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义勇为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0 01:38: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见义勇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见义勇为刑法保护探讨

【摘要】见义勇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政府历来提倡见义勇为,以维护我国良好的社会秩序。但是相关人员在实施见义勇为行为的时候也可能会造成一些过度损害,应当如何对这些损害进行处理,不仅关系到人民的心理道德,同时也关系到刑法价值目标的实现,具有较大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就围绕这一内容进行了分析与探究,找出我国刑法中“见义勇为”损害过限保护的不足,并提出一系列完善建议。

【关键词】见义勇为;过度损害;价值目标;完善建议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综合素质也处于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帮助他人的重要性,在实际生活中也给予了他人诸多帮助,见义勇为行为不断增多。不过我们在看到见义勇为英雄辉煌灿烂的同时,也应当对那些因为见义勇为而深受其害,甚至被追求刑事责任的人员提升关注度,更好地对其权利进行保护。现实中我们看到很多因为见义勇为而被追求刑事责任的人员,他们不仅忍受着大众的冷嘲热讽,而且背负着较大的心理包袱,甚至会对其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出现这些问题与我国法律制度体系以及保障措施等脱不开关系,这呼吁我国政府要做好法律体系的健全,更全面、科学地对见义勇为人员进行保护,提升公众的见义勇为心理,消除大众实施见义勇为行为的“后顾之忧”。

一、“见义勇为”的概述

(一)“见义勇为”与“见义勇为”损害过限的含义。第一,见义勇为的含义。当前我国法律中并没有针对于见义勇为做出明确的定义和标准,甚至很多有关的文件中都没有提到过这一行为,这体现出我国法律上的空白和漏洞。广义而言,见义勇为指的是所有保护公共财产安全、保护人民合法权益以及保护国家安全的行为。最初我国见义勇为被纳入法律体系是在1991年,在该年中青岛市政府在地区法律规范中列入了这方面的内容,对行为人实施见义勇为行为进行法律保护,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后来我国很多地区开始对这一行为进行效仿,纷纷在自身的地方法律体系中纳入见义勇为方面的内容,不过各个地区的立法标准并不统一,这导致见义勇为的认定也存在较大的差别,不利于司法实践的有效开展,亟待进行健全和完善。第二,见义勇为损害过限的含义。见义勇为损害过限指的是,见义勇为者在实施见义勇为行为的时候对不法侵害人或者第三人所造成的财产或者人身方面的损害。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在对见义勇为损害过限行为认定的时候要从两个方面来,首先,该行为具有见义勇为的性质,即满足见义勇为的三个特征,这是基础;其次,对不法侵害人或者第三人的损害超过了“适度性”规定,产生了不必要的重大损害。具体来说,在对“适度性”进行界定的时候,笔者认为应当将我国行政法理论中的“四阶”比例原则作为重要依据和标准。(二)“见义勇为”行为的特征。见义勇为行为与普通的对抗、自卫等行为并不相同,其具有自身的特征:首先,没有义务去实施这些行为。这也就是说见义勇为者本身不是必须要实施这些行为的,其没有法律义务来实施这些行为。如果其有这方面的义务或者责任,那么就无法将行为视为见义勇为行为。其次,实施这些行为并非为了对自身的财产或者利益进行保护。见义勇为行为人实施这些行为本质不是为了对自身的财产或者利益进行保护,而是为了对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利益或者他人利益进行保护,且这种保护存在一定的正当性。假设其所保护的行为属于非正当行为,那么也不可将其视为见义勇为。最后,行为人的行为动机占据道德制高点,同时满足事迹突出的要求与标准。不管是救人、救灾、抢险还是同犯罪行为作斗争,这都是高尚道德行为的体现,也是行为人实施见义勇为行为的动机品格体现。而事迹突出指的是这一行为应当与普通的好人好事存在一定区别。这三个特征是见义勇为行为与其它行为进行区分的重要表现形式。

二、“见义勇为”中损害过限刑法保护的现状

查看全文

见义勇为新感想

敬爱的党组织:

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幾与道。通过今天课前讨论对长江大学见义勇为群体的英雄事迹的学习,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去年,长江大学15名学生结“人链”救人的英雄事迹在神州大地引起强烈反响,3名牺牲大学生的事迹更是感动了无数人。为救两名落水少年长江大学十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三个风华正茂的生命就这样走了,走得悄无声息又惊天动地,走得大义凛然却又令人痛惜;两名落水少年获得了新生,他们却献出了生命。换作是我,我不知道我有没有他们的勇气,把生的希望带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生命的壮举发出时代的青春宣言,但他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发自内心的去尊敬,去学习!长江里的“人梯”精神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之中,英雄的事迹会永远记录,不会消逝!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家华表示,“这是一个英雄的壮举。人需要"义利观",义在利之上。”“一个人的本质,不仅仅是简单的存在,更应该是一种超越的价值和追求。这种精神的信仰,就体现为大义。任何社会都需要提倡这种大义。”见义勇为是当前社会经久不衰的话题。现实中既有象魏青刚似的英雄给人们带来的感动,又有“英雄流血又流泪”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心痛,还有未成年人盲目见义勇为而献身让人们感动和心痛的同时开始的反思。对于这个救人事件,尽管人们依然会质疑大学生们救人方式的科学性和生命价值的对等性,但是,这并不能否定见义勇为作为一个时代命题的价值和意义。见义勇为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正义不是自然而然地降临到我们的生活中的,它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竭力维护。社会是一个联合体,只有相互搀扶,相互为善,世界才可以变成一个美好的人间。这些大学生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此时此刻,我读懂了臧克家的那句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陈及时等英雄身上,我找到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作为光荣的中国的一员,对任何对于国家和人民有利的事,我们都将义不容辞。“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爱。”舍小家,为大家。今天,何东旭、方招和陈及时随滚滚江水去了,但他还活着,活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并活在国家精神文化的无价宝库中。长江大学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的事迹,着实教育了广大青年学生一番,也将引导我们自觉以英雄楷模为榜样,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公务员之家:

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在还无法完全践行伟大历史使命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认真汲取文化知识,拓展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素质。这一切不单单是为自己将来进入社会而准备,也是为了完成自己肩负的使命而准备。社会在飞速进步,中国在飞速发展,被誉为“国之栋梁”的大学生,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自己学到的一切来推动社会与国家的继续快速发展。一个大学生办不到,但是当全中国的大学生都有了这样的使命与信念,我相信,这一切就不是空谈。我们接受了教育,知识的力量之大,懂得祖国的未来在大家的肩上扛着,大家正担负着何等的重任,都知道真的要做好自己。现在,先从自己的努力做起吧,为了自己,也为了祖国!

查看全文

保护见义勇为人员制度

第一条(目的)

为了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弘扬社会正气,维护社会秩序,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含义)

本办法所称的见义勇为,是指个人为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制止违法犯罪、协助有关机关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以及抢险救灾的行为。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范围内见义勇为行为的确认和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保护。

查看全文

见义勇为法律保障制度完善措施

摘要:目前,在我国出现大量见义勇为者,在街上进行乞讨。此外,小悦悦事件更是呼唤道德回归,保护见义勇为者的权益。但是现在我国对于见义勇为的研究都只在法理学上,没有一部统一规范的见义勇为法对现在出现的问题进行统一的规范,出现诸多的问题,急需一部见义勇为法,解决现在迫切的问题。

关键词:见义勇为法;出现问题;制度完善措施

一、引言

目前,在我国的社会实践之中,经常出现见义勇为者被诬陷的事件,需要相关的一部法律进行规范。而在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已有相关的法律进行规范。本文就是针对现在见义勇为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关的解决建议,并且从行政法的角度进行分析,来完善我国见义勇为的制度,从而更好地保护见义勇为者的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推动社会整体的向前进步。

二、我国见义勇为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见义勇为遭诬陷相撞普遍发生

查看全文

见义勇为半年工作总结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玉屏镇成立见义勇为活动领导小组,由政府镇长任组长,党委副书记、纪委副书记任副组长。各村(社区)、学校也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加强对见义勇为工作的领导和宣传力度,使见义勇为工作扎实开展。

二、广泛宣传,引起重视

镇党委大力广泛宣传《省保护和奖励见义勇为条例》,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利用横幅、标语、板报、宣传车、报告会等各种相识开展宣传活动,学校采用宣传栏、宣传窗、墙报、学习园地等方式开展,用先进事迹教育人、鼓舞人,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截止期间,书写标语8条,出板报4期,出动流动宣传车2次。通过宣传和教育把社会各界人士都动员起来,增强他们同一切坏人坏事做斗争的勇气和信心,狠狠地打击了犯罪,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抓表彰,弘扬正气,抓严惩,惩恶扬善

为进一步动员、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勇敢地与犯罪行为和灾害事故作斗争,弘扬社会正气,推动道德风尚进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镇综治维稳中心始终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表彰,一手抓打击。作为弘扬正气,惩恶扬善推进见义勇为工作的一项重要手段,对不怕牺牲,见义勇为人员及时给予表彰;对偷抢、破坏、打击包袱的不法人员一经抓获,严厉打击,决不手软。对受到表彰的人员给予大力宣传。同时镇综治维稳中心在派出所的密切配合下,严打偷盗行为,真正达到了弘扬正气,惩恶扬善的目的,有效地推动了见义勇为工作的开展。

查看全文

书记在见义勇为协会筹备会讲话

同志们:

根据上级精神和有关文件要求,县一级继省市之后,都必须建立见义勇为协会。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作了具体研究,并于2个月前启动了筹备工作。全市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站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见义勇为工作的重大意义,积极支持、大力推进,为见义勇为提供有效的资金保证,在全社会营造见义勇为光荣的氛围。全市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做到以下三个到位。

一、认识到位

一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使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的突显期,也处于刑事犯罪高发和对敌斗争的复杂期,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甚至还将继续增多,社会治安的形势十分严峻,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日益加重,战胜邪恶需要正义、需要见义勇为;二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人们安全的生产生活条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为做好新形势下见义勇为工作,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做好见义勇为工作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心和建设和谐的目标,切实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好见义勇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弘扬正气行为的需要。弘扬正气、伸张正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公民的社会公德,为见义勇为做出贡献是伸张正义的光荣行为,必须得到社会的弘扬;四是见义勇为者应得到慰藉的需要。战胜邪恶现象,需要有人付出、奉献甚至牺牲,在邪恶面前,为了他人的安全与幸福,敢于奉献和牺牲的人,不仅要得到全社会的尊重,而且要得到全党、全社会、所有公民的爱戴、尊敬、关心和慰藉;五是每个公民责任和义务的需要。每个公民虽然不一定能成为见义勇为的实践者,但可以间接地把见义勇为作为一种责任和义务,体现在对见义勇为者的弘扬、宣传、支持和帮助上。

二、保障到位

(一)关于见义勇为协会的性质、任务和作用

查看全文

见义勇为行政法思考论文

摘要:从行政法角度分析,见义勇为是行政法上的行政协助行为,根据行政补偿理论中的公共负担平等说,见义勇为者及其家属可以向国家请求行政补偿,以弥补见义勇为者因其见义勇为行为所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见义勇为行为;行政协助;公共负担平等;行政补偿

见义勇为不同于一般的好人好事,义士们更多的是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或与灾害事故的斗争。由于我国法律滞后,见义勇为者的损失往往得不到应有的赔偿和补偿,因而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时有发生,本文试从行政法角度分析见义勇为行为,以期为实践中此类问题的处理提供理论思维。

一、对见义勇为行为的界定

见义勇为一词最早源于《论语·为政》里的“见义不为,非勇也”这句话,意思是: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①然而,“正义有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变幻无常、随时可呈现不同形状并极不相同的面貌”,②各地的见义勇为立法对见义勇为行为的界定也不尽一致。③笔者认为,见义勇为行为是对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合法权益的维护,而这种维护的前提是国家、集体、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正在处于危险状态。这种“危险”不外乎来源于人和自然这两方面的因素。人的因素表现为违法犯罪分子对国家、集体财产和公民个人的人身财产安全的侵犯,这时见义勇为表现为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自然的因素表现为自然力量对国家、集体和个人合法权益的损害,如洪水、火灾等自然灾害,这时见义勇为就表现为抢险救灾。因而见义勇为行为应包括与违法犯罪作斗争和抢险救灾这两类行为。另外,见义勇为行为对于见义勇为者来说应具有高度的人身危险性。社会之所以要对见义勇为者进行褒奖,视见义勇为为高尚的道德行为,其原因在于见义勇为者能为常人所不能为,在危难时刻,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舍身而取义。这是常人很难做到的。假如我们将打雷下雨时帮人收衣服、雪中送炭之类一般的好人好事也称为见义勇为,那是毫无意义的。这种高度的人身危险性,不是主观上的想象,而是客观表象。如犯罪分子拿着管制刀具对他人进行侵犯,这时,见义勇为者就有生命危险。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见义勇为行为是指,公民无法定或约定义务,为保护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不顾个人安危,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对其具有高度人身危险性的行为。

查看全文

见义勇为制度民法体系归属分析

摘要:在我国民法总则中规定了无因管理和见义勇为双轨制的立法模式,在法律使用中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在实际法律事故发生时无法做到很好地辨别。见义勇为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无因管理行为,被救助人的法律地位不如无因管理中的无因管理人,在价值评价上存在着相应的矛盾,在判定上也存在较大的难度。通过梳理双轨制立法模式,发现无因管理和见义勇为之间并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提出了见义勇为与无因管理关系处理的优化方案。

关键词:见义勇为;制度;民法体系

在无因管理和见义勇为的关系上,二者是采用双轨制的立法模式,而我国民法总则沿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在不同的条数中分别规定了无因管理和见义勇为,但是在使用上还存在诸多矛盾,立法论上应该选择更加系统的立法模式,将其达到一定高度后会有效减少矛盾的产生。本文在论证过程中仍然采用见义勇为这一概念,明确论证范围推动我国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发展。

一、双轨制立法模式梳理与问题的提出

1.双轨制立法模式梳理。我国在早期的立法过程中就对双轨制立法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也对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进行了系统的概述。见义勇为和无因管理二者并行不是我国民法总则中独创的,在法律制定过程中考虑到了《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对无因管理和见义勇为纠纷进行分析,不同的案件也在不同的联系中将民法债权进行细化,也对无因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进一步明细。在1986年对无因管理的民事权利及发生原因做了规定,在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对民事权利予以保留。很多学者在对无因管理系统了解过程中,都将无因作为一种债的发生原因。同时无因管理的原则性规定是很多学者在设立合同时所掌握的,而另一方面民法总则在正式通过的过程中,借助了民法草案的方式,通过对其他国家相关法律的借鉴来对无因管理进行界定,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俄国的法典中没有明确其债权原因,而是单独将其定位一种债的特点。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财产是人民的,我们也是国家的主人,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对见义勇为行为进行确定后,通过最高法院对法律进行进一步修正以保证见义勇为者在行动时得到更多的保障,避免受害者承担责任,这更利于我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双轨制立法模式带来的问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已经完整地规定了其构成要件和法律的后果,属于完全符合要求的一种求全基础。其性质上也属于较新的法律条文,这样的双轨制立法模式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在应用上还存在着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问题,行为人上受益人请求补偿自己时无法真正地实现自己的权利。在民法总则运用时其法律后果较为明显,第一,不同请求人收益补偿的需要确定侵权人的责任情况,而侵权人没有能力赔偿的需要要求侵权人赔偿。对于当前的法律而言,受益人没有对见义勇为者补偿的义务,法律也没有规定要进行酬谢,只是通过道德约束来进行。可见当前的责任形态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受益人的补偿和赔偿需要通过本人的损失情况来合理界定,没有按照正确的心理要求进行赔付。第二,当前见义勇为的构成要件还存在相关差异。为了进一步减少受害者的损失,需要受益人提供更多的补偿,才能够使受益范围更加明晰,同时对社会的督促效果更加明显,因此在管理义务出现时,就要做到尽量进行管理,即使没有也不能请求被管理人赔偿。第三,补偿范围也不同。行为人有补偿义务,但是并没有要求全额来补偿,而受益人的经济情况需要由法院来决定,通过对比可见行为人作出见义勇为之事还需要更加系统地进行裁决,而这一评价矛盾是双轨制立法的主要问题,影响我国立法的规范性和正当性。

二、危难救助义务分析

查看全文

见义勇为权益保护意见

为贯彻落实《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弘扬社会正气,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推进我区见义勇为权益保护工作的持续发展,经区政府第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制定如下工作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见义勇为权益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见义勇为是指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与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的行为,以及协助有关机关打击违法犯罪活动。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进一步加强见义勇为权益保护工作,对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维护我区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区各单位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见义勇为权益保护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一区双城”同发展共繁荣的战略构想,把见义勇为权益保护工作列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内容,与其他各项工作同部署、同要求、同检查、同评比、同落实。

二、明确加强见义勇为权益保护工作的目标任务

全区各级综治部门要积极做好见义勇为工作,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并把见义勇为工作成效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体系,要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主动协调公安、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单位,落实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的具体事宜。

全区各级公安机关要把见义勇为工作当作公安工作的一个重要事项,在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同时,切实保护好见义勇为人员,配合综治部门、见义勇为工作机构在行为确认、动员群众、调查取证等方面,做到行动及时,认真负责,保护有力,保障和推动见义勇为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查看全文

领导在见义勇为奖励会发言

同志们:

根据上级精神和有关文件要求,县一级继省市之后,都必须建立见义勇为协会。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作了具体研究,并于2个月前启动了筹备工作。全市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站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见义勇为工作的重大意义,积极支持、大力推进,为见义勇为提供有效的资金保证,在全社会营造见义勇为光荣的氛围。全市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做到以下三个到位。

一、认识到位

一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使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的突显期,也处于刑事犯罪高发和对敌斗争的复杂期,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甚至还将继续增多,社会治安的形势十分严峻,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日益加重,战胜邪恶需要正义、需要见义勇为;二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人们安全的生产生活条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为做好新形势下见义勇为工作,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做好见义勇为工作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心和建设和谐的目标,切实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好见义勇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弘扬正气行为的需要。弘扬正气、伸张正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公民的社会公德,为见义勇为做出贡献是伸张正义的光荣行为,必须得到社会的弘扬;四是见义勇为者应得到慰藉的需要。战胜邪恶现象,需要有人付出、奉献甚至牺牲,在邪恶面前,为了他人的安全与幸福,敢于奉献和牺牲的人,不仅要得到全社会的尊重,而且要得到全党、全社会、所有公民的爱戴、尊敬、关心和慰藉;五是每个公民责任和义务的需要。每个公民虽然不一定能成为见义勇为的实践者,但可以间接地把见义勇为作为一种责任和义务,体现在对见义勇为者的弘扬、宣传、支持和帮助上。

二、保障到位

(一)关于见义勇为协会的性质、任务和作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