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观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1 06:38: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学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英语教师教学观浅谈
1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把教师、教材是知识的主要源泉,教师是知识的搬运工、复制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授学生知识,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方式也主要以填鸭式为主,教师单向灌输,学生不参与课堂讨论,教师的教学没有特色,同一种教学模式反复使用,以课本为中心而非以学生为中心。这种观点虽然有其实用性,但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也压抑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积极性。笔者认为,教学应该是一项充满艺术性的活动,应该根据教育对象、教育情境、教育内容的千变万化,因人而宜、因地而宜、因时而宜,创造出适宜的教育方法。教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要关注知识学习,更要关注知识的应用。课堂应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的第一任务是指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这样的理念: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启发、补充的过程,是互动各方的情感、体验、思考与发现共享、共进的过程。多数的时间里,课堂不是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这也就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要以多种交互模式为载体。教师关注教师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书本知识的掌握,更关注学生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负责,逐渐促使学生树立自主意识,明白自己在教学中要学什么、怎么学、实现怎样的目标。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觉学习,参与教学过程,这样既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能开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2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猫狗的视频体现了由于个体差异,教师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式,这就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无优劣之分。每个学生身上都存在可以造就的潜能,我们的教育就应该尊重他们的优势领域。(朱浩,2010)现实中,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环境、资历、语言天赋、学习动机、学习类型、情感特征、实践体验等条件的不同,存在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是正常的。面对这样的问题,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和个性差异,而不是贬低或批评学生的差异性。其次,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表达个人观点、意见或者情感的机会,针对学生不同的问题因材施教。把握学生的长处或短处,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除了观察学生的优缺点外,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观察学生,及时了解知识掌握的程度,教师只有清楚地知道学生所处的水平,考虑到学生可接受的能力,才能选择符合学生的方式和内容准确地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和为了贴近学生的生活,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适当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拓展教学内容,在课堂活动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调整课堂活动的难度,调整教学顺序,这样有利于满足学生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3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和特色
学生的差异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教师也有着自己的态度、需要、情感和生活目标,所以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学特色。传统教学中,教师充当严师的身份,教师的教学都是讨论备课好的,每个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几乎一模一样,这样的教师会让学生产生距离感,也会使课堂失去活力,使教师失去创造力。如果把教学看作是一种艺术,那么,教学的技术和程序就是个性化的,而不是标准化的,因为教学情境是无法预测的,它经常要求教师作出与固定原则和技术有所偏离的独立判断。(蔡永红,2007)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不足,设计科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创设优良的教育教学环境,选择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比如,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不同导致在英语教学中,不同的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也不同,那么,应该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允许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不一样的处理,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另外,教师的性格和态度的不同也导致教师对待课堂和学生等的态度上有所区别,有些教师较为严厉,有些教师较为温和。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自己性格的特点,也要弱化缺点,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此外教师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对教育的反思、探究和创新,不断发现教育的问题、发现教育意义,并不断创生新的教育思想理念、教育技能,形成解决教育新问题的方案和策略。教师在自主性的引导下,能更好地发挥解决教育问题,帮助学生学习。教师的教学观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技能的发挥,所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学方式,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也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和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自身和学生的发展。
少儿音乐教学观探讨
摘要:音乐教学中,要创设美丽多彩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教学法中西合璧少儿音乐
根据我国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的任何一种先进的音乐教学法都有可能脱离我国音乐教育实际。完全模仿某种音乐教学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任何一种优秀的音乐教学法都是根据本国、本民族的音乐特点、音乐审美方式以及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逐步形成的完整系统的音乐教学方法,所以我们应该借鉴它们的先进教学理念,结合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特点和国情,从而创造出诸如“柯达伊教学法”同样优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学法。以下就是本人的少儿音乐教学观和初步的实践探索。
一、教学环境——弥漫快乐和诗意
传统的中国音乐教育的环境需要改善,如对幼儿园的小朋友而言,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喜欢童话故事,他们乐于接受有着童话故事般的教学环境,所以我们可根据这一特点尽量把教室布置的童趣点、活泼点和生动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把教室装扮成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主题教室”,让学生在美丽多彩的环境里接受音乐教学。
二、教学方式——唤醒天性,自由表现
景观设计教学研讨
伴随着人们生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和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景观设计已被看作是生态破坏和城市化改良的重要手段。景观设计专业因此也突破以往采用技术手段创造出仅仅具有审美价值的户外空间的界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景观设计事业近年来在中国得以迅猛发展,景观设计行业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这对于高校教育而言,也是一个新的机会来重新思考景观设计教学是否符合国家发展的新需求。
一、景观设计教学是不是走入了死胡同?
景观设计课始终是景观教学体系中的主干课程,而设计课最核心的环节是对学生设计思维与方法的训练,如何提高综合设计的思维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一直是高校教学的研究重点。从各高校景观设计课的调研中我们可以看出,多数高校在实际的教学中采用的是推理式的思维方法来进行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这包括了让学生从场地出发,通过分析、综合并结合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以及对场地独特理解形成的空间概念和形式。不可否认,这种以理性思维为主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起科学逻辑的分析、判断、评估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上手操作小尺度的设计项目。对于教师而言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而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这样的问题:在设计课的前期,教师往往会布置学生到实地调研并作静态观察和记录,然后写出调研报告,表明对场地日照、风向、景观朝向、植物配置以及使用者活动需求与场地功能空间组织之间的关系,然后学生如例行公事一般到场地上拍照、速写或以文字记录大量资料。结果我们发现,只要收集到相同的信息,几乎可以产生同样的场地评估和汇报结果,逐渐地学生对这种调研方式也失去了热情。场地调研使学生的调查和收集信息几乎成为一种仪式化的行为,缺乏想象力的预测甚至使调研陷入收集资料本身。而问题是,许多设计决策看上去与这些庞大的信息并无关系。在概念设计阶段,由于设计过程是推导式的思维模式,致使大部分学生在针对同一场地设计时所做出的功能分析和判断趋于一致,直至最后得出“合理”但却雷同的设计结果。那么做景观设计是否就和做数学题所采用的计算公式一样,最终形成“标准”的统一答案呢?在设计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又该如何表达呢?当这些被“生产”出来的学生带着统一的思维模式进入到景观设计岗位上,又将对城市发展和景观建设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这些质疑的提出直接指向了景观设计教学方法确实存在训练思维单一、学生就职后发展潜力欠缺等问题。因此,在保持实践教学这一重点的基础上,针对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迫切需要进一步定位,从而使景观设计人才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更符合职业岗位的需求。在2009年-2010年笔者有幸到瑞士联邦理工大学访问学习,期间参与金特•沃格特教授(ProfessorGüntherVogt)的景观设计课程,通过对其课程的分析与探讨,提出了行走感知与理性图形并行的教学方法,通过新方法的训练,希望能培养学生基于个人感受和经验为依据的空间构想,同时借助推理式的理性分析,共同形成综合的设计概念,进而实现概念向三维空间的转译过程,以期最终提高景观教学的质量。
二、从行走感知到理性图形的方法是什么?
1.基于行走感知的景观设计教学途径
“行走感知”的景观设计过程是一种以行走为起点,以直觉和印象占主导的特殊感性认知,经过分析评估后对场地所做出的空间转译的全过程,这种方法是源于英国功能学派的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创立的田野工作法(Fieldwork),借助人类学的工作方法,景观设计师可以与场地建立一种深刻的对话、理解和沟通,加深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并拓宽景观设计的途径。
探究式教学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
[摘要]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宏观经济学在经济学各专业的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当前国内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讲授轻学生参与、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以及缺少新颖的案例教学素材等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山东工商学院宏观经济学教学团队将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入宏观经济学教学当中,并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第一,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第二,凝炼经典案例,加强案例教学;第三,设计研究任务,引导学生探究;第四,推荐学习资源,指导学生研究;第五,建立讨论群组,方便师生交流。通过改革,山东工商学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经济学素养。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性
学习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宏观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规律,更好地理解现实社会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方法的问题,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把它当成一门纯理论课程,并认为其距离现实生活很远,最终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有研究表明,教学方式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成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有必要对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一、宏观经济学的课程特点
(一)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分析和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现象。宏观经济学产生于现实经济生活,同时又可以指导现实经济生活,因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只有与具体经济现象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宏观经济理论。
我的识字教学观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识字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一工具促进其他各门知识的学习质量。研究识字教学,探求出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识字质量的更科学、更艺术、更符合儿童接受能力的识字教学途径,实在很有必要。当然,这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而是要经过广大教师、科研人员长期的努力,逐步接近这一目标。
我一直认为,教学领域的发展同其他科学领域的发展一样,是永无止境的,通过研讨,可以提高我的认识,更好地指导识字教学的实践,推动识字教学的不断发展。
为了论述的方便,先谈一下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概念。
随课文分散识字最突出的特征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现在有的老师对什么是集中识字,什么是分散识字,认识上有些模糊。把一篇课文中的生字提出来先教就以为是集中识字,而提到分散识字,就以为要学生识的每一个字都必须在课文中出现,随课文教学。这是一种误解。分散识字之前,同样要教汉语拼音,要教看图拼音识字,要学若干短语、句子,但以后的大量识字任务是分散在一篇篇课文中,通过教学课文使学生掌握汉字的。就像现在三年级以上的语文教材,都是一篇一篇的课文,没有单独的识字教材。至于一篇课文中的生字词,是集中先教,还是部分先教,还是边学课文边教……那是分散识字中的具体技巧处理问题。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作《字词的出现、讲解和巩固》(原载《江苏教育》1960年第4期,《斯霞教育文集》第20页)归纳了4种字词的出现方式:按照课文内容顺次出现字词;课文中占主要地位的生字词先出现;结合讲读提出字词;在理解课文内容以后再提出生字。这就是说,随课文分散识字注重研究生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地位,也要充分考虑学生是否便于学,是否学有兴趣,并且教学生字时要分析笔画、笔顺、字形、结构,进行听说读写的各种训练等等。随课文分散识字运用得好,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读说写紧密结合,可以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使学生切实掌握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下面谈几个观点。
一、识字教学要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
景观设计课互补式直观教学
纵观国内外教学发展史,教学方法可概括为语言性教学法、直观性教学法和实践性及研究性的教学法四大类。在我国有分为教师的教授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有分认知法、复现法、研讨法三类。随着教育革命和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学方法不断变化,新的教学法不断呈现。教学历史证明,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教学方法。景观设计互补式直观教学法是一种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实践,即让学生在创设的教学环境中运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是一种“情境教学”、“愉快教学”、“快乐教学”、“情知教学”。同时它让学生到真实景观环境空间中去感受体验获得,即通过获取直接的经验来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抛锚式学习模式内容,亦具有“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特点,即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并帮助学生获得较好的智力发展。
1、教学法实施的背景条件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既要掌握“教学有法”,又要领悟“教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及特点等进行。景观设计课程互补式直观教学法是在笔者多年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总结的,其实施具有下述几点因素:
1.1知识经济时代对景观规划设计人员的需求加剧。景观设计课程的知识结构复杂、专业性实践性极强,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其课程教学就是一种将相关理论、设计技巧和实践操作融于一体的训练载体。目前国内设计教育已形成的“理论+实习、实践、实战”的教学共识并不完全适用于培养“有创新思维、社会沟通能力和艺术及工程技术实际能力的人才”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教师有必要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1.2教学方法有相对的独立性,它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的。互补式直观教学法符合于广西工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与工程技术能力”的目的。
1.3景观设计学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强调和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稳定,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是针对现代城市环境问题,是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转变教学观念,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攀升
教师要提高认识,增强教学工作的责任意识和紧迫感,在教学过程中拓宽思路,创新工作,做到理念先人一步,实践快人一拍,技能高人一筹。
1、加大课改研究力度。以“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为主题,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导处、教科室要继续合理安排好各类业务学习,开展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培训,并切实提高培训实效,让新课程的理念自觉内化为每个教师的信念和行为。
2、扎实开展多层次教研活动。研究新时期教研组活动的方式与内容,同时,我们将继续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进一步探讨和明确新时期教研组工作的重点和教研组长的工作职责,通过组织学习,提高教研组长的业务管理和指导能力。教务处、教科室要通力协作,引导各教研组的活动在“实”字上下功夫,在“研”字上做文章,使教研组成为学科教研课题实施的基本单元,真正把教研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起来,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结合起来,从而推动我校教研工作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3、夯实课堂教学,争取教学质量再上台阶。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强校之道。全体员工要把质量的提高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来抓,要强化质量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强调学生人格的培养、潜能的开发,强调学生的可持续终身发展。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是关键,每位教师要努力做到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力,探索集体备课制度,把“一课三议、一课一评”工作做实,鼓励每一位教师都成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研究员。各教研组活动时要做到研究主题、内容、时间三到位,立足课堂,互听、互评、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使研究活动落到实处。继续开展好随堂听课、集中展示等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
4、抓好教学研究工作,积极科学地部署好课题的工作,努力收集成果,形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并形成文字资料,花大力气推广运用研究成果,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课题研究中的每一个细节,搞好课题研究的拓展工作,使之成为一种发挥教师潜能,提高学生兴趣的爆发力。在新课题的选择上力求符合学校实际,争取为学校发展所用,积极为推出我校教学科研水平服务,为整体教学质量提升服务。
育人为本,德育为首。逐步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新观念,形成全员抓德育的工作新机制,努力把知识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使工作在无声无息地教育人、培养人。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合作、关心、宽容、诚信等健康心理品质,培养学生面对挫折的顽强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从学校以及所在环境的实际出发组织主题教育活动,以主题活动整合德育的各项资源,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牢牢把“深入研究,完善机制,讲究实效”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育中常见直观教学
1.目的明确,要求具体,准备要充分
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的目的,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是根据大纲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和教材重点而设置的。教师应仔细钻研大纲,通览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体系和重点,在这个基础上弄清每个演示实验要给学生什么知识?建立什么概念?揭示什么原理?要示范哪些实验操作?要发展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其次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对于这些,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做演示实验,就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中的规定,让学生看看而已;其结果必然缺乏对学生的引导或引导不当而降低教学效果。
2.操作要规范,面向学生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对如何进行实验操作自然不了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演示实验时,要做到现象鲜明,操作规范。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所以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有条不紊。让学生不仅学会观察实验现象,也学会注意操作,并充分模仿和思考。
3.保证成功,现象鲜明
这是演示实验最重要的要求。如果走过场的实验,则演示实验的所有目的都达不到。要保证实验成功,教师做好充分准备是关键。上课前应预做实验,用以检查药品的性能、装置的可靠性。对药品的浓度、用量、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所需的时间,成功的关键等诸方面都做到心中有数。实验现象应使最后一排学生清晰观察为宜。对不够鲜明的现象,可以采取辅助观察手段,如让颜色浅淡的火焰、引燃纸屑、对溶液、沉淀、火焰等的颜色的观察,衬以白色或黑色背景;对现象变化细微的实验,利用与投影仪使用进行实验的方法等等。
职教教师教学观念研究论文
摘要职业学校有其特殊群体和环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生素质各异、心态各异,给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职教教师有必要调整教学观,提高教学质量,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职教教师教学观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1.1职教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与学生的个性发展
近年来,合作教学的兴起为我们探求一种合理的师生关系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发展师生之间平等互利、互敬互爱的合作关系,是发展学生个性的良好基础。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仅有一方存在的教育教学是不成立的。师生之间的教学合作,是一种知识传授与发展智能基础上的关系。
首先,在知识传授关系中师生应平等与民主,师生间相互尊重、信任。教师不以权威自居,更不应该以家长作风及其专横态度强制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学生也不唯命是从,因为学生有权与教师平等地沟通思想,有权向自己的教师要求他们所希望所需要的东西,他们也有权对问题做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并对教科书提出批判性意见。教师对学习成绩等各方面表现好的同学可以多加引导,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并充分发挥他们其他方面的长处,而不能对他们产生偏见或歧视。这一点从理论上讲是非常容易的,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做到的。
其次,在智能发展上,学生应自主和独立,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觉进行学习和自我教育,充分表现自己的创造才能;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的独立发展,不必强求全体学生一致,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实现自我发展。师生教学间的平等民主,为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师生关系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应当主动地维护和发展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对传统教学体系下的教师来说,必须放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放弃教师权威的思想,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健康的发展。
教育局教育教学观念讲话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进行数学思想教育,当务之急是更新传统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等。要明确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数学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公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的需要。要切实改变过去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标准,以升学率为目标的教育行为。另外,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和用计算机等现代手段辅助教学已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因此,要适应这些新变化,教师就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联系进行目的性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如斜三角形的应用,简单的线性规划、概率统计、导数、向量、算法等章节的学习,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应通过数学建模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归结为数学模型,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以数学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真切地认识到学好数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关注数学文化价值,增加学生爱国热情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探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轨道,提高文化素养。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介绍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同时也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这些数学文化的介绍,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努力使学生形成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