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处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0 09:43: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材处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材处理管理论文
教材的处理涉及到教材和学生两个方面。初三学生要较为系统地掌握化学知识,抛开教材中化学知识的逻辑体系是行不通的;学生的学习又不能与他们身心发展、认识发展的规律相违背。所以处理教材时,教师要本着把“体系”和“规律”两者有机结合的思想,通过“顾后”、“瞻前”等方法确定好教学内容的“序”。
一、“顾后”处理
所谓“顾后”,就是在处理某一部分教材时,不仅要着眼于该部分内容,而且要放眼于教材后面的乃至高中教材中的内容,以便为现学内容找到迁移的落脚点、巩固的深化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扫清障碍、埋下伏笔。
1.疑点适当后置。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三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相对较弱,因此有些问题难以一下子说清道明。对于其中某些疑难点的突破可暂时搁一搁,待时机成熟再加以解决。如“分子”概念中“一种”两字的理解在学习“分子”时不妨放一放,待“原子”概念建立理解之后,再作深化。学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之一——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不大容易讲清变浑的原因,如将该问题安排在学习悬浊液、溶液之后去解决,那就容易多了。
2.方法及时介绍。及时介绍研究问题获取知识的方法,能给学生的后续学习带来裨益。当学生第一次上化学课,接触到化学实验时,教师就可以把实验观察的方法介绍给学生:首先观察反应物的色态;然后观察反应过程中的现象;最后观察生成物的色态。这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眼前的“看什么,怎么看?”的问题,而且对学生良好的观察实验习惯的养成也极为有利。总结铁的物理性质时,可教给学生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方法:从金属的色泽、硬度、密度、延性、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方面去了解。为高中化学中其他金属物理性质的学习,从方法上作了铺垫。
3.知识预先渗透。与疑难点适当后置相反,后面教材中的难点也可以适当前移,把与后面教学难点相关的知识预先在前面的教学内容中加以渗透。如从绪言课开始,在某些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中有意渗透一些元素符号、化学式,能达到分散“化学式书写”这一难点的目的。又如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只要求作一般了解。而对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则可稍作加深:让他们分析课本上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排列的规律。为将来学习元素周期表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求精神。
探究高中地理教材处理方法
[摘要]高中地理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在许多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但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里,采用一种教学模式、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不现实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诸如补充、删节、分解、重组、转换等方面的变通处理。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材处理
高中地理新教材与原高中地理教材相比,在总体框架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材的表达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构建了新的学科体系,大幅度更新了学科内容,也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为适应高考提前一个月的要求,2003年的正式版又进行了较大的修订,使教材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但是,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里,采用一种教学模式、一种教学方法显然是不现实的,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作相应的处理。下面以第一、二单元为例,谈谈对教材的处理:
一、补充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或联系实际举出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国际时事、学生生活等方面与地理教学有关的事例,是地理教师常用的方法。
例如教材中提到,目前能够观测到最远的天体距离地球有150-200亿光年。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大多数天体的寿命与太阳差不多,约为100亿年,那就是说现在看到的最远的天体其实很多已经不存在了。不存在的物体还能被人们看到,宇宙实在是太奇妙了。宇宙的演化是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天文学界建立了不同的宇宙模型,其中比较得到公认的是“大爆炸宇宙学说”。教材提到“宇宙中的天体不是同时形成的,而且各自都有其发生、发展、衰亡的历史。作为整体的宇宙,也经历了温度从高到低、物体密度从密到稀的演化”,实际上体现了“大爆炸宇宙学说”的基本思想。教师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关“大爆炸宇宙学说”的知识。地外文明的话题使许多人感兴趣,并引起了许多科学幻想的故事,然而在这个问题上至今还有许多谜。教师适当加以讲述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旅游企业信息处理实践教材研发
一、旅游企业信息处理实践教材开发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办公自动化设备和信息处理软件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应地,旅游企业对既掌握旅游专业知识又能够熟练操作办公自动化设备和信息处理软件的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从我们对一些旅行社和酒店的调查情况来看,目前有很多相关从业人员虽然精通旅游业务,但对办公自动化设备和信息处理软件却不能应用自如,这说明我们的教学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企业的实际需要。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大多数高职类旅游院校所使用的信息处理教材针对性不强,过分看重理论知识的教学,缺乏与旅游专业相结合的实践模块。为此,针对旅游企业开发信息处理实践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旅游企业信息处理实践教材开发的现状
目前与旅游企业信息处理相关的实践教材很少,且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高职高专教育特色不鲜明很多教材定位模糊,适用范围大部分是本科,其中很少或根本没有提及到高职高专,且教材在知识结构的安排上存在着注重系统性而忽略实践性的问题,理论教学不能与实践教学很好地结合,从而使得教学内容不能与学生应掌握的职业技能密切结合。
2.教材内容比较陈旧现行的许多教材知识更新速度滞后,教材内容大多已经是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行业中用到的知识,不能及时反映出行业发展中的新理论、新技能、新要求,不符合高职高专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过分依赖已有的本科教材,没有从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出发,没有深入到企业的生产管理第一线去调查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从而导致教材内容陈旧、与实际的岗位技能要求相脱节。
近代现代史教材处理论文
我们通常所说的殖民主义一般指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对外殖民侵略活动。它是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般认为,近代殖民主义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后的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活动,基本结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世纪下半叶,几乎贯穿了世界近代现代史的整个过程。在新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中,充分反映了殖民主义的问题。例如,大纲规定了世界近代史的三方面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并形成世界体系;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抗侵略和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其中,有两方面内容和资本主义的殖民侵略有关。在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的内容安排中,也有大量的相关内容。关于殖民主义的研究和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方面,学术界思想进一步解放,研究角度空前开阔,提出了许多新的学术观点;另一方面,由于西化思想的侵蚀,特别是近年来新殖民主义思潮的沉渣泛起,在社会上尤其是青少年当中对历史上资本主义列强殖民侵略的认识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思想混乱。因此,如何正确反映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更好地帮助中学生认识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历史,是我们编写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时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一、如何正确认识历史上的殖民主义
编好殖民主义的有关历史内容,首先要对资本主义的殖民侵略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目前,我国史学界对殖民主义的认识,对殖民主义的掠夺性和它的罪恶没有太大的分歧,争论主要集中在对殖民主义客观作用的理解上。1853年,马克思在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接连撰写了《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等文章,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所产生的客观历史作用作了总结性的评价和预测。他认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一方面通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破坏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另一方面又必然会造成“新的生产力”,“播下新的社会因素”。他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0页。)这就是著名的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论断。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史学界对双重使命的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及其侧重点的理解产生了较大的分歧。例如,有的学者、主要是西方学者,他们认为,遭受资本主义殖民侵略地区的社会本身缺乏导致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条件,因此,建设性的使命要大于破坏性的使命。他们提出近代殖民主义的主要影响就在于它促进现代化的作用,这是非西方世界实现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注:什洛莫·阿维内里:《马克思与现代化》,载塞·亨廷顿等著《现代化理论与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0页。)。因此,殖民主义是功大于过(注:L.H.GannandP.Duignan,ColonialisminAfrica,1870-1960.I,London,1967,P382.)。有的学者持相反的意见,认为“殖民主义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没有什么进步作用”(注:董小川:《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理论”再认识》,载《光明日报》1992年10月10日。),等等。
那么,殖民主义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到底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事实上,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在遭受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不同地区,殖民主义表现出的特征是不同的,所起的历史作用是有区别的。因此,必须对殖民主义的历史作一些具体的剖析,才能得出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首先,就殖民主义而言,它在早期和中晚期的表现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从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沿着新航路进行海外殖民活动开始直到19世纪初期,是资本主义的早期殖民时期。在这一时期,无论是西班牙、葡萄牙,还是稍后的荷兰、英国和法国,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所发展,但是,工业革命尚未完成,各国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仍处在农业和手工业占绝对优势的阶段。如果说当时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等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殖民者在进行赤裸裸掠夺财富的同时,还可以输出一些手工业产品的话,那么,殖民者在印度、中国等封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就没有什么经济优势可言了。英国侵略印度之初,它的最先进的手工业部门纺织业不但没有在印度打开销路,反而一度险些被进口的印度土布占领英国市场。而此时英国在对中国进行侵略的过程中,它在与中国生产力的较量中更是没有优势。直到19世纪20-30年代,英国的印花布甚至往往要亏本60%以上才能在中国销出(注: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7页。)。因此,英国人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南京生产的布,无论在质地上还是在成本上,都优于曼彻斯特的布”(注:M.Greenberg:BritishTra-deandOpeningofChina1800-1842.London,1951,pl.)。于是,英国人为了弥补巨额的贸易逆差,只好不顾中国政府的禁令,向中国偷运鸦片。总的来说,资本主义的早期殖民侵略活动以赤裸裸的掠夺为主要特征,对遭受殖民侵略的地区来说,殖民主义带来的只是灾难,谈不上有客观积极作用,更不用说有什么双重使命。就破坏性的使命而言,殖民者对旧的落后制度触动的程度并不深,直到19世纪早期,“无论印度的政治变化多么大,可是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5页。)。就建设性的使命而言,它也没有传播多少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
高中历史教材处理细节
教师的生命体现在课堂上,教师的智慧体现在课堂上,教师的精彩体现在课堂上,立足课堂,聚焦课堂,研究课堂,决胜课堂,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核心,是教师需永远关注的问题,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成功在于细节,教师只有关注教学细节,才能打造课堂精致。
一、制定明确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
每节课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组织实施教学,让目标贯穿整个课堂始终,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还必须科学具体。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围绕这个核心,教师要用明确简洁的语言为学生设定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学习目标。把课标要求进行分解或多角度地分析,并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并把它工整地书写在黑板右上角,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例如,《两极格局》的课标要求是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通过分析把它分解成如下具体的教学目标:①两极对峙格局的原因和过程是什么。②美苏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评价。这是比较简单的一个,有的章节比较复杂,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总之,课标要求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是为了落实课标要求。
二、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培养学生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要充分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应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愿意学习,喜欢学习。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不应再是知识灌输者,而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不应是课堂的统治者,而应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的学友。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的见解,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你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会给你一个惊喜,如在学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后,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是与苏俄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后来为什么要取消?这说明学生已用独立的见解来思考问题,不人云亦云。
三、注意导学案的制定和使用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材的处理
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上强调以人为本、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教法的多样性。正因为如此,面对同一语文教材里的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就会有不同的教法,甚至是全然不同的教法。究竟怎样处理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材,才能更符合我们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呢?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语文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等。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凸显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基于此,教师对语文教材的处理不仅要关注教科书出现的语音字词句篇等基础性知识,而且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文化空间,教给学生审美体验,影响和滋养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给他们的精神世界注入一股温暖而坚实的人文支撑。
一、注重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材处理应把育人功能放在首位,在人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才能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高中语文教材当中所体现的人文知识,无论是孔子《论语》中的微言大义、屈原《离骚》的高蹈出尘、司马迁《史记》的大气磅礴、曹雪芹《红楼梦》的悲欢离合、李白之豪放、杜甫之沉郁,还是莎士比亚的《人间喜剧》、莫泊桑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西方的荒诞派戏剧,等等,都不只是反映人生的种种际遇,更主要的是通过语言文字传递了名家大师的人格魅力和他们探究生命意义的理性思索。语文教材所体现的人文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语文学习较之于其他学科,有其独特性。语文学习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学生的一种探究、感受、领悟。这一过程中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教师对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文本诠释应该鼓励,对他们为生活自然、历史现实所作出的思索应该珍视。语文学习的习得过程尤能培养起作为文化创造力和创造态度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人文精神。因此,我们的教材处理,应该积极地实践上述基本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阅读鉴赏、探究感悟的学习过程中,关注语文语言文字物质符号存在的同时,扩大阅读视野,体验学习人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注重培养文体阅读方法与提升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并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转换角色,由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教学行为由教会学生变为教会学生学习。教师要改变过去把知识传授本身作为价值取向的语文知识观。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是:语文知识的传授既是目的,同时又是生成能力、促进价值观形成的必要手段和生发点。课程标准的教材文本阅读面很广,小说、散文、诗词、戏剧等文学体裁一应俱全。因此,在教材处理上,教师主要考虑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方法及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当然,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会有不同的方法。比如我们对诗歌类教材的处理,就要把重点放在教会学生阅读诗歌的方法,提升学生诗歌类文本的阅读能力。首先教会学生把握诗歌的八大类型,掌握每一种类型诗歌所表达的主旨,再从诗歌的题目、诗序、作者、注释等显性信息入手把握类型,从而把握诗歌的主旨。如果没有这些显性信息,就从具体的字词、诗句等隐性的信息入手来把握诗歌类型,从而把握诗歌的主旨,通过这些方法提升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处理方法分析论文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就得不断更新、变化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不断地探求新知,进而迷恋学习,愉快地进行学习。因此,教材的处理就要有讲究,要深挖课文的内蕴,教出每篇课文的不同特色来。
关键词:教材处理做法抓住特点找准切入点
什么是教材处理,简言之,教材处理就是“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教材处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新的课程标准(试验本)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材处理是语文教师的基础功力,因此,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宏观把握的指导下,对教材的微观处理在教学实践中显得具体而重要。
一、要突出文体特点
九年义务教材的三、四册分别确定了培养记叙、说明、议论的侧重点;五、六册也提出了“培养文学欣赏的能力”。这是按文体特点来编排的,教学中必须按这个原则,抓住文体特点实现教学目标。每种文体都有各自的知识点,如记叙文要掌握记叙的要素,理清记叙线索,把握中心思想,学习运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文要求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特征,理解说明方法的运用,把握说明顺序的安排,体会准确、简洁的语言特点;议论文要求掌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理解概括、严密的语言特点等等。小说、戏剧、散文、诗歌属于文学体裁,从欣赏的角度提出了不同要求。总之,教学重点、教学法则和方法要依不同文章体裁而变化,不能各类课文均套用一个模式。
透析初中历史新教材中小字处理的建议
摘要:初中历史新教材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课文中增加了小字,本文就如何处理历史新教材中的小字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历史新教材;小字处理
大小字相间,是初中历史新教材的特点之一。从版式上看,大小字字体不同,给人以变化感。小字虽小,内容却很能吸引学生去读;从字数看,大小字相差无几,由此可以推断,小字的多少有无并不是编者的随心所欲,而是经过精心安排的;从内容看,可分为三类,一是大字内容的具体化,二是知识面的拓宽,三是专门选作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内容。按规定,小字不作基本要求,即不要求记忆和掌握。但是在教学时间允许、学生尚能接受的前提下发挥小字内容的作用,对学生理解或增加历史知识,发展智力,锻炼能力,受到思想教育都很有补益。经过近一年的新教材试验,我觉得对小字的处理关键在“灵活”二字,即因课﹑因时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下面谈谈我的几种做法。
一、教师对小字的处理应从教材的整体性出发,作通盘考虑
所谓教材的整体性,是指教材的指导思想、编写意图、总体结构及其在思想教育、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方面的目的要求,以及拓宽知识面、注意减轻学生负担、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等教材本身具有的优点。离开了教材的整体性,对小字的处理就会陷入盲目性。例如第三册第16课“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一目中有关孙中山免费为穷人治病、赠送药品等内容的一段小字,叙述的虽然不是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但它有利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所以就教材的整体性而言,最好选用。
二、做为大字内容的具体化,小字部分要有选择地讲,以使学生理解或加深理解大字内容
初中化学教材对气体溶解度的定义
摘要: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和处理方式各不相同。通过对比人教版、北京版、科粤版、沪教版、鲁教版五个不同版本初中化学教材,分析认为鲁教版、沪教版化学教材对“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处理方式更加科学;人教版、北京版、科粤版化学教材举例更加丰富,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方式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
关键词:初中化学;气体溶解度;教材分析
1问题的提出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专题练习中,学生经常会碰到如下有关“固体溶解度”的习题。例1下列不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是A.温度B.溶剂质量C.溶剂种类D.溶质种类不同版本的化学教材中,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如出一辙,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下册)为例:“固体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1]”在固体溶解度定义中,为了控制影响固体溶解度因素中“溶剂质量”这个变量,人为规定了“100g溶剂”。这个“100g溶剂”就是对固体溶解度进行科学研究的基准,即不管所给溶剂质量为多少,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只需看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中最多溶解的质量为多少,与溶剂质量无关,只与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有关,所以本题选B。初中学生在学习“相对原子质量”定义时,对“科学研究基准”就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人为规定100g溶剂的“研究基准”很快便能深入学生内心,学生处理这类问题也更加得心应手。所以在遇到如下关于“气体溶解度”的习题时,学生也会想到“研究基准”。例2下列因素中不会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是A.溶剂的量B.温度C.溶质的种类D.压强打开汽水的瓶盖,气泡会自动喷出;喝了汽水后会打嗝。这些说明气体的溶解能力与压强和温度都有关系;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不同气体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相同,所以气体的溶解能力还与气体溶质的种类有关。大部分学生都会得出本题的答案为A,但也有部分学生提出,本题应该选AD。支撑他们选AD的原因是:化学教材中明确指出气体的溶解度是指该气体的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2]。在该定义中,不仅规定了比较气体溶解度时“1体积水”这个研究基准,还规定了“压强为101kPa”这个研究基准。也就是说无论所给水的体积为多少,只考虑在1体积水中最多溶解的该气体的体积;无论该气体的压强为多少,也只考虑该气体在压强为101kPa时最多能溶解的体积。在这个定义所规定的研究基准下,气体的溶解度只与温度和气体种类有关,而与气体压强无关。但本题所给的标准答案是D,到底是答案有误还是教材表述不合理?这些问题成为比较不同版本初中化学教材对“气体溶解度”定义和处理方式的出发点。
2不同版本化学教材对“气体溶解度”的定义表述
2.1人教版、北京版、科粤版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