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史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1 09:33: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学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学史

谈论古代文学史的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高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公关文秘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中文系教学课时最多、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门专业主干基础课。涉及古代作家、作品、文艺思想等诸方面内容,牵扯到古代汉语、古代文论、古代文化、古代艺术以及训诂学、考据学等多种领域的相关知识。学好这门课对于中文系学生打好专业基础非常关键,在培养中文系大学生文学素养和文明素质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进行本课程教学改革,是当代大学古代文学史任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的历史。但在传统的古代文学史课中,有不少人习惯于把这门课看成是一门纯理论性的操作课。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师偏重讲述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而对于“史”的要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有甚者,本课程的名称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大多数师生称其为“古代文学”课,从形式上省略了“史”字,从而在内容上也忽略了“史”的教与学。这种普遍存在的意识致使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讲述艺术成为主要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对文学史的肢解,使学生窥一斑而难见全豹。强调识记、理解、表述和分析,重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固然是一项重要手段,但还不足以替代整个课程的内涵。我们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古代文学史”课程中“史”的分量,使之真正成为文学史课,而非单纯的古代文学知识的罗列。史学家梁启超在他的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然则凡属史的范围之事实,其必于横的方面最少亦与他事实有若干之联系关系,于纵的方面最少亦为前事实一部分之果,或为后事实一部分之因。”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中的每一个环节在历史的横断面上与当时的政治事件、经济政策、文化背景甚至社会动乱、民生疾苦都多多少少存在某种联系。在历史的纵向面上,每一种文学现象总与前前后后的历史时期有所关联。讲授古代文学史课,就不能忽略这些因素。反之,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了“史”的性质,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简明叙述基础知识,着重分析,加强各个知识环节中的规律探寻,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思考人类社会、把握社会实践的能力。那么怎样做到借鉴“史”的教学思路呢?又怎样在文学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呢?这里以唐代文学史教学为例略作说明。

一、注重文学史的整体性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古代文学史课的教学内容即是中国整个历史时期中的文学状况。教学过程就要以整个文学发展的过程为全局,将各章节的具体知识纳入到全局范围中予以考察。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各种文体的嬗变发展、作家作品、作家群体和文学流派、文学理论批评等内容都包括在内,组成了一个研究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要求我们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文学的演变,试图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把文学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授课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授课类型。例如,唐初五七言律诗的定型问题,就要从先秦时期的五七言诗句讲起,到两汉时的五七言民谣、文人诗,直到沈宋在其间所起的关键作用。同时可以举出相应的诗篇进行微观分析。再如讲述歌行体这一在唐诗发展史中极其重要的概念时,就必须明确歌行是一种开放性、流动性很强的文体,在不同的时代都会受其他诗体的影响。

歌行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以“行”为主的汉代歌行;以“篇”为主的魏晋乐府;“歌”、“行”并称的陈隋歌行以及唐代乐府七言歌行。由于历代文人在字法、句式、篇章结构以及声律方面不断丰富创新,歌行的体调在初盛唐发展到了极致。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可以帮助引导学生贯穿起不同时代的零散知识,并由此深入接触了诗歌特性、语言规律等深层次的问题。以整体观的文学史教学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文学发展中的各种现象,以宏观的角度来理解中国文学史中的问题。

查看全文

初中化学史教学现状及建议

摘要:初中化学史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占据着一席之地,笔者经过大量的实际调查和研究,全面分析我国初中化学史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期待对改进我国初中化学史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化学史教学现状建议

化学史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对化学知识是怎样产生的、如何发展的、后来又如何演变的总结,是人类一代代相传而产生的一种讲述化学科学的特殊历史科学。20世纪初法国的科学家郎之万建议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历史的方法进行教学,我国的傅鹰教授也曾提出相似的观点,他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一门学科的历史是非常宝贵的,因为学科的历史可以给我们智慧的启迪。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化学史占据着化学教学的一席之地,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促进学生从发展上掌握知识,对所学知识保持深刻理解;培养科学精神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对于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培养民族自尊性;还可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树立起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新课改的落实发挥重要的作用。

1我国化学史教育的回顾

化学家与化学教育家张子高是我国化学史研究的奠基人,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就对化学史进行过很详细的研究,并且把我国的化学史划分为了两个阶段,古代史和近代史。丁旭贤教授最先在北大开设相关的课程,同时他还编写了《化学史通考》作为学生的教材。袁翰青中国化学史研究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对中国古代众多化学历史做过深入的考证,在高校中开设了中国化学史的课程来进行讲授。我国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才开始对化学史教育进行真正的重视,在1956年颁发的《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对化学史的教育进行了明确的要求。在随后的几十年的时间中,国家一直处于动荡和不安定的环境中,有关化学史的内容在教材中消失的无影无踪。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对化学史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的深入认识,化学史教育才重新被人们接纳,20世纪90年代教科书中开始逐渐出现一些与普通化学知识相关的科学家的点点滴滴,学生在学习之余开始有一些趣味性的阅读材料。在新的世纪,化学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化学教育界普遍认可化学史教育的重要性。

2我国初中化学史教学现状的分析

查看全文

《日本文学史》线上教学新模式探索

摘要:2020年,大学课堂教学迎来了各种教学形式的革新。很多教育机关和教育工作者开始大胆尝试在线课堂,传统授课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特殊时期,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改革也成为各学科教学科研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日本文学史》课程为例,探讨该课程的在线课堂教学模式。考察《日本文学史》在线课堂的特征、展开形式,研究如何对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性传承、如何有效地展开在线教学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日本文学史;教学模式;线上课堂;腾讯会议;学习通

2020年,随着“在线课程”时代的到来,成千上万的人集中开展学习成为可能[1],这种大规模、开放性[2]的学习模式给传统外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作为在线教学模式,慕课和微课早在几年前就已受到业界的高度重视。这些“在线学习资源”也给各级教学工作者带来极大的便利,将线上课程模式应用于高校日语课程,能够有效促进日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整合优质的日语教学资源,改变传统的日语教学方式,促进日语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对于日语人才的高质量输出具有重要意义[3]。有学者认为,各类日语的在线课程,应发挥知名院校的影响力,集聚师资力量,打造优质课程[4]。但是,从传统的课堂一下子转为在线虚拟课堂,也极大地改变了教学工作者的思维模式。面对这种新形势下的在线虚拟课堂的挑战,教师们纷纷思考如何将在线课堂顺利地嫁接到传统的“教室课堂”,以期在遵循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探索出适应在线科技教学软件和在线课堂的新模式。笔者所担任的《日本文学史》课程的在线教学也正是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展开了探索。

一、《日本文学史》的课程性质

《日本文学史》课程是日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日语文学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素养课。本课程通过对日本从古至今各个时期的文学现象和概况进行描述,对其从古至今的各种社会背景下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日本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时期的文学现象所反映的社会状况,从而了解文学史发展的基本情况。引导和启发学生多角度地认识和理解日本各个时期文学现象、重要的作家及其作品,能够对相关的文学现象和内容进行独立的思考,具有问题意识,并作出相应的分析。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和发现各个时期的文学思想,对基本的文学理论有一定的积累。进而促使学生对日本的文学现象有一个全局性把握,并在与我国文学史进行比较的过程中体会中国文学史的博大深广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日本文学史》是日本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与本科阶段的《日本文学史》相比,研究生的《日本文学史》课程更加体现了上述的课程性质,更注重突出课程的“文学史”的比较和发现,更注重培养学生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把握《日本文学史》,培养学生用考据和考证的方法去挖掘日本文学“史”的源流等。培养学生去探索“日本文学史”中,成为“史”的理论渊源和社会背景,对中国文学进行过何种程度的继承,又努力作出何种程度的创新,从而形成日本独自的《日本文学史》。《日本文学史》课程的性质,是以往的《日本文学史》传统课堂的教师们一向高度关注的课题。这种培养学生寻找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课程,在数字化教学,在线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的冲击下,该如何实施,又该如何与时代接轨,寻找出符合新时代教学形式的线上课堂教学新模式,这是每个文学史课程的教师不得不面临的课题。换言之,新时期的《日本文学史》在线课程,不仅要遵循《日本文学史》这门课程本身的课程性质,同时,还要思考如何借助在线课程的形式,既满足以往传统的教室课堂的“培养综合能力”的课堂教学效果,又要实现《日本文学史》的线上教学的超越性。

二、《日本文学史》在线课程的达成与超越

查看全文

物理学史教学论文

物理学史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现象、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历程.任何一个具体的物理知识和理论体系都是汇集许多人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常常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才能迈出有意义的一步,它包含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因素,包含着探索者的艰辛与悲欢,又体现着认识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继承与突破、理性与非理性的辨证统一,因而也包含着丰富的"教书育人"的教育因素,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勇于探索的献身精神。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在学习中发扬开拓和探索精神,以顽强毅力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把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发生的现象、问题与教材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现实意义。还须把历史引入教学中。把科学理论的建立,科学发现的过程,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用生动事例展示给学生。并通过了解物理学家的生平、各学派间的争端以及尚未解开的物理课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从中学习到物理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例如,牛顿是举世公认的伟大科学家,在高一一开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牛顿的生平及其科学研究历程,从而消除了科学研究的神秘感,拉近了科学家与学生的距离,激励他们把对科学家的崇拜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

同时,通过对物理学史的回顾,使学生消除对已有物理知识来源的神秘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懂得任何一个定律的发现和理论的建立既与社会生产力密切相关也受到物理学发展内在规律的制约,任何一部分物理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实验,可靠的、精确的、可重复的实验是物理学中决定一切的基础。因此,了解物理学史可提高人们进行科学创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这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物理学史中有许多科学家为真理献身的动人事迹,如伽利略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终身监禁,利赫曼为引雷电而捐躯,居里夫人为研制放射性而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法拉第舍弃荣华富贵,几次拒绝接受封爵而甘"平民法拉第",亚里士多德富有批判和怀疑精神等。这些科学家不畏艰险,不惜生命,不慕利禄,不怕权威,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有助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分单元讲解、分析发展史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概念、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和科学知识的运动过程,而且有助于学生按规有的形式和体系来理解和把握物理知识,从而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例如,在讲到力的概念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顿,循着伟人的研究历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讲高二年级"电磁感应"的时候,以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为线索,向学生介绍人类对磁及电和磁关系的认识过程。通过讲解安培、法拉弟、愣次和麦克韦等人在揭示电磁关系工作中的艰辛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在有了对电磁发展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左、右手定则、法拉弟电磁感应、愣次定律等关键点的把握。

三、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物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有着辉煌的成就。例如,在理论著作方面,《墨经》中对力学、光学的论述;《天工开物》中关于简单机械的记述;《梦溪笔谈》对磁角的论述,《论衡》中关于简单电现象的记述《考工记》中关于工程技术,声音传播的记载等在当时都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就是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在实用技术方法,更是举不胜举。指南针、地球仪、浑天仪、船闸、石拱桥、火箭等,都是我国最早发明的。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可以使学生了解祖国古代灿烂文化,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物理学的发展与人类哲学理论的发展有着极为特殊的密切关系,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概念、定理、定律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物理学发展历史,阐明概念、规律。结合物理学特点,进行物质第一性、物质的运动性和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从中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介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我们就可以把"新生事物不可战胜"这一哲学观点渗透进去,讲到万有引力定律时可将"物质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哲学观点渗透进去。

查看全文

物理学史与幼师教学探究

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近年来,幼师学生绝大多数物理基础差,很多学生对物理充满了恐惧,学习物理不自觉、不主动、作业不能独立完成,对物理毫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物理有了直接或间接兴趣,才能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浓厚的物理兴趣,不仅要求我们把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现象、问题与教材、课堂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有助于帮助自己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还须把物理学史引入到物理教学中,把物理理论发现建立的过程,物理发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用生动的事例展现给学生。并通过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和物理学的未解之谜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如讲《重核的裂变》时,首先介绍原子弹就是利用核裂变的原理工作的,接着介绍原子弹的产生来自曼哈顿计划:一批遭到德国法西斯迫害的犹太科学家逃到美国,说出了希特勒正在研制圆周弹的秘密。美国召集各国许多优秀科学家,决定先于德国研制出原子弹,两年后成功完成。为了削弱苏联在战胜日本的作用,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给两座城市造成了巨大的伤亡,迫使日本不得不无条件投降。大部分原子弹研制的创议者又成了反核战争的积极分子,原子弹之父--哦本海默本人则辞去了职务,去进行宇宙线的纯科学研究。学生在听这段物理学史的时候,全都全神贯注,激起了兴趣,为后面重核裂变原理做了很好的铺垫。在介绍百慕大的神秘时,很多学生下课后还意犹未尽,说还想听,再上一节课吧。还有一些物理学家的生平等,教学中,适当的做一些必要的历史回顾,能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课堂教学效果也事半功倍。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和品德

物理教学的基本任务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非智力因素。在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家的故事,提炼物理学家的精神,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个科学家的出身、生活经历可能不同,但他们的思想品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科学有浓厚持久的兴趣和执着的追求,具有坚毅不拔的毅力和镜而不舍的精神,还有自身的闪光品质。物理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科学家的故事,可对学生进行意志和品德教育^如学《万有引力》时,引入大科学家牛顿的故事:从不居功自傲在生命快要结束时,向世人说了这样二句话:“我不知世人是怎样看我,但是我自己看来,我只是象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一会儿找到一颗特别光滑的卵石,一会儿发现一只异常美丽的贝壳。就这样使自己娱乐、消遣;而与此同时,真理的大海在我眼前还未被认识、被发现。”“如果我所见的要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肩膀上的缘故。“他的谦逊的精神谁能比及?被誉为电磁学的带路人——法拉第,一生中得到的荣誉不计其数,但他从不喜形于色,拿出来弦耀,人们不解地问,他憨然一笑,答道:“我不能说这些荣誉不珍贵,不过我从来不是为了追求这些荣誉而工作的。”法拉第鄙视金钱、地位和权势,他谦虚,朴实、安于清贫,把一生献给了科学事业。还有一些物理学家勇于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科学事业。如介绍地心说和日心说时,引入布鲁诺为了坚持日心说被天主教会诱骗、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的故事;“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也因为坚持曰心说被罗马教皇终身监禁。还有一些科学家不怕失败,愈挫愈勇,如发明大王爱迪生,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终于对电灯的研究取得突破;法拉第在10年的探索中,遭遇了许多次失败,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伦琴经历了许多次失败,最终发现了X射线,卢瑟福发现了原子的核式结构等。他们虽然经历了很多次失败,但仍银而不舍,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执着追求的精神能够感染和教育着学生们。

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唤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我国是文明古国,在物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着辉煌的成就。如先秦时期的《墨经》主要成就在力学与光学方面。汉代王充的《论衡》是中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在唐代,《玄真子》中记叙了人造虹的简单实验:“背日喷水”。这些在当时都是遥遥领先的。指南针、地球仪、船闹、石拱桥、火箭等都是我国最先发明的。1900年前就发明了水力发电机;2400年前就有小孔成像的记载。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如学反冲运动时介绍我国航天发展的历史,介绍钱学森的故事;介绍神州系列的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等。物理课堂教学中生动的史料讲述能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查看全文

科学史德育教学研究论文

在科学教育中进行科学史教育时〔1〕,德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史进行德育既是将理工科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的最佳点,也是理工科专业教师进行德育的最有效途径。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们的认识与作法,冀图取得抛砖引玉的作用。

1在科学教育中要重视人的作用

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是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历史继承性。由于自然现象纷繁复杂,只有在继承前人业已获得的知识基础上前进,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才能从比较肤浅和零散发展到比较深刻和系统,从比较片面发展到比较全面。因此,科学决不是哪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人类社会整个历史时期内不断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经典力学的创始人牛顿评价自己:“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些,只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2〕也正因为科学具有积累的特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在科学教育中忽视人的作用、忽视科学史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如同不可否认杰出人物在历史中的突出作用。在科学发展史中,科学家的作用同样是很重要的,而科学家在追求真理时所表现的奉献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甘辛劳动与科学精神,科学家的成功与失误、科学家的成长与发展道路、科学家的品德力量……所有这些给人的启迪与教育,甚至超过了科学内容本身。正因为如此,许多著名科学家都十分重视科学发展中人的作用,爱因斯坦说:“联系科学的发展来追踪理论的形成具有特殊的魅力。”〔3〕诺贝尔奖获得者、反粒子的主要发现者之一塞格雷则说:“不过,我相信:物理学同样有一个丰富的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的。”〔4〕因此,在科学教育中,在以科学内容、科学方法为主的前提下,联系科学史进行德育绝不是强加的“政治任务”,而是科学教育中不可割舍的重要组成。

2科学道德教育是核心内容

通过科学史进行德育,可以涉及许多方面: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科学道德、科学精神、科学作风等,其中科学道德是核心。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的功绩时说得好:‘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更大。”〔5〕多年的教师生涯使我们懂得:“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因此,在科学道德教育中,我们突出了如下几个方面:

(1)造福人类的献身精神

查看全文

中学历史教学史分析论文

历史学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一门社会科学,历史观是历史学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根本特点是运用唯物主义史观研究历史。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就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通过对具体生动的历史现象的叙述,分析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和结论,这就是观点和材料的辩证统一,史与论的有机结合。因此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的基本特点,它决定了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史与论的结合,重视理论教学,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分析具体历史现象,揭示其本质和规律,而不能满足于表面,满足于就事论事,首先,要深刻认识史与论的关系。历史理论是历史现象中抽象出来的,是历史现象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只有全面系统地了解掌握历史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理论结论,故称“论从史出”,只有在充分占有史实的前提下观察历史现象,才能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体现史论结合。就当前中学历史教学而言,史论结合的关键是强化理论教学,具体操作,本人有下面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加强历史概念教学

正确理解历史概念内涵,是理解和掌握史实,阅读历史教材的前提条件,教学中对教材尚无明显注释的概念要先作一般性解释。

大部分历史概念是可以随课堂教学凭借历史教材理解的。如“势力范围”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强行划定直接进行殖民统治的地区。课文中虽然无这样完整概括,但有帝国主义“直接进行殖民统治”一句,已经画龙点睛了。当然,有些历史概念不是一、二句活可以说清,如“门户开放”政策,要知道这一政策的目的是美国要分享侵略权益,美国向六国提出照会的内容是“机会均等”、“利益均沾”,其影响是美国侵华政策新阶段的标志,使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把目的、内容、结果、影响完整地结合起来,形成正确概念。

有些概念忌表面解释。如“1991年是辛亥年,这一年的革命是辛亥革命”。

这样解释缺乏概念内涵,无法形成真实意义的历史概念,必须在《辛亥革命》一章教学完成后,进行归纳概括,形成完整正确概念。

查看全文

化学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由于化学是以人类不断探索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化学史作为人类探索的历史,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人类向文明进化的一种有效途径。而化学史对于学生在化学学科学习中,也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首先,化学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史里有一些著名科学家的趣闻轶事,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另一方面对学生研究化学给予了正确的引导和鼓励,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化学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因为很多化学发明离不开中国这个文化古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比如在讲金属时可以通过中国古代炼金术、炼丹术等向学生展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而化学史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对化学史的学习,可以掌握基本的研究化学的方式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大有益处。而化学史从最基本的层面看,还有利于学生加强对化学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为这些知识源自于化学史一步一步地发展。而通过讲解化学史,让学生不再与现实脱节,可以更深刻地掌握相关知识点。反观现在的化学教学现状,虽然化学史有诸多益处,但是教师和学生对化学史都不够重视。而在教材的编排上,化学史这一部分也有待改变。在教材中化学史大多以资料的形式向我们呈现,缺少相应的描述,同时也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因此对于如何将化学史应用到化学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以化学史作为课程导入

教师在授课时常常会设计教学情境,对课程进行导入。而用化学史创设问题导入新课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在讲有机物时,便可以通过德国化学家凯库勒的生平提出苯的结构式这一故事进行导入。这样通过化学史方式的课程导入,既可以让学生学习相关的化学史知识,又可以让课堂环环相扣、紧密结合,达到高效课堂。

二、将化学史融入习题

由于化学史逐渐被重视,近些年在考试中越来越多和化学史息息相关的题目出现在了考卷上。不论是为了学生化学的综合水平还是应试能力,教师在设置习题时,都应选择将相关的化学史题目融入习题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学习化学知识,还可以将德育渗透到化学教学中,让学生在全面均衡的教育培养下不断成长。

三、把化学史领进实验课堂

查看全文

历史教学史论结合论文

历史学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一门社会科学,历史观是历史学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根本特点是运用唯物主义史观研究历史。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就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通过对具体生动的历史现象的叙述,分析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和结论,这就是观点和材料的辩证统一,史与论的有机结合。因此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的基本特点,它决定了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史与论的结合,重视理论教学,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分析具体历史现象,揭示其本质和规律,而不能满足于表面,满足于就事论事,首先,要深刻认识史与论的关系。历史理论是历史现象中抽象出来的,是历史现象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只有全面系统地了解掌握历史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理论结论,故称“论从史出”,只有在充分占有史实的前提下观察历史现象,才能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体现史论结合。就当前中学历史教学而言,史论结合的关键是强化理论教学,具体操作,本人有下面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加强历史概念教学

正确理解历史概念内涵,是理解和掌握史实,阅读历史教材的前提条件,教学中对教材尚无明显注释的概念要先作一般性解释。

大部分历史概念是可以随课堂教学凭借历史教材理解的。如“势力范围”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强行划定直接进行殖民统治的地区。课文中虽然无这样完整概括,但有帝国主义“直接进行殖民统治”一句,已经画龙点睛了。当然,有些历史概念不是一、二句活可以说清,如“门户开放”政策,要知道这一政策的目的是美国要分享侵略权益,美国向六国提出照会的内容是“机会均等”、“利益均沾”,其影响是美国侵华政策新阶段的标志,使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把目的、内容、结果、影响完整地结合起来,形成正确概念。

有些概念忌表面解释。如“1991年是辛亥年,这一年的革命是辛亥革命”。

这样解释缺乏概念内涵,无法形成真实意义的历史概念,必须在《辛亥革命》一章教学完成后,进行归纳概括,形成完整正确概念。

查看全文

历史教学史料运用论文

近年来,将史料引入教学与考试之中的做法,一直是我们在进行历史教育改革时颇受重视的一环。然而,对于史料运用的种种问题,并未真正得到充分的探讨。虽然坊间的参考书中充斥着所谓的「史料题」,我们在教学中亦时而引用史料,事实上,对于为什么历史教学中应该运用史料、如何使用史料、使用史料将可能遭遇怎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等,我们还没有完整的一套想法。在这方面,英国历史教育界的脚步较快,其自七○年代以来兴起的所谓「新历史科」历史教育哲学,对于这些问题已有一些明确的看法。本文即拟介绍英国历史教育界对于史料教学的讨论,希望能作为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时的参考。

(一)以「纯粹历史的方式」运用史料

「如果历史不仅是一连串的知识结体,那它是什么?我们建议,将历史视为一些过去所遗留的材料之集合,而史学家乃用这些材料来作为关于过去的证据。……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是学生、教师和历史学家为重建过去而进行的一连串活动,亦因此而使它对他们而言变得真实与有临场感。此种历史知识观应用于教学方式上,即意味着学生应该对于各种一手、二手的史料进行探究活动。」

------SCHP研究组

相较于其它知识类型,历史知识一项很重要的特质即是其研究对象早已消失,也不可能再次出现,所以难以被直接观察;建立历史知识所需要的「证据」都是间接来自于过去所遗留下来的史料。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建构关于过去人事的论述,可以说是一推理学问。因此,历史是一「不断地在发展的活动」(anongoingactivity),而不是一段段固定不变的事实知识;任何历史的陈述和观点都应具备合理的论证程序,而只要它们有合理的论证,其成立就可以被承认,历史所以常常容许有各种各样的

观点共存。学习者必须先有这些基础观念,跳脱了单纯事实层累的历史观以后,才能谈到进一步去认识历史这一种知识类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