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伦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0 19:17: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师伦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师伦理

透析教育伦理视角下的教师批评权

关键词:教师批评权教育伦理

摘要:目前,教师对于应行使的批评权采取保守的不批评,其因有教育法规和制度弱化了教师批评权,社会群体非理性的教育观消解了教师批评权,被异化的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剥夺了教师批评权。中外教育传统、现代教育伦理要求和当前教育现实要求教师适当批评。

2009年8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此规定一出,引得社会各方热议,这说明人们对于教师批评权问题十分关注。

1不批评:当前教师的直觉伦理认同

在现代社会,教师既教书又育人,教师对犯错学生的批评是天经地义的。然而近年来,不批评受到教师们直觉的伦理认同,批评权遭到了被拒斥的尴尬。造成“教师不敢管学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1.1教育改革中的法规、制度弱化了教师的批评权

查看全文

教师面临的教育伦理问题思索

在市场经济体系确立、完善的进程中,教育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尤其是在当代中国教育伦理体系的构建中,现代教师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加以认真研究,从而搞好适合新时期的教师伦理设计。

一、构建当代中国教育伦理体系.需要有教育权威作保障.形成民主化的教育伦理精神和结构

教育生活的民主化是现代社会转型的大势所趋,与这种民主化进程相适应,现代教师的教育权威要求新的教育权成为其支撑,要求对教育角色重新做出诠释,要求教育责任和教育德性建立在中国现代化这样一个新的背景之中。在传统权威、家族宗法势力、地域性教育权力、灌输式教育形式、单纯依靠教师的教育角色获得教育权威的地方,也往往是教育生活缺乏教育民主的地方。它不可能使学生的个性自由、独创性、灵活性和健全人格获得真正的成长。在民主化进程中教育权威如何确立自身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伦理难题。

教育权威失序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封建专制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民主法制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必然遇到的现象,是完全抹杀人的自由个性和创造潜能发展的教育权威体系,是一种严重排拒教育民主的教育权威体系。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主体(教师和学生)来说,教育生活的民主化是新中国教育体翩告别传统教育权威体系的一个异常鲜明的特征。但传统的惯性仍然是非常强大的。随着民主化进程的展开,当前中国教育权威处于一种转型期的失序状态:主要包括传统式的教育权威失败;现实的教育权威失范;理想的教育权威失落。民主化进程中传统教育权威失效是指儒家式的教育模式在当今社会失去了教育权威的作用而不再有效;现实的教育权威失范是指用教条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的方式树立起来的教育权威与教育民主化的现代社会进程处于一种矛盾冲突的状态;理想的教育权威失落是指主流的理想沾染了一种短视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弊端,“商品化的教育权威”的教育伦理危机的到来。

这是民主化进程中,教育权威必然经历的重大转折。传统的以教师权威的天然合理性为基础的教育伦理秩序必将被一种现代的、建立在道德证明或道德印证基础上的教育伦理秩序所取代。这一转变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表现为新旧价值观和伦理观之间的尖锐冲突,其核心是教育理念或教育基础的现代性变革。进一步,教育权威的失序又急切地呼唤一种建立在新的教育伦理基础上的教育权威的重建。我们看到,这有赖于一种民主化的教育伦理精神和结构的形成。比如,在这种民主化的教育伦理精神和结构中,“教一学”关系、“师一生”关系的良序进行将不再诉求于教育角色的权威性。教师必须尊重青少年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复杂性,尊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由文化差异、代沟和青少年主体价值所造成的认同难度,以一种更民主的、更开放的、更宽容的精神进行一种旨在对话、交流、沟通和理解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活动。再如,学校的围墙不再是学生与社会隔离起来的象征物,学校与杜会的界限日益淡化,教育权威不再依靠相对独立的学校教育权力的外在控制,它更多地应当立足于一种内化发展,亦即教育权威不再由一种同一性的教育规范维系。学生中心论是民主办学的基本教育理念,它要求教育权威从学生的受教育活动中产生出来。

应该看到,由教育权威的失序而产生的教育伦理危机,是社会民主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它是教育现代化过程的必然产物,是教育进步的表现。失序和危机并不是教育伦理的后退,而是在民主化进程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预兆。因此,正确看待社会转型时期教育权威面临的各种道德难题,如时下人们所说的人生导师的缺席、生活意义的丧失、父辈对下一代教育支配权的终结、“师道尊严(一种传统的等级人伦)威风扫地”、教育丧失了自己的尊严和严肃性等等,是教育精神和教育伦理走出转型期教育民主化进程造成的诸多困惑的不可回避的一大课题。

查看全文

教育伦理下教师批评权综述

论文关键词:教师批评权教育伦理

论文摘要:目前,教师对于应行使的批评权采取保守的不批评,其因有教育法规和制度弱化了教师批评权,社会群体非理性的教育观消解了教师批评权,被异化的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剥夺了教师批评权。中外教育传统、现代教育伦理要求和当前教育现实要求教师适当批评。

2009年8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此规定一出,引得社会各方热议,这说明人们对于教师批评权问题十分关注。

1.不批评:当前教师的直觉伦理认同

在现代社会,教师既教书又育人,教师对犯错学生的批评是天经地义的。然而近年来,不批评受到教师们直觉的伦理认同,批评权遭到了被拒斥的尴尬。造成“教师不敢管学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1.1教育改革中的法规、制度弱化了教师的批评权

查看全文

师专教师伦理研究论文

一、存在的问题

(一)爱岗敬业意识淡薄,注重个人功利

爱岗敬业是教师伦理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立志献身教育事业,甘做人才成长阶梯,才能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繁杂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教育事业充满高度的责任感,完成“百年树人”的重任。笔者调查发现,部分师专教师爱岗敬业意识淡薄。同时,一些教师功利观念过强,过分看重能给自己带来名利的行为,而对需要奉献的日常工作则不以为然,社会责任感降低。部分师专学生反映“老师上完课就走,不愿意在教室停留”“老师不太爱管事,对一些学生的违纪行为装作看不见”“学生评价老师如果得分比较低,老师就生气”。由此可见,一些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不负责任。

(二)关爱学生力度不够,师生关系疏远

关爱学生是教师伦理的核心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情感基础,也是获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基本前提。关爱学生能够密切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形成融洽和谐的教育气氛,甚至还可以弥补教师自身才能的一些不足。笔者调查发现,当前师专教师伦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缺失,师生关系比较疏远。学生普遍反映,多数教师对学生缺乏真诚的关心和帮助,学生缺少与老师沟通的机会。一些学生指出教师存在“记不住学生的名字,上课提问喊学号”“冷漠,躲着学生,不愿意和学生做朋友”等不良表现。一些学生形容自己对老师是“单相思”。部分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没有给学生积极的引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学生对老师比较生疏,与老师的情感关系和心理距离较远,对教师的要求和行为必然缺乏认同和接纳。

(三)严谨治学精神欠缺,忽视课堂教学

查看全文

学校教师伦理问题论文

[摘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伦理存在的问题表现为教师爱岗敬业意识淡薄、关爱学生力度不够、严谨治学精神欠缺、忽视课堂教学、自律意识亟待提高等。教师职业信念不坚定,情感投入不到位,忽视专业素养的提升,产生职业倦怠是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有:突出师范特色的专业信念教育与管理,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搭建师生互动平台,增强“师爱”意识,密切师生情感关系;树立课程改革意识并合理规划发展阶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强化“两代师表”意识,不断寻求工作兴奋点,克服教师职业倦怠。

[关键词]师范院校;教师伦理;教师专业化

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教师伦理状况日益受到各方关注。伦理本义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教师伦理则是在学校教育职业活动中,教师调节与他人和社会集体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教师伦理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中,反映了教育教学利益关系,是教师能够承担社会职责完成职业使命的依据和保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师专”)的主要任务是为义务教育学校培养师资,教师伦理水平直接影响其从教后的观念和行为以及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水平。

一、存在的问题

(一)爱岗敬业意识淡薄,注重个人功利

爱岗敬业是教师伦理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立志献身教育事业,甘做人才成长阶梯,才能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繁杂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教育事业充满高度的责任感,完成“百年树人”的重任。笔者调查发现,部分师专教师爱岗敬业意识淡薄。同时,一些教师功利观念过强,过分看重能给自己带来名利的行为,而对需要奉献的日常工作则不以为然,社会责任感降低。部分师专学生反映“老师上完课就走,不愿意在教室停留”“老师不太爱管事,对一些学生的违纪行为装作看不见”“学生评价老师如果得分比较低,老师就生气”。由此可见,一些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不负责任。

查看全文

师专教师伦理论文

[摘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伦理存在的问题表现为教师爱岗敬业意识淡薄、关爱学生力度不够、严谨治学精神欠缺、忽视课堂教学、自律意识亟待提高等。教师职业信念不坚定,情感投入不到位,忽视专业素养的提升,产生职业倦怠是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有:突出师范特色的专业信念教育与管理,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搭建师生互动平台,增强“师爱”意识,密切师生情感关系;树立课程改革意识并合理规划发展阶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强化“两代师表”意识,不断寻求工作兴奋点,克服教师职业倦怠。

[关键词]师范院校;教师伦理;教师专业化

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教师伦理状况日益受到各方关注。伦理本义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教师伦理则是在学校教育职业活动中,教师调节与他人和社会集体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教师伦理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中,反映了教育教学利益关系,是教师能够承担社会职责完成职业使命的依据和保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师专”)的主要任务是为义务教育学校培养师资,教师伦理水平直接影响其从教后的观念和行为以及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水平。

一、存在的问题

(一)爱岗敬业意识淡薄,注重个人功利

爱岗敬业是教师伦理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立志献身教育事业,甘做人才成长阶梯,才能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繁杂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教育事业充满高度的责任感,完成“百年树人”的重任。笔者调查发现,部分师专教师爱岗敬业意识淡薄。同时,一些教师功利观念过强,过分看重能给自己带来名利的行为,而对需要奉献的日常工作则不以为然,社会责任感降低。部分师专学生反映“老师上完课就走,不愿意在教室停留”“老师不太爱管事,对一些学生的违纪行为装作看不见”“学生评价老师如果得分比较低,老师就生气”。由此可见,一些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不负责任。

查看全文

师专教师伦理存在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伦理存在的问题表现为教师爱岗敬业意识淡薄、关爱学生力度不够、严谨治学精神欠缺、忽视课堂教学、自律意识亟待提高等。教师职业信念不坚定,情感投入不到位,忽视专业素养的提升,产生职业倦怠是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有:突出师范特色的专业信念教育与管理,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搭建师生互动平台,增强“师爱”意识,密切师生情感关系;树立课程改革意识并合理规划发展阶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强化“两代师表”意识,不断寻求工作兴奋点,克服教师职业倦怠。

[关键词]师范院校;教师伦理;教师专业化

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教师伦理状况日益受到各方关注。伦理本义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教师伦理则是在学校教育职业活动中,教师调节与他人和社会集体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教师伦理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中,反映了教育教学利益关系,是教师能够承担社会职责完成职业使命的依据和保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师专”)的主要任务是为义务教育学校培养师资,教师伦理水平直接影响其从教后的观念和行为以及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水平。

一、存在的问题

(一)爱岗敬业意识淡薄,注重个人功利

爱岗敬业是教师伦理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立志献身教育事业,甘做人才成长阶梯,才能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繁杂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教育事业充满高度的责任感,完成“百年树人”的重任。笔者调查发现,部分师专教师爱岗敬业意识淡薄。同时,一些教师功利观念过强,过分看重能给自己带来名利的行为,而对需要奉献的日常工作则不以为然,社会责任感降低。部分师专学生反映“老师上完课就走,不愿意在教室停留”“老师不太爱管事,对一些学生的违纪行为装作看不见”“学生评价老师如果得分比较低,老师就生气”。由此可见,一些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不负责任。

查看全文

教师面临的教育伦理问题透析论文

摘要:在当代中国教育伦理体系的构建中,中国教师面临着诸多的教育伦理问题:需要形成民主化的教育伦理精神和结构;必须满足市场、社会对教师“伦理道德”的新要求;教师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其崇高的文化使命和开放的文化视野。

关键词:中国教育;教师;教育权威;教师地位;教师的自我实现

在市场经济体系确立、完善的进程中,教育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尤其是在当代中国教育伦理体系的构建中,现代教师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加以认真研究,从而搞好适合新时期的教师伦理设计。

一、构建当代中国教育伦理体系.需要有教育权威作保障.形成民主化的教育伦理精神和结构

教育生活的民主化是现代社会转型的大势所趋,与这种民主化进程相适应,现代教师的教育权威要求新的教育权成为其支撑,要求对教育角色重新做出诠释,要求教育责任和教育德性建立在中国现代化这样一个新的背景之中。在传统权威、家族宗法势力、地域性教育权力、灌输式教育形式、单纯依靠教师的教育角色获得教育权威的地方,也往往是教育生活缺乏教育民主的地方。它不可能使学生的个性自由、独创性、灵活性和健全人格获得真正的成长。在民主化进程中教育权威如何确立自身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伦理难题。

教育权威失序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封建专制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民主法制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必然遇到的现象,是完全抹杀人的自由个性和创造潜能发展的教育权威体系,是一种严重排拒教育民主的教育权威体系。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主体(教师和学生)来说,教育生活的民主化是新中国教育体翩告别传统教育权威体系的一个异常鲜明的特征。但传统的惯性仍然是非常强大的。随着民主化进程的展开,当前中国教育权威处于一种转型期的失序状态:主要包括传统式的教育权威失败;现实的教育权威失范;理想的教育权威失落。民主化进程中传统教育权威失效是指儒家式的教育模式在当今社会失去了教育权威的作用而不再有效;现实的教育权威失范是指用教条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的方式树立起来的教育权威与教育民主化的现代社会进程处于一种矛盾冲突的状态;理想的教育权威失落是指主流的理想沾染了一种短视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弊端,“商品化的教育权威”的教育伦理危机的到来。

查看全文

美国教育职业伦理准则及启示

摘要:美国是教育现代化国家,把国家的发展与教育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在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特别注重教师职业伦理制度建设。美国的教育职业伦理准则先后经历了实证研究阶段、建设和完善阶段、重构和建设阶段三个阶段。在教师职业伦理准则上,特别强调“服务学生”和“教师职责”两个准则,注重师德问责制。这对我国当前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制度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启示价值。

关键词:教师职业伦理;师德规范;服务学生;职业职责

美国是个已经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国家,其教育的发达在于美国始终把教师质量作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核心要素。在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教育职业伦理制度建设,以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并且所立制度均较具体、易于操作。因此,借鉴美国教育职业伦理准则的发展经验,对我国新时期的师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国教育职业伦理准则的形成与发展

美国是个十分重视制度建设的移民国家,其国家的发展和强大与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是分不开的。早在19世纪中叶美国就成立了“全国教师协会”(NationalTeacherAssociation,简称NTA),强调了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在全美教育行业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美国的各行各业都相继建立了各自的行业伦理规范,而教育伦理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美国的教育职业伦理准则的建立和完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每个阶段都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1.教育职业伦理的实证研究阶段。20世纪20~40年代,一批美国学者如卡他斯和韦伯斯采用严格的实证研究方法,分别调查了学生、家长、教师以及教育教学管理者等不同人群,研究概括了适应能力、体谅别人、节俭、诚实等25条教师应具备的职业品质和行为规范。1929年,美国全国教育协会(Thenationaleducationassociation,简称NEA),在亚特兰大召开的全国教育会议上提交并通过了《教学专业伦理规范》的教师道德行为标准,成为美国第一部全国性的教师道德行为准则。1948年,全美教育委员会所属的师范教育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教育职业伦理的实证研究,并发表了题为《我们时代的教师》的报告,对教师提出了必须具备的13条职业道德标准,把教师的社会责任、师德品质和专业素养作了具体要求,并在全美教师中执行。2.教育伦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阶段。美国十分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对教师的执业要求十分严格,认为制度建设是教师从业的根本保证。这一时期在美国政府引导下,各行各业的“职业伦理建设开始了由规范化向制度化、法律化的转变趋势”[1]。1941年和1952年美国全国教育协会对《教学专业伦理规范》进行了多次修改,使其在修订中不断完善。1968年,NEA正式制定了《教育职业伦理准则》(也称NEA准则),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8个不准,对教师的行为准则做了硬性规定。这一师德问责制度的建立在美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当时约有200万的美国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签名赞同《NEA准则》,使其成为美国教师职业伦理规范的制度化和法律化的条文。此后,美国对《教育职业伦理准则》又作了两次修订。20世纪80年代,由于美国基础教育的质量下降导致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国际评价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美国就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改革成立了高质量教育委员会(NationalCommitteeofExcellenceinEducation,简称NCEE),专门对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进行改革和管理。1983年美国出台了《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然》的报告,其中突出了教师职业伦理的制度建设和改革。1986年,卡内基基金会和霍姆斯小组分别发表了《国家为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和《明日之教师》两份报告,其中对迎接21世纪到来的教师职业伦理作了明确的规定。美国国家教育协会总结了《NEA准则》的实践经验,全面修订了新的《教育职业伦理准则》,各州在此基础上又制定出了更加具体和细化的教师伦理标准,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执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1996年,美国在《教育职业伦理准则》和《教师专业标准大纲》的基础上又制定出了《优秀教师行为守则》,共26条,其中的21条是对教师职业伦理提出的要求。“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中后期,美国职业伦理经过百年的萌芽和酝酿,从职业道德意识的萌发转向为诉诸共同的职业道德规范,从而为美国职业伦理的现展奠定了基础。”[1]3.教育伦理准则的重构和建设阶段。随着21世纪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被广泛应用,美国的职业伦理建设迎来了第三个阶段———适应人才战略发展期。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伦理素养受到了高度重视,其教育职业伦理准则在原先修订的基础上进行了再修订和重构。2015年6月,美国教师教育与认证州管理者协会(NationalAssociationOfStateDirectorsOfTeacherEducationAndCertification,简称NASDTEC),了美国《教育工作者专业伦理准则》,期望这一文件成为全美教育工作者公认的日常行动指南。与以往不同的是,《教育工作者专业伦理准则》以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为依据,凸显了职业伦理的核心价值,进一步强调了教师的责任和义务。美国教师教育与认证州管理者协会表示,该准则是美国第一份面向全国教育工作者的专业道德标准,有助于提升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地位,指导现在和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明确认识并忠实履行其专业道德责任。至此,美国的教育职业伦理准则经过了初创、加强和完善的过程,为新世纪美国教育职业伦理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美国教育职业伦理准则的基本原则

查看全文

教育伦理学的历史回顾及展望综述

论文关键词:教育伦理学历史回顾展望

论文摘要:英、美、日本、前苏联教育伦理学经历了作为道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的伦理基础研究三个时期。中国教育伦理学研究受外来影响比较大,也明显地体现为相应的三个研究阶段。当今,作为道德教育研究的早期教育伦理学已被德育原理所取代,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的传统教育伦理学已被教师伦理学所取代,教育伦理学正在发生新的重大变化,即以教育的自身伦理基础为研究对象。这一重大转变必将对教育伦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教育伦理可以作为一种道德来理解,那么,教育伦理的产生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古老年代。近代工商业肇始,特别是20世纪以来,科技、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内在张力不断强化,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竞相加大教育投入。正是教育的不断发展,导致了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引发了人们对教育伦理的洁问。现代教育伦理学正是在教育事业发展、教育理念转型的现当代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把教育伦理学提升到学科的高度开展系统的研究,这一探索源起于英、美,进而影响到前苏联、日本等经济、教育发达国家。

第一个时期,是教育伦理学作为道德教育研究的时期。

B·诺曼妮和G·科蒙尔揭开了20世纪教育伦理学研究的序幕,这一时期,教育伦理学的基本特征是将教育伦理研究视同为道德教育研究。B.诺曼妮和G·科蒙尔合著出版的《教育伦理学》,依次讨论了什么是儿童、胎儿的环境、早期家庭教育、性格和气质、性别训练、宗教信仰、理想的学校、学校指导等问题。从其体系和内容上看,研究视点主要集中在健全人格的培育和发展上。严格地说,B·诺曼妮和G·科蒙尔的著述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伦理学研究,而是一部关于道德教育或者说道德心理教育的论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