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造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0 04:57: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建筑构造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房屋建筑构造教学问题及对策
随着时代的更迭,经历了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时代,依托于互联网的媒体形态凭借其亲和性、移动性、数字性迅速成为新一代媒体,并渗透到人们生活,极大程度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甚至可以称作是一场思维上的革命。这是一场机遇也是一场挑战。在新媒体背景下,教学模式也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由于房屋建筑构造这门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天然特点人类进程的不断推进,经历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时代。依托于互联网的媒体形态凭,使得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暴露出诸多弊端,但这并不代表要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模式,黑笔、粉笔仍然具有其自身无法取代的优势。在新媒体背景下的教学应该充分结合教学课程内容的特点,物尽其用,将新媒体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让新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式各自发挥其优势,相互融合,完善教学体系。
一、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一词,由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研究所长P.Gold于1976首次提出,在关于电子录像的计划书中,他将“电子录像”称作“新媒体”。“新”与“旧”是一个相对概念,“新媒体”通常伴随着与“旧媒体”进行武安国比较,得出其相关概念。旧媒体。我们通常也把它称作传统媒体。对于新媒体的定义,国内外的学者均进行了相关定义。徐正项将其定义为,一种相对于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以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等为依托,面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型媒体。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将新媒体界定为,依托数字技术,通过卫星、网络、无线通信等渠道,以手机、电视、电脑为终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种传播介质。联和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新媒体即网络媒体,一种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的传播介质。美国《连线》杂志更是直接指出了它的本质,所有人面对所有人的传播。对于新媒体的定义,并没有一个定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对于新媒体的本质,通常有两个层次,一个指的是时间上的层次,新具“新”具有时间上的意义,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一个指的是技术上的层次,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的迅猛发展,新媒体的种类增多。近年来,新媒体频繁地闯入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教学同样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能固步自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将知识的火种传播下去,担负起科教兴国,教育先行的责任。
二、新媒体时代房屋建筑构造存在的问题
房屋建筑构造课程是一门研究房屋构造原理,构件做法,极具实践性和专业性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科本身、现实教学条件、学生基础程度多角度进行切入分析房屋建筑构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内容庞杂。房屋建筑构造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若想很好地理解及掌握这一门课程,对于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建筑施工等多门学科也需要有所掌握,并与之融汇贯通。建筑式样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房屋建筑有不同的构造方法,即使属于同一类型的房屋又由于具体情况不一样,例如建设标准等,构造又有所不同。在讲解构筑课程时涉及大量的技术规范、标准图集等,又需要引入多个案例进行区分,有很多细微差异需要学生理解掌握。因此,在初接触房屋建筑构造课程这一门学科时,学生常常会有畏难情绪。往往都只是机械记忆,难以理解,更不用说和其他的学科触类旁通了。记住的都只是一些碎片式的内容,很难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二)实践机会少。建筑构造的理论教学内容是对是实践经验的抽象概括。通过参观施工现场,学生能够有一个感性认识,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建筑的每一个节点构造,便于更好地的理解每一个节点的涉及原理、作用。但由于可用于实践的施工场地匮乏(我国高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实验基地,只能通过到施工场地进行参观)导致学生到施工场地的机会非常有限。第二、由于大学课程的设计,教学本内本身庞杂,若是长期进行课外参观,恐怕教学内容无法完成。第三、施工厂地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容即使去到了施工场地,也只能进行外部的参观,无法对构造进行深入的了解。(三)部分学生基础薄弱。由于高校扩招,建筑学院文理兼收,文科生的物理化学知识明显偏于薄弱,但房屋建筑构造涉及到大量物理基础知识,例如与外墙保温相关的热阻系数、采光等与物理学相关的基础知识。文科生由于高中没有打下物理学基础,导致大学时对于这些基础知识的理解相当困难。没有基础理论作为支撑,对于房屋建筑构造的原理以及应用仅仅停留在“填鸭式”阶段。(四)理论与实践脱节。在授课过程中,通常以传统经典建筑构造为例进行讲解。这样就会出现一种情况,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发生断层。具体以木门窗为例,木门窗由于构造具有门窗鲜明特点,而且节点结构较为简单,因此在教学中很具有典型性。但在实践中,由于木门窗在实践中很难见到,常见的都是一些钢门窗等,这就导致了所学内容在实践中很难运用到。若是直接以实践中常见的门窗直接作为教学案例,则会因为过于复杂,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效果不佳。(五)单向式教学。传统的理论学习都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迫于老师的权威以及建筑学课堂本身的沉闷氛围,课堂上的教学常常是一种单向化模式,很少有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不做出反馈,老师无法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三、新媒体背景解决房屋建筑构造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高职建筑构造教学
1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职业活动己成为如今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其中包括一般职业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一般职业能力是指与岗位各项任务和各种岗位、各种职业有关的共同能力,特殊能力是指人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具体需要的能力。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建筑施工企业从事工程项目组织、现场施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管理工作。建筑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求是要有不辞劳苦,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求实工作态度。要谦虚谨慎,深入工作第一线,能和同事密切合作。在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相近专业的知识耍比较了解,并有较好的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论应用实际的能力。
2目前离职培养对象的能力素质现状
2.1高职学生入学成绩低,学习能力不足高职学生入学成绩普遍偏低、基础普遍较差,是传统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不愿意看书学习,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
2.2高职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有些学生考入高职院校后生活茫然,不能合理地支配和安排自己的时间,不知自己学的东西有什么用,将来自己要做什么,对自身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
2.3高职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尊重学生个性不够,真正有个性的学生缺乏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认同和接受。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不敢坚持自己的见解,为取得较高的学习成绩,盲目地相信教师和课本,盲目地追求标准答案,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不足。
高层建筑构造研制
1高层建筑的细部结构设计
1.1结构平面的设计与布置平面形状简单、规则、对称尽量使质心和钢心重合。偏心大的结构扭转效应大,会加大端部构件的位移,导致应力集中。平面突出部分不宜过长。扭转是否过大,可用概念设计方法近似计算钢心、质心及偏心距后进行判断,还可以比较结构最远边缘处的最大层间变形和质心处的层间变形,其比值超过1.1者,可以认为扭转太大而结构不规则。高层建筑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布置,当由于使用功能与建筑的要求,结构平面布置严重不规则时,应将其分割成若干比较简单、规则的独立结构单元。对于地震区的抗震建筑,简单、规则、对称的原则尤为重要。
1.2结构立体的设计与布置结构竖向布置最基本的原则是规则、均匀。规则,主要是指体型规则,若有变化,亦应是有规则的渐变。体型沿竖向的剧变,将使地震时某些变形特别集中,常常在该楼层因过大的变形而引起倒塌。均匀是指上下体型、刚度、承载力及质量分布均匀,以及它们的变化均匀。结构宜设计成刚度下大上小,自下而上逐渐减小。下层刚度小,将使变形集中在下部,形成薄弱层,严重的会引起建筑的全面倒塌。如果体型尺寸有变化,也应下大上小逐渐变化,不应发生过大的突变。上下楼层收进使得体型较小的情况经常发生,对于收进的尺寸应当限制。
1.3建筑基础的设计与布置高层建筑的上层结构载荷很大,基础底面压力也很大,应采用整体性好、能满足地基的承载力和建筑物容许变形要求并能调节不均匀沉降的基础形式。根据上部结构类型、层数、载荷及地基承载力,可以用筏型基础或箱型基础;当地基承载力或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可以采用桩基或复合地基。筏型基础一般有两种做法:倒肋形楼盖式和倒无梁楼盖式。倒肋形楼盖的筏基,板的折算厚度较小,用料较省,刚度较好,但施工比较麻烦,模板较费。如果采用板底架梁的方案有利于地下室空间的利用,但地基开凿施工麻烦,而且破坏了地基的连续性,扰动了地基土,会降低地基承载力;采用倒无梁楼盖式的筏基,板厚较大,用料较多,刚度也较差,但施工较为方便,且有利于地下空间的利用。当地基极软且沉降不均匀十分严重时,采用筏形基础,其刚度会显得不足,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箱型基础就较为合理。箱型基础刚度大、整体性好、传力均匀;能适应局部不均匀沉降较大的地基,有效地调整基地反力。在浅层地基承载力比较软弱,而坚实土层距离地面又较深的时候,采用其他类型的基础就不能满足承载力或变形控制的要求。这时应当考虑采用桩基础。桩承台的作用是将上部荷载传给桩,并使桩群连成整体,而桩又将荷载传至较深的土层中区。桩距应尽可能的大,在充分发挥单桩承载力的同时,还能发挥承台土的反力作用,以取得最佳效果。
2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在追求美观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安全这个重要的环节,对于消防知识的普及,更代表着如今我国的高层建筑已逐步迈向了成熟发展的行列。
建筑构造课程多媒体教学论文
建筑构造是中高职建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涉及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施工以及建筑经济等方面的相关知识。随着“四新”和“十项新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和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把形象具体的构造节点描述清楚,也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多媒体教学,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迫在眉睫。笔者对多媒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了探讨。
一、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联系实际
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把形象、具体、生动的构造节点描述清楚。例如,在讲述“屋顶构造”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水文、地质、气象、地方材料和传统习惯千差万别,教材上虽有不少例图,但学生很难弄清楚,仅凭教材的黑白条图、文字,再加上教师的口头讲述,很难讲清构造做法。此时,若能带学生到现场亲眼看看,或者展示一些工程实例图、展示施工生产的视频,效果就会大不一样。笔者学校运用“鸿合”交互一体平板电脑教学,教师在备课时制作好教学课件,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与教学有关的视频及图片,先下载下来。有些不能下载的资料就在上课时在互联网上查阅,让对此毫无感知的学生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又如,讲到地下室防潮层的做法时,学生对此很难理解,这时若能借助网络帮助学生查阅资料并结合施工过程讲解,就会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也让空洞的理论学习变得有趣,再运用顺口溜记忆就更简单了:“外外先平外内立、无背有卷泥两边。”就是说外防外贴先做平面,外防内贴先做立面,无机背面有机卷材迎水面,水泥混凝土两边都可以。这样就使学生通晓了构造层次和施工顺序。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基于网络,学会运用Photoshop和Flash等软件。这对一般的建筑专业教师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笔者学校采用“鸿合”交互一体内置平板电脑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让多媒体走进课堂,让网络服务于教学。由原来的鼠标点击变为触摸模式,大大方便了教学,也提高了教学的信息量。
二、根据建筑实际调整教学内容
现行教材中有些内容已经陈旧,与建筑实际需求相距甚远。例如,门窗部分,书中还有大量的篇幅在讲解木质门窗,现在取而代之的是节能真空玻璃塑钢门窗。这就要求教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准备一些塑钢门窗的安装生产、门窗“三性”检查以及新规范禁止使用射钉安装门窗等方面的知识。又如,教材中主要讲解了普通黏土砖墙的构造及砌筑方法,而我国许多地区已经限制或禁止使用普通黏土砖了,所以,在讲解的时候要侧重于多孔砖和砌块。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知识的更新,积极参加建筑类的培训。笔者利用暑假下企业、去工地实践,及时掌握“四新”和“十项新技术”。在准备课件时,要补充讲解,以图片、文字、视频的形式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保持生机与活力。建筑构造的课堂教学也要与时俱进,与建筑业的实际状况相结合。笔者在准备课件时,通常制作两套课件,一套用于课堂教学,另一套用于学生自学,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利用学校资源,进行立体教学
优化设计理念在建筑构造课程的应用
[摘要]将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优化设计理念引入到教学中去,让学生了解优化设计,加强学生经济意识,合理化设计的意识,同时提高对构造设计的更深的理解。改革教学方法,将优化设计进入教学,通过实例来检验教学成果。
[关键词]建筑构造;建筑优化设计;课程改革
建筑构造这门课程是土建专业重点学习的一门课程,它是研究各建筑物的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方法及其相关原理的一门学科。对于建筑设计从业者来说,掌握一般建筑构造的原理与方案,能选择正确的材料,合理的运用相应的构造做法,了解新技术及其使用要求,从众多做法中选择最佳方案是其具备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设计出合理的构造节点既能保证建筑质量又可节约资源。而对学生来说建筑结构的难点在于构造做法的实践性强、综合性强、内容庞杂、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等特点,使得学生不容易掌握其要领。优化设计理念是指设计人员通过调查研究找到最佳设计方案,使得设计结果更为经济合理。用优化设计理念去指导学生学习建筑构造这门课是本课题的一项重要研究方向。学习建筑构造,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构造原理,构造做法成千上万,各种细部做法包含每个配件的使用、材料的运用和排列顺序、截面尺寸大小的选择,想要选择正确的构造设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的建筑师是通过实践工作中的大量积累才渐渐掌握其要领。让学生学习建筑构造单靠死记硬背是很难掌握的,有什么方法来掌握这些庞杂的内容吗?当然有的,那就学习其原理,学习一个新的构造做法,不仅仅要掌握构造层次,还要了解其为什么这样做,而这样就与构造的优化设计联系起来,优化设计就是运用其材料原理构造原理选择最优方案。
1要了解新技术、新材料及其节点的构造与要求
课程要对绿色建材、节能环保、装配式建筑要做重点介绍。国家政策上的要求使得以上三点成为大型项目的重要指标,在保证适用性的原则下优先使用绿色建材,重视建筑节能理念并贯穿始终。近些年来国家对于装配式建筑的重视程度一直处于高位,但对学生来说装配式建筑构造过于繁琐不容易记忆理解,所以可多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其了解大概。
2改变授课思维
建筑构造的鉴定与加固的研究
1建筑物加固改造的原因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有城镇民用房屋建筑中,约有23亿m2的建筑由于使用时间较长,需要进行鉴定和加固,其中有近10亿m2的危房急需加固与维修,才能正常使用。
建筑物需要加固和改造的原因首先是部分建筑物超过或达到设计基准期(50年),已严重老化。如50年代建造的建筑物已有相当一部分超过预定的设计基准期。50年代后期,特别是1958年以后建造的建筑物,包括民用住宅,工业厂房,公共建筑等,虽未超过使用年限,但不少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有的甚至成为“危房”,无法继续使用。
另外,自然灾害的损坏。包括风灾、水灾、火灾和地震。据统计风灾每年损坏房屋30万间。火灾平均每年约3.6万起,直接损失约5亿元。各种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害,都需要检测、鉴定和加固修复。
2建筑物鉴定的基本方法
建筑物鉴定也称为建筑物可靠性鉴定。它是对已有建筑物承受的荷载、作用、结构抗力及相互关系进行检查、测定、分析和判断,并取得结论的过程。建筑物可靠性鉴定的基本方法主要有经验鉴定法、实用鉴定法和可靠度鉴定法等几种。
以赛促学创新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近年来,面对建筑设计的多样化、高技化、综合化,提高建筑学学生对建筑课程体系中理论专业课“建筑构造”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针对“建筑构造”课程设置进行探究,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以提升教学品质。在此基础上提出“以赛促学、以赛促学”的教学改革模式,采用竞赛的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同时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成绩。
[关键词]建筑构造;教学改革;以赛促学
“建筑构造”是所有建筑学学生专业必修课程,是建筑设计的建筑技术基础保障,其通过阐述建筑物的组成构件、组合方式、材料功能、构成体系,体现建筑设计中最根本的营造方式。作为传统的建筑学理论必修课程,其常年处于课程难度大、学生感到枯燥、课堂专注度低、与设计专业课联系薄弱等问题,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很难感知与认可这门课程。并且传统的建筑构造理论课程讲授模式已经不足以满足当今高校、社会对于建筑学学生能力综合化的要求,培养学生能够面对建筑设计中具有建筑技术综合能力,也能解决建筑发展过程中的新体系、新材料、新设计的构造问题。“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模式下,学赛结合的方式,将“建筑构造”与“竞赛”相结合,通过提高建筑学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对当下的“建筑构造”教育能够起到推动性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体现教学效果。
1 当前建筑构造教育现状
1.1“建筑构造”课程和建筑学人才培养特点
建筑构造主要包含各类建筑物的基本组成、构造方式以及组合方法,如砌体建筑、框架建筑、高层建筑、大跨建筑等建筑构造方式,以及建筑的装饰装修、建筑工业化、建筑技术新方法的学科动态前沿。张俊伟[1]曾提出,建筑学人才培养的特点有:强实践性和操作性;工程项目的强应用性;针对不用项目用户的强创新性;社会、行业、技术发展的强变化性;专业特点铸就的强社会责任性。由于建筑构造体系具有复杂性,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性,建筑学人才具有综合性,基于以上建筑学学生的特点与“建筑构造”课程的特色的初步探索,大多数创新研究型高等院校将建筑构造教育分为两个阶段课程,教学安排两个学期分阶段进行。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刍议
摘要:基于OBE理念,文章以教学成果为导向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建筑设计环节进行了逆向教学。在具体微观的层面分情况对建筑设计环节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指标、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OBE理念;建筑设计环节;教学设计
OBE是以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的教育结构模式。一般教育者首先根据社会的需求来确定教学目标,即根据社会要求去确定学生会取得怎样的学习成果[1][2],然后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再确定如何让学生获取这样的教学成果,最后确定考核方式、教与学效果的评价和不断改进。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土木工程专业一般分为建筑工程方向、地下工程方向、交通土建方向等等,本文探讨的是建筑工程方向的毕业设计。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前期一般都包括了4周左右的建筑设计环节,建筑设计结束以后就是结构设计。在目前的情况下,社会需求比以前已有较大的变化。为使建筑设计环节的教学成果更符合社会需求,本文在具体微观的层面分情况对建筑设计环节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指标、评价体系方面进行了探讨。
1将建筑方案、施工图设计嵌入
建筑设计环节目前情况下,一部分学生将来会进入建筑设计院进行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可能是先上研究生再进入设计院)。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要求掌握一定的建筑设计知识和拥有一定的建筑设计能力和相应的工程素养,从而能够很好的配合建筑工种满足甲方的需求。此类情况下的教学目标很清晰。1.1原有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土木工程毕业设计中一直有建筑设计环节。通常情况下,建筑设计环节的做法:要求学生从设计任务书开始,完成建筑平面、立面、剖面设计以及少量的节点详图,同时建筑图的深度要满足后续能够进行结构设计的要求。这种做法中存在三个限制:第一是时间短,建筑设计环节时间只有3到4周;第二是学生拥有的建筑学方面的知识仅仅来源于大二的房屋建筑学课程,因此学生自身的建筑学方面知识薄弱;第三是教学资源限制,许多高校建筑学教师人数有限,而且很多建筑学教师本身工程设计水平也不足。由于存在这三个限制,学生根据设计任务书完成建筑施工图设计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往往完成得不好,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时间投入、知识储备、教师资源不变的情况下,消除限制带来的影响,是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成教学目标的首要任务。1.2将建筑方案设计嵌入建筑设计环节。一种做法是将建筑方案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环节内容。首先是教师先收集一个实际工程的建筑施工图,然后教师对照该建筑施工图完成设计任务书,将设计任务书发给学生,学生依据该设计任务书完成建筑方案设计,而不是完成建筑施工图设计。后续的结构设计所需要的建筑施工图采用原先收集的建筑施工图,这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及学生有限的知识能力储备下,学生是可以较好地完成建筑方案设计的,从而可以达到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建筑设计知识和锻炼相应建筑方案设计能力的教学目标。1.3将建筑施工图设计嵌入建筑设计环节。消除这几个限制的影响的另外一种做法是将建筑施工图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环节内容。此时教学方法上可有二种做法:第一种做法是教师发给学生的是建筑方案图纸,学生在此基础上深化,最终完成建筑施工图;另一种做法是教师发给学生的是实际工程的建筑施工图,但教师对原建筑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更改(相应于设计院中的情况,就是甲方对建筑功能进行修改,要求设计院改图),要求学生根据修改后的功能对建筑施工图进行修改。在施工图训练中,特别要重视常用建筑规范条文的知识积累。这样,通过施工图设计训练,可以较好地达到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建筑设计知识和锻炼相应建筑设计能力的教学目标。1.4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在考核指标方面,无论设计内容是建筑方案设计还是施工图设计,基于教学目标,考核重点应该是功能方面的内容。相对而言可以弱化技术、美观层面的考核权重。在评价体系方面,学生做完毕业设计即离校,目前的做法中学生参与度较低。需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此具体可以在学生毕业后1年、5年、10年后邀请毕业生进行回顾性评价,时间越长,评估越完整。因为有些教学效果要比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2将建筑构造设计嵌入建筑设计环节
教育信息化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摘要:文章以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为例,就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研究,从课件质量、课件的利用率、教学技术与教学实际的贴合性、课程的形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在课程的过程设计、BIM技术的课程应用、教学的创新手段、VR虚拟现实技术在课程中的融入给出完善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对策,以此为相关从业人员给出参考建议,推进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改革。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职业院校;建筑构造与识图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教育领域中,信息化技术的融入为人才的培养以及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建筑构造与识图》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课程组成之一,主要的授课内容是对建筑施工图进行研究与分析,信息化技术在其课程管理融合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为学生对于房屋建筑构件的组成以及构造原理等方面内容的理解提供技术支撑。
1 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课件制作质量不足。由于《建筑识图与构造》的课程内容较为庞杂,其实践性较强,其课程内容主要包含建筑构造知识以及工程图识读两大部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实践基础以及主观认知,导致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信息化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课件的制作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型技术,如文本编辑、视频剪辑、动画制作、图形图表处理等方面。此外课件的制作耗时较大,如几页的幻灯片通常需要较大的时间成本来进行内容的打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教学负荷巨大,通常课件的制作交由出版社完成,但出版社的制作仅是教材文字与图片的复刻,其成品距课件的真正教学意义相差甚远。1.2 软件的利用率不足。为实现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与职业院校中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融合,需要加强教学软件的应用。其中教学软件的实训课程,通常包含软件自身的优化程度、软件与课程的契合性、软件与硬件的贴合度、软件与系统平台的兼容性等方面内容。在实际的软件采购中,由于资金支持以及软件筛选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加之软件的采购周期相对较短,使得采购的软件质量不理想。此外,由于院校中配套性的计算机配置以及网络等方面的落后性,导致软件在使用中与校园基础设施的兼容性不足,甚至出现软件弃用的现象,造成软件利用率不足的情况。例如: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中图纸通常为二维形式,在二维向三维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应用软件进行教学内容的直观呈现,但由于软件利用率不足,进而造成实际教学效果的不理想。1.3 新兴的教学技术手段有待磨合。慕课、共享资源课、VR、AR等新兴教学技术与实际的课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其契合度的打磨。现有的教学课程编排以及教学软件通常在制作完成之后就投入使用,其科学性以及针对性在实践中,需要进一步的优化,但其优化的后期跟进性相较之下较为欠缺,在教师技术有限,其相对的资源普及度不高的情况下,教学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很难实现。随着近些年建筑行业的突破性发展,其信息化创新以及应用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大部分院校对于新兴软件的应用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如BIM技术中的Revit软件在建筑企业的信息化技术中已经成为其主要的建模软件,但在高职院校中,其应用程度还需进一步加深。1.4 实训方面存在不足。《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通常在理论的教学结束后会安排相应的实训课程项目,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民用构造以及施工图识别的理论课程结束后会进行一周左右的学生实习。但在部分院校中,学校处于节约时间的考量,通常根据图纸准备相应问题之后,让学生依据给出的识图答案进行回答,使得识图变为了机械性的对于图纸的抄绘,导致在教学中,相应的制图标准以及建筑构造细节的模糊,实训课沦为理论课程的课后作业。此外,实训课程中的实地参观阶段,无法灵活表达实际理论课程中的三维建模、剖切动态过程、构造节点等方面内容,使得学生缺乏对相应实物的三维模
2 优化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对策
房屋结构设计中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策略
摘要:建筑项目施工和完成的基础前提是房屋结构设计和优化。合格的建筑项目,拥有完整合理的结构、美观的外形、完善的功能,并且质量优良。所以设计部门或者有关人员一定要依据有限的资源,拟定建筑结构设计方案,最大限度的降低资源造价,满足当代居民对美与艺术的追求。文章重点对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做阐述,以分析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运用的重要性。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房屋建筑安全性、实用性、美观性与经济性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而房屋建筑构造作为影响房屋功能和质量的直接原因,对其设计实施优化则显得至关重要。在建筑建设时建筑构造方面的资金是投入相对大的部分,为了减少这部分的投入需要持续的优化结构设计。在保证建筑质量安全的基础上,对房屋建筑设计实施规划,拟定建设方案,科学的安排施工工程,控制施工的整体构造,使企业经济收益增加。
1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必要性
建筑构造设计优化方法在房屋结构设计中的运用,可以完成对房屋建筑构造的优化设计。不但可以使房屋建筑项目的造价得到有效的控制,还可以满足建筑的实用性和美观性。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希望以最少的投资得到最大的利益,所以一定要确保房屋建筑构造设计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合理性,这就需要对房屋结构设计实施优化。和陈旧房屋结构设计比较,结构优化设计方法的优势在于:①确保房屋建筑构造的安全性;②科学协调房屋建筑构造内部的全部单位;③科学运用材料的功能;④使工程造价降低6%~35%。在房屋结构设计中,经过使用建筑构造设计优化技术,能够在完成建筑的美学价值、现实应用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同时,保护施工现场和四周的生态环境,完成施工的绿色化,是新时代之下,对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动响应。
2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