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探讨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9 20:59: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建设探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职师德建设探讨
二十一世纪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人才,它是我们在全球化竞争当中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因此教育肩负的使命从古到今,乃至于未来都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和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教育发展,从而关系到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兴衰,因此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与效能是我们身为教育者不断努力的目标。鉴于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产出相关科研成果和为社会提供服务,因此在职业学校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核心者就是教师,社会对他们的考量不仅仅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和提高科研水平,亦或是教师是否是“双师型”载体,而且还包括教师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处于中职教育当中的教师是正值青春年华、缔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中职学生争相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角色价值决定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师德绝对不仅仅是个人品德问题,而是关系到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
一、师德概念界定
纵观我国针对教师的法规和政策,在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第八条规定里头就明确教师的师德准则和师德规范,即教师应“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经2008年和2011年分别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分析,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师德的标准规定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最为显著和详细的是2010教育部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明确提出加强师德建设,即“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2014年为贯彻讲话精神,教育部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首次划出高校教师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即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对学生实施性骚扰等都属于违反师德。同时明确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条件的重要指标,以及违反“红线”的责任追究等内容。《意见》提出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和惩处相结合的高校师德建设六大长效机制。《意见》称,要创新师德教育,将师德教育摆在高校教师培养首位,贯穿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
二、中职学校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由于整体素质偏低,“问题”学生偏多,它的特殊性导致中职校教师工作压力大、负担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性,其师德师风也会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一些问题:
1.中职教师职业定位不清,无法恪守职业道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目标,这为从事中职教育事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已经有了显著的变化,因此中职教师在过往的社会角色扮演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仅仅从提高教师待遇和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为工作目标做为教师岗位的简单定位已经不足以满足社会在教育领域上对教师的定位期望。在教学工作当中敷衍了事、没有及时跟进教育新趋势,教学教法技能没提升,其教师职业生涯可持续性无法得到有效延续。这些现象往往导致了中职教师职业道德水准滑坡。
“幸福城市”建设探讨
摘要:幸福是个体的主观感受。以城市为主体,建设“幸福城市”,需要首先理清城市与个人幸福之间的关系。城市对于个体而言,一方面是个体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又是对个人生活能够加以调节和控制的行政单位。以城市为主体,建设幸福城市,其内在含义应该是城市提供平台,让个人追求幸福。
关键词:幸福城市;个人;幸福
据最新的数据显示,当前,国内大概有一百多个城市提出要建设“幸福城市”,“幸福”正在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流目标。毋庸置疑,这是城市发展的里程碑式的口号,是对以往提出的“生态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建设目标的进一步反思和提升,是对人与城市之间最和谐关系的美好预期。幸福是主体的主观感受,是纯粹个体的事情。以城市为主体,推进和增加主体的幸福感受,必须首先理清城市在个人生活中所占据的角色问题。城市一方面是个人生活得以展开的平台,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是对个人生活能够加以调节和控制的行政单位。因此,以城市为主体,建设幸福城市,就内在地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一方面实现生活方式的革新,一方面实现城市对个人生活的有效调节和控制。
一、“幸福”与城市生活方式变革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现代社会,直接生活在城市中以及生活在乡村却受到城市影响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城市”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族群、具有不同背景的人们,通过城市整合的过程融入相应的社会团体,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城市为代表的生活方式因其方便、快捷、舒适等特征逐渐在更多的人口中得到尊崇和推行的同时,也因其带来的能源消耗、环境污染、气候异常、资源日趋枯竭等问题成为我们反思的对象。对城市生活方式的研究和反思首先集中在社会学领域,并逐步向其他领域扩展。对于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学者王雅林认为,可以通过城市生活活动的条件、主体和呈现形式三个维度加以考察,并且认为通过对有关城市生活方式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的研究,能够达成社会学研究的最高使命,那就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美好生活”或者说“幸福生活”不仅是理论研究的最高使命,也是我们进行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而要达到这种目标,首先就必须进行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型和改革。目前,无论是“生态城市”、“智慧城市”还是“海绵城市”,实际上都倡导一种在方便、快捷、舒适的同时兼顾低碳、环保、高效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从广义上涵盖了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但是更为集中地表现在发展观和消费观之中。就发展观而言,低碳生活方式要求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节约资源,以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为目标。只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才有可能实现城市的山清水秀,居民的幸福生活。
二、“个人”的三层含义与“幸福城市”建设
司法建设探讨论文
内容摘要:司法独立伴随着司法改革的进行,成为近期探讨热门话题。综观方家的著书立说,皆从制度的角度,即硬件设施的角度来论证,鲜有从人文的角度进行阐述。笔者试图从法官(司法主体)和民众(普通公民)两个角度剖析司法独立制度建设对人文基础的要求。关键词:司法独立、法官、民众、法律教育、法治在前现代社会,神治和人治的出现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为人们所接受。但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社会结构、关系及价值观念发生重大转变,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完成了从血缘身份制到等级身份制到契约身份制的“进化”,致使传统的「1」统治秩序失去了存续的条件和基础。科技的发展使神治失据,历史的教训使人治失信。在一个真正告别“哲学王”的时代,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法治这种古已有之的治道上来。有着深厚人治文化传统的中国,无论政治国家还是初露端倪的市民社会,都开始对法治产生了兴趣,甚至充满期待。在法治的社会里,司法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社会链结,起着社会正义最后防线的作用。司法独立是法治进程的焦点所在,因为“司法部门既无强制,又无意志,而只有判断;而且为实施其判断亦需借助于行政部门的力量。”「2」于是司法独立成为法治的直接标志,“视一国之文明与否,须视其司法能独立与否。”(伍廷芳)「3」司法独立的意义和三权分立思想,论述者众多,笔者不再具体展开,而运笔于人文基础,进行新的探讨。一、法官的职业素养对司法独立的意义法官是法治的核心要素,法律必须依靠法官来公正有效地适用。在西方人眼里,法官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role,或称之为作用):通过法科的训练,旨在改善司法决策(judicialdecision-making)的质量,格外独立于司法委员会(judicialcommittee),拥有相当的自由而凭借其品质(merit)去审理案件。「4」司法独立要求“国家的司法权只能由国家的司法机关统一行使,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行使此项权力”,「5」而其核心是“裁判者在进行司法裁判过程中,只能服从法律的要求及其良心的命令,而不受任何来自法院内部或者外部的影响、干预或控制”。「6」也就是说,司法独立的核心要素是法官独立,下文的论述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参照英美法系国家,“最高法院于下级法院之法官如无行为不当得继续任职,并于规定期间领受酬金,该项酬金于继续任期之内不得减少”。「7」以此保证法官独立审判,忠诚于法律。我们在赞许这种制度的同时,应该充分认识到,法官个人的独立(或者说独立于组织和上级)必须以法官自身素养的提高为前提。倘若法官自身水平有限,其独立程度就是错案的程度了。考虑法官的素质,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演绎公正善良艺术的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职业(profession)不仅仅是一种从事的工作,它更要求诀窍、经验以及专门化的知识体系。波斯纳在讨论法律职业时指出“法律总是被理解为是一种既是学得的也是博学的活动,进入法律业总是受到这种或那种限制。(英文learned同时具有学得和博学两种含义-译者注)”「8」这种技能包括法律职业语言(行话)、法律职业思维模式及司法技术(解释技术、推理技术、文书写作技术等等)。这些职业技能与以学历为标准的文化素养密切相关,然而,“在文化水平上,现有的法官确实与理想状态的法官相距甚远。尽管很多法官已经以各种方式获得大专甚至大学本科文凭,但是,除了少数通过自学高考获得学历的法官外,绝大多数法官自己都不把这种学历当回事,他∕她们公开称自己是水货。”「9」我们不难发现,学历成为司法独立制度建设的一个基础性障碍。即使不能断言学历与职业水平有正比关系,也不能忽视我国法官的低学历现状。另一方面,独立行使校正正义的人必须具备高尚的伦理道德,包括法治信仰(权利本位观念、程序正当观念、规则至上观念等等)和行业职业道德。法官的职业道德应从三个方面来确定:成文法(《法官法》)的规定,法官行业内部规则和章程,习惯和经验。前两者都可以用制度来约束,至于后者,国民的心理习惯还是官本位的权力思想,而法官所要求的是一种权利本位的人权思想。习惯的差距亦是一大障碍。我们发现法官在司法独立中面临的两大问题:法科教育和习惯经验。后者必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度,其基础是自身修养,其手段又回到法科教育上来。在法官的层面上,要改善现状,实现司法独立,势必要求法科教育先行。二、民众的法素质司法独立的意义民众,在这里是指普遍意义上的自然人,以区别特殊职业身份的法律职业群体。公民在现代法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别于臣民,不再是统治的对象。“民犹水也,法治赖之。成法治于民,败法治于民。”「10」[1][2]“法是表明理性和正义的概念。它不是人为设定的,更不能人为地加以改变,它高于和优于人类制定的法律。”「11」公民的法素质在这个意义上体现的是一种理性和正义的价值观念,代表了社会的理性和正义的价值取向,将推动司法独立制度建设。首先,民众是司法的直接承受者,就绝大多数案件而言,公民或以个人身份,或以利益代表的身份参加诉讼。那么司法公正直接影响到公民的切身利益。如果出现司法不公或者司法腐败,其中必有一方当事人受到了非正义的对待。那么司法独立的推动力量不仅仅是权力当局,还包括普通市民。其次,民众在政治生活中又是一个监督者。在民主国家里,公民充分享有对国家机关监督的权利,并体现为一种舆论监督。此时,公民不是以个人的名义,而是以一种群体的力量来保证司法权的独立运作。我们在进行上述讨论时,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公民具备一定的法素质。而公民法素质的培养,成为一个现实问题。三、再论法律教育通过上述两部分的论证,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在法官的层面上,法科教育起着提高业务水平、加强自身修养的手段;在民众的层面上,法科教育又是启发人民心智、演绎法律精神的方法。由此,我们断言:司法独立制度建设的人文基础应该立足于法律教育。笔者认为,法律教育应该包含两个层面,即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法匠”,培养懂司法技术的专门人才,这一点是最基础最本原的一点。“在西方国家,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有不解之缘。法学教育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必经之路,法律职业的共同体只对那些具有同一教育背景的人开放门户。”「12」职业教育的成果是法律职业主义(judicialprofessionalism)的产生。只有产生一个严谨的、相互认同并尊重的职业共同体,行业内部约束才能形成,行业对外力量才得以加强。法治社会缺乏了主体条件的保障,即使司法独立,也未必能实现最大限度的正义。法律教育也是一种人文教育,意思是“法律教育是现代民主政治之下公民的基础教育,是培养现代民主政治的因子的教育,是国本教育。”「13」作为人文教育,法律教育培养的是司法独立的社会基础,是一个以全民为外延的法治土壤。当然,这里的教育不是“法学院式”的教育,而是一种普法教育,其目的在于树立法制观念,形成法治思潮。四、简短的结论司法独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依赖社会自身的力量。国家的意志,经济的需要,人民群众的呼唤和参与,都将是司法独立进程的推动力量,如果把制度改革视为硬件的话,那么以法律教育为核心的人文建设亦是必不可少的软件基础。后者的作用虽未及前者立竿见影,但决不可忽视。「1」所谓传统的,主要是指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中世纪的基督教时期及传统的中国。「2」「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程逢如、在汉、舒逊译:《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91页「3」张晋藩、杨堪、林中著:《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61页「4」引自演讲稿AnAmericanLawProfessorinChina:CommentsontheFutureofRuleofLaw,byJeffreyE.Thomas「5」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12页「6」陈瑞华著:《看得见的正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页「7」美国宪法第三条第二项「8」「美」波斯纳著,苏力译:《超越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9」苏力:《送法下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28页「10」范忠信:《信法为真》,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11」梁治平:《法。法律。法治》,《读书》1987年第6期「12」方流芳著:《中国法学教育观察》,载贺卫方编《中国法律教育之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13」同注「10」,第151页[1][2]
“编译原理”教学建设探讨
摘要:文章介绍了“编译原理”在计算机专业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学生学习该课程过程中存在的难点。提出了对“编译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建设的一些想法和建议,并分析了这些变化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编译原理;实验教学;建设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在计算机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编译系统是整个计算机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系统软件,它的作用是把计算机高级语言最终翻译成等价的计算机指令,从而保证高级程序设计语言顺利运行。所以,“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中基本研究内容之一。“编译原理”课程主要介绍了编译的基本原理、技术以及实现的方法。主要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目标代码生成等六大部分。通过以上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设计一般编译器的原理和方法,也能够同时加深学生对高级语言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编程水平和算法设计能力。“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中最难的一门专业课之一,在理论上要求学生掌握形式语言和自动机等比较抽象的概念,在技术上要求学生能熟练利用各种方法设计程序,因此对学生的各方面水平要求比较高,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1“编译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编译原理”课程目前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编译课程内容抽象,采用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无法让学生提起兴趣。“编译原理”课程中的概念和算法大都是以符号、自动机、属性文法等抽象度很高的形式描述,光看教材会难免觉得枯燥无味。如果教师还是用以往的方式灌输式教学,那么因为上述的原因,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学习知识很被动,学习知识缺乏动力,造成课难学的印象。(2)学生学习过程中常常会认为编译在开发软件过程中应用不多,因此也很难提起学生的主动性。“编译原理”这门课程包含的知识和算法,都有很高的难度。与此同时,学生觉得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和算法应用性不强。编译原理中很多算法,比如LL和LR语法分析算法,代码优化技术等,只有在编译开发中能用到,而学生也不会从事这方面的研发,加上实现难度过大,会给学生造成难学的印象。(3)学生之前学习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掌握程度不好,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编译原理”是大三的课程,它的先修课程一般在大一大二学习,如果学生之前就没有很好的学习相关知识,就会感到学习非常困难,比如数据结构中的“栈”,如果不了解,就会直接影响语法分析的理解和上机操作。(4)课时有限,有时刚上完课,学期就结束了。由于高校的改革,很多课程都遭到压缩,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很多高校在实验课上进行了压缩,仅仅学习编译的理论和算法,没有相应的实践,使得学生无法将理论具体、形象化,就难以更好地理解运用,更难说全面融会贯通整个编译器。以上问题的焦点在于,本身编译就已经很抽象了,学生晦涩难懂,如果再没有相应的实验做支撑,难免会让学生有难学的印象,从而进一步影响编译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做好相关的实验教学,使得整个教学过程鲜活起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编译是计算机的重要课程,必须学好,对以后算法设计,程序设计都会带来巨大帮助,是教学中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学校在“编译原理”教学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上海交通大学张冬茉等[1]提出了现阶段进行大型“编译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使学生能够通过实现一个实用的编译系统,提高对编译原理的认识。合肥师范学院祖弦等[2]针对每部分的核心知识点,设计实验教学实例,探讨在实验案例驱动下的“编译原理”课程教学创新方案。
2实验教学建设
医院作风建设探讨
医院不仅与人民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更是全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医院的行业作风建设关系到医疗卫生领域的行业形象,也关系到中国社会和中国政府的形象[1]。在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中,医院的作风建设直接决定了医院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医疗行业中生存和发展。采取前后对照研究的方法,探讨加强医院作风建设对促进医院健康发展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1月-2015年6月提出“新形式下加强医院作风建设、促进医院健康发展”的号召,鼓励全院职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改变工作作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院作风建设为涉及全院各岗位职工,包括医生、护士、医院管理层和后勤服务人员。
1.2方法
1.2.1组织医护人员参加医德医风培训讲座医德是医院作风建设的根本,医务工作者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医德,才能讲究医术。每半月在全院举办一次医德医风讲座,要求所有医护人员参加。用医学大家恪身自持、责任以行的例子,鼓励医护人员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责任心。对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予以嘉奖和表彰,力争在全院营造崇尚医德的氛围。1.2.2鼓励医护人员接受再教育,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精湛的医术是医生诊疗到位,护士护理到位的基础。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医院整体实力的体现,也是患者对医院认可度最直接的标准。医学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医生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应积极申请到上级医院进修,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这样才能提高业务素质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1.2.3严格把控医疗安全质量,加强后勤人员工作效率当今中国医疗环境相对复杂,医疗事故对医院的影响相当大。严格把控医疗安全质量要求医生和护士在执行医疗操作的过程中精益求精,精确评估患者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在各项操作之前完善医疗文书,预知可能出现的后果。医疗护理安全也需要后勤人员的全力配合,在各种医疗器械的运送、病人转运、手续办理方面要提高效率,配合医疗工作迅速的周转,减少时间的延误。1.2.4院领导和科室主任应注重管理的艺术,科学定章,以身作则院领导是整个医院的核心,科室主任是整个科室的核心,管理是提高医院整体素质的关键[2]。规章制度的建立需要各级领导和职工代表的统筹和商议,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一旦规章制度确立,领导干部应以身作则,不能搞特殊化。
肺炎防控机制建设实践探讨
【摘要】探索建立驻地医疗队若干工作机制在援助武汉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以关于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党中央、国务院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总体部署为指引,宁夏第六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在武汉驻地快速建立科学、有效和健全的工作机制。科学、有效和健全的工作机制提高了驻地医疗队防控肺炎疫情的工作效率,在援助武汉肺炎疫情防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值得借鉴。
【关键词】驻地医疗队;肺炎;防控;工作机制;实践
2019年12月以来,病毒肺炎,简称“肺炎”(NovelCoronavirusPreumonia,NCP)[1]在湖北武汉暴发,2020年1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病毒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肺炎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人群普遍易感,并有聚集发病现象[2]。疫情发生后,按照国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关于组建医疗队援助湖北应对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函》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要求,宁夏回族自治区需派遣医护人员分批次自愿赴湖北参与肺炎患者救治工作。支援武汉的驻地医疗队,如何在短时间内提升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效率,提高患者救治率,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宁夏第六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在武汉驻地快速建立了系列工作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驻地医疗队在武汉抗击肺炎疫情中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
1宁夏第六批援助湖北医疗队人员架构
2020年2月21日,宁夏第六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从银川河东国际机场出发。医疗队来自全区6家医院共170名医护人员,其中领队1人,副领队兼联络员1人,队员168人。医疗队分为医疗一队和医疗二队,其中医疗一队临床医师29人、护士56人,医疗二队临床医师33人、护士50人。
2宁夏第六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救治任务
建设工程预算编制与控制建设探讨
1工程简介
某跨道路、铁路双线2车道跨线桥,桥梁全长684.915m。其主桥段长254m,宽度为27.5m(有人行道);引桥段长430.915m,宽度为23.5m。并包括桥梁范围内的道路、排水及照明工程。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因为建设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等相对复杂,为了保证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项目部为提高工程预算编制及有效控制工程的结算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
2预算编制程序制定及步骤
2.1工程预算编制方法的确定
在该工程施工前,广泛收集多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桥梁的勘察地质报告、工程设计图纸及说明、地形测量图及数据、调查工程周边环境、现场勘察、各类标准图集、工程组织情况、工程施工方案、各类取费标准、预算定额,材料预算价格及工程量计算规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数据的收集,确定了工程预算的编制方法。
2.2对整个工程实际情况做整体把握
智慧医院建设实践探讨
【摘要】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与数字治理时代的到来,智慧医院建设备受关注。济南市中心医院以人性化理念为切入点,分析了从患者、医护角度出发的人性化建设需求,结合医院实际,进行了人性化理念在智慧医院建设及运行方面的实践探索,取得一定成效。本文介绍了该院的具体实践与成效,总结了可供借鉴与参考的经验与启示。
1智慧医院建设人性化需求分析
1.1患者方需求
1.1.1患者服务内容多元化需求。近年来,虽然互联网医院、智慧医院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建成,但涉及到的线上诊疗业务一般仅为部分常见病、慢性病的在线复诊,服务内容仍较为单一,且现已建成的互联网诊疗业务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建而不用现象[6]。医院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搭建多元化的医疗服务内容,以满足患者的使用需求,提高患者使用率。
1.1.2患者使用便利感需求。对于患者而言,尤其是对数字健康素养较低的患者,在线上就医的实际操作方面会遭遇一定的问题。如若就医体验不好,很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再次使用。此外,交互界面设计使用的流畅度也会影响患者的使用便利感。医院在推广时需从患者角度测试系统,增加患者使用便利度。
1.1.3患者安全感需求。医疗数据的安全、规范传输使用是智慧医院建设的底线要求,必须保证整个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全部健康信息安全、伦理道德、隐私保护和法律约束问题得到指导性和原则性的规范。其中的监管风险、患者信息安全风险等都需要良好的医院制度、标准和规范来防范[7]。
民政档案信息化建设探讨
在档案工作的未来发展中,档案信息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这样一个信息化迅速发展的社会,民政档案工作也需顺应信息化大势,早日实现民政档案信息化。要做到这一点,民政部门就必须大力推进民政档案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全面提升民政档案管理水平,以便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对民政档案工作的需求,为民政工作提供优质的服务。
一、民政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民政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模糊。由于民政部门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认识模糊,许多民政部门的领导都没有认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为档案信息化对民政部门发展作用不大。如一些民政部门领导认为档案信息化管理不能直接给民政部门带来经济效益,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经费上不予以支持,使民政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而民政部门档案工作人员往往又身兼数职,承担着繁重的民政工作任务,不能专心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致使民政档案信息化建设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造成有的民政部门档案信息化建设无法有效推进。
(二)民政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章制度不健全。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需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保证,但现实工作中在这方面往往不尽如人意,有关制度不健全或者没有落实,使得档案信息化建设不能正常有序地运转。同时由于制度不健全,导致档案信息化各项工作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缺少必要的依据,在工作中容易主观行事,无法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
(三)民政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由于对民政档案信息化经费投入的不足,民政档案信息化管理软硬件设施还相对缺乏,使得民政档案信息化管理相对滞后,不能适应民政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而且,目前部分民政档案仍然是人工归档、管理,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上的使用、保护水平较低,使民政档案信息不能共享,查阅不方便。
(四)电子文件归档做的不够。一些民政部门对电子档案的认识有误区,因为电子文件修改、销毁具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所以他们在工作中往往更信赖纸质档案,因此,电子文件的归档并没有被广泛地重视起来,而且,有的民政部门每个民政工作人员所使用的计算机里面都有电子文件,但许多人都没有按规定及时归档,造成电子文件的散失。
国企反腐倡廉建设思路探讨
一、加强基础建设,切实增强反腐倡廉工作在建设和谐企业中的作用
一是强化反腐倡廉的物质基础作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保持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利润最大化,使职工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建设和谐企业意义重大。同时,要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清除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尤其要认真排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廉洁风险点,有针对性的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对人、财、物等方面的管理监督,确保风险可控,才能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为建设和谐企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强化反腐倡廉的社会基础作用,实现企业管理的公平,公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企改革的持续深入,人们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职工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等也越来越复杂。腐败现象必然会对职工群众利益带来损害,从而进一步加剧企业内部矛盾,如果任其发展,最终将必然导致企业破产。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就是通过查处腐败,维护职工群众利益,实现企业管理公平公正,减少企业内部矛盾,从而为建设和谐企业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三是强化反腐倡廉的群众基础作用,建立企业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将反腐倡廉与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结构调整、改革创新协同推进,不断建立健全与企业管理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着力解决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侵占或侵犯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严肃查处领导人员奢侈浪费、贪污、截留、冒领职工工资等腐败问题,坚决整治经营管理过程中以权谋私、里勾外连、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才能赢得职工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从而为建设和谐企业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加强机制建设,构建反腐倡廉工作在建设和谐企业中的防治体系
一是突出重点环节,促进企业的科学管理。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工程预结算、劳务分包、专业分包、物资设备采购等重点领域是极易产生不廉洁行为的地方,要加强对其进行监督管理,严查关键环节中贪污贿赂、权钱交易、内幕交易、利益输送等案件,要注重查办在重组改制、产权交易、资本运营和经营管理中隐匿、私分、侵占、转移、贱卖国有资产以及失职渎职造成企业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件,加强责任落实,维护企业稳定。二是加大权力约束,深化企业反腐力度。加大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是实现企业公平公正的有效途径。要针对企业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等“三重一大”事项建立相应的民主决策机制并严格执行。在选人用人方面,要建立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要健全对领导人员廉洁自律情况的有效监督制度,不断强化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效能;要以近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构查处的企业腐败案件为重点,加强警示教育,确保反腐倡廉工作持续深入推进。三是坚持制度创新,维护企业的良好秩序。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要求,建立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和反腐倡廉建设要求的新机制;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贯彻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建立科学的综合效益考核评价机制,针对考核评价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制定措施并抓好整改落实。
三、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为企业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转职能,强化监督管理。纪检监察部门要坚守责任担当,围绕企业中心充分发挥监督作用,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要加大议事协调机构取消或退出力度,坚决把不该管的工作交还主责部门,严格监督执纪问责,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二是转方式,推动业务提升。要创新思想理念,改进方式方法,进一步明确监督内容、途径和手段,把握新形势下的工作规律,提高监督的有效性。纪检监察人员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更高的标准加强基础工作,做到情况明、数字准、责任清、工作实、作风正。三是转作风,加强自身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纪检监察人员要带头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正人先正己,要从小事做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要严格按照中央纪委提出的“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的原则,加强对纪检监察队伍的管理、要求、教育和监督。总之,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只有充分清醒地认识到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断增强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信心,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精神努力工作,才能为企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