实可以把握成本核算过程中各费用的具体分配方法,但缺乏对工业企业生产过程的了解,又没有实践环节的训练,很难将成本会计知识应用于企业的具体实践,掌握的只是零碎的知识片段,难以将其整合运用,更无法对成本会计知识进行整体灵活运用;第三,教学手段落后。目前成本会计教学手段绝大多数停留在黑板和粉笔等自然媒体,而传统的自然媒体的教学手段最大的问题在于限制教学容量,不便于按成本会计知识的内在实质进行结构化教学。因为成本会计主要是通过成本数据的前后钩稽关系反映成本核算流程的,这种数据的来龙去脉又主要是通过成本核算的有关表格反映的,为了讲解一个完整的成本核算过程,不可能将所有的成本数据表格在黑板上板书,只能通过课本前后翻阅才能解决,使学生知识结构前后不能连贯且不成体系,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和吸收,缺乏连贯和流畅性,学生极易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成本会计课程本身的特点,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面临着革新。

查看全文

车工模块教学形式

作为今世中等职业手艺黉舍的学生而言,在校进修时代把握一门专业手艺常识,是中等职业黉舍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实的调动学生的主不美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车工进修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对车工的进修的欲望,是车工教学的目的和关头地址。

一、及措置理论常识不成或缺

在整个职业教育中,相对于学生以前在初中或者高中阶所受到的教育,其教学标的目的和教学目的已发生根柢性转变。学生的教学目的由单一的理论教学向实践与理论并重成长,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脱手能力。但在职业教育中,学生普遍很轻易轻忽理论常识的主要性,融而对实习下场发生较年夜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一手抓理论,一手抓实践”,而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今世职业教育规模中,各个职校的实习硬件设备与理想中实习所需设备有很年夜的差距,事实下场黉舍不是工场,而且在黉舍进修的1~2年时刻里,实习的时刻不多,而且都是最根基的零件加工,学生操作使得谙练度提高有限。但黉舍有着雄厚的理论教学力量和精采的教学手段及空气,在教授学心理论常识方面具有怪异的优势,与此相反,工场有着优异的实践平台,但却缺乏有用、系统的理论教学手段,若能将两者连系起来,在校内,经由过程实践加理论的教学体例,其根柢使命是使学生经由过程实践更好的把握理论常识,并互相映证,让学生经由过程实践理解理论。在学生进入工场后,又可以所学理论常识来指导实践。这是一个相辅相承的过程,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找正自己的位置,年夜白自己的教学重点。

二、注重培育学生的乐趣,指导学生进修

中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泛博学生年夜都基本常识较为亏弱,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一样,教学目的的改变,直接影响了教学内容与之前所履历的教育截然分歧,而这种分歧的教学内容很轻易引起学生的好奇莫若能叫这种好进行指导,使其转换为乐趣,那么教会对往后的教学工作发生深远的影响,年夜年夜地减轻了教学压力和教学难度。因为学生已从被动的接管,改酿成了一种自动的领受,成为了一种需要。车工对于刚踏入职校的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完全目生的规模,这种专业对于以前的初、高中阶段的常识所需甚少,但对于职校中所进修的相关专业常识要求斗劲高,是以在车工专业刚起头时,所有学生都在统一条理上,这就具备了一个公允的竞争情形,经由过程乐趣喜欢上车工,而,经由过程彼此竞争又可进行更深条理、更高难度的试探,同时对车工的乐趣又可带动其他相关专业常识的乐趣,如机械制图、公役、工艺等课程。

三、模块化教学,逐次分明

查看全文

剖析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形式特色

斯托利亚指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也就是思维活动的教育。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实施创新教育,就是创设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注定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谈点看法:

1.教师备课要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真正的创新教育的理念,所备的课要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着想。备课时一般做到:

(1)教学目的要创新。要根据教材内容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制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

(2)教学过程要创新。设计时可不循旧规,对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讲授新课、主要环节如何处理进行创新设计。

(3)教学方法要创新。可以采用提问法、发现法、联想法、操作法等等,方法不固定单一,思维不封闭僵死。

查看全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形式

[摘要]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创设良好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多种方式,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以及不同数学内容去思考,一般分为情境故事化、情景活动化、情境生活化和情境问题化。

[关键词]教学情境问题情境数学课堂课堂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标准》还指出:为了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教学应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论文。在生活、活动和游戏的情境中,容易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创设良好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多种方式,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以及不同数学内容去思考,一般分为情境故事化、情景活动化、情境生活化和情境问题化。

一、情境故事化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北师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例题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有小猫的一家,其中猫爸爸、猫妈妈以及猫姐姐都钓到了数量不等的小鱼,只有猫弟弟空手而归,从猫弟弟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二、情境活动化

查看全文

学校国际经济学教学形式革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往来越来越为密切,在人才的选择上,对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目前,在高等院校,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随着各国经济关系交往的频繁,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跟着日益提高。

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研究对象是国济经济关系。它运用一般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国际货物、服务、资产等交易及其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其内容丰富,牵涉到的数量关系及数学模型占有相当比重。可见,国际经济学是门理论性较强,有一定难度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依然采取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将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更不利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经济类专业人才。因此,探索与国际经济学内容和体系相联系的、行之有效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对提高国际经济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国际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有重要意义,对于培养高层次的经济类应用型国际化人才,促进经济乃至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较多。其主要运用抽象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假设前提条件,排除干扰因素,创造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而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在高等数学方面相对薄弱,特别是对逻辑推导、图示、公式、数学证明更不易于接受,难以将这些模型公式与经济涵义相联系,故然对理解其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更是难上加难。而高校中的大部分国际经济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依赖教材,过于注重基本理论、模型及数学方法的讲解,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现实的国际经济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显得枯燥乏味,造成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使学生有学不会的感觉,以致于出现厌学的情况。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不知道学习这门课程到底有什么用处,对于用理论去分析国际经济问题更是无从入手。另外,许多高校对教师考核的目标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二是教学的科研成果。对于实践教学方面根本不属于考核范围。正是由于院系方面对实践教学方式的忽视,使授课教师也缺乏实践教学的动力和压力,最终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都隶属于应用经济学门类。随着国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于经济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国际贸易专业是涉外经济专业,不仅要求在国际经济方面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要求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这就要求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经营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人员,会经常与国外客户沟通联络,会经常使用英语专业术语。而如今,大部分高校在培养国际贸易人才时,依然是“黑板加粉笔”,满堂灌的中式教学方式,忽略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查看全文

教师教学洞察力的课堂表现形式

摘要:教师教学洞察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呈现出情境性、实践性和向善性的三维特征,其表现形式包括洞察教学问题的好奇心、审思教学中的自相矛盾、处理突发情境的教学机智、应对教学知识点之间的巧合等。为促进课堂教学有序、有效开展,教师须敏锐“洞察”并“权衡”不同课堂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

关键词:教师;教学洞察力;课堂表现;情境性;实践性;向善性;好奇心;自相矛盾;教学机智

教师教学洞察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课堂教学实践。因课堂教学活动的多变性、教学环境的不可控性、学生发展的不同个性、学科知识点的不同等因素,使得教师对课堂教学管理不能完全诉诸于理论理性的解决,而应依赖更具活力、以善为最终目的的实践理性,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鉴于此,笔者探讨教师教学洞察力的特征及其课堂表现形式,以期给教师教学以启示。

一、教师教学洞察力的三维特征

“教学”一词可理解为一项特殊的活动,是教学主体基于经验载体的转换生成活动〔1〕。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实践表达着逻各斯,表达着人作为一个整体的性质。……制作是使某事物生存的活动……理论沉思是对不变的、必然的事物或事物本身的思考的活动。它是不行动的活动”〔2〕。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教学活动存在于不确定的教学实践中,可把它看作是一种与实践智慧相关的实践活动。教学活动是培养理性人的活动。我国传统教学活动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是一种技术性活动,教师与学生被看作是“教书匠”和“产品”,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特点。现代教学活动是一种更为“理性”和“复杂性”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这就对教师处理课堂突发的应变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是教师教学洞察力形成与发展的应然之义。教师教学洞察力的特征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对其进行阐释。其一,情境性。情境(Situation)是“人必须对其作出行动的各种具体细节的总和。”〔3〕教师教学实践以“情境特征”为起点〔4〕。教学洞察力作为教师实践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发展不能脱离具体的教学情境,这是教学洞察力形成与发展的特定场域。教师只有具身于复杂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才能够敏锐观察教学问题,洞察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等。为应对课堂教学情境的复杂性,一方面,教师要及时洞察教学情境中的各种重要信息,对杂乱无序的信息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整理,寻求教学活动的最佳决策点。另一方面,教师要反思洞察这一情境所依赖的教学立场本身的合理性,并依据与学生所处的关系作出合理的教学行动。其二,实践性。教学洞察力旨在解决实践问题,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而这种实践活动是不断变化的,具有偶然性,暗含机遇的因素。为应对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偶发性”“琐碎”等问题,教师须运用实践智慧,特别是运用教学洞察力来解决上述问题。然而,教师教学洞察力是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而形成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尽管他们能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掌握数学、几何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但他们的教学实践智慧却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这是因为需要长期经验的积累才能形成实践智慧,而青年人缺乏长时间的经验〔2〕。因此,实践性是教学实践智慧生成的客观基础,是教学洞察力形成与发展的土壤。其三,向善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可为我们计虑达到每一具体目的的正确手段,并且这种计虑要以对生活的总体良善的周全考虑为坐标。”〔5〕教学洞察力作为实践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以“善”为教学目标并把它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而影响教师教学行为。邓恩(Dunne,J)说过,一个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他“能够观察到情境的重要意义,想象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依据教学活动的伦理要求判断应该怎么做”〔6〕。亚里士多德认为,教学实践智慧由明智、道德德性等构成。明智是以生活的总体良善为依据,思虑达成具体目标的手段。德性行动依赖于情感的体验,“要在应当的时机,指向应当的目的,针对应当的人们,具有适当的动机,用应当的方式来体验情感,就是符合中道的,也是最好的,也是德性的特征”〔7〕。这就是说,教师运用教学洞察力采取教学行为时要“适切”,在应当、适当时机进行才能感受到解读特定情境意义所带来的情感体验,教师在进行实践判断时依赖于教师的情感体验。教师所采取的合理行为是教师情感体验的重要体现,而不是外在规范的驱动。可见,向善性是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重要表征,是教学洞察力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教师教学洞察力的课堂表现形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