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改革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0 09:46: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材改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材改革

物理教材改革论文

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流行的教育理念.它已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对世界范围内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我国在20世纪末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20年教材改革和研究的《物理通报》不失时机地投入了这场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积极参与了初、高中教材的编写工作.我们有幸应邀参加了由《物理通报》主持的这一编写任务.在近两年的编写实践中,感到如能对建构主义理论有一定的认识,会有助于我们对《物理课程标准》的理解,更好地在教材的编写中贯彻《物理课程标准》的精神,把教材的编写工作做得更好,下面说一下我们的体会.

1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自主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获得知识应当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犹如他的机体吸收营养,只有他自己才能完成,别人是不可能替代的.别的学生能帮他做习题、写作文,但他本人不会因此而获得知识;教师可以讲解、答疑和指导,但也必须通过学生有意义的自我活动,才能完成获得知识过程.

建构主义的这个观点确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只能起指导和组织作用.教学的过程不应当是学生跟着老师转,而应当是教师如何在教学上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条件做好服务工作.教育从本质上讲是认知个体在一定环境中的自我发展,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最终只决定一个自变量的函数.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提出:“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这里的“促进自主学习”,表明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教师等只能对“主体”起到“促进”的作用,只有主体能“积极”、“乐于”、“勇于”和“勤于”进行有意义的活动,才能获得“知识与技能”.

《物理通报》编写的物理教材中,精心设计了观察、思考、推理、猜想、测量、计算、制作、上网和社会调查等多种学生的自主性活动,从教材的结构就促使学生处于自主学习的地位而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初中教材中,就有“我的设计”、“我的制作”、“自我评价”等多种自主性活动;在高中教材的第一个模块的第一章中就有学生要参与的各种活动30多个.

查看全文

物理教材改革论文

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流行的教育理念.它已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对世界范围内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我国在20世纪末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20年教材改革和研究的《物理通报》不失时机地投入了这场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积极参与了初、高中教材的编写工作.我们有幸应邀参加了由《物理通报》主持的这一编写任务.在近两年的编写实践中,感到如能对建构主义理论有一定的认识,会有助于我们对《物理课程标准》的理解,更好地在教材的编写中贯彻《物理课程标准》的精神,把教材的编写工作做得更好,下面说一下我们的体会.1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自主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获得知识应当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犹如他的机体吸收营养,只有他自己才能完成,别人是不可能替代的.别的学生能帮他做习题、写作文,但他本人不会因此而获得知识;教师可以讲解、答疑和指导,但也必须通过学生有意义的自我活动,才能完成获得知识过程.

建构主义的这个观点确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只能起指导和组织作用.教学的过程不应当是学生跟着老师转,而应当是教师如何在教学上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条件做好服务工作.教育从本质上讲是认知个体在一定环境中的自我发展,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最终只决定一个自变量的函数.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提出:“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这里的“促进自主学习”,表明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教师等只能对“主体”起到“促进”的作用,只有主体能“积极”、“乐于”、“勇于”和“勤于”进行有意义的活动,才能获得“知识与技能”.

《物理通报》编写的物理教材中,精心设计了观察、思考、推理、猜想、测量、计算、制作、上网和社会调查等多种学生的自主性活动,从教材的结构就促使学生处于自主学习的地位而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初中教材中,就有“我的设计”、“我的制作”、“自我评价”等多种自主性活动;在高中教材的第一个模块的第一章中就有学生要参与的各种活动30多个。

2建构主义认为主体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新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

查看全文

数学教材改革论文

一、问题提出

数学思想方法是以具体数学内容为载体,又高于具体数学内容的一种指导思想和普遍适用的方法。它能使人领悟到数学的真谛,学会数学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对人们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起着指导和调控的作用。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认为,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后,如果没有什么机会应用数学,那么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会忘掉,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那种铭刻在人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会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是当代数学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如何在中学数学教材中体现数学思想方法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2001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正式启动,此次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就是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课程体系的一条主线。已经有不少文章探讨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但对高中数学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探讨较少。事实上,高中数学教材的改革也已经开始酝酿,目前高中普遍使用的数学教材是人教社2000年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定本)•数学》(下称普通教材),也有部分高中根据学生的情况选用了原国家教委的《中学数学实验教材(试验本•必修•数学)》(下称实验教材)。可以说在素质教育推动下,与旧数学教材相比这两套新教材在内容、结构编排上都有了很大变化,都体现了新的数学教育观念,而在原国家教委的《中学数学实验教材》中尤其突出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体现了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统一。本文就着重探讨高中数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对实验教材与普通教材在数学思想方法处理方面进行比较。

二、高中数学应该渗透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

1、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

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目前尚没有确切的定义,我们通常认为,数学思想就是“人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过程中提炼上升的数学观点,它在认识活动中被反复运用,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建立数学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就中学数学知识体系而言,中学数学思想往往是数学思想中最常见、最基本、比较浅显的内容,例如:模型思想、极限思想、统计思想、化归思想、分类思想等。数学思想的高层次的理解,还应包括关于数学概念、理论、方法以及形态的产生与发展规律的认识,任何一个数学分支理论的建立,都是数学思想的应用与体现。

查看全文

英语新教材改革剖析思考

[摘要]英语自从实行新教材以来,在增加内容的同时,难度上也有很大的提升,与此同时每周的英语课课时又没有增加,于是拿到新教材的教师普遍感到“没法教”。因此,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就要求教师能突破框架,抛弃落后的、违背教育规律的传统理念,尽快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现代教育观。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现代教育观新型的教师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基础英语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好的发展时期,它的鲜明标志是新课改、新课程和新教材。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是发展的主题,由此素质教育向内涵性质的发展迈出的重大一步。为了实现这一跨越,新课改倡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倡导“任务型”英语教学途径。尽管我们对《新课程标准》已有了解,但真正使用新教材仍然感到问题颇多:教材的内容不断增加,词汇量不断加大,教学方式主要是根据“任务型”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课时又不增加,教材怎么能教得完?形成这个想法的原因是教师一直把教材奉为圣经,总是想学透教材、教透教材,把课文当作是课堂上的法定文化,甚至高于课程,高于大纲。因此,要能真正得心应手地运用新教材,我认为首要的是教师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创建《新课程标准》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转变传统观念,落实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思想观念是教育教学行为的先导。教育的不适应,首先是教育观念的不适应;收效不大,主要是教育观念转变不够。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在这种大变革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必须抛弃落后的、陈旧的传统观念,树立先进的、现代的教育观念。

查看全文

语文文科教研教材改革论文

教材是教学之本,倾力研究应是理所当然的。解放四十多年来,经过多次修订,教材建设虽然取得一定经验和成绩,然而毋庸讳言,投入的研究力量是不足的,至少没有发动全国性的研讨。造成这种局面有复杂的原因,而思想认识问题恐怕是主要因素。似乎教材的取舍是政府主管部门的事,无需民众考虑,于是只好在教法上做文章,这是否有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之弊呢?就中学语文教材而言,多年一贯制,一种倾向,一种格局,一种风格,这对国家、对民族无疑是损失。过去的已无法挽回,未来的要把握,这就是考虑问题的基本点。现就中学语文教材谈一些个人管见。

建国前因袭英美制,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外加“国粹”(主要是儒家经文)。建国初期又全盘“苏化”外加“革命文艺”作品。五十年代初曾有过一阵“自力更生”的劲头,于是出现了文学与汉语分课制,重视了基础知识和传统文选,但又排除了一切现代文,后来一到“反右”,便“全军覆没”。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教材中只存“刀光剑影”,外国人只留马列和高尔基。改革开放后,教材有了明显变化,充实了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著,又比较重视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开始走向正规化。这是应该称道的,然而却十分不够。还有许多深层的问题,需要花大力气去解决。

标准不一,是教材设置上的首要问题。究竟以什么标准选材?是以语言文字的学习要求为标准,还是以思想教育的要求为标准?现行教材虽然在编排上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在体例上按文章体裁组元。但是,在具体选篇上无不反映出以思想教育为中心的倾向。“文以载道”,“文道结合”是无可非议的,可是某个具体的“文”不应该也不可能是某个“道”的直接图解。我们的教材在两个标准的“结合”上煞费苦心,作了艰苦的努力,然而事实表明,二者往往难以统一,常常顾此失彼,结果适得其反,“文”没有学好,“道”也没有传好。“道”没有良好的载体,无以显示其威力,难免苍白无力或者变成空洞说教。一味地强调文章的思想性,难免削弱语言文字学习的系统性。文道关系的处理是一个长期以来使人深感困惑的敏感问题,在某个时期甚至是一条碰不得的“高压线”。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是确立以语言文字的优劣作为主要的取舍标准,大胆选用文质并美的文章,以最完美的形式表现最健康的内容,真正做到文道统一。

比例失当是教材设置上的突出问题。正是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存在困惑,因此,在教材具体安排上的比例失当就不可避免了。现行教材今古选文的比例大约为4:1,我建议调整为3:1,初高中应有区别,随年级增高,比例可作相应调整,如高中可调整为5:2或2:1。至于古代、近代和当代的比例失调情况就更为严重了,当代作品入选几乎为零。文体上的比例也失调,散文、诗歌、戏曲偏少,元曲是凤毛麟角,优秀的地方戏曲更是无人问津,尤其是堪称“国宝”的京剧在教材中似无反映。所选现代文中、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唱主角,其他名人名篇偏少,更有一批优秀作家的作品,由于种种原因长期被排除在外,至今,人们对他们的生平及其作品一无所知。中外作品的入选比例也失当,需更多地吸收外国优秀作品入选课本,尤其是增选当代富有时代气息的外国优秀作品,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世界。另外,在选文所涵概的内容上也有失偏颇,对各国的文化特质、民族风情、天文地貌、山川奇景、社会百态等反映不足,这不利于学生了解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

脱离实际是现行教材的要害问题。纵观中学的全部语文教材,几乎没有反映青少年(中学生)现实生活的作品。课文中只有古代的、过去的“人”和“事”,只有“老祖宗”,没有“现代人”,没有“自己”,没有自己感兴趣的生活,没有血肉饱满的当代英雄,更没有当今的社会图景和种种矛盾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教材还没有体现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的需求,基本上没能回答时代提出的一系列不容回避的问题。

总之,现行教材在发挥了它的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之后,再去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这套比较陈旧、比较单调、缺乏时代气息、不适应青少年年龄特点和需求、缺少针对性、没有预见性的教材是到了非彻底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查看全文

化学教材教学改革论文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课,近年来一直面临严峻的挑战,不少学校一再缩减教学课时,甚至取消这门课。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要加强实践性教学,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化学》的内容对后续课程或实际工作作用甚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等。但是我们都知道。科学系统的化学知识是培养和造就现代科学技术人才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化学已深入到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

现代科学的四大支柱──生命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无一不与化学紧密联系,说明化学本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类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下个世纪各专业人才对化学知识的需要将远远超过现在的水平。目前化学教材的种类比较多,大部分教材属于以学科为中心的,理论部分篇幅较大,有一定的深度,联系实际的内容很少,有些内容陈旧过时。课堂上讲授大量以实验为基础的“描述性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要途径。这样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中很少有不抱怨学生对化学不感兴趣的。世界化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化学教育必须为社会、生活服务,联系社会和生活。我们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把化学教育上升到体现公民素质教育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1.删繁就简,突出重点,保证基本的化学知识。

化学课学时受聚,必须改变课程的重点。首先应该明确对于非化工专业学生教学目的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生掌握今后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化学知识。从目前中专化学教材看,我认为有必要删除或减少一些纯化学学科理论的内容及部分化学计算,可从以下几方面内容着手。

1.1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及排布,元素周期律中原子半径,电离能,元素分区变化,化学健等,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占据了相当的分量,这些虽是化学最基本的理论,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既抽象又无法应用,脱离实际,对于刚进中专的学生来说难度偏大,因为不可能要求他们从分子,原子,离子的深层去学习后续内容广泛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删去这部分内容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查看全文

教材改革历史教学内容论文

一、理解归纳理性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与概括,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认识程度,是理解历史知识的起点,也是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它分为史实概念和理性概念两大类,前者教材中一般有较详细的介绍,后者却大都没有系统的、完整的定义,而是寓于分散的历史知识的表述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深层次理解和高度概括,促使其真正掌握要领。理解理性历史概念须把握四个方面的要素:①概念的外延,即量的属性;②概念的内涵,即质的属性;③概念的属种关系;④概念的定义。例如“民主革命”这一概念,外延包括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内涵指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属种关系上有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定义为:民主革命主要是反对封建地主阶级、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在帝国主义统治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还同反帝联系在一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此类问题很多,如专制主义、市场体系、政治格局、帝国主义等,理应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二、追根求源,理解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

任何历史事件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有其原因的,事物的原因反映着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现行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和知识编排顺序等缘故,有的历史事件的原因分析得不够全面,如中国史的许多重大事件没有从国际大背景去分析,有的历史事件没有分析其原因,只是在事件发生前的一些历史现象的表述中有所隐含。对于这些教材分析不透或根本没有分析的原因,也必须视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要在全面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善于使用“为什么”,把学生带入探究性的学习领域中。

原因的分析可依据具体的历史事件,首先确定是寻找根本原因与具体原因还是内因与外因。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内因是导致事件发生的决定因素,一般要看与该事件相关的根本矛盾。历史事件的具体原因和外因,是影响事件发生的诸客观因素,一般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去寻找。其次再分析与该事件相关的历史内容。例如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材中只讲了过程和影响,那么它为什么能够产生呢?结合在此之前发生的历史事件可知,根本原因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主要国家的确立和发展,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力。具体原因有:①政治上,进一步扫除了阻障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势力;②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殖民掠夺提供了大量物质条件;③科技文化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科技的不断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④思想上,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通过上述分析,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认识就深刻了、全面了。

三、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

查看全文

语文教材教学改革分析

一、引言

技工院校师生共获得了9金5银8铜的优异成绩,向国人展示了技工教育的强大实力,技工教育正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大众面前,独树在中国职业教育之林。

二、国内语文教学改革现状

乘着发展的东风,我国技工教育在基础建设、课程改革、技能竞赛、校企合作、培训鉴定等多方面得到了飞速发展。根据国家人社部关于推进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文件指示和精神,全国技工院校各专业纷纷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工作,成效显著。可作为技工教育中最重要的人文学科——语文,目前却仍然没有开展课程改革的大动作。笔者认为,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语文课要主动进行改革,以适应学生日益成长的受社会影响的价值观的变化需求。

三、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探讨

语文既是一门人文学科,也是一门工具课程,语文教学改革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在教学中融入和倡导劳模精神、大国工匠等人文精神,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能满足企业工作岗位听、说、读、写要求的,具有工匠精神和良好品德修养的高技能人才。下面,我以广东省技工院校语文教材为例,探讨如何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目前广东省技工院校使用的语文教材由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组织编写,教材质量较高,具有前瞻性。本文探讨的改革方向,是语文课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评价标准、评价体系的改革。(一)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1.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使用的大多是讲授法、分析法和练习法,常被比喻为填鸭式教学,因为缺乏师生互动而一直被诟病。目前,很多专业课的教学已经引入各类教学方法,像分组讨论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也是非常适用的,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借鉴使用。例如:在讲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时候,采用任务驱动法,给学生分组,交给他们相同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套模拟盲人日常生活的动作,并和邻组互相交换设计方案,选出小组代表,遮住其眼睛完成其它组设计的盲人动作。通过这样的任务驱动,学生为了难住邻组,很积极地参与到动作设计中来,并且在实施邻组动作设计的时候,为获取高分,全组成员纷纷想尽办法帮助进行任务的同学。在这个课程的教学中,既让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到了盲人生活的不易,也通过任务驱动,充分调动起同学们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使大家参与到教学中来,设身处地去体验盲人的生活,感知盲人的感受,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2.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主要有:图片、音频、视频、PPT课件等多媒体软件,合理利用多媒体的意思,并不是让老师摒弃板书,每节课都枯燥地播放PPT课件和教学视频以代替教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在师生的交流和互动上,多媒体只是一种提高上课效率,增加教学直观性的辅助的手段。例如:在讲授《不能没有音乐》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播放了《明月几时有》一类的歌曲,然后与同学们探讨歌曲、诗歌的区别,并且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合作探讨,一方面找出还有哪些诗歌或者是诗歌的片段被改编成为流行歌曲,另一方面探索歌曲和诗歌的优美之处,让同学们在课堂的学习中得到了知识的延伸。流行歌曲本是学生喜欢的事物,但诗歌在技工教育中却并不受学生喜爱,可是通过这两者一结合,同学们发现原来他们一直不甚喜爱的诗歌,原来还有另外一种新鲜好玩的打开方式,兴趣马上就提上来了。这时我再播放PPT课件,同学们就能兴致勃勃地通过课件所提供的材料去自主学习,再进行合作探讨,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了。3.带动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技工院校的学生存在普遍的阅读量少的问题,有的学生甚至有阅读困难症,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经常听到有学生说一读书就犯困,甚至有学生告诉我,如果晚上睡不着觉,拿起书来看几页就能睡着。在这种情况下,语文老师要带动学生,让学生通过提高阅读兴趣,爱上语文教学。我在一些美文美篇的语文教学中使用了三读教学法,三读是指:粗读、精读和研读。粗读是指先对课文进行3-5分钟的快速阅读,让学生先对文章大意和整体结构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粗读的过程中,用黑板板书列出文章结构,帮助同学们掌握课文;精读是指对课文的主体部分或者是写得较为精彩的部分进行深入的学习,精读的内容我会让学生在板书的提示下逐句逐段找出,并反复朗读;研读是在精读基础上的延伸,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深入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达到了解课文要表达的深层含义。例如:在讲授《荷塘月色》、《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名篇时,我会让学生就部分或者全文进行反复的阅读。特别是《荷塘月色》一文,我让学生根据板书的提示,找出描写荷塘之美的句子,然后反复朗读“曲曲折折的荷塘上,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这一段美文,在通篇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带学生反复回味这一段落的描写,学习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通过反复朗读,大部分学生都能在下课前,通过我写在黑板的个别提示字眼,把这段美文背诵出来,并在较长一段时间里面,对这段美文都有着较深的印象。这对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特别是工科班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得的成果。(二)对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往往是用期末考试这种单一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对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并不见得对教学有多大的帮助。来技工院校就读的学生,或多或少都不擅长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学习,甚至有的同学害怕和反感去学习某些科目。但所有的学科,在完成教学后都必须要有评价,才能确定教学效果如何。因此,语文教学的评价标准应摒弃以往单一的考核评价模式,要结合企业岗位实际要求,引入多元评价体系,例如目标评价、目的游离评价、CIPP评价(包含有背景评价、输出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等评价方式,让学生摆脱传统教学中语文靠死记硬背才能考好试的固有形象,以鼓励和帮助技工院校的学生有更多的意愿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1.目标评价。根据企业岗位的要求,为学生设定符合他们能力实际的教学目标,比如电子商务专业,其培养人才对应的岗位要求是要有较强的“读、写”能力,以快速处理网上订单,教师应在教学中侧重于读和写的训练,让学生锻炼成为能快速阅读客户咨询,并且迅速组织语言进行回复的高手。又比如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则应该加强训练他们“听、读”的训练,从倾听客户需求,到读懂客户交给的图纸和设计要求,都要求他们有较强的“听、读”能力。语文教学改革,就是要像以上所列例子一样,针对每个专业的特点,为班级学生设定切合实际的目标评价,并且明确告诉学生们,他们不但要具备通用能力,还要着重掌握专业所需技能,才能更好地在岗位上服务,发挥自己的能力。学生们在明确学习目的后,为了能在岗位上有所发展,会更愿意配合老师做好教学工作。2.目的游离评价。我们在教学中即使针对各专业设定了具体的目标评价,并以此来开展教学,学生也不一定会完全按照我们的教学意愿去发展,个别甚至部分学生会在学习中有其它的意外收获,这些意外的学习收获,也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很好的参考。我曾经教过一个物流专业的班级,按照专业特点,当时设定了该专业的目标评价为:“听、读”。但班上有学生在学习中逐渐表现出很强的“说”的技能,我也在教学中对这位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指导。后来这位学生毕业后回校探望老师,在聊天的过程中,得知其在工作仅一年的时间里,已经是一家大保险公司的销售业务骨干,月收入丰厚。因此,设定目标评价,虽然是让学生专注于发展某项技能,但是由此而衍生的一些目的游离的情况,老师也应加以引导,鼓励其发展,并且把学生的这些特点作为学习和发展的评价指标之一。3.CIPP评价。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过程评价,相同的背景、相同的教学环境,教出来的学生却是不尽相同的。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更是一门人文学科,不能单纯以考试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特别是在技工教育中,要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只要在过程学习管理和监控中,这位学生与自己相比是有进步的,我们就应该予以肯定,并且鼓励他向前发展。此项评价是为了让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对个人自我价值的挖掘和体现,鼓励学生找到自我。当然,在多元化评价体系中,不管使用一种或是多种评价,其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要培养出与企业要求一致,符合岗位需求的技能人才,让企业能找到真正需要的员工,也引导学生走上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未来在各行各业将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大国工匠。国务院在2016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目标,这是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技工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可以预见到,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国家产业升级,企业岗位需要的是有着更高综合素质和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技工院校不但要教给学生过硬的技术,更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情操。加快推进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企业、社会乃至国家需要的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查看全文

改革开放40年小学德育教材分析

一、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课时比重

改革开放至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小学德育教材不可或缺的内容与素材。从1978年版小学德育教科书《政治》,到如今仍在使用的2007年版小学德育教科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均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总体来看,四套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课时比重逐渐升高,即传统文化内容的“数量”越来越多。1978年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政治》,共计4册49课时,其中有4个课时涉及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占本套教材总课时的比重为8.16%。1988年版的全日制小学试用教材《思想品德》,共计12册142课时,有14个课时涉及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占本套教材总课时的比重为9.86%。1999年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思想品德》,共有12册149课时,有24个课时涉及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占本套教材总课时的比重为16.11%。2007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共计12册155课时,有33个课时涉及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占本套教材总课时的比重为21.29%。四套小学德育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内容的课时比重依次为8.16%、9.86%、16.11%、21.29%,由此来看,改革开放40年传统文化内容的“数量”从未减少,而是在不断地提升,且增长速度明显。中华文化的主体是“德性文化”,“其重心在用善德引导人们做人处世,不断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2]。因而,小学德育教材越来越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意义和价值。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07年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追根溯源”和第三单元的“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以单元的形式专门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在以往三套教材中是少见的。这两个单元的7个课时—“吃穿住话古今(一)(二)”“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汉字和书的故事”“伟大的先人”“我国的国宝”“我国的国粹”,旨在教育和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历史知识,形成文化认同意识与根植于心的家国情怀。

二、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知识类型

德育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复古”,而是将其蕴含的道德知识和价值观念传达给学生,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德育价值。从文化形式、内涵和选材三个维度,可以发现改革开放40年来四套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知识类型的特点与变化。(一)形式上以古典文学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为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以经史子集和寓言神话为主的古典文学文化,有以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为主的传统历史文化,有以建筑绘画和书法音乐为主的传统艺术文化,还有以节日庆典和民俗民风为主的传统民俗文化等。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四套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文本分析发现,在表现形式上,传统文化内容的知识类型以古典文学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为主。1978年版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知识类型,75.00%为传统历史文化,25.00%属于古典文学文化,而传统艺术文化和传统民俗文化所占比例为0。在1988年版小学德育教材中,古典文学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各占本套教材传统文化内容的42.86%,传统艺术文化和传统民俗文化各占7.14%。在1999年版小学德育教材中,古典文学文化占本套教材传统文化内容的37.50%,传统历史文化占58.33%,传统艺术文化占4.17%,传统民俗文化为0。在2007年版小学德育教材中,古典文学占本套教材传统文化内容的42.11%,传统历史文化占34.21%,传统艺术文化占18.42%,传统民俗文化占5.26%。总体来看,改革开放40年四套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知识类型,古典文学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所占比值始终位居前两位,传统艺术文化所占比重次之,传统民俗文化出现最少。(二)内涵上以家国情怀教育和修身向善教育为主。德育教材承担着实施德育课程、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功能。德育教材编写需要确保其存在“价值属性”,即让学生“在德育学习上学有所‘德’”[3]。因此,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知识类型并不仅仅是表现形式的表层问题,还涉及实质内涵的深层问题。《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换言之,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推恩求和的社会关爱和仁义礼智的人格修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从实质内涵来看,改革开放40年四套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知识类型以家国情怀教育和修身向善教育为主,社会关爱教育匮乏。在1978年版小学德育教材《政治》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知识类型表现为家国情怀教育与修身向善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则是空白。如《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和《三元里人民抗英战争》两课,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英勇反抗的历史事件,激发其爱家爱国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一课,通过《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让学生明白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启发学生学会理性思考,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在1988年版小学德育教材《思想品德》中,修身向善教育占主导地位,家国情怀教育占次要地位,而社会关爱教育仅有一课时有所涉及。如《不说谎话》《专心听讲》分别通过寓言故事与历史名人故事,向学生传授做人要诚实守信、做事要认真专注的美好品德。在1999年版小学德育教材《思想品德》中,修身向善教育是主体,社会关爱教育同样是空白。如《好儿童要谦让》《做事有始有终》《时间老人的礼物》等,皆体现了个人修身养性的道德追求。在2007年版小学德育教材《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中,家国情怀教育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修身向善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居末。由此发现,在改革开放40年四套小学德育教材中,家国情怀教育和修身向善教育始终是传统文化内容的两种主要知识类型,尽管两者在比重上存在互有高低的变化特点。(见图1)(三)选材上以儒家文化和汉族文化思想为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多民族的、多元化的文化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是多彩的,意味着其中所蕴藏的德育资源亦是多样化的。在该文化体系中,学生更容易养成全面的、完整的、兼容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在选材上,改革开放40年四套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知识类型以儒家文化精神和汉族文化思想为主,儒家之外和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内容相对较少。无论是1978年版小学德育教材《政治》、1988年版小学德育教材《思想品德》,抑或是1999年版小学德育教材《思想品德》、2007年版小学德育教材《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选材上传统文化内容的知识类型通常表现为儒家思想,注重发掘儒家文化精神中蕴含的现代德育价值,以此培养学生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廉等良好道德品质。如通过孟子、陈寿、司马迁、苏武等人的故事,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其道德品质的发展。汉族文化也是四套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主要知识类型,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相对较少。如四套小学德育教材中,仅仅从传统建筑、房屋文化、民俗节日等传统艺术和传统民俗方面介绍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古典文学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方面鲜有涉及。

三、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分布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长期延续发展且从未中断过的文化。从发展历程来看,大致经历了上古文化、殷商西周文化、春秋战国文化、秦汉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化、隋唐文化、两宋文化、辽夏金元文化和明清文化等历史时期。总体而言,改革开放40年四套小学德育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集中分布于先秦、秦汉、唐宋和明清四个历史时期。1978年版小学德育教材《政治》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主要取自于明清文化时期。如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太平天国革命,皆是明清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1988年版小学德育教材《思想品德》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朝代分布广,主要涉及春秋战国文化、秦汉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化、隋唐文化、两宋文化和明清文化。如刻舟求剑、凿壁借光、囊萤映雪、苏武放羊、陈寿撰写《三国志》、唐朝和尚除妖记、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呈现了从春秋到明朝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1999年版小学德育教材《思想品德》中的传统文化内容,集中分布在先秦、秦汉与北宋时期。如孟子求学、弈秋下棋、孔融让梨、张俭穿衣、曹冲称象、林积拾金、包拯执法、韩琦待人、欧阳修虚心学习、谈迁写《国榷》等,大都出自先秦、秦汉、北宋时期的历史人物故事。2007年版小学德育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的传统文化内容,集中分布在先秦、秦汉、唐宋与明清时期。如孔子、孟子、曾子、扁鹊、屈原等诸子,秦始皇、司马迁、张衡等秦汉名人,李白、贺知章、李绅、陆游等唐宋诗人,郑和下西洋、虎门销烟、洋务运动、等明清事件。如果基于教育阶段探析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分布特点,那么,“按照小学1—3年级为低年级、4—6年级为高年级的划分原则,从1988年版到2007年版三套小学德育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在小学高年级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同时在小学低年级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两者之间的比例差在逐步增加”[4]。也即是说,1988年版小学德育教材《思想品德》中的传统文化主要分布在小学低年级,2007年版小学德育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的传统文化主要分布在小学高年级。

查看全文

语文教材改革管理论文

以前出版过哪些高中语文教材

我国编写语文教材是在1903年全国普遍举办新学之后才有的事。早期的中学语文教材并未区分初中与高中,而是笼统冠之以“中学”、“中等”等名。1922年,我国基础教育实行“6、3、3”学制,即初等教育6年,中等教育分为初中、高中两个阶段,各为3年,正式在中学教育中划分出高中阶段。自此,高中语文教材始独立成册。

据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饶杰腾统计,从1922年初、高中分家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有“高中”或“高级中学”字样的语文教材主要有30种版本。最初,教材的编写一直采用“审定制”,即民间编写、政府审查出版、学校自行选用。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改而实行“部编制”,即由国家有关部门统一组织编写、并在各学校统一发行使用。这种教材编写方式一直沿用至今。<--IWMS_AD_BEGIN--><--IWMS_AD_END-->

在1922-1949年近30年间,高中语文教材编写一直在进行新的尝试:比如,开始只选文言文,后来则逐渐选编一些平明易懂的语体文;

开始只是简单的文章汇编,后来则增加一些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的教育,等等。这些都为建国后高中教材的编写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不过,在建国前的30余种高中语文教材中,对新中国高中语文教材编写影响较大的还是1946年由胡乔木主持编写的《中等国文》(共三册)。这套教材选文多是平易朴素的语体文,有不少是宣传性的时文,如《说服群众》、《新民主义的宪政》等等,文言文和文学作品则很少。

1950年,国家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筹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和出版。该社成立后,除前面所说的将于今秋向全国推广的两套教材外,还先后编写出版过六种全国通用的高中语文教材。其中,以1956年版和1963年版最具有代表性,分别体现了我国高中语文教材体系的两种主要模式。前者借鉴苏联经验,属“分科型”,即将高中语文课分成“汉语”和“文学”两科,编写两套相对独立的教材。其主导思想是要加强文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份量。由于政治形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次语文教材改革仅仅持续了两年,于1958年以失败而告终。后者则借鉴我国的传统经验,属“综合型”,即把阅读、写作和语文知识三者综合编进一套教材,以课文为主体,几篇课文组成一个单元,在课文教学中同时进行阅读、写作和语文知识方面的训练。这次高中语文教材改革由于“”的干扰和破坏也未能坚持下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