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0 15:32: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角膜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真菌性角膜炎治疗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炎综合治疗清创术

[论文摘要]真菌性角膜炎按病因学分为内因性和外因性两类。内因性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有关,常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多见于老年人,以欧美国家多见;外因性与农业性外伤有关,如树枝、稻草、草杆等擦伤或剔除泥土、沙石等角膜异物后,常为曲霉菌和镰刀菌感染,国内以外因性多见。本文简述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皮质类固醇的滥用和角膜接触镜的出现,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占到化脓性角膜感染的46.7%[1]。目前对于本病多提倡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与外科手术紧密结合,以提高治愈率。

1一般治疗

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B2及非特异性抗感染药物;局部应用上皮生长因子以促进溃疡修复;局部散瞳以减轻炎症反应;局部热敷又是一种重要措施,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丰富的血供在增加营养的同时,可清除病原体,加快药物循环,促进溃疡愈合。

2药物治疗

查看全文

那他霉素治疗角膜炎探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那他霉素真菌性角膜炎临床应用

论文摘要:那他霉素是一种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真菌抗生素,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药物。参考近年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那他霉素的作用机制、抗菌活性及其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Keywords:natamycin;fungalkeratitis;clinicalapplication

Abstract:Natamycinisapolyenemacrolideantifungalantibioticandisaneffectiveagentintreatingfungalkeratitis.Thisreviewsummarizesthemechanismofaction,antifungalactivityandclinicalapplicationofnatamycinbyreferringtotherecentliterature.

真菌性角膜炎(fungalkeratitis,FK)是致盲率较高的感染性疾病。近年由于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和导管手术的广泛开展及艾滋病的出现和传播,使得致病性真菌感染的几率增加,FK发生率逐年升高。自然界中真菌种类繁多,目前报道的感染人类角膜的真菌有70余种,镰刀菌菌属和曲霉菌菌属是我国主要的眼部致病真菌菌属[1-3]。那他霉素(natamycin,NTM)又称匹马霉素,属于多烯类大环内酯广谱抗真菌抗生素,可用于治疗FK。现将NTM治疗FK中的应用作一介绍。

1NTM治疗FK的实验研究

查看全文

角膜溃疡护理分析论文

关键词:角膜溃疡

角膜直接与外界接触,损伤或感染是引起角膜炎最常见的原因。角膜发生炎性病变后,可出现边界模糊的浑浊,患眼出现疼痛、畏光、流泪、眼睑痉挛、睫状体充血或混合充血、视力降低、前房积脓等。炎症治愈后常留下瘢痕,严重影响视力。现将我院2004年1月~2006年2月收治的63例角膜溃疡患者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63例,男30例,女33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3个月;真菌性角膜溃疡5例,细菌性角膜溃疡30例,病毒性角膜溃疡28例;因各种原因未及时就诊并发感染实施眼内容物剜除术者6例。治疗效果:治愈52例,好转11例,治愈及好转率分别为82.5%和17.5%。

2护理

2.1心理护理由于角膜炎病程较长,且多反复发作,易导致视力下降,使患者失去对疾病治疗的信心,易产生焦虑、悲观、失望的心理。对此应耐心地与患者进行交流,帮助、开导并鼓励患者,使其消除焦虑,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护理。

查看全文

真菌性角膜炎诊断治疗论文

[论文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炎;早期诊断;治疗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角膜炎患者首诊常规涂片检查,将临床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fungalkeratitis,FK)的20例轻症患者进行局部清创、碘灼、结膜下注射0.2%氟康唑0.5ml,酮康唑及两性霉素B眼水点眼,qid,口服斯皮仁诺0.2g,qn。视病情轻重及变化调整用药种类、数量及给药方法。结果:18例痊愈,2例恶化手术治疗。结论:FK的首诊涂片检查是FK明确诊断的捷径。清创、碘灼及抗真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使绝大多数早期轻症FK患者临床治愈。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极高的感染性角膜病变,我国从事农业人口多,眼角膜农业性外伤是真菌性角膜炎(FK)的主要病因。FK在我国占化脓性角膜感染的46.7%[1],占穿透性角膜移植(PK)原因的33.2%[2]。我们对在我院确诊的20例轻症FK患者的诊治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们对2003~2006年在我院门诊涂片检查发现真菌菌丝而确诊的20例20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均为早期轻症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56岁,平均41岁,均为单眼。农民15例,其他人员5例;植物性外伤16例,非植物性外伤3例,不明原因1例。

查看全文

探究SBK与LASIK术后角膜表现症状临床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中低度近视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keratomileusis,SBK)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方法:中低度近视患者108例216眼,前瞻性、随机性为其1眼行SBK手术,其对侧眼行LASIK手术,术前及术后1wk;1,3,6mo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查,分析比较SBK和LASIK两组间各个不同时间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矫正视力。经配对t检验,SBK组和LASIK组术前术后,术后各时间段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时期两组间角膜后表面高度值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SBK和LASIK手术对中低度近视患者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SBK;LASIK;近视;Pentacam;角膜后表面

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keratomileusis,SBK)是一种在前弹力层下制作角膜瓣的LASIK手术。理论上,SBK可以保留足够厚的角膜基质床,一方面可尽可能多地保持足够的角膜强度,防止术后角膜扩张和医源性圆锥角膜的发生;另一方面又可尽可能多地增加屈光不正的矫治量及进行大光学区切削程序,对于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都是有积极的意义。随着屈光手术的发展,有关角膜后表面的变化规律及与屈光回退和圆锥角膜的关系一直是屈光医生关注的焦点。目前,已有大量采用OrbsanⅡ对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变化规律的研究[16],但未见对SBK术后角膜后表面变化规律及与LASIK的比较。我们采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表1SBK组和LASIK组术前各参数的比较统研究SBK和L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现报告如下论文。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前瞻性选取200810/200903在我院进行角膜屈光手术的中低度近视患者108例216眼。根据患者手术日期和姓氏排序,随机选择每例患者1眼行SBK,其对侧眼则接受LASIK术。SBK角膜基质瓣按100μm计算,LASIK角膜基质瓣按160μm计算,预计角膜基质床厚度≥280μm。年龄18~38(平均23.3)岁,男68例,女40例。术前经过详细的眼科检查,排除眼前节和眼底病变。如曾配戴角膜接触镜术前须停戴2wk以上。两组手术前各参数比较见表1。

查看全文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单疱病毒角膜炎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10月至2007年4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60例(67只眼)患有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病程为6d~8个月。经过系统采用局部及全身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通过裂隙灯显微镜及荧光素钠染色观察角膜炎性反应的转归及愈合情况。结果本组病例治愈率为86.57%,总有效率为98.51%,随访期限内3例复发,肝经湿热型1例,肝胆实热型2例,分别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后痊愈。结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是由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角膜组织所表现的角膜炎性病变,其病情顽固,易于复发,对视力损害比较严重。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严重的感染性眼病之一,发病率占角膜病的首位。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疗至今仍是眼科界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本病发病前常见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发热史,数日后眼部出现疼痛、畏光、流泪等角膜刺激症状,在角膜某一部位可见灰白色点片状或树枝状浸润灶,病灶扩大融合,上皮破损加重,形成地图状溃疡,或表现为非溃疡型的盘状角膜炎和弥漫性角膜实质炎[1]。该病以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并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与国内外报道相近似[2]。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在中医属“聚星障”、“花翳白陷”范畴[3]。临床主要分为外感风热型、肝经湿热型、肝胆实热型。笔者近几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获得较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共观察60例病例67只眼(外感风热型20只眼、肝经湿热型35只眼、肝胆实热型12只眼),其中男32例,41只眼,女28例,26只眼,年龄9~63岁,病程6d~8个月,其中初发者26例,复发34例。

查看全文

真菌性角膜炎治疗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炎综合治疗清创术

[论文摘要]真菌性角膜炎按病因学分为内因性和外因性两类。内因性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有关,常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多见于老年人,以欧美国家多见;外因性与农业性外伤有关,如树枝、稻草、草杆等擦伤或剔除泥土、沙石等角膜异物后,常为曲霉菌和镰刀菌感染,国内以外因性多见。本文简述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皮质类固醇的滥用和角膜接触镜的出现,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占到化脓性角膜感染的46.7%[1]。目前对于本病多提倡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与外科手术紧密结合,以提高治愈率。

1一般治疗

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B2及非特异性抗感染药物;局部应用上皮生长因子以促进溃疡修复;局部散瞳以减轻炎症反应;局部热敷又是一种重要措施,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丰富的血供在增加营养的同时,可清除病原体,加快药物循环,促进溃疡愈合。

2药物治疗

查看全文

自体结膜移植手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

我们自1990年1月至1994年12月间,试用自体结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12眼,获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一般情况:

12眼中男8眼,女4眼;年龄最大的56岁,最小的19岁;农民10眼,工人1眼,职员1眼。菌丝苔被大于7mm以上4眼,5-6mm8眼。合并不同程度的前房积脓9眼,角膜内皮斑1眼。病程15-30天9眼,31-40天2眼,43天1眼。术前光感或手动5眼,眼前指数-0.06者5眼,0.1-0.2者2眼.明确植物性外伤史8眼,诱因不明的4眼.角膜溃疡刮片作细菌培养,明确报告为真菌生长者8眼,无菌生长者4眼。12眼术中切除的角膜病灶通过病理检查均发现真菌丝。所有病例均在术前使用过抗真菌及抗生素治疗,经过相当时间未见效果,溃疡扩大,前房积脓增多者作为手术指征。

二、治疗方法:

(1)、术前准备及麻醉同板层角膜移植。(2)、根据角膜溃疡的范围,选择比溃疡面积大2mm环钻器,钻取角膜病灶并切除之。切除的深度视病灶侵犯角膜的程度,如角膜基质层受累及,应尽量清除其病理组织。病理组织清除后,以1%碘酒轻轻涂擦移植创面,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3)、取结膜片:在患眼颞上方距角膜缘约3mm后取结膜片,面积应大于角膜切除创面2mm,并尽量少带结膜下组织。上皮面向上覆盖于角膜创面上,以9-0缝线连续缝合,线结放在睑裂部位。6-8周拆线。术毕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散瞳,涂抗生素眼膏包眼。术后常规使用抗真菌药等对症治疗。

三、治疗结果:

查看全文

真菌性角膜炎治疗临床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炎综合治疗

论文摘要目的分析真菌性角膜炎的综合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8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真菌性角膜炎46例采用角膜刮片镜检进行诊断,运用综合方法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46例真菌性角膜经治疗,所有患者角膜溃疡愈合,角膜上皮遗留不同程度云或癍翳,无一例角膜穿孔。结论角膜刮片镜检是早期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综合治疗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Keywords】MycotickeratitisCombinedtherapy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combinedtherapyandeffectofmycotickeratitis.Methods46caseswhowerediagnosedwithmycotickeratitisfromJanuary,2006toAugust,binedtherapyhasagoodclinicalefficacy.

真菌性角膜是一高致盲性眼病,临床上大多数由于农作物损伤角膜上皮所致,近年来由于抗生素激素的滥用及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真菌性角膜炎有增多的趋势。真菌性角膜炎起病较缓慢,病程迁延,若不及时有效的控制常引起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角膜穿孔、眼内炎等。目前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手段,而手术治疗因并发症多等诸多因素而使其受到很大限制。因此,药物治疗一直是广大眼科医生的首选目标。我院采用药物治疗联合聚维酮碘外用治疗真菌性角膜炎46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查看全文

剖析近视眼角膜前表面Q值和球差的关联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近视人群角膜前表面Q值的分布及Q值与角膜前表面球差(C12)、全眼球差(C12)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青少年近视眼100眼。使用TOPOLYSER角膜地形图测量角膜前表面的e值,根据Q=e2,分别求得角膜20°,25°,30°的Q值。WASCA波前像差分析仪和Humphrey角膜地形图仪分别测量并获得全眼球差(6.0mm分析直径)和角膜前表面球差(6.0mm分析直径)的Zernike系数进行分析。结果:20°,25°,30°的Q值分别为0.144(中位数),0.213±0.110,0.277±0.108。6.0mm分析直径下角膜球差和全眼球差分别为0.25712±0.06914μm和0.06630±0.10823μm。25°的角膜Q值与6.0mm角膜球差呈正相关(r=0.673,P=0.000)。25°的角膜Q值与6.0mm全眼球差正相关(r=0.241,P=0.016)。结论:角膜前表面从中央向周边变平坦趋势越来越明显,Q值绝对值越往周边越大。25°角膜前表面Q值与角膜球差显著相关,而与全眼球差相关性弱。

【关键词】近视;角膜;Q值;球差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利用准分子激光对角膜组织的消融使术后角膜前表面形态重塑,改变屈光力,从而矫正屈光不正。但传统的角膜屈光手术通常采用的标准球面切削,虽然去除了患眼的屈光不正度数,但使得术后球差明显增加,使视觉质量下降。为了改善视觉质量,人们提出了Q值(即非球面性系数)引导的个性化切削。但目前关于角膜前表面Q值的分布及Q值与眼球差相关性的研究较少。为此,我们对来我院准备接受近视屈光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探索Q值引导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最佳目标Q值的选。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随机抽取200703/200704在我院屈光手术中心进行近视屈光手术术前检查的近视患者50例100眼,男24例,女26例;年龄18~33(平均24.85±4.31)岁;低度近视组16眼、中度近视组48眼、高度近视组36眼。显性验光屈光度数(等效球镜)为5.49±2.39D,屈光度数范围:0.50~11.00D。所有患眼均无任何角膜手术史及任何眼病,隐形眼镜均停戴1mo以上,最佳矫正视力均在1.0以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