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9 13:58: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监控机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育局监控机制的推广方案
机关各科室和各学校要切实加强领导,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是一项事关反腐倡廉建设全局的重要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要根据本办法的要求,抓紧制定实施方法,提出具体的工作推进方法。要落实工作责任,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要明确工作机构,具体负责工作的推进和落实,积极探索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并注意总结胜利经验。对应付工作、走过场的要在全局进行通报并责令重新整改。
为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根据《市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提高行政效能,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我局行政权力监控机制建设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及基本原则
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一项创新性工作,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是对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深化。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促进行政权力规范运行和正确行使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监督为手段,着力建设覆盖行政权力运行全过程的完整监控链条,逐步形成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
一要坚持依法实施原则,行政权力运行监控工作推进过程中。严格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二要坚持注重预防原则,遵循和掌握行政权力运行规律,着眼于关口前移,积极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三要坚持公开透明原则,把公开透明作为行政权力运行的基本准则,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四要坚持务求实效原则,规范行使行政权力,着力提高行政效能。
二、适用范围及目标任务
财政局监控机制建设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的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县财政局惩防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提高行政效能,现就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县财政局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深化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的认识
县财政局被确定为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试点以来,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全面开展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并下发了《实施方案》。全局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深化对开展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的认识,充分看到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是县委、县政府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新体制机制的重大举措;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推进我县反腐倡廉建设的重大创新;是关心和爱护干部,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的内在要求;是提高行政效能,服务人民群众,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各股室、单位要把开展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作为加强财政管理、规范财政资金分配,推进依法理财、推进依法行为能力的有利契机、更加积极主动的做好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工作。
二、进一步明确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的目标任务
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的目标任务主要是建立“三项机制”。
一是建立事前的行政权力廉政风险评估防范机制。廉政风险评估防范机制,是指科学分析、识别、评估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腐败问题,在行政权力运行之前,有针对性的提出预警防范措施的机制。全面查找各类行政权力和权力运行不同环节中存在的廉政风险,进行科学的识别和评估。针对查找出的廉政风险,强化监管措施,提高廉政风险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工作总结
按照市委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工作的要求部署,我局积极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工作,较好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
一、提高认识,制定方案
我局召开了领导班子会议和全局干部职工会议,认真学习了市纪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深化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使全局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开展此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和必要性。并结合单位实际制定了《市民政局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推进措施、责任人及完成时间节点。成立了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坚持把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工作与业务工作一起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
二、全面梳理清权确权
一是依法依规清理审核。按照行政职权法定的原则,采取部门全面梳理,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局务会确认把关的方式,对我局所拥有的行政权力,进行全面清理规范,彻底摸清行政权力底数。二是修订完善编制职权目录。对审核后确认的行政权力,进行分类登记,编制职权目录,对我单位所行使的行政权力进行了明确和规范。三是核定流程图。对每一项行政权力依照运行程序绘制流程图,注明条件、承办岗位、办理时限、投诉举报途径和方式等内容,统一了工作标准,避免权力行使的随意性。四是查找廉政风险点。采取内部单位“自查自找”和“互查会诊”相结合的办法,全面查找岗位行使职权的风险点,并确定A、B、C三级,针对28项工作共查找出65个风险点,制定防范措施65条,并编制了“廉政风险等级目录”。
三、优化权力结构配置
农产品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研究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成因及影响
互联网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基础和载体,自其诞生之日起,便表现出强进的发展势头。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应用的日趋丰富,新的应用和传播形态不断涌现,网络新闻、BBS、博客、微博、即时通讯、社交网络等网络媒介相互交织,互相借力,构成了一个多元立体的舆论传播路径,极大地拓展了网络舆情的传播空间,多元化的舆情传播格局大大增加了舆情监测和把控的难度[18]。同时,新媒体迅速向经济、文化等多领域渗透,成为热点事件曝光的主要平台和舆论的独立源头,影响力不断增强。特别是自媒体和社交媒体,大大增强了新媒体的舆论传播功能。有调查显示,微博已成为食品安全等负面舆情曝光的主要源头和重要传播渠道。2012年上半年,浙江“杨梅膨大剂”等近10件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传闻就是通过微博第一时间曝料的[5]。网民是网络舆情传播的主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超出2011年世界平均水平的30.2%,我国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19-20]。在网民数量迅速攀升的同时,一方面,网民上网的娱乐化追求倾向明显降低,网络议题从日常生活琐事转向社会公共事件[21],涉及一日三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自然成为网民最为关注的公共话题;另一方面,网民应用互联网的角色也逐渐从信息获取者向信息制造者转变,大众麦克风时代催生了一个巨大的“网民压力集团”,政府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的一言一行都会被高倍放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舆论讨伐。除普通网民外,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也日益不容忽视[22]。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安全、有保障,但一些深层次制约因素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生产主体素质不高,部分生产经营者故意违法现象屡禁不止,违法手段花样翻新,传统的农兽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尚未杜绝,新的违法添加等风险隐患又不断出现,给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检测工作等带来很大挑战[23],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体系尚不完善,基层监管力量薄弱,这些都决定了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处于多发期,安全消费矛盾凸显。从“镉大米”、“药袋苹果”、“有机食品风波”等热点舆情来看,无论是产品、生产过程还是政府监管行为,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触发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具有极高的社会关注度,成为近年来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然而在网络媒体发挥舆论传播和监督功能的同时,其自身道德失范现象也层出不穷。有些媒体片面追求时效,为抢占先机不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讹传讹,造成谣言传播;有些媒体为吸引眼球,断章取义,动辄冠以“致癌”、“剧毒”等字眼加以报道,加剧公众恐慌;还有些媒体为提高关注度,夸大负面新闻,把个别现象扩大化、典型化、普遍化,扩大事态影响,甚至冲击整个产业[24-25]。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为不实舆情,极大地增加了政府部门回应网络舆情的负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期望越来越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零容忍的态度愈加强烈。但客观上任何食品都没有“零风险”,由于官方风险交流机制不健全,消费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也比较薄弱,消费者在媒体的推波助澜或误导下,容易以偏概全,产生认识误区,难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形成客观认识,消费心理敏感而脆弱,任何农产品质量安全负面信息都极易引发非理性的共鸣。“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尽管国家对乳制品的监管和抽查力度空前,但国内乳制品消费信心还是一蹶不振。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控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随着网络舆情与现实社会的互动日益加深,网络舆论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适应的政府干预机制也应运而生。近年来,在应对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危机实践中,网络舆情监控管理工作已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尝试,但与新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网络舆情日益上升的关注度和影响力,特别是个别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放大炒作对产业和消费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早在2008年,农业部办公厅就下发了《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积极应对互联网等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收集、评价和处置工作”。201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办法(试行)》提出“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舆情收集和分析”。2011年,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食品安全舆情处置指导意见(试行)》,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制度,主动、密切监测舆情”,从国家层面对舆情监测提出了制度性要求。2012年,《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再次提出“着力强化舆情监测,抓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与预警信息平台,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定期调度、分析和综合研判制度”,将强化舆情监测作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制度性安排。为落实舆情监测工作的制度安排,支撑实际工作中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置与应对,近年来,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陆续启动了舆情监测工作。部级层面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向常态发展,一是指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测、收集、整理,确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快报(日报)制度,并深化舆情总结分析,编制舆情跟踪和重点舆情专题分析报告,帮助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读网,为舆情响应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二是依托新组建的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强化了专家组对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职责,针对重大舆情不定期组织会商分析,为应急处置提供了有力的决策参考;三是安排专门经费开展网络舆情监测体制机制研究工作。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纷纷将舆情监测纳入监管工作内容,如江西省成立了舆情监测小组,设置了舆情监测信息员,建立了舆情报告制度,编印舆情简报,及时上报领导和有关部门参阅[26];重庆市组建了舆情信息监测专家团队,并建立了舆情信息收集整理、跟踪巡查和干预制度;上海市在舆情监测及处置机制、信息员队伍建设和畅通舆情沟通渠道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此外,部分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建立了舆情监测和报告制度。随着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重视程度的上升和应急处置经验的积累,近年来网络舆情应对的时效性和有效性都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在实践中渐显成熟。“激素黄瓜”、“香蕉乙烯利”、“茶叶农残超标”等一系列不实网络舆情发生后,农业部门立即组织专家进行科学解释,借助权威媒体澄清事实,采取网络访谈、深度报道等多种形式正面引导舆论,有效阻断了谣言传播,有力保护了农民和产业利益。“药袋苹果”等安全隐患一经报道,有关部门迅速展开调查,界定了个案性质,防止了媒体扩大炒作,最大限度减少了产业损失。“河南瘦肉精”等安全问题被媒体曝光后,得到高度重视,迅速组织排查和督导工作,尽快查清事实,公布真相,回应社会关切,并依法开展责任追究,树立了政府部门的正面形象。虽然各级农业部门对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有关舆情监测的制度要求仅在相关的文件和办法里有所提及,没有针对舆情监测系统化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舆情监控工作还处于“各自为战”的阶段,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同时,由于开展舆情监控工作的时间较短,目前尚缺乏集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反馈于一体的运作机制,农业部门内部的共享机制、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对接机制、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机制等也尚未形成,有些地方舆情监控工作往往是仓促应急,就事论事,多以经验性行为为主,舆情监控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网络舆情的特点、规律和应对环境都有别于传统舆情,相对于网络舆情短时间内的快速蓬勃发展,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情的方法和手段调整略显滞后,难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一是监测手段不适应,传统人工监测的信息获取手段已无法满足对海量信息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二是分析方法不适应,对舆情信息的汇总、舆情周期的判别、舆情走势的预测和重要舆情的预警缺少必要的技术手段支撑。三是应对方式不适应,固守传统媒体、忽视网络阵地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对新媒体和新型舆论平台的运用较为有限,多数部门不善于适应网络环境、运用网络语言、与新闻媒体见面、与网民对话,缺乏应对舆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舆情发生时,难以及时缓解舆论压力,化解矛盾[27]。目前农业系统普遍没有专门机构和专业团队研究并开展网络舆情应对,特别是地方农业部门,监控力量薄弱,没有确定的机构和人员编制,现有的网络舆情人员大多是兼职,并且缺乏系统培训,缺少监控方面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网络评论员,再加上管理薄弱,现有的人员力量难以支撑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响应工作,更难以保证舆情应对效果。同时,由于缺少资金支持,舆情监测硬件设备投入不足,软件设施开发和购置也受到限制,有人员没设备、有设备没监测手段的现象比较突出。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控管理的对策建议
欧盟、美国等发达地区和国家非常重视食品安全信息与舆情应对工作。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28]为有效开展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和危机应对,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和部门,制定了风险交流战略,还研发了有效的数据收集系统,实时监测媒体和网络关于风险交流的报道,并结合信息监测结果调整监管措施。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29]成立了新闻办公室负责与媒体的沟通工作,新闻办公室可以提供新闻简报、专题公告、采访等服务,这些都有利于媒体获得多元和准确适用的风险信息,从而保证主流媒体报道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也为公众获取食品安全信息提供了权威的渠道。我国是农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作为民生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进一步加强对其监测管理已势在必行,应从健全监测制度、完善引导机制、强化人员队伍、提升支撑能力、加大保障力度等方面入手,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各级农业部门应增强应对网络舆情的危机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舆情监控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舆情苗头早关注,舆情影响早研判,舆情响应早介入,舆情态势早控制。尽快在部省地县农业主管部门设置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构,明确人员和职责,建立上下连通的舆情监测工作网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分兵把守,严密监测舆情动向。加强各级舆情监测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建立舆情信息通报制度和联动机制,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做好调查核实,确保敏感舆情及时响应。借助政府部门的行政资源和科研事业单位、质检中心的专业技术优势,组建由政府官员、权威专家、业界和媒体人士共同组成的舆情咨询专家组,建立舆情会商制度,为舆情研判和响应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撑。制定舆情应对工作预案,确立舆情监测、研判、预警、响应各环节的工作职责,明确舆情处置流程,定期开展舆情处置演练,提高舆情应对实战水平。我国互联网是“先发展、后规范”,技术先行而管理滞后,良好的网络舆情生态环境无法仅仅依靠行业和网民的自律实现,加强政府引导至关重要[30]。第一,要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舆情危机发生时,力争第一时间回应,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把牢话语权,掌控主导权,增强权威性。第二,要拓展舆论引导阵地,由传统媒体向权威网站、互联网新闻、博客、微博等新媒体阵地迁移,建立与网络平台相适应的舆论引导机制,提升影响力。第三,要强化新闻宣传工作,广泛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加大正面宣传报道力度,增强正面形象,树立正面典型,营造良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论氛围。第四,要加强消费安全教育,利用多元的信息传播媒介,采取贴近网民生活和阅读习惯的形式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常识宣传教育,积极与公众沟通,提升消费信心,压缩虚假信息传播空间。第五,要完善与新闻媒体的对接机制,建立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积极配合媒体调查采访,主动向媒体提供正面新闻素材,与谣言赛跑,在信息传递中赢得主动,因势利导地做好网络舆情的沟通和引导。网络舆情监控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既有综合性,又有技术性,打牢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舆情监控的基础,必须加快打造一支专业舆情监控人员队伍。设置网络舆情信息员岗位,选择具有一定业务能力并熟悉互联网技能的人担任信息员,加强有关舆情理论、舆论引导、舆情处置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增强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对网络舆情的研判能力、对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的掌控能力和对网络舆情的预见和防范能力,提升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提高网络舆情监测管理水平。同时,积极培养一批坚持正确导向、熟悉网络语言、了解网络传播技术和传播技巧的网络“意见领袖”[31],坚持客观评述,发挥网络把关人的作用,净化网络舆论空间,实现与网民的互信和互动。网络舆情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统计学、逻辑学、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要深化对网络舆情的科学认识,增强对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和监测应对机制的把握,必须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特性系统全面开展研究。应尽早做好项目规划,指定相关研究机构有机地将政府在舆情监控管理层面的战略需求与网络舆情关键技术结合起来,加强对监测工作中急需解决的舆情信息海量监测、信息文本深度挖掘、跨媒体多通道关联分析、舆情走势预测与调控、舆情安全指标评估等问题开展研究,形成整体突破,为政府部门增强网络舆情掌控能力提供支撑。同时,应充分发掘已有网络舆情的价值和作用,针对鲜活的实际案例,开展回顾性和总结性的研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案例库,为理论和方法研究提供实证参考。必要的财政支持是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工作的物质保障。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的应对任务也会越来越重,必须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才能保证舆情监测和应对工作的有效开展。一方面,要加快落实人员和工作运转经费,稳定工作队伍,改善工作条件,保证制度、人员和设施设备到位。另一方面,要加大计算机软件系统等技术方面的投入,加大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提升电子政务水平,提高舆情监测管理效率。
科技监控机制的建设与实践
本文作者:俞浩姚文均工作单位:安徽科技学院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培养具备一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的30%。2009年安徽科技学院以优异成绩获批为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建设目标是通过五年的建设、培育和凝练,真正在同类高校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要想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点就是要强化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管理。因此,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该校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以下笔者结合学校的具体做法,阐述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经验。
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1,2],以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思路为依托,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自身实际和办学特点,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构建起切合学校实际、运行良好、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把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各部门的活动与职能合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明确,职责、权限清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组成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由监控目标、监控措施、信息系统和组织保障四部分组成。
(一)监控目标监控目标主要由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构成,是教学过程中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目标的集合,既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起点,又是最终目标。
(二)监控措施监控措施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主体,由教学监控机制、教学评估机制、教学激励机制和教学效果分析四部分构成。1、教学监控机制。教学监控机制主要包括教学前监控、教学过程监控和教学后监控。教学前监控以青年教师培训、开课计划审核、教学执行计划的制定和期初教学检查为重点;教学过程监控包括各类人员随堂听课、教风学风督察、期中教学检查、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教学督导员信息反馈、学生教学信息员信息反馈、实践教学环节过程管理、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等;教学后监控主要以考试环节管理、期末教学检查、试卷及毕业论文(设计)专项检查、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为重点。教学监控机制的良好运行,保证了多途径、全方位对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监控,并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来源。2、教学评估机制。教学评估机制是学校衡量教学工作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估机制主要由专业建设评估、课程建设评估、教研室工作评估、实验室工作评估和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估构成。评估机制的实施对于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提升专业建设的水平,凝练、强化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教学激励机制。教学激励机制包括教学优秀奖评选、教育教学研究与教材建设立项、教学成果奖评选、教学单项奖评选、教学名师评选及教学工作奖惩等。教学激励机制的实施,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调动了其参与教学及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4、教学效果分析。教学效果分析主要由毕业生课程质量满意率调查、教学质量指标分析、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分析、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组成。通过教学效果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依据。
内部审计质量瓶颈及监控机制优化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内审审计质量的内涵和提升的意义,分析了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多面临的质量瓶颈,最后从内部审计独立性、质量控制过程、评估机制和人员管理四方面提出了监控机制优化的途径。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内部审计;质量瓶颈
一、引言
在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向发生了改变,从经济增速、经济结构、发展方式到发展动力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重大考验,内部审计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内容。新常态下,企业内部审计也需要优化转型,更重要地是对质量的提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的内部审计还面临着诸多质量瓶颈,需要采取相关措施进行优化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二、内部审计质量概述
内部审计质量是指内部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以及审计结果的质量好坏。内部审计质量不仅包括审计人员和审计过程的质量,而且包括审计结果的质量。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是对内部审计各个方面质量的评价,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有利于企业审计行为的规范和审计目标的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保证企业内部正常运行、管理有效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同时,内部审计质量提升了,才能说明内部审计行为比较规范,审计过程符合相关的制度规定。另一方面,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提升了,才能解决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在财务、运营等方面的风险,帮助企业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农牧局监控机制运行建设工作方案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实施范围和工作目标,主要任务,方法步骤进行阐述。其中,主要内容包括:总体要求,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基本原则,坚持依法实施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做好行政权力的梳理、公开、透明和监控;实施范围,全局所有单位;工作目标,经过努力,初步建立起行政权力廉政风险评估防范机制、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化和公开透明机制、行政权力运行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主要任务,以《实施纲要》和《工作规划》的精神为指导,创新理念,以改革的精神和建设性的思路,把腐败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建立快速广泛可靠的信息网络,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安排部署,局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局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工作统一部署;风险评估,清权确权,查找廉政风险点,确定廉政风险等级;防范管理、加强督查、保证措施,成立组织、明确责任;明确重点、健全制度,一是局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行政审批权和行政处罚权进行重点监控,二是要创新动态公开的载体、途径和形式,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三是大力推行班子会议“旁听”制度凡研究议定涉及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评议考核、强化追究。要结合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民主评议和机关效能建设,对行政权力运行情况进行评议考核等。详细情况请见下面:
为进一步推进行政权力“规范、公开、透明、高效”运行,根据市、区委和政府有关文件的要求,经研究决定,在全局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工作。
一、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
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坚持反腐倡廉战略方针,按照市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实施方案》的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监控为手段,着力构建覆盖所有行政权力和行政权力运行全过程的完整监控链条,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和正确行使,提高行政效能,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全区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环保局监控机制建设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环保行政权力规范运行和正确行使、打造风清气正的环保干部队伍为目标,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主动性、自觉性,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认真查找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的廉政风险点,探索规范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的有效办法,形成覆盖环保行政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监控链条,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工作重点
按照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建立三个机制、抓好思想教育工作”的要求开展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工作。
建立三个机制:
一是建立行政权力廉政风险评估防范机制。全面查找行政权力运行中不同环节存在的廉政风险,进行科学分析、评估,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预警。针对查找出的廉政风险,强化监管措施,提高廉政风险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交通局推进监控机制建设工作总结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加强领导、进一步明确职责,摸清权力底数、科学评估风险等级,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主要内容包括:极开展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工作,全面开展廉政风险评估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法制股,具体负责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统一要求,组织专人对交通系统行政权力进行了认真的清查和整理,经重新清理和划分;针对岗位职权重要程度、职权风险点数目、职权覆盖范围、职权行使频率、职权与社会服务对象联系度和岗位职权数目等情况,采取自评、互评和领导评的方法科学评估风险等级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我局积极开展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工作,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县20*年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全面开展廉政风险评估管理,深入推进行政权力监控机制建设,较好完成了各阶段工作任务。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
4月20日全县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后,我局立即召开了领导班子会议和全局干部职工会议,认真传达了会议精神,成立了局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股、队、站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法制股,具体负责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各科室积极配合,在局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开展廉政风险评估管理工作和行政权力运行监控工作。
二、进一步明确职责,摸清权力底数
交通局共有股室10个,我局按照全县统一要求,组织专人对交通系统行政权力进行了认真的清查和整理,经重新清理和划分,共有职权72项,其中行政处罚权31项、行政强制权5项、行政许可权11项、监督检查权6项、内部管理权18项、其他权力1项。在局领导小组的指导和审核下,各股室编制了各自的职权目录,并修改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39幅,现已全部装订成册。
课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创建思路
一、系统规划,确立课程教学的总体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是对特定对象实施课程教学的总体方案,是连接既定的课程标准和具体教学对象的桥梁,既是组织实施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又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从本质上看,课程教学设计是既定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个性化,要求教师在深入准确地理解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扎实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制定出既能够达成教学目标,又符合学生实际的总体方案。一是教学起点分析,主要对教学需求、学生情况和教师教力水平进入深入具体地分析研究,准确把握教学起点。二是教学目标设计,重点是将共性目标结合实际教学对象进行具体化,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作出明确规范的定性定量描述。三是教学内容设计,着重从专题、课题、问题三个层次和教学时间分配、教学进程安排两个方面,规划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和教学实施的基本流程。四是教学策略设计,主要是围绕实现课程目标,结合教学实际,确定教学的基本对策,重点是明确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方法运用、教学管理控制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对策措施。五是教学评价设计。主要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课程考核,从组织方式、内容构成和实施办法等进行具体规划。六是教学保障需求,具体明确本课程教学需要的基本条件和保障要求。
二、备课示讲,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件
备课示讲即教师的教学准备及对教学准备质量的检查验收。备课是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准备工作,直接决定着课程教学的成败和教学质量的高低,组织备课示讲,就是在为教师登台授课把好最后一道关口。教研室建立备课示讲机制,需要明确规范三个内容。第一,规范教师教学准备的基本要件。这种教学要件涵盖了教学准备工作的各项内容,但关键是七个方面,即基本教材、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设计、教案(讲义)、课件、学员名册和学员作业册,我们称之为教学七要件。对这七个要件,教研室应像课程教学设计一样,明确进行规范和要求,任课教师必须严格按规范要求全面完成准备,提交教研室检查验收。第二,规范示讲示教的基本方式。示讲示教是教师在教学准备七要件检查合格的情况下进行的验收活动,以模拟课堂教学的方式接受的验收活动,分说课和示讲两种基本方式。说课适用于教学组长或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分课程说课、专题说课和课堂说课。示讲适用于新教师或专题教师,分全面示讲和部分示讲无论是说课还是示讲,教研室均应明确标准,严格要求,使教学准备有章可循,规范进行。第三,明确备课示讲的重点。备课示讲是对任课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检查验收,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突出重点。一般而言,教研室组织教师进行备课示讲,重点集中检查教学内容的规范性、系统性和前沿性,教学方法手段的科学性、合理性,教师驾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能力素质和熟练程度。
三、课堂评价,确保课程教学的质量效益
课程教学是任课教师主导下的教、学双方的互动活动,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学效益的高低,对课程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教研室一般都要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但往往注重结果评估、定性评价,忽视过程跟踪和定量评价。为此,应建立教员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以对教学实践督导评价为抓手,切实把提高教学质量落实课堂教学的各领域全过程。明确评价主体,一般由领导、督导专家、同行和学生"四级",对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实施评价,其中专家和学生评价结论占主要权重;明确评价标准,四类人员对教师课堂评价的内容、标准、权重分布应各自形成体系,并符合实际,简便易行;明确职责区分,教研室和教学管理部门特别是专家督导机构,应分工负责,密切协同,形成合力;明确结果处理,把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论,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定的主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