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0 16:08: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角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政府角色的转变

一、传统理论下的政府在自然垄断行业中的角色

(一)自然垄断行业的“市场失灵”稀缺有限的资源为极少数的经营者独占形成的行业为自然垄断行业,如电力、交通、通讯、管道运输等。这些行业不仅投资需求大,回收期长,沉淀成本大,还具有克拉克森等经济学家所指的规模经济显著的特点。此外,由于该行业含有公共事业领域,还具有公益性的特征。因而,传统理论认为,由独家或少数几家企业经营会带来更高的效率,政府需要进行严格的进入管制。在自然垄断行业中还存在一个定价问题。当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自然垄断行业会出现亏损现象,若由企业自由定价,则企业会选择以平均成本定价,从而把消费者剩余转化为生产者剩余,获得垄断利润,大大损害了消费者利益。这就是自然垄断行业的“市场失灵”现象。政府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PublicInterestTheoryOfRegulation)作为对市场失灵的回应,把政府视为公共利益的化身,在自然垄断行业中充当严格管制的角色。(二)自然垄断行业中的“政府失灵”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实践证明,政府的严格管制非但没有带来更高的效率,反而还得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主要在于“政府失灵”现象严重:(1)“A-J”效应。在研究投资回报率价格管制时,经济学家采用了A-J模型,模型中的约束条件为:〔R(K,L)-WL〕/≤S。其中S为政府规定的投资回报率,R为收入,K为资本量,L为劳动力的数量,W为劳动力价格。可见,投资回报率以资本为基数。阿费契和约翰逊的研究表明,在投资回报率管制下,企业会产生一种尽可能扩大资本基数的刺激,从而效率低下。(2)政府规制的部门利益理论(SectionalInterestTheoryOfRegulation)施芝格勒认为,政府规制是产业自己争取而来,并为特定产业的利益服务而设计和实施的。由此的产物便是,“政府被俘”,寻租现象相伴而生,甚至引发政企同盟现象。(3)政府规制成本巨大。在政府的严格规制下,企业与政府之间进行着博弈。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往往处于被动境地,企业拥有许多“私人信息”,从而产生“道德祸因”,使政府规制政策失效(规制成本加大),社会利益缩小(规制效益减少)。从我国来看,电力、铁路、民航等自然垄断行业关系着国家经济命脉,长期以来,自然垄断行业采取国有企业高度垄断经营状态。长期垄断带来的结果是:价格高,服务质量低,政府集政策的制定者、监督者、业务的经营者为一身,使垄断的性质摇身变为行政性垄断。

二、现代经济学中的自然垄断行业与政府

(一)现代经济学中的自然垄断行业1982年,鲍莫尔,威利格等经济学家从部分可加性(Subadditivity)的角度重新解释了自然垄断行业的经济特征。他们认为,即使规模经济不存在,即使平均成本上升,只要单一企业供应整个市场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的成本之和,由单一企业垄断市场的社会成本就仍然最小,该行业就仍然是自然垄断行业。(对自然垄断的管制,源于《现代经济学前言专题》)将此理论运用到多产品生产行业,则自然垄断行业可用范围经济(EconomiesOfScope)来解释。即单个企业生产多种产品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用公式简单表示为:TC(Qx,Qy)<C(Qx)+C(Qy)。鲍莫尔等经济学家提出了可竞争性市场理论,即来自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市场上供给者行为构成很强约束的市场。他们认为,市场属于垄断结构,如果实际的或潜在的市场约束足够强,使市场近似于完全可竞争性市场,自然垄断是有效的垄断,经济规制不再必要。该理论为放松规制,引入竞争提供了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个国家纷纷在银行、电信、民航、电力等领域采取了放松管制的改革,引入竞争机制,缩小政府涉足范围,通过规制改革重新构建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二)以英国电力行业的改革为例市场层面:英国电力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垂直一体化格局,旨在建立竞争性市场。电力产业链是由发电-输电-配电-售电四大环节构成,英国将发电和售电环节分离出去。发电系统由全国电力公司(NP)、电力生产公司(PG)、国营核电公司、苏格兰南、北电力公司、中小型发电公司(IPP)、外国电力公司等组成,形成竞争格局。在输、变电领域,由全国电网公司独家经营电力市场。在供电领域,成立了12家地区供电公司,直接面向电力用户供电,大于等于100KW的用户可自由选择供电公司。英国政府将市场进行分割是有理论和实践依据的。袄特森认为,产业性质的变化可以随技术因素和需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市场的发展,电力行业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独家经营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行业自身的特点看,发电和售电业务不具有固定性网络的特点,自然垄断性不强,为自然垄断行业中的非自然垄断业务。Primeaux等专家对电力行业作过实证研究,他们收集了同时存在两个电力供应企业的城市和只存在一个电力供应企业的城市的可比较成本数据,发现一个企业提供电力并不比两个企业提供电力具有较高的效率。可见,并不是自然垄断行业所有产品(业务)都具备自然垄断特性,实行“一刀切”的政策是不科学的。政府层面:1989年英国修定了“电力法”,并由此设立了能源工业规制办公室(OFFER),它是一个独立于企业的专门的行业管制机构,主任任期五年,该机构职能是:维护市场秩序,保证有足够电力供应,发放电力经营许可证。英国还设立了两个监督机构,其一为垄断和兼并委员会(MMC),负责对竞争领域中,OFFER认为没有实现有效竞争的任何领域调查;其二为公平交易委员会,旨在维护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在英国社会中还有专门的电力消费者委员会,共同防止消费者利益受损。市场与政府结合层面:政府在竞争领域立足于建立市场交易规则和市场交易制度。英国在此领域,建立了两个“中心”一个“市场”。两个中心是面向所有发电和配电公司开放的电力交易中心;英格兰和威尔士电力交易中心,在这里,10万千瓦容量以上的发电机组由国家电网公司统一调度,通过运营该交易中心,以竞价方式完成供求之间的平衡。在合同市场上,发电厂和用户就电价达成协议,通过谈判签定双边合同,确定上网电价。在必要时,OFFER也会作出必要的规制。在垄断领域,政府主要是建立一套科学的规制制度。在电价上,英国政府就采取了激励规制制度。为防止垄断低效率,政府运用了最高限价(RPI-X)作为规制工具,政府经过一段时间(如3-5年)对规制模型中的变量值重新评估,重新定价格上限,上限以下,价格可以自由浮动。这样,相对于投资回报率规制来看,提供了一种能让企业在短期内降低成本,以获得较大利润的制度设计。在英格兰和威尔士,该方法仅运用于电力行业自然垄断业务领域,在非自然垄断业务领域由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通过上述改革,明确也解决了谁是规制者,规制谁,谁来监督规制者的三“W”问题,提高了政府管制的科学性和

管制效率。从实践来看,改革后英国取得了较大成效,老电厂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如NP1994年与1990年比成本下降了21%,同时电价下降了,如1996年比1990年家用电价下降了11%。

三、转型时期我国政府在自然垄断行业中的角色问题

查看全文

角色设计论文:映像的角色造型设计剖析

作者:秦铭悦单位: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影片在环境造型方面受法国新浪潮思潮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响,祖孙俩乡下的小镇住所温情朴素亦自然清新,美丽都的压抑拥挤着重表现了街面色彩的五彩斑斓和下层旅店一带的阴冷气氛。这些纯粹而富于情绪化的表达真正烘托出故事的情感,极富感染力。一个罪恶与欲望之都,一个虚幻的纽约,高耸的摩天大楼,变形了的“自由女神”像手里的火炬已经换成了冰激凌,几乎盖过楼房的巨大商标,势力的餐厅服务员向黑帮大老五体投地地大幅度鞠躬;赌博玩乐的都是些富有且道德败坏的矮子;夸张的百老汇歌舞,满街大号肥婆的欲望之都里,隐喻着美国的罪恶欲望文化。影片以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人物造型,几乎没有几句台词,导演试图通过角色的个性造型和这个变了形的美丽都市,向那个70年前的伟大的默片摩登时代致敬;向那个通过电影中的角色造型、表演把影像力量发挥到极限的时代致敬。虽然没能到大院线放映,但西方媒体好评如潮。本片最终荣获2004年多伦多影评人协会最佳动画长片奖。

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对目标对象特征的把握必须要建立在对其特征、习性的深入观察了解以及扎实的造型功底之上。只有具备了高超的写实造型能力之后,才有可能自由驾驭画笔,随心所欲地表现对象、表达思想。美国动画电影《小鹿斑比》里的Bambi是迪斯尼塑造的最成功的角色形象之一,该片十分深入地描写了森林的和谐气氛与动物们的善良本性。迪斯尼的动画家特地赴野地实察,并用创新的“水彩概念画法”将整片森林的神韵表达得淋漓尽致,为了观察动物们的一举一动,动画家们花了很长时间与它们相处并认真观察,再将动物配合人类的表情拟人呈现,于是成就了这部不朽的杰作。

本片一经推出,立刻收获了可观的票房,影片中的一景一物、可爱的角色都受深受观众喜爱,让每个人都感动不已。《小鹿斑比》的角色造型和动作都是纯手工打造,就连说话时的动作细节都和现实中一模一样。片中有处情节———表现一些真实而可怕的猎犬追逐女主角法利娜,动画设计师莱塔•斯科特可以画出狗的任何姿势,动画总监埃里克•拉森评价,莱塔具有卓越的动物绘画能力,几乎可以将任何角度、任何动态下的动物画得有力而真实,她知道如何表达姿势的情绪。在他们两人的努力下,该处情节成为电影场景中最令人恐惧和兴奋的一段动画。这种美妙的单纯的美好体验,这种动画风格是无法复制的,能在情感美与感官美上做到后无来者。《小鹿斑比》是迪斯尼手工动画电影的顶级之作。

再比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在角色造型设计时,迪斯尼会邀请真人先来表演一遍,用摄影机拍摄下来,逐个揣摩演员的造型特征,了解其变化中的细微差别以及变化中的时间控制等问题,然后以此为依据进行动画创作。影片中七个小矮人中的笨瓜就是根据当时著名的喜剧演员艾迪•科林斯的表演制作的,在制作过程中,摄影师拍下了艾迪•科林斯的表演,动画设计师经过反复琢磨,在一整套表演动作中寻找可以吸纳的部分,最终设计出了令人喜爱的笨瓜形象。这一人物虽然笨,不能说话,但他的快乐性格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不能不说是模拟真人表演得到的结果。在迪斯尼看来:“真正的角色造型是真实的、活着的、可能的事物,甚至是即将发生的事物,再加上幻想和夸张。”

迪斯尼角色造型设计的想象也包括角色的性格特征,外形可以模拟真人,但性格必须设计出角色的独特性格特征才能在观众心中留下永恒的经典。如米老鼠善良、率真、乐观、进取的个性特点,当然不是老鼠本身的性格特征,而只属于米老鼠。正是其性格的独特性,才让它留在几代人的心中而成为世界动画明星。其他小动物们也都活灵活现,斑点松鼠、海狸鼠、小鹿,甚至在小矮人屋里爬来爬去的小乌龟都十分生动有趣,特别是它们帮助白雪公主打扫房间(角色的分配在今天的动画影片中依然十分流行)的情节,堪称经典。所有动物的尾巴、鼻子和躯干的动作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动物角色造型刻画细致入微。场景的设计富于大自然的亲切感,为后来迪斯尼生产的动画电影里的运动美感和写实主义相结合的风格作了有意义的尝试。性格化的动画造型设计使得女巫成为影片中最成功的人物角色形象。因此,迪斯尼始终坚信没有鲜明个性就没有经典的动画角色。

查看全文

戏曲演员创造角色探讨

【摘 要】戏曲是一种表演艺术,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戏曲演员通过表演赋予角色魅力,使观众和角色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基于此,本文就戏曲演员创造角色展开分析,首先简要介绍戏曲和戏曲演员,其次对戏曲艺术重点内容进行分析,最后对戏曲演员创造角色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戏曲;演员;创作;

角色戏曲演员职业特殊,需要利用自身形体、语言和情感,做出各种舞台动作,演绎完整的故事,创造新的人物。随着中西方艺术交流增加,中国戏曲表演开始注重让演员体验角色,注重戏曲演员与角色之间的共情关系,演员通过深入研究角色,更好地创造角色,演绎更完美的戏曲作品,推动戏曲艺术发展。

一、戏曲和戏曲演员概述

中国戏曲艺术综合性特征显著,这是由于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为核心,融合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最终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1]。此外,中国戏曲还具有虚拟性和程式性等特征。戏曲演员作为戏曲表演者,也被称为戏子或伶人,以往其身份地位较低,很多称呼带有贬义。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戏曲这一艺术形式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也诞生了很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戏曲演员,例如梅兰芳、袁雪芬等,他们为我国戏曲艺术发展作出了贡献。戏曲演员在表演时通过各种动作将自身感情融入故事中,为观众呈现具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中国戏曲传统表演理论没有系统地阐述演员和角色之间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越发频繁,演员创造角色成为中外戏剧表演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中国戏曲演员所创造的角色来看,其既不追求角色和演员融合也并不反对演员体验角色,研究方向并不明确。因此,如何看待戏曲演员创造角色这一问题仍然是当前我国戏曲艺术表演者的研究重点。

二、戏曲艺术的重点内容

查看全文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指导策略

摘要:小班幼儿在整个幼儿园中是年龄较小的幼儿群体,在生活经验及知识储备等方面的积累非常贫乏,所以实际教学中的很多教学方法都需要在老师指导学生的情况下落实,最为典型的便是角色游戏,因为很多小班幼儿对角色扮演的理解不到位,且扮演角色的能力也不强,所以在通过角色游戏进行教学时,需要老师对小班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指导,以尽可能教会所有小班幼儿学会角色游戏,从而积极参与到游戏教学中来,最终提高小班幼儿教学质量。对此,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对角色游戏的了解,结合相关经验,分析了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之指导策略。

关键词: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指导策略

有资料显示,2-7岁的儿童都非常好动,好奇心也比较重,如果对他们进行角色游戏教学,会非常容易引起他们的探索欲望及学习积极性,所以角色游戏成为小班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游戏,也成为幼儿老师们最为重要和典型的游戏教学方法。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模仿各种角色,然后通过角色扮演将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现象反映出来,这不仅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还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及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幼儿的实践应用能力。所以在小班幼儿教学中进行角色游戏指导及教学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1丰富小班幼儿生活经验

1.1引导幼儿观察和体验生活。小班幼儿本身就没有太多的生活经验,以至于他们对很多角色的特点难以理解,此时就需要老师积极指导小班幼儿观察身边的一些生活现象,例如可以引导小班幼儿对自己父母的生活进行观察,并跟着父母在家里学会做一些家务事,然后将观察和体验后的感想在课堂上分享给其他幼儿[1]。1.2教会幼儿在社会生活中积累经验。老师除了引导小班幼儿观察自己父母生活,还需要教会小班幼儿到实际生活中去体验生活,并带领小班幼儿积极参与外出活动和游览活动,以在活动中引导小班幼儿对各种新事物进行探索和了解。活动中如果遇到难以理解的事物,老师可以直接向小班幼儿进行详细解答和说明,以激发小班幼儿的探索欲望和学习新事物的积极性,最后引导小班幼儿将所积累到的经验运用到相应的角色游戏中。1.3丰富节假日生活。幼儿直接接触的事物非常少,而节假日则是接触新事物的最佳时期,故老师可以在节假日带领幼儿参与到相应的节日活动中去,让幼儿亲身接触节假日相关事物,从而在丰富幼儿生活经验的同时,为幼儿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游戏时积累有用素材。节假日前后,老师都需要积极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以引导他们将节假日生活中的精彩片段、新鲜事物等作为游戏素材库,然后知道幼儿将这些素材体现到游戏,以更加巧妙的拓展游戏情节[1-2]。

2提供适宜的玩具材料

查看全文

公务员角色冲突

1公务员角色冲突的概念简析

角色冲突是公务员在行政组织中因扮演的角色不同而涉及的责任冲突。在现实生活中,公务员承担着许多角色,公务员个人既是上级又是下级、既是父母又是儿女等等。由公务员承担的角色和多种角色集于公务员一身,不同的角色赋予不同的义务和要求。但是,在角色之间会发生矛盾和抵触,妨碍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于是形成角色冲突。最典型的角色冲突形式有两种:一是上级角色与下级角色的冲突。这会使他处于对下服务与对上负责的两难境地,从而形成角色冲突。二是行政人角色与社会人角色的冲突。公务员是行政人,在行政组织中,充当由其职位所决定的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角色。公务员还是社会人,要充当作为一般社会成员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角色。

在角色冲突的时候,公务员的判断和选择同时也是道德和伦理的判断和选择。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公务员面临着两难困境。公务员公职上所代表的公共利益与其自身所具有的私人利益两者之间存在冲突。公务员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在公共领域不仅要具有公共利益至上的精神,而且要以是否符合公众利益为标准来衡量其具体行政行为是否是负责的行为。但是,公务员作为个体的社会人,他有私人权利和个人利益。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属于两个不同领域并且性质不同,有时维护公共利益可能会损害私人利益,追求私人利益可能会损害公共利益,两者有时甚至可能导致对立。

2公务员角色冲突的根源分析:双重属性

2.1“公共人”及其公共性

公务员受政府的委托,公平地履行社会让渡出来的公共权力,保证公共利益的实现,公务员首先是“公共人”。公务员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公务员的公共角色的定位。公务员作为“公共人”,他们通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为公民提供公共产品服务,从而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公务员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实现公共利益,这都带有公共性,其对象是全体社会公民。作为拥有公共权力的公务员,必须按照公共价值要求行使职能。公务员在行使职能时必须以人民的公共意志为导向,将公共利益作为公共行政的首要原则,充分体现公务员的公共属性。为了保证公务员能够公正地行使公共权力,为公众谋取公共利益,必须要求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能够“大公无私”,价值中立,不掺加任何个人的感情色彩。这也是社会对公务员的角色期待。

查看全文

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探析

“装饰风格”这一概念是从绘画艺术中提取得来的,在动画作品设计过程中,这种表现手法对角色造型设计进行图案艺术化的处理,主要表现在色彩、材质和符号化三方面。动画在色彩上强调画面色彩的协调组合应用,注重画面色彩节奏的统一;动画的材质是指其肌表纹理,合适的材质处理能增强动画的视觉感知效应;对图形符号化的处理能增强动画的视觉感知效果,图形的符号化一般先于颜色、材质等被视觉所感知。而装饰性造型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对动画角色进行美化与修饰,从而突出角色形象,强化角色的本身特点,并将其设计处理成理想化线条形象。动画不是实拍的电影,其更多的是对艺术概括后呈现出的艺术作品。动画在物质原象的基础上,通过装饰性的造型手法,对动画角色进行符号化、抽象化或者平面化的处理、提炼和概括,使之在形态、颜色、线条造型等动画内生组织部分,符合设计者和观众的视觉审美需求,并通过合理的编排设计,让动画角色具有一定的艺术特点,吸引观者的注意力,实现艺术的视觉传达和审美欲求的表达。

一、希腊瓶画装饰特征在角色造型中的应用

笔者认为,对动画角色造型的设计,需要借鉴一些优秀的、经典的、带有地域特点的装饰风格。比如在迪士尼公司的动画角色中,设计师会非常巧妙地借鉴世界各地的装饰造型元素。比如“大力士”这一知名迪士尼动画形象,在其造型设计处理的过程中,在保持迪士尼以往的动画造型风格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了希腊瓶画的装饰风格(图1)。其基调依然是经典的圆形理论,却在动画场景中采用了大弧线的装饰手法,使得画面饱满圆润(图2)。在主要角色人物的设计上,设计师利用形线法则使动画人物呈现方圆相结合的外形,并且角色人物的身体在保持一定比例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艺术调整,外轮廓形线条虽然夸张变形,却给人以更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同时为了彰显神话题材,在主体角色造型的设计上,还特别利用平滑衔接的方式,协调了角色的膝部、腰线与肘之间的距离和比例,从而减少了不同身体部位形线之间的矛盾,丰富了造型的空间视感。此外,在“大力士”的脸部设计上,真正继承了希腊瓶画中人物角色的特征,方长的脸型、长直高挺的鼻梁,搭配着卡通式的眼睛,给人一种舒适视感。动画人物头部与身体其他部位形成了非常协调的比例,大手大脚、螺旋线性的身体块头,不仅没让动画人物显得笨重,反而给观者一种精干的视感。这样的动画造型处理既沿袭了迪士尼的传统,也吸收了希腊瓶画的风格,从而使得“大力士”这一动画人物角色显得丰满而富有张力,让观者既体会到神秘浓郁的希腊风格,也彰显出经典的美式卡通色彩。

二、皮影剪影化的装饰特征在角色造型中的运用

在中国民间,有一种独特而古老的戏曲艺术——皮影。那些在各类戏剧或者故事中的人物,通过艺术手法的雕刻装饰设计,呈现为二维平面的皮影脸谱。不同人物角色有着不同颜色、造型、动作的花脸脸谱,有的夸张生动,有的华丽丰富。这些通过不同的动作、形态、颜色凸显人物角色性格特征的皮影,凝聚了中国雕刻平面动画的艺术精华。在皮影中,人物的头部因为受到侧面的限制,大都呈镂空状,这不仅没有让人物角色简化,反而趋于概括,鲜明突出动画人物的特点。总体而言,皮影是在二维平面内进行的动画角色设计,在皮影人物参与表演的过程中,都是以侧面影像来实现动作之间的连贯的,这一限制造就了民间经典的装饰性艺术造型的精品。由此可见,角色外形的影像化是考验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与处理成功与否一个重要的方面。除了影像化处理,动画角色的平面化与剪影化处理是动画装饰性造型处理的另一个方面。动画中的装饰性是相对于写实性而言的,由于动画的娱乐属性,要求在动画角色造型上应用一些强化视觉效果的艺术手法。所以,带有装饰性的动画角色一定不是写实的,但是不能说其他非写实的角色形象就不带有装饰性。像皮影中巧妙的影像化一样,迪士尼动画《马达加斯加》在动画角色造型的影像化处理上也非常好(图3)。动画中狮子、斑马、长颈鹿等动物的不同身形都进行了独特的装饰化处理:狮子呈现方圆形轮廓特点,长颈鹿设计成夸张变形的细长外形等。这些极富艺术性的造型处理,实现了动画中平面空间和三维空间之间的过渡和缓冲,通过视觉给人一定的联想性,从而打破现实世界的具象局限,由动画的抽象影像联想并勾勒整体动画环境,给观者以深刻的印象。

三、京剧脸谱的装饰特征在角色造型中的运用

查看全文

动漫角色分析论文

一、象征手法对动漫角色塑造的影响

动漫角色的特征和动漫文本的来源决定了其角色塑造必然受象征艺术手法的影响。

动漫角色就是动漫作品的演员。这些“演员”的选择是一切文艺作品中最为自由和广泛的,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不论有生命还是无生命、有形还是无形、具体物质还是抽象概念、现实的存在还是头脑的想象,都可以通过“拟人化”,使之成为有语言行动、有思想性格的“具象人物”出现在动漫中,传情达意,推动剧情的发展,展现“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而将何种事物人格化及如何具象呈现——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则必需由象征来完成。如红色象征喜庆、喜鹊象征吉祥、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因为中国民间有鲤鱼跳龙门的传说,所以央视动漫《小鲤鱼历险记》将小鲤鱼赋予了乐观向上、勇敢顽强的象征意义。

动漫角色最鲜明的特征是,它是超越现实的,具有幻想和童话色彩的。当然,动漫角色也有许多是人,来自现实生活、有真实可考的历史背景,或来自文学作品虚构的各种人物。而且,在一些动漫作品中,普通的人和超自然人物的形象,拟人化的各种生物、非生物的形象可以同时出现,彼此交往,共同活动在如童话般的梦幻环境中。透过表象看本质。我们又会发现,不管选取什么去充当动漫的角色,其实质反映的都是人类的现实生活,它们身上具有的也是人的社会性格。奇妙的世界中处处闪耀着现实社会的折光,渗透着现实生活的哲理和思想情感。动漫角色的塑造和影视戏剧角色创作一样是一个将朦胧的意识明朗化、将抽象的意念物态化的设计过程。这种普遍的抽象化、概念化倾向正是象征的含蓄表达。无论是网络流行的蘑菇点点、小破孩系列,还是迪士尼经典的米老鼠、唐老鸭,或是宫崎骏作品中的人物都具有很深刻的象征寓意。

动漫角色应该是最具有象征涵义的视觉符号,它的象征特质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这一特质还与动漫角色的文本来源有关。虽然我们不能够确切了解第一部漫画作品的产生,但我们确乎知道诞生于1937年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动画电影是《白雪公主》,而在1941年,中国推出的第一部动画长片是《铁扇公主》。一个取材于童话,一个取材于神话。这两种题材的共同美学表现便是鲜明的象征性。虽然动漫的文本不止于此,但丰富的幻想、特殊的夸张、高度的概括确是所有动漫作品文本的特点。动漫作品从不如实地直接地反映生活,它是一种“想人非非的艺术形式”。它使现实和幻想相结合,具有更鲜明的现实意义;用高度概括的手段塑造意想不到的生动形象;用夸张的方法表达强烈的艺术效果。幻想和现实融铸成一个象征的实体,或含蓄、或凝炼、或深沉、或隽永。象征的结构形态有机地牵织着动漫的题旨与美学价值的实现。《爱丽丝梦游仙境》里有童年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花仙子》是少女时代对美好梦想的坚持;《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是小男孩历尽艰辛的成长历程;《灰姑娘》的故事不知寄托了现实中多少代人麻雀变凤凰的梦想!《小美人鱼》(改编自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中的那个美丽的海底世界不也表现了人类对于美好爱情和崇高精神品质的渴望与追求吗?动漫作品之所以如此丰富多采而又有无穷表现力,就在于那是把许多优秀的童话、寓言、神话和民间传说搬上了银幕,从而形成了富有幻想和夸张的象征风格。

二、象征手法对动漫角色塑造的实现途径

查看全文

商业角色文化营销

《情感营销》开篇指出,当代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卖方市场”时代,消费者缺乏选择权。第二个阶段,消费者成为上帝,企业沦为臣民的“产品竞争”时代。产品差异化登峰造极、价格战如火如荼、终端争夺硝烟弥漫,激烈的竞争教会了企业各种营销技巧,消费者对各种营销手段几近麻木。而第三个阶段的新方向是,企业与消费者互动的“情感营销时代”。营销就是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情感,不仅要把产品卖到消费者的手中,更把产品卖到消费者心中,从“让你喜欢”到“我就喜欢”。

品牌像民间传说一样,是风行于社会的一种文化。我们需要将品牌看作是一种产品文化。借鉴人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原则,我们可以将产品理解为文化产物。产品在社会流通中逐渐拥有了他的代表意义或者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代表意义成为了约定俗成的东西,成了被广泛接受的所谓的产品的“事实”。

从这一点看,产品已经具有了文化的特色。消费者在使用产品的同时也在塑造品牌文化。寻找、发现、明确消费者选择产品的内在情感需求,通过宣传、沟通,点燃其内在的欲望,协助消费者为自己的购买下定决心,这才是品牌推广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消费者在没有被激发出强烈的购买欲望时,不会主动采取购买的行动,而当他有这种欲望的时候,他不仅会购买,还会用逻辑分析为本次购买做出辩护。可口可乐的“酷儿”在上市之初就为消费者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个孤苦伶仃的孩子生活在森林里,周围围绕着它的是互相帮助的朋友,这些朋友的帮助使得主人公有着开朗、乐观的性格,尽管它有时候会调皮,这种活灵活现的角色形象在产品上市之初就打动了万千消费者的心,获得了众多消费者的认可。这便是消费者在情感上更倾向于产品借助角色所传递出的情感信息,尽管果汁就是果汁,这是所有消费者都知道的信息。

消费者的需求具有多重性,他们在对产品或者服务的消费过程中既有功能性或者说物质性的需求,也有情感性或者象征性的需求,并且这两类需求常处于交融状态,即物质上需求的满足可以带来情感上的愉悦,同样,情感上需求的满足又以物质上需求的满足为基础,甚至有时候可以代替物质上的满足。特别处于生感时代的消费者在选择品牌时,除了对产品的实用价值以外,更希望能够在该产品上找到一种身份的认同感。而这些附加值的具体表现,就是品牌赋予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品牌表现出的名称、符号或图案,还包括定位、历史、产品设计、营销理念、企业行为、服务等等。一个出色的品牌,就是一个鲜活的“人”,她有着自己的性格。而这个“人”恰恰可以代表顾客的心理需求。品牌文化由很多人所共享,并且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谈论、产品体验、广告等)来表达。品牌故事、形象以及关联性随着这些网络一起跃动的同时,品牌文化得以保持下来。有力的品牌文化不只提供了针对消费者的竞争优势。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冲撞中,文化传递了观念、态度和方式上的差异性,这势必会获得消费者在这种差异化中体会品牌角色、感悟品牌文化,继而产生对品牌的认同感。米其林通过轮胎人的形象不仅传递了品牌产品的信息,同样通过米其林先生的努力,塑造了米其林“不卖轮胎,买里程”的品牌内涵,只要有轮胎人出现的地方,就意味着优质、贴心的服务,通过米其林五星餐厅,消费者不仅享受到米其林轮胎的品质,更感受到驾驶过程中的品质,也成为米其林多种类产品的统一形象。这种产品的“附加值”才是成为品牌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物质资源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文化是土壤,产品是种子,营销好比是在土壤里播种、耕耘,培育出品牌这棵幼苗。可口可乐只是一种特制饮料,和其他汽水饮料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它能够成为全球知名品牌,并有一百多年历史,是因为它与美国的文化有紧密的联系,可口可乐的每一次营销活动无不体现着美国文化,使其品牌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因此,喝起它常常会有一种享受美国文化的感觉。现代社会,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时,更加注重的是怎样通过产品来体现自身的差异性。强调与众不同的、特立独行的、张扬个性的品牌角色更迎合现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在适应市场细分的原则下,仔细分析目标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围绕着产品特性,传递品牌核心精髓,体现品牌的差异化、个性化,体现与同类产品的区别,更容易被消费者识记。

酷儿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其成功的角色营销策略及其准确的市场定位。可口可乐根据准确的市场调查,为目标消费群体青少年儿童喜欢酷文化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一个个性快乐、喜好助人但又爱模仿大人又经常犯一些小错误的“Qoo酷儿”角色。这个造型夸张的卡通水果造型的小孩子,在果汁行业品牌众多的市场状况下,酷儿成功打败了其他同类的果汁产品,酷儿看到了消费者定位中的少数。然后将品牌直接定位为这类消费人群,迎合这类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在果汁饮料行业激烈的竞争中大获全胜。

查看全文

班主任角色转变

一、班主任要从“管理者”转变为“指导者”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班级工作的教师”。班主任的角色经常被窄化为“管理者”。那么,班主任如何才能从“管理者”转变为真正的“指导者”、全面有效地履行其指导职能呢。第一要确立面向全体学生和实施主体教育的核心观念。虽然在现实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下,班级规模过大、管理头绪过多、工作任务过重、论分排队的压力不减诸种因素,依然是困扰大多数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难题,是难以对班级教育与管理工作进行实质性调整的客观原因,但这并未阻滞班主任教师在思想意识和教育观念上的自我提高与自我更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整体环境下,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主体教育,正是班主任教师由管理者转向指导者首先应当确立的基本观念。第二要养成关爱、公正诸种品质,建立关爱——公正的教育模式。无论是教育经典的阐释,还是莘莘学子的褒扬,都无不以关爱、公正诸种品质来说明教师的良好素质,称道教师的人格魅力。第三要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主体互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的自主发展,有赖于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发挥;而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发挥,则有赖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主体互动,即双方通过真实的交往(与角色扮演式的交往相对应)过程而产生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第四要把握人际沟通与互动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指导工作的艺术性。真正的指导必须建立在有效的人际沟通与互动基础之上,班级指导自然也不例外。在班级指导中,班主任要尽可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感受他们的处境,体会他们的心情,由此而理解他们的态度、情感和观念,分析他们如此表现的原因,以及预测他们在某些状态下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方式,从而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

二、班主任要从“主角”转变为“配角”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和领导者,要着眼未来,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构建良好的班级集体。班主任为了管好班中的事务工作,要先培养好班干部,再让班干部带领全班同学扮好他们的“主角”,让他们去做该做的事情:例如,轮值打扫校园时,就让班干部分工组织,同学们很有效率地完成了打扫校园的工作;每次的班级墙报工作,放手让他们出版;班际球赛、拔河活动、学雷锋活动……都由他们去组织,去开展,坚持让他们去唱好“主角”,班主任只是在一旁适当给他们一些帮助、建议,做好“配角”。所以,班主任要做好自己的该扮的角色——“配角”,不要争当“主角”,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

三、班主任要从“训斥者”转变为“鼓励者”

学生是教师的上帝。当学生有了过失或者是成绩考得不理想,班主任不能急躁甚至暴跳,要引导他们认识到问题出在哪里,鼓励他们努力找出差距,加倍努力学习。其实哪个学生不希望自己的成绩能够出类拔萃,可是有些同学总是事与愿违。比如说某同学性格比较孤僻,平时沉默寡言,不想与别人交流,而且学习成绩也不理想,班主任就要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找其谈话,找到他不想学习的原因,逐步帮助他找出学得好的原因,学得差的原因,最终才能激发他的学习兴趣,等等。因此,“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这句话一点也不错,班主任应该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许多优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激励学生成才。俗话说: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教师要把学生真正当成人,当成正在学习承做社会人的人,当成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学习主体、当成正在学习选择、学习提高社会责任的未来的国家的主人。发展只能是他们的主动行为,没有个性就没有发展。每个学生都有某些方面的优势和爱好,珍惜这些特点,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承认学生的智力差异,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查看全文

剧中角色和演员本性

论文摘要:通过自己在四年的表演系学习中总结及归纳关于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如何能有机的把自我和角色相互结合。

怎样通过体验走向体现,怎样把自我和角色有机的结合,希望自己真正能够做到把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舞台形象立于舞台之上。

关键词:演员自我舞台形象

“既是剧中人,又是剧外人,剧中和剧外,真假一个人。”①这是中国戏曲的一句谚语,真实而又准确的说明了作为演员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的规律。

“剧中人”指角色形象;“剧外人”指创作者本身。角色形象原本是并不存在的,因为它只是剧作家笔下的文字。创作者本身是存在的,但他也仅仅是个客观存在的载体,如果缺少了介质,那一个完整的舞台形象是不会出现的。所以说,一个完整的舞台形象的出现,必须是由角色和创作者合二为一的,缺一不可的。作为一个仅学过几年表演的学生来说,面对这样一个经过无数老艺术家谈论过的话题,我只想说一下自己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的一点感受。

首先,角色形象不等于演员自我。剧作家用以创作的人物形象在外貌、外型、思维逻辑,人生阅历、生活环境中有时是与演员本身大不一样的,甚至是格格不入的。就算是剧作家笔下的人物原形与角色本身也是不一样的。因为“舞台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②所以也就出现了“角色形象”和“演员自我”之间的特殊关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