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魅力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1 08:25: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学魅力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学魅力

小议中学美术赏析课教学魅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画师出了个“深山藏寺”的题目,令其弟子作画:大弟子画了一座山,山中一座庙;二弟子也画了一座山,树木掩映下露出庙宇的屋顶,远望去颇有点“藏”的味道;而三弟子思忖良久后,画了一座山,一条河,一个和尚挑着水往山里走。三者相比,显然后者高人一筹,含蓄地体现了主题,余味隽永,含不尽之意于画外,自然得到老画师的赞赏。这种言不尽意、意在象外的无尽妙处给我们以非凡的启示:艺术手段的精深微妙,可应用于教学艺术之中。古人论画,常有无法中有法,入乎规矩之中,又超乎规矩之外的说法,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合乎教学规律并具其独创性。“深山藏寺”给予我们的微妙领悟应用于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中,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寓教育于艺术良方之中,寓教育于文化艺术之中,教学艺术因之而升华,教学也因此富有个性魅力。

一“藏”知识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旧注:“学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笃,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孔子的名言不仅是指深入学问深浅层次,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学习态度上的区别。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由爱学而入境,会学而晓理,乐学而动情。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最好的刺激就是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据此,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在保持艺术本身的含蓄之美的同时,努力做到引起学生探究其文化内涵的兴趣,从而加大有效知识(指教学中的新观点、新材料,学生不懂、不知的,学后有所得、有所感、有所获的内容)的传授量,增添教学魅力。

在欣赏课教学过程中,结合美术自身特点(静态地、含蓄地表达人的情感、思想与认识)和高中学生思维特点(不限于对事物外部现象的了解),教师可挖掘美术自身的趣味性因素,适度引导,留有余味,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如,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国画时,不应把其特色与精神作平铺直叙的介绍,可选择在中国文化艺术中学生既有兴趣又有疑问,既有期待又有困惑的内容导入,比如象形文字的演变。(虎;-虎-)首先,教师展示象形文字挂图并设疑:“挂图中的图象是什么?象什么?”学生有了各种答案,同时有了困惑,也有了期待。随后,挂图逐页翻过的同时质疑:“文字的源头是最古老的绘画,由最古老的绘画又演生出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讨论逐步得出结论:“书画同源”。再质疑:“草书与最初的甲骨文相比较有何突出特征?”又共同探讨出:有了一种超越物象本身的神采。由此便迁移到国画中来,总结出国画的一大艺术特色——形与神的统一,与西方传统绘画(放有关幻灯片)相比较,体现着中国艺术独特的魅力——人与自然的融合、感情的真挚与感觉的质朴。整个教学过程由于较好地保持了艺术本身的含蓄性,有效知识的传授是潜移默化的,创设良好的探究问题的情境,最终使学生领悟到“藏”在国画艺术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由此可见,由艺术本身的含蓄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了这种含蓄而引发起探究情境,使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对教师亦产生了敬佩之感,自然增添教学魅力。

二“藏”观点

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只是单纯的认识方面的信息交流,必定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的相通。据此,笔者以为教师的观点与倾向性不要特别地讲出,要从情节中自然流露,自然地同化学生心理,使教学富有魅力。

查看全文

中学美术赏析课教学魅力思索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画师出了个“深山藏寺”的题目,令其弟子作画:大弟子画了一座山,山中一座庙;二弟子也画了一座山,树木掩映下露出庙宇的屋顶,远望去颇有点“藏”的味道;而三弟子思忖良久后,画了一座山,一条河,一个和尚挑着水往山里走。三者相比,显然后者高人一筹,含蓄地体现了主题,余味隽永,含不尽之意于画外,自然得到老画师的赞赏。这种言不尽意、意在象外的无尽妙处给我们以非凡的启示:艺术手段的精深微妙,可应用于教学艺术之中。古人论画,常有无法中有法,入乎规矩之中,又超乎规矩之外的说法,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合乎教学规律并具其独创性。“深山藏寺”给予我们的微妙领悟应用于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中,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寓教育于艺术良方之中,寓教育于文化艺术之中,教学艺术因之而升华,教学也因此富有个性魅力。

一“藏”知识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旧注:“学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笃,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孔子的名言不仅是指深入学问深浅层次,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学习态度上的区别。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由爱学而入境,会学而晓理,乐学而动情。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最好的刺激就是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据此,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在保持艺术本身的含蓄之美的同时,努力做到引起学生探究其文化内涵的兴趣,从而加大有效知识(指教学中的新观点、新材料,学生不懂、不知的,学后有所得、有所感、有所获的内容)的传授量,增添教学魅力。

在欣赏课教学过程中,结合美术自身特点(静态地、含蓄地表达人的情感、思想与认识)和高中学生思维特点(不限于对事物外部现象的了解),教师可挖掘美术自身的趣味性因素,适度引导,留有余味,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如,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国画时,不应把其特色与精神作平铺直叙的介绍,可选择在中国文化艺术中学生既有兴趣又有疑问,既有期待又有困惑的内容导入,比如象形文字的演变。(虎;-虎-)首先,教师展示象形文字挂图并设疑:“挂图中的图象是什么?象什么?”学生有了各种答案,同时有了困惑,也有了期待。随后,挂图逐页翻过的同时质疑:“文字的源头是最古老的绘画,由最古老的绘画又演生出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讨论逐步得出结论:“书画同源”。再质疑:“草书与最初的甲骨文相比较有何突出特征?”又共同探讨出:有了一种超越物象本身的神采。由此便迁移到国画中来,总结出国画的一大艺术特色——形与神的统一,与西方传统绘画(放有关幻灯片)相比较,体现着中国艺术独特的魅力——人与自然的融合、感情的真挚与感觉的质朴。整个教学过程由于较好地保持了艺术本身的含蓄性,有效知识的传授是潜移默化的,创设良好的探究问题的情境,最终使学生领悟到“藏”在国画艺术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由此可见,由艺术本身的含蓄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了这种含蓄而引发起探究情境,使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对教师亦产生了敬佩之感,自然增添教学魅力。

二“藏”观点

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只是单纯的认识方面的信息交流,必定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的相通。据此,笔者以为教师的观点与倾向性不要特别地讲出,要从情节中自然流露,自然地同化学生心理,使教学富有魅力。

查看全文

小议课堂教学的魅力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立“开放”、“有活力”的课堂教学结构,新课堂的“开放性”常常使得课堂教学出现风云变幻的态势。教师精心预设的课堂教学计划常常会因为一些无法预约的课堂“意外”而衍生出枝蔓来,使教学经常性的存在某种偏轨,这种“偏轨”其实就是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儿童文化”的外显,也是学生对文本教材碰撞的自我解读。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份,教师若能敏感地从这些无法预约的课堂“意外”中捕捉其中的有价值因素,“为学习而设计教学”通过富有智慧的教学策略,淡化预设,重构教学方案,使之生成较之“知识”更具再生力的教学资源,那就真正体现了“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凭借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教学原则,从而实现教学的终极目标,让语文课堂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活力来。

1淡化预设,促进生成

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反应灵敏,遇事善于分析,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的这种主动积极的求索、创新精神,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加大了难度,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知识修养,而且要有灵活运用知识、机智处理问题和圆满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时时在教师预设的环节中按部就班的展开,在引领学生个性化感悟文本内容的时候,在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学生质疑摆在教师面前,面对这些“意外”,我们不应该固守预设,而应该尊重学情,当好一个促进者和引导者,积极有效地进行调控,促进更精彩的生成,使书本知识更深化。听过一位教师教学《鹬蚌相争》,当教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到要求学生大声朗读,体会文章内容和感受个性对话的时候,有个学生举手提问:“老师,我觉得课文有问题。为什么鹬被蚌夹住了嘴巴还能说话呢?同样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不放也还能说话呢?”问题一出,教室里先是安静,接着就是一片哗然。这篇课文很多老师教过数遍,可这样的问题老师自己或许也未曾想过。这位老师并没有简单的直接回答学生的疑惑,而是先肯定了这位学生不迷信书本,善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真是好样的!接着以学生即兴生成的这个问题为生长点,要求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小组展开讨论,并要求学生参阅课前发下的这则寓言的古文。学生各抒己见,最后确定集体给语文教材编辑部写信,提出修改建议。很显然,这一大段教学环节是教师视教情和学情随机生成的。抛弃原先预设的方案,是因为教师敏感的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富探究价值的教学资源,可以利用这一资源鼓励学生向权威(教材)挑战,可以让学生体验思考的快乐,在这种充满探究意趣的平等对话中,教学内容已超越文本而生成更为深刻的内含了。

2善待错误,引导生成

学生从自身经验去解读课文,建构认知的过程中,由于受自身的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知识积累的局限,理解判断能力不会很全面和深入,容易产生种种曲解和误解。这些曲解和误解,有时也有较大的教学价值。请看一段课堂实例:

师:我们学完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请同学们自由读全文,读完后,说说你心中对孙悟空、唐僧、白骨精的看法。

查看全文

初中品德教学的魅力透析

本文作者:李艳荣工作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安山镇实验学校

变注入为引导,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行为准则,并使学生将这些道德准则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过于重视课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学到的只是道德准则,往往是提问时他们知道怎么样,却不会用道德行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不会很好地将思想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这是传统教学的一大弊端,也是长期以来困扰广大教师的一个问题。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提出明确的要求,提出要“避免单纯传授和死记硬背的倾向”,那么如何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呢?其关键就在于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灌输”的教学模式,要变注入式为引导式,要为学生提供大量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感性材料中进行观察、比较与提炼,形成道德的内化,将道德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恰好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将生活中的大量实例与以往的资料搬上课堂,可以为学生展现大量形象直观的事实,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加深对道德准则的认识与理解,从而能够将教材上的书本知识真正用于指导自己在生活中的行为,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实现道德的内化,实现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的。例如,在讲授八年级思想品德“财产留给谁”时,如果教师只是运用教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把书中的一些案例阅读一下,学生根本不能对当继承权发生争议时需要注重情义、互谅互让的道德精神有深刻的认识,也不能理解在遗产继承中除了要严格遵循法律规定外,还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意义。但是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做成课件,多选取相关的生活案例播放,因为这些案例是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能很快使学生融入这些情境中,所以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踊跃发言,表示以后遇到遗产问题要本着法律和道德两方面来处理。

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

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更高的目标,明确指出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要树立大的教学观。多媒体具有强大的交互性与综合处理功能,运用多媒体可以跨越古今,连接中外,让学生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一方面要打破学科限制,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学科间的联系,要建立各学科、各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与整合,促进学生能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以将思想品德课中的某些内容与地理、历史相结合,使学生以多种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对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时事热点,让学生在教室里能感受到社会的热点,做到身在教室,心知天下。例如,选取神舟九号的报道片断,选取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图片与视频,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来谈谈个人的见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氛围异常活跃。学生经过主动思考、积极动脑,将所学知识与时事热点联系起来,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有了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将大千世界搬到课堂上,将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也搬上课堂,使学生真正树立大的学习观,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有效培养。

培养创新能力

查看全文

小议舞蹈教学展现艺术魅力

【摘要】舞蹈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它是人们在自然活动的基础上对人类生产活动、娱乐活动中的动作进行加工提炼,并通过规范、有节奏的动作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关键词】舞蹈教学;艺术魅力;陶冶情操

舞蹈是师范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技能课。那么,如何搞好舞蹈教学呢?

一、以情动人,提高学生的艺术想象力

舞蹈自心生,是我们表达自身情绪的一种语言。舞蹈的本身具有强烈的娱乐身心的作用,无论观者或舞者,均能自娱其中。像雨水出自山林,却淋漓着山林;火烧自木头,却反过来燃烧着木头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对美的事物有着自己的感知。但中师生的思维直观,一尘不染的内心世界,涉世未深的头脑使他们无法进行正确的审美活动,但他们对美却有着自己的追求。因此学生在学习舞蹈之前,先给学生充分听音乐的时间,让学生在听中感受音乐,在音乐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幻想,鼓励学生对所听的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并勇于表述自己的体验,并在欣赏中把握这段音乐的情绪,掌握其情感基调,说出它是优美的或是激昂的,是欢快跳跃的或是缓慢抒情的,是欢乐的或是悲伤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倾听音乐的节奏,使他们将节奏、想象和舞蹈联系起来。音乐的情感和美感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学生一旦领略了这段音乐的感染力,他们的内心世界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激发他们无限的热情。如:我们在排练舞蹈《欢乐中国年》时,可以做这样一系列的诱导动作——用一些照片来展示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过新年的——学习《欢乐中国年》的旋律——观看民族大团结的音像资料。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他们明白了音乐的含义,激发了他们对中国年的情感,从而对舞蹈本身产生浓烈的兴趣。

二、合理设置欣赏课,学习舞蹈知识

查看全文

化学魅力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对高师院校开设涉及综合化学知识的《化学的魅力》公选课的意义进行了论证,并对教学专题的选择、思政教育的融入方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进行了探讨。该课程不仅能普及化学知识、树立化学新形象,还能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精神。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化学的魅力;课程构建;思政教育;教学方法;考核评价

在社会多元价值交织和渗透的复杂背景下,高校教育正面临着社会变革和产业革命的挑战,单纯或过度依赖思想政治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亟需发挥多学科优势,全课程、全方位育人[1]。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是发现和创造新物质的主要手段。同时,化学是一门核心、实用和富有创造性的科学。人类在不断认识化学的过程中,利用化学改造自然、服务人类。化学以极强的应用性,渗透到现代工业、农业、国防、交通、建筑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化学带给人类的便利和财富是令人振奋的,但是化学的发展也给我们人类自身及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危害,例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空洞、食品安全等,这些破坏对人类而言几乎是无法承受的[2-3]。为了改变人们对化学的误解,树立化学积极正面形象,我们计划面对高师院校非化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化学的魅力》这一课程。同时,基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在《化学的魅力》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样,不仅能普及化学知识、展现化学魅力,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4-5]。

1课程的构建

1.1专题设计

基于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对化学知识的认知,《化学的魅力》公选课在教学主题的选择以及编排次序方面,主要遵循以下三点原则。第一,首先介绍化学的起源与发展,让学生在宏观方面对化学有一个基本认知,便于后续单个领域知识的介绍与推广。第二,从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医药健康和娱乐文化方面入手,详细地介绍化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对基础化学知识的主动应用能力。第三,化学在给人类带来便利和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人类自身及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危害。最后一个主题着眼于化学的可持续发展,重点介绍绿色化学在解决化学工业带来的负面问题中取得的进展,以及绿色化学对化工生产、人类生活方式带来的改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基于以上原则,《化学的魅力》公选课计划选取十个教学专题,主要包括化学的起源与发展、化学与生命、化学与饮食、化学与医药、化学与能源等。整个课程的主题皆与人类的基本生活关系密切,不仅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还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查看全文

教师教学魅力的培养浅论

【关键词】教师;魅力;培养

【论文摘要】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教师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教书育人任务,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和全面的能力。特别是时代的发展,形成了学生多样的性格和行为特.点,个性、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对教师各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良好魅力,能够为学生树立榜样,吸引学生学习知识,全面发展。

魅力,是对人的吸引力,是一个人各种比较重要和相当持久的品质的综合,是个体基本精神面貌的体现,教师的魅力既含有该群体共有的普遍性的心理特征,又包括每位教师个体所别具的气质。教师的魅力是基于拔萃的人格构成而升华起来的,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不容低估。

教师魅力,是每一位教师的灵魂。《礼记》中就曾经说过:“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要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塑造崇高的教学魅力。

一、形象要新,塑造教师的仪表美

外形仪表是一个人气质性格、文化素养、审雅观念的外部表现,是美好心灵的表露。教师优雅的风采、脱俗的气质、精巧的语言、整洁的衣着、端庄的外表、生动豁达的性格以及谦虚宽容的态度,对学生的心灵有很大的影响,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使学生由爱其师而乐于学,师生友爱合作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n。一要有良好的品德。“人以德为本”,作为表率和模范的教师,应重视自己思想品德的修养。要从与学生接触到的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到言传身教,“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同时,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勤业: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坚持不懈,积极进取,它是实现教师职业功能的基本保证;做到精业:业务纯熟,精益求精,不断改进,它是实现职业劳动最高效益的价值追求。二要注意外在的美,优雅的言谈举止是一个人气质美的表现,也可以说是内在美的外化教师应在这方面努力严格要求和完善自己,因为“身教甚于言传”。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写道,学生们连老师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这表现出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一个着装大方优雅、举止得体的教师往往给学生美的感受,不自觉地接受教师的行为习惯,而改变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三要有真挚的感情。爱心是教师必备的人格内容,是教师最基本的心理品质,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凡伟大的教育家都是充满爱心的人。孔子有“君子学道则爱人”之语。孟子讲究“仁爱”治天下,于学生何尝又不是呢?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民主和人道的时代,教师只有以爱心为前提,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也只有友爱、善良、公正、尊重、信任地对待学生,教师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在平和、愉悦的心态下接受,才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达到“仁爱产生仁爱”的效果。

查看全文

多元化教学发挥语文魅力

一、创设语文自学情境,提高探究能力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又被推到了教学的“风口浪尖”之上。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都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器,导致学生根本发现不了学习语文的价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探究。例如:在学习《争吵》一文时,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授课时,我就采用创设自学情境的方法,由于教材内容的情境每个学生都有可能遇到或者说是已经遇到过了,所以,让学生进行自学,不会因为不明白所述的内容而理解不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需要明确的是,让学生自学,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做旁观者,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做好指导者和监督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①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②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③学习生字词,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目的是让学生有一定的目的性,可以节约时间。之后,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明白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在学生自学结束之后,我让学生就父亲所说的“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况且你不应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进行讨论,让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团结,什么是宽容。

二、创建语文活动情境,培养表达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喜欢玩、喜欢游戏是非常正常的,是他们的天性,所以,教师要尊重他们的天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创建符合的情境,使学生乐于在语文的世界里探索。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逐渐发现语文的魅力。而且,以往教学中,教师过于看中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得一些学生并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例如:在学习完《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和《猴王出世》这一组课文之后,我发现学生对这些故事非常感兴趣,有一些学生反映:我家有动画版的《猴王出世》;有学生说:我家有漫画版的《草船借箭》……这让我意识到,学生其实早在之前就接触到了这些文本,只是我们没有做好利用。所以,我并没有着急进行下面的学习,而是开展了一堂“讲故事”的课,让每个学生都向同学介绍一个自己熟悉的小故事,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让我了解一下学生的喜好,以便更好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三、营造语文阅读环境,提高写作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阔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逐渐转变学生作文难的想法,最终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到大幅度提高。例如:我引导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摘抄本,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遇到的好词好句随时记录下来,并在早读期间进行反复朗读,一是可以不断地体会这些句子的美,二是可以让学生逐渐将这些美的句子引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使学生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明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技巧,还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所以,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魅力,最终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查看全文

高中政治教学语言魅力综述

语言是教学的主要工具和手段,教学中语言表达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概念较为抽象,趣味性较少,如果教师只在课堂上空洞说教、照本宣科,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政治教师要使课堂生动而有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从语言上下工夫;要广采百家语言之长,兼容并蓄,并注意语言的深刻、严谨、规范、精确、幽默和通俗。只要政治教师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吃透教材精神,掌握形象丰富的素材,上课就会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就能很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那么,政治老师如何优化自己的语言,充分体现教学语言的魅力呢?浅析以下几点:

一、牵引学生注意力,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启发式教学方法中。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我国教育界最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起源于二千多年前的孔子时代,时至今日,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其主要原因是它代表着一种科学、民主的教育思想,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是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全面发展。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主导作用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其关键环节是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内部矛盾运动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运用启发性的语言是实现启发式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语言具有启发性,除语言精练、准确、清晰、音量适度、逻辑性强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语言要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通过音量、语速的不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牵制学生注意力,使学生适应对知识信息的接受,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2.语言要生动形象,有感染力。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一些谚语、诗词、歌赋、顺口溜等,可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感染,有所收获。

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任何效益高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统一的结果,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查看全文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研究

一、中职语文艺术有几项必不可少的因素

涉猎广泛的知识,兼收并蓄的修养,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基本。有人提出: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授之以渔并举一反三,以体现执教者内涵的重要性。广泛的知识修养,尤其是教师的知识范畴,深度和系统性,为教师的知识框架,是语文教师成长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中职语文教学应以从实际出发为教学核心

中职学生是历经九年义务教育后考核失败落榜的学生,他们或者从小学开始就产生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或为初中的弱势群体,他们不仅在班级中受部不应有的重视还缺乏自信,而且没有适当的学习方法,以及与其他同学和平共处的能力,这是当今中职学生的现状。与此同时中职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的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转变为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由原来的升学目的转变为就业,而且将直接面对严峻的社会就业压力和职业间的激烈竞争,环境也会随之改变。他们在人际交往、求职就业以及成长学习、生活中都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和困惑。这时就应该让我们教师更贴近学生生活,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予以帮助。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更多情感熏染,就可以让他们有更大的信心,渴望进步。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培养出马克思主义中提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人。

2.动人心弦、吸引学生眼球的生动课堂为语文教学艺术插上翅膀

语言是一种人类交流的基础工具。语言表达和人类间的思想交流都离不开语文,并且很大一部分的教学活动是凭借语言这一载体来进行的。尤其是在语文的教学上,更加凸显出语言的重要性。有人作了一个关于语文教学的过分比喻:语文语文老师教学如啄木鸟捉虫———全凭一张嘴。教师语言表达在课堂中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语句诙谐、真心、生动的评价,或是一个动人的微笑,一个会心亲切的点头,一次真心的鼓掌……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心满意足的奖赏,更是从中得到更多的自信心和培养了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学语言发挥着其艺术魅力,课堂因此而变得与众不同。经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活动效率极大程度取决于老师的语言素养,这也体现出来了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性。有教育学专家提出:一个能够吸引人的明晰地教学的老师,他的话语像油一样浸入学生心里,并把知识一道浸入进去。当今职校的学生大约年龄在16~19,正处于青年中、初期,他们的人生阅历还很短浅,基本经历都是从校门到校门,而且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我们可以正确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感悟生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