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与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9 21:49: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建设与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学校发展诊断与建设推动教育发展
四川教育学院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于2010年9月启动了“学校发展诊断与建设”项目。旨在大力提升地震灾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中小学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帮助他们诊断办学中的实际问题,厘清推进学校发展的突破点、增长点和创新点,并在诊断的基础上提出学校办学的改进意见,使学校发展的效率与效益皆有明显的提高。目前,项目实施第一阶段已经结束,成效突出。实践表明,实施“学校发展诊断与建设”项目不仅体现了高等师范院校的社会价值也促进了学院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学院十分注重项目实践案例的收集和总结,教育理论的分析和概括,院办编发了15期简报,各项目组都有诊断与建设方案资料存档。项目的独特亮点,还引来《四川日报》、《成都日报》、《华西都市报》、《教育导报》和四川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积极关注和热情报道。
1深入基层教育大有可为
四川教育学院紧紧围绕“立足四川,服务城乡统筹和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培养农村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的新型普通本科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的优势,积极探索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创新之路,通过与陶行知研究所的合作,曾对省内几十所中小学、幼儿园进行学校诊断建设与指导,积累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丰富经验。2010年,学院在进行5期1000多名四川省地震灾区中小学校长参加的管理能力提升培训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地震灾区学校在推进课改、“减负”、“提质”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为此,启动了“学校发展诊断与建设”项目。学院把项目视为近年来的一项重点工作,项目开展一年多,充分发挥了学院服务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学院党委书记曹子建、项目首席专家姚文忠教授为首的院办、教育系、数学系、中文系、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等四十多名专家、教师,先后深入四川省地震灾区、少数民族地区青川县清溪小学、崇州市廖家中学、绵竹县拱星小学、都江堰市八一聚源中学、西昌市普格中学、成都温江区海科实验学校、南江县赶场中学、南江县第四中学等13个中小学校,以学校管理、课堂教学、教研活动为三个主要诊断与指导方向,从学校改进目标的制定入手,在其已有的教学经验上寻找实现和达到目标的合适途径和方法,从落实常规管理、课堂教学、学生活动开展的合理性、教师的教研活动、学校的文化景观等五个方面扎实推进学校诊断建设。外语系黄亚宁、王国艳等十来位老师,从学院成都温江校区到彭州市通济镇,多次来回奔波,帮助通济镇蓝天小学诊断办学中的实际问题,撰写了《学校发展诊断与建设项目调查方向提纲》,制定了《学校发展诊断与建设细则》,形成了《彭州市通济镇蓝天小学发展和建设方案》。该校第二课堂科技活动“我要飞”,就是在外语系老师们的具体指导策划下组织实施的。另外,外语系的老师们还为蓝天小学组织安排了课堂开放日、同课异构活动、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成都市知名小学的校长、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也赶来“捧场”。实践表明“,学校发展诊断与建设”充分显示了师范院校在灾后重建促进灾区学校、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内涵发展方面大有可为。这种“院校合作”模式,对四川省农村基础教育、高校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2开展诊断与建设成效突出
目前,项目实施第一阶段(2010年9月—2011年5月)已经完成,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2.1深入调研,拿出了科学的诊断方案。
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思考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建设,经济飞快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本文就此展开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生态建设;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从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建设来实现,并促进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才能保证我国发展的良性循环,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本文就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进行了一些思考。
1当下环境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很多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都选择采用传统生产方式,导致污染物排放量飞速增长,甚至已经超出当下环境能消化的荷载。各种环境问题此起彼伏,如全球变暖、森林剧减、干旱洪涝、土地沙漠化等等,导致生态环境严重失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与工业垃圾也与日俱增,现在已经包围我国大部分城市,很多城市空气质量经常达到红色指标。这些问题都是由经济快速发展造成的,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将生态建设提上日程。
2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城市建设与体育发展的关系
摘要:在城市建设发展中,体育性建筑属于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城市发展离不开体育因素,体育可以促进城市发展,提升城市知名度。该文在城市建设内容简述的基础上,对城市建设和体育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期望在城市发展中,通过寻找和体育因素相关的契合点,构建科学标准的城市发展计划,发挥城市和体育之间的促进作用,提升城市的建设水平,促进市民精神文明建设,为城市建设提供稳定基础。
关键词:城市建设;体育赛事;体育发展;关系研究
城市是经济、文化以及教育发展的主要平台,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城市随着人类的进步发生了巨大改变,城市结构逐渐完善,为群众提供良好生活空间的同时,也为文化进步创造了良好空间。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发展更加迅速,在群众生活和社会生产中具有的优势越发明显。我国城市建设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经济方面的突破为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空间,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变得更加完善、环保。在城市规划角度来看,城市建设属于重点,城市建设需要和体育发展相结合,建设特点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1城市建设的内容概述
城市建设主要包括教育、交通、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内容,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各种因素间形成了复杂的联系,每一种因素都会对城市建设产生直接的影响,对城市建设也有特殊的作用。当前城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城市建设中要注重文化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市政环境建设等方面,要体现精神文明和现代属性,根据现实的发展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配置,做好理论研究,为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撑[1]。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城市建设要注重规划城市体系,以满足多个行业的基本发展需求;从微观上讲,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的重点,是城市稳定运行的基础。城市建设包含多种因素,属于综合公共服务部门,需要以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为支撑,同时还要受到文化、社会、体育等方面的影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城市化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出现了供需不平衡现象,一些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缺失等问题逐渐凸显,必须合理应对,才能保证城市快速扩张。当前,一些城市已经采用旧城改造的方法来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对城市面貌进行改造,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2体育事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独家原创:耕地保护与发展建设的关系研究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正确处理好耕地保护与发展建设的关系。作为我们中国,一个主要的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另一方面,我国处于发展中,要发展必须占用耕地,这是一对客观成立的矛盾,如何解决呢?或者说怎样正确处理?我浅要论述如下:
一、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并转变为城镇人口,推动大批新城市的建立。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占用一部分土地,包括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
我国耕地资源的主要特征是耕地面积占土地资源比例小,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质量低,人均耕地少,且日益减少。目前我国人口还在以每年一千多万人的速度增加,经济建设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吃饭”和“建设”给耕地带来的压力,有增无减,并没有缓解。
客观上城市化建设与保护耕地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城市的发展和扩大必定要占用一部分土地,但是,城市又不能不发展。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处理发展城市与保护耕地之间的关系,在发展城市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如何切实地保护耕地,做到协调和统一,在发展城市中尽可能地减少耕地的占用。
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趋势
摘要:由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在持续发展,人们居住环境和资源以及能源,还有城市运转这些问题慢慢暴露出来,以往基本设施以及城市管理方法根本没有办法合理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新问题。由物联网和互联网以及大数据和与计算这些新的信息通讯技术当作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是对应上面问题的解决方式。并且智慧城市拥有智慧政务和交通以及医疗和教育,还有环保这些根本功能。因此,本文主要对于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趋势进行进一步的阐述,旨在给其建设和发展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趋势
智慧城市是把物联网和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这些信息网通有机结合在一起,由数据当作城市重点要素,从而达到技术和产业以及服务于管理,还有生活方面的智能化目标。其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注重经济和社会以及环境这三者的共同发展。还包含政务和交通以及医疗和教育,还有环保这些功能,智慧政务指的是政府应用信息通信这项技术,完善组织构造和运行制度,解决各个部门之间信息孤岛这种情况,促使管理和服务都能够网络化,从而不断提升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下面将对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趋势深入分析。
一、智慧城市建设
我们能够发现,智慧城市构建主要包含六种主要的内容,重点包含云计算数据核心和基础通信与终端以及运用系统,还有物联网和业务支持平台。
(一)云计算数据核心
市区示范区建设与发展计划
一、区基本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评价
(一)区的区域特点
区位于市的中心地带,因驰名中外的“”而得名。区是一个文化教育发达、文物名胜荟萃、科技力量雄厚、商贸繁荣的城区。辖区面积22平方公里,人口71万,人口密度3.2万/平方公里,为西北之最。区地域轮廓成船型,东西长9.1公里,南北宽4.37公里,下辖8个街道办事处,102个社区。
区地处关中平原,聚十三朝古都之精华,凝八水绕长安之灵气,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有堪称中国“金石宝库”的博物馆,挺拔秀丽的唐小雁塔,“道教圣地”八仙宫,雄伟壮观的明城墙及各具风格的东方古塔建筑,巍然展示出金石文化、儒教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得人历来高度重视文化、教育和科技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11年,全区实现国民生产总值69.96亿元,同比增长12.3%,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8%和72%。工业总产值实现32.8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6.5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34亿元。
现代商贸业是区的立区之本。区位居市中心,交通发达,旺铺集中,2011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04亿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6%。
商业地产品牌建设与发展分析
摘要:商业地产是用于各种零售、餐饮、休闲、批发、健身等经营用途的工业地产,工业地产的投资和使用主要是企业,也有部分个人参与投资和利用。商业地产的开发者主要是各大房地产上,经营模式也包括租、售等多种模式组合。我国的商业地产从2010年以来经历了爆发、饱和、过剩到过量的过程,这其中的影响因素包括宏观政策波动、互联网经济发展、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城市化进程等。相比于住宅地产,商业地产的经营影响因素更多,基于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商业地产必须更加精细化经营,强化品牌战略。本文首先介绍了浙江商业地产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商业地产品牌建设的成功案例和经验。进而探讨浙江省商业地产品牌建设和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浙江;商业地产;品牌建设;品牌发展
我国商业地产的发展最初主要以商业街为主,零售百货、餐饮、娱乐等业态相互较为独立,围绕人气旺盛的核心地段集聚。而新型的商业地产如综合体、CBD、专业街区等都主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从2010年开始,随着普通住宅市场紧缩调控大幕拉开,过剩的资金被挤出,加上新经济创业人造开始兴起,商业地产呈爆发增长,2010年-2011年两年办公楼和商业经营用房销售增长率均保持在2位数。但自2012年以来,商业地产泡沫已成定局,二、三线城市尤为严重,新增投资和建设增速逐渐放缓,市场趋于理性。2016年国年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允许将商业用房按规定改建为租赁住房,土地年限和容积率不变,土地用途调整为居住用地,商改住政策必定为商业地产开发运营带来新的机遇。浙江省无论是整体城市化水平还是经济活力,在全国范围内都处于领先位置,建设和发展商业地产品牌的条件优越,但本土地产企业在商业地产品牌建设和发展上与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本文通过对浙江商业地产发展现状、及商业地产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浙江商业地产品牌建设思路和发展的对策。
一、全国及浙江商业地产发展现状
随着2018年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推行以及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地产行业已经经历了一轮洗牌,一些中小型房企因为资金链断裂而破产,而大型房企也在2018年加快了内部调整的进度,重组、转型、合作、共享成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主旋律。商业地产在早几年已经经历了一轮降温,2018年看似一如既往,但实际也有了很多变化。例如万达商业更名为万达商管,专注商业管理运营,而地产开发则移交给新成立的万达地产;万科与印力联合收购凯德在我国的20个购物中心项目,并更名为印象系列等。从商业地产界在2018年发生的诸多大事件不难发现,各大地产商开始围绕地产项目进行多元化、精细化经营,而弱化纯粹的地产开发建设的标签;此外,地产企业与零售、文化娱乐、餐饮品牌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以实现风险共担、资源共用、收益共享。概括而言,就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行了阶段性的平稳期,快速的规模扩张在短期内不会出现。因此在成熟区域,商业地产的投资重心应从新增建设,转为精细化运营,而在空白区则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例如万达计划未来十年将有1000座万达广场开业,直接覆盖中国九成有消费能力的人口。浙江省2018年新增商业项目51个,商业面积超过3万平米,总体量超过400万平方米,相比2017年均有增加。这些新增项目分布于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湖州、台州和金华,其中杭州新增22个,占比为43%。杭州新增项目中不仅有知名品牌大悦城,为全国第10座,这座超大综合体在开业季6天内总客流量仅80万人,70多家零售店铺多的区域销售冠军、100多个店铺开创店铺最好业绩,更有乐町、三只松鼠等品牌轻松拿下全国销售冠军。同时还有阿里“新零售”的试验田亲橙里,融合了天猫国际、淘宝心选、盒马鲜生等线上成熟品牌;而作为万科在杭州的首个“知识消费体验场”,坤和万科•黄龙万科中心K-Lab集合了华为智能生活馆、得到大学、艺术跨界店、科技体验馆、新媒体数字美术馆等新物种商家,为杭州市民打造了全新知识体验消费场所。随着杭州影响力的提升,不仅一些全国性的商业地产开发商纷纷将目光投向杭州市场,同时近两年下沉至三四线市场发展也十分迅猛,例如新城开业的项目7个吾悦广场,分别位于宁波慈溪、台州黄岩、嘉兴平湖、台州仙居、金华义乌和玉环。从体量上看,浙江本土企业开发的项目集中在5万方-10万方,超过10万方的大体量项目则依然掌握在资金和运营能力更强的全国连锁品牌开发商手中。商业地产的发展与区域的经济、城市化发展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除了北、上、广、深,浙江与江苏两省经济规模、工业化水平、城市化率、基础设施完善度以及要素引力等各方面都处于全国前列,因此不仅是省会城市杭州成为各大商业地产品牌的必争之地,省内二、三线城市的商业地产竞争也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与万达、万科等全国性的知名品牌相比,浙江省内目前的地产企业的商业地产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品牌建设与发展能力、经验等都较为欠缺。未来的商业地产运营必然需要深根细作,浙江商业地产本土企业应加快学习领先者的经验,及时卡位,建立起根植于浙江,又可全国甚至全球发展的商业地产品牌。
二、商业地产品牌建设经验及案例———以万达广场为例
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化发展与建设研究
[摘要]我国文化体制的深化改革推进了文化机构社会化的进程,党中央及各级政府政策法规的推出保障了文化机构社会化可持续发展。阐述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内涵,分析了社会化实践的主要形式,总结了社会化实践的特点,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建议,以期加快我国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化的发展。
[关键词]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化;社会力量
近年来,我国从“社会协调、政策制定、实践运行”等方面,对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对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相继制定了多项宏观指导政策,不仅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而且为公共文化机构的社会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有力的支撑。公共文化机构在这些政策的指引下,开始探索自身的社会化建设,开辟出提高自身活力、提升服务质量、增强产品文化内涵的新道路。
1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内涵
1.1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含义。当前,学术界对“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含义的解释并未达成共识。依据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笔者认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即以政府为主导,以政策指引为基础,引领第三方(社会组织、公司、公民)等主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制定、资金供应、实践运行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它需要不同社会力量和资本的参与,构建非盈利文化组织,增强社会竞争,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活力。在建设中,公民、政府和社会机构形成了相对协调的社会关系(如图1)。为提高社会公共文化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政府不但出台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相关的政策,而且进一步落实了“放管服”的政策,并通过权力下放的方式激发市场活力,增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市场竞争性,发挥了市场的主体作用[1]。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政府、社会、市场处于一种相对协调的关系,通过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资金供应、实践运行和配置方式的不断优化,构建出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社会多层次共同参与、共同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体系。1.2社会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目前,我国要以现在的经济、社会管理能力以及社会组织力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的资源并不能支撑起公共文化的发展需要,政府应当继续加强政策管控和资金支持[2]。当然,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外在表现除了投入资金之外,还有人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在参与方面的表现包括社会各层面的共同管理和思想磨合。另外,我们虽然强调政府应当发挥在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但要想全方位施行公共文化相关的政策,也离不开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与配合。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在公共文化社会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尤其是乡镇级别的政府部门。虽然在中央多次强制要求下建成了相应的编制,但是一人身兼多种职位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很多管理者肩负着远超其承载能力的职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应当继续壮大志愿者队伍,虽然现在一百多万的志愿者数量看起来已经不少了,但是相对于我国庞大的社会构架而言仍然存在很大的人力缺口。在这方面,我国大陆可以借鉴中国台湾地区的发展经验,中国台湾人口将近两千万,其中却有五百万余的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分工明确,在社会各阶层中均能发挥力量,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总之,我们需要调动社会各层面的力量,除了保证资金供应之外,还应当投入更多的人力。
2我国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化实践的主要形式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促进医院改革与发展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风建设的决定》,深刻分析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以及当前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并对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作了重要部署。这是党从世界形势在变化,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从我国改革和建设不断深入,从不断发展的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出发。标志着我们对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在党的建设特别是作风建设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现在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卫生体制改革目的意义,以及改革的目标。这次改革是全国性的,既涉及到国家,人民群众的利益,又涉及到医疗卫生系统体制性的深层次改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也必然会带来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是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思想作风,是党锐意进取,永葆先进性,顺应时代的潮流。对医院生存发展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在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切实按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为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要求,认清形势,深化改革,加大力度,主动适应,做好工作,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断开创医院工作新局面。
一、党风是生命的源泉
《决定》指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外在表现,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全面加强党的基本建设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党风好,对待人民群众态度好,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会正确,人民群众就会拥护。一个政权也好,一个党也好,一个医院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信任和支持,一定会亡党,一定会垮台,一定会失败倒闭。所以,国务院出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三大改革: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②同时进行的医疗机构改革,建立新的医疗卫生运行机制;③药品生产流通体制的改革,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医院以什么作用、什么态度来实行三大改革,医院的党员和领导干部们是怎样将党和国家的改革方针对诸于行动?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去从事这项工作?在履行自己职责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是什么样的风格和特点?所有这些,都属于作风范畴,医院好的党风都是通过为病人服务的每一件具体事务以及表现出的风格、特点而体现出来的。所以,医院必须以同志的“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搞好党风建设,给全新形势、新任务,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抓好科教兴医,抓好医疗质量,抓好服务态度,抓好创新与发展,建设与现代化相适应的优美舒适医疗环境,以方便、放心、优质的医疗服务取信于病人。
二、抓核心,一切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听取群众的呼声,代表群众的利益,我们的事业就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建设优美舒适的医疗环境,抓好降低医疗费用水平,提高优质的医疗服务,一切以病者的利益为重,这是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医院的具体表现。
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1.适应乡村转型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理念
(1)确立“强村富民”的理念,对于受中心城市辐射影响强的城市郊区农村,需在城市化进程中定位和引领乡村转型,强化城乡经济融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新农村建设要吸取“冒进式”城镇化发展带来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的教训,确立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理念,以土地整理与统筹城乡用地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村社区。(3)新农村建设应确立城乡整体规划和平等发展理念,把农村发展同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独特乡村文化的开发和保护相结合,重视建设多功能高效现代农业园区,壮大农村特色经济和生态文化产业。
2.适应乡村转型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2.1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区域主导模式
首先,按照城镇化进程及效应,突出新农村建设的区域性,如近郊区、远郊及城镇周边区、传统农区和山区农村等;其次,凸现农村生产发展的主导性,如都市型农村经济、生态循环经济、现代农业基地、企业群体集聚等;再次,明确农村发展的制约性,如水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污染、科教文化落后等条件。
2.2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操作主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