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1 07:35: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学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学教学审美教育思索
一、引言
汉语言文学作为高校重要的课程之一,已经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审美教育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性理论课程,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美学理论素养和审美能力。我们甚至可以说,美学教育对于大学生提高对于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能力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而,汉语言文学教学必须把审美教育很好的融入其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把培养审美能力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也是大学生能够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社会需要。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审美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非可操作的实际实施阶段。事实上,审美教育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而汉语言文学本身就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因而,我们利用汉语言文学作品来实施审美教育是完全行得通的。那么,到底该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具体实施审美教育呢?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首先是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问题,其课时显然不够,授课形式也不够先进,从而导致了汉语言文学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深度挖掘,并且由于其实践课时间不充足而使得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不足;当前很多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功底并不深厚,但是却能顺利毕业,这充分说明了当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考核制度和形式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和纰漏,教学过程过于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重视理论,忽视实践;还有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虽然选择了该专业,但是,他们并不真正从内心里喜爱这门课程,导致了他们缺乏强烈的课程认同感,影响了学习兴趣,也使得他们缺乏对传承伟大文化遗产使命的光荣感,从而他们的专业文化素质并不高。
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具体措施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必然会涉及到文学作品,而我们知道,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因为汉语言文学教材中收录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中外的名家名作,可以说是他们思想人品等“最完美的浓缩”,对于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呢?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和实践:
教育局教育教学观念讲话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进行数学思想教育,当务之急是更新传统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等。要明确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数学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公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的需要。要切实改变过去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标准,以升学率为目标的教育行为。另外,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和用计算机等现代手段辅助教学已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因此,要适应这些新变化,教师就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联系进行目的性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如斜三角形的应用,简单的线性规划、概率统计、导数、向量、算法等章节的学习,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应通过数学建模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归结为数学模型,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以数学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真切地认识到学好数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关注数学文化价值,增加学生爱国热情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探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轨道,提高文化素养。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介绍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同时也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这些数学文化的介绍,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努力使学生形成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素质教育下钢琴教育教学探析
一、当前我国钢琴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一)忽视学生的兴趣
在钢琴教育教学中,兴趣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在生活中,一些家长有时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要求孩子学习钢琴,并通过不断地参加考级来检验孩子的学习程度,完全忽视孩子的内心感受。在教学中,一些教师依然延续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把掌握钢琴技能作为惟一的初衷。钢琴教育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学习钢琴是一种怡情悦性的行为,弹奏钢琴更是一种享受,如果把钢琴教育和文化教育画成了等号,遵循应试教育的那一套模式,给钢琴学习贴上功利性的标签,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钢琴,而且严重的违背了钢琴教育的初衷,抹杀了孩子的天性。
(二)忽视学生对弹奏内容的理解
当前钢琴教学中忽视文化素质教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很多教师忽视引导学生理解乐曲中所表现的内容,造成学生忽略音乐的本质,钢琴学习局限于弹奏音符。如此一来,学生必然无法胜任高深的作品,即使弹奏出来也是面目全非,意境全无。这种现象根源于教师及学生家长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的错误思想,一些学生家长和教师认为孩子考级的级别高低就直接决定孩子弹琴的好坏,关心的只是孩子什么时候要过几级,无暇顾及学生对琴奏中音乐性和艺术性的理解。
(三)忽视学生正确的演奏习惯的培养
艺术特色教育与教育教学探究
1、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实施教育的关键.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没有高素质\高水平的老师,就谈不上提高学生的素质。蔡元培先生说过: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校的特色,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往往是靠特色教师的努力而形成的。要使学校的艺术教育形成自己的特色,就必须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否则,学校形成特色无疑为一纸空谈,其形成特色的过程也将失去动力,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艺术教育的总体进程。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理论素养是艺术教育形成特色的根本所在。。首先,充分发挥艺术专业教师在艺术特色教育中的引领作用。艺术专业教师是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力军,学校艺术特色教育的定位与发展和全体艺术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息息相关。换句话说,艺术教师的综合素养如何可以直接影响到学校艺术教育的品位与档次。因此,学校应该特别重视提高艺术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艺术教师队伍,从而提升学校艺术教育的品位,形成学校的艺术特色教育。具体措施可以通过加强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拜师会,以促进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和教研方面的快速成长;同时,艺术教师开设并打造的“精品课程”、艺术教研室“名师梯队”的建设等措施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艺术教育起到引领与示范的作用,通过全面规划、强势推进,提升学校艺术教育的品位,最终形成学校艺术教育的特色。其次,充分激发全体教师在艺术特色教育中的主人公意识。特色的形成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只有充分激发全体教师在艺术特色教育中的主人公意识,调动全体教师的教学热情与积极性,才有可能实现“点面结合、凸显特色”的格局。具体措施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教师才艺大赛等活动形式了解全校教师特长状况;其次通过组建教师艺术团对相关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艺术技能与素养;最后通过建立艺术特长教师人才库,为学校艺术特色教育的开展储备强大的后备力量。
2、坚持“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原则
任何一所有特色的学校,学生的个性特长必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爱好,才有可能培养特长突出、素质优良的学生,否则学校的特色也就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因此,学校在规划与设计艺术特色项目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如教师的专业结构、学生主体的兴趣爱好、操作与实践的可行性等。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艺术学习的乐趣,掌握艺术的思维方式,为进一步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并自觉养成终身学习艺术的良好习惯。
3、艺术特色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德育”与“艺术”最完美的结合。合理利用学校资源,通过精心组织与设计,开展学校所特有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使活动成为锻炼学生、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舞台,在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能够潜移默化地领会什么是真、善、美,是学校艺术特色教育育人的关键所在。校园活动形成特色、形成常规、形成系列,是学校艺术特色教育形成的重要途径。我校的“光荣与梦想”开学典礼“、荣誉与责任”毕业典礼“、青春放飞”十八岁成人仪式“、青春杯”才艺大赛、十大杰出学生评选等主题活动以及国庆晚会、元旦游艺晚会、作品收藏、咏诗会、红歌会、演讲比赛、校园歌手比赛等系列活动,都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己的舞台。除此之外,学校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等。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艺术育人的功能,从根本上达到了在活动中锻炼人、在活动中塑造人的目的。综上所述,近年来,我们学校的艺术教育较之以往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些令人欣慰的成绩。但从教育大环境来说,艺术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仍需进一步更新思想,加大改革的力度,形成学校自身的艺术特色教育,并且借助特色形成的过程,让艺术教育真正为学校教育锦上添花,最终当之无愧地成为学校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音乐教学情感教育探析
【摘要】在当前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音乐教学在职业教育中已经成为十分重要一门课程,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及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有效开展音乐教学十分必要。在当前音乐教学过程中,为能够取得更加理想教学效果,应当注意融入情感教育,使学生获得更好情感体验,也就可使学生更好理解并掌握音乐知识,得到更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音乐教学;情感教育;融入
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已经成为重要教学内容,而音乐素质的培养就是其中一个方面,有效开展音乐教学十分必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融入情感教育可得到比较理想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更好体会音乐知识及音乐情感,强化其音乐素养。作为音乐教师,应当注重情感教育融入,并且应当以有效途径融入情感教育,以更好实现音乐教学。
一、情感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应用价值及意义
首先,音乐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可使学生音乐知识水平及文化修养提升,培养学生责任感。音乐作品是音乐家在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基础上创造,作品中包含丰富情感,并且具有较高美学价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若单纯让学生听音乐及简单对音乐作品进行介绍,无法提升学生音乐素养,而在融入情感教育基础上,可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中所包含更深层次内容更好理解,更好掌握音乐作品中情感,实现学生音乐素养有效提升,促使其更好发展。其次,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人格。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融入情感教育,可使学生正确对待实际生活中挫折,使其敢于面对困难。比如,在对《第七交响曲》这一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行爱国主义及热爱和平情感教育,可使学生更好感受作品中情感,认识到和平可贵,使其更感恩生活,同时也能够形成敢于面对困难及克服困难良好品质,这对于学生今后发展十分有利。再次,融入情感教育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在当前音乐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音乐素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也十分重要,而通过融入情感教育,可使学生具备强大情感动力,使其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从而也就能够使其创新思维得以更好发展①。
二、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
综合英语教学教育研究
摘要:本文将20世纪苏联著名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巴赫金(1895-1975)的对话理论与我国著名外语教育专家孙有中教授提出的人文英语教育论相结合,提出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对话教育观,即以对话理念为核心,将对话理念融于教师、教材、学生以及教师自身之间的各类关系之中,同步展现语言、社会、文化、伦理内涵的对话关系,用对话思维构建师生合作探究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言能力、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通过对综合英语教师对话与课程建设的关系、教师伦理对话与师生伦理对话以及课程教学相关对话(以一次教师之间对话为例)的分析,论证对话教育观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教育教学意义。
关键词:综合英语教学;对话教育观;巴赫金对话理论;人文英语教育论
一、引言
综合英语在大学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开设,共四个学期,与其他专业核心课程相比,所占学时更长,对学生的影响也更大。传统上它主要以精读文本的形式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综合技能,并辅之以人文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技能训练一直占有主导地位。“语言课程是人文英语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不是为它做准备的培训课程。”[1]近年来,情况虽然有了不少变化,但与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国标》明确指出“外语类专业是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标》对外语类学生在素质、知识与能力三方面的要求分别做了如下规定:“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应掌握外国语言知识、外国文学知识、国别与区域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体现专业特色”;“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综合英语教师群体一般具有不同的学科专业方向背景,其教学都受到各自的学科研究方向的影响,在教师专业方面所受的教育也存在差异,因而综合英语教学的新综合性要求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笔者认为,无论教师的学术背景与教师教育背景有怎样的不同,无论教师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对话教育观(ConceptofDialoguePedagogy)都可以成为教师进行综合英语教学时所持有的基本教育教学观,为培养以《国标》为基准的学生素质、知识与能力做出重要贡献。本文将20世纪苏联伟大的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巴赫金(1895—1975)的对话理论与我国著名外语教育专家孙有中教授提出的人文英语教育论[1](LiberalEnglishEducation)相结合,提出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对话教育观,即以对话理念为核心,将对话理念融于综合英语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各类关系之中,同步展现语言、社会、文化、伦理内涵的对话关系,用对话思维构建师生合作探究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言能力、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本文从教师对话与综合英语课程建设的关系、教师伦理对话与师生伦理对话以及课程教学相关对话(以对一次教师之间对话分析阐释为例)等三方面,论证对话教育观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教育教学意义。
二、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近年来外语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们不断呼吁并对外语类课程应该进行人文性、跨文化性、跨学科性、思辨性、创新性特征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外语学界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如孙有中教授的“人文英语教育论”、文秋芳教授的“产出导向法”[2]、韩宝成教授的“整体外语教育”理念,[3]以及围绕实施《国标》要求进行的各类英语教育教学的教师研修培训。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综合英语教学一线教师对课程所蕴含的人文性、跨文化性与思辨性的认知得到进一步深化与扩展,对语言基本技能与这些特点的内在关联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在教学设计与方法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将语言技能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从而形成人文化的教学改革[4];在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学设计并付诸实施[5];重视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信息差”,从而展现课堂交互模式的行动研究[6];将师范能力培养与教学相结合[7];在教学中注重思辨能力发展[8];对教材学习任务设计要素展开探讨[9]等。从这些研究来看,部分一线教师已经开始从注重综合技能培养的教学理念逐步转变为注重语言技能与人文、创新、跨文化以及思辨能力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并在新教学理念下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索。不过,上述各项研究主要强调某种具体教学方法对某一方面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同时,对多数综合英语教师来说,其教学理念及其实践与新课程教学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许多教学实践仍然未能真正重视语言学习与人文教育的紧密结合,在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培养方面也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的情况。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才能达到《国标》所确立的教育教学要求。
党校教育教学研究
一、新时代下党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大意义
(一)新时代下加强和推进党校教育教学是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具体体现在2015年12月召开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就曾讲过,党校承担着为党员领导干部补钙壮骨、立根固本的重要任务,必须坚持党校姓党这个党校工作根本原则。党校姓党决定了党校工作的关键必须是抓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必须锲而不舍、踏石有印地更加重视党校教育教学,更加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切实做好新时代下党校工作。2016年6月,吴英杰同志在全区党校工作会议中指出,要结合学习贯彻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特别是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校姓党,高扬党的旗帜,增强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准确把握突出主业主课、提高科研能力、提升党校教育教学工作水平,确保中央和区党委的部署落地生根、见到实效。2017年4月,松吉扎西书记在全地党校工作会议中再次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区党校工作会议特别是、吴英杰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坚持党校姓党这一党校工作的根本原则,切实提高新时代下地区党校教育教学工作水平。党的报告中也指出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二字彰显了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对党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强党校教育教学,重点就是要抓好进党校的党员干部,抓好他们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放在首位,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党的基本理论,进行党性教育和锻炼,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和道德素养。这才是党校姓党的重要体现,也是党校同普通高等学校的主要区别,也是始终强调的“党校不是什么兴趣俱乐部”,而是理论教育、党性教育的“大熔炉”。所以党校必须坚决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坚持把党校姓党作为党校的灵魂,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精神,提高认识,认清形势,切实加强和推进党校教育教学工作。(二)新时代下加强和推进党校教育教学工作是党校党建工作的必然要求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这一总要求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党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党建工作占有着比较重要的位置,是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及能力的主要途径,它不仅可以帮助党校教职员工在思想上、观点上以及立场上保持着一个正确的态度,还能促进党校各项工作尤其是教育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完成。同样地,党校教学在党建工作中也是不可替代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是培训、培养党的优秀干部的重要途径,同时,在制度建设、理论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等党建工作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建设的模范领航员,更为党建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决策依据。因此,我们作为党校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努力加强和推进党校教学,发挥党校优势,突出党校特色,提升培训实效,充分体现党校在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而党建工作也应积极总结经验,更好的服务于党校的教育教学。(三)新时代下加强和推进党校教育教学工作是提升党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党校是党兴办的唯一以党的名字命名的专门用来教育和培养党的干部的学校,因此突出政治理论和党性教育的党校教育教学工作是党校区别于一般国民教育和其他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鲜明特点,更是党校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部分。党的召开后,新时代下干部教育培训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党校工作要与之相适应,最根本的还是要在提升办学质量上下功夫,这也是对提升党校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而清楚的认识。也指出,“党校姓党,坚持这一点,就必须把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作为逻辑起点,放到最基本、最直接、最本质的层面来把握,这是由党校性质决定的。”目前,尽管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日益多元,但党政干部的主体尤其是中高级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仍然是党校,因为党校教育教学的重点与着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一般国民教育有很大不同,主要是用党的基本理论、纲领、政策和经验教育干部,核心是政治培训以及领导素质和能力的培训。它的任务是通过强化理论武装,使党员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意识;通过学风培养和思维训练,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党性锻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与内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处理好掌权为了谁、怎样掌好权、权力与服务等一系列问题,增强经受各种风险考验的能力。要实现上述的任务,就需要多样化、深层次的教育培训方式和手段,如党校的专题授课及研讨、常规的定期大报告制度、学员党性分析制度及课题组研究、社会调研、学员论坛、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作报告、中央部委领导直接面向学员讲解国际国内形势及中央决策部署、省(区)市和其所属的有关厅局部门负责人向学员通报传达中央精神及在本地的贯彻落实情况等,这些充分体现了党校教育教学的特色,在提升党校核心竞争力方面理所当然,无出其右。
二、新时代下党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体制影响,那曲地委党校基本处于西藏党校系统的基础层级,在党校教育教学方面主体性不高、主导性地位偏缺失,在培训班次、培训时间、培训专题等方面主导权不高,在培训结果的运用上发言权也不高,所以在目前那曲相关部门对干部教育培训作用以及党校自身职能定位认识不充分的情况下,党校教育教学工作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对党校教育教学工作总体要求认识不够充分《党校工作条例》第四条“党校教育的总体要求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课,培养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由此可见,党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和重点是使学员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75指导实践、推进工作,然而教育培训主管部门个别人员认识不清,表现为急功近利、浮躁急躁,认为党校应该提供具体的学习方式方法、讲授具体的工作事务,部分学员也认为理论学习空洞无味,应该缩短,辅以安排实用性或娱乐性较强的参观游览,这些都违背了党校教育的总体要求,脱离了党校教育教学对学员素质能力的培养,背离了党校教育的核心。(二)党校教育教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党校工作条例》第十八条“党校要加强对学员…的考核…考核情况将作为干部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我们目前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仍相当多地是“伯乐识人”,去党校学习并未严格作为考察干部的依据,尤其在基层,导致部分学员不愿去学,即便去了也是应付差事,这些实际情况导致一些学员对党校培训轮训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也充分体现了党校教育教学在整个那曲经济社会建设的地位缺失。(三)党校教师多扮演“万金油”角色,高素质人才紧缺党校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教学科研成果突出的重点是党校教职员工队伍建设。那曲作为西藏的“北大门”,一直以来维稳安保任务严峻,“十二五”以来的强基惠民驻村活动和“十三五”的精准扶贫工作使得一线教育教学人员也不得不积极投身参与,但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投入这方面多了,难免顾此失彼,尽管调研在党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占有很大比重,但常年综合岗位历练,能力有了,教育教学工作却滞后了。而当前新时代下干部队伍高学历、年轻化、专业化已逐渐成为党校学员的特点,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逐年退休,新教师能否教得了、能否教得好是严峻挑战,一些教师也多由中小学调入,专业队伍结构不合理,党校自身的行政岗位与教师岗位历史原因也存在“专兼结合”的现象,加之那曲海拔高、气候差,专业人员引进也存在诸多困难,现有教师也逐渐缺失了专业研究与潜心教学环境,甚至有不少教师授课专业与学历专业严重脱节,备课资料东拼西凑,现学现卖,这显然成为了“一师多能”型的“万金油”。值得重视的是,党校作为理论教育党性锤炼的重要场所,若不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专业归属感,不从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上狠下工夫,就难以适应新时展的需要。(四)党校教育教学正常教研活动开展困难,科研成果缺乏这点主要体现在理论教学上。党校的教学设置大多是以专题讲座为主,教师基本是按照教学计划或自身熟悉版块来安排申报,随意性较大,那些能够体现时代性、针对性、实用性的专题却很少安排,备课内容也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知识储备来进行,党校教育教学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科研成果缺乏也在意料之中。
三、新时代下加强和推进党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些建议
后,党校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着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任务,我们必须立足党校定位,坚持党校姓党,不断加强和推进党校教育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地委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认真完成党中央和地委赋予的光荣使命。(一)新时代下必须切实加强和推进对党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领导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的时代下,党校教育教学工作如何破茧成蝶、历久弥新,党的领导必须得到持续加强,这既符合“一级党委办一级党校”的原则,也与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谋而合。那曲要进一步推进党校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再进一步解放思想,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科学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制定创新措施,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培训机制,真正把党校教育教学工作作为推进党校建设的着力点,作为推进那曲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重点工作的重要举措。除把党校工作纳入地委整体工作部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推动党校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外,地委主要领导每年至少研究3次以上党校工作,定期听取党校工作汇报,带领地直重要关联部门亲赴地委党校调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地委党校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问题,组织推进与地区纪委及即将成立的监委、检察院等涉及职务犯罪方面的联动机制,指导党校领导班子建设、廉政建设、学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和帮助党校做好优秀人才选配工作,为党校干部内外交流、教师挂职锻炼、进行社会调查提供必要帮助。西藏发展论坛2018.2(二)新时代下必须坚持党校姓党,突出主业主课2016年9月,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党校姓党,决定了党校工作的重心必须是抓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如果党校把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这个主业主课放松了,甚至荒废了,搞了很多其他方面知识、技能、兴趣的东西,那就会喧宾夺主,甚至会在政治方向上发生偏差。“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当前,党的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个新布局符合党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定位和学员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素质的基本需求。我们党校也必须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地委的坚强指导下,充分发挥其“思想库”的重要作用,坚持把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训领导干部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切实达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效果。新时代下党员领导干部既要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更要重点加强对“中国梦”特别是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特别是要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真正转化为党员干部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突出问题上。(三)新时代下必须要加强调查研究,助推党校教学、科研、资政这“三驾马车”能力与水平的提升党校工作主要涉及教育教学、科研和资政,三者中,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基础,资政是支撑,这是推动党校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全国党建研究会副会长何毅亭曾说,要抓好“三驾马车”工作,提高党校教学科研资政的质量,前提和基础就是要加强调查研究。我们党的历代历届领导人,从革命建设年代的,到“南巡讲话”的邓小平,再到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都是非常重视调查研究的。地委书记松吉扎西同志也多次就地委党校“三驾马车”工作抓得紧抓得实、抓住关键点作出要求,高质量高水平的调研很快得到落实,在党校具体负责同志的安排布置下,相关同志主动下去搞调研,到班戈、索县等地调研,收获颇丰,也形成了较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古筝教学审美教育探讨
摘要: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要求我国的学生教育培养在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还能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古筝作为我国传统的筝乐器其演奏本身有着较高的古典艺术审美价值,因此在古筝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对学生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针对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提出相应教学策略。
关键词:古筝教学;审美教育;教学策略
审美教育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常通过审美实践的方式进行。而在古筝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就是要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基于古筝教学的主要内容与方式来对学生的审美观念进行培养。而古筝教学本身有着其所独具的古典艺术审美价值,因此利用其实施审美教育早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方面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古筝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古筝本身是一种解决古典艺术气息的乐器形式,在古筝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在学生的教育培养中主要具备如下意义:第一,古筝演奏能充分利用其优美的旋律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审美意境,而在这一意境下通过对古筝旋律的欣赏能有效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什么感受;第二,古筝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对古筝演奏的技巧有充分的掌握,同时还要求学生对古筝演奏本身有充足的重视,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充分引导学生进行古筝演奏的鉴赏,而针对提高学生自身鉴赏美的能力就有着良好的帮助;第三,古筝演奏是我国非常传统的艺术形式,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往往要求在对演奏欣赏的同时进行内涵情感的体验,并在此基础上来进行音乐形象的创造,这对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具有良好帮助。
二、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策略
英语教学师德教育研究
随着互联网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等思想相互渗透,给人们的行为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拷问着人们的道德底线。幼儿园的各种虐童事件就是其中的典型。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将来绝大部分会走上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岗位,他们的道德状况备受关注。目前,高校德育主要通过思政课来进行,形式单一,方法陈旧,脱离学生的生活,导致理论脱离实际,效果不佳。英语课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面向学生广,在其中渗透师德教育,有助于拓宽师德教育渠道,扩充师德教育内容,提升师德教育实效性。
一、在学前英语教学中渗透师德教育的必要性
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意志、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质,在教师素养中处于首位,不可或缺。针对当前存在的师德弱化和缺失问题,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德育体系至关重要。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内容,在语言的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训练学生的思想素质,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学前英语教学中渗透师德教育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育才的必然要求。
二、在学前英语教学中渗透师德教育的具体做法
本文以陈艳丽、郑毅主编的学前英语教材《幼师英语》为例,具体分析如何在学前英语教学中渗透师德教育。
(一)树立正确“四观”。要做人民满意的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在学前英语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课堂资源,让学生充分认识人生的真谛、劳动的价值和职业的意义,充分认识教师的平凡、伟大和光荣。幼儿教师的职业是苦中求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有远大的理想,才能积极地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的义务,才能自觉地、不断地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苦乐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心血去浇灌幼儿的心田,在奉献自己、燃烧自己的同时,感受到工作中的有苦有乐,乐在其中,以做一名幼儿教师为荣。《幼师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如第二单元MyFamily中提到家的布置和家庭成员,通过学习单词,强化学生对家庭成员的爱。同时,通过讨论“离开父母家人到外地求学,该如何做到让父母放心”,引导学生养成独立的意识。ThanksgivingDay则是让学生了解感恩节的由来、西方人如何过感恩节,教师则可以引出:“Whowillyouthankandwhywillyoubethankful?”通过讨论让学生对于“感恩”有更深刻的体会。感恩是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它能使人心胸开阔,从容热情地面对人生旅途中的挫折和不幸,是人健康成长与成才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课间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感人视频,如《妈妈做的菜最香》《妈妈的临终告白》等,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并最终升华为一种敬业精神。第七单元EnjoyFestivals中涉及中西方的传统节日及传统食物,对此可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油然而生一种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明白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第九单元FantasticNumbers通过学习简单的加减法来认识数字之间的关系,课文LuckyNumbers则指出了过度相信数字的含义是一种迷信的行为,我们应该“workhard,insteadofdependingonnumberstofulfillourwishes.Ourlifeisinourhand.”同时通过课堂讨论,教育学生要相信科学,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保持勇于挑战,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总之,要充分利用英语课堂资源,积极开展“四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为做人民满意的教师筑起牢固的师德底线。
谈音乐教学教育与审美教学
音乐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知识、技能的训练、掌握过程,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除了相对单纯的知识性和技能性之外,更多地体现的是对艺术的美的意识教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教育。这种审美的教育贯穿着整个音乐教学过程,对增强音乐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从心灵深处理解音乐、表达情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并非说教。组织好良好的艺术教学过程,其实也就是美育的过程,是美的欣赏和熏陶的过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使美育受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则需要春风化雨般的艺术性教学。如精辟生动的理论讲授,优美规范的表演,精湛艺术的课堂布局等。都能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
一、结构美
结构完美,布局合理的课堂教学,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求知的乐趣和享受,而且对教学本身有着巨大的感染和熏陶作用。
首先要讲究开头和结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根据所授的内容,设计出有特色的开头。如我在欣赏民族器乐曲《翻身的日子》一课中,先演唱一首《翻身道情》,直接的视觉和听觉一下子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引入一个美的境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结尾也很重要,切忌虎头蛇尾,要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想象的余地。
其次是注意运用感情。教学是一门艺术,始终贯穿着感情的线索,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主要是对人的心灵和情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必须进入角色。前苏联艺术大师斯坦尼拉夫斯基曾说:“当演员来到剧院的时候,他应当把自己个人的一切不快和痛苦留在剧院外,在这里,剧院里的他,整个属于艺术。”所以,教师在走进教室之前要实现“心灵净化”,除去一切与教学无关的情感和思绪,保持高度旺盛的“临教”心态。音乐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学生听课时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如何,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教师的心理和情绪制约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能板着面孔。例如:在学生唱不好视唱时,不能火冒三丈,把学生批评一通,这样会给学生心理上罩上阴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循循善诱,对症下药,或请唱得好的同学表演,再表扬鼓励一番,这样的效果就明显不同与前一种了。另外,课堂内容结构还要注意雅与俗、疏与密、断与续、理论讲授与示范表演等方面的关系,使课堂教学展现出一种摇曳多姿的曲线美,让学生在美的结构中接受艺术的熏陶,获得知识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