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质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0 20:10: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师素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师素质

教师教学竞赛促教师素质的提升

1引言

本文以山西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为例,探讨如何以竞赛为抓手提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

2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概述

近年来,高等教育中的青年教师占了很大比重,2014至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40岁以下专任教师占到总人数的比例均大于50%,分别是57%、56%、55%(数据来源:2014年、2015年、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青年教师成为了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学习能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更容易和学生接近;学历较高,一般为硕士以上,理论知识的掌握较丰富。但是大部分专任教师并非师范类专业毕业;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山西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每两年举办一次,以40岁以下教师为参赛对象,比赛共分为三个组别:人文社会学科、自然科学基础学科、自然科学应用学科。按规定,各院校在每个组别中选定规定人数(一般是1到2人)参加比赛。比赛项目共有三个:教学设计(占比15%),包括题目、教学目的、教学思想、教学分析、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及教学安排。课堂教学(占比80%)时间为18~20分钟。教学反思(占比5%)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进行。

3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现状及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基本功现状不容乐观。从社会层面上看,青年教师中师范生占比较小,没有或者很少经过专业的基本功培训。从学校层面上看,学校更关注教师的专业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却往往忽视教师的教学能力。鉴于此,山西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是一个很好的提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机会。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问题:3.1竞赛效果不能惠及全体教师。山西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要求各个院校推荐,在各自院校内首先进行系-院-校层层选拔,使得大赛的覆盖面积相对广一些,但未获奖或者未获名次教师很难获得指导。受指导的覆盖面小,教师可以从别人身上获得一些启示来让自己进步,可是很难获得有针对性的专家的指导,只是参加了一次“试讲”而已,起不到很好的效果。3.2竞赛与平时课堂结合度不够。课堂教学的比赛的时间限制为18到20分钟,和真正课堂的时间有一定的差距,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很难和平时的课堂相结合,会出现“为了比赛而教学”的现象。在比赛时,由于场地等各方面限制,台下坐的只是评委和参赛选手而没有学生,使得课堂中的很多环节无法真正展示出效果。也很容易让一些环节的设置流于形式,如教学反思环节。3.3竞赛中教学方法展示有局限。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对网络的使用越来越多,而比赛的条件限制,可能很难保证完成联网的一些动作,影响教师的展示效果。对于高职的学生,动手能力是很重要的教学目标,比赛中对于一些实践课程,比如沙盘的讲解很难实现。3.4基本素质展现不全面。这三个环节的比赛能够较全面的看出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但是由于无法模拟真实的上课场景,对于教师的课堂控场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却很难考查出来,而这些对于真实的课堂是很重要的。

查看全文

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

“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中小学教师的主力军作用。李岚清同志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强调指出: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广大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素质教育最根本的一条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职业的本质是育人,教师的劳动是培养人的劳动,具体的说是引导青年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向他们“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特别关心教育的发展,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待遇,教师已真正成为社会大众崇尚的职业,教育战线也呈现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是,在两种体制的转换过程中,社会思潮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也使教育领域产生许多不和谐的音符。一些教师把知识当作商品,把纯洁的师生关系变成商品关系,热衷于捞外快,向学生索要或变相索要钱物;有的教师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有的教师不认真备课,不批改作业,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教学意识淡薄,教学无目标,随意性大,甚至制定目标错位,不能依纲据本,知能传授不严密,缺乏科学性,浅层次的讲解多,许多课还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僵化不变模式,使学生感到乏味、沉闷,现代教学媒体形同虚设等等。上述现象,农村中学尤为突出。不解决上述问题,推进素质教育只能是喊喊口号而已。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更决定了所培养者质量的高低。荀子说过:“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凌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致士篇〉〉)意思是说做教师要具备四种条件:首先,要有尊严和威信;其次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再次要具备有条理、有传统地传授知识的能力;最后要能够了解精微的道理并加以发挥。英国资产阶级教育家斯宾塞也曾明智地指出:方法只是工具,工具再好,没有本领的工匠也使用不好。所以好的教育教学方法,还要有高水平的教师使用,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高教师的素质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他们对人民事业无限忠诚的事业心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的考虑》一文中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马克思的这段名言应当成为广大教师的座右铭。教育劳动是一种周期长、见效慢的劳动;教师的劳动没有轰轰烈烈、动人心魄的大场面,总是在一点一滴中进行,是一种平凡的劳动,没有严格的时空界限。它是“全天候的”、“立体多维度”的艰巨劳动。虽然近年来党和政府在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上做了不少的努力,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国教师的报酬与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相比,仍然是偏低的,其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与其他行业相比还有差距。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只讲待遇不讲奉献是不行的,要做到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在教育工作中寻求自身的价值,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找到自己人生轨迹的光辉位置。

提高教师的素质还必须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迄今,我们还有不少同志认为教师职业是“金饭碗”,就连民办教师也是“金饭碗”,一干就是十年、二十年,你教书我也教书,教孬教好一个样,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告别“金饭碗”,实行全员聘用、竞争上岗,在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根据本人的德、能、勤、绩逐项打分,合格者聘用,不合格者下岗甚至辞退,势在必行。这样促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增强压力感,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激烈竞争的需求。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切实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应当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并形成自己工作需要的知识结构,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授业”不但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文化修养,还要他们能吸收新信息,具有新思维,也就是说既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要有现代的新鲜的“活水”。“解惑”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在课堂上不但能解决书本上的“惑”,还要能解决学生认知过程中发生的知情意行几方面的“惑”。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具有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一定教育技术的能力和进行教育研究的能力。要达到上述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认真学点教育学、心理学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重视文化、业务的进修,同时苦练教学基本功,这样,自身的素质才能再上一个档次。

查看全文

探索职校英语教师的素质

摘要:为推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自身素质至关重要,思想道德高尚、业务水平精湛、科研水平较高、熟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双师型”英语教师等是新时期合格高职英语教师所必需具备的素质。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造就合格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英语教师素质要求

2001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强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基本要求》对高职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即由原来的应试教育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能力转变,这要求英语教师的素质也应相应提高。因此,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职英语教师的重任。

一、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

当今社会,道德观、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社会上某些不良甚至丑恶的现象渗透到了教师身上,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受到了拜金主义的冲击,部分教师思想素质下降。作为一名高职英语教师,由于接触西方的思想和观念较多,首先要认真学习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比较和研究西方的发展和我国的国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思想观,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其次还应清醒意识到自己肩负教书育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使命,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思想政治高的教师,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把他们造就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懂英语的人才。再次,据《高职学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表》统计,58%的高职学生来自普通高中,42%的学生来自职业高中。而许多职业学校的学生进入高中后,就不学英语了,以致进入高职院校时的英语水平只有初中程度。但高职院校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差这一事实不能作为教不好的挡箭牌,相反更应耐心讲解知识,诚心对待学生,真心帮助学生,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建立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积极的人生态度,真正做到“德高为范”。

二、精湛的业务水平素质

查看全文

谈论政治教师素质

政治课是一门培养人的科目,作为一名政治课的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不仅影响到学生而且影响到国家的教育质量,影响到国家的未来。政治教师的基本素质体现在哪里呢?我认为,政治教师基本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要有崇高的师德,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爱心;要更新教育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有了这三大基本素质,就有了一个合格的中学政治教师。换句话说,一个合格的中学政治教师,就必须具备这三大素质。

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要有真诚的爱心,政治课教师更要有天使般的爱心,要懂得学生,要变成学生,才配做学生的老师。“你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你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元的慷慨。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一样的悲哀。他没有打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到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样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有得住,仿佛是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而你却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了一般的伤心”。这是陶行知文集的一段话,不用做过多的解释,任何一位政治课教师应该都能够读得懂这种天使般的爱心。翻一下中外教育史上的那些教育大家,凡成功者都是具有无私的爱心的。我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特别是政治课教师在日常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心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爱的行为,一定会对学生爱心的形成产生较大的影响。

政治课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站在为国家育才、振兴国家的角度来更新教育观念。由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把仅仅对分数的追求,仅仅对升学率的追求,变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退一步讲,培养尖端技术人才是重要的,但那必定是少数,把全体学生培养成我国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人才,尤其显得重要。要知道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就是:由面向个别尖子生的教育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应该是素质教育的一个较好的解释。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政治课教师的作用比起其他学科的教师所起的作用就会更大一些。因此,政治课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政治课教师必须要具备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中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要创设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欲的课堂教学氛围。如何创设这样的教学氛围?从教师的主导作用讲,需要教师把握好“激情度”的调控。苏霍母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法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激情,急于传授知识,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倦、冷漠的态度,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然而,若激情过盛,又会使愉悦的气氛流于形式。”因此,可以这样说,没有教师的主动教学激情,就不会有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激情。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有对学生无限的爱心,掌握好激情的调控。一是自我调控,二是对学生调控。教师自我激情的调控:课堂教学氛围首先决定于教师的激情,若教师表情冷漠、呆板、情绪低落,学生的求知欲就会烟消云散,课堂如一潭死水,无声无息之后,一无所得,如何谈课堂效益。因此,我觉得教师进入课堂,必须容光焕发、面带笑容、充满激情,始终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让学生感觉到你对本学科、对学生的爱,以感染学生的情绪,唤起他们对本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上进、求知的激情,营造和谐、积极参与的氛围,使学生高效的学习。这样的氛围,课堂效益又怎能不提高呢。当然,我们教师也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但决不能把这种情绪带到课堂中去,我们要有高尚的人格和敬业的精神以及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战胜自我,调控自己的情感,将一切烦事置于教室外。

对学生激情的调控:学生的情绪会随着知识的难易程度而发生变化,知识点的难易与学生的激情度成反比。因此,要很好的调控学生的情绪论,教师必须在课前研究好学生、吃透教材,把握知识点的难度,设计好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以调动起学生的激情,即把好备课这一关。课堂教学时,随时让教师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巧妙运用教师的激情、教师的语言,适当的提问及其他辅助手段来调节学生的情绪论。对于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设法让学生始终处于平和的心态,心平气和地去学习,探讨每个知识点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绪和环境下积极地探求新知识。对于难度小或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此外,具有教育科研能力,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也应该是政治课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

查看全文

幼儿教师素质提高策略

一、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

职业心理素质是幼儿教师进行职业活动的动力因素,它包括幼儿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职业认同感、职业信念等方面。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是否有热情,是否关心幼儿、理解幼儿、尊重幼儿、公平对待每一位幼儿,这些都取决于他们的职业心理素质。

1.幼儿教师职业理想坚定

幼儿教师的职业理想是以对幼儿和幼教事业的热爱为核心,是教师需要具备的首要素质。从选择幼教职业的原因来看,高达81%的教师是因为“喜欢孩子,喜欢当老师”,8%的教师是“谋求一份职业”和“其它原因”,只有3%的教师是服从他人安排。作出第一种选择的教师,他们的专业思想比较稳定,工作热情高,愿意主动尝试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喜欢和孩子在一起,能在工作中找到成功感和价值感。而作出后三种选择的教师,他们选择幼儿教师大多是迫于无奈,屈服一些现实条件,如专业要求宽泛,学历要求不高等,这些老师的专业思想一般不太稳定。由此可见,少部分幼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热爱程度还不够,职业理想摇摆不定。

2.幼儿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比较模糊

查看全文

提升教师素质通知

各学区,各初中、小学:

为了方便考生参加考试,经市教育局再次讨论决定,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最后一次考试考点设在各个县市区,考试时间为**年11月17日。根据市教育局有关要求,现将我县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补考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一、补考报名工作

(一)补考报名对象

凡未参加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理论统考或理论统考成绩不合格的在职小学和初中教师(**年毕业新教师除外)。本次考试是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最后一次考试,以后不再举办补考,请各学校师干训负责人务必要认真核对本校教师参加考试情况,组织好补考对象的报名工作。

(二)补考报名方式

查看全文

“双师”教师素质与职业教育研究

摘要:职业教育文化既有一般教育文化的功能,又有自身的特点。以需求为导向办学决定了职业教育文化建设旨在构建文化育人特色,进而能动地作用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遵循组织文化对接的机理,学校采取系列举措以“双师”教师素质文化建设为先导,打造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要培养教师的创造性人格,使之具备参与校企合作的能力,以在与企业的积极互动中形成文化自觉和自信,增强自我认同,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以教师文化为先导构建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让文化“软实力”硬起来。

关键词:教师文化;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自我认同;社会认同

文化是软实力,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文化以其特有的约束力,以一种潜在的方式能动地作用于职业教育。发挥教育文化对促进就业的能动作用,职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社会其他亚文化,如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等。各种文化进入校园后,学校通过选择、传播和创新的方式与上述文化对接,构建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避免要面对文化整合和冲突问题,积极探索促进校企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方法,解决文化建设中的困惑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及其能动作用

(一)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

与其他教育类型不同,以就业为导向办学决定了职业教育文化建设要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体的职业发展,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的使命决定了学校要以文化建设为桥梁,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进而了解社会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办学,促进学生就业。可以说,职业教育文化建设是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手段。职业教育文化建设宗旨是要打造文化育人特色。所谓“特色”,就是个体所独有的特质,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是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的灵魂。职业教育文化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它与一般教育文化和企业文化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职业院校文化与一般学校文化、企业文化都是亚文化,区别于企业文化,职业教育文化具有育人功能,区别于教育的一般文化育人功能,这种文化育人功能是在校企合作、生产与教学的配合中形成的。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在于职业性、育人性、先进性。

查看全文

教师素质挑战及教师教育应对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教育挑战应对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知识结构、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挑战。教师教育应积极寻求应对举措:调整院系设置、研究并设置新型综合专业、调整课程体系、积极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等,才能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进行的第八次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与前七次课程改革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它不只是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修补,而是课程观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全方位的变革.它无疑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的教师教育主要是为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中小学培养合格师资,所以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必然要求教师教育作出应对举措。本文分析我国新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反思目前教师教育存在的不相适应的问题.以期为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挑战 (一)新课程挑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教学观和课程观两方面。传统的教学观强调的是“输入——产出”。即单纯追求“知识传递”,追求教师如何把现成的知识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之中,以求得高效的“产出”;新课程的教学观强调创造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去解释信息,主张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创造的过程。传统的课程观念是“课程即教学的科目”、“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把课程看作是静态的、外在于教师与学生的,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学生的任务只是接受、存储前人发现的知识:新课程观念认为课程是在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的“际遇”中动态生成的,教材只是学生和教师发生“际遇”的文本。课程是内在于教师与学生的,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的创生者。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种探究、选择和创造的过程。总之.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怎么教”,而且要关注“教什么”.r即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学自主权,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课程专业自主权。 (二)新课程挑战教师的传统教学行为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学校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教学方式是接受性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的行为主要是传授知识。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变革,而且也引起了教学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种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其中探究性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非常受重视,不仅要求所有学科要渗透探究性学习。而且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专门设置了一个新的课程类型——研究性学习课程,从而保证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新的学习方式的推广必将使“一言堂”、“满堂灌”、“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探究”等落后的教学方式逐渐在基础教育领域中被摒弃。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 (三)新课程挑战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都是分科设置的,所以,作为教师只要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处理教材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就基本上可以胜任教师工作了。但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改革,增加了综合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以及校本课程等新的课程类型。这样就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基础教育工作了。新教师必须具备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具体表现为:应具有更为广博的知识和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应具备更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应具有更强烈的现代信息吸收欲望和更熟练的处理能力:应具备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开发社会广泛的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以及开发校本课程的课程专业能力:应具备注重师生互动,具备组织并推动学生开展自主性探究学习的能力:应具备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不断的反思,从而促进自己的教学进行不断改进的教学研究能力。 二、教师教育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举措 培养能够满足基础教育需求的教师是教师教育生存的根本。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挑战,必然对教师教育提出新要求。教师教育要意识到这种危机,不改革不仅不能发展,甚至不能生存.应积极寻求应对策略,努力在改革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一)调整院系设置。研究并设置新型综合专业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主要是根据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中小学的需要而设置自己的专业。由于中小学的课程都是分科设置的,教师教育的专业相应也是分科设置的,凡是中小学设置的学科,教师教育都有相应的专业。但本次课程改革提出了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教师教育应该设置相应的综合专业,以培养综合课程的师资。 综合专业一般专业跨度比较大,如“综合理科专业”就由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个专业融合而成,“综合文科专业”则由政教、历史、地理三个专业融合而成。所以综合专业的设置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研究教材的编制、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师资等一系列问题,不能匆匆上马。目前采取的策略是通过“主辅修制”和跨学科选修制来培养一些综合课教师,但这只是权宜之计。长远的对策是调整教师教育的院系设置,积极探索研究并设置新型的综合专业。具体地可由部属师范院校发挥其“领头羊”的作用,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实验,从而为新型综合专业的设置提供可行的方案。 (二)调整课程体系 现有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明显滞后于基础教育课程的需求,依旧存在着课程设置的功能定位不准、教师职业性质体现不明显、课程内容“旧、窄、空”、课程结构失衡等弊端。致使培养的教师规格单一,知识面狭窄,科研能力和综合教育素养也较差。针对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具体地可进行如下课程方面的调整与改革: 首先,降低学科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增加通识教育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比例。据统计,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中博雅知识的课程比例为总课程的2O%一30%,其中人文社会学科“清一色”为政治理论课.自然学科的比重也非常低。结果,由于学生通识知识欠缺,很难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而在美国的四年制高等学校中.通识教育课程通常占到总学分的33%一40%大约有86%的高校明确要求学生需修习一定数量的通识教育课程。可见在这方面中美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学科知识的综合化和综合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要求教师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为此,我国的教师教育应降低学科专业课的比例,增加通识教育课程。 在我国的教师教育中,教育专业课程不仅门类少,而且所占的的比例也极低,教育类课程低于总课时的10%,而在美、英、日等国家却分别达到总学时的40%、33%、20%。我国的教师教育由于教育类课程的欠缺,所培养出来的教师教育素养欠缺,他们普遍对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反应冷淡,看不到当前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谈不上主动的反思。新课程改革提出我们培养的教师不仅仅是“教书匠”,而且必须是“研究者”,必须是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以及不断解决问题的学者。而我们目前教师教育中开设的教育类课程远远不能满足这种要求。所以,必须增加教育类课程的比例,特别是要增强课程论、课程设计等课程,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及提高学生的课程研究能力打下基础。 其次,适当减少学科课程,增加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的课时比例。长期以来,师范院校学科课程多,而活动课程少.而这些极少的活动课程很多还流于形式;学科课程中分科课程占的比例过大,而占极少比例的综合课程大多数是本专业内的综合,跨学科的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很少。这种状况阻隔了知识间的联系及运用,使知识经常处于无序状态.从而影响到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所以在教师教育中必须增加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比例,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为学生以后很好地适应工作(担任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综合课的教师)提供一定条件。这方面发达国家有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比如美国纽约大学教育学院的本科学生都要选修自然科学、综合文科等综合学科。 (三)积极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传统的教师教育分科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以接受式为主,以继承和接受前人积累的遗产、学习已有知识为主要目标。新的课程改革推出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这些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建构、合作以及独立探索获取一定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具有很强的实践和操作性质。如果他从未接受过新的教学方式的训练和熏陶是很难掌握新的教学方式的。因此,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需要借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的教学方式。其实,美国的高等师范院校就十分重视这些现代的教学方式的运用.他们的教师在许多课程的教学中,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分小组或独立承担一两个研究项目。学生通过亲自调研、查阅文献、搜集资料、分析研究、撰写论文等,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得到综合训练和提高。 那么我国的教师教育怎样来推行这些现代的教学方式呢?首先,学校要形成教学改革的氛围,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不仅要看科研,而且也要看教学,教学和科研同时抓,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对在教学改革方面有突出成绩的教师要进行奖励,并在职称评定中加以体现。其次,教研室要真正发挥教学研究的作用,教研室要经常组织教师交流教学经验,组织教师听课.积极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以及先进教学经验的推广。第三,各院、系要经常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不同层次的研讨班、讲习班、专家讲座和学术研讨会,让专家和教师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最新学术信息,教师和学生可以自由参加,互相交流。

查看全文

教师的语文素质与素质教育论文

提高教师素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备课、授课、批改、辅导、考试、知识的有序传授、能力的逐步培养,思维深度的发掘,个性发展方向的指引,这些目标的实现均是以语文能力为前提,其目标实现也均是以教材的透析为中介,但其实现的可能性或者说其实现程度则全面依赖教师的个体素质。教育的主体客体在共同尊重素质的过程中,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素质将是教育过程中质量方面的决定因素。其次,“善教者,学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愚教者,学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教者有术,学者得法,教学双项的相得益彰,才构成有成效的教育。达•芬奇从师的经历便是这一点的有力说明,而佛罗基奥则是高素质教师的典范。由此可见,提高教师素质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首要条件。

一、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时间的不可复制决定了教育的不可复制。因而作为教师,应以高度负责精神,给予教育对象全面而充分的关注,诸如思想的成长、思维的开拓、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思维方式的习惯性选择和突破性建设等等。应该说教师具有爱岗敬业精神是对教育客体、对国家、对民族的负责行为,应是首要具备的素质。

二、具有认知能力

语文能力强调的是对社会生活的剖析,对人们的道德情操、价值标准的建设。在这样一个前提下,语文教师就需要认知社会现象,掌握正确的观念,确定符合时代社会需要的价值标准,尊重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个性光辉。

三、具有及时更新知识、终身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查看全文

林业双师型教师素质

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关于“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最早出现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中,是针对当时职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知识的应用,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偏重理论水平的情况,为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准确定位、有机结合,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业教育理念而提出来的。1986年,国家教委制定的《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对教师的任职条件提出明确要求,助理讲师、讲师、高级讲师的任职条件都着重强调了既要“具有本学科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这里虽未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这个概念,但对“双师型”内涵的认识已经比较明确,“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呼之欲出。20世纪90年代初,“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开始进入了高等职业教育界研究的视野。1990年在武汉召开的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会长会议上提出“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已经形成一批专、兼、聘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并且较早地注意了向‘双师型’方向努力”。这是国家首次对职业学校的师资提出“双师型”的要求。

一、目前林业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现状

随着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等林业职业教育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高等林业职业院校数量不断增加。随着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对林业高职教师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增大,对高职师资资格、素质的认识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职教师资队伍中也出现了新一轮的结构失调和匮乏的局面。目前林业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历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从事林业高职教育的主要有5类,即:一是普通本科院校举办二级学院,二是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三是由中等林业专业学校独立升格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四是几所中专学校合并升格的高职学院,五是中专学校与高校联合举办的高职班。这些学校除极少部分新建的独立设置的职教学院之外,大部分高职学校都是其他种类的学校转制而来。这就使高职学校的教师的结构和素质从一开始就带有转制的特征。而从事我国林业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师主要来源于4种渠道:

(1)原在普通高等学校、职业大学从事教学工作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