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情绪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0 19:38: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师情绪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师情绪

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

一、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意义

1.有利于保证教育质量。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把控者,其必须要保证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确保幼儿教育活动的有序展开,并能够在幼儿教育活动过程中,合理的处理各种问题,让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学到知识,以确保幼儿教育活动的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绪表现会对幼儿的智力开发、习惯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教师积极的情绪状态能够给带学生一种积极的感染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在思维训练、语言表达、行为习惯上有所提升,提高教育效果。消极的情绪则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负面干扰、抑制,为幼儿心理带来消极变化,进而影响教育效果。所以说,教师对自己的情绪管理会影响教学质量效果。

2.有利于幼师实现自身进步。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引导者,其在教学过程中既负责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同时也关系着自己的学习问题。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要具有幼儿为本的工作理念,并且能够在工作中遵循幼儿心理发展需求和生理发展规律,才能确保自己教育行为的有效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师都不具备上述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要在工作中不断的进行自我提升、自我学习,以保证自身素质的进步。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集中精神开展活动,这样更容易让教师发现自己在教育活动当中的优势与不足,为教师教育行为的进步与提升提供支持。

3.有利于幼儿园长远发展。幼师作为幼儿教育的直接行为者,他们是构成幼儿园的组要元素。幼儿园想要实现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保证自身幼教水平和管理能力,而幼师作为幼儿园幼教水平的直接表现,他们的个人素质与幼儿教育能力会对幼儿园的综合实力产生直接影响。幼师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能够让自己在工作过程中,调动起自己的积极性,激发出自己的教育热情,增强主人翁意识,愿意为幼儿园的发展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为幼儿园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支持,也为幼儿园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二、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方法

为了能够提升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开展相应的工作:

查看全文

教师的情绪探究论文

[摘要]在已有的教学公平研究中,教师情绪基本是“不在场”的,具体表现为“漠视”教师情绪和“敌视”教师情绪两种态度。然而。教师情绪既不能归为“虚无”,也无法彻底“拒斥”。面对这样的情形,“正视”教师情绪理应成为教学公平研究的应有取向。这一取向要求我们正面对待教师情绪,在关注教师情绪“阻碍”教学公平的同时,看到教师情绪也是教学公平的“促进者”。而且,这一取向要求我们正面对待教师情绪并正确引导教师情绪。

[关键词]教师情绪;教学公平;研究取向

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永恒的理想。一般来说,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起点、过程和结果公平。长期以来,人们主要围绕“起点”和“结果”公平进行研究。近年来,人们发现教育“过程”公平不能被忽视,开始将视野投向学校与课堂教学,研究其中涉及的公平问题。然而,当前研究重在揭示教学公平的理想图景和提出促进教学公平的多种策略。这种的取向解决的是教师“知不知”什么样的教学是公平的、“会不会”使用相应的策略保证教学公平的问题。至于教师“愿不愿”使用相应策略去实现教学公平,却被长久地“悬置”甚至“遮蔽”起来。而“愿不愿”归根结底是一个“情绪”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学公平的实现。鉴于此,本文拟在清理、反思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阐明“正视”教师情绪是教学公平研究的应有取向。

一、已有态度:“漠视”和“敌视”教师情绪

在已有的教学公平研究中,教师情绪基本是“不在场”的。这又具体表现为“漠视”教师情绪和“敌视”教师情绪两种态度。

(一)一种疏离的倾向:“漠视”教师情绪

查看全文

教师情绪研究论文

[摘要]在已有的教学公平研究中,教师情绪基本是“不在场”的,具体表现为“漠视”教师情绪和“敌视”教师情绪两种态度。然而。教师情绪既不能归为“虚无”,也无法彻底“拒斥”。面对这样的情形,“正视”教师情绪理应成为教学公平研究的应有取向。这一取向要求我们正面对待教师情绪,在关注教师情绪“阻碍”教学公平的同时,看到教师情绪也是教学公平的“促进者”。而且,这一取向要求我们正面对待教师情绪并正确引导教师情绪。

[关键词]教师情绪;教学公平;研究取向

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永恒的理想。一般来说,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起点、过程和结果公平。长期以来,人们主要围绕“起点”和“结果”公平进行研究。近年来,人们发现教育“过程”公平不能被忽视,开始将视野投向学校与课堂教学,研究其中涉及的公平问题。然而,当前研究重在揭示教学公平的理想图景和提出促进教学公平的多种策略。这种的取向解决的是教师“知不知”什么样的教学是公平的、“会不会”使用相应的策略保证教学公平的问题。至于教师“愿不愿”使用相应策略去实现教学公平,却被长久地“悬置”甚至“遮蔽”起来。而“愿不愿”归根结底是一个“情绪”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学公平的实现。鉴于此,本文拟在清理、反思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阐明“正视”教师情绪是教学公平研究的应有取向。

一、已有态度:“漠视”和“敌视”教师情绪

在已有的教学公平研究中,教师情绪基本是“不在场”的。这又具体表现为“漠视”教师情绪和“敌视”教师情绪两种态度。

(一)一种疏离的倾向:“漠视”教师情绪

查看全文

农村幼儿教师情绪管理研究

摘要:通过对10所农村幼儿园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农村幼儿教师情绪管理的现状.研究表明,农村幼儿教师情绪管理水平适中,情绪觉察水平最高,情绪运用水平最低;教龄越高,职务越高,情绪管理水平越高;年龄与薪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水平.提出提高农村幼儿教师情绪管理能力的建议:幼儿教师提高自身情绪管理能力;幼儿园加强对教师情绪的管理;政府和社会为幼儿教师提供支持.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师;情绪管理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幼儿园“虐童”事件频发,全国两会期间,携程亲子园、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被作为典型案例写入了2018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虐童”事件的发生,究其原因除了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监管力度不够等因素外,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问题也不容忽视.对相关报道分析后发现,由于此类事件备受关注的幼儿园大多位于城市,而农村并不是不存在此类事件,而是因为信息传播途径有限、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等原因未被社会重视.教师情绪管理即教师通过对自身情绪的认知、表达、协调和控制,采取适当的方法来缓解自身消极情绪,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互动,从而让自己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欧阳秋琼等认为,心理健康的幼儿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幼儿,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水平可以在情绪管理上体现,幼儿的身心发展直接受到幼儿教师情绪好坏的影响[1].谭萍认为“虐童”事件频频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2].王卫国指出,有效的幼儿教师情绪管理有利于提升保教质量,有利于幼儿教师自身成长,有利于幼儿园科学发展[3].通过文献查阅得知,关于农村幼儿教师情绪管理的研究屈指可数.因此,对农村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开展研究,帮助幼儿教师有效管理情绪,促使管理者重视教师情绪管理问题,对于促进农村幼儿教师自身成长,提升农村学前教育质量,进而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农村幼儿园教师情绪管理的现状.选取衡水市的10所农村幼儿园,向园内的农村幼儿教师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99份,有效回收率为90%.2.2研究方法.2.2.1问卷调查法.采用廖丽娟的《幼儿教师情绪管理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各题采用李克特(Likert)5点评分法,“完全符合”“比较符合”“有点符合”“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对应的分数分别为5分、4分、3分、2分、1分.被试分数越高,则表明其情绪管理水平越高.问卷包含四个维度:情绪觉察、情绪表达、情绪调适、情绪运用.问卷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处理.2.2.2访谈法.采用广州大学廖丽娟硕士论文《幼儿教师情绪管理的现状研究》中的访谈提纲,对衡水市农村幼儿园的5名幼儿教师和5名园长进行访谈,以深入了解农村幼儿教师情绪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做好记录和整理.

查看全文

教师情绪控制研究论文

摘要: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研究者也开始关注人行为中的心理因素。由于情绪反应在行为进程中是第一位的。个体无时不刻地处于某种情绪状态中。为了提高中学教师的生活质量,本文分析了中学教师的一些不良情绪表现。并对不良情绪的控制情绪提供了方法。为提高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情绪;不良情绪;情绪的控制

一、问题的提出

2000年2月1日,同志在教育问题的谈话中,特别强调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他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新时期,全社会都认识到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现在教育和教师成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使教师感到莫大的欣慰。“为人师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职业有数不清的赞美之词。各种耀眼“光环包裹下的教师,集各种角色的要求于一身,被推到了至高、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但是教师也是人,不是神。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和其他人一样有各种各样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物质财富变得越来越丰富,教师在物质上的需要基本得到保障。教师的精神需要也是不可忽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精神需要得到满足的标志之一。现在教师角色也不容易,面临的压力很多、很大。特别是中学教师,繁重的工作量;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增加,中学生的个性凸出和不那么顺从:社会、家庭要求有较高的教育质量:老师自身不断需要更新知识、接受继续教育等各种压力。面对这样多的压力,教师的心理健康吗?教师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了吗?那么现在的中学教师怎样才能成功应对这样的压力呢?怎样才能快速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呢?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办法就是运用情绪的功能。

二、什么是情绪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里的情是指狭义的爱情而言。其实,各种情绪,例如喜悦、愤怒、悲哀、恐惧、苦恼、烦闷、赞叹等等,人们都有过切身的体验。设想一下,如果你可以思考和行动,却没有感觉,生活将会怎样?你是否愿意不再体验到恐惧的感觉,但同时也不得失去爱人热吻的激情的能力?你是否乐于以放弃欢乐为代价去远离悲伤?这些都与我们所说的情绪的功能有关,那什么是情绪呢?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研究者对情绪有不同的定义,也许你认为情绪只是一种感觉——“我感到快乐”或“我觉得悲伤”。但是当代外国的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一种躯体和精神上的复杂的变化模式,包括生理唤醒、感觉、认知过程以及行为反应,对个人知觉到的独特处境的反应。而我国的心理学家人为情绪不同于认知,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是反映事物或事物的属性极其联系和关系,情绪不是反映活动,情绪是人对反映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情绪总是或隐或现地有行为表现,情绪总是由某种刺激所引起的。因此我国的研究者把情绪定义为人对待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它包括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外国的心理学家,还是我国的心理研究者,虽然对情绪的定义有所不同,但都赞同情绪反映个体与环境关系的持续变化。美国心理学家lazarus认为当个体经历某个重大的生活事件时,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就会成为情绪的一个来源,因而,情绪历程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体内部或大脑内部进行理解,而应该在个体与其所评价的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理解,经历某种情绪,无论是以原始的知觉形式,还是以某个较高级的区分符号的进程,个体都必须进行认知评价,所以,认知评价是情绪的必要的前提条件。这样情绪就是关于人和环境的关系,不良情绪和积极情绪。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特别是我们的中学教师面对特殊环境,因工作的需要,教师必须利用情绪的动机去反应日常生活中适应冲突的目标,去认识和评价日常生活中的冲突事件,表现教师角色积极情绪,控制不良的情绪。从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查看全文

教师教学中的情绪状态探索

摘要:教师的情绪状态是其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形态。它是影响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一是要有高尚的政治思想修养,二是要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

关键词:教师情绪教学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每当上课情绪状态好时,就会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轻松自然。可谓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课下准备十成,课上能讲出十成,甚至会超水平发挥。学生也听得兴趣盎然,与教师配合默契。课堂气氛活跃,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上课时情绪状态不好,就会思路模糊,语言阻塞,吃力呆板。无论如何总觉得不顺手。课下准备十成,课上只能讲出七八成,甚至更少。学生则是反映冷淡,注意力分散,启而不发。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当然不会好。这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情绪状态对教学水平发挥和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人的情绪,从心理学上讲,是一种人脑的生理机能,是与人的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最基本的自身体验。人的情绪状态则是这种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形态。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两极性。即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当一个人的需要(在现在社会里主要是社会性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如满意、愉快等;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状态,如不满、悲伤等。二是蔓延性。某种情绪状态的产生,开始是指向一定对象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蔓延到与原指对象相关或无关的其他事物。形成在一段时间里无一定指向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形态。三是感染性。某人的一定情绪状态对周围的人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好的情绪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不好的情绪状态产生消极的影响,并且会因周围的人与某人关系的疏密而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四是一定的支配作用。某种情绪状态对人的行为表现有一定的支配作用,致使其所有的情感体验无不打上这种情绪状态的烙印,表现在一个人处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中时,会看什么都顺眼,想什么都顺心,做什么都顺手。这就能促进人的活动能力;若处在消极的情绪状态时,则会看不顺眼,想不顺心,做不顺手。这样就会抑制人的活动能力。古人所谓“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而喜”,就说明了一定的情绪状态对人的行为表现的支配作用。

基于人的情绪的以上特点,作为一名教师,其工作具有特殊性,只有通过语言交流和感情交流来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因而教师的情绪对学生会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对年龄较小的学生,影响会更大。并由对学生自然情绪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行为情绪—听课情绪和学习情绪。学生的行为情绪再进一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于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下面主要从两方面谈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首先,要具有高尚的政治思想修养。高尚的政治思想修养主要表现为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热爱和敬业精神。鲁迅先生说:“教育后代是一种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工作”。从事教育工作就意味着奉献和牺牲,忠诚是一种信念,热爱属于志趣;信念而至于志趣,就会产生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理想追求等均由极大的激励作用。它能促进教师的行为需要始终指向社会性需要这一目标,并把社会性需要转化为自身需要,从而产生并保持对行为对象(教学活动)的持久的积极的情绪状态。因此,教师高尚政治思想修养是保持其积极的情绪状态的最根本的内在动因。

查看全文

教师的情绪调节和课堂管理

摘要:本文利用文献法回顾了与教师情绪相关的研究,并采用访谈法对个别教师的课堂情绪管理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教师经常进行情绪调节,因为他们认为这能使他们更有效地管理与教育学生以及妥善处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此外,教师更有信心交流他们的积极情绪而不是减少消极情绪,并且他们更有信心使用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包括预防性和反应性方法。

关键词:教师情绪;课堂管理;教学实践;调节策略

教学是一种情绪实践,其中涉及大量的情绪理解和情绪劳动。[1]当教学目标达到时,教师会体验到幸福(快乐)感;当学生没有掌握概念时,教师会有挫折感;当学生品行不端时,教师会愤怒;当学生不努力时,教师会失望;当个人能力受到挑战时,教师就会焦虑。教师的这些情绪通常来自课堂教学的管理和组织,并且由于他们相信这些情绪将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该教师他们常常试图控制这些情绪。例如,一个从教四年的中学教师,由于学生的打打闹闹,结果损坏了某个教学仪器,使她非常生气,但她会努力保持冷静,因为她知道生气或表现出愤怒会分散正在做实验的其他学生的注意力。由于这部分原因,所以该教师必须用冷静的方式来处理它,怎样有助于教学的继续进行才是这节课的重点。我们接触过的其他中学教师也说,他们试图减少课堂上的愤怒,因为他们知道大呼小叫或发脾气可能会损害他们与学生的关系,他们认为这种关系对教师的效能感至关重要。90%以上的教师认为他们通过深呼吸、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等方式掌控愤怒,减少愤怒。教师课堂情绪,已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只关注学生情绪,却忽视了自身情绪的控制。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困难和不良表现更易使教师产生消极情绪。而教师的消极情绪更容易妨碍教育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2]然而,课堂管理的理论与研究很少关注教师的情绪。因此,本文利用文献法回顾了与教师情绪相关的研究,并采用访谈法对个别教师的课堂情绪管理进行了访谈,在此基础上阐明教师情绪调节的相关策略,并思考这项工作对课堂管理的意义。

一、情绪及情绪调节

情绪是一种多成分的复合心理过程,它是由个体的主观体验、外部行为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的;情绪调节是每个人无意识和有意识地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3]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成功的情绪调节,主要是要管理情绪体验和行为,使之处在适度的水平,其中包括:“削弱或去除正在进行的情绪,激活需要的情绪,掩盖或伪装一种情绪”,等等。如,当你跟爱人或者家里人吵架后心情肯定是不开心的,但当你进入班级的时候,要面带微笑,似乎让人觉得你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要保持这个状态。[4]可见,情绪调节既包括抑制、削弱和掩盖等过程,也包括维持和增强的过程。情绪体验似乎有广泛的文化和个体差异,即使一套核心情绪也可以进行跨文化识别。在课堂上,感觉到更多愤怒和较少快乐的教师与感觉到较少愤怒和更多喜悦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体验。情绪体验是通过人们使用隐喻来研究的,比如将愤怒中心比喻成沸腾的液体。一位老师说,“我很生气,如果蒸汽可以从我的鼻子和耳朵出来的话,那它早已冲出”。人们常常试图矫正自己的感受。例如,有的老师报告说自己使用可视化的方式减少负面情绪:“我在山顶,太阳落山了,这样立刻让我平静下来。”情绪涉及认知过程。例如,心理学研究表明,愤怒通常涉及个人因目标受阻、傲慢的权利或不公平而受责备的判断或评价,而挫折涉及环境的评价而不是责备个人。[5]调整认知过程是情绪调节的策略之一。例如,老师可以尽量减少因学生不尊重而产生的愤怒,因为老师知道这个学生家里最近出现了重大变故———他父亲犯法入狱。教师会努力通过重新评价、停下来思考、提醒自己面对的只是接受教育的孩子等方式调节愤怒和挫折。例如,一个有8年经验的男性中学教师说,“我只是退后一步,想一会儿,真的不需要太久,但是停下来思考那一刻,……给予我极大的帮助”。行动倾向是行为情感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恐惧涉及获得安全的倾向。虽然个人对另一个人感到愤怒时,有走向那人的冲动,但一些个人也往往选择离开。此外,个人通过选择生气时一动不动也可以调节这些行动倾向。行为过程也涉及面部表情,如惊喜中常见的眉毛扬起和睁大眼睛。教师像其他人一样,可能尝试掩饰这些面部表情,这样他们的情绪就没有传递给他人,或者夸大情绪沟通。一个人的心率、呼吸率、血压和皮肤温度是情绪生理反应的所有组成部分,人们可以通过包括深呼吸或运动等方法来调节这些反应。教师可采用向上或向下调节情绪的方法来调节情绪。向上调节情绪是指个人努力增加积极情绪的强度或持续时间。教师为了在课堂上传达一个积极的信号,就可以上调积极情绪,如快乐、热情。一位女老师曾说道:“如果你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学习,那么你每天早上去学校之前必须将自己调节好,带着你的热情去上课。”为了使学生清楚违规的严重性,教师有时也可以适度放大愤怒,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有效管理情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碰到犯重大错误的学生,可能声音要高一点,表情要严肃一点,而不能一直心平气和。教师有时提高声音,但心里并不是真生气,而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做错了。[6]向下调节情绪是指个人努力减少消极情绪的体验。当教师因为学生之过产生消极情绪时,有的教师会选择抑制,或换位思考,舒缓自己的情绪等方式下调其不良情绪,如降低愤怒,从而保证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态,继续按计划进行课堂教学,同时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有时也会通过说理教育,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或问题。[7]许多教师与其他人一样下调消极情绪往往比上调积极情绪更多。[8][9]因此,当前的理论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下调消极情绪方面。

二、教师对情绪调节的信念

查看全文

简述教师情绪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摘要:无论面对哪个年龄段的学生以及何种性质的课程,教师情绪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采取多形式的医学教育中,教师情绪因素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成绩好的班级有更多的学生持这一观点(P<0.05)。在不同形式的医学教育中教师情绪因素发挥的作用不同。教师应尽量采取多种方法调整课堂情绪,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绪;教学效果;教学形式;医学教育

耶鲁大学的萨洛维(Salovey)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玛依尔(Mayer)于1990年最早提出了情绪智力这一概念,即情商,至今被人们公认为成功的重要因素。他们认为,情绪可促进思维,具有高情绪智力的人可促进情绪和思维向更积极的方面发展[1]。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本杰明•布卢姆也曾说过,带着积极情绪上课的学生会比缺乏热情或兴趣的学生学得更加轻松且更快速掌握课堂内容。因此,教师若以愉快的情绪教学,可通过引导学生产生同样愉快的学习情绪来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师课堂情绪影响教学效果的研究证据

(一)教师课堂情绪对教学效果影响的研究国内研究表明,无论是幼儿园孩子、小学还是初中的学生,当教师以快乐、振奋的情绪教学时,学生的学习效果普遍提高,最多高16分;而当教师以不高兴、低沉的情绪教学时,其效果则普遍下降,最多降30.7分[2]。邱莉[3]选择23名教师进行了干预研究,设立干预班和对照班并以诱导上课教师的负性情绪为干预措施来评价教师情绪和教学效果,最后对所有实验结果进行的meta分析显示,教师消极的课堂情绪状态可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乔建中[4]就课程性质和授课水平对学生情绪感受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学生的课堂情绪和对教师的情绪感受取决于教师授课水平中的“生动活泼性”,而与课程性质无关。(二)多形式医学教育中教师课堂情绪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我们在《儿童少年卫生学》授课过程中采取了理论教学、视频教学、实践操作、课堂讨论以及学生自学+课堂展示等多种授课方式,课程全部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上述多种形式的医学教育中,35名学生认为对教学效果影响最大的是“老师生动的讲解”,占47.3%,其次是“老师讲课的激情”占16.2%,然后依次是“课程形式”占14.9%,“课程内容”占13.5%,“老师的为人/人品”占5.4%,“老师的外表”的为0%。最终考试成绩分别为81.5±6.2分和70.8±9.2分的A班和B班(两个班的成绩有统计学差异,t=4.821,P<0.001)各自的选择情况详见表1。将这几类影响因素归为“教师因素”和“课程因素”两大类,A、B两个班级分别有41人和10人选择“教师因素”,各占73.2%和55.6%,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将“教师因素”中的“老师生动的讲解”和“老师讲课的激情”归为教师“情绪因素”后发现,A班选择“情绪因素”的比例显著高于B班(表3),即学生成绩好与学生持“教师情绪因素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主要因素”这一观点有关。由此可见,无论面对何种授课对象以及进行哪种类型的教学,教师的情绪都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二、为什么教师课堂情绪会影响教学效果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接受程度与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关,即能否理解这些内容,也与学生的自身兴趣有关,即是否愿意接受它们。积极的课堂情绪也是学生保持持久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学记》有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积极的课堂情绪可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精神愉悦、反应灵敏,易与老师形成共鸣,学生也会因喜欢一个老师而增强对其所授学科的兴趣,反之亦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以愉快的情绪感染学生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三、多形式医学教育中不同教师角色及课堂情绪的作用

查看全文

教师教学中的情绪状态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师情绪教学活动

【论文摘要】教师的情绪状态是其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形态。它是影响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一是要有高尚的政治思想修养,二是要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每当上课情绪状态好时,就会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轻松自然。可谓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课下准备十成,课上能讲出十成,甚至会超水平发挥。学生也听得兴趣盎然,与教师配合默契。课堂气氛活跃,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上课时情绪状态不好,就会思路模糊,语言阻塞,吃力呆板。无论如何总觉得不顺手。课下准备十成,课上只能讲出七八成,甚至更少。学生则是反映冷淡,注意力分散,启而不发。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当然不会好。这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情绪状态对教学水平发挥和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人的情绪,从心理学上讲,是一种人脑的生理机能,是与人的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最基本的自身体验。人的情绪状态则是这种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形态。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两极性。即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当一个人的需要(在现在社会里主要是社会性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如满意、愉快等;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状态,如不满、悲伤等。二是蔓延性。某种情绪状态的产生,开始是指向一定对象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蔓延到与原指对象相关或无关的其他事物。形成在一段时间里无一定指向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形态。三是感染性。某人的一定情绪状态对周围的人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好的情绪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不好的情绪状态产生消极的影响,并且会因周围的人与某人关系的疏密而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四是一定的支配作用。某种情绪状态对人的行为表现有一定的支配作用,致使其所有的情感体验无不打上这种情绪状态的烙印,表现在一个人处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中时,会看什么都顺眼,想什么都顺心,做什么都顺手。这就能促进人的活动能力;若处在消极的情绪状态时,则会看不顺眼,想不顺心,做不顺手。这样就会抑制人的活动能力。古人所谓“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而喜”,就说明了一定的情绪状态对人的行为表现的支配作用。

基于人的情绪的以上特点,作为一名教师,其工作具有特殊性,只有通过语言交流和感情交流来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因而教师的情绪对学生会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对年龄较小的学生,影响会更大。并由对学生自然情绪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行为情绪—听课情绪和学习情绪。学生的行为情绪再进一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于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下面主要从两方面谈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首先,要具有高尚的政治思想修养。高尚的政治思想修养主要表现为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热爱和敬业精神。鲁迅先生说:“教育后代是一种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工作”。从事教育工作就意味着奉献和牺牲,忠诚是一种信念,热爱属于志趣;信念而至于志趣,就会产生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理想追求等均由极大的激励作用。它能促进教师的行为需要始终指向社会性需要这一目标,并把社会性需要转化为自身需要,从而产生并保持对行为对象(教学活动)的持久的积极的情绪状态。因此,教师高尚政治思想修养是保持其积极的情绪状态的最根本的内在动因。

查看全文

教师不良情绪控制研讨论文

摘要: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研究者也开始关注人行为中的心理因素。由于情绪反应在行为进程中是第一位的。个体无时不刻地处于某种情绪状态中。为了提高中学教师的生活质量,本文分析了中学教师的一些不良情绪表现。并对不良情绪的控制情绪提供了方法。为提高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情绪;不良情绪;情绪的控制

一、问题的提出

2000年2月1日,同志在教育问题的谈话中,特别强调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他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新时期,全社会都认识到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现在教育和教师成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使教师感到莫大的欣慰。“为人师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职业有数不清的赞美之词。各种耀眼“光环包裹下的教师,集各种角色的要求于一身,被推到了至高、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但是教师也是人,不是神。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和其他人一样有各种各样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物质财富变得越来越丰富,教师在物质上的需要基本得到保障。教师的精神需要也是不可忽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精神需要得到满足的标志之一。现在教师角色也不容易,面临的压力很多、很大。特别是中学教师,繁重的工作量;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增加,中学生的个性凸出和不那么顺从:社会、家庭要求有较高的教育质量:老师自身不断需要更新知识、接受继续教育等各种压力。面对这样多的压力,教师的心理健康吗?教师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了吗?那么现在的中学教师怎样才能成功应对这样的压力呢?怎样才能快速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呢?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办法就是运用情绪的功能。

二、什么是情绪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里的情是指狭义的爱情而言。其实,各种情绪,例如喜悦、愤怒、悲哀、恐惧、苦恼、烦闷、赞叹等等,人们都有过切身的体验。设想一下,如果你可以思考和行动,却没有感觉,生活将会怎样?你是否愿意不再体验到恐惧的感觉,但同时也不得失去爱人热吻的激情的能力?你是否乐于以放弃欢乐为代价去远离悲伤?这些都与我们所说的情绪的功能有关,那什么是情绪呢?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研究者对情绪有不同的定义,也许你认为情绪只是一种感觉——“我感到快乐”或“我觉得悲伤”。但是当代外国的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一种躯体和精神上的复杂的变化模式,包括生理唤醒、感觉、认知过程以及行为反应,对个人知觉到的独特处境的反应。而我国的心理学家人为情绪不同于认知,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是反映事物或事物的属性极其联系和关系,情绪不是反映活动,情绪是人对反映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情绪总是或隐或现地有行为表现,情绪总是由某种刺激所引起的。因此我国的研究者把情绪定义为人对待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它包括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外国的心理学家,还是我国的心理研究者,虽然对情绪的定义有所不同,但都赞同情绪反映个体与环境关系的持续变化。美国心理学家lazarus认为当个体经历某个重大的生活事件时,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就会成为情绪的一个来源,因而,情绪历程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体内部或大脑内部进行理解,而应该在个体与其所评价的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理解,经历某种情绪,无论是以原始的知觉形式,还是以某个较高级的区分符号的进程,个体都必须进行认知评价,所以,认知评价是情绪的必要的前提条件。这样情绪就是关于人和环境的关系,不良情绪和积极情绪。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特别是我们的中学教师面对特殊环境,因工作的需要,教师必须利用情绪的动机去反应日常生活中适应冲突的目标,去认识和评价日常生活中的冲突事件,表现教师角色积极情绪,控制不良的情绪。从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