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0 09:00: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建筑专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建筑学专业素养培育研究
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均以专业培养为基本特征,每个专业教学培养的全过程都可以视为一个复杂教学系统,由若干部分组成多层次结构,并具有复杂系统的特征。全过程专业教学培养主要体现在培养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我国高校各专业培养计划均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以下简称“国标”)来修订。“国标”的特点是对各类专业提出统一要求、保障基本质量的同时,又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留有足够拓展空间。“国标”指导下的专业培养系统既有“定性”和“定量”的稳定元素,也有彰显特色的“自选”不稳定元素。建筑学专业自1923年开设以来,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虽作为工科所属专业,但具备技术与艺术两大特征,比一般专业培养系统更为复杂。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建筑学专业培养过程,探求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非线性动态适应过程,为各专业教学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提供新的观察视角和问题解决方向。
1全过程专业培养复杂系统认知
1.1专业培养系统的结构功能建构
对系统认识的基本出发点是整体性[2],各要素组成的整体在结构上具有近似加和性,但在功能上具有非加和性,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任何专业教学培养在组织形式上均具有层次结构的复杂性,而专业素质培养的全过程中一定也体现出时间层次结构和空间层次结构。建筑学本科专业培养学制一般为五年(个别学校为四年),学生入学后主要接受两种能力的培养,即显性的知识技能培养和隐性的道德素质培养。知识技能培养主要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两个部分,随着时间层次的提高,在不同的空间中逐步加深知识的学习难度,直至毕业,这期间素质培养渗透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中,以及学生日常班会和各类讲座中。各结构层次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构成具有完整培养教育功能的有机整体(图1)。
1.2专业素质培养系统的还原论剖析
用还原论原理可以剖析到专业培养系统最初始的构成元素是课程,课程有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毕业论文(设计)等。课程主要有理论和实践两种主要授课形式,各个课程元素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由不同人员参与组合而成,其中学生是受教者,出现在任何时间、空间层次中。培养系统每部分的组成元素是单门课程。不同专业的通识课程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主要由政治、外国语、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就业(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组成。不同专业的专业课内容相差甚远。所有的课程都可以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两部分来实现,差别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当学生每门课程都取得合格以上成绩时,即达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而结束了本阶段的学习任务,取得了相应的文凭资格。专业培养系统展示了明显的等级观点即层次观点,各门课程元素都按时间顺序形成严格的等级组织。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之间有着明显的承接关系,不同层次上的课程要素具有不同作用,不可以逆行操作。同一时间层次上的课程内容尽管各异,但都具有类似的难度和相近的培养目标。系统的等级性和层次性正是结构等级和功能等级统一的反映[3]。
建筑专业个人实习报告
解社会的好机会。实习是解社会的第一站,实习对于我将要走入社会的学生来说是一次熟悉社会。今天我来到学校为我联系的工地武警医院办公楼。以下是解到工程情况。通过本次实习,对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和管理有了直观地认识,增强了对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并综合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同监理工程师一起解决工程中所遇到问题;并且在本次实习中,对建筑工程的各方责任和角色有了更切实际的解,深刻体会到工程建设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种种限制、种种实际问题;亲眼所见了建筑工人的辛苦,以及他实际施工中各种手法的巧妙性和实用性,比如,钢筋的绑扎,底层基础钢筋的绑扎首先要放样,每一跨度里钢筋的接头数只有25%即4根钢筋里只有一个接头,另外,接头要尽量放在受压区内。砌墙的过程中,如遇到墙要转角或相交的时候,两墙要一起砌起来,留槎的过程中,可以留斜槎,如果要留直槎,则必须留阳槎,且要有拉结筋,不能留阴槎。进行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混凝土的配合比,天热的时候要注意养护等等。工地上所见所闻,更加激发了对本专业的热爱和憧憬,也深深体会到要在建筑这个行业上有所作为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不仅仅是论上,更是实际的应用中。与此同时,也深深的体会到一份责任,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祖国的大建设添砖增瓦,实现自身的价值。下面我就本次的实习过程做以下报告:
实习简况。
解各种工程程序;通过阅读图纸,实习内容:学习国家相关的规章制度。解设计的意图、设计方案、施工细部;解在工程建设中可能发生的实际问题,并学习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等。
一)建筑学知识
参观特色建筑,参观校内单体建筑及建筑组群。解分析以下内容:
对所参观建筑组群的总平面布局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进行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
建筑专业教学变革浅谈
一、高职高专《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安排的时间不符合整个专业学习的体系以及专本套读学生参加自考的时间规律。本课程在原教学计划中安排在第二学期,专业基础课还没有学完,学生对整个专业了解还比较浅显,而本课程的内容涉及到了许多专业的知识,因此对于此课程的学习不能很好地掌握;本课程的专本套读自学考试的时间为第三学期,造成了学习与考试时间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取得好的成绩。
(二)内容较为简单。只对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知识进行了讲解,并没有深入讲解复杂的应用计算以及实际案例分析等问题,致使学生既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没有达到专本套读学生自学考试要求的深度,使学生很难通过考试。
(三)教学中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专业理论“必需”、“够用”的前提下,重点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以适应社会需求。本课程是一门与实际建设项目的管理联系非常紧密的一门课,而课时安排均为理论课时,无实践能力培养环节,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对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及提高产生了很大的困难。
(四)教学方法陈旧。在教学思想上长久以来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有些教师仍习惯沿用单调的授课方法,仅靠一支粉笔、一本教案来授课,老师讲,学生听,进行“填鸭式”的满堂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无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
二、高职高专《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深入建筑专业见结
解社会的好机会。实习是解社会的第一站,实习对于我将要走入社会的学生来说是一次熟悉社会。今天我来到学校为我联系的工地武警医院办公楼。以下是解到工程情况。通过本次实习,对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和管理有了直观地认识,增强了对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并综合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同监理工程师一起解决工程中所遇到问题;并且在本次实习中,对建筑工程的各方责任和角色有了更切实际的解,深刻体会到工程建设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种种限制、种种实际问题;亲眼所见了建筑工人的辛苦,以及他实际施工中各种手法的巧妙性和实用性,比方,钢筋的绑扎,底层基础钢筋的绑扎首先要放样,每一跨度里钢筋的接头数只有25%即4根钢筋里只有一个接头,另外,接头要尽量放在受压区内。砌墙的过程中,如遇到墙要转角或相交的时候,两墙要一起砌起来,留槎的过程中,可以留斜槎,如果要留直槎,则必需留阳槎,且要有拉结筋,不能留阴槎。进行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混凝土的配合比,天热的时候要注意养护等等。工地上所见所闻,更加激发了对本专业的热爱和憧憬,也深深体会到要在建筑这个行业上有所作为必需付出更多的努力,不只仅是论上,更是实际的应用中。与此同时,也深深的体会到一份责任,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祖国的大建设添砖增瓦,实现自身的价值。下面我就本次的实习过程做以下报告:
解各种工程顺序;通过阅读图纸,实习内容:学习国家相关的规章制度。解设计的意图、设计方案、施工细部;解在工程建设中可能发生的实际问题,并学习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等。
一建筑学知识
观赏特色建筑,观赏校内单体建筑及建筑组群。解分析以下内容:
对所观赏建筑组群的总平面布局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进行分析。根据所学知识。
解各层平面布局及房间布置,观赏建筑物外观及内部。观察建筑外观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该建筑平面布局、空间造型和立面处理方法。
落实建筑系专业实践小结
通过2天的认识性实习,我初步的的了解了房屋的构造组成、构造原理及构造方法。进一步提高对建筑文化、建筑知识以及建筑施工、建筑材料的认识,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下面就实习与理论知识结合及得到的收获做一些总结。
我们第一天实习的地方是,老师强调了安全问题后,我们戴上了安全帽进入施工现场。楼层的主体结构施工已经结束,正在进行室内装修,建成后这里将是一个四星级的酒店。在外形上设有门罩、窗楣,充满着风情。占地360亩,规划建筑面积32万㎡。由于工程进度的关系我们不能看到相关的基础和结构的施工的流程。很快我们就到了下一站实习的地方,玉屏府。在施工现场我们发现了一些小的细节,然后询问老师,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知道了收缩缝,这是为了避免楼板在浇筑好了之后受到天气等原因影响热胀冷缩引起属性的改变导致不符合建筑使用要求。现场的工作人员跟我们说,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实际情况和建筑用途,在建造过程之间返工了几次。他告诉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总是很顺利的就能把所有的工作都完成。为了更好的完成施工和满足使用功能返工几次是不可避免也是必要的。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位于新城腹心,西邻洽,东连,这是一处现代化的住宅楼,与同城的很多或多或少带一点风情的楼层相比现代感十足。停车场采用的设计师人车分流式,方便了住户的使用。建筑工地满是泥泞,一部分住宅楼的主题结构已经施工完成,还有一部分正在紧张的基础和结构施工中。在实习中注意到,在楼梯和墙角处都采用的是实体的混凝土墙。通过询问老师得知这个就是书上说的剪力墙啊。回去之后通过查找资料得知现在很多的建筑都是这种框架-剪力墙结构,砖混结构也采用但用的比较少。所谓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就是由框架与剪力墙组合而成的结构体系,适用于需要有局部大空间的建筑,这时在局部大空间部分采用框架结构,同时又可用剪力墙来提高建筑物的抗侧能力,从而满足高层建筑的要求。
另外通过查找资料得到了一些关于剪力墙的相关信息。剪力墙结构的优点是侧向刚度大,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侧移小,其缺点是剪力墙的间距有一定限制,建筑平面布置不灵活,不适合要求大空间的公共建筑,另外结构自重也较大,灵活性就差。一般适用住宅、公寓和旅馆。而我们所参观的两个施工工地建成后都是此类建筑,所以都采用的是框架---剪力结构。这种结构吸取了各自的长处,既能为建筑平面布置提供较大的使用空间,又具有良好的抗侧力性能。这种结构是在框架结构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构成灵活自由的使用空间,满足不同建筑功能的要求,同样又有足够的剪力墙,有相当大的刚度。这天的实习认识到了书上只是文字说明的东西,做到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便于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地太湿。我们就没有到那边正在施工的工地上去。
一段时间后,我们去了终点站:黄大厦。在参观的地下停车场时。由于功能要求有很大的空间,所以有很多大跨度的梁。梁下的混凝土砖块砌的墙。墙体间可以看见后于墙体建造的现浇柱。经老师讲解,这个就是结构柱,还有横向的叫做圈梁。老师进一步介绍后我们知道在砖混结构设计中,为了加强建筑物的空间刚度和整体性,使建筑物在地震中避免或减轻破坏,根据抗震规范,我们设置一定数量的圈梁和构造柱,来增强和提高建筑物的抗拉、抗裂性能构造柱的设置位置的规定:规范规定无论房屋的层数和地震烈度是多少,均应在外墙四角、错层部位横墙与纵墙交界处、较大洞口两侧、大房间外墙和内横墙交接处。楼梯间四角最好设置。
上人屋面的女儿墙也应设置构造柱。跨度比较大的梁,如果不设置墙垛或垫块,也应有构造柱。我们参观的这个地下停车场在紧急情况下是作为一个可以容纳2000人的重要的人防工程,所以在各方面的要求都远远超过了一个停车场的标准。据工地的一位负责人说,这里的室内的通风排水也是按照战时的标准来做的。看看那些加粗了的梁,有种厚重的安全感。
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研究
摘要:通过分析建筑、结构等概念的含义,对建筑结构课程进行再认识,总结建筑学专业学习结构课程的必要性,剖析建筑结构课程的内涵层次,思考讨论建筑学专业结构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结构;课程;再认识
1引言
“建筑结构”是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们听完课后还有很多疑惑没有解决,尽管学习了课本内容,但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并不能很好理解和自觉运用结构知识,即缺少基本的结构意识。作为任课老师,这种现象引起笔者对于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目的、内涵和教学方式的思考。面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要求,笔者认为应从所授课程和授课对象两方面入手,研究“输入”和“接受”的认知规律,做到知己知彼,目的是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结构意识,而不是固守课本,照本宣科,沿用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2相关概念
2.1建筑结构。在汉语中“建筑”一词有多重含义。狭义上,最通俗的理解便是日常所指的房屋;另外,还有作动词用时指建设筑造之意。广义上,“建筑”一词有在哲学中“上层建筑”的使用,指得是相对于经济基础的社会关系,有政治和思想两个方面。[1]“结构”一词用法也相当丰富。从微观的物质组成分子结构、原子结构,到宏观的天体、宇宙结构;到社会生活中经济、家庭结构;以及撰写文章的结构关系、汉字书法的间架结构等等。“结构”一般是指组成一个整体的各个部分的组织方式和相互的关系。如果把“建筑”和“结构”这两个词放在一起,那么它的含义便有了特指。建筑结构——建筑物承担外力的部分,以及它们的构造。我国《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给出了“建筑结构”的定义:“组成工业与民用房屋建筑包括基础在内的承重骨架体系”。[2]可见“建筑结构”是研究建筑物的承重骨架部分的组成方式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2.2建筑学专业与建筑结构课程。对于建筑学专业,对建筑结构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一般建筑学本科的学制可以达到五年,所学课程众多。主要包含了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两个大类,而建筑结构就属于工程技术类的专业基础课。如果说建筑学课程体系是一条河流,那么建筑结构是众多源泉中的一支。由于中文的一词多义,对于“建筑”这个词可以借助Archi-tecture,Building,Construction这三个英文单词来理解。Architec-ture的翻译是建筑学,其含义是人们对即将创建的环境进行设计和规划以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包含功能的布局、空间的组织、以及形式的美观等方面,可将其作为“上层建筑”,归为指导思想的层面来理解。Building的翻译是建筑物,其含义是一栋楼房,实实在在的物体,可以将“建筑”的这一层次,理解为建筑的“本体物质存在”。Construction的翻译是建造施工、建设、结构,其含义是将建筑材料进行组合达到所需的要求,在这一层次“建筑”可以理解为“物质基础”。可以看出“建筑”的整个过程,是在“上层建筑”的设计和规划下,利用物质材料进行建造,形成实实在在的物质实体。“建筑”一词的含义清晰的分为了三个层次。建筑学专业的工作侧重固然是“A”,但好的设计必须拥有对设计对象本体的充分认识,才能够是有源之水,否则只能是凭空想象;建筑师只有对建造的过程深刻了理解,才能设计出可以建造实现的建筑物;有了物质实现,这在建筑的艺术表达层面,也使美观和思想具有了实际载体,利用结构作为造型的手段也是当今建筑创作的潮流。所以建筑学学生学习建筑结构课程是必须的。
建筑学专业二年级建筑设计研究
摘要:《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作为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的基础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既要给学生讲授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还需要指导学生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建筑类型的设计。本教改尝试在授课环节中增加启发式教学手法授课,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被动“授鱼”变主动“捕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有所“学”。
关键词:建筑设计,翻转课堂,开放式教学
二年级设计课程在五年制建筑学教育中,属于比较特殊的地位。如果说一年级的课程是基础训练,那么,二年级课程设计则起到承前启后的连接,它更是为每一位学生打开设计之门的一把钥匙。对于学生而言,建筑设计(一)、(二)是他们开始学习专业课的起步阶段。此时,与建筑设计相关的课程也刚刚开始,对建筑设计的了解也极其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开展教学工作便成为教师们常常探讨的问题。
1课程教学现状
传统建筑学的讲授课与其他专业并无太大差别,都是以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为主。但在此过程中,教师备课与任务书的准备工作是旁人无法看到、参与的过程。在几年的授课过程中,渐渐感到了这种传统模式的弊端:学生在前期的知识储备工作没有做好,对教学的目的了解亦不会深刻。长久如此会导致学生与教师间互动不足,且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不够。而现阶段是信息化教学的时代,“互联网+”、“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热门话题充斥着整个社会,学生被各种媒体所宣传的信息吸引。与此同时,建筑教育界也在反思如何在信息化时代做出更能够体现培养职业建筑师的建筑教学课程改革。在去年的“全国高等教学学术研讨会”上,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就以“建筑教育的多元与开放”为大背景,研究讨论了多元化背景下建筑学的教育。提出了培养学生能力而非只是完成课程作业的要求。各大院校在近些年来更是具有自我探索的精神,“导师制”、“体验式”、“研究性”等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在此种背景之下,对我校现有的建筑学本科教育方面有所思考:传统的“教——学”课堂已渐渐不能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新信息的渴求,为了让教师与学生从“被绑架”的课堂中解放出来,我们大二设计课在近三年的教学授课环节中,也逐渐呈现出多元性和探索性的探求。我们探索一种以学生为主导的“开放式教学”的教育机制,旨在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主动研究的能力。
2教学改革措施
低碳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专业群的应用
从工业社会进入科技社会以来,由于工业社会的发展对地球环境造成的危害、资源的减少及污染的排放使得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危机的出现迫使人们开始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同时,随着人们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对身体健康的考虑。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关注住所及其他建筑在建造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及对环境和身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采用低碳建筑材料,我国也开始建设低碳型社会,目的是降低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整个社会开始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研发低碳环保型建筑材料。低碳建筑材料又称为生态环保型建筑材料,其从原料到生产、再到使用废弃整个过程都遵循绿色环保、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则,利用绿色环保性能高易降解的原料,通过绿色生产过程加工制作而成。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低碳建筑材料具有无毒无害、可回收、再生产、节能等优点。低碳建筑材料是以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宗旨,无论对人的身体健康还是对外低碳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专业群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廖玲(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永州425100)界生物环境,都能大幅度降低污染和伤害。
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引导,使用低碳建筑材料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时尚,越来越多的低碳建筑材料被研发出来,如低碳环保型塑料管道、生态水泥等被大量生产并应用。这些材料的共同特点是生产过程中低消耗、低排放及可回收再利用且对人体无危害,能够有效减小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的威胁,这是建筑材料转型发展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加大科研方面的投资并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我国已经研发生产出各种低碳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生产企业也通过研发、引进、改良等方式更换了传统的生产设备,使用绿色生产设备,成功推出低碳、绿色、环保且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例如复合地板、环保型粘合剂、绿色涂料等,这些产品深受建筑行业和广大人民的喜爱。如图1所示的是新型复合管道——高抗冲PVC管,传统的建筑给排水管道采用镀锌钢管,这种管道长时间使用会被腐蚀,造成水资源污染,影响人体的生命健康,且使用寿命短、回收再利用难度较大,对金属资源造成极大浪费。而新型高抗冲PVC管采用钙锌复合稳定剂,这种稳定剂中的成分有环氧大豆油酸酯、硬脂酸锌/钙,均为无毒成分,且新型高抗冲PVC管的生产过程采用环保无毒型稳定剂,且由于可低温塑化和塑化时间短的优点,可提高生产效率和加劳动加工效率,这种管道具有较好的低温韧性,还可节约能源,因此受到建筑行业的青睐,可用于城市建筑工程施工中使用。部分建筑材料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矿产等资源,而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矿产资源的开采日益加剧,如果不加以制止,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
低碳环保的理念就是要减少资源的消耗,依据这个原则研发的低碳环保型建筑材料,减少生态原材料的开发利用,所以在生产建筑材料的过程中可使用其他材料来代替生态原材料,例如将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进行回收再利用等。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朱锦研究员带领的团队采用稻草秸秆等植物纤维制备出了“仿木”复合材料,这种材料不仅在物理性能上接近天然木材,而且不易翘曲和变形、阻燃性也较好,更为关键的是,其原料多来自农林废弃物,更加绿色环保。如图2所示的是生态水泥,建筑过程中必须用到混凝土和水泥这两种材料,在传统的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矿石和水资源,且排放的污水对环境也有较大危害。而生态水泥的研发很好地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还可废物利用解决了一部分垃圾。因为生态水泥是利用钢铁渣、火山灰、火山炭等固体废弃物生产的,这种水泥的性能与传统水泥的性能相似,但生产过程中却节省了较多的矿物资源。同时,与传统水泥生产过程相比,生态水泥减少了2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40%的能源消耗量,且这种水泥可融入到生态环境中,不会再产生污染。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对工作、娱乐、生活等方面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建筑材料生产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通过添加防爆、隔音、减震、吸光材料等高科技环保材料,以为人们提供更为舒适的生活体验。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人们大多选用环保无毒的材料来装修办公场所和居家建筑。如图3所示的是真空玻璃,这种真空玻璃与传统的玻璃相比使用寿命更长。传统玻璃的紫外线透射率较高,在室内皮肤会受到紫外线的伤害且隔热保温性能不佳,而真空玻璃具有良好的隔热性,可使室内冬暖夏凉,并充分利用光能来控制室温,达到低碳绿色环保的效果。除此之外,在室内的墙面装修方面,越来越多的人们选用绿色墙体材料,如图4所示的是一种绿色墙体材料改性粉煤灰砂浆,这种材料由煤炭企业或钢铁厂等生产企业的生产废弃物粉煤灰或矿渣灰制成,具有轻质高强、隔音效果好、生产过程低碳环保等优点。另外,还有高科技的抗菌面板、新型陶瓷等建筑材料,这些材料的设计十分契合现代审美且功能强大,生产过程更是符合循环经济的原则,这些材料将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领域。
作者:廖玲 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专业情况汇报
认真工作,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苦练本领,各位前辈和师傅们指导和帮助下,已成长为一个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技术人员,以下是本人的一点心得:
一、态度端正、严谨科学
风吹日晒,路桥建设工作是一项非常艰苦的行业。还要到处跑,而且又需要细心工作,所以没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严谨科学的工作精神是不成的测量和试验工作虽说不上搞科研,但也绝对来不得半点马虎,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正好用来比喻测量工作,而“一子错,全盘皆落索”又正好用来形容试验工作。
二、小心推敲、认真求证
非常需要“小心推敲、认真求证”工作精神,测量和试验工作中。因为这不但是工作作风的问题,还直接关系到工作的质量问题。
必须认真审图,测量和施工之前。对图上有误的地方要及时向设计、监理单位提出来。测量放线之前,要利用图纸给出的数据,运用各种公式去验证,还要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如正算、反算等)重复计算,确保万无一失。
建筑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传统的毕业设计已不符合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是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传统大学教育中那种以“知识本位”为代表的办学理念以及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日益显露出它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茫然和无所适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市场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更趋多元化,社会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同样需要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为“技术应用性人才”,并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毕业设计不仅是搞图纸设计和撰写说明书,而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训练:毕业设计应该是其对所从事工作的一次演练,应更加注重岗位技能的训练,培养动手能力。高职毕业设计这个教学环节应该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的综合性训练,以顺利实现培养目标。所以无论从提高教学效果看,还是从服务社会角度来看,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对高职高专建筑设计专业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高职高专建筑设计专业对传统毕业设计做了一些革新,但效果不是很好。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能力、质量和规格与行业需求相差甚远。这几年来很多院校也做了大量的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进行革新,造成毕业设计监管的松散,指导周期长而效果差,对毕业生管理过死、指导教师工作量过大,毕业设计答辩程序只重视形式等问题,出现“只求无功,但求无过”现象。由于对毕业设计内容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异,导致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建筑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存在诸多问题。
1对毕业设计在认识上有偏差,当作业敷衍了事
由于扩招的原因导致了高职高专建筑设计类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差距大,大多建筑设计专业学生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基础知识和素质并没有达到专业标准。就业问题更加导致学生敷衍毕业设计,造成毕业设计质量和规格与行业需求相差甚远。由于学生就业压力大,导致最后一个学期几乎都在外出找工作,有的提前毕业急于上岗,不但使指导教师毕业设计管理受到很大影响,还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毕业设计质量。很多毕业生草草应付了毕业设计,只求过关而已,这样的情况给高职教育造成了尴尬的局面。毕业设计以及毕业生质量与毕业生就业率产生了很大矛盾。
2毕业设计抄袭现象严重
学生设计能力的不足和理论知识与设计的脱节,造成很多学生的设计照搬网上的设计图纸或者直接用实习公司的项目图纸,拼凑现象普遍,缺乏对主题性设计的思考。
3毕业设计选题单一,缺乏个性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