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养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0 19:31: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师培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双师型教师校本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是新时期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中坚力量,打造一支“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显得尤为重要。中职学校应从观念转变、机制形成、方案落实及考核评价等几方面着手,积极探索“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参照国家标准,结合学校及专业部实际情况开展培养,打造适应新时期要求的专业教学团队。
关键词: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校本培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和培养手段在无形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在慢慢倒逼职业学校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式等方面不得不发生改变。“目前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双师型’教师专业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推进其发展。”[1]为此,新时期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的打造显得尤为迫切。
一、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双师型”教师
1990年,《中国教育报》较早提出“双师”就是“教师加工程师”[2]这一说法,重点强调了“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素养。2000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开展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教发〔2000〕3号)则强调了“双师型”教师的“双重身份”,“双师型”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这一政策性文件里面重点强调的也是教师的能力素养。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重要位置,指明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拓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渠道,并且提出了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2019年,国务院颁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明确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重点强调“双师型”教师的能力和素养的融合提升,即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提出通过多种途径合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分析
摘要:中职教育主要进行的是对能力的培养教育,不仅拥有着充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中职院校的发展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双师型教师的发展中,校企合作的作用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利用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进行教育,二者环境不同,对于教师的影响也就不同,都有着充足的教育资源,对教师的培养也是多方面的,可以教师的专业能力有更好的实践以及发挥,所以企业也就成为了除学校以外进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地方。因此校企合作对于让中职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一个主要途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中职学校
中职教育本身就是为了达到顺利就业的目的,向学生传授一些目标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来让学生能在学业结束后更好的进入到企业工作,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所以说中职教育应该是一种为了就业而出现的教育。但是,在现在的中职学校中,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还是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学校的发展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比如双师型教师的数量非常少,对于学校的建设以及学生的上课质量都有影响;相关教师的素质没有达到要求以及缺乏相应行业的实践经验,对各方面的信息了解不够等,因此,实行校企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接下来就探究如何才能通过校企合作这一方式来培养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定义
双师型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便是良好的职业道德,既包括了作为教师所最应该具备的基本的师德,同时也要具备现代企业要求的职业道德,毕竟是作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就业教育,这点是不可或缺的,需要教师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让学生有一个前进的标杆。其次教师除了能教授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应该具备一些实践经验或一些企业实践的精力,这样才能在教授课程的同时可以指导学生的实训。另外教师在教授课程之余,应该不断参与企业的一些实训或者实践锻炼,只有亲自参与到企业的运行过程中,才能更好的了解相关行业的各方面信息,才能在教学中结合实践进行更加专业的教学。
二、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的现状
教师培养论文:当代小学教师职前培养
本文作者:王智秋工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能力培养是小学教师教育的重点
(一)基本理念“全过程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体系”是指学生在校学习四年不间断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精神、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师专业能力为指向,通过课上课下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学生个体、团队和学校组织相结合,大学与小学合作等多种形式,展开系列化的能力培养过程。当今,能力这一概念无论在其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人们对它的理解。就广度而言,能力已并非简单地指“教学技能”环节,而是指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中贯穿能力形成的理念,通过课内外各个环节,全面构建完整的能力培养体系;就深度而言,能力也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具体操作层面的职业技能传授过程或课堂教学理论的形象解说与应用,而是既强调人在实践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强调个体的独有才能和心理差异,也强调情感体验乃至无意识潜能对于理智认识的启发和引导作用,以形成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能力。教师要能像医生一样思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批判和决策,使自己获得专业成长与能力的提升,从而能够在今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应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因此,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教师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二)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形成教育智慧教育实践是养成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关键环节,开展教育实践要体现广泛性、多样性和层次性。一是广泛性。为践行公平教育的理念,首都师范大学将原来在城区优质校六周的实习调整为4+6模式,即4周在远郊区县农村校实习(大学三年级下学期),6周在城区优质校实习(大学四年级上学期)。4+6模式的实习能使学生对城乡基础教育有更全面的了解,获得更多的教育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有能力面对城乡不同的学生群体,施教自如。二是多样性。在教育实践进程中,首师大初教院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学院组织的实践与学生个体(社团)相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相结合等。此外,首师大初教院还开展音乐舞蹈艺术实践、美术野外写生、野外科学考察等活动。三是层次性。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每个层次的要求不同、目标不同。2011年,首师大初教院在原有城区74所基地校的基础上又建设了54所远郊区县小学基地校并正式挂牌。另设有23个社会实践基地、艺术实践基地和野外科学考察基地。目前,学院各类实践基地已达151个,覆盖北京城乡各区县。(三)开放教学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要面向教育实际。为此,首师大初教院先后建成物理、化学、生物探究活动实验室,小学科技制作车模、船模、航模实验室,机器人设计制作实验室,电脑美术制作工作室,工艺、美术制作室,小学电教摄像、电视编导实验室,小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研究实验室,英语语言学习实验室等25个实验室。在这些实验室工作的经历,让学生获得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毕业生工作后受到一线小学的高度认可。2010年,学院学生代表队在北京市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中荣获一等奖。与此同时,在2010年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篆刻一等奖、书法一等奖5项。2011年,在北京市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中荣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北京市大学生化学竞赛中荣获三等奖。2012年,还有学生获北京市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四)设立导师制,培养学生的教育研究能力具有教育研究能力是时展对小学教师的要求,教育研究能力也是小学教师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他们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为此,首师大初教院在北京市教改项目《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模式探索》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构建了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培养内容上,学院确立如下培养重点,即培养学生关注小学教育现象、研究小学教育问题的意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形成用教育研究态度与方法解决小学教育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课程教学、科研活动以及毕业论文等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教育研究的全过程,在做中学,使其不断加深和修正对教育研究的理解和掌握。在培养途径上,学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调整课程设置,采取“123”的课程模块;整体设计,形成适合小学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形成探究式教学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教学质量。第二,在一系列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中不同程度地开展培养大学生教育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的活动,形成在教师教育类课程与教学中培养大学生教育研究意识与能力的模式。第三,在教育实习中关注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一是将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列为教育实习的内容之一;二是将毕业论文写作与教育实习结合。第四,将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的训练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提高毕业论文与科研课题研究的质量,完善培养大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的管理制度。第五,成立由教授领衔的“大学生科研实践活动学术指导委员会”,由其负责对学生科研项目的评审和全过程指导。为保障学生科研活动的科学有序展开,学院建立相关制度:从二年级开始,学生可以申报院级学生科研课题,经过专家评审批准立项,提供经费资助;三年级申报校级课题,从院级课题中选拔,给予经费资助;要求四年级每位学生有课题研究的经历,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毕业论文。学院“大学生科研实践活动学术指导委员会”根据学生项目研究的内容配备一位导师,导师负责对该项目的全程指导。(五)建立“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实训基地”能力的培养只靠学院的积极性是不够的,必须调动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为此,学生自发组织“音韵朗诵社”“墨池书社”“合唱团”“舞蹈队”“《凯风》杂志社”等各类社团,实施“早读我上讲台”工程、学生小教员辅导等。2012年成立的“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实训基地”为学生能力培养搭建新平台,调动学生广泛参与的热情,整个校园一年四季充满着浓厚的教师文化氛围。
“发展性”是小学教师教育的生命力
面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儿童世界的不断变化,小学教师更应该把终身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小学教师的终身学习主要体现在主动发展的意识和不断反思、制订发展规划的能力。小学教师既是小学教育工作者,又是与小学生、与教育改革以及社会共同成长的学习者。小学教师要了解社会的变革、教育改革与发展,了解不同年代儿童的变化,同时还要把握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动向,跟上教育理论和知识学习的发展步伐,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使学习成为自身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不断追求新知和吸纳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和提升教育智慧。在培养小学教师的实践中,小学教师的综合性知识结构特征使得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要学的课程太多,远远超出了1~2个学科领域,除此以外还有诸多教育学、心理学、艺术类和通识类课程,使学生不堪重负。事实上,“综合性”不等于“大拼盘”,“所学之多”并不等于“所获之多”。为此,首师大初教院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把关注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题研究、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强调“真情境、小问题、高观点”。
基于《标准》的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要
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分析
1我国地方医学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现状
1.1我国医学专业教师职前培养的空缺
我国的医学专业教师基本上是对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或从医数年的医生进行非常短暂的培训,学习有限的几门教育理论课程,即可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直接上岗,既缺乏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也基本没有教学实践经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限,②难以胜任医学高等教育对教学的需求,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2医学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滞后
相对于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大学,医学院校内部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和机制的建设滞后,不健全,不完善,仅就目前的一些培训看,存在很多问题:制度设计不完善,教师参与教学培训的内外动力不足,缺乏促进教师教学能力长效机制;缺乏基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需求的整体化设计,教学能力培养零散、不系统、没有持续性,多是短期的,临时性的,而且重复培训、低水平培训现象严重;培训内容上,注重单一教学技能的培训,忽视教师整体素养的提升,甚至与教师实际工作脱节;培养方式单一,无法满足教师的多样化要求;培养经费缺乏等,医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长期处于靠个人经验的累积,学校没有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良好的环境,以及制度和经费保障,较大程度上阻碍了医学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2构建地方医学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对策
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研讨
1我国教师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1.1对教学技能训练不够重视
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体制由最初的“以中央教育部为核心,其他部委和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参与组织规划,重点高校为主要培训点”的培训体制,然而,一方面,现有的教师培训体制主要注重师德风范、思想观念的教育或是专业知识的培训,对教学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国家一系列的项目评估、人才工程及奖励也很少涉及教师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高校和教师自身对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不够重视,学校对培训计划和目标的设定,培训过程的实施及培训结果的考核缺乏有效的管控,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也不能很好地保证。而同时,教师也忽视了自身教学技能的提升,仅将有关培训视作一种形式,只是为了通过最后的考试或拿到相应的资格证书。这种情形下,培训越来越流于形式,达不到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效果。
1.2培训内容和形式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现行的教师培训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弊端逐渐显现,培训内容和形式已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针对性和实效性差。就新任教师岗前培训来说,十几年来,内容上基本都是以原国家教委规定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教育法教程、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等课程为主[4]。虽然在2006年对有关教材进行过修订,但内容依然老旧,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需要。而仅有的一些专门针对教学技能提升的培训,也几乎都遵循传统的思想,按“应试教育”训练教师,重解题指导的技能,忽视指导研究性学习,很少进行探索法、发现法等教学技能有关内容的培训。而在培训形式上,无论是岗前培训、教学观摩或是其他专题讲座等,主要采用的都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理论传授方式,缺乏互动交流和实践锻炼,形式单一枯燥,不够灵活,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作用也十分有限。
1.3对教学技能提升方法的研究不够
中职钢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一、教与学的互动
根据调查数据表明长期以来一对一的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一直被家长和老师认可,这种模式更具有竞争的优势。前边我们说过钢琴音乐教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也因此要求教师能够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少数的学生身上,这样的教学的质量是比较好的。老师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具体的实施相应的学习计划。但是即便说最好的教学方式它也不是万能的,同样这种一对一的钢琴授课的模式也有它本身的缺陷性。一对一的模式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跟随者。学生在教师主导的条件下,只能跟被动的接受学习内容,思维方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这样一来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会发现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都很相似,缺乏个性化,未能真正领悟到音乐的美。首先,考虑到许多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整理自己的预先指定的班级的学生养成良好的轨迹,然后吸取教训。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们通过互相的学习互动交流从而不断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此外还可以开展公开课,在这种课上可以邀请其他的教师和学生过来观摩学习。通过他们反馈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最大限度的发挥不同的作用,集中集体的力量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另外,教师还可以定期的让学生参与音乐会,给学生营造浓厚的艺术的氛围。
二、因材施教的不同层面
与众不同是教学中长期研究的热点话题。在中职钢琴教学也是一样的,在中职钢琴也是一样的。主要是因为学生在水平上、智力上、性格和身体各方面都有所不同。这些不一样就很容易导致教师没办法按照预期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过于严苛的教学目标有时候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实施教学计划的时候要善于总结归纳,要学会把来自不同的群体的学生进行很好的规划。中职音乐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学生有耐心。
三、加强教学的针对性——防止"木桶效应"
因为师资力量和教师的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导致木桶效应的教学经验常常成为这个行业的瓶颈。比如一些音乐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安排学生去表演偏向于自己的兴趣擅长方向,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演奏的风格过于单一雷同,而且教师很大程度上只是注重提高学生的演奏的技术水平,对于如何更好的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上是比较无能为力甚至说是忽视的。这样随之而来的是学生表现过于机械在艺术表演上的激情缺乏,表现能力不足。所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怎样去平衡教学实际上遇到的各个方面的难点是很重要的。教师除了总结经验外,还可以通过对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的问题进行衡量,以便更好的去解决。对于教师如何更好的获得成长可以通过下面的几个途径来实现。首先,老教师教师是年轻教师最近的导师,一旦遇到问题首先可以想这些老教师寻求帮助,老教师教师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有了丰富的经验,储备了大量的案例,相信他们能够帮助年轻教师快速的解决难点。所以当遇到问题时候年轻的教师可以向老教师们寻求帮助,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和观点,做好笔记,对前辈的教学经验做总结归纳,合理的运用在自己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第二,当今的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内著名的教育学者经常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通过这些交流活动可以促进学术的发展,开拓视野,广泛的吸收营养,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的给自己充电,来补充自己在教学上的缺陷。钢琴教师可以通过两个轨道目标来更好的实施自己的教学计划。首先,准备考试和音乐会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遵从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在正常的情况下,针对学生的“弱点”原则,让学生可以自由的发挥。一般情况下教师要对学生的弱点有针对性的安排音乐会和考试。对于一些学生弱点特别明显的,还可以额外的安排考试和音乐会,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扬长补短。比如说对于一些音乐技能上比较优秀的学生,可以专注于培养他们的音乐的表现能力和音乐新元素的发掘上;不断的拓展他们的想象力。而对于一些学生的技能比较薄弱的,则要从各种的特殊的训练中不断的提高这些学生的技能。教师要记住千万不能去忽视学生的弱点,要有针对性的补漏,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不足的地方,这样对整个音乐发展才是有积极的作用的,教师要对学生的不同阶段做好不同的教学安排,有针对性的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做好跟踪,以便更好的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进步。
药学青年教师培养策略
摘要:高职院校的药学专业教师肩负着培养药学及相关专业人才的重任,因此,做好高职院校药学相关专业青年教师的培养尤为重要。分析药学相关专业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院校药学相关专业青年教师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药学相关专业;青年教师;培养
1药学相关专业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经验。因为药学相关专业的青年教师多半毕业于医学院校、药学院校,并未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教学知识的理论培养,以致于教学理论经验较为缺乏,且绝大多数的青年教师普遍是应届毕业生,难以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不知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学管理。第二,缺乏药学专业的综合知识。药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是建立在众多学科基础上的,不仅包括药物化学、药剂学、天然药物学等专业知识,还涉及临床药物治疗学、医药商品营销学、药事管理与法规等诸多学科知识。然而现如今高职院校的药学相关专业仅仅开设了药学、中药学、药剂学等课程,对专业并未进行细化分类,但是却对专业的广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科与研究生教育,虽在专业方面要求较高,但是在知识面的广度上却不够,导致青年教师的专业领域相对较窄,难以满足多门课程的实际教学需求。第三,缺乏足够的生产实践经验。现如今绝大多数的青年教师毕业以后就直接投入到教育岗位中,既没有企业工作经验,也不是行业专业能手,青年教师的实践工作经验十分匮乏,对一线工作情况知之甚少,对生产工艺与生产技术要求了解甚少,无法教出技术过硬的药学专业学生。第四,缺乏足够的行业资格。国家对药学专业领域制定了严格的准入资格制度,青年教师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且在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的双压下,更是没有精力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也不利于对学生们的指导,不利于高职院校药学及相关专业的发展。
2高职院校药学相关专业青年教师的培养策略
第一,做好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道德主要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自身教书育人职责时,必须要遵循的一种行为道德准则与规范。加强对药学相关专业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不仅能提高药学教学质量,还能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包括严谨的治学态度、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严谨、认真、冷静、客观态度等几个方面。严谨的治学态度要求青年84教师在做学问上容不得半点虚假;爱岗敬业的精神要求青年教师必须要热爱岗位,全身心投入到岗位教育工作中。特别是由于药学专业的特殊性,使得青年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做出良好的表率作用,恪守职业道德,注重药品专业的客观性、公正性与安全性;青年教师必须要严格控制好个人言行,为学生作出表率,即便是面对学生们的违纪行为,也不要有言语上的过激表现,而应在冷静之后采取合理的手段控制突发事件,当成教学道路上的一种历练。第二,做好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导师制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与帮扶下,青年教师能够更快地掌握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水平、规范教学,青年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首先,注重对教案的设计工作。教案不仅反映的是某一科学领域的共识性成果,更是主讲者自身理解、体会的直接表现。青年教师要想对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最新成果、研究动态拥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就必须要在教案上下足功夫。要充分体现药学相关专业的特色,要能根据药学相关专业特点进行教案的总体设计,针对不同的药学专业,授课内容要体现出专业特色。在备课过程中,青年教师必须要把教材吃透,切实掌握各个章节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使教案在内容上承前启后、层次分明、有理有据。还要引入大量的实际案例,从而将最新的学术动态更为清楚地反映出来。其次,强化青年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素养对教学工作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在药学相关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的好坏受青年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直接影响。青年教师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药学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切忌使用模棱两可的、烦琐混乱的语言进行教学,应做到用语规范、言简意赅。青年教师必须要在日常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下苦功,注重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在授课前,要进行反复演练,只有让自己讲解明白,学生才能听明白。在药学相关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还应适当运用一些幽默诙谐的语言与动作,一方面增强青年教师的个人授课魅力,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学习兴趣,更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条件的青年教师还可以使用录音机录制下自己的授课内容,在课后进行重放,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加以改进,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势必语言表达能力会大大的提高。再次,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法改进。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为其提供系统且完善的教育教学训练,从而使青年教师顺利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并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可以让青年教师全程跟踪老教师们上课,通过跟踪学习,学习如何把握课程教学重点,如何对教材进行处理。每次完成授课任务以后,青年教师都应书写教学心得,根据记录总结归纳更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最后,做好实践技能的提高,打造双师型队伍。必须要将药学相关专业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放在与理论知识水平同等的地位,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双师素质培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职业院校的青年教师入校至少前两年应实行坐班机制,除了要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学任务以外,其余的时间则应深入实训室,在实训课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实训室的各项工作,掌握实训室各项仪器的使用方法,独立完成科研实验工作。经过一年的教学后,青年教师应参与对口企事业单位的实践,以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提高科研水平。第三,做好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青年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站在全新的高度从事教育教学事业。因此,必须要注重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增强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青年教师在执教初期,高职院校应鼓励其积极参与校内外专家学术报告会,开阔青年教师的视野,让他们了解最新的科研发展动态,强化自身的科研意识,激发自身的科研积极性。同时,还要让青年教师主动参与短期进修学习活动,掌握教育发展规律,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正。
简论教师反思能力培养战略初探
摘要反思能力是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具备的诸多能力之一。反思是指教师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质疑、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不断完善,并通过反思,不断研究、改进、优化教学行为的自我完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师;教学;反思能力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深刻地影响、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将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全新构建自己的教学方式。随时对自己的工作、教学实践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和整合,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反思能力是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具备的诸多能力之一。反思是指教师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质疑、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不断完善,并通过反思,不断研究、改进、优化教学行为的自我完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反思能力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意识对象,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认真的自我审视和评价、反馈、控制、调节、分析的能力。
所以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策略。
1在反思过程中,教师对实践进行持续性的反思
医学院教师培养策略
分析了当前医学院校青年教师的特点,指出医学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的基本内容、途径和方式。强调要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师德,教育科研能力及医学相关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培训。
1青年教师培养的基本内容
1.1教学基本功训练教学基本功的掌握是一个教师的必备素质,也是一个优秀教师的重要衡量指标。所谓“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都是说技艺的重要性以及一个人技艺、技能发展的水平。对于教师来说,特别是青年教师如果能够掌握教学的基本技能,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一定会让自己的教学增色不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够被调动,教学效果自然增强。具体来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①教学语言的使用。包括口头语言(如语音、语调、语速的调节和控制)和肢体语言(如眼神、站立姿势、与学生的接触方式等)两种,教师教学语言的使用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对学习活动的积极体验。②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处理。教师应该掌握处理教材重点、难点、基点的教学技能。有的医学院校属于多层次办学,既有高职、本科,还有本硕连读七年制和研究生的教育。所以,同一门《组织学与胚胎学》,因为层次不同,教材的重点、难点、基点的处理就不一样。当然,一个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把握教材、读懂教参。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方面真正做到“精、准、新、深、熟”。③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必须学会教学方式的转变,根据学生的特点,如认知风格、个性特征、学习习惯,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目前来说,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重点是转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为学生多问、多思、多答,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进行教学及时反馈的新模式,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索、合作和研究,让学生感受体验学习的真正乐趣,摆脱过去那种枯燥无味的学习氛围,还大学课堂以生机、活力。④教学方法的改进。医学院校的教师应该掌握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技巧,提高教学效益。国外,对于PBL的教学法就会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其中一部分工作就是向有关授课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技能的培训。另外,在教学方法基本技能的训练方面,我们还必须强调的一点是,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掌握学生学习动态,了解学生学习困难,并提供相应的学习方法指导。例如,讲授人体解剖学时,有的教师就可适当传授学生一些可行的记忆方法。⑤教学手段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对于医学院校的基础和临床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虽然大家意识到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医学院校使用的重要性,并且尝试不断提高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应用,但是如何合理的利用、制作标准的电子教案为教学服务却仍然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得到改善。目前来说,大部分青年教师都能够使用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但是适当的技术和标准却是一个仍然需要继续改进的问题。有的院校尝试对教师进行电子教案制作方面的讲座和技能培训,值得肯定和倡导。⑥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发挥。
刚走上讲堂的青年教师在驾驭课堂以及调节课堂气氛、把握课堂教学节奏方面都有很大的欠缺。有的青年教师的课堂容易出现一盘散沙的局面,言者谆谆,听着藐藐。教师只顾埋头讲授自己的教学内容,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忽视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不能采用有效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所以,培养青年教师还必须从教学组织、课堂管理的技巧等方面给予示范性、指导性培训。
1.2职业素质培训教师职业素质培训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两个部分。职业技能培训又分为专业技能和非专业技能培训。高等医学院校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有外语能力培训、计算机能力培训、科研能力培训、教育心理学培训。非专业技能主要是指社会适应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处理紧急事务的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了解事业发展潜规则的能力等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必须与实际的工作经历相结合,才能够具有生命力,从而促进青年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职业道德培训,一方面必须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训练。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医学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是由医学院校的特殊性所决定。
科研型教师培养论文
一、认清形势,提高教育科研认识
1.增强教育科研的紧迫感。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缘于综合国力的较量,而综合国力的较量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其实就是教育的竞争。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教师尽快由“教书匠”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转变,才能更好地担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重任。
2.走出教育科研的误区。当前,在教师中有的认为视野和能力有限,不能担当教育科研的任务;有的满足已有的教学经验,只凭经验进行教学,是以单纯传授现成知识为中心的经验型教师;有的教师既希望参加教育科研,又认为教育科研很深奥,高不可攀,存在着神秘感和畏难情绪。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正确的心态,只要平时做教育科研的有心人,在面临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如果探讨出好的办法,总结出好的经验,并以文字的形式较科学、合理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
3.挖掘教师教育科研潜力。随着多年的发展,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据调查,随着县乡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笔者所在地及周边学校的教师多数达到了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要求,均掌握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基础知识,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只要通过一定培训和引导,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有很大潜力的。
二、优化环境,培育教育科研土壤
“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应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工作重点,同时,应树立科研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着力优化环境,为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提供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