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程序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1 04:58: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学程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职程序设计教学探讨
摘要:课堂提问的设计可以说是教师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中职程序设计课堂中,巧妙的提问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增进师生交流,同时也可以提供教学反馈,便于教师调整授课方法和进度,提高课堂效率。本文在分析中职程序设计课堂现状的基础上,围绕课堂教学,从课堂提问在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和提问的技巧来谈谈本人的实践体会。
关键字:中职;程序设计;课堂提问;有效性
计算机程序设计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实现某一功能算法也不单一。学习程序设计要求学生思路开阔。如何让每个中职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程序设计课堂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就需要教师从中职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地设计课堂提问。巧妙的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中职程序设计的课堂教学,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学生基础差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中职学校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差。这不利于中职程序设计教学的开展。中职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掌握语法的基础上,通过上机实践,学生学会使用程序设计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很多学生反映程序设计书如看“天书”,界面的设计还可以理解和接受,一旦涉及代码的编写就有些学生跟不上,有些同学看到代码都是英文的就直接放弃。而其他课程,比如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课程大部分学生很有兴趣,学习效果也很好,这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高校程序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改中地位的提升,教师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的创新,本文以某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程序语言类实施“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总结了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新的教学策略,让“项目”驱动教学、“项目”促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程序类课程;项目驱动;实践教学
随着国内“应用型”本科办学要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改革作为“应用型”教学的突破口,而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语言类课程涉及基础的C语言,专业核心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编程提高类的C#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等编程主流语言。因此,以“项目驱动”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1.项目驱动的内涵
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以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为基础的新教学模式,和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一样,这种教学模式也试图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主体的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较好地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该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将日常的学习活动与实际的工程项目结合,师生共同推进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完成具体的教学活动,通过讨论、探究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不仅能推动C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等大学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还能带动该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还能够锻炼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环境,今后的工作环境,并提前接受针对职业生涯的实践培训。
2.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程序设计课程中的中俄合作教学思考
摘要:在中俄合作办学背景下,提高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双基”能力(即程序设计能力和系统设计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提出了一个能力提升方案,从“大局观”程序设计思维方式驱动的教学内容设计和优化、注重过程的多元化学习成效评价、教学资源本土化等三个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方案实施结果表明,教学效果和学生“双基”能力均得到提升。
关键词:“双基”能力;合作办学;程序设计
1引言
在中国致力于深化同世界各国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促成教育对外开放的格局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圣光机学院引入了俄罗斯圣光机大学的办学模式,推进学生国际化培养。但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还处于摸索阶段[1-4],有必要进行研究和探索,以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成效。根据前期调研情况,圣光机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存在难以适应俄方培养模式、很难理解授课内容的现象。“双基能力”(即程序设计能力和系统设计能力)不足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如何改进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学习效能尤为重要。近年来,许多高校陆续开展系统能力培养研究和实践,如尝试直接引用名校教案和教材,但结果仍不太理想。其中的原因可能有:语言和交流障碍问题,国外原版或自编教材,在授课模式、进度、实践和创新等方面与国内教学资源有较大差异等。鉴于此,如何在中俄合作办学背景下提升学生的“双基能力”,结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圣光机联合学院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本文以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法、评价方式、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阐述如何培养学生大局观的思维方式,以提升学生的编程实践能力及系统设计能力。
2组建思路
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运行机制,把所学知识(包括其他课程内容)有机地串在一起,把编程实践环节放在重要位置,锻炼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有利于提升计算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中俄合作办学年限短,外教在授课模式、进度、实践和创新等方面与国内教学资源都有较大差异,存在教育资源不对应、不匹配问题,不利于学生“双基”能力的培养,有必要根据中外教学资源情况,进行本土化配套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在教学方法上,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OBE)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虽然成果导向教育在国内外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的使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以预先设定的学习成果为目标前进,会形成机械性的学习。单纯地依赖于学习成果是片面的,难以达到锻炼学生“从描述到理解,到实践,再到真实场景应用”的思维过程。因此,本文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来设计课程,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考核方法等同步推进,迭代反馈的教学方式持续改进教学成效,以提升学生的编程能力、系统设计能力。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
测绘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针对新形势下社会对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需要,结合测绘工程专业认证背景及社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从可操作的角度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具体措施有:调整培养计划,协调课程关系;综合系统统筹,梳理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条件,改进教学模式;改变评价体系,鼓励个性发展。
[关键词]测绘;教学改革;课程设计;程序设计
新形势下传统测绘工作的“测、算、绘”中的算和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原因一方面在于野外测绘技术的进步,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提高了野外测量效率;另一方面在于获取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类型也更加复杂,海量数据的处理和绘制需要依赖于计算机才能顺利完成。在此背景下,社会对高校培养的测绘专业学生的测绘编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许多高校的测绘工程专业都开设了测绘程序设计这一专业课程,测绘技能大赛新增了测绘程序设计的项目,这些都体现了社会、高校对于测绘专业学生测绘程序设计能力的重视。总之,在新形势下,学生数据处理的能力需要被重视,其核心是重视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让学生掌握测绘数据处理的强有力的工具。测绘程序设计这门课即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把关键钥匙。测绘程序设计是一门将编程技术与测绘专业知识结合起来的课程,学习者既要掌握测绘专业的知识,又需通过编程能力将其实现。本课程涉及测量学、测量平差、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学等众多测绘专业课,还涉及数据结构、算法等多方面计算机专业的知识[3-6],课程总体难度偏高,实践性强,对于广大学生来说难以掌握与精通。本文以测绘工程本科专业为例,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给出可行的课程改革方法,以期更好地达成培养高素质测绘工程师的要求目标。
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校测绘程序设计课程已开设多年,授课时间安排在大三下半学期,是测绘本科必修课程。我校测绘程序设计的课程培养方案随着时间修订了多次,课程大纲也相应进行了多次修改。从当前结果来看,虽然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具体问题总结如下。(一)内容多学时少内容多学时少,开课时间需调整。测绘程序设计课程的内容多且涉及面广,现阶段该课程理论和实验都为32学时,与教学内容相比还是略少。因前置课程众多,该课程安排的时间比较靠后,但矛盾的是大部分高校的编程基础课程都安排在大一学期[7]。因此,当课程开始的时候,除少数能坚持课外学习编程的学生,其余学生普遍存在基础不牢固、编程知识已遗忘等问题。(二)课程系统性差课程系统性差,课程内容不均衡。多数教师都是使用自己整理的教案来进行教学,课程暂时没有权威固定教材[8]。教案也因个人的专业背景,或偏理论,或偏实践,方向上也是测量、地信和遥感各有侧重,导致课程存在内容质量参差不齐、讲授顺序不合理等系统性问题。在课程内容上大多遵从前半部分讲编程基础,后半部分讲测绘程序的模式。这种模式比较单一,是否是最佳模式有待进一步讨论。(三)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主动性较差。课程教学安排通常是理论+实验的模式,此形式缺乏灵活性,容易产生断裂感,让学生产生不良的情绪。另外,一个班级只有部分学生对编程怀有兴趣,且能不断实践掌握测绘编程技术。而大部分学生编程基础较差,对编程有抵触心理,在课程学习中极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影响学习效果。通过对已经完成课程学习的学生的调研,可知学生抵触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编程初期容易出现类似错用符号、误解参数含义等不易发觉的小错误,使得程序编译报错或结果出错,大部分学生因此丧失学习编程的信心;另一方面是认为程序设计与己无关,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一定不会用到,这往往是部分学生在学习信心丧失后产生的自我心理安慰,但也有部分学生在课程开始前就有这种错误的认知。以上两方面问题产生的原因分别是编程基础不牢固和思想认识不到位。
二、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将为学生学习服务的一切资源融为一体,所有相关的学生、老师以及管理人员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一起参与学习的组织,一起寻找知识学习的新方法。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接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它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针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特点,提出了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到程序设计类课程中。
关键词:学习公共体;程序设计类课程;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高校教学质量是一个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怎么样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管理者以及一线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是课堂教师的责任,它还与学校的管理制度、管理水平、学校文化、学校资源等因素紧密相连。学习共同体是高校所有人、所有资源的共同体,是一个高校的所有人为了共同学习目标的组织,共同寻找学习知识的有效方法,共同体中的个体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程序设计类的课程包含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等,课程相关之间有一定的序关系,即前面的课程是后继课程的基础。如何有效的开展课堂教学的组织,使前驱课程有效的为后续课程服务,培养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编程能力的培养既属于课程群中研究的问题,也是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问题。针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特点,提出了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的新方法。学习共同体是知识的共同体、是学习者的共同体、是学习资源与学习文化的共同体,其共同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使学生能用所学为社会服务。
一、学习共同体
全国2500多所普通高校,无论是985高校、211高校、一般本科院校还是专科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或者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在一定范围内开设的主干课程基本类似,使用的教材都是规划教材,差异较小,但教学效果差异很大,学生整体专业水平差异也很大。简单地这种差异与学生高考录取分数、生源质量、教师水平有关。但系统地分析与学校层次、学校定位、学校环境、学校文化、学校资源、学生之间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这些内容本质上就是学习共同体包含的内容。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系统的学习环境。对学生来讲,他周围的同学、老师以及共同生活的学校,学校文化、学校提供的资源等构成了一个学习环境整体。它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目标的一个自主参与的组织。学习共同体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老师与学校的组织,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使学生在学校环境中能受到积极地、对知识渴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共同体的概念最早由是德国学者滕尼斯在1887年提出的,国内很多学者在共同体的基础上对学习共同体进行了研究。张炜等以“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基础构了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1]文献[2]提出以人为本来建立师生关系共同体,强调师生关系之间的人际关系意识来达到师生共存共生的教育目标;高晓晶从教师优化发展与教育资源共享共建的角度提出了校本资源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模式的构建;[3]王明娣对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建构与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指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特征包含:异质性、民主性、合作性、规范性。[4]文献[5]将敏捷教改与产教学一体化作为学习共同体,将课程模块化并进行迭代式开发,对改革中的难点问题调优,利用过短训快速验证,较快引入新课程。文献[6]建立了基于学习共同论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习不仅限于课堂上,还可在课后延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自主研究能力的培养。廖旭梅以文华学院为例研究发现,学习共同体对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课程的学习效果、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7]
二、程序设计类课程
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公共课教育面临一系列挑战,尤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多元化学习需求。在数字时代,微课以“精、短、小、趣”等特点,迎合了学生学习心理,在本科教育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中,微课程理念的引入,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1.微课程理念概述
关于微课程理念概述,可从片段视频教学、教学资源利用、突出重点内容、教学时间较短等方面分析,具体可参考以下内容:第一,片段视频教学。在微课程教学中,教师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致力于构建统一完整的教学内容。探析微课教学资源构成,应包括视频、课件、问题、评价等。以此为基础,教师可构建各项教学环节。探析微课程结构的特点,就在于类型多样、主体突出。第二,教学资源利用。在微课程教学中,教学视频是核心内容。通常情况下,教学视频的教学容量较小,以便于学生保存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便捷性传输。依托Internet平台,教师与学生就可探讨教案、课例、课件等课程辅导资料,真正实现移动式学习。第三,突出重点内容。在微课程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考量学科知识的重点、难点等内容。相较于传统宽泛复杂的课程内容,微课程教学内容更为精辟独到。微课教学,简称“微课堂”,究其原因,就在于微课教学的教学设计,具有问题集中的特点。第四,教学时间较短。在微课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学容量小且问题集中,相应教学时间较短。由于采用了“片段式教学”,一般不超过15分钟。同时,有机融合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及认知特点,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领会课程知识及隐性知识。
2.基于微课程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策略
2.1科学利用微视频教学资源。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微视频课程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实际教学中,可将微视频视为一种学习资源,而该类资源却并非课程教学的全部内容。依据学生培养计划及时展需求,教师可立足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充分挖掘微课程学习资源库。微课程的教学资源应包括教案、课件、测试题、教学反思、课程点评等。同时,对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而言,该类教学资源具备支持性及拓展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致力于实现动态资源与教学活动的交互应用,并充分考量短视频类教学资源的特点,如网页化、动态性、半结构体、开放性等。2.2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应树立“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依据学生当前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微视频课程内容的设计及制作(也可充分利用网上的教学视频),致力于营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教师更要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应致力于探究微课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微课教学设计中,针对微课程性质,应将之定位为“学习型资源”,并利用该类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学习习惯等,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对于微课教学,教师可采用任务驱动、问题导向、活动设计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致力于实现师生教学思想的全方位碰撞。2.3提高学生实践性编程能力。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依据学生学习规律,即认知、提高、创新等,可将实验划分为3个类别,即为验证性、设计性、提高性等。在验证实验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程序调试、错误分析、错误排除等方法及技能。在设计实验阶段,教师应指导提示解题思路,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之自行设计程序、自行调试程序。在提高实验阶段,教师应采用分层次、递进式教学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并拓展学生的实验能力。依据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特点,教师可致力于构建程序设计实训平台。依托该平台,学生可实时提交程序,并得到实时结果,促进学生的后续课程学习。2.4建立C语言程序教学模式。结合教学现状,从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出发,教师应有机融合微课教学特点,致力于构建C语言程序教学模式。一方面,教师应在课前上传微课程学习资源,并引导学生登录资源库,进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知识的学习,其中就包括课程预习必备知识、课程主讲内容、自我检测试题等。教师依据微课程学习资源,对相关知识难点、重点等,进行总结归纳,进而形成课堂问题,以促进师生的课堂讨论[1]。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通过深入的探讨及分析,逐渐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实践应用方法,进而促进课程知识的内化及体验。2.5师生共建微课程学习平台。教师依据微课程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参与共建微课程学习平台(此处选用的是微助教)。在微课程学习平台构建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项目小组,并选择网络操作技能强的学生进行相关管理。同时,应用微博、微信、QQ等媒体平台,师生之间可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进而不断更新维护自有平台的网络课程资源。在信息化时代,学生群体较为推崇Internet实时管理操作。以此为基础,教师可针对微课程学习平台,构建课内外互动平台,并健全学生学习激励机制,使学生积极参与平台建设工作。如此,在微课程学习平台构建中,学生可有效吸收内化课程知识,进而提升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成效。同时,对于教师而言,应针对微课程学习平台的教学内容,进行定期的监管及更新,并及时解答反馈学生的问题[2]。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公共课的教育中,针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教师应有机融合微课程理念,致力于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基于微课程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充分发挥了微视频教学资源的优势,不仅可以突出课程教学重点内容,还可高效利用课程教学时间,并保证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整体质量。同时,基于微课程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除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提高学生学习C语言的兴趣,终而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实践性编程活动中,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学以致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与实践
摘要:阐述Python程序设计课程的情况、教学目标,EduCoder实训平台的教学实践,利用EduCoder实训平台,实现对Python程序设计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与线上教育的融合。
关键词:软件工程,程序设计,实训平台,Python,EduCoder。
由于Python提供了高效的高级数据结构,还能简单有效地面向对象编程,强大的内置对象、标准库以及开源的各类扩展库,使得各个领域的人员都能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Python也因此成为多数平台上写脚本和快速开发应用的编程语言。这门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Python编程语言并掌握应用方法,形成计算思维,能够将Python语言作为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工具,并通过实训项目将学生学习的知识转变成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够掌握一门帮助专业后续课程学习且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编程语言。
1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
Python语言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编程语言,因此在开展Python程序设计这门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加强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纵观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学过程中此类编程设计类课程依然采用传统先课堂学习后实验室照本宣科抄代码的形式。在这种方式下,课堂上以教师为主的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具体知识点的实践留作课后作业留给学生,让学生课后自己操作练习,主要依赖学生的自觉性。此外,在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中,课程理论知识偏多缺少互动,学生很少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外,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正在探索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特别是疫情发生之后,线上教学的刚需更是极大地推动这一改革。目前主流的线上教学平台有中国大学慕课(MOOC)平台、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等。这些平台都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通用性。但它们都没有考虑到一些课程的专用性。这种教学模式常常带来一些问题。首先是学生线上学习容易出现“刷课”等学习问题,而线上平台对此没有较好的监管措施,另一方面教学过度线上,学生与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沟通机会少等问题。针对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目前常用线上教学平台的不足,选择EduCoder实训平台探索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2EduCoder平台功能
教学价值下程序设计教育研究
摘要:教学价值分为社会和个体两个层面,是一个多元的范畴。技术取向和大众文化是程序设计教学价值的两个方面,程序设计课程的愿景是如何更好地实现它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教学价值;程序设计;愿景
1引言
教学是一种具有价值负载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价值可以从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以个体为主体的教学价值是指主体的教学需求经过教学过程得到满足,从而形成的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利益关系,这里的客体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以及师生的内心世界等;以社会为主体的教学价值是指社会从教学活动中获得的利益。多元性是教学价值的主要属性,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教学主体、不同教学环境甚至教学主体的不同需求等都决定了这种多元性属性。教学价值的任何一种取向都不能成为教学活动的唯一目的。
2程序设计的教学价值
1981年,在洛桑举行的第3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A•P•Erhov(伊尔肖夫)在其报告“程序设计——人类的第二文化”中提出了“人类生活在一个程序设计的世界”的观点。伊尔肖夫指出,在现代,人们除了“必须具有的读、写、算传统意识和能力外,还应具有程序设计这种第二种文化”。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程序设计实质上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计算机程序设计本身;第二层是指有序地安排现实生活。然而,人们对程序设计往往只有狭隘的第一种认识,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人类生活在一个程序设计的世界中”:社会的组织结构、知识的学习方法、科学的探究发现等都是面向程序的,甚至平常我们做事时也不知不觉地把事情分成许多小步骤,然后再按步去完成,正如编程时总是将大问题分割成小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时相对独立的模块,然后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地解决一样。这种程序设计的结构化思维和方法可极大地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和生存能力。但是在程序设计的教学活动中,人们往往带有强烈的唯技术中心为核心的倾向,更关注的是程序设计课程中复杂的知识与技能,这种唯技术中心的教学完全忽略了对主体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工作中,人们善不善于编排与执行自己的程序,是能否高速有效地完成任务之关键。我们理应将程序设计的结构化思想向人类生活作深层次的迁移。帮助学生培育一种程序设计意识与能力是程序设计课程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生活算法”应贯穿在程序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总之,程序设计的教学价值应该有两个很重要的方面:技术取向的教学价值和大众文化取向的教学价值。因此,程序设计课程应包含技术取向的内容和大众文化取向的内容两个方面,轻视任一方面都是片面的。
中学程序设计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近几年,我校将程序设计课程纳入必修课范围,小学开设了LOGO,中学开设了VB、pascal、C、C++等计算机语言。课程的开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信息素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意识。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何灵活实施课堂教学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究,以期能够为中学程序设计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程序设计;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拓展
1立足语言教学,拔高教学要求及目标,让学生有探究的欲望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编程基础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在开始学习程序设计时,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学习的意义,不能使其停留在通过会考的目标上。正如美国心理学家Maslow所说:“如果你唯一的工具是锤子,你就会把所有的东西都当作钉子。”如果教师一开始就将学习程序设计的目标定位于通过会考,那么教学势必会走入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必将限制学生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利于他们产生程序设计语言知识的迁移效应。因此,教师在讲授VB程序设计之前,应让学生对程序设计及相关语言有足够的了解,并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讨程序设计对生活、未来,以及对人类科学技术所产生的影响,从思想上对学生做正能量的引导,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2问题生活化,有的放矢,让学生有探究的动力
程序语言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更注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将问题生活化有助于学生产生探究的动力。发现问题,并为了解决它去学习程序语言,而不是因为学了程序语言,所以才去解决问题,这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思维。例如,在讲授VB中的《时钟控件》一课时,笔者在讲完时钟控件的基本用法后,正好某年级在筹备辩论赛,需要计时器,利用这个机会,鼓励学生写一个计时的小软件,并且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折腾”。事实证明,“浪费”的这一节课很有效果,学生不仅做出了实用、漂亮的计时器供各类比赛使用,而且对IF语句、循环语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中学信息技术程序设计教学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也一直处于动态发展变化过程中,传统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VB程序设计内容已经不适应时展需求。英国BBC推出的Micro:bit被越来越多地引进中学校本课程中,它的可视化模块编程工具简化了代码编写,能够轻松地外接各类电子元件支持项目的制作。本文从什么是Micro:bit板出发,对Micro:bit课程展开详细设计,为Micro:bit在中学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借鉴。课程的有效设计与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
关键词:Micro:bit;程序设计;教学实践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一直在面临着挑战,在新课改的大前提下,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也要做出相应改变。传统初中信息技术程序设计课程中存在着这样的误区:程序设计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或让他们记住一些具体的命令和语法,这是对程序设计课程的极大误解。程序设计课程应该侧重于向学生传授程序设计的思想、理念和方法,强调解决问题过程中程序设计的严谨性、条理性和思维性[1]。苏州工业园区星湖学校在百科创意课程教学中,以Micro:bit开发板为载体,基于微软MakeCode官网开展程序设计课程教学,项目式的教学不仅为信息技术课堂增添了活力,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基于Micro:bit的程序设计课程
Micro:bit是一款由英国电视广播公司(BBC)专为百万青少年打造的可以塞进口袋的超迷你计算机。4cm×5cm的微型主板配置有5*5的点阵LED灯,3个可触控按钮,其中包含两个可编程按钮和一个复位按钮,除此之外还配置有内置的加速度计、板载蓝牙、温度传感器以及磁力传感器等。Micro:bit开发板可以通过鳄鱼夹、引脚以及杜邦线等外接各种电子元件,支持传感器数据的读取,可以控制舵机,播放音乐等,因此能够基于Micro:bit进行各类编程教学场景的创设。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让我们发现,项目式的教学能够更好地支持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学生在项目制作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获得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二、中学Micro:bit课程实施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