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学金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9 10:35: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奖学金制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奖学金制度

高校奖学金制度研究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奖学金制度在其设置、评定和发放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可行的激励机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从管理学理论出发,分析了我国高校现行奖学金制度中激励水平不高的原因,并提出了增加其激励效果的手段。

关键词激励机制奖学金

奖学金制度作为我国“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激励作用的充分发挥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展自己有着重要的意义。激励是指一个组织系统中的管理者通过合理地运用各种管理资源,激发被管理者工作动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的总称。也可以说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种内在的趋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需要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等,其形式有工作激励、物质报酬激励、精神激励等。而机制,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是指保证系统运动有序的程序和力量的总和。

1我国高校奖学金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设置中的主要问题

从局部上说,国家奖学金的资助功能不够,而专业奖学金的激励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国家奖学金金额较大,但受奖面有限,很难起到激励广大贫困生努力学习的作用。相对而言,专业奖学金与其他奖学金相比金额“不够多”。另外,大多学生对从自1987年就沿袭下来的覆盖所有师范生的三等专业奖学金的激励功能持否定态度,不认为其能起到激励作用。

查看全文

高校奖学金制度完善论文

1我国高校奖学金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设置中的主要问题

从局部上说,国家奖学金的资助功能不够,而专业奖学金的激励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国家奖学金金额较大,但受奖面有限,很难起到激励广大贫困生努力学习的作用。相对而言,专业奖学金与其他奖学金相比金额“不够多”。另外,大多学生对从自1987年就沿袭下来的覆盖所有师范生的三等专业奖学金的激励功能持否定态度,不认为其能起到激励作用。

1.2评定中的主要问题

为了保证奖学金评定工作的公正与高效,目前各院校普遍采用“校系两级”的奖学金评定方法,即学校根据奖学金提供者的要求下发总的评定标准,各院系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订一些可操作的评定规则,再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进行评选。而院系一级的评选制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院系的评选程序过于简单,有的甚至没有成文的评定规则,有的院系没有制定成文的评选规则,沿用过去的简单粗糙的“规矩”,仅侧重某方面的指标。要么“惟成绩主义”,走进“成绩好,一好百好”的怪圈;要么过于倚重民主评议的结果,使得本来严肃的民主评议成了同学走后门、拉关系的舞台,助长了不良的学风和校风。缺少成文规定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当粗糙的评选结果出现问题时,主管老师就不得不站出来进行协调和平衡,并确定最终的结果。造成奖学金评定过程充满了主观色彩,缺乏科学性,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在评选执行过程中,民主表决的公正性遭到质疑。民主评议一直以来就是我国奖学金评选的重要方式,但由于民主表决过程过于简单,同学在事前对各种奖学金的评选标准并不了解。由此带来同学们对所进行的民主表决态度并不认真。因此,一些院系在制定了相关的评定标准后,都取消了民主表决过程。在访谈中这些院系的同学也对这种做法表示理解,因为他们认为“民主表决起不到评优的目的,很不科学”。

1.3发放中的主要问题

查看全文

完善我国高校奖学金制度中的激励机制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奖学金制度在其设置、评定和发放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可行的激励机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从管理学理论出发,分析了我国高校现行奖学金制度中激励水平不高的原因,并提出了增加其激励效果的手段。

关键词激励机制奖学金

奖学金制度作为我国“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激励作用的充分发挥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展自己有着重要的意义。激励是指一个组织系统中的管理者通过合理地运用各种管理资源,激发被管理者工作动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的总称。也可以说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种内在的趋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需要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等,其形式有工作激励、物质报酬激励、精神激励等。而机制,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是指保证系统运动有序的程序和力量的总和。

1我国高校奖学金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设置中的主要问题

从局部上说,国家奖学金的资助功能不够,而专业奖学金的激励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国家奖学金金额较大,但受奖面有限,很难起到激励广大贫困生努力学习的作用。相对而言,专业奖学金与其他奖学金相比金额“不够多”。另外,大多学生对从自1987年就沿袭下来的覆盖所有师范生的三等专业奖学金的激励功能持否定态度,不认为其能起到激励作用。

查看全文

研究生奖助制度改革下学风建设研究

摘要:我国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这一时代的显著特征。肩负着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重任的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然而,近年来,研究生教育领域学术不端行为频发,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和科研活动的开展。鉴于研究生奖助制度的德育功能,文章结合我国的研究生奖助制度改革,探讨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学风建设问题。

关键词:研究生奖助制度改革;学风建设;研究

一、研究生奖助制度概述

(一)研究生奖助制度的内涵。财政部联合教育部于2013年7月29日,分别以财教〔2013〕219和财教〔2013〕220号文件印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和《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自2014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两份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建立了初步完善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由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以及助研、助教、助管津贴五个部分组成,其中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以奖优为标准,其目标在于激励研究生潜心钻研、力争上游;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以公平为标准,其目标在于补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而三助津贴以酬劳为标准,其目标在于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和科技研发。(二)研究生奖助制度的改革。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便开始了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拟定和改革的步伐。我国最初执行研究生津贴制度,其后采用等级奖学金制度,等级奖学金制度由普通奖学金和优秀奖学金两大部分组成,更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的竞争意识和潜在能力。之后,又分别采用过学业奖学金制度和国家奖学金制度。自2013年至今,执行综合性的研究生奖助制度。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不同时期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的制定,都要充分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对研究生奖学金制度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才能使我国的研究生奖学金评审工作更加科学合理、高质高效,发挥其服务于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二、研究生奖助制度的功能和问题

(一)研究生奖助制度的功能。1.保障性功能。我国自2014年9月1日起正式执行的研究生奖助制度中包含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这两项主要用于对全国招生计划范围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进行学习和生活费用方面的补助,能够保障广大研究生潜心钻研而无任何后顾之忧。这种保障性助学金制度体现了国家对于广大研究生的重视和关怀,让广大研究生能够在稳定且单纯的学术环境下成长成才,有助于预防其产生急功近利的心理,并提高其对于国家的自豪感和对于社会的责任感。2.导向性功能。我国自2014年9月1日起正式执行的研究生奖助制度中包含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这两项主要用于对成绩优异、表现良好的研究生进行物质奖励。该两项奖学金在进行等级设定时会充分考虑研究生的学业成绩和科研成果,因此具备较强的导向性,引导学生充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以适应不同时期社会对于人才的不同需求。3.激励性功能。这两项奖学金是针对品学兼优且表现突出的研究生进行奖励。这种择优的奖学金评审方式可以大大激发广大研究生的竞争意识,激励其端正学术、严谨治学、力争上游、拒绝平庸。4.教化性功能。现行的研究生奖助制度既包括奖学金、也包括助学金,还包括贷款和津贴,由此,形成了资助保障、培优奖优、“三助”津贴、助学贷款多种奖助学方式并举的机制。上述多种奖助学方式相互渗透、彼此协调,共同构成了我国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奖助学制度,体现出了我国对于高等教育和高素质人才的重视以及“尊重人、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帮助人、激励人”的教育原则。(二)研究生奖助制度的问题。鉴于现行的研究生奖助制度并非完美,其弊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日益显露,笔者对现行研究生奖助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学风建设措施提供必要依据。1.奖助形式缺乏创意。我国各大高等学府,无论是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亦或是三助津贴,基本上都是以资金支付的形式进行奖助。过于单一且无趣的奖助形式无法激起年轻一代研究生对于奖助金的竞争欲望。2.评定机制不够健全。我国各大高等院校研究生奖助制度中的评定机制还存在以下问题:其一,评审标准不明确,导致落地困难且影响公平;其二,评审内容太片面,导致获奖者无法得到大家认可和社会肯定;其三,评定过程不透明,导致评定结果不公正;最后,评定组织不完善,导致腐败现象滋生。3.竞争氛围不够良好。奖助学金对于广大研究生而言,不仅仅是物质奖励,更是精神表彰。因此,少数研究生在竞争奖助学金时会出现错误的思想倾向。其一是恶性竞争,为了竞争奖助学金而造成同学之间的疏离和矛盾,不愿意交流和合作,甚至高度戒备和设防;其二是学术不端,为了竞争奖助学金而弄虚作假,阻碍他人学习进度、抄袭他人研究方案、窃取他人研究成果等。4.不良习惯逐渐滋生。现如今,大部分研究生的家境都比较优渥,因此奖助学金对于很多研究生来说就是一笔额外的收入。部分学生在独立支配这笔额外收入时,容易养成铺张浪费、肆意挥霍等错误消费习惯。

查看全文

建立健全普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意见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六中全会精神,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国务院决定,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以下简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现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13号)(简称《意见》,下同),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重大意义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近年来,我省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结合*的实际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全省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对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助学奖学金,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对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助学金;对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助学金等,取得了良好成效。

但是,我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对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偏窄、资助标准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是切实履行公共财政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这是继我省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事,意义十分重大。

二、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主要目标与基本原则

查看全文

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设意见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充分认识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重大意义;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主要目标与基本原则;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工作要求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主要内容包括:存在问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尚不完善,尤其是对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偏窄、资助标准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基本原则,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和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行“加大财政投入、经费合理分担、政策导向明确、多元混合资助、各方责任清晰”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完善奖学金制度、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学校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学费减免、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勤工助学、校内无息借款、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工作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实名制管理体系、确保资金落实、规范收费管理、加大宣传力度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为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要求,省政府决定建立健全全省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以下简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并结合全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重大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近年来,全省按照国家要求,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对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国家助学奖学金和省政府助学奖学金,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对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助学金等,取得了良好成效。

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尚不完善,尤其是对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偏窄、资助标准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是切实履行公共财政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这是继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事,具有重大意义。

二、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主要目标与基本原则

查看全文

职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实施意见

为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促进本市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据《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现就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制定实施意见如下:

一、主要目标

(一)进一步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各项助学、奖学政策,扩大受助学生比例,提高资助水平,基本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需求。

(二)确保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都能得到资助,确保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在校学生都能得到奖励,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

(三)促进本市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优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吸引优秀初中毕业生报考中等职业学校,鼓励初中毕业生报考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专业或者涉及艰苦行业的专业。鼓励学校扩大面向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

(四)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奋发学习,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增强法制意识,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自立自强、尽责诚信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查看全文

我国研究生收费制度的理论研究论文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我国就提出了“研究生成本分担”的设想,逐步开展了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本文将在对研究生收费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对研究生进行全面收费的必要性,并针对收费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析。以完善研究生收费制度。

关键词:收费;奖学金;成本分担;贷学金

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招生、自筹经费、委托培养的方式。2007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10所高校率先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的试点改革,由国家培养和自筹经费的双轨制并行改为资助制,即取消国家计划,所有研究生都要交费。研究生教育收费是大势所趋。

一、我国实施研究生收费制度的理论探析

首先,I.M.布坎南认为:“任何教育的直接受益者都是那些得到教育的儿童及其家庭。在这一方面,教育是可以分割的,而且类似于在市场经济中生产的普通服务。”美国学者E.S.萨瓦斯根据排他性和消费方式的差别将物品和服务分为个人物品、可收费物品、集体物品和公用资源四类,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不是纯粹的个人物品,而被认为是混合物品,或称为准公共物品。与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更接近于私人物品。一般地,一个私人家庭只有在资金的预期利益等于或超过其私人利益时才愿意付费。其不会考虑给社会带来的溢出利益。高等教育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是个人消费,同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能够获得更好的工作,预期的利益更高,所以对高等教育收费更加容易被享受着接受。基于此,教育成本应由纳税人、学生家长及社会共同分担。但是基础教育比高等教育具有更多的外部利益,更符合混合物品的特征,因此基础教育应当由政府举办并分担全部费用,其他各阶段的教育则由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分担教育成本。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实行收费制度符合教育成本分担原则。

其次,实行研究生收费制度是教育公平的体现。一方面,研究生在社会上获得就业的机会要比同专业的本、专科生多,同等情况下其薪金前者也要高于后者。也就是说,受过研究生教育的人,其私人收益率一般高于只受过本、专科生教育的人。我国面向普通本科生、大专生推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的改革已进行了多年。根据经济公平原则,面向研究生推行收费制度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更好地体现了教育机会公平原则。中高收入阶层在全面收费的情况下是有经济实力支付一定培养费的,低收入阶层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经济困难学生则可通过增大覆盖面的有奖学金、贷学金等配套措施,获得奖学金或部分依靠贷学金来维持学业。

查看全文

研究生收费制度理论管理论文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我国就提出了“研究生成本分担”的设想,逐步开展了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本文将在对研究生收费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对研究生进行全面收费的必要性,并针对收费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析。以完善研究生收费制度。

关键词:收费;奖学金;成本分担;贷学金

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招生、自筹经费、委托培养的方式。2007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10所高校率先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的试点改革,由国家培养和自筹经费的双轨制并行改为资助制,即取消国家计划,所有研究生都要交费。研究生教育收费是大势所趋。

一、我国实施研究生收费制度的理论探析

首先,I.M.布坎南认为:“任何教育的直接受益者都是那些得到教育的儿童及其家庭。在这一方面,教育是可以分割的,而且类似于在市场经济中生产的普通服务。”美国学者E.S.萨瓦斯根据排他性和消费方式的差别将物品和服务分为个人物品、可收费物品、集体物品和公用资源四类,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不是纯粹的个人物品,而被认为是混合物品,或称为准公共物品。与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更接近于私人物品。一般地,一个私人家庭只有在资金的预期利益等于或超过其私人利益时才愿意付费。其不会考虑给社会带来的溢出利益。高等教育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是个人消费,同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能够获得更好的工作,预期的利益更高,所以对高等教育收费更加容易被享受着接受。基于此,教育成本应由纳税人、学生家长及社会共同分担。但是基础教育比高等教育具有更多的外部利益,更符合混合物品的特征,因此基础教育应当由政府举办并分担全部费用,其他各阶段的教育则由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分担教育成本。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实行收费制度符合教育成本分担原则。

其次,实行研究生收费制度是教育公平的体现。一方面,研究生在社会上获得就业的机会要比同专业的本、专科生多,同等情况下其薪金前者也要高于后者。也就是说,受过研究生教育的人,其私人收益率一般高于只受过本、专科生教育的人。我国面向普通本科生、大专生推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的改革已进行了多年。根据经济公平原则,面向研究生推行收费制度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更好地体现了教育机会公平原则。中高收入阶层在全面收费的情况下是有经济实力支付一定培养费的,低收入阶层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经济困难学生则可通过增大覆盖面的有奖学金、贷学金等配套措施,获得奖学金或部分依靠贷学金来维持学业。

查看全文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实施意见

为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普通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精神,现就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重大意义

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和落实资助政策,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切实保障,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是履行公共财政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对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认真按照国家、省里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二、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政府统筹。强化政府的统筹协调,保障资助体系顺畅有效运行。

(二)部门负责。各有关部门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顺利实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