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德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1 05:20: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学德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学德育教学探索
[摘要]从义务教育的角度来讲,德育是提高整个社会公众素养的根本,由此,国家对这种基础性的教育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是有一定道理的。本文针对小学德育与教学的关系进行论述。
[关键词]德育;基础性;评价
一、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对小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要重视合理性,这也是教育工作规范性的表现。当前,我国小学德育工作中还存在许多缺少政策制度与规范性的因素,在这里面我们还可以从规范性的角度来分析德育工作的合理性,因为制度的出台是要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与理智性的,并与我国现在的社会风气具有一定的联系,当今的社会风气日益功利化,导致现行制度也发生了改变,甚至偏离了原来的轨道。也就是说现代的小学教育已经出现了一些无法预见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通过对个体道德教育塑造成功的典范进行鼓励和奖励的激励机制,这是一种可以通过激励机制附合个体道德的行为来实现道德的行为,从而达到道德教育的成果,实现科学的教育评价的体系。从我国现今的德育评价来看,我们对小学生的德育还是积极的,但是德育工作中从让孩子们一直做一个乖孩子、乖娃娃、小红花、小红旗、好孩子,到包含各种奖励在内的激励成为让小学生停留在光环下的一个成形的外界环境。从激励的角度来看,这种积极的评价成为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其存在的市场的,因此,学生在社会道德环境认可的前提下,可以快速地找到自己的行为榜样。但是我们发现,当人们一直处于一个积极的没有批评的空间里,一个人在道德上就容易出现因果倒置的问题。从理论上来讲,在德育过程中,如果在批评中加入适当的激励,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得更加积极,思想上也会更加要求进步。从这一角度完成激励的人不会成为原来那种基于道德产物下的楷模小学生,而是遵循着自然规律而形成的道德素养,这种方式将成为更成功和符合人性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是也不能否认在现实中,使用这种方式也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料的消极影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小学生的时候,要能够积极地暗示学生其中积极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在德育过程中需要表现出来的适度的激励机制。
二、完成意识形态领域的适度化
因为现阶段的小学德育中出现了过度表扬学生的趋势,因此我们要重新定位完全意义上的人的理论,使人性价值的稳定性与可塑性都发挥优点。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般要保证自己的教育角度能对学生施加足够的影响,从而让小学生失去了选择的权力,这种粗暴的道德教育掠夺使学生对意识形态的宣传无法实现真正的意识与行为上的统一,教育机构可以在教育者认清当前的道德教育的前提下形成意识形态的教育,例如:当前小学生的一种进步的表现就是加入少先队,这是一种对现代的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与顺从,也是一种人们从众心理的表现,但是经过多年,这种教育的顺从性,使这种意识形态教育表现得非常成功和根深蒂固。也正因如此,一些无意识加入或不想加入少先队的小学生就被孤立了起来。
浅谈美术教学德育渗透
一、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要想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从教材中挖掘德育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例如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道德文化。美术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通过具体的、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来,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优势。例如在欣赏梵高的作品时,一开始学生对其作品抱有质疑的态度,但经过对画家的生平介绍和对典型作品的分析和理解,感悟到画家通过绘画传达的精神品质与风格特点,学生能以包容理解的态度去看待其作品,这种心理状态的变化对欣赏之后的每一个艺术派别都能引发学生的审美心理体验,获得情感和道德的教育,在赏析过程中,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帮助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文化观,提高道德修养,是引导学生进行美的欣赏和创造,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捕捉教学中的德育契机
杨振宁教授指出:“渗透性就是在你还不太懂的时候,在好像乱七八糟的状态之下,你就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很多东西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经过了一个长时期的接触,就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懂了,这个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一个人在思想品德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形成的道德观念,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所以在具体教学管理中,渗透德育教育应讲究“悄无声息”,准确地把握字里行间潜在的德育教育内涵,渗透一定要找到恰当的时间合适的内容进行,不能强行渗透。很多老师会把美术课堂上的德育教育变成上思想品德课,说教式的教学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笔者认为可以在上课结束前,花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或者讨论下节课怎么上,自己要做哪些准备工作。这些看似与德育不相关的举动其实也是潜在的进行德育渗透。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来带动课堂的良好氛围,学生个性和主体地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创造性会得到激发,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德育教育的应有功能。
三、体验创作中的德育情感
美术作业完成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诸如工具的准备、技能的掌握,知识的理解等等。“老师,我不会画”、“老师,我没学过”、“老师,我忘带铅笔了”等等理由导致作业拖沓,质量不高。所以教师在布置课堂作业时,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教育功能。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材质带来的新奇与乐趣,比如第一次使用刮画纸创作作品时,学生表现出来非常高的积极性,觉得很有趣。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创作工具进行示范,比如用圆珠笔示范一幅风景画,学生会很惊奇,“老师不怕画错啊!”,怕了就永远不会尝试新的工具,不能体验这种创作方式带来的乐趣。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校本德育教学思考安排
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局部,校本德育课程的建设。各学校要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课程改革的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积极探索,有效推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如何使学校德育能够与新课程改革同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成为了德育工作新的课题,自年区教育局开始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德育课程建设的意见》中,就德育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模式和课程管理等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德育地方课程的建设摸索了经验,为了更扎实地推进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强校本德育课程的建设,特提出如下布置。
一、提高对校本德育课程的认识。
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效果的纽带。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以往的国家课程统领、学科课程本位和选修课程主体的课程结构做了很大的调整,将10%12%课时给予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了三级课程并行的层次结构,同时,加强了学科的综合性,设置了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新的课程计划还建议适当减少选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这些都为校本课程建设发明了条件。必需清楚地认识到校本德育课程建设,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局部,区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分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保证,展示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的重要载体,各学校应树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观,把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放在外地区、本学校文化背景和学生差异发展的背景下开发和研究,要使校本德育课程成为学科课程的有力补充,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积极稳妥地开发可供学生选修的德育课程,使区德育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二、开发研究校本德育课程。
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校本德育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育人宗旨和教育特色。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提高,校本德育课程不是狭义的书本课程,更多应该体现社区自然文化和学校文化,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因此,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深入挖掘校内外的课程资源,研究课程设置,组织相关人员,利用12年的时间开发反映本校教育特色,适合学生发展,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德育课程,合理安排好课程时间,培养课程教师,探索课程模式,加强课程管理,真正使校本德育课程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区教育局将把校本德育课程建设纳入德育评估指标,予以保证。
美术教学德育教育思考
一、提升自我,为美术教学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奠定良好基础
教育的实施者是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首先提升自我修养,博览群书,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同时,还应加强业务能力,吃透教材,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自然结合,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并不是把德育的内容强加依附在专业知识的讲解中,更不是把专业知识本身就蕴含的德育规范剥离出来,对学生进行专门说教,那就恰恰违背了德育渗透的本意。我们所强调的德育穆透是要挖掘和利用专业课程教学自身蕴涵的德育资源,创设情境或直接将道德规范、学科的前沿思想、先进方法、理念融汇在专业知识的技能的传授中,让学生在完成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不知不觉接受德育因素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
二、教师在美术课堂中,融入德育教育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新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在小组合作中融入德育教学,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在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教育理念也在不断的革新。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也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尤其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自主学习的能力较低,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相互之间的交流与配合,各自的分工与合作,这些都能够有效的锻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及互相谦让的品质。(二)在艺术欣赏课中,渗透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思想波动大,自我意识过强的年龄时期。尤其在90后、甚至2000后的学生当中,崇洋现象过于严重。针对当前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心理结构,在美术欣赏课中,通过对我国传统艺术作品的赏析,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文化遗产,认同古现代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在学习中国美术史的时候,可以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比如,在欣赏《清明上河图》时,通过布置课前任务,让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从作者、内容、布局、艺术手法、历史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并写出学习心得。课上,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带领学生一起进入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从市郊景色、汴河、城内街市三个部分感受当时的繁华景象。画家通过对汴京城内建筑、商贸、交通、运输几个方面的描绘,再现了北宋都城的繁华和发达,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史古画中所罕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这一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珍品,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被奉为经典之作。学生通过欣赏《清明上河图》,不仅能够认识我国人民非凡的创作力,同时也能够在开阔眼界,提升艺术修养,增强对我国文化文艺的认同感及民族自豪感。(三)通过课后实践任务,培养学生的美丑观、荣辱观。绘画是学生美术课堂必然要接触到的,教师在布置相关的美术作业时,应该特别留意相关作品所含有的内在思想性,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举行相关的创作课程是一个有效的方式,而创作的主题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有关校园的,有关家庭生活的,也可以是有关梦想的。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与家庭相关的作业,要求家庭成员一起参与,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在和家长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其团结合作意识,同时也能够增进亲子间的感情,激发学生对家庭和生活的热爱,培养其正确思想道德观念。
总之,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美学的赏析,还是美与德的完美结合,作为一名美术专业教师,首先应提升自我,加强自身修养,以良好的言行举止正确引导学生。在教育教学的工作中,不仅仅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在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培养全方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教学渗透德育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然后阐述了音乐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最后提出了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径,包括在游戏中渗透德育思想、通过学生合作渗透德育思想、通过多媒体渗透德育思想。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德育
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洛克曾提出了“白板说”,他认为人最初的心灵像一块没有任何记号和任何观念的白板,一切观念和记号都来自后天的经验。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世界的了解、认识还只是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在道德观念上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一、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乐记》认为音乐教育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可见音乐教育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乐记》中提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其意是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闻习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1]。第一,在音乐教学中,教学曲目应选用反映学生精神面貌和健康生活的歌曲、适合学生歌唱的我国民族和部分外国优秀歌曲,以及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渗透德育内容,便于学生深刻理解歌曲的情绪,从而提升教学成效。第二,音乐是陶冶情操的课程,其明快的节奏、听音、视唱、发声、演奏等技能技巧的训练,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基础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合理渗透德育,从而有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音乐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中职学校德育教学思考
一、德育教学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
1.教师素质不高
首先,很多中职学校由于文化课教师很多而德育专业课老师较少,学校领导认为德育课就是老师带领学生照本读读概念、原理,因此安排大部分的语文、英语、数学体育老师来上德育课,由于这些教师没有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对社会发生的各种现象不能从专业的政治角度去概括、去分析,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恰如其分地分析所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使得课堂教学出现枯燥乏味现象。其次,中职学校有些德育课教师对时事的变化不够敏锐。在德育教学过程中缺乏时事资料的收集和教学资料的引入,势必造就“空洞的理论”,造成学生漠不关心,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德育的积极性。
2.教学缺乏艺术
教学是一门技术活,它讲究艺术性和创造性。作为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能够把自己掌握的知识行之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由于一些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师一直还沿袭古老的教学模式,采取“填充式”“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忽视了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性的活动,从而导致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使教学变得僵硬起来。我在给学生上职业生涯规划时,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中的第二条“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我们扬长补短地发展自己”无法理解,我就给学生划了一条线段,上面标注出优点和缺点的长度,告诉学生假如我们的人生是由优点和缺点两条线段组成,如果优点这条线段延长了,那么缺点这条线段怎么变化,学生一下子就沸腾起来,大声说:“老师,我明白了”。再讲其他两点重要性时,学生都会主动去思考,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而又融洽。
3.德育课程不受重视
小学德育教学策略探析
【摘要】德育教育对于小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思想上具有较强的塑造性。因此,在小学阶段必须给予学生良好的德育教育,以促进学生的素质培养。因此本人从当今德育教育的现状出发,对小学德育教育做策略性的探究。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小学教育;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德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使得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可以获得综合教育,从而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有效的德育教育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进展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小学必须为学生提供高效的德育教育课程,以便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一、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辅工具,充实小学德育课程内容
小学的德育教育,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认知观念以及思考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学生已经有了基本判断能力的基础上,再对社会的道德观念进行学习,从而使学生的素质获得综合发展。随着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对于教育的逐步重视,大部分小学都实现了数字化教学,每间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等教辅工具。因此,在进行小学德育教学的过程时,德育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教辅工具,充实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教学方式作出相对的调整,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励志人物的故事讲解为例,教师在向学生介绍了人物的基本情况后,可以向学生提供相关人物的访谈视频,来加深学生对于其的认识,深层次地感受人物的励志精神。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视频,或是举办与德育教学相关的讲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水平。在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这类教辅工具,可以使学生更加真实地体会到他人身上的优秀品质,从而对自己进行相应的道德培养。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数字化教学给予了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是一种较为高效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可以得到较高质量的德育教学,从而达到新课标对于德育教育的目标。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舞台剧排练,让学生以具有德育教育意义的故事出发,以此来进行德育教学,学生在准备舞台剧的同时也会对所排练的节目产生深刻的了解,从而更为准确的感知故事所表现出来的德育意义。通过使用多种教辅工具,也可以减轻德育教师的负担,使其可以有时间思考更多更好的德育教学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多方位感受德育教学目的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德育初探
德育在学生的成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关系到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为此,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德育?笔者通过在教学一线的实践,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将德育渗透于歌唱教学中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其教学的内容都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内容。那么,教学内容中的这些情感和思想,将如何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呢?在音乐中渗透德育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1.通过语言描绘对情感给予激发。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到音乐合唱的教学内容中去。比如,在进行《国歌》的合唱教学活动中,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应当采用比较激昂的语言对学生讲述新中国的国歌来历,这样做的目的是将爱国情感渗透其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当然,在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过程中,其机会非常多。比如在合唱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链接教学内容有关联的音乐家故事以及音乐家的轶事等,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促进学生对美的审视能力。2.教师通过积极范唱,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积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生就会依照教师这一标准进行模仿学习。所以教师榜样的水准高低对学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音乐教师应当声情并茂进行积极范唱,一方面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模仿的标准。3.教师对学生合理引导,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中,一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只有有效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就小学音乐合唱教学而言,只有积极地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才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为此,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一,组织学生进行演唱。学生的年龄偏小,且模仿能力非常强,为此教师在进行示范演唱之后可要求学生进行演唱。在演唱中,学生要想唱好,就必须投入他们的情感和热情。第二,对学生进行体态律动的练习。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律动中,学生的节奏能得到应有的锻炼。比如,在《娃哈哈》合唱中,就可以进行律动,这样一来,能充分地表达出学生对幸福的体验。第三,教师积极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活动。让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积极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二、将德育渗透于欣赏教学中
音乐教育是艺术性的教育课程,在艺术性的教育教学中积极地渗透德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在新课标中,已经明确地指出音乐教育在实现美育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就小学音乐欣赏教育而言,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比如,在欣赏教学《动物狂欢节》(圣•桑斯的重要作品)中的“天鹅”一个章节的时候,音乐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有关于天鹅的一些传说:天鹅常常把歌声深藏于心中,它们是不轻易歌唱的。但是它们在遇到死亡时,就会引吭高唱。在讲述完之后,用钢琴进行伴奏,在教师的伴奏下学生便展开想象:想象在一个特别静谧的湖泊中,有一只天鹅在悠然地游动着,还时而拍着翅膀,很轻柔学生在这种想象中得到了美的熏陶。
三、将德育渗透于合唱训练中
小学德育与教学关系研究
摘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我国教育的主要方向,小学阶段是塑造学生价值观及人生观的重要时机,避免培养出“文化盲人”,努力为学生构建正常的心态,就开展小学德育与教学的现状、其重要性及可运用的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现状;教学方式;方法
德育现状不容乐观,作为独生子女成长起来的一代,处于无德育环境中,使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造成成年后适应社会能力下降,所以要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提高整个社会的素养。
一、小学德育之现状
(一)教师认识不到位,教学方法简单现行德育仍采用传统授课方式,以讲解书本知识为主,未涉及到其他学科中。在陶冶情操方面,使道德作风与实际行为相背离,没有起到教学育人的作用。(二)社会、家庭、幼儿园教育未给学生提供相应的道德环境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成年人的世界以追求速度与利益为主要目的和手段,在此环境下的孩子耳濡目染,受一些不良行为的影响,身心发育不健全;特别是独生子女这一代人,因家人过分溺爱,形成了自私但不自立、不懂规矩的性格特点,这些都是受社会与家庭的影响;在幼儿园阶段教师采用小红花、小红旗、好孩子等荣誉称号来教育孩子,使其处于受夸奖和炫耀的环境中,不利于孩子受挫力的培养。(三)学校对德育不够重视,师资力量薄弱。许多小学德育无专职教师,多是由其他学科教师,教师因为不是专职教师,所以在授课及备课方面并不专业,伦理水平也有待提升。
二、小学德育的重要性
小学德育教学研究
行为德育,既通过改变学生的行为来改变习惯,进而引发学生思想的转变与价值观的形成。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扰,德育教学似乎陷入认知与行为脱节的泥潭,我们在“教”与“授”上面费尽心思,经典诵读、美文欣赏、社会主义价值观传递等,一系列关于“知”的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学生们说起道理,一本正经、口若悬河,而“行动”却跟不上脚步,地板上扎眼的纸屑、墙壁上随意的涂鸦、操场上折腰的枝叶等,就好像给了我们声势浩大的“教”一个响亮的巴掌,让我们尴尬得手无足措。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想先跳过“认知教学”,同大家谈谈行为德育。
一、正面行为德育,激发积极情感
作为师者,我们应该用心捕捉学生们积极向上的德育行为,从学生们触手可及的生活入手,塑造他们看得到、感受得到、可信可行的德育典型,从而引发学生们自觉向学的蝴蝶效应。如我在担任一年级班主任时发现,班上经常有学生丢失铅笔、橡皮擦。我并不大张旗鼓地对学生们进行批评教育,把“小偷”、“偷盗”、“警察”这些强硬的词汇灌输给他们,而是反其道而行,通过一些学生正面的德育行为,间接地开展关于“诚实守信”、“拾金不昧”、“保管好自己的个人物品”等品德教育。如我们班的学生小杰捡到铅笔上交时,我对他“拾金不昧”的行为进行了表扬,并鼓励学生们向他学习,捡到东西要主动上交或者归还给失主。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我发现班上“拾金不昧”的学生可多了,即便是一块小小的橡皮擦,或者是衣物上掉落的小饰品,学生们也能主动上交,从而“不拿别人东西,即便是捡到的东西”顺其自然地渗透到他们的大脑中,由外在的行为逐渐转变为内在的品德。在两三个星期的正面表扬后,我又开了一个关于“诚信”的主题班会,在行为德育初见成效后,通过认知加以强化,并延伸“捡到东西要上交,别人东西不能拿”这个话题,将其升华至我们诚信层面。通过这种正面行为德育的教学模式,委婉地开展了关于“诚实”的德育教学,确保这些可爱的小学生们不会被“偷”这种粗暴的教育形式吓坏了,在呵护童心的同时,传递正能量。
二、反面行为德育,强化品德认知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巧妙地借助学生们的反面德育行为,将错就错,引发思考,让学生们明白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虽然说了对不起,却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虽然知道自己错了,却还是知错不改。如在担任四年级班主任时,我发现,四年级的学生介于中高年级的分水岭,有的学生开始出现一定的攻击性,只要稍微一点矛盾,就容易引发争执或是打闹,而原因总是让人哭笑不得。因此,当我得知班上三名男生在“大闹课间”后,我并没有直接对他们进行劈头盖脸的批评,而是把三人先晾在一边,由他们自己去“自由发挥”想象,自己做了什么。随后,在少先队课中,我则召开了“民主评议会”,由他们三个人各自陈述,发生什么事情。通过情境再现模式,让学生们感受到“痛的相对性”,同时,让他们深刻地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而不是开口就把手指向别人,张口就是“他先打我的!他先骂我的!他也打我了!……”通过他们,我由此延伸,引导学生们重新认识你身边的小伙伴,想一想,最近你有什么地方误会他了,伤害他了,让学生们展开小组探究,给身边的小伙伴们一个爱的拥抱。
三、引导行为讨论,巩固德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