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管理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9 18:40: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建设管理制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投资建设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由区政府全部或部分投资的建设项目适用本办法。
第二条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工程招投标,监督工程实施,组织竣工验收;项目主管单位负责提出工程设计要求;区财政部门负责筹集资金,并根据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的工程进度按合同约定拨付工程款;区审计部门负责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审计;区监察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工程招投标进行行政行为监督。
第三条区政府投资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的土建项目或30万元以上(含30万元)的装饰装修项目由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到市建筑工程管理局办理各项手续;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50万元以下的土建项目和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30万元以下的装修项目由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区相关单位进行公开招投标并到市建筑工程管理局办理相关手续;10万元以下的土建和装饰装修项目由项目主管单位按规定办理项目发包手续,并到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承接项目的施工单位必须具有与该项目相应的资质。
第四条项目程序:
(一)工程项目一经确定,由项目主管单位会同区审计部门、区财政部门、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区监察部门按规定确定有资质的单位负责工程设计,出具设计方案并附施工图预算及工程量清单。
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影响分析
摘要: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例超过50%,因此发展农业经济十分重要。在新形势下,我国正在大力建设新农村,在此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与执行,从而推动农业经济长远、稳定发展。论述了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了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强化农村财务管理,促进农业经济有效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新形势;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农业;经济发展
在新形势的背景下,我国正在大力建设新农村,完善并实施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希望能够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是,从发展现状来看,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1]。由此可见,只有对现行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充分了解,才能作出相应的改进,实现农业经济长远、稳定发展。
1新形势下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1.1有利于处理农村财务管理问题。我国一些农村地区缺乏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导致制度不完善,出现财务管理工作者牟取私利的情况,形成了“无头账目”。部分工作人员通过自身的职权获取利益,通过不合法的行为,将农村原本的公有财产转变为自有财产,这样会直接影响农村财务管理的效率,不利于农业经济健康发展,阻碍农村的综合发展[2]。由此可见,完善和强化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是杜绝不合法行为的主要途径,是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的关键方式,也是新形势下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健康、长远发展的核心。1.2有利于提升农村资金利用率。强化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有利于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核心在于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这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从制度层面入手,改善农业资金的使用情况,从而提升财务信息的清晰度及透明度、农村资金状态以及优化财务关系,对农村资产管理效率提升起一定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村资金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3]。通过合理运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可以对农村财务管理进行充分、深入的分析,开展与各类同农村资产有关的活动,进而整体提高农村资产的使用效率以及管理质量。另外,可以对农村资金预算工作进行强化,进一步提高农村资金的运用效率,改善农村的财务现状,达到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的目标。
2新形势下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的确立方向
公共管理制度建设论文
内容提要: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建设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既要以和谐的理念设计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也要以和谐的行为实施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还要以和谐的绩效检验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
关键词:公共管理制度和谐理念和谐行为和谐绩效
和谐社会是一个理想社会,而我国正处于人均GDP1000-3000美元这样一个社会潜在危机风险较大的时期,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种种矛盾相互交织激荡,特别是利益格局的重构使社会处于一个较长时期的动态均衡之中,社会和谐显然面临着挑战。如何使社会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不致演变为社会冲突?最关键的是建设一套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来避免社会潜在风险的外在化。如何建设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
第一,以和谐的理念设计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公共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法律法规。所以,一个社会和谐与否,其最主要的体现是社会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即法律法规本身的和谐性。怎样做到法律法规的和谐?最根本的是要突破法律法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样一种传统思维定势,真正站在公共的立场上,以和谐的理念公正地设计作为公共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然而,我国现行的公共管理制度制定过程存在着明显的部门、行业、领域、阶层或利益集团垄断的现象,这导致了一些公共制度不能真正代表公共利益,造成了制度本身的不和谐。譬如,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的制定程序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起草,然后由立法机构或政府批准,故许多法律法规在设定之初就深深地打上了某些部门或利益主体的印记。国土地法中关于土地征用的条款就是典型的社会群体利益失衡的体现。在这一制度中,农民利益受到了严重伤害,近年来已造成了4000多万的失地而穷困的农民,而以极低的价格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商人或地方政府却将数倍于原有土地价格的土地增值利润攫为已有。面对失衡的制度,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为维护土地权益而采取拼斗自杀等过激的抗争表达方式。由此可见,制度设计理念的不和谐埋下了社会不同群体产生矛盾冲突的隐患。
如何以和谐的理念设计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呢?一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者要具有社会角色的超脱性。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人一定要能够代表公共利益,即制度的制定者要超脱于部门、行业、领域、阶层和社会利益群体之外,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设计制度。二是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原点要具有充分的理性。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出发点应当是社会的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阶层、群体、利益集团或一部分人(哪怕这一部分人代表了社会的相当多数)。当然,全体人民也不是指国家中的每一个人,而是指国家中的公民整体,这个整体代表了社会公正、正义的公民意志或公民理性,这种公民理性就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原点的充分理性。三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程序的公正性。即制度的制定应当有一套公正科学的过程和次序。这就是西方国家所说的程序法。我国也应当有程序法。制度设计的理念和原点正义需要制度论证程序的公正加以保证,否则,制度设计的结果可能与设计的初衷大相径庭。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投票悖论已经证明了程序在制度制定过程中的重要性。我国许多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出发点用心良苦,但由于未能遵循公正的程序,结果损害了社会相当部分人群的利益,造成了制度路径依赖的强大后遗症。譬如,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和区域封闭的多元户籍制度剥夺了公民的自由迁徙权,结果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的浪费和区域之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且如今仍然难以废除这个制度。这不能不说是制度设计程序不公的一个沉痛教训。因为如此一个事关人民基本权利的重大制度,竟然是在没有经过任何法定程序的情况下以政府命令形式颁布的。可以说,这个制度的出发点也是良好的,它是为了控制过度膨胀的人口,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就目前的公共管理制度而言,类似于户籍管理制度的各种国家、地方性的不和谐制度仍然大量存在。
第二,以和谐的行为实施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社会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主体是公共管理机构,即国家和政府。这表明,国家和政府不是暴力统治的工具,而应当是社会公民意志的体现,是国民授权的结果。因此,基于公民意志的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也该当是一个和谐的过程。但是,我国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行为在许多方面却很难体现这种和谐,官本民末的思想仍然主导着公共管理者的施政行为,从而致使许多制度的执行过程充满着官民对立。这种对立不仅仅表现在各种个案上,如湖南嘉禾折迁事件、广东的孙志刚事件等等。而且表现在普通百姓对政府行为的各种逆反心理。如近几年国企改革中所发生的多起群体性事件就是例证。各种迹象表明,我国这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行为还不是和谐的,这些不和谐不仅影响了制度的效率,而且从根本上制约了制度的公正性和可行性。
公共管理制度建设论文
内容提要: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建设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既要以和谐的理念设计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也要以和谐的行为实施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还要以和谐的绩效检验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
关键词:公共管理制度和谐理念和谐行为和谐绩效
和谐社会是一个理想社会,而我国正处于人均GDP1000-3000美元这样一个社会潜在危机风险较大的时期,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种种矛盾相互交织激荡,特别是利益格局的重构使社会处于一个较长时期的动态均衡之中,社会和谐显然面临着挑战。如何使社会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不致演变为社会冲突?最关键的是建设一套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来避免社会潜在风险的外在化。如何建设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
第一,以和谐的理念设计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公共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法律法规。所以,一个社会和谐与否,其最主要的体现是社会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即法律法规本身的和谐性。怎样做到法律法规的和谐?最根本的是要突破法律法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样一种传统思维定势,真正站在公共的立场上,以和谐的理念公正地设计作为公共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然而,我国现行的公共管理制度制定过程存在着明显的部门、行业、领域、阶层或利益集团垄断的现象,这导致了一些公共制度不能真正代表公共利益,造成了制度本身的不和谐。譬如,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的制定程序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起草,然后由立法机构或政府批准,故许多法律法规在设定之初就深深地打上了某些部门或利益主体的印记。国土地法中关于土地征用的条款就是典型的社会群体利益失衡的体现。在这一制度中,农民利益受到了严重伤害,近年来已造成了4000多万的失地而穷困的农民,而以极低的价格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商人或地方政府却将数倍于原有土地价格的土地增值利润攫为已有。面对失衡的制度,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为维护土地权益而采取拼斗自杀等过激的抗争表达方式。由此可见,制度设计理念的不和谐埋下了社会不同群体产生矛盾冲突的隐患。
如何以和谐的理念设计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呢?一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者要具有社会角色的超脱性。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人一定要能够代表公共利益,即制度的制定者要超脱于部门、行业、领域、阶层和社会利益群体之外,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设计制度。二是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原点要具有充分的理性。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出发点应当是社会的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阶层、群体、利益集团或一部分人(哪怕这一部分人代表了社会的相当多数)。当然,全体人民也不是指国家中的每一个人,而是指国家中的公民整体,这个整体代表了社会公正、正义的公民意志或公民理性,这种公民理性就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原点的充分理性。三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程序的公正性。即制度的制定应当有一套公正科学的过程和次序。这就是西方国家所说的程序法。我国也应当有程序法。制度设计的理念和原点正义需要制度论证程序的公正加以保证,否则,制度设计的结果可能与设计的初衷大相径庭。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投票悖论已经证明了程序在制度制定过程中的重要性。我国许多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出发点用心良苦,但由于未能遵循公正的程序,结果损害了社会相当部分人群的利益,造成了制度路径依赖的强大后遗症。譬如,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和区域封闭的多元户籍制度剥夺了公民的自由迁徙权,结果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的浪费和区域之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且如今仍然难以废除这个制度。这不能不说是制度设计程序不公的一个沉痛教训。因为如此一个事关人民基本权利的重大制度,竟然是在没有经过任何法定程序的情况下以政府命令形式颁布的。可以说,这个制度的出发点也是良好的,它是为了控制过度膨胀的人口,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就目前的公共管理制度而言,类似于户籍管理制度的各种国家、地方性的不和谐制度仍然大量存在。
第二,以和谐的行为实施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社会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主体是公共管理机构,即国家和政府。这表明,国家和政府不是暴力统治的工具,而应当是社会公民意志的体现,是国民授权的结果。因此,基于公民意志的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也该当是一个和谐的过程。但是,我国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行为在许多方面却很难体现这种和谐,官本民末的思想仍然主导着公共管理者的施政行为,从而致使许多制度的执行过程充满着官民对立。这种对立不仅仅表现在各种个案上,如湖南嘉禾折迁事件、广东的孙志刚事件等等。而且表现在普通百姓对政府行为的各种逆反心理。如近几年国企改革中所发生的多起群体性事件就是例证。各种迹象表明,我国这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行为还不是和谐的,这些不和谐不仅影响了制度的效率,而且从根本上制约了制度的公正性和可行性。
学生管理制度建设探析
一、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缺乏有效制度的危害
(一)缺乏了行为的依凭。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的危害,无论对于学生管理工作者而言,还是对学生来说,都会觉得无所适从。任何缺乏规章制度的组织都是混乱、涣散的组织。就好比没有红绿灯的路口,看似可以随意走,但实际上由于双方的抢行会让交通愈发混乱,反而造成了通行的不便。同样,缺乏制度,即没有统一一致的行为标准来约束,学生会觉得做好做坏一个样,做得好没人表扬,做得不好没人批评,这无形中打击了一心向上的学生,也伤害了遵守纪律、努力学习的学生,而纵容了错误的行为。(二)增加了管理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在管理过程中没有制度的规范,学生管理者处理事务将缺乏统一的标准,而办事的因人而异,学生难免会感到厚此薄彼。造成学生对于教师的信任感缺失,而这将损害教师的权威,对教师的个人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也对整体的校园氛围造成负面影响。(三)降低工作效率。学生管理工作者办事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自然会降低工作效率,甚至使管理工作呈现混乱局面,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二、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的意义
(一)制度可以将很多优秀的学生管理方法固定下。来制度使学校优秀的学生管理方法得以传承,再通过逐步地系统化完善,形成统一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生管理制度。比如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都是毕业就担任辅导员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经验明显不足,这时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中对工作流程、岗位职责、管理办法的明确规定就可以对他们起到充分的指导、引领的作用,使这些年轻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尽快融入自己的角色。而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辅导员转岗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即降低了个人因素对整体学生系统的工作的影响。(二)制度使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化。各种学生管理制度既规范了学生的行为,更规范了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行为。它们提供可遵循的行为准则。学校学生系统中各级各类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其自身的性格与能力上的差异使他们在处事方法与管理方式上都存在差异,这可能造成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不一致性,使学生管理出现波动。这时,应用制度管理,就可以有效避免这些差异与波动,使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具备一致性、可预测性和可复制性。(三)制度中的奖惩细则使学生管理具备公平性。古语云:民不患寡而患不均,道出了社会公平与公正的重要性。制度使学生管理工作者在管理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一碗水端平”,使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管理权力得以公开透明地运行,避开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与学生管理者自身的主观性、片面性、随意性,加强了对各项权利的控制与约束,从而使学生因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公正性感到信服,去自觉自愿地遵守学校的各项学生管理制度。(四)制度使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制度化让办事流程一目了然,制度使相关人员的责任分割清楚明晰,这样,各级各类的学生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职责理解得更加透彻和深入,减少了工作推诿的可能性,有利于工作的衔接和操作。同时,制度化的办事流程也为学生提供了便利条件。当学校的学生管理统一标准,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可预测,学校的各项工作就更容易开展,整体管理效率会大大提高,管理目标也就更容易实现。(五)制度使学生有了清晰的奋斗方向。比如学校的奖学金制度,学生具有统一的参考标准,这样,学生对自己的努力方向有了清晰的认识,而不是制度缺失或在评定条例上模糊其辞,让学生无所适从或是让管理者暗箱操作大行其事,以此来制约各种投机者。总之,制度的重要性毋庸多言,但有时制度也因过于刚性或是不够人性化而深为诟病。人性百态,每个个体对制度的解读都是不同的,但此时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就应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重,如果要切实考虑每个个体的利益,在诸多顾虑下就无法制订任何制度了。
三、进行制度建设的要点
(一)注重制度建设中的奖惩体系建设。制度的实施,与奖惩体系密不可分,甚或可以说奖惩体系是维持制度公平性与公正性的必要手段。比如学生迟到了,教师可以按照制度规定对其进行处罚,以儆效尤。因为如果不处罚的话,对违反制度的同学来说,既然犯错成本为零,那么下次再违反规定也没关系。但对于遵守制度的学生来说,看到触犯规定的同学并未受到处罚,内心感到不公,认为遵不遵守制度都一个样,既然如此,就没有遵守制度的必要了。所以必要的责罚也是一种教育形式,可以有效地保证制度贯彻执行。再比如,各级各类的奖学金制度就是对努力学习者的褒奖。因此,可以说制度与奖惩体系相辅相成,有效地维持了学校内部的公平与公正。(二)注重制度建设的实操性。因为制定制度的目的即在于执行该制度而不是制定完后束之高阁,那么一个制度必须可以在实际工作中被应用,否则即失去了制度的固有意义。但一个制度如果标准模糊,实操性差,也会让制度的作用大打折扣。比如,助学金制度中,如果这样规定:给予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一定助学补助。那么,“贫苦家庭”的界定与“一定补助”的多少都将给具体发放助学金的学生管理人员带来操作上的困难。因此,健全制度首要地要考虑制度在实际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不可用的制度、内容空泛的制度形同虚设。笼统、模糊的语言应尽量具体、明确。此外,为盲目追求制度的完整性,制度制定者直接从其它学校照搬照抄,这时有可能出现不适用的情况,比如北方院校的宿舍管理制度就和南方院校的宿舍管理制度大相径庭,这时如果不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而原样照搬的结果是很多细则用不上或不适用。借鉴其它学校的制度自然可以取长补短,但这时一定要结合本校实际做有针对性的修改,而不是直接原样照搬,因为可能出现无法在本校有效操作的情况。(三)注重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学校各级各类的各项学生管理制度则应自成系统,在建设过程中自上而下,先整体而后局部,既要考虑全局,又要考虑各个制度间的逻辑关系。比如,各系的学生管理制度不能与学校的发生冲突,而当制定助学金制度时,同时需要考虑制定配套的监督制度。(四)注重制度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将学生管理的行为形成体系,进而发挥出最优化的管理效能。因此,在制度建设中,思索制度执行的前瞻、规划、布置、实施、反馈五步骤,并按流程化、规范化、量化完成这五步骤,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制度建设。
企业架构管理制度建设探索
摘要:企业架构管理是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方式,对企业的制度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企业架构管理可以缩短企业制度建设的时间与成本。本文通过企业架构管理和企业制度建设的科学结合,从而进行管理上的探索。
关键词:企业架构;企业制度;战略;组织机构
制度问题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最基础的问题。要做好制度管理工作,并将其上升到管理体系与管理哲学的高度,就需要对制度与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组织职能、管控模式等管理要素的关系进行梳理与廓清。随着时代的发展,管理方法的不断更新,现有的制度搭建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型企业的业务需求,如何适应这些变化,使企业制度能够更加科学化的建立,是现代企业所面临急需解决的问题。企业架构管理是一种有动态管理过程的框架结构,架构治理测量常常表现为在共同的结构、要素、关系之上确定的各具特色的指导思想、总体规划、基本原则,通过对战略、组织、流程、IT的优化实现清晰的企业管理层次。架构治理真正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所确定的原则、规划能否在影响系统变化的各类决策中发挥作用,进而实现对系统演进的指导。
1企业架构的管理运营方式与定义
企业架构本身是从IT架构规划衍生而来,TOGAF也是由以前关注IT转到业务,不管怎样,企业的IT知识是管理工具范畴,它的存在必须有助于推动企业现在的运营。经营理念、战略规划、运营执行这三大块是企业管理的范畴,它们构成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框架。它是从企业的经营理念,逐渐落实到战略规划以及运营执行。企业都是按照自己的愿景来满足他人的需求。新的环境立法影响着许多国家的自然资源行业等,类似这些的驱动力会促使企业的理念改变,企业的使命、愿景、经营哲学又会决定企业的远期战略和当期的业务目标。通常目标会分解成多个短期的战术目的,它们由不同的组织、合作伙伴和供应商来共同完成。在执行目标的过程中,还需要通过事先定义的KPI来对其进行跟踪和监控。战略目标制定之后需要执行,具体采用哪种战略目标合适,需要依据企业自身所具备的业务能力来决定,随后日常运作的组织、流程、IT系统在业务能力的指导下运转,否则就会出现运营与战略脱节,各个业务环节缺乏统一协调等问题。这些战略运营执行管理包括组织和岗位职责、业务制度、流程标准、经营管理等等。要想实现高效、快速、便利的进行企业决策,就需要通过组织-业务-流程-IT这样的企业架构治理方式来实现。
2企业制度建设的原则
高校预决算管理制度建设思考
摘要:高等学校预算与决算是高校财务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和内容,科学严密和规范的预决算管理制度是高校规避风险,预防腐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保证,也是高校正常运转和实现较快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加强高校预算决算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尤为重要,应积极推进这方面的制度改革和建设。
关键词:高等院校;预算管理;决算管理
高等学校预算与决算是高校财务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和内容,科学严密和规范的预决算管理制度是高校规避风险,预防腐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保证,也是高校正常运转和实现较快发展的前提。因此,加强高校预算决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尤为重要,应积极推进这方面的制度改革和建设。
一、高校预算管理制度及相关问题
高校预算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规范财务行为,强化预算管理的职能,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实现科学配置办学资源。预算是高校根据本单位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并按规定程序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的年度综合性财务收支计划,预算的制定以学校的经济状况为依据,由收入和支出两部分构成。高校预算要严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其实施细则、《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及《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财务状况,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科学的分析,在综合各层级意见基础上制定。预算编制和审议权要科学划分。一般来说,应在各二级单位和职能部门预算初稿的基础上,由学校财务部门拟定具体的年度预算方案和预算调整方案,形成草案后提交校长办公会和学校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校长办公会审定和实施预算具体方案和预算调整方案。校党委常委会要研究确定学校预算编制的方针、指导思想和原则及总体方案。校法人代表对学校预算管理工作负主要责任,分管财务领导负直接领导责任。计划财务处和各业务主管部门是学校预算管理的执行和实施部门。计划财务处具体负责编制学校预算草案及预算调整草案,预算指标的分配,预算的执行和控制,编制学校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定期上上级主管部门和机构、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报告学校预算执行情况。高校预算编制必须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积极稳妥、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效益优先”的总原则。具体原则应当包括:第一、全面性原则。学校预算要体现综合预算的要求,所有应纳入学校预算管理的收支,必须全部纳入年度预算,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全面反映各项事业计划和任务的需要。第二,稳妥性原则。学校预算要坚持量入为出、确保收支平衡。收入预算要积极稳妥,支出预算要统筹兼顾。要优先保证基本支出,安排项目支出要量力而行,严格控制预算风险。第三,效益性原则。学校预算要协调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坚持勤俭办学,反对铺张浪费,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第四,重点性原则。学校预算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学校总体规划和长远发展,着力加强内涵建设,优先保证高校发展的重点工作需要。高校预算编制要循序科学的程序。计划财务处要根据省(自治区)财政厅和教育厅的预算编制政策和学校事业发展计划提出学校年度预算编制要求。经费归口管理部门根据业务工作开展情况申报预算。计划财务处汇总并提出学校总体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重大支出项目需经过可行性分析论证程序后申报预算。计划财务处对经费使用部门和归口管理部门申报预算初步审核之后上报校长审查,形成初步方案。学校要召开财经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讨论修订预算草案。党委常委会研究通过学校年度预算,并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预算安排情况。预算编制一般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收入预算一般包括:财政补助性收入,主要指学校从省(自治区)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包括财政教育拨款,财政科研拨款,财政其他拨款;事业收入,主要指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及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具体包括教育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主要指学校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主要指学校附属独立核算单位按有关规定上缴学校的收入;经营收入,主要指学校在教学、科研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其他收入,即上述范围以外的各项收入,包括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支出预算包括基本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两部分。基本支出预算包括:工资福利支出,主要指学校支付给在职教职工和长期聘用人员的各类劳动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各项津贴、奖金等),以及为上述人员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障费;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主要指学校对个人和家庭的无偿性补助支出;公用经费支出,主要指学校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项目支出预算是学校为完成特定的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预算之外编制的年度项目支出计划。编制项目支出预算要对备选项目进行分类、排序、可行性论证和效益分析,严格遴选。年度预算指标一经批复下达,就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各单位必须严格遵照执行,未经规定程序核准不得擅自调整。各单位须及时足额上缴各项收入,不能截留、挪用和拖欠。各单位须建立预算指标管理责任制度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审批制度,自觉遵守国家财经法纪,加强内部控制,严格按预算安排的内容、额度和进度执行。未经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擅自更改项目内容,突破预算额度。相关支出预算的执行也要符合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等有关规定。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如遇各种因素可以调整。预算调整是指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政策的变动,临时事项的发生和预算差异分析等原因,需要对后期的预算数据和支出范围及内容进行调整或增减,以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配置资源。追加的支出要有相应的收入来源,减少收入时要压缩相应的支出。审批程序同编制年度预算审批程序要一致。需要进行预算调整时,应将预算调整的原因、项目、数额、措施及有关说明报计划财务处。计划财务处审查后,对必须调整的项目要编制预算调整方案,按规定程序上报审批。未经批准,不得调整预算。预算监督是保证预算合法有效执行的重要环节。计划财务处要定期检查分析财务预算执行情况,上报分管校领导,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对学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监察和审计,计财处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学校预算收支项目、财经纪律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二、高校决算管理制度及相关问题
公路建设监督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公路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强公路建设监督管理,维护公路建设市场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公路建设的单位和人员必须遵守本办法。本办法所称公路建设是指公路、桥梁、隧道、立交、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和公路渡口的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的活动。
第三条交通部主管全国公路建设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公路建设监督管理。公路建设监督管理可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权限委托公路管理机构具体实施;公路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可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委托公路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具体实施。
第四条各级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必须依照法律、法规及本办法规定对公路建设实施监督管理。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接受各级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依法进行的公路建设监督检查,并给予支持与配合,不得拒绝或者阻碍。
第五条公路建设活动及各级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对公路建设监督管理工作接受社会监督。
政府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全面加强**市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规范项目建设决策和实施程序,避免重复建设,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提高投资效益,根据《**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部或部分利用**市财政资金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
第三条信息化建设项目是指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等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传输、业务处理及应用的信息网络系统,以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采集、存储及处理的信息资源开发系统,以及信息应用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集成系统等)项目的新建、续建和升级,不包括零星的软件或硬件添置。
第四条**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信息化办)负责本市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初审、监督管理、验收评审和后评价。
第五条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坚持统一操作平台、统一技术标准,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安全保密和适度超前的原则,防止盲目投资。
第六条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招标采购,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相关法律规定。
加强机关自身建设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政府机关自身建设,充分发挥领导和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实施规范化管理,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经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特制定如下管理制度。
一、学习与宣传制度
1、学习制度
学习形式:机关领导、干部要坚持学习,学习采取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个人自学每周不少于2小时,干部集中学习每月1次,由党委秘书和主管宣传口的领导负责组织,中心组每月集中学习一次,由党委书记负责组织。
学习内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政策,法律法规及相关的业务知识等等。
学习要求:一般干部读书笔记全年不少于2万字;中心组成员读书笔记全年不少于3万字。由党政办负责检查。全年分两次(6月底和年终)对机关干部的读书笔记及撰写情况进行检查,适时完成任务的每次奖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