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形态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0 08:03: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建筑形态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城市建筑形态研究论文
从建筑运营到生态环境:建筑环保与节能两重性
作为城市人工环境的主体——建筑,其内外部的物流、能流、信息流的利用效率和程度关系到城市代谢质量水平。建筑从建设到使用需要不断与外部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消耗地球资源,同时又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欧洲,约有半数的能源消费被用于房屋的建造和维护。可以说建筑对资源耗竭,环境恶化等问题有直接的影响。而因势利导-合理利用生态因素建造房屋。既可以有效的减少建筑运营时所需的能量损耗,节约资源,又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避免污染环境。下面就从节能、环保两个方面分析建筑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1.1建筑节能:针对不可再生资源
建筑节能是指:建筑全过程(从建设筹划、建设、维持到建筑拆毁全过程)能量及相关能量链的相对减少,它的根本是不可再生能源、资源消耗的减少。
1.2建筑环保:资源可持续性,再生性利用
建筑环保是指:建筑全过程对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相对小的影响,它的根本在于自然资源可恢复性和再生性地利用。
建筑形态中的光元素透析
摘要:本论文主要从建筑美学角度上分析光与建筑内部造型元素之间的关系。光在室内造型中起着独特的、其它要素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个建筑环境中,形、色或光可以作为一种“主题要素”来使用,某一方面的强调不等于单单这一方面因素就可以完成整个环境气氛的创造,它们一定是综合使用的,只是有主有辅罢了。
关键词:光;空间造型;材料质感;建筑形态
0引言
建筑学里面所谓“光”的概念不是指物理意义上的光现象,而是指美学意义上的光现象。因此,我们的讨论基本上不涉及光的物理性质之类的问题,而着重分析光对建筑内外部环境的形态塑造的作用。
1建筑中的光
建筑中的光可分为自然光和人工光两类,自然光主要指太阳光源直接照射或经过反射、折射、漫射而得到的。古代建筑是以日光和火光来照明的,而火光可以说是最原始的人工光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工光源的种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先进了。阳光的变化很大,强烈而有生气,常可使空间构成明晰清楚,环境感觉也比较明朗和有气魄。人工光可产生极为丰富的层次与变化,设计的可能性相对较多,也有很多不同的效果。
现代建筑形态重构论文
摘要:解构主义的目的是重新构建一个认识“客体”,表现这个客体中起作用的各种功能、规律,新的建构物必须以新的思维来审视。通过对“解像式”建筑的阐释,浅谈解构主义哲学思维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从而使我们对解构主义建筑这一时下流行且颇具争议的建筑形式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解像式”建筑;解构主义;非线性思维
1引言
20世纪60年代,西方现代语言哲学爆发了一个全新的思潮——以法国哲学家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德里达认为解构一方面意味着突破原有的系统,打开其封闭的解构,排除其本源和中心,消除二元对立;另一方面意味着将瓦解后的系统的各个因素与外界的各种因素自由组合,使他们相互交叉、相互重叠,从而产生一种有无限可能性的意义网络。
2“解像式”建筑
解构主义建筑以解构主义哲学为自己的出发点,都具有貌似零乱、实则做了内在结构因素和总体性考虑的高度理性化特点。解构主义建筑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立、反非黑即白,主张多元,主张模糊地带,具有不系统性和不完整性,认为完整性不在于建筑本身总体风格的统一,而在于部件充分的表达。
数码时代的建筑形态透析
在新世纪之初,信息科技正在重塑世界,数码技术将不仅更新建筑师手中的工作,而且也将更新建筑师头脑中的观念,工业时代的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引起建筑文化的反应,如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运动。因此数码时代也必然产生新的建筑文化。什么样的空间能反应二十一世纪的科技成就.生活和文化?数码技术将怎样改变建筑师的工作方式?如何面对和创造怎样的未来生活?这是建筑师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在日益发达的信息化时代,这个问题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显得迫切。
数码时代的建筑学诞生了许多新的概念,常见的有信息建筑(Informationarchitecture);数码建筑(Digitalarchitecture);虚拟建筑(Virtualarchitecture);超建筑(Transarchitecture):信息建筑是未来建筑的总的发展方向,将极大的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而数码建筑的概念基本包括在信息建筑的概念之中,较集中的关注信息数码技术对建筑形态的影响,更加贴近当前建筑学本身。虚拟建筑则是信息建筑得以实现的关键手段。超建筑则摆脱了传统建筑学束缚,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将为信息建筑的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数码时代的建筑理念与实践建筑师们掌握了数码工具,而且每一天这种工具便更趋完善,强大的逻辑计算能力,NuRBS技术、动画物体物理属性设定技术以及三维输入输出设备的进步使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中世纪的人们在修建哥特教堂的时候总是希冀建成世间最设高耸华丽的塔楼,在二十世纪经济快速发展时,宏伟壮丽的摩天大厦被用来炫耀经济实力,在数码时代,打破传统概念的新建筑形态成为了表达时代精神的最佳道具。
1989年,弗兰克?盖里(FrankGehry)在巴塞罗那奥林匹克村设计的雕塑“鱼”,第一次在真实设计和建造中运用了IBM开发的CATIA,创造出不寻常的建筑形象,多维复杂的曲面和尺度不同方向各异的空间构件颠覆了观众对建筑空间形象的传统认知。CATIA把自由带给了建筑师,这可以说是数码时代建筑创作的开端。
在雕塑“鱼”之后,盖里利用CATIA的强大能力,创造出许多其它出人意料的建筑形象,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布拉格荷兰国家大厦等,极大挑战了传统的建筑营造和审美观念。古根海姆博物馆更是引发了对建筑美学认识的争论,但对于建筑工程的实践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莫斯在美国加州库尔文设计的“伞”(Umbrella)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憾。在旧仓库的改造工程中,莫斯维护了场所的原有形态以及老建筑的基本结构,同时又插入了“畸形体”一一伞,来重塑场所性格,异形的三维扭曲的巨大玻璃瑰丽多姿,覆盖了一个安置在建筑转角处的室外表演场所的上方,标志了建筑的入口斜坡,带来了非比寻常的视觉冲击。这是建筑师和玻璃制作公司以及结构工程师的成功合作。
试议近代建筑形态及其历史
一、镇江近代建筑的四种风格及其演变
镇江近代建筑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并最终在近代化的路线上朝着现代式建筑样式转型。近代初期,传统建造方式及思想仍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大量商业建筑、里弄建筑和民居的建造中,已经有了“西化”的变异倾向。传统建筑的商业化趋势出现,如钱庄和旅馆建筑中的内天井回马廊式空间;受家庭结构变化和西式住宅方式影响而形成了里弄建筑,具有独特的本土化发展途径,即以传统三合院为组成单元的空间形式;建筑局部造型西化,如由双坡硬山屋顶改为四坡瓦顶、外墙开窗逐渐增多、出现阳台等。殖民地式(colonialstyle)风格随着租界设立以一种突变的方式植入镇江,其过程又体现了本土化的特色。殖民地式被称为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外廊式为其重要特点,主要在租界内建造,最典型的案例为英国领事馆建筑群。受其影响,许多建筑都采用本土化的外廊形式,如美孚火油公司和亚细亚火油栈等。但由于并不适合于镇江地区的气候,故在20世纪初就不常使用了。在镇江并未出现真正的西方石头建造的建筑,几乎都是仿西式或中西合璧式。仿西式建筑充分体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侵入和当地建筑的适应能力,表现出强烈的本土化特征。虽然存在仿西方古典式建筑,如绍宗藏书楼;仿哥特式建筑,如福音堂;仿巴洛克式建筑,如老邮政局;折中主义建筑,如蒋怀仁诊所等,但它们往往是表皮模仿局部西式建筑元素(如柱式、线脚、拱券等),而不是采用系统的西式施工方法和空间组织,仍然保留有传统建造的浓重痕迹。近代后期,现代式的建筑成为大趋势,但在镇江这种趋势的演进并不彻底。新结构和新材料的运用使得建筑面貌焕然一新,然而,新建筑规模小、数量少,仅限于个别工业和市政建筑,加之城市地位落后等多重原因,建筑的现代化并不彻底。总体来说,镇江近代建筑具有华洋杂处的多元化和包容性特征,显露出一种平实质朴、低调中庸、讲求实用的特点。
二、镇江近代建筑的7种空间模式
1.空间的形状和大小镇江传统建筑的空间多以天井为核心进行布局,三合院单元形状呈10m左右的方形,各单间的长宽比大致为2∶1,也有个别建筑因地制宜地变化。近代建筑平面组合较丰富,主要有“一”、“口”、“凸”、“凹”、“L”形或不规则形等,单间形状偏向于正方形,这不仅提升了空间的使用效率,还更加方便通风和采光。传统建筑多为一层,部分两层。在建筑内部体量分解,尺度宜人;建筑外部则较为封闭。总体来讲,空间的体量和尺度都较传统建筑有所扩大。
2.空间结构模式结构是物质存在的一种方式和构成的骨架,是一个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组合方式,镇江近代建筑的空间结构模式主要有以下七种。1)传统合院模式。传统合院模式即三间两厢型,是近代建筑演变的重要原型之一,由此又可延伸出“明三暗四(五)”以及“目”字形四合院等形式。通过单院型、直接串联型、院落串联型等组织手法,产生了完整的建筑组群。2)里弄空间模式。里弄空间模式是在三合院组织结构上变异出的一种聚居形式。弄道为核心,建筑沿弄道两侧布局,建筑入口朝向弄道。弄道是一个半开放的灰空间,在这里常发生里弄内部的生活场景。其中一种为纵向串联式,即三合院在沿着中轴线的垂直方向串联,如吉庆里。另一种是大多数里弄使用的横向并联式,即三合院在垂直于中轴线的方向并联而成,如吉安里、东长安里等。3)内部回马廊模式。内部回马廊模式是镇江近代随着商埠的繁荣、服务业的发展而逐渐出现的一种公共服务类的空间模式。以内部天井为核心,由四周回马廊组织小空间,提供了多人共同使用又互不干扰的一种集合式住宅模式,为近代时期众多旅馆建筑所采用,如新旅社、新中旅社、镇江公寓等。4)单间并联模式。单间并联模式指的是多个独立的矩形空间以并联的方式重复出现,通常此类建筑为沿街住宅或商铺,这也充分体现了镇江商埠民居的特色,如京畿路85号、87号住宅,吉瑞里沿街商铺等。通常单间并联模式不单独成宅,往往与线式或集中式空间相组合,形成较为复杂的空间结构。5)线式布局模式。线式布局模式主要通过廊道连接空间,是近代最为常用的空间组织手法之一。走廊作为组织空间的核心,单个空间单元顺着走廊的垂直方向并列排布,紧凑合理。此种连接方式的建筑主要适用于多个大小、体量、作用、功能均相近的空间中,特别适用于公共建筑中。也有通过连续的外廊或环廊进行布局的模式。6)集中式布局模式。集中式布局模式是利用垂直交通连接上下层空间的组织方式,连接空间具有公共属性。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地凝聚空间,使建筑功能合理而紧凑。当然,往往在一栋建筑中综合地运用集中式布局和线式布局共同联系内部各个空间单元,以得到更好的通达性。7)过渡空间连接模式。过渡空间连接模式通过过渡空间连接两个空间,常用在体量较大的中西合璧式建筑中,被连接的两个部分,往往具有中西不同的造型特征。如世界红十字会江苏省会是最为典型的案例,建筑北部为传统中式回马廊院落;南部为西方线式和集中式布局相结合的型制;两部分由一个西式入口空间连接和过渡,空间节奏多变却有序,形成了中西融合的空间特征。
三、镇江近代建筑造型的特征及演变
检察院建筑形态设计思考
摘要:随着检察机关行使职能的日趋完善,体现检察机关行政风貌的办公环境基础建设也日益增多,从而迫使建筑师对于检察院机关的建筑形态整体性设计更为关注,如何理解整体性的含义,如何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法,笔者以一次实践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若干思考。
关键词:建筑形态;整体性;识别性
1检察院机关建筑形态整体设计思考
检察机关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经济发展的司法机构,肩负着惩罚犯罪、使人民群众与经济社会秩序免受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侵害的神圣职责,同时起着对违法犯罪行为监督与震慑的作用。
检察院机关建设项目有大有小,其内部虽然与城市结构有所异同,但是作为城市或社区的子系统,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相互联系有机组织,才能形成良好的整体次序。
这里的“整体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对设计对象而言,即加强设计对象作为一个整体的内在联系、便捷程度和识别性,其结果是加强了检察院内部环境的空间整体性;二是设计方法和程序的整合,强调通过不同专业及不同角色的设计协同,以保证设计对象完整性的顺利实现,显然二者是个不可分割的过程。设计对象的整体性是整体性设计的起点和基础,对于一个大型的检察院机关而言,就是加强检察院机关作为一个整体的内在联系、便捷度和识别性。我们通常将检察院机关划分为如下子系统。
建筑形态及其文化内涵探析
呈坎坐落在安徽黄山市徽州区北部。它原名龙溪,因为宜居,唐末形成村落,改名呈坎。呈坎的形成据说与罗氏兄弟相关,《罗氏族谱》载:“豫章(今属江西省南昌市)柏林罗氏堂兄弟天秩(号秋隐)、天真(号文昌)于唐末迁居金陵之鸡公山。相传长春山有炼丹台遗址,天尊曾炼丹于此。天秩、天真二公深明堪舆之学,察其地,众水环抱,丰山挺秀,知后必能兴旺,于是定居下来,并改村名龙溪为呈坎。”[1]
一、呈坎建筑空间形态
(一)环境与选址。“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是宋学家朱熹留给呈坎的一副对联。[2]呈坎是有名的八卦村,它选址讲究。呈坎周围环绕八座山峰,山与山之间似连非连,高低错落的梯田相互连接,就像是八卦的八个方位。山自然离不开水,村中有一条古老的龙溪河,宛如一条玉带,呈S形,由南向北穿村而过,就像是八卦阴阳鱼的黑白分界线,成就了皖南著名的风水宝地。呈坎建筑讲究布局,园林、桥梁、门头、青石、每一处都是恰到好处。国画大师刘海粟曾说:“登黄山,不可不去呈坎。”[3](二)建筑特色。自古以来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就是紧密相连的,建筑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可以称为文化的载体。中国古建筑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传统艺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其所反映的文化意蕴深长。古建筑通过不同的建筑布局、构件、各种装饰手段、小品的配置等方法的运用,或明显、或含蓄地体现着博大精深中国文化。走进呈坎,白墙青瓦的徽派风格建筑开始展现它沧桑而神秘的面容,徽州古建筑能屹立至今,与其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呈坎最为有名的罗东舒祠中,屹立四根金丝楠木,价值上亿,历经千年也不坏不腐。“且柱为阴数,天实阳元,柱以阴气上升,天以阳和下降,固阴阳之交泰,乃天地之相承。”[4]还有祠堂中的高台基,错综复杂的斗拱结构,三道饰的浮雕台阶勾栏,至今保留祠堂之中。正是因为罗氏家族的智慧,我们才能在今天一睹之前的建筑风采。现代建筑于呈坎建筑而言,缺少特色,现代居民建筑大同小异,建筑内外设计简洁直白,无鲜明特色,实用功能与经济效益成为建筑师首要考虑因素。建筑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形态千篇一律,现代建筑由坚硬的钢筋混凝土浇灌而成满足人们居住需要的同时,却忽视了人们精神需求和情感的需要。而呈坎却充满人情味,建筑布局遵循古法,有理有据,讲究“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凡家造,祭器为先,牺赋为次,养器为后。”[5]它的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把一个家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具有凝聚力的空间形态。(三)罗东舒祠。呈坎的建筑从平面来看,有的呈“凹”字形三合院落,有的是“回”字形四合院落,最外边的一层墙是马头墙,又称封火墙,每家每户都是一个整体。三合院落四合院落相交融组合而成,形成连绵的、庞大的呈坎建筑群。马头墙黑瓦边缘强调了建筑的轮廓线,边缘之间交叉重复,层层递进,忽而转折,似跳动的音符,别有韵律。罗舒东公祠全称“贞靖罗东舒先生祠”,是整个呈坎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呈坎的核心所在。其建筑融古、雅、美、伟于一体,被誉为“江南第一名祠”。其后堂有个规模出众的厅阁,称作“宝纶阁”。“盖之以阁用藏历代恩纶”[6],故名“宝纶阁”。“宝纶阁”是整个祠堂的精华部分,珍藏了历代皇帝赐予罗氏的诰命、诏书等,以便于“诸宗人因谒庙而思祖功,睹遗规而慨缔造之不易”[7]。罗氏的后代子孙们,为了祭祀、缅怀东舒先生特意建造了“罗东舒公祠”。古祠占地五亩余,四进院落建筑层层升高,错落的院墙与起伏的山墙相互连接,浑然一体。东舒祠坐西朝东风水极好,祠堂最前面是照壁,呈弧形砖墙,在其后面就是棂灵门,六根柱子、五间的石牌楼是大门的主要构成,还有“朝天吼”的怪兽雕刻在石柱最顶部,这便成了罗东舒祠的第一进。第二进是仪门,最先引入眼帘的就是由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题写的“贞靖罗东舒先生祠”的匾额。通常,只有在诸如祖先崇拜之类的主要活动时,大门才打开。仪门之后的院落原有八棵古树,现今只留有一棵400多年的桂树。月桂树的根基分为四个分支,寓意着四个季节既富裕又高贵,即“四季富贵”。第三进为享堂。前方六根石柱高高耸立,二十四根粗大的圆柱围绕厅堂四周,用以支撑房檐,堂中四根金丝楠木格外令人瞩目,大立柱一人难以合抱,如此粗大的金丝楠木更是价值不菲。厅堂正中之上悬挂着目前中国现存的最大一块匾额,上书“彝伦攸叙”四字,相传是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所题,此匾被誉为“匾中之王”。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建有“女祠”,是用来安置罗家女性祖先牌位的地方,面积十分狭小。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能够建有女祠实属不易,也体现了罗家对女性的尊重。第四进是整个祠堂的核心部分,也是最神圣的。据说宝纶阁这座建筑在1542年停工19年,直到70年后才开始重建。殿宽二十九米,近深十米,前沿有十根并列的石柱,俨然如一排庄严的卫士,几十根圆柱的拱立其后,架起纵横交错的月梁。柱子与梁架上布满了明代彩绘,虽历经400多年的风雨却依旧明艳动人。在过去寝殿主要是用来安放祖先的牌位的。宝纶阁里珍藏着皇家物品,有皇帝御赐的圣旨,还有册封的诰命等等。宝纶阁建于寝殿之上,体现了“君在上,臣在下”的君臣观念。于整个罗东舒祠来看,是层层升高的,一进高于一进,显得更加气势磅礴。每走一进便升高一级,既是顺着地势层层而上,沿地势设置台阶,有步步高升之意,但也反应了长幼尊卑有序的传统制度。宝伦阁楼与寝殿的完美结合是不同时期建筑风格融合的结果。
二、呈坎建筑造型设计
(一)平面构成。从罗东舒祠看整个呈坎的建筑,都是按照一定的原则的,建筑都是具有凝聚力和生命力的。呈坎是有名的八卦村,八面环山,依山旁水,正如《管子•乘马》所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用水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8]“进”作为一个完整的空间单位是由堂、房、天井组合而成,由此而构成一进,在此基础上再一次或反复组合形成住宅的主体。从入口一侧开始,称为一进、二进、三进,这是以一层的空间构成为基础的称谓。堂有厅堂、祖堂、明堂等;房有书房、闺房,主人住的与仆人住的有明确界限,所走路线也不相同。虽然建筑是由堂、房、廊、阁、门这些基本的元素构成,但是他们却由多种的组合形式,组合方法灵活多变。垂直、穿插、遮掩、围和、叠加,可以组成多种形式的建筑空间,如垂直叠加便成了阁楼。呈坎村有一进构成的小型住宅,也有三进的大型住宅,与周围的附属房联系在一起,形成整体,典雅大方。建筑之中,堂连接空间。厅堂就是底层的第一进,这个空间主要用于人们之间的交往、议事等。以前人们都是把供奉先祖牌位的空间称为“祖堂”。但由于有的一进空间较小,导致厅堂在使用时具有功能的复杂性。二、三层一般是女性的日常生活空间,尤其是闺房,注重隐私,需要有效的与外界隔开,女眷的生活空间又称作内室。天井是古民居的标志。庭院天井上方的空间不是直接用墙围合起来的,而是分散的,错落有致,层层递进,结构分明。天井用来采光、通风等。家设天井,免钱财外露。每逢天降甘露,财气落到屋顶之时,不至于落到别人地上,这也是经商人的普遍心理。(二)顶层构成与连接方式。呈坎古民居普遍为两层,三层也较为常见。两层建筑,楼上楼下是完全不同的布局,三层建筑二层和三层几乎是相同,与一层不同。明代,楼上为家庭活动中心,铺有方砖,相当开阔,楼梯设置于一侧廊屋内,便于上下。到了清朝,活动中心移到楼下,楼梯位置也发生变化,移到了堂屋的太师壁后,较为隐蔽,一般只容一人通过,又陡又高。有的一楼处会设有一个小门,可以锁上。居民楼上较为宽阔,带有可环绕全宅的檐廊,俗称“跑马楼”。在跑马楼位于正门的位置上,栏杆会修得很高。墙上有小孔,从前厅看过去,看不见人,但每当有媒人或年轻小伙来家做客时,姑娘们便可从小孔中向下打量。罗东舒祠与寝殿的结构是不一样的,整个呈坎建筑楼上楼下都是不同的,楼上立柱点下层没有柱子支撑,而是立于梁上。古代的工匠之所以敢于这样处理,是考虑到下层的梁柱的材料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上层木构穿枋的应用同时增强了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古代匠师超凡的技艺。(三)正立面设计。呈坎建筑正面墙或呈水平直线,或两侧向中心递降,如此设计使得外立面能够聚焦视线于正门口,既增强了建筑的趣味性,也有利于房屋内部的通风和采光。建筑的外立面中,门的作用至关重要,作为出入口的门,它既可以界定空间,也具有防备功能,还可以聚焦视觉中心。呈坎村住宅外装饰主要构成是:白色的墙壁,灰色的瓦屋面,雕花门,小窗,整体比例偏高,对比强烈,线条硬朗。雕花门是外立面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外在形象的标志。雕花门以门头为装饰重点,有字匾门罩、垂花门罩、牌楼式门罩三种形式。“千两银子七百门”,就是说一千两银子建造房屋,装饰门头就要花费七百两,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人们都对门头格外重视。古民居的门墙大都比较高大,门楼就成了古代工匠们施展才华和技艺的主要方面,上面镶嵌的砖雕,往往精美细致,图案多样,于是青瓦粉黛的高大白墙成了背景,精雕细琢的门楼成了点缀。高墙空白疏朗。门头精致复杂,与高墙形成鲜明的对比。门楼上的雕刻很有层次感,一般多为三四层的雕刻,最多的有九层雕刻。“雕饰抵消了建筑给人的重压感,使原本平直的梁架富于曲线柔和的韵味,使刚性的建筑富于动感和生气”。[9](四)室内陈设和装。饰室内陈设,重点突出厅堂,厅堂正对天井,呈半敞开式,是明室,是亲朋好友聚会、品茗、作画的场所。厅堂书香气息浓厚。高高匾额悬挂在大厅的中央,匾额下方挂着中堂画,中堂画旁边立着两根柱子,两侧柱子上挂着楹联,中堂画与楹联既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景,又有深刻的哲理。一个家族的核心精神,往往都是通过悬挂的字画体现出来的,从而影响并鞭策着后辈们。此外还有八仙桌、太师椅置于厅堂之中,形态方正,使用方便。呈坎古民居的陈设到处充满了书卷气息,古色古香,给人以宁静舒适之感。呈坎古民居的内部卧室布置也相当有特色,卧室又是厢房,位于厅堂的两侧,卧室中最主要的就是床,床上的木雕大多取材于戏曲和民间故事,所雕图案造型生动,比例匀称。卧室内还有柜子、梳妆台、桌子、凳子等均带有雕花无不体现当地人们的心灵手巧。古民居的庭院内,往往都有石桌石凳,带有水井鱼池,盆栽果木花卉,更有甚者假山假石,叠山造泉,全部攘括院内。从正门处到庭院,从厅堂到厢房,呈坎古民居的陈设、装饰,反应了主人的品味与修养。
三、呈坎建筑的文化内涵
小议城市建筑形态的公共艺术化
摘要:建筑通过对空间形态的艺术化塑造,来满足公众对空间的艺术化生活的精神需求,建筑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化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是建筑艺术面向公众表达的一种形式,通过运用多种建筑造型语言,把建筑空间作为公共艺术表达的载体,积极利用建筑空间中各种可以利用的元素,并采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把公共艺术的象征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融入到建筑空间环境之中,从而使公众对城市建筑空间环境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关键词:艺术化,公共艺术,城市建筑,建筑形态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城市建筑形态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形态的公共艺术化表达主要是把建筑形态的艺术表现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去寻求公共艺术与建筑形态融合的策略、方法和原则,并探究公共艺术如何使其象征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通过建筑形态的艺术化表达出来,从而使公众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一、建筑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1.1建筑艺术的公共性
建筑,作为功能的实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性,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体现。生活的经历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无论建筑材料是石块、砖瓦、混凝土或钢筋,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与其他艺术和工艺品相比,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师们所采取的设计理念对我们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建筑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艺术,它总是试图达到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科技下的建筑设计形态的改变
一、在科技信息下建筑可变形态设计的重要性
对于住宅来讲,其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住宅建筑的形态同人们平时的生活间存在密切的观念,对使用人员的居住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所以,住宅建筑的形态较使用率及品质来讲更值得人们重视。从宏观角度看,住宅建筑是对人们文化特征的体现,所以,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期,人们的住宅都表现出各自的特点。针对单一建筑来讲,其也是各不相同,直观表现出房屋主人的兴趣爱好。另外,因为家庭中成员的资金收入、职业、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年龄、文化程度等都存在差别,再加之最近几年流行的个性化趋势,导致住宅建筑的可变形态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伴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逐步深入,各个类别住宅都把可持续发展当做评价建筑优劣的标准之一。作为建筑类型中最为普遍的住宅,其就更应当担负起节约能源的重任。住宅中的可变更性及可再造性都在呼唤设计的灵性,根据研究现实,住宅建筑完全能够应用可变形态增强灵活性,从而实现可更新、可再造的任务。
二、在科技信息下建筑可变形态设计的实现方法
1住宅建筑可变形态的设计观念住宅建筑可变形态的设计观念是以美国的建筑开放理论系统为基础衍生的,此项理论系统对住宅建筑有明确、深入的了解,认识到住宅建筑具备个性及共性两方面的特点。如果住宅建筑的形式体现偏向于群体观念时,就需要设计人员的思路同统一的规则相符合,无论是小区中的单独住宅建筑,还是住宅区中的独户框架建筑,都需要同共性设计标准的规定相吻合。在反过来观看独户的框架建筑,内部的结构需要具有私密性及个性。这一实践及标准理论能够高效处理现今住宅公寓建筑在环境人居中存在的大量问题,为使用人员提供了能够自主设计“家”的机会,更加全面、科学、人性的表现出住宅中自我设计的特点。
2住宅建筑可变形态设计的实现开放型的住宅设计其重点在于通过系统的动态观念对建筑环境进行考查,对建筑的形态与社会形态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对静态的建筑空间怎样与社会动态的生活形态变动相适应进行探讨。我国著名学者鲍家声教授就提出了“支撑体住宅”这一理论,此项住宅建筑的设计方法是融合了哈布瑞根教授的理论,并进一步实践、深化衍生的,在进行实验时,同一套住宅设计出多项平面布置的方法,使用户自行选取,再依据一些特别需求进行特殊处理,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同时也为使用人员提供了方面。“支撑体住宅”的设计步骤一般包含以下内容:其一,把住宅建筑划分成可分体及支撑体两方面结构,分别进行建造及设计,其中,建筑人员及相关部门对支撑体的设计进行讨论;其二,建筑从业人员对可分体进行设计,用户自行进行选取及决定,同时,设计人员从旁协助使用者对室内进行布置;其三,将使用人员选择的可分体依照用户的观念安装、布置在其选取的支撑体上;其四,构成一个适用性良好、完整度较高的住宅建筑。
三、在科技信息下建筑可变形态设计的支持
建筑创作自然形态论文
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从自然中获得创作的灵感,探询了一条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的理想途径,提出了自然形态的建筑创作的策略,并以重庆市自然博物馆的方案设计为例,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关键词:自然形态;螺旋基因;博物馆
Abstract:Thistextinquiriedintohowtoacquiretheinspirationoftheartisticfromthenature.Exploredtheidealpaththatabuildingandnaturalorganismjointogether.Putforwardthestrategyofthebuilding.Finally,taketheprojectdesignofthemunicipalnaturemuseumasanexample.
Keywords:natureappearance;spiralgene;museum
建筑师们一直都在探询一种方法:如果说自然界是一个既有逻辑性又有天然性的有机整体,每个局部都能为整体服务,那么通过效法自然也一定能帮助我们找到建筑与自然有机结合的理想途径,这也就是基于自然形态的建筑创作根源。然而面对极为复杂和无穷多样的自然形态时,如何与建筑结合成为了最大的问题,本文以重庆市自然博物馆设计为例,对基于自然形态的建筑创作进行了初探。
1理论探讨——基于自然形态创作的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