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困境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1 08:21: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学困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初中德育教学困境分析
摘要:教育要以德为先,在初中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初中德育教学还面临着一些困境,通过分析这些困境,在此基础上就解决措施展开论述。
关键词:德育教学;困境;策略
我国的德育渗透对初中生当前发展和今后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从目前现状来看,初中德育教学情况不容乐观,还面临着较多的困境。学生的个性、品质以及潜能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如何突破初中德育教学的困境阐述一下自己的见解。
一、初中德育教学的困境
(一)德育渗透内容与学生认知不符。初中生年龄比较小,身心都处在感知运动阶段,没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对于很多事物不能进行正确的辨别和掌握,初中老师在渗透德育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时候都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渗透的内容与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有较大的出入,导致学生完全不能理解,德育效果较低。(二)忽视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要想对初中学生进行德育教学,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质,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尤其是初中生,身心都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但是目前初中的德育教学,很少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注重班级学习作风和学习氛围的创建,导致德育教学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三)其他困境。除了上述两种困境,初中的德育教学还存在诸多困境,比如校园暴力问题。无论是报纸媒体上还是电视新闻上,经常看见一些初中校园暴力问题,并且该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人人都比较关注,这也是初中德育教学困境的一个突出表现。除此之外,有些初中老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教育,对于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则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导致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越来越大,而且对后进生的心理也造成了一定的伤害,这也是初中德育教学面临的困境之一。
二、突破当前初中德育教学困境的策略
中职语文教学困境及教学策略
[摘要]语文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个人交际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中职语文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找准解决语文教学难题的关键,从而切实有效地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困境分析;策略探究
中职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是教学关键。语文学科对中职生理解分析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升很有帮助,教师必须重视语文教学。现阶段,中职语文教学水平不甚理想,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不均衡,这些都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进行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提升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中职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高速发展的时代中,中职学校扩招趋势明显增强。现阶段,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初中刚刚毕业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未完成初中的学业就进入中职学校进行学习,这部分学生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语文素养严重不足,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存在一定的欠缺。很多中职生在初中时期语文考试的成绩不理想,对语文学习丧失了信心,甚至产生了抵触心理,学生不愿意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表现得较为倦怠,再加上中职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不足,他们很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吸引,会不自主地将注意力放在新鲜奇特的事物上。还有一些学生不求上进,将自己学习不好归因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和家长的监管力度不足,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这部分学生的语文能力低下,无法发挥语文学科的真正作用,他们难以将语文知识应用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这些都会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正常开展。
写作教学困境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中学写作教学处于困境的深层原因在于学生写作话语权的丧失,缺少对文字的深刻感受力以及教学中缺少有效的操作策略。还学生以话语权,使作文具备个性化的生命能从根本上解决写作的原动力问题。通过立体式阅读,即让阅读主体的精神状态与情感指向处于与文字对话状态,使学生获得对文字的深刻的感受能力是保证写作质量的重要前提。对语言思维过程、语言运用规律的“深度模仿”,是教学中相对可操作的策略。应该说到目前为止,作文新课改最大的成果是把中学作文教学中一些最本质的问题摊在了理论的平台上,它让我们直逼惨淡的作文现状。谁都绕不过去的问题是:学生有效写作的途径在哪里?有没有写作训练的规程,或者说写作训练的规程能指向达到实质效果的目标吗?为此,我们在浙江的台州、金华、舟山、杭州等地,对中学生做了或集中或零散的问卷调查。我们把写作中一些有意义的发现由现象上升到理念的高度,又由抽象的理念还原为具体的案例操作,由对操作结论的关注转向对阶梯性的演示过程的关注,从而形成了以下三方面的追问与思考。
一、还学生以话语权:制约理论空洞的良药
在现行高考体制下,那种更接近写作本质但可能更远离高考作文规范的自由写作,一直被许多中学语文教师认为是学生写作的残缺状态,即使在现在广为流行的话题作文中仍然如此。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课堂上讲的最多的是主题要求、写作技巧与写作规定。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我国的写作学专家绝大多数都将“主旨”“主题”“思想”等列入“写作要素”(写作能力)的首位,而语文教学法专家对写作能力的分析,无一例外地都把“审题”放在最突出的位置,“把它提高到几乎决定文章成败的地步”。[1]诚然,“主题”或“思想”的确是构成文章的主要因素,甚至是第一要素。但这种“主题”或“思想”的来源应该出自写作主体的思考与选择,而不是来自教师事先的规定与外在的强加。这种从书本上硬搬下来由外在理论构成的习惯性的作文要求,使学生在作文中不自觉地处于一种严重失语的状态,写作中没有了心灵的颤音。而教师的指导往往只停留在对那些成功作文优秀因素共性的分析与解读上,使极具个性化的写作活动成为集体工场里的流水装配和批量生产,作文的个性化生命自然是岌岌可危了。
学生的“失语”,或者说学生话语权的丧失,实际上是人的主体性的失落。从本质意义上讲,写作其实是一种自发的交际行为,是人的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天性需要。但在过去应试教育的体制中,学生(人)的这种天性往往很早就被剥夺。有些地方,从学生知道作文是语文考试的最后一道大题时起,作文就与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产生了分裂。在应试体制下,作文的“器用”被反复强化。可以说,许多学生都是在天性之外痛苦地耕作着这块贫瘠的作文田地。杜威先生说得好:“不调动儿童内在动力而填鸭般地灌输知识,无异于强迫没有眼目的盲人去观看万物,无异于将不思饮水的马匹牵到河边强迫它饮水。这种忽视天性和压迫天性的教育显然是愚蠢的。”[2]
学生话语权问题,是一个教学机制的转换问题。理论固然具有指导的价值,但理论的规定性越多,实践的自由度就越小。对写作这种非常个性化的行为,理论的使用是基于学生实践的需要。学生自主话语权的确立,就是主体性的确立。而主体性一旦确立,那些无用的理论废话和过时的道德说教自然会被束之高阁,人的最本真的心灵需要和生活需要就会自动走向前台,人的写作的源本天性就会得以正常地显现和发挥。这时候,也是合宜有用的写作理论发挥其最大功用的时候。
二、立体感受文字:架起写作与感受生活的桥梁
小学数学教学困境对策研究
摘要:新课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影响力逐渐加大,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都得到认可,并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也发生改变,为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进一步提供保障。本文重点分析小学数学教学在当前形势下面临的困境,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困境;对策
小学数学教学在落实教学改革过程中,按照要求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结构、考虑学生能力以及学习环境等,全面进行突破。目前的教学中虽然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需要教师与学校共同努力解决,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实现小学数学高效教学,并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1小学数学教学困境
第一,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枯燥无味、拘谨且过于忙碌,而此时的学生好动、活跃,忙碌的学习氛围致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加大,完全处于灌输知识状态下,没有主动接受知识,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进而影响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同时,受到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联性较差,彼此的信任度较低,且面对犯错的学生教师没有通过勉励等方式,鼓励其改正错误,而是采取强硬的手段管束学生,不利于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第二,学生不能完全领悟新知识。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不高,对于难度较高的知识点,学生则很难在课堂时间内消化、吸收,长期下去,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越来越多,最终将会导致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对日后学习数学知识造成影响,并影响教学质量。第三,学生缺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1]。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是以提问的形式强迫学生记忆知识,关注学生听课的效率;而学生则长期处于被动、压迫的模式下学习,逐渐差生厌学的情绪,且学生的思维能力被限制,不利于长远的教学计划。基于以上数学教学存在的不足,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达到促使小学数学教学走出困境的目的。
2小学数学教学走出困境的对策
STEM教育融入小学教学的困境
[摘要]STEM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将STEM教育融入小学教学实践,对发展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但STEM教育在实践层面却面临硬件条件不足、教师队伍不完善、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局限性、课程资源匮乏且课时有限、课程形式单一且教学过程模式化、课程评价不够多元化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应加强STEM教育实施环境建设,强化STEM师资队伍建设,合理设置STEM课程,丰富STEM课程资源,创设多样的STEM课程形式,并采用多元化的STEM课程评价方式。
[关键词]STEM教育;小学教学实践;宝鸡市G小学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养成数字化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信息化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1]同时,《中国STEM教育白皮书》的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已经开启了STEM教育的新时代。[2]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开端,是小学生树立人格意识、建立综合能力的关键时期。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STEM教育包括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几大学科的综合知识。[3]STEM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主探究知识,从而掌握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教学中实施STEM教育,对我国培养综合性、创新性人才起着基础性作用。我国STEM教育在小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正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本文将基于宝鸡市G小学的STEM教育现状,分析STEM教育在小学教学中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应的教学优化策略,以推动我国STEM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STEM教育的实施困境
(一)硬件条件不足
学校德育教学道德困境分析
[摘要]在学校德育教学过程中,对道德困境现象及其本质特征的科学认知,是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德育教学中明确德育教学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提高教育客体的道德认知与思辨能力,以社会核心价值观为导引,建构社会新道德,是德育教学摆脱道德困境的重要实现路径。
[关键词]德育教学;道德认知;道德困境
在社会急剧转型期,社会道德环境日趋复杂化,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既面临着传统道德思想观念的扬弃和取舍,也面临着新道德内容的丰富与发展,中国社会道德面临严峻挑战。在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中,德育教学不仅包括有关道德思想内容的教育,还包含着受教育者社会意识形态即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教育。德育教学中的受教育者所面临的道德困境,使德育教学教师肩负更大的时代责任和社会责任。以德育教学中的道德困境这一重点和难点问题为突破口,对于不断增强受教育者道德认知能力,全面提高受教育者道德素养及其道德行为活动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当代德育教学对象面临的道德困境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发生严重偏移,社会价值多元化导致人们价值选择的迷惘,这些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道德困境、道德问题的消长,使当下中国人面临道德挑战乃至道德危机。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角色认同与价值认同的失衡,个体应有的道德权利、道德责任与义务模糊化;人生价值观倾向多元化、利益化,道德选择与评价存在多元性;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趋向明显,道德功利性影响广泛;受教育者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道德的实践精神缺失,这也是受教育者道德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此外,传统的德育教学方式可能导致两种极端化趋势:一种是以自身伦理本位的价值观与道德泛化的思维方式进行施教;另一种是后现代语境中的“去道德化”。在第一种情形下,教育者往往成为道德的评判者和监督者,阻止了受教育者道德认知能力的养成。道德的泛化则可能造成受教育者对其行为活动产生道德束缚、道德畏惧。在第二种情形下,“去道德化”则可能使受教育者失去正确的价值判断,尤其在新媒体信息时代,多元文化的侵袭,传统道德观地位产生动摇,弱化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功能。在学校德育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对“道德困境”的不同理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与“道德危机”同义,即社会道德面临失控的境地;二是不同社会道德的相互激烈碰撞;三是社会主流道德与社会非主流道德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转换,出现严重的社会失序现象。[1]简而言之,受教育者面临的道德困境就是受教育群体或个体所面临的道德方面的困惑。它既包括群体性的倾向,又包括个体性的倾向。在社会转型期,最基本的社会道德困境表现在传统道德与现代新道德之间的矛盾。此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具有正反两面性所带来的道德困境,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而从个体道德层面而言,社会转型过程主体身份、角色的不断扩展,行为主体社会责任担当的多重重负,由于主体道德自觉性可能存在的迟滞,往往产生各种道德困境。尤其道德实践和责任归属上的困境,使社会行为主体产生思想或行为上的矛盾。道德实践上的困境归根到底是道德责任归属上的困境,由于责任承担的模糊性,必将给行为活动者带来实践上的困惑。作为学校德育受教育者,其所面临的道德困境既是成长过程中的“烦恼”,也是未来不断发展的基石和契机。
二、道德困境在德育教学中的求解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摘要: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改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更加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多元化阅读思维与阅读方法,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空间,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个性品质以及审美情趣等。但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阐述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并归纳几点有效的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困境;对策
一、当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困境
1.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缺乏重视。很多中学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往往不能从本质上认识阅读教学。他们要么将阅读教学简单定义为阅读、朗诵,要么将阅读认为是学生自发的一种语文学习,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导致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的不重视,这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2.语文阅读教学理念与方法陈旧。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性,还原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但就当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一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依然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学生阅读束缚在狭小天地,制约了学生语文阅读综合能力的提升,这成为推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障碍。
3.没能实现课内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学生阅读积累的多少、阅读知识面的宽广程度直接关系其阅读思维的深度,以及学生的阅读水平,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成败。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注重对课内文本的解读与剖析,忽视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是当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亟需突破的困境。
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困境分析
摘要:理论性教学过程中,英语语言学,务必在课堂上达成高效的师生互动,方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高校英语课堂教学,在生态语言教学视角之下,从实际来分析,它是一个较为微观的生态系统且具备完整性。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生态失衡问题时有发生,对教学进程造成了不小影响,可谓机遇和挑战并存。本文从实际角度出发,对生态语言学背景下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困境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希望为未来高校英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提供相应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背景;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困境;分析
在当前时代,社会各界开始日渐对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重视起来,其和学生群体实际情况密切关联,与此同时,也是对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和彰显。旨在更好更优的强化学生学习兴趣,使得教师教学质量循序渐进提升,就应该做好英语语言学的教育工作,基于生态语言学,对相关英语教学困境加以剖析,而后找寻针对性的处理办法,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困境突围,为学生未来英语实力提升全面夯实根基。
一、生态语言学要点分析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大众生活形式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通过数次调查和研究发现,语言学界的诸多专家和学者均基于生态观,以积极科学的态度对生态环境和语言教学二者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之后语言生态学便应运而生。语言生态学以新型学科形式出现,是崭新的生态学理论,此类学科具备学科交叉特点,凭借对语言学要素和自然生态学要素的完美结合,开始变得愈加正规化与体系化。生态语言学研究基础便是生态学角度和生态学观点,之后在此基础上对相应语言生态实施深度分析,这是一种新型的语言学领域,环境和语言在其中的相互作用十分明显。语言生态概念在上个世纪末被提出,生态语言学理念对生态系统之下的语言复归加以透彻彰显,不仅如此,还具备了自我完善语言学的高度操作价值。生态语言学被定义为:在人种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多种领域之中,对语言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作用的分析。虽然生态语言学学科概念提出时间相对较早,但是生态语言观念产生已经很久了生态化思想始终是语言学研究中的重点。历史比较语言学家很早就分析了语言有机性和语言发展的生态规律,19世纪德国语言学家认为所有的语言都是有机体,语言具备了有机生命体,会感性活动和精神活动中会直接被表现出来,语言是人类生物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实际上就是人的天赋属物。
二、当前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困境分析
高职教师教学困境分析
摘要:本文阐述了职业能力的概念,分析了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探讨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存在的若干问题,其中指出了教师的教学困境,最后提出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教学困境;高职院校;职业能力
1职业能力概述
职业能力(OccupationalAbility)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专业能力、学习和勇于创新能力、人际交往或沟通应变能力、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诚实守信、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能力等。专业能力就指能运用专业知识准确地处理各种工作问题的能力。学习和勇于创新能力是指能够不断学习本行业领域的新技术并勇于创新的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人际交往或沟通应变能力是指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善于与人交往和沟通,遇到突发事件能随机应变、规避风险的能力。管理能力是指在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具有管理自己和他人做好工作的能力。诚实守信、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能力是指对客户、公司和所有同事诚实守信,人品高尚,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不会干损坏客户、同事和公司利益的事情,是公司这个大集体中值得信赖的同事。团队协作能力是指不仅有个人能力,还有与他人团结协作,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
2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2.1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兴趣。对于满怀职业理想的“90后”,他们更喜欢学习实用性强的知识和技能,只对与未来工作相关的课程有些兴趣,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应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2.2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只满足教会,学生只满足学会,而不重视学生是否能把知识运用于工作,会出现离开老师出的题目后什么都不会做的现象,依然缺乏职业能力,给企业带来了再次培养的负担。例如,Excel图表制作是最容易学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基本操作,但你会发现很难找到一位学生会写出图表中数据的分析结论。因此教师应改进教学,让教学内容符合岗位需求,加强与企业的衔接,缩短学生职业适应期,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2.3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高职院校应引导学生做好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少学生无法制订自己的职业规划,原因在于对自己的职业能力缺乏信心,我们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际就是为了让学生获得自信,找到正确的自我认知和潜力所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准确定位自己的社会价值,避免就业的盲目性,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合理安排大学期间的能力培养方向,客观地设计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语文《诗经》教学困境与突围
摘要:在大学语文《诗经》教学中,《诗经》的处境尴尬,其受欢迎程度远比不上唐诗宋词。目前,在《诗经》教学中主要存在三大困境,即学生对《诗经》缺乏热情,教师对《诗经》教学认知不足,教材内容重复甚至缺失。此种景况令人痛心。针对这个难题,教师可以从提升学生兴趣、构建教学网络和凝神关照本体三个方面进行突围。
关键词:《诗经》;教学困境;教学突围
一、大学语文中《诗经》教学的三大困境
困境之一:学生对《诗经》缺乏热情,兴趣索然。顾颉刚曾总结过《诗经》遭逢的四项厄运:其一,因战国诗失其乐,后人强把《诗经》乱讲到历史上。其二,删《诗》之说起,使《诗经》与孔子发生关系,成为圣道王化的偶像。其三,汉人把三百○五篇当作谏书。其四,宋人谓淫诗宜删,很多好诗险些失传。顾氏所说的这几重厄运从某个角度而言,恰恰证明了《诗经》的备受瞩目。然而,当下《诗经》却新遭遇了顾氏没有料到的一重厄运,即当下民众,甚至大学生普遍对《诗经》敬而远之,有一种隔膜与疏离,更遑论品鉴欣赏。笔者在执教大学语文的过程中发现,若论古诗词,大学生普遍偏爱唐诗宋词,而对《诗经》兴趣淡然。究其原因,大学生认为唐诗宋词海纳百川,通俗易懂,婉转动听,韵味无穷。反观《诗经》就显得晦涩难懂,质朴无华,味同嚼蜡。所以,对于《诗经》的学习,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并没有达到心灵上的审美感受。困境之二:教材内容缺失或低水平重复。在中学语文《诗经》学习中,学生永远记住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经典诗句。然而,当他们学完了大学语文之后,很多人口中吟诵的还是这几句诗,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就笔者手头近年来的十多种《大学语文》教材而言,竟然有一半教材根本就没有收录《诗经》。这些教材的编撰者其实很多就是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同仁,他们对《诗经》的“一刀切”态度折射出《诗经》在教学上的尴尬处境。即使是收录了《诗经》的大学语文教材其所选篇目也和中学语文教材区别不大,基本集中在《关雎》、《蒹葭》、《氓》、《采薇》这几篇,更多的是一种低水平重复,虽然偶有教材增选了《鹿鸣》、《何草不黄》。由于中学时代面临的升学压力,中学生对《诗经》的认识即使没有上升到审美体悟,至少也达到了熟知的程度。然而,在大学阶段,老师们失去了升学这道天然屏障,如果教材中没有《诗经》,老师理所当然可以不讲授。即使教材选录了《诗经》,如果老师对《诗经》的教学没有突围,那么学生对《诗经》的认识与接受就只能停留在原有水平,并丧失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更容易形成一种固化印象,以为中学所学的篇目就代表了《诗经》的全部。困境之三:教师师资不一,认知不足。歌德说:“鉴赏能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鉴赏最好作品才能培养成功的。”[1]在诗歌教学中,教师注重讲授经典固然没错,但《诗经》的经典篇章绝对不是囿于有限的几篇。在大学里,大学语文这门课程长期作为入职不久的年轻老师们的过渡期选择。所以,部分老师的工作目标并没有定位在大学语文这门公共课上。有的老师既没有通读《诗经》,又没有想到要在《诗经》上格外下功夫。甚至有的教师对《诗经》都有所拒斥,认为不教或少教一首《诗经》没有任何影响。试想,连教师都无法体悟《诗经》之美,那他如何点燃学生心里的火种呢?所以,教师姑且教着,学生姑且学着。
二、大学语文中《诗经》教学的突围
叶燮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2]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唐诗宋词都洋溢着诗意的光辉,充盈着灵动的情韵。然而,在朱光潜先生看来:“若论情趣,中国诗最艳丽的似无过于《国风》。”[3]那么,在大学语文《诗经》教学中如何克服困境,突破重围,让大学生领略到《诗经》的“艳丽”呢?突围第一步:勾连古今,点燃兴趣。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认知本身是一种最令人惊讶、诧异和感到神奇的过程,能激起高昂而持久的兴趣。”[4]这些话意味着兴趣是植根于人内心的探究欲望,任何表面的、外在刺激都不可能真正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致,也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热爱脑力劳动的学生。所以,提升学生对《诗经》的兴趣是教学的突破口。《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它像一个万花筒,映照出了三千年前华夏儿女的喜怒哀乐。俗话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古与今不仅只是时间上的纵向关联,还是横向层面的互为观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勾连古今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兴趣。针对大学生感兴趣的当代生活,教师可以抛出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之情。比如,联系时下火爆的相亲节目,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三千年前的仲春时节,男女相亲的场景是怎样的呢?时下剩女大行其道,那么三千年前有剩女吗?针对旅游热,可以提问:三千年前的先民春日踏青是怎样的情景?在《诗经》中我们向学生展开一幅流动的生活画卷,其中有先民们劳作的场景,有小儿女的闺房私语,有能者多劳的抱怨等。当这些鲜活的问题以群组形式抛出的时候,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点燃他们对《诗经》的热情。由此,可以传递出一个理念:尽管时代不同,人情物理却相同。历史是真实存在过的生活,只不过《诗经》中的人们已经先替我们活过一遍了。所以,讲授《诗经》时不能只就诗论诗,要让学生知道文字的生命在于与当下的生命发生鲜活的关联,无关于它是不是三千年前的诗歌。突围第二步:纵横交错,拓展内容。虽然大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诗经》篇目有局限,但是教师可以灵活变通。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优秀的老师不应该被教材所拘束,而应该以例子为出发点辐射开来,以点带面,纵横交错。由于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情感丰富,因此我们可以以《诗经》中的爱情婚姻题材为例。首先,我们可以在《诗经》内部构筑经纬网络。在《诗经》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摽有梅》、《木瓜》、《有女同车》、《桃夭》和《氓》这几首诗串联起来,因为它们从时间上线性讲述了先民的求爱、相亲、约会、结婚和婚后的婚姻生活,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婚恋图,这种纵向组合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对先民婚恋生活的系统了解,让他们在诗歌学习中得到文化的涵养。同时,我们可以取这条纵线上的任何一点进行横向的观照。同样都是青年男女约会的诗歌,我们以《有女同车》为基点,四面辐射开来,将《将仲子》、《静女》、《溱洧》构成一组同心圆。虽然这四首诗主旨都是约会,但是情趣各异。既有约会时飞一般的快乐心情,又有瞻前顾后的忧虑;既有约会的俏皮活泼,又有私订终身的大胆。在这样的纵横拓展中,既注重了《诗经》中诗歌的独立性,又关注了诗歌间的关联性,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感染力必将大大增强。此外,我们还可以以《诗经》为原点走出去,构筑《诗经》教学的外部网络。仍然以爱情婚姻为题材,我们选择《伯兮》。《伯兮》被誉为“闺怨诗之祖”。我们以《伯兮》为首,串联起《行行重行行》、《闺怨》、《错误》等古今闺怨诗,让学生既看到了思妇的不修边幅,又看到了思妇的自我劝勉;既体味了思妇的幽恨,又品读了思妇的怅惘。通过这种串联,学生真正理解了《诗经》作为中国诗歌源头的意义,也看到了诗歌自身在发展历程中的继承与发展。《诗经》作为中国诗歌的母亲河,其源头价值不可忽视,在这条纵向教学的网络中教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提高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让他们找到诗歌之间的有机联系,将其熔铸一炉。突围第三步:凝神关照,返诸本体。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一种直抵人心灵的审美教育,在于感发人的生命。在影视媒体、自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视觉冲击、碎片化阅读扫荡了文字语言的内在魅力,一些大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钝化了,没法真正体味诗词的美好意蕴。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是因为人不能悟是我们的心死了,我们的心都被外在的那些物质的、死板的东西塞满了。因此,我们都没有一个空灵的心灵接受宇宙万物如此美好的种种生命的迹象。”[5]大学生在阅读《诗经》的篇章时,首先要清空心灵\凝神关照。所谓“凝神关照”就是指你在读诗歌时“让它笼罩住你的意识全部,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6]。比如,读《有女同车》时,读者不能生发出这是一辆四匹马拉的车之类的联想,因为这些联想一旦产生,你就进入了另一个非诗意的现实世界,这就妨害了作品的诗意。联想必须产生在凝神关照之后。当你凝神关照\细思玩味之余,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此时你的眼前犹如霞光万道,心旷神怡,终有所悟。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尽量减少主观介入,留下更大空间让学生体悟。木心先生说:“三百篇中的男和女,我个个都爱,该我回去,他和她向我走来就不可爱了。”[7]这句话道出了当代大学生欣赏诗歌的一个普遍问题,即没法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品鉴诗歌。如今大学生身处信息爆炸、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往往没法理解《诗经》中蕴含的时代内容与文化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