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口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9 14:20: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建口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区建设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上海市中心城区人口集聚度高,土地资源紧张,上海市政府通过引导部分企业向郊区迁移,并在郊区进行新城的规划建设,发挥郊区新城对中心城区人口的疏导作用,逐步缓解中心城区人口、经济与土地之间的矛盾。新城的规划建设与人口迁移流动密切相关。上海市“十二五”7个新城规划中[1],近郊区嘉定新城规划人口50万;浦东临港新城规划人口83万;远郊区的松江、青浦、金山、奉贤南桥、崇明城桥5个新城规划人口315万。新城大都处于近郊和远郊,大型保障房社区建设作为新城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心城区人口及外来人口具有重要的疏导作用。另外,上海市产业结构实施“退二进三”战略,中心城区大量的制造业和工业企业外迁,促进了郊区经济的发展,也为郊区新城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新城建设尤其是大型保障房社区建设及基础生活设施的逐步完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有利于青年劳动力的流入,为郊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可见,保障房社区建设在郊区新城建设及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学界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社会学等领域,但大型保障房社区建设对区域人口尤其是对周边居民的影响研究中涉及较少,本文主要从人口学角度,以上海中心城区(核心区和边缘区)、近郊区和远郊区3个区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保障房社区建设对区域人口变动的影响。

二、保障房建设与人口郊区化

保障性住房,通常指提供给特定人群使用的、在政府统一规划统筹下建设,并限定建造标准和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的住房[2]。目前关于保障房的研究较多,但对保障房社区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根据上海市保障房社区规划建设的特点和社区内人口等特征,参考滕五晓等学者关于社区的定义[3],本文将保障房社区界定为主要由保障房规划建设所形成的一定范围内人们居住生活的共同体。人口郊区化是城市人口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是指人口从大城市中心区向郊区及其周边地区迁移扩散的过程。郊区保障房社区的合理规划建设,对于促进区域人口的合理分布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郊区经济发展对人口产生吸纳效应

区域经济差异是造成人口区域间流动的重要原因,与人口再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2000—2010年上海市各区县人口流量与各区县GDP水平、财政收入增加值基本是正相关的。以GDP为例,作为人口净流入地的闵行、宝山、嘉定、浦东(近郊区)以及金山、松江、青浦、奉贤、崇明(远郊区),其GDP增加值越高,人口流量越大,由图1可以看出,近郊和远郊的人口净流量远远超过了中心城核心区和边缘区。近郊区的浦东新区10年来人口增长最为迅速,净流入量达到了185.7万人,GDP更是达到了4001.39亿元,其财政收入增长也最为明显,2010年浦东区财政收入达到了425.4亿元,较2000年增长了360.87亿元,增长了5.6倍。可见,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对人口流动方向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导致远郊区不同城镇间人口增长幅度不同,这对保障房选址及规划建设也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图22000—2009年各区县常住人口与住房增幅对照说明:数据资料来源于2001—2010年《上海市统计年鉴》人口变动及住房资料。

查看全文

人口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讲话

一、建设人口文化前景广阔

首先,发展人口文化恰逢良机。一方面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为人口文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猛增,为发展人口文化提供了契机。

第二,建设人口文化是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需要。基层文化产品匮乏且良莠不齐,人口文化理应走上前台,占领基层文化阵地,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引导广大育龄群众树立正确的婚育观念。

第三,建设人口文化是新形势下计生工作发展的需要。计划生育政策是刚性的,人口文化建设是一个柔化的工作措施,可使行政工作更具有人性化色彩,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和谐计生做出贡献。

第四,建设人口文化是创新工作方法的需要。新的形势下,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方式方法要创新,内容和模式要创新,这个创新需要有一个好的载体,人口文化建设为其提供了一个好的机缘和载体。

第五,建设人口文化是提升计生宣传教育水平的需要。一方面实现了计生宣传教育跟大众文化的对接。另一方面建设人口文化,对计生宣传教育工作是一个很好的延伸和发展,拓宽了计生宣教工作领域并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查看全文

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计划

“*”是转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为全面加强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建立适应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需要的信息化支撑体系,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方式的转变,提高整体工作水平,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纲要》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成效与问题

“*”期间,河南省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省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努力工作,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现代化管理与服务体系,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

一是建成了人口和计划生育专网。建成了省到省辖市,市到县(市、区)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广域网,所有乡镇(办事处)建立了WIS系统,省市两级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大部分县(市、区)实现了上述目标。

二是促进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通过建立和应用育龄妇女信息系统,既起到指导工作和服务群众的作用,又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通过将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用于平时专题调研和年度目标考核,简化了工作程序,增强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提高了办公效率和决策质量。全省计划生育系统信息专网的建成,使省、市、县级之间的通讯更加快捷便利。上级的重要文件和工作安排,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传输,为各级超前安排工作争得了主动权。各级计生工作人员逐步摆脱了传统的工作方式,政务信息、业务信息和统计信息等基本实现网络传输。随着“三网一库”的建立,各级计生部门用于决策的信息日益丰富,各级领导的决策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利用信息资源指导工作的作用日益增强。

查看全文

中国封建社会的人口问题

只要粗略地检阅一下中国封建社会的人口记载这些记载是历代封建政府的统计数字,很不精确;各朝疆域不同,各时期的人口数字也不全可比。但借它们来说明各个历史时期人口变化的大致趋势还是可以的。),就会发现三个明显的现象:

.第一,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从第一次有正式全国人口记录的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开始,到鸦片战争爆发的1840年,1839年间,全国人口从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增到四亿一千二百八十余万,净增三亿五千三百二十余万,平均每年仅递增0.1%。这就是一般说的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特点的高—高—低类型的人口再生产。

.第二,人口的变化不是平稳的,而是具有周期性大起大落的特点。大体上说,一个历时较久而又比较强大的王朝(如两汉、唐、两宋、明、清等)的初期,人口增长迅速,大约到中期达到高峰,而后停滞,到新旧王朝交替时期则急剧下降。

.第三,就整个封建时期看,人口的增长往往经过一段较长的停滞时期后在短期内迅速增长,而后又停滞下来,即呈现为台阶式的“跃迁”。战国中期的人口大约为二千五百万到三千万,这是第一级台阶;从汉到唐,人口似乎没有超过六七千万,这是第二级台阶;从北宋后期起,人口大约增长到一亿左右,这是第三级台阶;从清代乾隆初年开始,短短100年间人口即从一亿多猛增到四亿,随后又陷于发展迟缓的状态,这是第四级台阶。

.上述三个现象中,第一个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所共有的,第二和第三个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独有的。

.“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92页。)上述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正是封建生产方式的人口规律的作用在中国的具体表现。而封建社会的人口规律归根到底主要是由封建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或基本经济规律所决定和制约的。

查看全文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建议

为了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根据国务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省人大《山西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若干规定》等有关规定和精神,逐步建立我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工作机制,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基本原则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以国家、省、临汾市有关政策、法规、规定为依据,按照“党政领导、部门指导、属地管理、单位负责、综合治理、优质服务”的要求,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政府统一领导与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的原则

各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把辖区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和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建立健全有关部门的分工协作机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发挥各自的管理优势,认真履行职责,共同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二)条块结合、共同管理的原则

查看全文

封建社会人口问题研究论文

只要粗略地检阅一下中国封建社会的人口记载这些记载是历代封建政府的统计数字,很不精确;各朝疆域不同,各时期的人口数字也不全可比。但借它们来说明各个历史时期人口变化的大致趋势还是可以的。),就会发现三个明显的现象:

第一,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从第一次有正式全国人口记录的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开始,到鸦片战争爆发的1840年,1839年间,全国人口从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增到四亿一千二百八十余万,净增三亿五千三百二十余万,平均每年仅递增01%。这就是一般说的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特点的高—高—低类型的人口再生产。

第二,人口的变化不是平稳的,而是具有周期性大起大落的特点。大体上说,一个历时较久而又比较强大的王朝(如两汉、唐、两宋、明、清等)的初期,人口增长迅速,大约到中期达到高峰,而后停滞,到新旧王朝交替时期则急剧下降。

第三,就整个封建时期看,人口的增长往往经过一段较长的停滞时期后在短期内迅速增长,而后又停滞下来,即呈现为台阶式的“跃迁”。战国中期的人口大约为二千五百万到三千万,这是第一级台阶;从汉到唐,人口似乎没有超过六七千万,这是第二级台阶;从北宋后期起,人口大约增长到一亿左右,这是第三级台阶;从清代乾隆初年开始,短短100年间人口即从一亿多猛增到四亿,随后又陷于发展迟缓的状态,这是第四级台阶。

上述三个现象中,第一个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所共有的,第二和第三个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独有的。

“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92页。)上述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正是封建生产方式的人口规律的作用在中国的具体表现。而封建社会的人口规律归根到底主要是由封建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或基本经济规律所决定和制约的。

查看全文

试论中国封建社会人口问题

封建社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很低的。拿我国来说,从第一次有正式全国人口记录的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开始,到鸦片战争爆发的1840年,1839年间,全国人口从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增到四亿一千二百八十余万,净增三亿五千三百二十余万,每年仅递增0.1%。鸦片战争后,人口增长也很缓慢,从1840年到1949年的110年间,全国人口从四亿一千二百余万增到五亿四千余万,净增约一亿三千万,年平均增长率约为0.26%(这里和后文列举的旧中国各个时期的人口数字,都不精确,也不全可比。但借它们来说明各个历史时期人口变化的大致趋势还是可以的。)。这就是一般说的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特点(的高—高—低类型的人口再生产。

然而,我国封建社会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只是总括而言。如果画一条封建社会人口变化的曲线,就立刻可以看出它并不是平滑地缓慢上升,而是具有在一段时期内大起大落和在整个封建时期内作台阶式“跃迁”这样两个特点。大体上说,一个历时较久而又比较强大的封建王朝(如两汉、唐、两宋、明、清等)的初期,人口增长十分迅速,大约到中期达到高峰,而后停滞,到新旧王朝交替时期则急剧下降,人口的变化呈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另一方面,整个封建时期人口的增长则呈现为台阶式的跃迁。战国中期的人口可能大约为二千五百万到三千万,这是第一级台阶;从汉到唐,人口似乎没有超过六千万,这是第二级台阶;从北宋后期起,人口大约增长到一亿左右,这是第三级台阶;从清代乾隆初年开始,短短100年的时间里人口即从一亿多猛增到四亿,随后又陷于发展迟缓的状态,这是第四级台阶。如果把解放后30年间全国人口从五亿四千余万激增到九亿七千多万,也就是几乎增长一倍的情况也算进去,可以说我国人口已经跃迁到第五级台阶了。

在分析中国历史上人口消长的原因时,人们常常指出生产的发展与破坏、灾荒、战乱、医药卫生条件差、传统的多子孙思想与早婚等等,这都不错,然而似乎都还没有接触到问题的根本。人类自身的增殖或再生产虽是自然现象,但主要是社会问题。一方面,劳动人口是社会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比例及结合形式,决定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特点和趋向,而劳动者的消费水平也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所处的社会制度所决定;另一方面,剥削阶级和他们用以行使统治权力的官吏、军队等人口,以及为剥削阶级服务的人口及寄生人口等的数量及消费水平,也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这样,人口的发展或再生产一方面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内容,一方面又主要由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和制约。因此,讨论人口问题,不能不从现象进一步探究它的终极的、经济的原因。“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92页。),它大致包括四个方面:(一)人口再生产的规律;(二)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被利用的问题;(三)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在各地区与各部门的分布(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等);(四)不同阶级的特殊人口问题及其相互作用。而这些方面归根到底主要是由既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或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所决定和制约的。

人口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它不仅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决定和制约,而且也对社会的发展,首先是生产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那么,中国封建社会的人口规律是什么?它怎样受封建生产方式的决定和制约,怎样随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变化?它对封建社会的发展起着什么作用,这种作用在封建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又有什么不同呢?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这时,我国的封建社会业已经历了一段时期,它的发展道路与基本特点,已经开始比较清楚地显现出来,人口问题也是这样。我们的探讨,就从汉代开始。

查看全文

人口计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讲话

一、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努力营造人口计生系统风清气正的好气象

第一,肯定成绩。近年来,全省人口计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优异成绩,发生了可喜变化。省人口计生委连续3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河南省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优秀单位”、“省精神文明单位”、“省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等。省纠风办组织的行风评议中,人口计生部门排名从20*年的第29位,上升到20*年的第5位。20*年度行风评议有16个省辖市人口计生委、130个县市区人口计生委排名在当地前10位。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人口计生部门的看法明显好转,省人口计生委连续三年在全国人口计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会议上介绍经验。

第二,提高认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我们一定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从国家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高度,从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对人口计生系统而言,党风廉政建设,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保证,是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务必高度重视,真正作为一件大事,切实把这项重要工作坚定不移地抓好,持之以恒地抓实,毫不放松地抓出成效。

第三,强化措施。全省人口计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做到“八个完善”:一要完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规范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二要完善述职述廉制度,自觉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三要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发挥监督作用;四要完善民主集中制,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五要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六要完善廉政谈话制度,使廉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七要完善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把责任落实到位;八要完善监督制度,建立纠建并举的惩防体系。

第四,落实责任。一把手要亲自抓,亲自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亲自解决涉及党风廉政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亲自听取班子成员执行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报告,亲自过问并大力支持对违反责任制行为实施的责任追究,当好责任人,落实好责任制,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要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单位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体工作的重要内容,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制订明确具体的责任目标,将目标分解到科室、落实到人。坚持做到跟踪督查,科学评估,奖惩兑现。

二、深入开展“讲正气、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全面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水平

查看全文

人口文化建设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1、以计生中心为龙头,建成一支高质量、高品味的人口文化大院。

2、以镇区繁华街道为基地,建成温馨趣味富有计生知识的婚育文化一条街。

3、镇计生中心建成一流的世代服务阵地。

4、村(居)世代服务室全履盖,有标准的能提供给农民群众学习宣传培训的人口分校。

5、村(居)应建成常年性、标准性的人口计生宣传栏(生育文化宣传栏),人口文化图书角(计生科技等图书100册以上)。人口文化中心户(新农村文化书屋)10个以上。

查看全文

住建局人口与计划生育要点

人口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2012年我局系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继续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为指导,以新修改的《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和《安徽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实施办法》为依据,坚持“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工作思路,着重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确保住建局系统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目标任务的完成。

一、坚持基本国策,注重宣传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大力宣传城镇计划生育管理新机制,加强新《条例》的解释和政策的正面宣传工作;积极倡导婚育新风和关爱女童工程。

二、依法规范管理,确保系统低生育水平稳定

各单位要依据责任状要求,认真摸清人口底数,按时上报信息报告单和参加例会,做好本单位育龄妇女孕前型管理服务工作,引导育龄妇女在知情选择避孕措施的前提下,提高长效节育措施的落实;确保整个住建系统低生育水平的持续稳定。

三、发挥行业管理职能,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综合治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