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0 07:45: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建筑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建筑文化的特征
建筑文化的第二个特征是它的综合性。从构成角度看,建筑与文化一样,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建筑不仅要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物质需要,也要体现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哲学、宗教、艺术、美学观念等精神方面的要求,另外还要满足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的需要。这种综合性使建筑成为人类每个历史阶段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标志,如长城、空中花园、金字塔、巴特农神庙、圣彼得大教堂、摩天楼、水晶宫、埃菲尔铁塔……它们构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形象,因而被人称之为“石头的史书”.对于典型建筑物的考古、研究和欣赏,往往会对产生该建筑的社会有深入和具体的了解。如布达拉宫的八角街转经朝佛图,可使人看到大昭寺和拉萨的总体布局,是如何受到佛教信徒转经宗教仪式的深刻影响,推断出这样的建筑是怎样形成及形成后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
人类的建筑价值观念大致经历过五个阶段(或叫做五个里程碑):
①把建筑作为谋生存的物质手段的阶段--为遮风蔽雨防野兽侵袭,穴居野处、构木为窠阶段;
②把建筑奉为艺术之母,当作纯艺术作品的绘画、雕塑阶段,即“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个阶段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
③大工业产品时代--以勒·柯比西埃为代表,把建筑当作“住人的机器”;
④认为建筑是空间艺术的阶段--如赛维所说“空间是建筑的主角”;
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一、适应地域环境的建筑形态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所有的有关人类活动的事物都离不开地理条件的影响,也因此,在对于房屋的构建方面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下面,就让我们说说东北地区的房屋建造的特点。由于东北地区气候和地形的影响,在此居住的人们已经养成了一种能够与此相适应的生活习惯。第一,受民族因素的影响。对于房顶的建造上,每个民族的人们都有不同的方式,大部分的满族人都使自己居住的房屋有一个坡度较大的房顶,原因是满族人的居住地大部分都处于降雪量丰富的地区,这样的房顶建造形式有利于排雪,对于房屋的寿命有着很好的保护作用。第二,受地理因素的影响。在该地区中,有些地方居民不分是哪个民族,他们都将自家的房屋建成平顶式,这样的房屋能够抵抗强风的侵袭。因此,不论是三角式的房顶构造或是平顶建造,它们的形成都是为了能够在一个环境中生存下来而发明的。除了这些,满族人喜欢将纸贴在窗外,甚至可以说就连一个地方的动物生存的场所建造都与所处的地理因素息息相关。此外,房屋的建造还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所以东北地区的房屋墙体都要比南方地区厚的多很多,过厚的墙体是为了是降低室内所受外界寒冷的影响,在该地区,墙体的建造要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温暖的需求。大体上来看,由于北风的强硬和寒冷,人们在建造房屋的时候,北面的墙体都略厚许多,一般来看,北面的墙的厚度约为45cm—50cm;南面的墙的厚度大约为40cm—42cm;山墙大多数都是由砖砌而成的,它的厚度大约为37cm—38cm。在窗户的建造方面,该地区几乎每个民族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窗户都是朝南而开,侧面和北面几乎不开窗,但也有一些家庭开了一个小窗,以用来通风通气。第三,对于房屋的外观而言,因为受到气温的影响,使得墙体搭砌过厚,使房屋看起来过于厚重。第四,对于房屋的内部构造而言,“炕”——这个北方独有的且独具特色的发明建造,女真族是最早使用“炕”的,也可以说是现在的满族人首先发明使用的。最早的时候,不论在哪,只要有房子,几乎都有一铺长炕,而后,又出现一种环炕,炕,这不只是只有满族人使用,其他各民族人都在使用,但各民族之间对于炕的使用也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也促进了东北地区各民族人民之间相互交流、借鉴、学习、进步。
二、体现民族文化的住居方式
建筑文化在我国的文化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事物的建造正是用实践践行着文化。所以说,每个民族的建筑特征的形成都是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不论是地理上的,或是人文上的,都对各民族建筑特点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满族人而言,在他们的观念中,认为西南为最好,所以将房间中的西屋视为最好,甚至在建房时由西向东而建,将西面的房屋视为最好的房间,这样的房间也多数有父母居住,以示爱戴尊重。所以,位于西面的“炕”,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坐的,家中来的客人多数坐在南或北面的炕,甚至不能够在西面的炕上乱放东西,假若有一些不懂规矩的客人坐了西炕,主人会十分不高兴,甚至会将他的行为认作成对自家祖宗的不尊敬。除此之外,教会也对东北地区的文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满族人十分信仰萨满教,每当他们进行膜拜之时,都会将西屋作为每次活动的地点,他们认为这样的地点和场所才是圣洁的。与满族人不同的是,汉族人则是认为东面的屋子是最好的,他们将西屋用作装置一些废物,东屋是给父母们居住的地方。这样的一种差异也为东北地区的民居情况增添了一笔色彩。除此之外,汉族人会将中心的地点看做成十分珍贵的地点,这样的位置通常是用来安顿宾客或者用于人们平时活动。对于朝鲜族的人们在居住方式上的特点而言,他们通常习惯让长辈居住大的、好的房间,他们十分注重尊卑长幼的问题,这样的一个特点,可以说是受我国的儒家思想影响颇深,此外,即使在屋内的摆设等方面也同这种思想理念息息相关。
三、彰显建筑文化的传承交融
一种建筑的形成是一个时期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重要体现,它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标志与象征。在每个时期,人们都是在享受着老一辈人的建筑智慧,在享受享有的同时进行着改进,这样的行为不仅继承了我国的古老悠久且又极具智慧的建筑文化,而且也在此基础上实践创新。此外,东北地区还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移民地点,闯关东等事件,使得许多外来民族进入东北地区,这为该地区的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人们之间的沟通与学习,该地区的建筑文化有了显著地进步与发展。满族人——作为该地区的最早居住的人们,最早的生活方式十分落后,但随着朝鲜族人们的进入,使得满族人们开始学习“后来人”的生活方式,直到今天,他们的房屋的构建都在使用“后来人”的方法。在该地区居住的汉族人们,他们也是通过移民的方式来到这里,在他们到来的同时,又将中原的文化带到这里,这对该地区的建筑文化、生产生活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特别是在明朝之后,众多的汉族移民都是从齐鲁一带而来,他们将手工业生产带到该地区,为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这样的移民活动为东北地区建筑、经济、文化带来了众多的良好的变化,为东北地区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积极地影响。
浅谈徽派建筑文化与中原建筑文化的比较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两大经典建筑文化——徽派建筑和中原建筑的对比,希望能够很好的延续文化的精神,汲取和学习它们有益的元素,通过研究给现代的建筑技术带来一些思考和启迪。
关键词:徽派建筑文化;中原建筑文化;天人合一;返璞归真
一、徽派建筑文化的简要论述
“徽州”原名新安,位于安徽南边,位于黄山白岳之间,到宋徽宗年间,将新安正式更名为“徽州”,后一直沿用下来。徽州文化源于古时候中原战乱频繁,众多民族不断南迁,多种文化交错在一起迅速发展,全面崛起于北宋时期到明清时达到鼎盛。在这800年间,徽州文化能独领风骚只因它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自古以来,建筑又是文化的里程碑,是政治经济的具体体现,也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的载体。徽派建筑历经千年风霜,地域特征非常鲜明,是徽州人生存文化反映的最为直观的古民居,并以明清时期的徽商的经济为基础,以宗教礼法为社会基础,以徽州文化为导向,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其中以西递、宏村最为典型,并于2000年被列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这一举,充分的肯定了徽派建筑文化在世界文化界的地位。
二、中原建筑文化的界定
中原一词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不陌生的,中原这个地区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划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分封各地,自秦国统一六国以后,中国有了一个短暂的统一时期,根据历史的记载,当时已分为南北,根据中国传统的区域划分,那时候的中原是有别于东、南、西、北四方以外的区域,也就是指最中间的区域,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关中、河南河北地区,还有的史书中所说的中原地区是指北方地区,就是黄河以北,长城以南,因此综合史书记载,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原建筑文化所指的是中国传统历史中包括陕西关中、山西、河南、河北这些区域的文化,并以陕西关中和河南为中心的建筑特征。
古建筑文化的缺失与建筑文化断层分析
摘要:传统的古代建筑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无法满足人们对住房舒适度和美观的要求,一些古老的建筑因为其结构复杂,且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很难达到现代建筑效果。因此古建筑文化遭到现代人的抛弃,而人们更愿意追求西方建筑风格。独具一格的古建筑文化在中国正慢慢消逝,但现代人也无法创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导致中国建筑文化出现断层。
关键词:缺失;断层;分析
1中国古建筑的特征
建筑是一种文化,是随着朝代政治制度和民俗习惯而演变的一种文化遗产。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各朝代金碧辉煌的宫殿、绵延万里的长城、曲折多变的各式园林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佼佼者,皇宫彰显了权利与信仰,长城见证了古代人民抵御入侵者的血和汗,而各式的园林则体现了古代人民对优雅、恬淡生活的追求。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是人类历史长河的一类艺术,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变革,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1框架式结构
由于中国古代建筑多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框架式结构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建筑结构。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在古代,对木材的选择也很有讲究,不同地区选用不同的木材,大多数都以樟木和楠木居多,而宫廷等显赫府邸多用金丝楠木。金丝楠木也成为权力和富裕的象征。
建筑文化研究论文
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发表的《北京宪章》指出:“建筑学问题和发展植根于本国、本区域的土壤,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此为基础,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并加以整合,最终建立一个‘和而不同’的人类社会。”
建筑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各种要素的综合体,作为一种文化,它具有时空和地域性,各种环境、各种文化状况下的文脉和条件,是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建筑中的反映,同时这种文化特征又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一建筑文化根植于人居自然环境之中
不同的地域自然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日照角度、日月潮汐、水流风势、气温、气压、食物、土地、水质、植被等等。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建筑,对外应有利于形成小区外部环境,对内应有利于保障人居的室内环境。这些建筑像植物一样,落地生根,合天时,合地利,适宜于地区自然环境的要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在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在中国的海南岛和台湾岛,椰林茂密,气候炎热,人们用椰树叶、棕榈叶盖起了适应热带雨林的茅草房、小木楼,通风、凉爽、轻盈、简洁,建起了热带雨林建筑。
在中亚、西亚,在中国的西部高寒地区,人们用石块垒砌、依山就势盖起了石板建筑,避风、挡雪、保温、御寒,筑成了高原山地建筑。如中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等少数民族在中国西部依山就势建起了各式各样的山地建筑群。
浅谈学校建筑文化设计
【摘要】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能够有效反映出社会经济建设情况。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建设过程中,人们设计出大量能够改变大自然的建筑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资源环境及地域文化的消失也感觉到忧心忡忡。
【关键词】学校建筑;建筑文化;设计风格
建筑作为艺术与生活的结合体,能够有效体现出外在因素,例如宗教观念、价值观念、美学思想等等,在建筑文化内,基本通过建筑空间与建筑符号对建筑文化进行表现,保证建筑物与文化语境之间紧密结合,奠定建筑文化底蕴。学校内每一个地点都具有一个景色,能够为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学校建筑在无形之中对学校文化内涵进行展现,对一代代学生造成影响。所以,对学校建筑的建筑文化设计进行分析研究,对了解学校建筑审美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1世界各国建筑文化设计风格
1.1自然主义的建筑文化设计风格。自然主义的建设文化设计风格应用最为广泛的国家就是美国。美国拥有广阔的国土面积,自然地貌变化多样,在这种环境之下造成美国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对自然主义十分追求。例如美国著名建筑设计人员奥姆斯特德团队在设计过程中,是以自然主义作为设计核心,对传统古典主义所具有的庄严及清晰的结构十分反感。公园所具有的优美景观环境与城市环境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能够有效满足生活在城市内人们对于回归自然的需求。1.2现代主义的建筑文化设计风格。现代主义的建筑文化设计风格在世界第二次大战之前后形成,主要是受到现代建筑理论与现代艺术的影响,建筑行业对建筑景观进行了创新。现代主义在景观建筑学内应用,最为显著的作用并不是在建筑设计内应用新型的施工材料,更多的是将功能作为设计的初始概念,能够有效让现代建筑设计从传统图案或者是风景设计理念内脱离出来,与现代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相吻合,为建筑应用提供更加广阔的可能性。在众多现代建筑设计风格内,加州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丘奇认为,产品想要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并不是构建有序的秩序,而是应该具有更加灵活多样的设计语言,同时有效调节设计过程中所存在的矛盾,例如设计场地、要求等[1]。
2中外建筑文化建筑风格的发展与交融
建筑文化的传播及影响分析
由于居住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贵州建筑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和构造方式。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贵州建筑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和价值提升,由此带来的旅游产业,古建筑保护等议题提上日程。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产业发展规划及文化传播人才匮乏等条件制约,不同区域建筑文化传播发力不均匀,严重影响传统文化宣传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刘临洪著《贵州壮族建筑文化研究》,在充分介绍壮族世代栖居区域自然特点和生活方式基础上,重点讲述壮族建筑主要特点,延伸壮族建筑文化的影响因素和发展前景。第一章概述壮族建筑文化的区域分布;第二章介绍壮族建筑分类及特征;第三章阐述壮族建造基础和文化;第四章讲述壮族建筑使用特点及文化;第五章分析如何对壮族建筑文化进行发展保护;第六章介绍壮族建筑文化代表村落;第七章剖析壮族建筑文化的区域特点。
大数据背景下,贵州建筑文化传播受到多重因素影响。首先,鉴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贵州地域多山水,交通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建筑特点十分鲜明,建筑用途主要以满足居住的功能实用性为主,建筑材料通过就地取材,利用山石和木材修建符合环境特点的房屋。由于信息传输相对闭塞,手段单一且落后,当地有特色的民族建筑历史和文化传承无法传播。离经济发展较好区域相近的聚集区,交通运输和信息传播相对便利,经济发展方式多元,群众思想活跃,建筑在满足居住属性同时向舒适性转变,注重居住愉悦感,建筑风格采用民族和现代相结合,建筑材料选择非原生,通过材质选择和材料加工,实现休闲宜居特色。丰富的建筑文化可以通过带货直播,抖音平台以及旅游app各种自媒体实现视频宣传和全面传播,带动旅游业等行业发展。第一章谈到壮族区域分布,指出壮族居住区主要分为坝区城镇和边缘山区,经济发展及其失衡,前者房屋以砖木结构为主并搭配装饰图案,后者则主要以土木结构草瓦房为主的干兰式风格。其次,伴随产业发展规划影响。
实现贵州地区经济发展和历史传承,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房屋建筑,打造成带有名片效应的旅游圣地,发展配套服务和产品带货,带动居民走出大山和富足增收,才是振兴贵州民族经济,传播建筑文化的必由之路。但是对于环境保护政策的过分解读,曲解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将不发展或者其他方式发展代替事半功倍的建筑文化产业。以壮族为例,木楼、吊脚楼建筑样式,多应用于祖居大山的壮族人聚居区,环境优美秀丽,文化丰富。
建筑特点多为上下两层,上层按照三开间或者五开间住人,下层根据需要作为杂物间或者畜厩,条件较好的人家还可以增加阁楼等附属建筑。通过合适规划布局,将干兰式房屋建筑打造为时代特色的民宿旅游,充分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传统文化,伴随游人打卡宣传和口碑介绍,将建筑特点和建筑文化进行广泛传播,带动区域经济和文化全面发展。《贵州壮族建筑文化研究》第四章,介绍壮族建筑的使用特点,指出富有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的民居建筑,是由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共同决定。壮族木楼、吊脚楼建筑样式,适合久居深山的生活方式,建筑材料选用合适木材,通过不断改良和自身修复,保存完好至今。
再次,限于文化传播人才匮乏。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特点及建筑文化,只有通过广泛宣传和精美包装,才能实现理念传播和历史传承。在大数据支持下,各地方政府只有做好产业配套,提供优越生活和交通条件,才能吸引优秀文化传播人才,将贵州建筑特点及特色民族文化向外传播,扩大民居栖居区知名度和到访度。以壮族为例,夫妻异室的古俗,可作为很好的民俗宣传点。《贵州壮族建筑文化研究》第七章,介绍壮族建筑文化的区域特点,指出靠近贵阳,遵义等城市的壮族群众居住区,建筑特点和生活方式受到现代理念的影响,在房屋布局,加固技术和功能配套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在充分保存原有民族特色建筑特点的基础上,增添了房屋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作者:梁力凡 谭江 单位:贵州商学院贵州师范大学
建筑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探析
1建筑设计风格和文化之间的作用联系
设计风格是一种表现形式,是社会发展、艺术发展、文化发展的内涵,装饰设计风格和建筑风格和家具风格有一定的联系,近年来建筑装饰可以将创作个性及艺术特色表现出来,对于不同的地区、城市功能需求不同、人文环境不同的情况下,建筑设计风格也是不同的,设计师应对不同文化内涵及不同风格建筑进行研究,还应注意设计风格外在因素和形成风格内在因素结合,使得现代社会的人们在精神上级心理上有一种平衡感,在装饰工程设计中融入艺术特点及创作个性风格,使得建筑环境的功能设计合理,让人们对建筑的各种需求有所满足。
2风格与文化的融合
社会在快速发展,得到物质技术传承和精神文化的延性,在上世纪初,复古主义和折衷主义十分兴盛,各国都在建设设计中希望可以摆脱传统束缚,兴起了新式建筑设计运动,我国也在效仿西方建筑设计的风格,过去的设计风格已经无法受到人们的重视,不断的走向低迷状态。工程设计需要科学性与艺术性进行结合,在解决旧建筑增加空调、消防、计算机管理等系统的现代化设备设施,还要考虑这些新添系统占的空间,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智慧。现在社会的生活节奏很快,建筑室内的功能复杂多变,室内装饰材料、设施设备、门窗等构件更新换代日新月异,人们对室内环境艺术风格和文化氛围欣赏和追求,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风格或流派的形成,可以影响文化的改变,近年来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呈现多元化,现代社会多元性决定这其使用功能,建筑是人们生活生产的工作场所,人们的活动是多样的,建筑类型也具有多样性,现代建筑文化不同,工业建筑追求经济适用性,公共性建筑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
3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文化的关系
建筑风格指的是建筑设计中在内容和外貌方面反映的特征,主要有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态、构成、艺术处理和手法运用等,但是建筑风格会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中庸和谐的思想影响比较深刻,现在我国城市的规划中,和谐中庸思想还具有重要的作用。3.1建筑文化为建筑装饰设计风格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条件。建筑装饰风格设计过程中,应充分的考虑材料的类型和施工方法,并对周边环境进行合理的应用,将周边环境与建筑相互协调,还应合理应用外缘文化表现出建筑设计中的与众不同。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更好的展现出地区建筑文化特色,实现建筑装饰风格的协调统一,使其更受到人们的欢迎。3.2建筑文化为建筑装饰设计提供新鲜思想。建筑文化是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异的,城市都有自身的文化和特点,建筑装饰设计的风格也是不同的,随着建筑文化快速发展,建筑设计受西方建筑设计风格的影响很大,使得我国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有很大的改变。对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也有特殊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有的建筑设计风格是民族文化和地域环境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还有些建筑设计风格由于宗教信仰文化决定的,这些建筑风格都促进其快速发展。3.3建筑装饰设计风格的发展促进建筑文化的革新。我国的建筑装饰设计师不断学习外国先进理念,并且结合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地域文化,发展出不同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希望体现更高的设计艺术水平,来满足建筑设计的要求,有效的推动我国现代建筑文化的革新。3.4建筑风格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建筑风格是呈现整体建筑的特有面貌,由作品的独特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形成的外部风貌和格调,建筑风格的形成代表历史和民族建筑艺术的基本风格,以独特的外在风貌反映出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习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而且不同时代的风格的建筑艺术,造型式样也有鲜明的特征。各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随着历史的变化,带有不同的时代特色,建筑风格的时代性较多变化性和创新性,只有将其有效的结合,才能使得建筑艺术创作更好的发展。
欧洲建筑文化认识与探讨
摘要:欧洲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那里文化起源早,意蕴深厚,源远流长,在这种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也生成了相应的欧洲建筑文化.建筑凝聚了丰富的知识,在岁月上镌刻历史的重要标本,因此,也就呈现出了属于自身的建筑风格.对欧洲建筑文化进行学习和了解,所体会的是迎面而来的自由和浪漫,彰显了生命的随心所欲和舒畅,从而呈现出的是风格不同的建筑风格与特色.研究欧洲建筑文化,对于促进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
关键词:欧洲;建筑文化;认识;相关问题
谈到欧洲建筑,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幅幅美丽的风景油画,姿态多样:豪华的宫殿,庄严耸立的教堂,安宁清晰的田园风光.顺着欧洲文化的历史长河寻找,在地平线上会看到一个个美丽的建筑拔地而起,给人一种震撼、崇尚感.中国建筑行业需要借鉴欧洲建筑这种特殊的气息和特点,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1建筑文化的研究分析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生成了建筑文化这种地域文化特色与物质内容相互融合的靓丽风景.是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相互作用的重要产物[1].时代的不同,也会展现出不一样的建筑文化风格与内涵.欧洲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随着时代的变化,建筑文化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色,给人一种浪漫、神秘的想象力,展现出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艺术方面,完美的结合起了丰富的艺术形式与艺术精神内涵.另外,建筑文化与区域文明之间存在明显联系,不同的区域文明呈现不同的建筑形态,宗教、民俗等均造就了不同建筑形态.综合上述几点分析能够得到建筑文化与时代变迁、区域文明和技术水平等之间具有联系.通过分析欧洲古代建筑,不难发现工业革命前欧洲古代建筑主要是以石块垒砌为主,且建筑文化主要为古希腊、古罗马、拜赞庭和哥特式等建筑文化.工业革命后期,欧洲工业水平和科技能力更为先进,建筑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埃菲尔铁塔、水晶宫等建筑.而现阶段,欧洲建筑文化得到极大发展,各类创新建筑不断增多,如:生态建筑、多功能建筑等.
2认识几种常见的欧洲建筑文化
试议建筑文化语言的特征
一、整体与局部的协同表述
建筑无论大小,必有整体与局部之分,而建筑文化语言中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与语言文化中的字、词、句、段、文章之间的关系一样体现着一种协调、统一的思想关系。一句话只有放在一个段落中才有意义,而一段话同样是为了表达整个文章的主题思想而服务的。整体与局部是相互的,按照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内容。字、词、句、段、文章体现的是一种递进的、层次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而建筑文化语言中不同的建筑元素同样可以组成不同的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即建筑中的每一个建筑元素都不是独立、分割地存在着,而是作为整个建筑作品文化语言表述的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段句子而存在的,是为整个建筑的文化语言表述而服务的。语言文化中的“断章取义”是无法准确、完整地反映出一个语言要素所要表达的含义,同样对一个建筑元素地分割看待同样无法理解该建筑元素所要表述的情感。中国建筑文化语言十分讲究整体与局部的协同关系,是我国建筑文化语言表述的又一特征。中央电视台的《交换空间》中有一期节目,设计师将窗框设计成黑颜色,如果孤立地看这样的设计无疑是失败的,但由于居住者是一个书法家,因此设计师将整个墙壁设计成宣纸的样式,而黑色的窗框以及窗中的景物便好像宣纸上一个个鲜活的文字又仿佛一幅幅流动的中国水墨画。这正是设计师将整体与局部协同表述的最好例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向重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和”思想的本质便是不同的局部之间彼此协同共同服务于整体的思想。因此,我国建筑文化语言的表述中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协同关系是建筑设计者用于处理建筑元素同整体建筑主体之间的主要关系。
在不同的整体中,局部有着不同的表现。例如,对于一座空间广袤的园林,则每一处景物,每一栋建筑都可以看做是园林整体的一处局部。而在单一的一栋建筑之中,局部便可以看做是门、窗线脚等建筑体内的一些具体部件。但无论怎样,一座整体建筑内部的局部建筑元素彼此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建筑整体的风格表现和主题表达。例如,暑期度假胜地北戴河,若将北戴河的建筑群体看做一个整体的话,北戴河每一处具体的建筑便都可以看做是这个整体之中的一处局部。北戴河所有的建筑屋顶都是统一的红色的屋顶,就是这样一处细节为北戴河整体建筑群形成了喜庆、热闹的主题风格。无论你是坐火车还是登高远望,一簇簇的红色仿佛这个海滨小镇一朵朵盛开的牡丹,而北戴河每年暑期开放的季节便是从牡丹花盛开的时候开始的。中国建筑文化语言的整体与局部的表述在这里被做了最好的注解。
二、设计与施工的制约表述
任何一件建筑作品都是一个由设计到施工的过程。而设计与施工之间在建筑文化语言的表述上存在着互相制约的关系。建筑设计为建筑施工提供了指导性的设计表述,因为有了设计,施工的表述才不至于像无头苍蝇一样乱飞乱撞而是遵循一定的顺序和原则进行。没有设计的施工是无法想象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同样是建筑文化语言的表述方式,设计为施工注入了灵魂,设计指引着施工一步一步用建筑语言书写各具艺术风格的建筑艺术;施工则为设计提供了重要的表达平台和手段,没有施工的设计只能是停留在图纸上的一幅幅绘画作品,无法转换成建筑艺术作品,也称不上绘画艺术作品,正是因为有了施工,设计中的建筑文化语言才有了表述的手段和平台。设计好比是一个演讲者心中的腹稿和思维,而施工则是演讲者演讲时脱口而出的一句句话。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我国很早便有效仿西方先进国家设计和建造摩天大楼的计划,但受制于当时的施工技术无法实现,甚至无法设计,正如一个传统的水墨画画家是无法绘出西方抽象画派的油画作品一样。而由于没有了设计,施工观念、方法的进步更是天方夜谭一般。两者之间的制约关系为两者的建筑文化语言表述设立了一个死结。由此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制约关系并不是简单的谁制约谁的问题,而是一个共同制约,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说只有两者共同进步才能打开建筑文化语言表述的各种死结。令人欣喜的是我们赶上了这样一个文化交流日益广泛的时代,正如季羡林先生在他的《糖史》中所总结的“文化的交流是世界进步的基础也是技术进步的基础”。
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的表述能力。两种表述方式的共同发展终于使得我国建筑文化语言的表述有了质的飞跃,其中对于摩天大楼的表述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当今世界十大最高的建筑,中国独占其四,设计与施工之间的表述制约终于因为两者之间的共同发展和进步而创造了建筑文化史上的奇迹。文化发展的背后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的体现,建筑文化语言在设计和施工上进步的背后同样是我国国力日益昌盛的支持。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后很长的时间内,中国建筑文化语言的表述能力将日益强大,表述范围将日益广阔,表述色彩将日益丰富。建筑设计与建筑施工的发展表述反映的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不断进步,因此是我国建筑文化语言表述的一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