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功能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1 06:20: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学功能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学功能

透析数学思想的教学功能

中学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运用各种教学理论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涉及数学思想的问题。因为数学思想是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数学的精髓,它对数学教育具有决定性的指导意义。本文对这个概念的意义及在教学中的作用作一探讨。希望能再引起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一、对中学数学思想的基本认识

“数学思想”作为数学课程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我们完全有必要对它的内涵与外延形成较为明确的认识。关于这个概念的内涵,我们认为: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科学研究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认识。这种认识的主体是人类历史上过去、现在以及将来有名与无名的数学家;而认识的客体,则包括数学科学的对象及其特性,研究途径与方法的特点,研究成就的精神文化价值及对物质世界的实际作用,内部各种成果或结论之间的互相关联和相互支持的关系等。可见,这些思想是历代与当代数学家研究成果的结晶,它们蕴涵于数学材料之中,有着丰富的内容。

通常认为数学思想包括方程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公理化思想等。这些都是对数学活动经验通过概括而获得的认识成果。既然是认识就会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看法。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例如,有人认为中学数学教材可以用集合思想作主线来编写,有人认为以函数思想贯穿中学数学内容更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效果,还有人认为中学数学内容应运用数学结构思想来处理等等。尽管看法各异,但笔者认为,只要是在充分分析、归纳概括数学材料的基础上来论述数学思想,那么所得的结论总是可能做到并行不悖、互为补充的,总是能在中学数学教材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关于这个概念的外延,从量的方面讲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

属于宏观的,有数学观(数学的起源与发展、数学的本能和特征、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数学在科学中的文化地位,数学方法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等;属于中观的,有关于数学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流的原因与结果,各个分支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内容上的对立与统一的相克相生的关系等;属于微观结构的,则包含着对各个分支及各种体系结构中特定内容和方法的认识,包括对所创立的新概念、新模型、新方法和新理论的认识。

查看全文

小学科学教学育人功能探微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小学教师要重视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科学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德育内容,要求教师要依据学科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状况充分利用好科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有目的地在科学教材中渗透教学。因此,本文从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发挥德育教师育人功能的作用以及具体策略展开深入研究。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育人功能;策略探究

小学科学是一门将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等内容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大量的存在于教材之中。因此,在实际的科学教学当中,教师要充分的发挥科学课程的优势,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在科学活动课上,要巧妙地依据学生性格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好课内外有机结合,从而达到科学教学的德育目的。

一、在科学教学中发挥德育教师育人功能的作用

科学教学作为小学阶段必修的课程之一,是学生接受科学启蒙教育的学科,也是展现出德育教师育人功能的主要手段。作为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不仅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更要肩负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任务。同时,科学这门学科内设多种教学内容,包含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卫生等多方面的知识,的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德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利用教材知识对于渗透德育教育起着积极地影响[1]。在科学教科书中有很多内容都是使教师发挥育人作用的大好时机。例如:科学教材中的某一章节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设置相关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进行假设,到底摩擦力大小是跟物体的重量,还是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等,再根据教材内容所设定的步骤进行实验设计,以此来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教材内容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逻辑思维方法,与此同时,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科学知识,能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有爱国情怀。例如:在学习古代科学家张恒所发明的候风地动仪的科学知识,学习古代四大发明,讲述科学家的故事等,这些内容都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对于教师发挥育人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在科学教学中发挥德育教师育人功能的途径

查看全文

传统电教媒体教学功能的实践思考

【摘要】电教媒体教学是当今校园中主要的教学手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电教媒体的教学都应用了全新的教学设备和资源,文章中通过对传统电教媒体在当今时代中的现状和表现形式等,探讨了挖掘传统电教媒体功能的实践路径和意义。

【关键词】传统电教媒体;教学功能;实践路径;思考

电教媒体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相应的教学效率,通过利用电教媒体教学的功能,可以将书本中抽象的知识和难以理解的事物进行主观上的传达,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的感悟和理解,传统的电教媒体和现代的电教媒体都有着不同的功能,文章中主要针对传统的电教媒体功能的挖掘进行了论述。

一、传统电教媒体教学在当今时

代中的状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科技水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电教媒体的教学面向了全国的各项教育当中,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电教媒体的教学造成了全面的冲击。现代化的电教媒体逐渐的被课堂教学所应用,人们对于传统的电教媒体教学有着不同的见解,很多人认为现代的电教媒体教学是当今时展的主题,是对传统电教媒体的更新换代,很多校园都将之前花高价投资的传统电教设备和器材进行了封存,并购置了更多的现代化媒体资源。这种做法浪费了大量的教学资源,需要我们每个人进行深思,挖掘传统的电教媒体教学的功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传统电教媒体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查看全文

声乐教学中伴奏教师的引导功能

高校声乐专业教学中的伴奏课程常被学生们称为“合伴奏”,是声乐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伴奏课上,伴奏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完整掌握作品外,还要纠正学生在音乐表达上的错误,从艺术处理的层面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感到,作为声乐专业的伴奏教师,其职能已不能仅仅局限于“我弹你唱、你唱我跟”的机械性钢琴伴奏技术层面,对学生而言,他们更需要的是能够从艺术表现力上给予其综合帮助的“带路人”;对声乐教师而言,他们更需要能够帮助其“查漏补缺、锦上添花”的“合作者”。①教学实践再一次对声乐伴奏教师提出了职业化要求:必须尽快从简单的钢琴伴奏“弹琴者”转型升级为专业伴奏课程的“教学者”。伴奏教师的功能再定位,涉及多个维度的话题。②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提出,伴奏教师要做一名好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歌唱技能,实现艺术表现力与歌唱技术的同步提高。在教学中,伴奏教师主要应实现三个方面的引导功能,即规范性引导功能、方法性引导功能和伴随性引导功能。

一、规范性引导功能—为学生建立正确的音乐语言表达方式

所谓“规范性引导功能”,是指伴奏教师要对学生的音乐语言的表达规范予以斧正,帮助学生建立专业化的音乐表达能力。在声乐专业本科阶段的伴奏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系统学习音乐的时间较晚,以高中阶段开始为主,并且接受规范化器乐训练的时间相对较短。这就很可能带来一个问题:学生的音乐基础较弱,在识谱学唱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低级错误”。例如附点音符时值演唱不准确、速度不稳、音高偏低,找不准音程关系,没有调式调性概念等。纠正这类错误,笔者认为其实质是要解决好基本音乐素质问题。因此,伴奏教师在这方面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就体现为做好规范性工作。做好引导性工作,解决“低级错误”,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视唱练耳,二是基本乐理。要从音准和节奏开始,引领学生解决最基础的问题,让学生对声乐作品中正确的音乐语言有清晰的概念。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解决基础问题,最好在矫正演唱的同时辅以视唱练耳等基础训练。例如,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菩提树》,整首歌曲多次出现了二度、三度音程和附点节奏。在与学生最初几次的合乐过程中,有的学生就会出现唱不准的问题。而《冬之旅》中的《晚安》,歌曲开始为d小调,之后又出现了同主音大小调转换—在d小调和D大调之间转换。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演唱时就没有注意到调性变化的差别。笔者采用的解决方法是,先从基本概念的认识开始,然后扩展到不同音程、不同调性的认识,并且进行适当练习,最后结合歌曲再去解决具体问题。这一过程不能仅就事论事,不能出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而应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学生做到音准准确后加入对歌曲的艺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再展现学生自己的艺术风格,这不仅考验伴奏教师的耐心,更考验伴奏教师的音乐基本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对伴奏教师的专业化要求,可以发现,伴奏教师除了要能够弹好乐谱,还应当是学生基础音乐素质的把关人和考核者。这是对伴奏教师职业功能的基础性要求。

二、方法性引导功能—为学生建立系统科学的音乐学习习惯

所谓“方法性引导功能”,是指伴奏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音乐学习方法、养成科学的认知习惯,最终具备独立处理、完成作品的能力。很多学生学习新作品都是听会的,他们更注重声音技巧的正确使用,却忘记了谱面也需要认真研究。有的学生甚至完全不看乐谱,靠一遍一遍地重复聆听、模唱学习作品。这样,学生一方面容易忽略谱面上标注的各种音乐术语,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没有动力去探究音符和歌词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因此,一些“高级问题”也在课堂上时有出现。例如,对歌曲的艺术风格把握不准确,对歌曲创作背景了解不全面,与作品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没有概念,等等。要解决“高级问题”,伴奏教师在课堂内容设置上需要更为用心。伴奏教师首先要注重自己与学生的互动内容,突出引导环节,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尽快有所收获。伴奏教师不仅要逐个讲清楚乐谱上标记的要求,更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例如,为学生介绍歌曲的艺术特点、创作背景,演唱歌曲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与学生交流演唱体会等。同时,还需要进行学习经验的交流,从过来人的角度介绍学习和创作过程的心得体会。举例来说,对于《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老一辈人耳熟能详的歌曲,“90后”的本科生们虽然能够准确演唱,但却欠一点儿味道,这就出现了声乐学习中的“高级问题”。笔者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首先是向学生介绍歌词文本背后的真实含义,如“我失骄杨君失柳”中“骄杨”“柳”具体代表什么含义;其次要对歌曲的创作背景加以介绍,如歌曲为什么名叫“答”李淑一,而不是“赠”李淑一,李淑一到底是什么人;最后,还要对歌曲中涉及的历史背景做简单的梳理。在学生掌握了相关背景知识后,进一步与其讨论如何用音乐的语言表现革命英雄主义、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同时由点及面,让学生课下思考运用同样的认识过程学习类似的声乐作品是否可行,自己应该怎么做。实际上,这一过程往往比简单合几遍伴奏要慢得多、艰难得多,但是学生们往往能够获得学好某一类歌曲的经验,最终还是提高了学习效率。由此引申,很多“高级问题”的出现,往往也是因为学生没有系统的学习习惯。作为伴奏教师,方法性引导的核心目的是要让学生在伴奏课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认为,良好的学习方法存在相通的适用性,对音乐专业的学生应当做到“三多二勤”。即,“多看”,就是要多查资料,多吸收前人的经验;“多记”,就是要手眼结合,除了看到还要记下;“多想”,就是要融会贯通,联系自身,为我所用;“勤写”,就是要把“好记录”变成“好记性”;“勤练”,就是要身心一致,把“好感悟”变成“好行动”。解决好“高级问题”,不仅是拼能力、拼条件的体力活,更是拼智慧、拼积累的技术活。伴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成为一名塑造者和培养者。这是对伴奏教师职业功能的延伸性要求。

三、伴随性引导功能—让伴奏教学成为富于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查看全文

功能解剖学实验教学初探

[摘要]目的探究功能解剖学实验教学授课方法和技巧。方法采用分组实验模式、活体教学模式、板书考核模式和交叉学科模式进行实验教学。结果通过教学改革既能活跃实验教学课堂气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结论实施有效的功能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功能解剖;表面解剖;板书;交叉学科

功能解剖学主要介绍人体器官结构和功能及人体结构配布规律,隶属于生物科学形态学范畴。在医学领域,功能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为学习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奠定基础[1],也是康复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习康复医学专业技能和临床应用课程及康复实践服务,是在认识解剖学结构基础上进行功能分析,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课程[2]。广西医科大学自2015年招收康复治疗专业本科,功能解剖学这一课程是在康复治疗专业上学习系统解剖学以后深入学习的专业基础课程,针对功能解剖学课程的要求和特点,笔者尝试对本课程的实验课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整和探索,现总结如下。

1分组实验模式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笔者对功能解剖学的实验教学进行了大胆尝试,在实验课开始时即随机将全班同学按3名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每组均有男女生组成,这样既避免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男生学习过于草率和女生过于纠结知识点现象,又避免了爱学习的同学扎堆学习和懒散同学扎堆聊天的现象。而平日的实验标本考核也以小组为单位录入成绩,即小组的考核成绩作为3名同学的共同成绩,这样就营造出优生带差生,勤生带懒生的积极学习氛围。在分组实验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小组之间进行问题讨论和相互考核,这样有利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活体教学模式

查看全文

功能解剖学教学现状与改革分析

摘要:功能解剖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学科,是结合多门学科的一门交融学科,因此相关学校在完成功能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研究及应用,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文从对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开展功能解剖学的教学现状出发,探索高校在开展功能解剖学时如何对教学进行改革以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功能解剖学;教学改革;选修课功能

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学科,它主要介绍人体器官结构和功能、人体结构配布规律(包括表面标志的摸认、结构器官投影的度量、层次结构的特点、各部肌力的力学分析、脏器毗邻的观察、血管神经的配布等)及其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是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课程内容复杂,涉及描述性知识点较多,对学生空间理解以及知识的整合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难以引发学生兴趣的现象。另外,随着教学的不断发展,新兴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涌入更是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入新思考、新举措。本研究通过分析功能解剖学的特点以及现状,以探索更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期更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1现状

人体每一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器官的形态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的变化影响器官的形态结构改变,形态结构的变化也必将导致功能的改变,功能解剖学属于一门综合性课程,除学习此门课程外,学生还需要结合生物力学、生理学以及康复治疗学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从人体结构到功能应用的转换。目前,功能解剖学课程教学现状主要表现为:首先,课程效果较差。本课程内容较复杂,涉及到描述性知识点较多且晦涩难懂。功能解剖学知识量大,且专有名词较多,医学名词有1/3以上源于解剖学,且与解剖学名词相关或由其派生出的术语几乎占医学专业词汇的七成[1]。对于刚刚开始接触专业课的康复治疗学学生来说,功能解剖学需要学生能够对重点部分比如运动功能系统、神经系统、上肢下肢以及脊柱区有较好的掌握,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课程效果并不理想,授课内容抽象化,教学方法单一,考查学生动手能力的环节安排较少,因此课堂较枯燥乏味,学生需要教师的推动才能多学习,毫无主动性可言。其次,功能解剖学不属于必修课,更不属于考研科目,因此学生对此门课程不重视,多数学生都持有“观望”的态度去看待课程。选修课普遍不受到大学生的重视,一方面,考试形式多为考查,学生不需要通过考试的形式获得课程学分,另一方面,该课程与考研不挂钩,对于那些以考研为目标导向的学生来说,课程选择较随意,上课认真度也将大打折扣。最后,实验室模型较少,且无活体标本。不同于基础医学院的学生,康复治疗学的学生在实训课上并没有活体标本可以用于学习,而功能解剖学的学习过程恰恰需要这一类别的实践,课程中的神经以及肌肉部分的学习都是理论性的知识点,对于神经、肌肉的走行,在人体中位置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功能,光靠理论知识讲述是完全不够的,这种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的模式,换来的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若能结合更多不同部位的模型及标本进行教学,增加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可以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更重要的是,这种实践式教学改变了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三维立体方位感,这对于功能解剖学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只有在充分理解晦涩难懂的结构之后,才能更好地将知识延伸运用到功能的学习之中。

2现有改进措施

查看全文

生物学教学功能研究论文

脑功能定位学说表明,人类大脑由两半球构成,大脑对人体的运动和感觉的管理是交叉的,左半球的功能侧重于逻辑思维,如语言、逻辑、教学、分析、判断等;右半球侧重于形象思维,如空间、图形、音乐、美术等。左、右脑半球犹如两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加工系统,它们各司其职,相辅相成,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思维活动。左右两半球信息交换的生理结构是胼胝体,它由两亿条神经纤维组成,每秒钟可以处理两半球之间往返传递的40亿个信息。传统的教学,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轻视形象思维的发展,影响着智力的提高。因此,我们主攻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是强化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形象思维在教学中的功能作如下探究。

1感知是形象思维的源泉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感知开始,主要通过视觉把所学的生物形象信息传递给大脑,在大脑中留下痕迹,当事情不在面前时,这种痕迹会再现出事物的形象,心理学称为表象。人脑用表象材料进行思维,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没有感知作基础,表象就不会产生,没有表象作材料,就谈不上形象思维。因此,要为形象思维准备丰富的表象,在教学中应抓好以下几点:①加强实验教学,这是形成丰富表象的主要途径,一个成功的实验,会留下深刻的表象,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实验过程,从中获得生动形象的表象。②运用形象教具,来丰富学生的感觉,如模型、图片、挂图等。③理论联系实际,广泛摄取表象,引导学生到自然界去识别生物、调查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等。④从声象教材中摄取表象,声象教材的优势,能同时唤起听觉和视觉的兴奋,促进左右脑协同工作,发挥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作用,以达到对生物本质的认识。在施教中,我们提倡多种生物信息的渗透,以便形成丰富多彩的表象。例如“两栖纲”的教学:①观察青蛙外部形态,从而培养学生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②观察内部的结构,掌握结构的特点。③观看青蛙生殖和发育电视片,理解变态发育的特点。④从几方面说明青蛙适应水生和陆生。

2能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只有理解生物知识,才能把握生物的本质属性。若脱离形象思维的支持,学生学起来就感到抽象、空洞、难学。学生感到难理解的知识,往往是难以想象所造成的。因此,学生在教师诱导下,主要利用视觉接受生物形象信号,在大脑中形成感知表象。然后利用丰富的感知表象,通过联想、类比、分析、综合、构思等形象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获得典型表象,把它表达出来,得到创新形象。例如用血循环这个典型表象,用联想和类比形象思维,结合形象特征,剖析脊椎动物中的代表动物,从而去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见下表:

血循环特点鲫鱼一心房一心室,一条血循环途径青蛙二心房一心室,两条血徨途径,动静脉血未分开晰蜴二心房一心室,有不完全隔膜出现,动静脉血分开家鸽二心房两心室,两条血循环途径,动静血完全分开

查看全文

化学教学功能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CAI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积极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但是,不少教师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时,没有深入领悟现代教育技术的真正含义,存在不少误区。合理使用多媒体手段,巧妙运用CAI课件,让多媒体电脑走进化学课堂能促进教育观念和教学形式的转变,真正体现其具有的丰富表现力,课堂教学的大密度,良好的直观性,极大的互动性等其他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优势。

[关键词]CAI辅助教学;巧妙设计;直观性;互补性;交互性;安全性;不可替代功能

CAI(Computer--AidedInstruction)指计算机辅助教学。它是集图、文、声、像为一体,通过直观生动的形象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识的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辅助手段。在教学之中使用CAI课件,目的是使用CAI技术来辅助教学,为了能够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而采用的,到目前为止,做课件的老师也的确不少,课件也做了不少,但是粗制滥造的却很多,在课堂、公开课中作秀、表演的也比较多,真正能恰如其分地用于课堂的就不多了。因此,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具有它本身的特点和优点,并且只有在正确的教育理论支持下,与原有的传统教学手段一起相互补充,共同运用于教学过程,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否则必然会过于花俏,过于卖弄,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或者,冲其量也只不过是仅仅代替了黑板的板书而已。

CAI辅助化学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应用比较普遍的是用大屏幕投影系统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结合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边讲边操作;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展示事实、创设情景、呈现过程、提供示范,必要时再辅以课堂实验等。这样的教学模式除了公认的信息量大、时间利用率高等优点外,我认为在设计时还应具有以下不可替代的功能:

一、直观性功能

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在现实刺激物的作用下,人脑中的旧表象重新配合,从而构造出与原有事物基本相符甚至完全崭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称为想象。丰富的记忆表象是培养想象力的重要手段。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大纲和考纲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象的水平是依一个人所具有的表象的数量及质量为转移的。培养想象力,就必须扩大充实表象的数量,改善已有表象的质量,以扩大已有表象的储备。

查看全文

激发学生能力凸现音乐教学功能

摘要:新课标的实施为音乐课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新课标下,一堂好的音乐课应该首先符合音乐新课程理念:必须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本文着重强调了优质的音乐课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发挥音乐学科的德育功能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

关键词:能力发展;音乐学科;功能

新课程的千变万化,音乐教师的变化乃是最核心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指音乐教师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反思、调整和角色的转换,自身的教学行为得到新的升华[1]。成功地上好一节课,上好一节深受学生欢迎的课,这是每位教师的追求。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什么才是一节优质的、能够深受学生喜爱的音乐课呢?

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学生的发展,围绕的是学生的成长,培养的是拥有发达智力、健全人格的人,实现的是教育的民主与平等。艺术类学科的目标是把每位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审美能力与表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评判一堂优质课,教师首先可以从教案设计的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等几个主要方面入手作一个科学的评价。根据音乐新课程标准关于评价的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应以音乐学科的特点和音乐教学的客观规律为依据,体现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规律(《音乐新课程标准》,2004)”,因此笔者认为,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理念,一堂优质的音乐课必须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发挥音乐学科的德育功能,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

一、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标四种价值中,“音乐的审美价值”是摆在第一位的,十种基本理论中,“以审美为核心”也是摆在首位加以突出的。音乐审美作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要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音乐新课程标准》,2004)。音乐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而达到对人的心灵陶冶[2]。因此,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第一条标准就应以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否得到重视和培养为标准。

查看全文

功能食品学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多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但地方院校的办校条件往往不足。在多年《功能食品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通过改变认识改进教学模式来弥补软硬件的不足,使学生最大程度地被工程化教育,以助我国功能食品专业工程教育的深度推进。

关键词:CDIO理念;改变认识;教学模式;探讨

国内工程教育(CDIO)的推行已有十年之久,在这轰轰烈烈的大潮中,一类院校成为主角,而占据高等教育多数的二类院校却身影寥寥,这种结果势必会滞缓我国工程教育的步伐。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1)客观因素:硬件设施和师资配置的缺乏;(2)主观原因:人的认识问题,基于客观情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对工程化教育感觉无从下手。如果说短期内客观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那么认识问题将成为扭转局面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希望通过转变认识,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以此推进二类院校工程化教育的深度,提高国家工程化教育的整体水平。在教授《功能食品学》的实践基础上,对课堂教学模式提出自己的认识,希望通过教学模式的改进,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依托和互为指导关系,并在随后的综合实践中得以验证。在此,以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为切入点,探讨工程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更好地推进我国工程化教育抛砖引玉。

一、教学理念

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存在对知识深度和对知识广度的要求,尤其作为交叉学科,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完成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详细斟酌,如何使学生不但有更扎实、更宽口径的基础知识,还要大幅度提高其应用实践的能力。而在当今形势下,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企业需要、具有时代特色的应用型人才,确是探讨和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功能食品学》是一门融合医学、化学、药学、生物、食品的交叉学科,涉及工程学、法学、商业及企业运作,是功能食品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抛开法学、商业和企业运作方面(专题讲座)的内容,需要我们把涉及到的医学、化学、生物学、药学、食品学等知识贯穿起来,使学生明白作为功能食品行业的专业人士,如何利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去预防、调节人体内环境的平衡;以及基于目前人类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如何利用专业知识去缓解一些疾病的发生。诚然,一款功能食品的问世,需要经历构思、设计、生产、包装到走向市场,而这些环节要我们在课堂或实践中完成相应的授课内容,激发学生思维,开阔其视野,赋予其真知,提高其认识,培养个人能力、团队协作、工程基础知识以及系统工程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不仅需要基础知识的广度,还需要专业知识的深度,更需要一系列工程技术知识的传授,加上前沿研究的把控,才能保证所授知识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如在讲生物活性成分膳食纤维环节,导入膳食纤维位列第七类营养素宝座的必然性因素(经济的发展、膳食结构的改变、文明病的逐年上升率等),而膳食纤维之所以可以改善这些文明病,则需要引导学生首先从膳食纤维的物理特性———分子结构分析,探讨化学结构特征———官能团(氨基,羧基,羟基),以及这些官能团具有的亲水性,接着从膳食纤维的空间结构———分子间作用力切入,至此引导学生总结出膳食纤维具有持水性和吸附作用,加之膳食纤维不能被小肠消化吸收(解剖和生理学知识),延伸出在预防便秘、降血脂和排毒养颜方面(吸附胆固醇、胆汁酸、有毒物质)的应用(产品研发)。甚至可以从膳食纤维的酵解产物———乙酸、丙酸、丁酸或乳酸谈起,这些产物导致大肠内环境酸度增大、pH降低,使大肠内渗透压增加,继而使粪便的含水量增加、干燥度减小,如此推出预防便秘的结论。这样的逻辑,能够使学生清楚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教学内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