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1 06:06: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学改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会计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随着时代步伐的快速前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会计管理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改革,会计作为一门传统的学科,也不可避免的承受着来自传统和创新的激烈碰撞的压力。我国为实现教育体系的改革,针对我国高校教学体系的缺陷提出了新型的会计教学模式,会计教学课堂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会计;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1引言
现行的会计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很难满足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的培养。会计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掌握会计操作技能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在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充分认识会计专业实践的重要性,采取各项措施,才能不断提高会计实践教学的水平。
2目前会计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2.1教学模式缺乏多元化。传统会计教学是由教师在讲台上拿着教材对下面学生直接讲授,对课本里面的知识和原理进行阐述,案例分析讲解,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缺乏交了沟通,下面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这种僵化且被动的模式不符合现代职业教学理念。2.2教学内容滞后。目前会计主要的方向定位是企业内部财务的数据管理,从而开设的课程也是以这个为起点,着重企业内部成本控制,以关注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为主。但是,决定企业的发展是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决定的,忽略了外部因素对企业的发展影响,对企业必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目前会计课程体系中对外部因素的分析的课程开设少之又少,整个财会课程完全着重会计分录的书写,账本登记,报表编制的传统账务处理。这个对现代企业需要的中高端的技术性综合人才需求的培养相去甚远。就目前来讲,教学观念还是相对落后。2.3过于侧重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传统会计教学侧重灌输学生理论知识,却忽视了指导学生如何将这些知识的融会贯通,解决日后财务工作中出现的复杂问题。学生能学会如何去做分录,编制报表等一系列财务操作,但是在如何利用这些生产的信息帮助企业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与会计问题方面显得不足。
设计教学改革研讨
1课程设置中教学过程、学生设计完成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1)课题布置范围不易确定(学生存在个体化差异性),缺乏科学合理性,
(2)课程内容枯燥无创新,缺少师生之间艺术互动交流,
(3)指导布置设计作业占用时间过多,
(4)设计
2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建设
会计教学改革研讨
一、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不足
1.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缺失。
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育,轻视职业道德培养的问题。绝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会计职业道德的课程,但课时很少,法律法规的东西很多,•138•偏重死记硬背。而高职学生是未来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预备军,大学学习期间是他们职业道德观念初步建立的阶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对于今后的学习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终身教育体系包括公民自身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既包括纵向的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所受到的教育;既包括知识的学习,也包括职业道德的培养。
2.学生人际交流技巧的缺失。
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让学生认为会计部门很重要,他们会偏激地认为企业除了会计部门外,其他部门并不重要,很多决策只需要和企业管理层交流就可以。所以在大学学习阶段一味地在会计核算环节中训练,很少去思考如何与其他部门的同事进行沟通、交流。另外,高职会计学生与其他管理类学生相比,性格本身更为内向、沉稳,很多学生将“严谨客观,谨慎负责”的原则等同于“缺乏创新,保守古板”的职业性格,无形中抑制了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
3.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失。
教师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以生物技术专业的部分必修课程为例,任课教师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学生考核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实践,主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实现传统的常态的“传道、授业、解惑”向非常态的“悟道、受业、生惑”教学转变;实践教学实现学生“会操作”到“会思考”再到“能实战”的转变,突出技术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学生考核体系注重过程、注重能力,实现由“考生”到“学生”的转变,达到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改革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高等学校的第一要务。而对于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是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选择。为实现这一转型,引发了奋斗在一线的教师和教学管理岗位的各个学者的思考与探索。怀化学院宋克慧提出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中,合理确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素是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1]。南京工程学院吴中江指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教学方法、质量评价标准、培养途径等方面的改革与突破,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保障[2]。鲁东大学刘焕阳教授指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应立足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和教学体系建设、教学支持和保障体系建设三大系统工程[3]。不论从哪个观点出发,从理论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模式大同小异,但结合到各自学校所属地方经济的差异,教学实际有很大差别,也有不少同仁进行了相关的探索与实践,有针对课程体系的,有针对实验教学的,有针对专业实训的等等,相互之间不能照搬照抄,且具有可操作性的针对具体教师教学环节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较为鲜见,仍需地方本科院校不断努力进行探索。作为地方本科高校的邢台学院,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责无旁贷。结合我校办学地位和邢台地区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我们已经制订了13版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培养目标,设置了相应课程,在此基础上,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教师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将成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笔者以生物技术专业的部分必修课程为例,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学生考核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实践,希望能对地方院校的本科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理论教学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到“悟道、受业、生惑”的转变
理论教学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到“悟道、受业、生惑”的转变,关键在于授课内容的“精”与“实”。“精”是指课程设置精选、理论学时精减、教学内容精细;“实”是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4]。《微生物工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主干课,同时又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之一。只有将理论充分的联系实际才能将之学好学活,教师的选材非常重要,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也应随之创新,灵活运用。在这方面,教师主要结合自身的科研方向,尽可能的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如讲解“生产菌种的分离与筛选”以“纤维素酶产生菌的分离与筛选”为例,讲解“诱变育种的一般程序”以“番茄灰霉病拮抗菌的诱变选育”为例进行,将科研问题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同时将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渗透在理论教学中。对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存在的疑问在理论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分析、化解,使学生自然顺畅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激发其思考、分析问题的热情,提高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二、实践教学实现学生从“会操作”到“会思考”再到“能实战”的转变
广告学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广告学教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其改革方向主要是由“封闭”向“互动”转变、由“感性”向“理性”转变、由“创意”向“务实”转变以及由“平行”向“交叉”转变。基于这些改革方向,可以通过革新教学理念、重视内涵价值、设置实验课程、构建实践平台以及优化评价体系等策略给予支持,从而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前瞻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模式的务实性以及设计技能的交叉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媒体;广告学;教学改革
广告学是培养广告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业界对广告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从能力层面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人才要具有较强的数字表现能力,能够在不同界面进行广告设计,并且广告内容不只局限于主题的呈现,还要表达更深层次的内容。另外,由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传播渠道更加复杂多样,广告人才需要具备出色的整合能力,实现广告资源与传播渠道的匹配对接,从而在纷繁的广告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在这样的要求下,广告学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广告人才。
一、新媒体环境下广告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基于新媒体环境下对广告人才的需求,广告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以下进行详细阐述。(一)由“封闭”向“互动”转变。传统的广告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等内容,而这些媒体虽然能够实现信息的传播,但具有较大的延迟性,即不能在第一时间完成信息的,比如当我们通过报纸了解某个消息时,已经与消息的发生时间产生了较大的时间差。在新媒体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后,广告信息的传播速度获得了极大提升,而且还能通过相关平台与受众进行互动,从而进一步提升广告信息的影响力,尤其是一些直播平台,基本可以实现广告信息生成与传达的高度同步,让人们第一时间获得信息内容。这样的形势下,广告学教学应在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上进行由“封闭”向“互动”的转变,不仅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还要鼓励学生基于自身需求选择学习方式,并能在与教师的充分互动中获得价值更高、内容更为丰富的广告知识。通过这样的转变,能够让学生对新媒体获得更充分的认知,在了解其优势的同时也能将其不足“了然于胸”,从而为新媒体广告学知识的传达创造有利条件。(二)由“感性”向“理性”转变。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使信息的“不对称性”格局得到改变,人们能够通过更多渠道获取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信息滞后所造成的决策危机进一步减弱。而对于广告行业来说,原先依靠“新奇”特征获取人们注意力的方式在新的信息格局下不再具有优势,比如过去有的广告信息在制作时刻意夸大广告效果,就是借助人们信息获取渠道狭窄这一特征达到宣传目的,但在新的形势下如果广告行业想要继续发展下去,需要转变广告信息的制作方式,实现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目的是增加广告信息的内涵价值,通过文化感染力激发人们蕴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从而提升人们对广告信息的认可度,实现更好的广告宣传效果。从这一角度分析,深刻的情感共鸣是新媒体时代广告行业的重点关注内容,想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做出调整,要让学生认识到提升文化修养的重要性,而不是只追求外在形式的“华丽多姿”,那样虽然能让广告信息闪耀一时,但却会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三)由“创意”向“务实”转变。追求“创意”是广告设计中的核心思想,如果没有“创意”则意味着广告内容毫无特色,进而会在广告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这里所谈到的由“创意”向“务实”转变,并不是说“创意”不再重要,而是针对“创意”方向的调整。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广告人士在追求“创意”时将重点放在了营销层面,希望设计出的广告不仅信息丰富,还需要像艺术品那样形式精美,但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同时达到这两个目标具有极大难度,如果执着于此,则会让广告教学变得虚浮,成为无根之萍,从而极大影响广告人才的培养效果,比如在有的广告教学中,教师会将广告外在的呈现形式作为重点,要求学生“无所不用其极”地达到博人眼球的效果,但是却在广告内容质量方面没有严格把关。针对这样的情况,应该在教学理念上做出调整,充分认识到追求“创意”应该以“务实”为基准,如果“务实”程度达不到要求,“创意”就可能变得一文不值。只有让广告作品首先满足实际需求,然后再以此为基础思考提升艺术价值的方式,即凸显“创意”,才能让广告作品走得更远,达到更高的水平。(四)由“平行”向“交叉”转变。传统媒体广告与新媒体广告相比,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劣势,但是也具有自己的优点,比如纸质媒介广告有着独特的设计方式,并且依托独特的运营方式拥有特定的读者群,因此在广告教学中不能一味传达新媒体广告知识,而是要将传统媒体广告融入其中。由“平行”向“交叉”转变,代表的是广告教学理念的变化,目的是促进广告教学通过“各取所长”提升最终的教学成果,比如在借助新媒体技术、渠道等进行广告信息传播时,广告信息制作要像传统媒体那样经过较为严格的审核,从而为提升广告信息质量提供保障。另外,广告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也是愈发紧密,除了各种技术类学科外,人文性学科也是推动广告学良好发展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重视“理性”的潮流下,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会影响到广告作品的内涵体现。学科“交叉”是广告教学的必然趋势,这要求广告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必须做出调整,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告教学获得更好地开展效果。
二、新媒体环境下广告学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研究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检验医学有了巨大的发展,目前已经与世界水平接轨。内容上,检验医学实现了临床微观到宏观的融合贯通,检验结果的作用从过去偏向于病后解释转变为前瞻性的预测;在技术上,随着新的实验方法和制造业方面的进步,实验开展更具自动化、床边化和精细化的特点[1]。这些进步在实现疾病诊断跨时代变革的同时,对检验人才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实验诊断学作为检验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检验联系临床的重要纽带,也是引导医学生步入实际工作的桥梁。过去由于教学设备的老化和滞后,教导方式单一和枯燥,学科定位模糊和目标不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与临床实际应用存在较严重的脱节[2]。本教研室自2014年起对实验诊断学进行教学改革,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校对实验诊断学进行教学改革前后的两届医学检验系共1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接受传统教学的学生共计47名,作为对照组;接受改革教学的学生53名,作为观察组。1.2方法。传统教学方式紧贴教学大纲,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安排学时安排为3∶1,教学流程为“讲课-实验-考试”;改革教育方式的要点如下:(1)教研室成立实验诊断学教学小组,师资力量由过去的单纯的检验科老师增加为由临床内科、检验科专业老师共同组成的团队,教学小组绩效考核项目纳入学生对教育质量满意度的评价;(2)教学目标以训练学生临床思维、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判断能力为主,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树立职业信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3)教学方式增加病例引入式教学、增加学生临床内科、检验科见习课课时、也增加学生在教研室科研项目中的参与机会,力争教学内容当场消化;(4)课后作业增设文献调查、案例分析和实验报告等多种方式,旨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与视野。1.3观察指标。1.3.1期末成绩考察。两组研究对象均于学期末进行笔试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笔试考察包括基础知识25分,检验原理25分,临床思维25分和综合能力25分,共计100分;实践操作考察学生动手能力,共计20分;学生总成绩中笔试占80%,实践操作占20%,满分100分,60分为合格。1.3.2教学整体满意度调查。由学生在期末时在教务网上评价完成。调查表由课程安排、教学质量和教师教风三部分,共计21道题组成;评价等级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教学整体满意率=持满意评价的例数/总例数×100%。1.4数据处理。收集两组研究对象期末考试成绩、教学整体满意率等于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研究对象期末考察总成绩及合格率。教学改革后,观察组期末总平均成绩和合格率分别为(80.21±9.78)分和88.86%,均高于课程改革前对照组的总平均成绩(74.23±10.25)分和合格率85.11%,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总成绩比较用t检验,t=3.2678,P=0.0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合格率的比较用χ2检验,χ2=0.2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就考核具体内容分析来看,两组比较用t检验,检验原理t=2.37,P=0.02,临床思维t=3.41,P=0.001;综合能力t=6.64,P<0.001;动手能力t=6.44,P<0.001。以上四项考核内容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础知识t=1.44,P=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2.2两组研究对象对教学整体满意度评价。教学改革前后,对照组和观察组学生在课程安排、教学质量和教师教风上的满意率分别为(57.45%和79.25%)、(63.83%和73.58%)和(76.60%和86.79%),可见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整体满意度较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植物学教学改革探究
一、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知识体系陈旧。传统的理论授课,教师往往吃透一本教材,准备一套PPT讲稿即可对该课程进行多年讲授,教师对每个章节内容理解的深度,知识体系的更新速度难以保证。知识传授的效率低,又难以激发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往往停留在教师读课本,学生背课本的阶段。
2.单纯重视理论教学。部分院校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无法有效开展植物学实践教学环节。植物学教学仅仅停留在书本理论知识以及考试考核阶段,有限的理论课程学习之后仅凭一张答卷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自然界中各种植物样本,无法对所学知识有更透彻的理解以及更深刻的记忆,无法对植物学课程产生求知欲以及兴趣,仅仅为应试做准备,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3.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传统实践教学往往采用一套僵化的固定模式:选取固定实践场地——沿固定线路采集标本——对采集的标本整理归档。植物识别成为整个实践过程的主体,学生实习过程无异于背诵植物名称比赛,流于形式,得到的知识碎片化、零散化,技能训练有限。
4.实践教学环节时间安排失当。传统教学模式中,实践教学环节大大滞后于理论课程,往往是在学校将全部理论课程讲授完毕才安排教师带领学生去野外实习,甚至有的学校将实践环节设置在理论课结束后一年以后。在这段时间内,学生在理论课堂学到的知识不能得到及时地巩固与加强,又因为缺乏实地观察使得学生对于理论学习的热情下降。当有机会去进行野外考察时由于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不能合理地将理论知识与见到的植物相对应,实践实习效果大打折扣,不仅浪费教学资源也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往往结果事倍功半。
二、教学改革的路径
浅谈统计学教学改革
摘要:统计学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目前课程教学仍局限于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式,有必要将实践式项目教学模式引入到统计学教学当中。为此,本文分析了统计学实践式项目教学的基本模式和步骤,并从教学内容优化和教学模式改革两个方面,提出了统计学实践式项目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统计学;实践式项目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统计学课程在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地位。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分析、解释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其目的就是探索数据的内在规律性,除去不确定性的雾纱,使人们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更深入的把握和了解。作为一门专业技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对于非统计专业的经管类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能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为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打下基础。长期以来,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统计学课程在国内外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德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大学普遍把统计学作为商科的核心课,有的甚至把统计学与管理学、经济学一起列为A级核心课程。在我国,作为经济类、管理类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统计学是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九大核心课程之一。尤其对于我国众多工科院校的管理学院本科生来说,绝大多数专业不开设计量经济学,在这种背景下,统计学课程教学便成为学生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数据建模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总之,统计学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建设好统计学课程,对于保证学生整体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二)当前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一是现有内容与其他课程特别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有较大重复,需要从课程体系的全局出发进行重新设计和整体优化;二是课程内容相对陈旧,对学科发展的新方法、新趋势反映不足,尤其是没有体现出以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处理为核心的思想;三是教学内容的片段化问题突出,突出表现为各章节教学案例的关联性和连贯性不足,授课教师往往对于不同的知识点选取不同的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其次,在教学模式方面,目前仍然停留在以理论推演、数学证明和手工计算为主要内容的理论教学模式。然而,当面对数学类计算的时候,学生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形成焦虑情绪,致使其工作记忆下降,最终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和教师教学质量降低的教学现状。在这种现状之下,教师填鸭式的授课方式早已不适用于课程教学,学生光听不做只能继续加剧数学焦虑现象,对统计学最终拒之千里。
二、统计学实践式项目教学模式与步骤
(一)统计学实践式项目教学的基本模式。统计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必须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否则学生难以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把实践式项目教学方法引入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将学生从课堂带到课外,通过实践操作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应用至具体的统计项目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方法、知识和相应的软件操作,最终达到“理论学习与知识实践的一体化”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和效率。基于实践式项目的统计学教学强调“应用型教材、统计软件和实践式项目”的三维依托和“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四项能力培养,具体如下图所示。(二)统计学实践式项目教学的基本步骤。统计学实践式项目教学主要包括以下4个基本步骤。第一,项目选取与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结合自身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和兴趣,选取既能够报账数据资料的可得性,又能够通过系统应用和掌握统计学知识体系的调查项目。第二,项目分解。以四项统计能力培养为导向,将选定的项目细化为具体的子项目,将其与相应的统计学理论知识点和学习目标进行对应和匹配。第三,关联知识讲授。教师根据完成各子项目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方法和软件操作,进行理论教学和软件应用演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成就感。第四,项目训练。教师按照四项基本能力的顺序,每当讲授完某一个子项目的关联知识,便可以引导学生将相应的知识应用到对应的子项目实践中,并通过软件操作形成阶段性项目成果。
金融学实践教学改革分析
一、绪言
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金融业发展十分迅猛,我国金融制度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不断健全,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要求高校培养懂得金融行业运行规律的高素质人才。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无论是高考还是研究生入学考试,金融业均成为各类毕业生的首选专业。在此社会背景下,各个高校均争相开设金融学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金融学专业人才。从金融行业的属性来讲,由于金融学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授课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通过分析可知,目前部分高校的金融学教学环节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践教学效果不突出等等,这直接影响培养学生的质量。因此,在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现实背景下,深入探讨金融学实践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梳理文献可知,现阶段主要代表文献有:胡静寅(2012)通过分析国际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介绍多种实践教学方式的运用,着重从提高教师素质、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对策建议。[1]敬艳丽(2014)以宏观经济学为例,认为其实践教学方法有专项课题法、社会调研法、案例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2]吕晓英(2017)在分析实践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探讨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转变教学观念,形成多元化、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辅助手段和设施建设,改革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等措施。[3]马少康(2017)指出当前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就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的模式展开研究。[4]刘加林和周卫军(2018)探讨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开展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时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考核等五个方面分析改革思路。[5]王新华等人(2018)分析了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学活动缺乏组织与领导;计划性不强,不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教学活动缺乏高素质教师指导团队;缺乏校内外教学基地的支撑;教学活动形式单一,无法与第一课堂有效融合。[6]梁姗姗(2018)以产业经济学为分析对象,分析经济类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及实践性教学的整体框架设计和具体教学方法。[7]上述文献就目前经济学科实践教学的模式及其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发现。在现有文献基础上,本文将对金融学实践教学环境展开有针对性地分析。
二、金融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金融学发展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经济学、金融学等专业人才需求较多,对高校培养相应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对高校金融学教学的实践可以看出,近年来,金融学专业具有如下发展特征。一是知识体系更新快。金融学属于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伴随着金融市场及宏观环境的变化,金融学知识体系也呈现出快速的更新速度。如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移动支付及供应链金融等异军突起,这些金融领域的新变化,均需要高校金融专业择时吸引进来。二是应用性较强。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市场经济的血液,各行各业均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因此,金融学专业显示出较强的应用性,如何依据不同行业特点,为其提供资金支持,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此外,金融市场瞬息万变,这也为培养金融学人才提供了机遇。三是开放性。金融学是应用经济学学科下属的一个重要专业,各高校均将其视为重要的专业进行建设,从而使得金融学不断得以完善,金融学具有包容、开放的专业特征,这不仅指其吸纳其他专业的开放性,而且也是能够普惠到广大人民群众中。比如,金融学在研究金融支持生物制造先进制造业时,注重学科间的融合;金融学其自身的投融资功能被那些热衷投资的人士积极利用,并积极投入到股票市场。这些均表明了,金融学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二)金融学实践教学的发展现状分析。由上分析可知,金融学专业具有知识更新速度快、应用性强、开放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金融学实践教学的着力之处。通过对金融学实践教学环节的考察可知,现阶段其呈现出如下特征:首先,金融学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由于金融学的专业特点,金融学专业多个课程,如《金融计量学》、《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等课程,在编写和修订教学大纲时,均将实践教学提升到较为重要的地位,通过增加相应的实践教学学分、完善校内和行业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其次,实践教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校内实践教学主要依靠计算机上机操作,通过模型验证、设计金融产品、综合开发等多种形式,学生掌握现代金融市场操作、商业银行运行、资本市场投融资、期货及期权等运行规律;校外实习主要有去商业银行、企业等进行顶岗实习,熟悉金融市场运行特征,掌握存贷款及融资等主要环节。校内和校外实习,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系统,有助于学生掌握现代金融的核心知识。第三,金融学实践教学内容不断丰富。由于金融市场的日新月异,许多金融衍生产品问世,加之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及普惠金融等的兴起,金融学实践教学内容也从早期的校内计算机上机模拟操作,逐渐发展演变更加注重校外行业定岗实习、深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中,深入金融中介和企业中,掌握金融需求及金融市场变化特征。从而使得金融实践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三)金融学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分析。尽管各高校均十分重视金融学实践教学的发展,然而,通过分析可知,现阶段金融学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够。部分教师对金融学实践教学认识不够,主要体现在:将金融学专业视为文科专业,认为动手操作不重要;对实践过程及实践要求贯彻不到位;将实践教学简单化处理,将其简单地认为上机模拟操作;实验内容简单,实验与现实脱钩。二是金融学实践教学效果还不够理想。多数金融学课程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合并在一起进行授课,并未将实践环节单独进行,即使毕业实习有长达6周的实习期,然而缺乏相关老师带队及监督,实习效果不佳;此外,部分学生对实践教学不配合,这也是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三是实践环境有待完善。多数高校金融实践教学环境不完善,校内金融实验室硬件设施老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验效果;校外实习基地利用率不高,顶岗实习、深入企业调研等实践教学模式占比较低。因此,实践教学环节有待进一步完善。导致上述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教师教学思想不够解放,不够与时俱进。金融学是一门知识更新较快的学科,从事金融教学的相关教师应该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并且身体力行,将其视自身的终身事业。然而,部分教师对金融学实践教学理念认识不够,对实践教学的特征和运行规律缺乏必要的领悟,导致金融学实践教学的效果不理想;此外,高校相关制度不完善也是实践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教学管理中缺乏对实践教学的严格要求,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指导;对于实践教学取得的重要突破和教学成果等,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
三、金融学实践教学改革模式分析
为了进一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金融学应当有所作为,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具备扎实的懂得实践操作的高素质人才,这就需要完善金融实践教学模式,推动金融实践教学科学发展。(一)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应该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学实践教学模式市场需求是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是高校金融学教学的重要价值遵循。这就需要高校在确立金融学实践教学改革时,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改革总方向,明确市场的需求特征及演变特点,以及其对金融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并确立具体的教学改革模式。具体来讲,需要用市场需求的视角来审视金融学实践教学,对那些不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实践内容予以修订,建立全新的实践体系。(二)在教学资源方面,确立开放性、丰富的实践教学案例库实践教学离不开案例和具体的数据分析,在金融学实践教学资源的汇聚方面,应该以开放性的视野,及时到行业、金融机构去选取经典的案例,根据案例形式的区别,将其分为验证型、案例剖析型、综合型等多种类别,将其整理分类,不断充实案例库;此外,还应结合学生特征,开发和研究相应的案例库,将案例成为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资料来源。(三)在教学团队打造方面,打造一批懂得现代市场需求、掌握现代教学规律的团队教育质量高低与教师授课能力成正比,这就需要强化金融学实践教学团队。通过定期邀请行业专业人士来高校进行讲座,让教师了解行业实际运行动态和运行规律;此外,教师还应走出去,与其他高校的教师进行座谈,交流实践教学的心得,不断提高授课水平;此外,还需要教师掌握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理解学生心中所想,用心倾听学生心声,掌握他们的动向,从而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四)在课程建设方面,重点打造两门主干课程实践教学仍然需要具有理论课程做基础,这就需要完善现有教学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重点打造两门主干课程。比如根据金融学专业特点,重点打造《融计量学》、《金融市场学等》等课程。通过在前期理论授课基础上,围绕金融计量、金融市场的课程基本要求,在案例选取、实践教学方式、实践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完善,培育出金融主干课程。从而不断丰富金融实践教学。
针灸学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传统针灸学授课方式枯燥,为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对授课方式进行改革。
关键词:针灸学;授课方式;临床实践
针灸学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技手段研究经络、腧穴、刺灸方法、治疗原则、作用机制及疾病防治规律的一门学科[1]。随着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国家的大力推广,人们对传统医学的认识与依赖性不断增强,针灸作为中医适宜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针灸推拿、中医、康复技术及其他相关专业(如医学美容等)的课程安排中占有较大比重。如何让学生高效掌握针灸技术,是针灸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传统教学方式具有一定局限性,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针灸学教学质量。
1针灸学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之处
1.1授课方式单一。传统针灸学授课顺序是:先以灌输式教学方式教授经络腧穴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之后进行刺法、灸法学习(以练习为主)。此授课方式将理论和实践完全割裂,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容易因过多的机械性记忆内容,而对针灸学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1.2重理论,轻实践。传统针灸学教学侧重经络腧穴内容讲授,如记忆和归纳经络循行部位、主治病症,腧穴的解剖学定位、主治病症以及穴位配伍规律和临床应用等,忽略刺灸法、罐法等的操作训练。不少学生反映会将大部分课余时间放在记忆理论知识上,以免操作时忘记经络循行以及腧穴定位。部分学生因对针灸心存畏惧,从而刻意避免操作练习。所以,经常会出现学生理论考试成绩优秀,但不能或者不敢进行简单的进针、行针、艾灸、拔罐等基本操作的情况。1.3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现代疾病谱更新迅速,而针灸学教材内容却没有及时调整,相对滞后[2]。在现代科技的影响下,针灸学新器械、新技术等蓬勃发展,大部分已被证实或推广的针灸技术及新病种针灸治疗方法并未被收录教材,教学内容明显滞后临床,不利于指导学生临床实践。
2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