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探索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1 10:23: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学探索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学探索

大学化学教学探索

[摘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精选教学素材及案例,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探索,也是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探索。这种新探索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成效;这种新探索能够在课堂中积极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大学化学教学

随着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推进,大学生们对“三个倡导”已经熟记于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1]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等各个方面,是公民个人的基本价值追求,是公民应遵循的最根本的道德规范。在大学化学类课程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精选教学素材及案例,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教育,通过“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成效。

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教育融入化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还指出:“要利用各种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的讲话为教育工作者在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和核心区域,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能否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关系到自身的职业发展空间,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命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我国正处在社会改革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全球化浪潮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和交融,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容易引发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公民层面价值观来正确引导学生、教育学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指导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解决当前社会日益严峻的道德危机。因此,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前进和时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化学类课程是大学的化学、化工、食品、生物医药等专业开设的重要基础课程,一般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开设。这一阶段正是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人生角色重要转换期,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化学课程中蕴含丰富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教育的素材及案例,教师如何有目的地将化学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合,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脱离现实的困境,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大学化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要求化学教师深入挖掘教育资源,拓展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法,与时俱进地充分发挥化学教学的德育功能。

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教育融入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举例

查看全文

教师教学艺术教学效果探索

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将课堂还给学生,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本文是作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就如何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来催化课堂教学效果,所提出的一些浅显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艺术;教学效果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指出:“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与实施,如何将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转化成为实施者自己的信念或行动哲学,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课程改革实施中,教学又是十分关键的环节。随着新一轮课程标准的改革和实施,课堂教学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教师需要确立起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新课程更注重知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提倡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合作者与促进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发挥指导作用,特别是当课堂的主体由教师向学生转化之后,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话语权中,充分提高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如何通过提高教师教学组织艺术来催化课堂教学效果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作为整个教学艺术的一部分,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原因是一堂课能否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能否取得成功,固然要看教学内容,看教学语言和手段,而除此以外,在新课程背景下,还必须看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受一定的时间限制,特别是在教室的话语权减少的情况下,教师倘若没有良好的教学组织艺术,那他就难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学生的密切配合;也难于掌握教学的节奏,难于应变与控场。这样,哪怕是再好的教学内容,也不易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取得教学的成功。如何提高教学的组织艺术,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一、掌握适当的教学节奏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要提高效率,增强感染力,不能不注意教学的节奏。一堂成功的课犹如一首欢快的乐曲,按照旋律,曲调抑扬顿挫,音节疏密相间,节奏明快和谐,各个环节有机相联。整个课的节奏体现出跌宕起伏,就会给人以艺术享受。所谓教学艺术节奏,是指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富有美感的规律性变化。节奏一方面涉及教学速度,另一方面涉及教学内容的难易,即适当的“紧张度”和“难度”以及它们在课堂教学中规律性的变化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节奏。优秀教师们都很重视教学艺术节奏的作用。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如果四十五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地淌,淌,淌,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强调了课堂教学节奏变化的重要性。已故语文特级教师斯霞的教学,也是非常讲究教学艺术节奏的,她认为:“讲到主要的地方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很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就变得很低沉。”甚至认为:“教师讲话的声调高低、速度都要适宜。声调太高了,太尖一了,会刺耳;太低了,又听不清;语言太快了,像放连珠炮一样,容易使学生疲倦打磕睡。”这都表现了优秀教师对教学艺术节奏的自觉追求。

查看全文

小学德育教学探索

[摘要]从义务教育的角度来讲,德育是提高整个社会公众素养的根本,由此,国家对这种基础性的教育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是有一定道理的。本文针对小学德育与教学的关系进行论述。

[关键词]德育;基础性;评价

一、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对小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要重视合理性,这也是教育工作规范性的表现。当前,我国小学德育工作中还存在许多缺少政策制度与规范性的因素,在这里面我们还可以从规范性的角度来分析德育工作的合理性,因为制度的出台是要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与理智性的,并与我国现在的社会风气具有一定的联系,当今的社会风气日益功利化,导致现行制度也发生了改变,甚至偏离了原来的轨道。也就是说现代的小学教育已经出现了一些无法预见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通过对个体道德教育塑造成功的典范进行鼓励和奖励的激励机制,这是一种可以通过激励机制附合个体道德的行为来实现道德的行为,从而达到道德教育的成果,实现科学的教育评价的体系。从我国现今的德育评价来看,我们对小学生的德育还是积极的,但是德育工作中从让孩子们一直做一个乖孩子、乖娃娃、小红花、小红旗、好孩子,到包含各种奖励在内的激励成为让小学生停留在光环下的一个成形的外界环境。从激励的角度来看,这种积极的评价成为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其存在的市场的,因此,学生在社会道德环境认可的前提下,可以快速地找到自己的行为榜样。但是我们发现,当人们一直处于一个积极的没有批评的空间里,一个人在道德上就容易出现因果倒置的问题。从理论上来讲,在德育过程中,如果在批评中加入适当的激励,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得更加积极,思想上也会更加要求进步。从这一角度完成激励的人不会成为原来那种基于道德产物下的楷模小学生,而是遵循着自然规律而形成的道德素养,这种方式将成为更成功和符合人性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是也不能否认在现实中,使用这种方式也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料的消极影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小学生的时候,要能够积极地暗示学生其中积极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在德育过程中需要表现出来的适度的激励机制。

二、完成意识形态领域的适度化

因为现阶段的小学德育中出现了过度表扬学生的趋势,因此我们要重新定位完全意义上的人的理论,使人性价值的稳定性与可塑性都发挥优点。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般要保证自己的教育角度能对学生施加足够的影响,从而让小学生失去了选择的权力,这种粗暴的道德教育掠夺使学生对意识形态的宣传无法实现真正的意识与行为上的统一,教育机构可以在教育者认清当前的道德教育的前提下形成意识形态的教育,例如:当前小学生的一种进步的表现就是加入少先队,这是一种对现代的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与顺从,也是一种人们从众心理的表现,但是经过多年,这种教育的顺从性,使这种意识形态教育表现得非常成功和根深蒂固。也正因如此,一些无意识加入或不想加入少先队的小学生就被孤立了起来。

查看全文

循证医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要】《循证医学》作为医学本科生的重要基础课程,对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掌握一定的医学科研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我校自2008年开始为包括临床医学专业在内所有医学类本科专业开设《循证医学》课程,经过多年对多个专业的教学,《循证医学》教学团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循证医学;医学本科生;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根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在整个计划中体现循证医学思想的建立,应当将循证医学思想的教育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由此,我校成立了循证医学教研室,自2008年开始为包括临床医学专业在内的所有医学类本科专业开设《循证医学》课程,《循证医学》是医学专业本科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至今已开设超过十届学生。经过十余年对多个专业的教学,我校《循证医学》教学团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现报告如下。

1教学的基本情况

《循证医学》在我校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两个专业属于专业必修课,在口腔医学、中医学和康复治疗学专业为专业限选课。从开设的时间安排来看,由于《循证医学》课程涉及到大量统计学和临床流行病学知识,因此各专业均安排在《预防医学》和《医学统计学》之后的一个学期开设,以利于学生理解。在课时安排上,除预防医学专业外,其他专业均为24个课时,而预防医学专业由于本身已经系统学习了流行病学,统计学的教学也更加深入,其课时量相对更少,为16个课时。以24个课时来看,刚好可以系统讲述循证医学的基本理论、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以及循证临床实践等必修内容。

2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查看全文

医院药学教学培训模式探索

摘要:总结医院药师培训的教学经验、体会和存在问题。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开展层级培训,利用制度与绩效工具促进教学管理,在教学过程中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与计划、通过基于问题教学与互动式教学方法巩固教学效果,并且强化评估考核。初步建立的系统化、规范化医院药学教学培训模式,保证了药师培训的质量,提升了师资的带教能力与团队整体知识水平,保障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医院药学;药师;教学培训模式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药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药师是整个医院药学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药学教学工作不仅要满足药学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目标,还需不断改革与探索医院药学多元化服务、差异性服务以优化患者治疗结果的人才培育模式。目前,我国的临床药学本科、研究生教育以及规范化培训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一方面借鉴国外药学实践与药学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1],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优化调整,但学术性教育转型以及临床药学专业实践能力还有待提高,致使人才培养的产出质量尚不能真正满足医院药学实际工作的需求[2,3]。因此,职业化培训与继续教育已成为提升医院药学人才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基于我国卫计委下发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4]、《医院药师毕业后教育大纲》[5]等系列工作文件要求,结合某院药学学科博士授权点、北京市住院药师培训基地、首都医科大学临床药理学学本科及多所院校的药学本科生带教基地等教学模块,依托医改前沿阵地的丰富资源与经验优势,将不同培训对象的教学培训经验进行总结。针对教学方案实施细则不够具体、教学对象缺乏学习主动性,教材不够完善,教学实施过程尚存随意性、师资自身能力与带教能力有待提高、主观性较强等实际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改进,利用PDCA原理循环往复不断改进的过程,初步探索出系统化与层次化的医院药学教学培训模式。

1层次化的培训目标

构建多元化的药学人才队伍才能满足医院药学职能的不断延伸和发展,除配备药事管理和药品供应保障的药师以外,能够提供临床药学服务相关的合格药师。医院药学教育需从职业化教学为出发点,兼顾不同岗位的工作特点和知识技能的需求,制定适合自身职业化需求的教学培训目标。医院按培训对象的差异性,将培训对象分为5个层次:住院药师学员、药学研究生、药学本科生、药学进修生、药学工作人员,见图1。5个层次培训所需达到的目标各有高低不同,但培训过程与培训要点互有交叉,共性的内容设置了普适性的药学基础培训,包括各类人员都必须掌握的药品基本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医院药学工作流程等内容,专业化的培训课程则更多侧重于临床实践能力的运用,包括参与患者用药教育、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临床实际用药的指导与规范等内容。

2教学管理中的制度工具

查看全文

针灸学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传统针灸学授课方式枯燥,为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对授课方式进行改革。

关键词:针灸学;授课方式;临床实践

针灸学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技手段研究经络、腧穴、刺灸方法、治疗原则、作用机制及疾病防治规律的一门学科[1]。随着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国家的大力推广,人们对传统医学的认识与依赖性不断增强,针灸作为中医适宜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针灸推拿、中医、康复技术及其他相关专业(如医学美容等)的课程安排中占有较大比重。如何让学生高效掌握针灸技术,是针灸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传统教学方式具有一定局限性,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针灸学教学质量。

1针灸学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之处

1.1授课方式单一。传统针灸学授课顺序是:先以灌输式教学方式教授经络腧穴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之后进行刺法、灸法学习(以练习为主)。此授课方式将理论和实践完全割裂,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容易因过多的机械性记忆内容,而对针灸学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1.2重理论,轻实践。传统针灸学教学侧重经络腧穴内容讲授,如记忆和归纳经络循行部位、主治病症,腧穴的解剖学定位、主治病症以及穴位配伍规律和临床应用等,忽略刺灸法、罐法等的操作训练。不少学生反映会将大部分课余时间放在记忆理论知识上,以免操作时忘记经络循行以及腧穴定位。部分学生因对针灸心存畏惧,从而刻意避免操作练习。所以,经常会出现学生理论考试成绩优秀,但不能或者不敢进行简单的进针、行针、艾灸、拔罐等基本操作的情况。1.3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现代疾病谱更新迅速,而针灸学教材内容却没有及时调整,相对滞后[2]。在现代科技的影响下,针灸学新器械、新技术等蓬勃发展,大部分已被证实或推广的针灸技术及新病种针灸治疗方法并未被收录教材,教学内容明显滞后临床,不利于指导学生临床实践。

2教学改革

查看全文

医学高校信息教学探索

本文作者:王丽彬何琴李爱华工作单位:南昌大学

改革教学方法

成人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成人学生学习时间相对集中和教学课时较少,且成人学生专心程度、记忆力较差,成人学生年龄跨度大、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但成人学生有其独有的优势,他们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强,这也决定他们更容易发现问题,他们对如何解决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正所谓扬长避短,教师授课时不再完全沿用传统的“概念、功能、举例”的三段式讲授方法,采用先实践后理论的讲演法授课,同时结合项目驱动教学方法授课。首先,教师将授课地点转移到计算机机房或是电子网络教室。在机房或网络教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使用界面友好且人机对话功能强的电子教室软件进行讲解和演示,将一些抽象难理解的概念转变成具体的问题提出来,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解决问题,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总结。例如讲授文件管理的文件结构、文件扩展名、文件快捷方式、文件拷贝、文件保存和文件移动等抽象概念时,改变传统纯理论讲解方式,把课堂移入机房,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进行实战练习,然后教师对理论知识加以讲解。机房授课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有趣的情境下思考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师生互动和教师进行个别指导,以此激发成人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成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印象,问题的解决的过程就是学以致用的体现,让学生轻松掌握所学内容。其次,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项目案例,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组织教学为主,教师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去探索和完成项目,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课学习转变为在教师组织下的自主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也符合成人学生以自学为主、集中讲授为辅的学习特点。例如设计制作医学宣传册,电子病例模板制作、病例探讨PPT、检验数据统计等项目,通过实际项目的解决提高成人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能力,让成人学生切实感受到计算机在医学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热情。在设计项目时针对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使计算机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计算机知识对专业学习的帮助,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愿望,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搭建开放式教学平台

成人学生一般是在职学习,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几乎都配置了电脑,医学生受到医院工作环境影响,他们不能请假过多,即使是当地的学生,他们每天上午也必须查房,但成人学生实践能力强,教师可布置一些项目让他们在家完成,教师可以搭建课程教学网站实行开放式教学以便指导学生完成项目。教师将教学大纲、课件、教案讲稿、授课视频和实验指导、练习等教学资源上传至网站,在网站中开设答疑、网上作业系统、留言等互动平台。由于网站的访问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成人学生可以在工作之外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了解成人学生学习状况,通过网络答疑或QQ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变“被动教学”为“按需教学”,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

调整考核方式

查看全文

植物生理学教学探索

摘要:针对农林院校植物生理学教学的现状,分析科研融入植物生理学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适合农林院校学生的科研型教学的措施,为提高植物生理学的教学水平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科学研究;教学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农林类高等院校生物学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任务是研究和了解植物在各种生长环境下进行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制,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利用植物生产的所有事业中。植物生理学的教学具有承上启下作用,即上承基础知识下启专业课知识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形态构成、物质和能量的转化、信息传递和信号转导,既要使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的生命现象,又要使学生构建专业课学习中关于植物生理学知识的框架。如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目前中国大部分农林类高等院校往往忽视对本科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是照本宣科地对学生进行灌输性的教学。科学研究是对知识的探索,教学是对知识的传播,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科研融入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并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文针对农林院校植物生理学教学的现状,在剖析传统教学弊端的基础上,分析科研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提出几点科研型教学的措施供同行参考。

1植物生理学的传统教学

目前,农林类院校的植物生理学教学都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研究内容的深入,植物生理学教材添加了新内容、新发现,教学内容越来越多,但是安排的教学课时却越来越少。例如理论课教学增加了光合作用过程中有关C4途径的新发现以及次生代谢和植物防御反应等内容。然而,大学的植物生理学理论课时由原来的60学时减少到现在的50学时,实验课也由原来的13个实验精简为现在的8个实验。课时的减少就会造成教学内容不够全面,教学难点讲得不够详细,还会造成一些最新发现和前沿的研究成果无法及时更新。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传授前沿知识,就会造成知识陈旧,不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其次,植物生理学的教学一般都会与课程实验相辅,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重难点。但是课程实验一般都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常规性验证实验,具有比较清晰的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操作,致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理论的讲授,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机械性地接受知识,很难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另外,教师队伍建设处于新老交替过程。福建农林大学的植物生理学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多以新教师为主。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需要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需要加强多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和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这些均需要学校和学院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促进新教师的成长,避免教师队伍断层的出现。

2结合科研的植物生理学教学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广告学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广告学教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其改革方向主要是由“封闭”向“互动”转变、由“感性”向“理性”转变、由“创意”向“务实”转变以及由“平行”向“交叉”转变。基于这些改革方向,可以通过革新教学理念、重视内涵价值、设置实验课程、构建实践平台以及优化评价体系等策略给予支持,从而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前瞻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模式的务实性以及设计技能的交叉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媒体;广告学;教学改革

广告学是培养广告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业界对广告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从能力层面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人才要具有较强的数字表现能力,能够在不同界面进行广告设计,并且广告内容不只局限于主题的呈现,还要表达更深层次的内容。另外,由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传播渠道更加复杂多样,广告人才需要具备出色的整合能力,实现广告资源与传播渠道的匹配对接,从而在纷繁的广告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在这样的要求下,广告学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广告人才。

一、新媒体环境下广告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基于新媒体环境下对广告人才的需求,广告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以下进行详细阐述。(一)由“封闭”向“互动”转变。传统的广告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等内容,而这些媒体虽然能够实现信息的传播,但具有较大的延迟性,即不能在第一时间完成信息的,比如当我们通过报纸了解某个消息时,已经与消息的发生时间产生了较大的时间差。在新媒体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后,广告信息的传播速度获得了极大提升,而且还能通过相关平台与受众进行互动,从而进一步提升广告信息的影响力,尤其是一些直播平台,基本可以实现广告信息生成与传达的高度同步,让人们第一时间获得信息内容。这样的形势下,广告学教学应在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上进行由“封闭”向“互动”的转变,不仅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还要鼓励学生基于自身需求选择学习方式,并能在与教师的充分互动中获得价值更高、内容更为丰富的广告知识。通过这样的转变,能够让学生对新媒体获得更充分的认知,在了解其优势的同时也能将其不足“了然于胸”,从而为新媒体广告学知识的传达创造有利条件。(二)由“感性”向“理性”转变。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使信息的“不对称性”格局得到改变,人们能够通过更多渠道获取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信息滞后所造成的决策危机进一步减弱。而对于广告行业来说,原先依靠“新奇”特征获取人们注意力的方式在新的信息格局下不再具有优势,比如过去有的广告信息在制作时刻意夸大广告效果,就是借助人们信息获取渠道狭窄这一特征达到宣传目的,但在新的形势下如果广告行业想要继续发展下去,需要转变广告信息的制作方式,实现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目的是增加广告信息的内涵价值,通过文化感染力激发人们蕴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从而提升人们对广告信息的认可度,实现更好的广告宣传效果。从这一角度分析,深刻的情感共鸣是新媒体时代广告行业的重点关注内容,想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做出调整,要让学生认识到提升文化修养的重要性,而不是只追求外在形式的“华丽多姿”,那样虽然能让广告信息闪耀一时,但却会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三)由“创意”向“务实”转变。追求“创意”是广告设计中的核心思想,如果没有“创意”则意味着广告内容毫无特色,进而会在广告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这里所谈到的由“创意”向“务实”转变,并不是说“创意”不再重要,而是针对“创意”方向的调整。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广告人士在追求“创意”时将重点放在了营销层面,希望设计出的广告不仅信息丰富,还需要像艺术品那样形式精美,但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同时达到这两个目标具有极大难度,如果执着于此,则会让广告教学变得虚浮,成为无根之萍,从而极大影响广告人才的培养效果,比如在有的广告教学中,教师会将广告外在的呈现形式作为重点,要求学生“无所不用其极”地达到博人眼球的效果,但是却在广告内容质量方面没有严格把关。针对这样的情况,应该在教学理念上做出调整,充分认识到追求“创意”应该以“务实”为基准,如果“务实”程度达不到要求,“创意”就可能变得一文不值。只有让广告作品首先满足实际需求,然后再以此为基础思考提升艺术价值的方式,即凸显“创意”,才能让广告作品走得更远,达到更高的水平。(四)由“平行”向“交叉”转变。传统媒体广告与新媒体广告相比,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劣势,但是也具有自己的优点,比如纸质媒介广告有着独特的设计方式,并且依托独特的运营方式拥有特定的读者群,因此在广告教学中不能一味传达新媒体广告知识,而是要将传统媒体广告融入其中。由“平行”向“交叉”转变,代表的是广告教学理念的变化,目的是促进广告教学通过“各取所长”提升最终的教学成果,比如在借助新媒体技术、渠道等进行广告信息传播时,广告信息制作要像传统媒体那样经过较为严格的审核,从而为提升广告信息质量提供保障。另外,广告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也是愈发紧密,除了各种技术类学科外,人文性学科也是推动广告学良好发展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重视“理性”的潮流下,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会影响到广告作品的内涵体现。学科“交叉”是广告教学的必然趋势,这要求广告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必须做出调整,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告教学获得更好地开展效果。

二、新媒体环境下广告学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查看全文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探索

一、将教材内容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进行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引入到其中,然后紧密地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践,这样可以将非常容易理解的生活当中的一些道理,向小学生们进行更好的讲述,在思想品德教学当中将生活当中的崇尚思想品德引入到其中,是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的第一步。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更多的还是懵懵懂懂的状态,因此在进行思想品德课程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从生活的实际进行着手,从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道理开始入手,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当中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对于生活中的实践,最好入手于小学生的课堂和课下,同时作为教师,更应该加强对收集小学生生活内容的实例,及时地发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学生好的和不好的思想品德的一面,并根据小学生在生活当中的这些行为,和教材上小学生要学习的内容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进而对小学生展开思想品德生活化的教育。比如,在《保护环境卫生》这一节的思想品德教学中,针对环境卫生,教师可以将其分为学生自己的环境卫生,以及小学生生活环境卫生。因为小学生对生活意识上还处于一个懵懂的状态,这个时候教授可以拿两块抹布提供给学生进行选择,看学生是选择干净的还是脏的抹布,最后学生选择的都是干净的抹布,而这个时候正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环境卫生教育的好机会。

二、为小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学情境

教师在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在课堂上比较容易实现的课程,为小学生创设出一个虚拟的生活环境,由教师引导小学生进行参与,从而让小学生能够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给自己以后的人生带来的好处。采用这种生活化的情境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想品德教材当中的内容,同时对于生活当中出现的部分现象,也能够让小学生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了,这对小学生三观的形成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比如在讲解《团结合作》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举办一个小型的拔河比赛,在拔河比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一边是一个人,另外一边的三个人,通过两边之间的明显差距,让学生明白在一个团体活动当中,团结合作具有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对《团结合作》这个课程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在进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教学中的内容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让小学生感受到所创设的生活情境,给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所带来的快乐,进而让学生的参与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最终实现教师思想品德教学质量整体提高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在实践中领悟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不应该受到课堂的束缚,在课堂安排不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来,让学生的行为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锻炼,从而让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明显的提高。每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生活环境,因此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也有着不同的影响,作为教师方面而言,应该对学生开展统一的思想品德教育实践内容,让学生对好的思想品德在生活当中所具有的重要性,能够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领悟。在双休的日子里,教师可以带领全班的学生一同参加“献爱心给敬老院的活动”,让小学生在敬老院和爷爷奶奶互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因为自己的小小爱心举动,给其他人带来的快乐,让学生懂得尊老爱幼是一个多么可贵的思想品德,以此让学生对价值观的思考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四、充分利用教材,往生活教学方向发展教材是支撑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原动力,而对于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课来说,教材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而保障教学计划顺利开展的前提。但是在进行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仅仅只是将教材当中的内容搬入到课堂上,那根本无法实现小学思想教育的目标,因此在进行小学思想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而言要给予教材充分的支持,不但如此,更要按照学生实际学习的情况等,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改变,只有这样能够让教师的教学行为变得更具有科学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