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资金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9 22:04: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建设资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建设资金

预拨农业建设扶持资金

近年来,坚持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不断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增加,设施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出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年是继续加快设施农业建设的一年,为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确保完成3万亩设施农业特别是2万亩日光温室年度建设任务,区政府决定在年初已预拨302万元设施农业扶持资金的基上,再次预拨资金833.9万元,其中设施农业财政专项扶持资金312.25万元、项目资金521.65万元,专项用于扶持设施农业发展。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预拨资金的原则和标准。原则:坚持地块落实、农户落实,6月底前动工建设,实现当年建设、当年生产、当年见效的原则。标准:依据各乡镇已经做到两“落实”并动工或即将动工面积为基础,以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为目标,财政专项扶持资金根据区政府《时期发展设施农业扶持办法》应补贴资金的50%预拨。

二、预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按照区政府《时期发展设施农业扶持办法》(政发号)文件精神,扶持资金专项用于设施农业项目水电配套资金补贴。各乡镇要严格管理、专项使用,不得挪用,确保扶持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区政府将对扶持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发现问题,严肃处理。

三、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设速度。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解决设施农业建设的困难和问题,搞好协调和技术服务工作,加快建设速度,真正实现当年建设、当年生产、当年见效

四、加大督查力度,确保完成全年任务。区直有关部门在搞好协调服务的同时,要加大检查和督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完成全年任务。同时,要搞好检查验收工作,对已拨付扶持资金但未达到建设面积的乡镇,年末从乡镇财政经费中扣回

查看全文

探析新农村建设资金审计问题

[摘要]随着国家对农村扶持的力度加大,大量的国家扶贫资金下发到各个地区。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单位繁多,需要使用的资金量一般较多,给新农村的建设资金审计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主要有会计审计专业能力欠缺、资金流动方向不明、有地方官员涉及挪用资金的嫌疑、出现问题没有相关的人员承担责任等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资金;审计问题

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从“厕所革命”“村村通公路”、“农村电网”等政策,都可以看出国家对提高基础群众的生活质量的决心和信心。为此,大量的建设资金不断地流入到当地的政府财政单位,如何高效的利用好这笔建设资金成为了当地政府的头等大事。

1新农村建设资金审计当中存在的问题

1.1专业财务人员缺少

由于在农村地区的财务人员,没有过高的专业会计学习,在日常财务开销中还可以仓促应对。面对大笔的专项建设资金的审计,当地财务人员不仅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而且对资金的使用规范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如果没有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很可能出现资金使用不到位,有人徇私舞弊的情况出现。这将会大大影响国家对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落实性,不仅制约了当地农村居民的生活发展,而且也严重损坏政府的形象。

查看全文

新农村建设中资金管理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十一五”规划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如何筹措和有效使用资金,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合理投放与有效管理问题。

一、建立多元化的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体系

为确保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迫切需要在发挥政府财政支农投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尽快建立起多元化的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体系。

(一)实现由农业哺育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转变,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需要加大中央与省市地方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力度中央已承诺今后中央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要高于上年,而且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资金继续主要用于农村,这些都是增加支农投入的重要举措。省市财政尤其是发达地区省市财政也应当大幅度增加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必须形成一种有效机制并加强事后追踪审计,使新增财力向农业倾斜,使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总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鼓励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向农村、农业、农户提供贷款在现阶段,农户和农业企业普遍存在着金融资金的需求,但金融部门对农村信贷总规模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农民储蓄在商业银行、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的资金被银行转移投入到农村农业之外,未能有效转化为新农村建设的资本。当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业生产自然灾害、市场波动风险大,农户可供抵押的财产少,农村贷款分散、金融机构经营成本增加等客观原因,也有长期以来执行城市和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金融业牺牲农村金融保城市金融、抽调农村资金支持城市工业发展的政策的惯性影响。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乡村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以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目标,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引导和鼓励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向农户农业提供贷款。

查看全文

农田建设资金整合交流材料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供给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近年来,各级政府都把这项工作摆到了重要的位置,许多部门加入到这项工作行列,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到这项宏大的工程。但是由于缺乏统筹协调,诸部门各自为战,致使项目布局分散、重复、无序,建设标准参差不齐,资金使用效益低。为迅速改变这一状况,一些地方纷纷作出了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决定。毋庸置疑,这是解决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标准、重复建设等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作为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主业的农业综合开发,如何顺应形势,在新一轮竞争中站稳脚跟,选择合理的资金整合模式无疑是决定未来农业综合开发走向的关键。笔者结合近期调查了解的情况,试就当前项目资金整合的几种不同模式谈些粗浅看法。

一、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模式及利弊分析

当前,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一般是以县一级为平台进行项目和资金整合,具体动作不外乎以下三种模式:

(一)集中管理模式。即以县为单位,成立统一的项目建设综合协调机构,将资金集中管理使用,各部门共同参与,统一规划、统一实施。这种模式便于项目和资金的统筹,方便组织,能较好地体现政府意图,达到资金整合的最佳效果。但前提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管理机构作为支撑,不仅人员要相对固定,而且机构的负责人须具备很强的领导和协调相关部门的能力。反之,就难以保证各部门步调一致,造成部门职责不明,管理缺失,出现相互推诿、扯皮现象,不仅达不到整合效果,甚至还不如各部门各负其责。就现有条件看,这一模式执行难度较大。目前,各地均成立了由县一级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担任正、副组长的领导机构,并由相关部门牵头,抽调人员组建了临时办事机构。就短期或是某一项独立的工作而言,有一定的效果。但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项长期而且是非常复杂繁琐的工作,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需要一支稳定的队伍和坚强有力的领导作后盾。对于一个从各部门抽调人员组建的松散联合体和临时机构,显然不具备执行这种模式的条件。从农业综合开发的角度看,这种模式将大大削弱农发机构的管理职能,不宜提倡和推广。

(二)合作开发模式。即对不同来源渠道的资金,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各部门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按单项工程分派建设任务,两个或者多个部门在同一区域内协同建设。从目前运行情况来看,这种模式弊端较大。首先,合作开发的部门和领域有限。只有不同资金的使用范围相同,才能在同一地块实施项目,建立整合机制。其次,项目计划衔接难。由于各部门项目申报时间,申报要求不同,部门间申报的计划很难与所需整合建设的内容达成一致,即便是在申报环节达成了共识,也可能会因各部门申报要求的不同,在审批环节中被否定。第三,实施管理难。在同一地块,多部门协同建设,涉及施工单位不同、建设内容不同,施工时间、工艺、标准不同,相互影响不可避免,管理和协调难度大。就农业综合开发而言,这种模式的最大弊端在于将无法全面农业综合开发成果。以农发部门和水利部门整合为例,农发部门侧重于整合农田的整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土地平整、机耕路、排灌沟渠的土方开挖、疏浚,配套建筑物等基础建设,资金投入多,承担责任大,项目效果最不易显现。相反,水利部门侧重的沟渠衬建设正是工程建设中的点晴之笔,最受群众喜爱,也最能体现其价值。如果长期这样合作,农发部门的声誉必然会受到影响。

(三)统分结合模式。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招投标、统一报账方式、统一考核评比,按各部门资金量分块分部门实施。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各项目单位职责明确,互不干扰,易被接受;部门与部门之间有可比性,有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且这种模式对所需要组建和综合协调机构的依存度不高,各部门只需按原有既定管理模式进行计划申报和组织实施项目,不会出现计划与建设内容脱节,不会因项目重叠产生纠纷;对整合的部门要求也不高,可以是两个或多个部门之间的组合,不受部门限制,资金无需捆绑,可以更大范围内的聚集资金,同时又便于审计和检查。相对以上两种模式而言,统分结合是目前较为合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模式。唯一不足的是,该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资金用途,提高了投资标准。但如果换一种方式理解,就可以对这一模式作出合理的解释。以水利部门的小农水项目与农发部门的高标准农田农田建设项目为例,假设双方各投资130万元在一区域实施1000亩的高标准农田和10公里渠道防渗工程,采用分片实施模式,双方各承担500亩高标准农田和5公里的渠道防渗工程。表面上看,水利部门只完成了5公里的渠道防渗工程,农发部门也只完成了500亩任务。实际上,只要把两个片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农发部门完成了1000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水利部门也完成了10公里的渠道防渗工程。其实际效果与农发部门先实施1000亩高标准农田,再整合水利部门实施10公里渠道防渗工程的结果是一致的,只是形式上的不同而已。

查看全文

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与管理研究

摘要:发展广东“三农”、推进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是关键。目前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与管理存在资金结构不合理、支农资金相对短缺、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效率较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调整资金结构,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完善现行资金拨付方式;完善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与使用机制,加强多方监管的建议,以期推进广东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资金管理

当前广东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工农差异、地区差异的态势,特别是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部分农村仍处于贫困落后状态,农村农业基础依然比较薄弱,“三农”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不断凸显,直接影响广东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因此,广东新农村建设是“十二五”期间一项迫切而重要的工作,而有效的资金投入及其管理是广东“三农”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一、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现状

(一)政府支农资金投入增加

“十一五”规划以来,广东省社会经济稳健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茅,拥有加强支农力度的财政实力。据广东省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2015年间全省财政预算支出分别为7267.7亿元、8265.78亿元、9134.33亿元和12801.64亿元,逐年上涨,其中农林水支出也呈增长趋势,分别为540.45亿元、566.6亿元、554.53亿元和804.54亿元,特别是2015年增长了45.1%,大幅度提升;但从2012-2015年间农林水支出占总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来看,总体比例较稳定但不高,分别为7.4%、6.9%、6.1%和6.3%,且2015年比2012年支出比例下滑了1.1%。

查看全文

农资金支持新民居建设的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七届四次全会和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加快我市农村新民居建设步伐,根据《*市农村新民居建设实施方案》,就整合现有涉农资金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整合涉农资金的指导思想:以省委七届四次全会和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支农惠农政策和现有涉农资金为基础,以支持全市农村新民居示范村建设为目标,按照市委和市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整合力度,逐步形成涉农资金集中财力、目标统一、安排规范、使用高效的管理机制。整合涉农资金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农民自建,政府资助的原则。农村新民居建设的投资主体是农民。政府主要是通过免费设计、资金补贴、贷款贴息和“一事一议”奖补等方式,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给予一定支持,以帮助示范村尽快完成新民居建设。根据新民居的建设标准测算其基础设施的投入,给予每个示范村一定的奖补资金。

二是集中财力,多方筹资的原则。围绕农村新民居建设,整合年初财政安排尚未落实到具体项目的各类涉农资金,集中向农村新民居示范村投放,鼓励农民贷款进行农村新民居建设,对用于新民居的贷款,政府给予一定的贴息。

三是统一规划,部门落实的原则。农村新民居建设领导小组根据示范村建设项目,制定具体项目补助计划。相关部门依据补助计划和现有资金政策,将资金落实到项目上去。整合资金主要用于农村新民居建设配套的水、电、路、气、网、绿化、卫生、文体设施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省级以上项目资金,各级发改部门在安排项目以及资金使用时,引导向新民居建设示范村倾斜;整合市级未明确具体项目的资金,优先投向新民居建设示范村。

查看全文

国有建设工程企业资金管理研究

摘要:资金是企业立足市场之根本,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竞争实力的体现,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其兼有最强流动性和最高控制风险性的双重特性。资金活动主要包括筹资、投资和营运三个环节。文章概述了国有建设工程企业资金管理内控制度含义,着眼于资金管理内控制度重要性,通过全面分析国有建设工程企业资金管理存在信息化程度较低、资金使用收益低;资金管理内控意识薄弱;国有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通过财务信息共享,加强内控管理信息化建设;强化内控意识培训,创建内控管理企业文化;加强内控管理制度建设,防范资金风险,确保国有建设工程企业资金得到安全有效利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设工程企业;资金管理;内部控制

资金是企业立足市场之根本,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竞争实力的体现,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其兼有最强流动性和最高控制风险性的双重特性。资金活动主要包括筹资、投资和营运三个环节。国有建设工程企业是建筑行业的领军企业,其主要承担的公路、桥梁、隧道、港口、机场等大型国家基础工程建设项目,资金需求量巨大、建设运营周期长,如何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市场因素,合理安排资金结构,建立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程序,对确保资金内控管理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国有建设工程企业资金管理的内控制度概述

(一)国有建设工程企业资金管理内控制度的含义

国有建设工程企业资金管理内控制度是企业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并结合本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及实际经营情况,为规范企业资金内部管理,保障企业资金活动有序进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防范资金运营风险,制定资金使用的规范审批程序,完善审批手续及相关内控管理制度,明确资金使用过程中涉及筹资、投资以及运营等环节的职责权限,落实资金活动效益评价问责制度,确保资金运行安全有效。

查看全文

“三线”建设资金管理探索

近年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各路局全面落实集团公司党组关于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的一系列部署,不断加大生活线、文化线、卫生线(简称“三线”)建设资金投入,有效提升了职工的幸福感、获得感。但是,在“三线”建设资金投入、使用、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亟待改进和完善。

一、“三线”建设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重投入轻管理,“三线”建设资金投入成效不显著。部分单位在资金投入时满腔热血,积极主动,但一旦投入后就万事大吉,疏于管理,“三线”建设台账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由于不重视管理,致使投入的设施和设备损坏快、丢失多,虽然一直在投入但总感觉不够,有的不到几年就又退回到之前的模样,建设成效大打折扣。统筹协调不到位,工会与行政资金投入责任划分不清晰。“三线”建设资金的投入涉及工会以及行政的财务部、计统部、土地房产部等部门,但行政与工会属于两个独立的核算主体,由于沟通不畅、缺乏统筹规划,各部门往往各弹各的调,工作中相互推诿或重复投入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研究不深入,资金分配不尽合理。由于“三线”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集团公司拨付专款,部分单位抱着“不要白不要”的思想,想方设法争项目,个别单位甚至不惜造假编造项目。由于管理人员精力有限,或责任心不强,调查不够深入,存在“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现象,那些老实本分据实申报的单位、车间和班组反倒吃亏。“三线”建设的全面统筹规划有待进一步加强。集团公司虽然也制定了“三线”建设三年、五年规划,但前瞻性、系统性、精准性以及刚性约束力还不够。目前,集团公司尚未建立全局性的“三线”建设系统平台,对各单位“三线”建设情况底数还掌握不清,总体上的管理还不够精细,实际工作中往往短期应急项目多、临时变更项目多。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主要原因还是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管理工作机制等方面存在问题。对“三线”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深,重视不够。部分单位管理人员没有深刻认识到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为“三线”建设只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有闲钱、闲心的情况下才考虑,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安全运输生产、经营效益方面,对“三线”建设,上级推就动一动,应付了事。另外,一些基层单位还普遍存在重钱轻物的思想,认为物品不像资金,丢失一点、损坏一点没关系,甚至认为“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和管理的不到位,导致一些工作流于形式。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抓细、抓实精神不够。部分“三线”建设管理人员工作不够踏实,工作标准不高,满足于一般化,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工作敷衍了事。另外,“三线”建设工作主要由工会牵头,但工会干部大多一直从事政工工作,在“三线”建设这类偏经济工作方面能力比较欠缺,而且这些年工会政工干部编制偏紧,工会干部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政工工作方面,对“三线”建设工作投入精力有限,加之工会干部更替频繁,致使“三线”建设工作总体管理水平不高。管理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和手段。目前,在“三线”建设方面投入多,但考核少,即使考核,也往往流于形式,因为大多数“三线”建设管理人员都是兼职,为避免影响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对不作为的单位和个人,很少“真枪真刀”地考核追责。另外,对个别破坏“三线”建设成果的职工,也多是从宽处理,追责力度不够。

三、对改进和完善“三线”建设资金管理的几点建议

查看全文

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管理使用

摘要:随着我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地区的精神文化建设需求日益提高。党的报告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是各级党组织和地方政府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管好用好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让国家的文化投入资金真正惠及广大农民,丰富农村公共文化事业,予以简要阐述。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惠民工程;专项资金;管理使用

1农村文化建设及资金使用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和文化大国,农村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地,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是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我国农村地区的精神风貌,凝聚人心,进一步激发农民的劳动和创造热情。过去我国农村地区的资金更多用于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没有充分关注文化建设。农村文化活动多为村民自发筹办,难以形成较大规模、定期举办的文化项目,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资金支持,村民难以负担场所和文化设施成本。设置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能够通过配套的资金使用制度,最大程度确保专款专用。首先在农村建起一批“农家书屋”、流动电影院等文化场所和设施,弥补群众自发性文化活动的不足。其次能够为各村现有的文化活动提供资金支持,鼓励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顺利开展和延续,最大程度上开发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农村文化蓬勃发展。

2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在管理和使用中的不足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公益性质,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主要形式是中央和地方按照一定出资比例建立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共分为两个部分,其中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补助行政村文化设施维护和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等支出;奖励资金主要用于鼓励地方开展农村特色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农村基层文化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丰富农民群众文化体育生活等。由于专项资金的使用依据因素分配法,不同地区、不同文化活动基础的行政村能够获得和使用的资金数额差距较大,具体的资金分配也有很强的主观性,加上过去对农村文化事业的重视不足,缺乏文化建设和资金使用的经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结合本文作者所在区县的实际情况和走访调查,可以总结归纳出以下几个主要问题。2.1村级农家书屋管理不规范。通过调查走访,作者发现大部分行政村的农家书屋与农村文化活动室建设管理比较规范,但部分村农家书屋借阅制度不健全,没有借阅登记手续,没有借阅期限或借阅期限形同虚设,大大影响了农家书屋应发挥的作用,造成村里农家书屋实际藏书量远远低于应有藏书量。2.2村级文化活动存在资源浪费。村级电影放映工作要求每个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全年放映12场,对于这个要求每村都能做到,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现在的手机基本就是一个小型电脑,里面的信息量相对于电影来说更快捷、更丰富。村民们更愿意在家里看电视或上网,每次电影放映,大部分村的观众只有寥寥数人,尤其是冬天较冷或夏天较热时,几乎没有观众,只是电影放映员一人在工作,造成国家资源浪费。2.3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使用规划不合理。许多乡镇资金到位后,并未仔细制定使用规划,而是简单地将资金按照行政村大小划分下去,由各村自行管理和使用。这种办法不仅导致整个区内文化活动缺乏统筹,各自开展,难以实现区内农村文化建设水平的共同提高,更容易发生资金不合理利用的情况,村级的资金使用监督也更为困难。2.4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农村人口多,对文化服务的需求更大,但现在国家对文化资金的投入不能适应农村文化的发展,我区现在每个乡镇文化站只有1-2名专职人员,不能满足群众对指导文化活动开展的需求。各乡镇村与村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差距较大,区级配套资金到位率不高,村民对文化活动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差别较大,现有专业人员无法满足村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查看全文

我国水运建设资金筹措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水运建设投资需求的加大,受交通“费改税”影响,水运建设资金缺口问题是亟待国家重视和解决的。因此,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筹集资金的基本经验,制定有利于建立稳定的水运建设和养护资金来源的筹融资政策。

关键词水运建设资金筹措

1近年来我国水运建设资金来源的现状特点

1.1水运建设设施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1991~2000年我国水运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从1991年的6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131亿元,增加了1.18倍,年平均递增率为11.8%,其中“八五”时期每年投资约98亿元,“九五”时期平均每年投资约134.5亿元,“九五”时期比“八五”时期平均每年增加投资36.5亿元。由此可见,“九五”时期是我国水运建设自建国以来投入最多的时期。其中,航道航标建设投资增长最快,即从1991年的4.34亿元增加到2000年46.17亿元,年递增率高达39.11%。同时,在水运建设总投资中的比重也从1991年的7.22%增加到2000年的35.25%;同时,港口建设投资所占比重最大。其投资额从1991年的30.78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59.61亿元,约增加了1倍,虽然年递增率不到10%,但是在水运建设总投资中的比重却基本维持在50%以下的水平。

1.2水运建设资金来源结构变化较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