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瘟病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9 10:03: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姜瘟病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论析生姜姜瘟病综治措施
摘要:简介了生姜姜瘟病的危害特点及发生原因,总结了该病的防治技术,包括选地、合理轮作、使用无污染水肥、药物预防、发病初期用药等内容,以供种植者参考。
关键词:生姜姜瘟病;危害特点;发生原因;综合防治
姜瘟病又称姜腐烂病或青枯病,属于一种细菌性病害,病原菌为青枯假单胞杆菌。随着生姜种植年限延长和种植面积扩大,姜瘟病危害不断加重,导致生姜产量大幅度下降。
一、危害特点
姜瘟病主要发生于地下根茎部分,也可发生于叶茎和根部,一般多在靠近地面的茎部和根部的上半部发病。姜病部初呈水渍状,表面发暗,内心变褐色,散发臭味,以后逐渐软化,内部充满乳白色恶臭汁液,用手挤压流出污白汁液,茎杆受害成暗紫色,后变黄褐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残留纤维,叶片被害状呈凋萎状,叶色淡黄,边缘卷曲,终至全株下垂枯死。安徽、山东各地姜瘟病发生、发展规律基本一致,一般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有零星发病现象,不仔细观察难以发现,安徽阜阳地区8月上旬至9月中旬为姜瘟病第1个高峰期,10月上旬至下旬为第2个高发期,整个姜瘟病发病期长达3~4个月。
二、发生原因
生姜姜瘟病发源以及预防举措
姜瘟病又称姜腐烂病或青枯病,属于一种细菌性病害,病原菌为青枯假单胞杆菌。随着生姜种植年限延长和种植面积扩大,姜瘟病危害不断加重,导致生姜产量大幅度下降。
1危害特点
姜瘟病主要发生于地下根茎部分,也可发生于叶茎和根部,一般多在靠近地面的茎部和根部的上半部发病。姜病部初呈水渍状,表面发暗,内心变褐色,散发臭味,以后逐渐软化,内部充满乳白色恶臭汁液,用手挤压流出污白汁液,茎杆受害成暗紫色,后变黄褐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残留纤维,叶片被害状呈凋萎状,叶色淡黄,边缘卷曲,终至全株下垂枯死。
安徽、山东各地姜瘟病发生、发展规律基本一致,一般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有零星发病现象,不仔细观察难以发现,安徽阜阳地区8月上旬至9月中旬为姜瘟病第1个高峰期,10月上旬至下旬为第2个高发期,整个姜瘟病发病期长达3~4个月。
2发生原因
一是温度。生姜喜阴凉忌高温高湿,姜瘟病始发病日均温度为20℃左右。病原菌最适宜温度为25~30℃,15℃以下病害发生很少。二是湿度。雨水的多少直接影响姜瘟病发生的早晚和轻重。阴雨天后暴晴,有利于姜瘟病的传播和蔓延,因为这时土壤湿度大、温度高,待到9月下旬气温下降,茎叶茂盛致使地温下降,利于生姜的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三是种植制度。根据临泉县长官镇、高塘镇、范集乡、杨小街乡姜农的经验和笔者长期的调查,姜瘟病的发生与种植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前茬为茄子、土豆、辣椒、西红柿等作物发生姜瘟病的可能性就大,与豆类、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实行4年以上轮作,姜瘟病发生相对较轻。四是施肥。凡偏施氮肥的地块发病率较高,多施土杂肥、饼肥的地块发病较轻。
生姜姜瘟病发生根源及预防措施剖析
摘要:简介了生姜姜瘟病的危害特点及发生原因,总结了该病的防治技术,包括选地、合理轮作、使用无污染水肥、药物预防、发病初期用药等内容,以供种植者参考。
关键词:生姜姜瘟病;危害特点;发生原因;综合防治
姜瘟病又称姜腐烂病或青枯病,属于一种细菌性病害,病原菌为青枯假单胞杆菌。随着生姜种植年限延长和种植面积扩大,姜瘟病危害不断加重,导致生姜产量大幅度下降。
1危害特点
姜瘟病主要发生于地下根茎部分,也可发生于叶茎和根部,一般多在靠近地面的茎部和根部的上半部发病。姜病部初呈水渍状,表面发暗,内心变褐色,散发臭味,以后逐渐软化,内部充满乳白色恶臭汁液,用手挤压流出污白汁液,茎杆受害成暗紫色,后变黄褐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残留纤维,叶片被害状呈凋萎状,叶色淡黄,边缘卷曲,终至全株下垂枯死[1]。安徽、山东各地姜瘟病发生、发展规律基本一致,一般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有零星发病现象,不仔细观察难以发现,安徽阜阳地区8月上旬至9月中旬为姜瘟病第1个高峰期,10月上旬至下旬为第2个高发期,整个姜瘟病发病期长达3~4个月。
2发生原因
探讨生姜丰产培植技术
摘要:介绍了生姜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选地整地、种姜处理、合理密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内容,以供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生姜;种姜处理;合理密植;田间管理
生姜的食用部分为根茎,除了用作调味外,还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梅州市旅游业的兴旺,带动了客家特产“姜糖”的热销,对原料生姜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生姜是喜温暖、耐阴湿、怕高热的作物,五华县气候非常适合姜的生长,生姜产量高,种植成本低,经济效益好。一般产量45.0~52.5t/hm2,产值4.5万元/hm2左右。最高姜田产量超过67.5t/hm2,产值达6.00~6.75万元/hm2以上。为使农民了解生姜的特性,正确掌握种植生姜的方法,确保获得高产,笔者经过多年实践研究,总结出一套高产栽培技术,现将其介绍如下。
一、选地整地
生姜要求阴湿而温暖,较弱光照,适宜温度为25~32℃,田间土壤湿度以70%~80%为宜,常积水,排水不良,易感病枯死。根据这些特性,种姜时应选择地势较高、荫蔽、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水源方便、排水良好的地块。以中性或弱酸性为佳,生姜不宜连作,选地时注意避免选择前作是姜、烟草等作物的地块,以防止姜瘟病的发生。需轮作3年以上,可与水稻或与芋头、瓜类、豆类等轮作、间作。由于生姜的根系不发达、分布土层较浅,既不耐旱也不耐涝,为此地块要深翻、晒白,开好排水沟,起高畦种植。畦宽80cm,高30cm,沟宽30cm,并施足基肥,施优质农家肥30t/hm2加过磷酸钙750kg/hm2。
二、种姜处理
小麦套种生姜分析论文
1栽培模式
小麦采取沟麦种植方式,沟距60cm,其中埂宽40cm,沟宽20cm,沟底播种小麦。立夏前后,在埂上套种1行生姜。
2栽培技术
2.1合理安排,轮作换茬
生姜是不耐连作的作物,在无病姜田块,连续种植3~4年后应换茬种植其他农作物,间隔2~3年后再种植生姜;新辟姜田,一旦田中发现病株,要及时换茬,间隔期要在5年以上,土地宽余地区间隔期延至7年以上,效果更好。
2.2严格选地,施足基肥
生姜栽培技术
1姜田选择和目标产量及施肥量
生产有机生姜应在已通过有机转换的种植区选择地势高、土层深厚疏松、有机质丰富的中性或微酸性壤土,且前3年未种过姜科作物。前茬作物为茄科、薯芋类作物及粘重涝洼地不宜作为姜田。鲜姜目标产量为30t/hm2以上,其产量结构为种植10.5万株/hm2,平均单株根茎鲜重300~500g,有机肥施用量为氮(N)345~360kg/hm2,磷(P2O5)150~195kg/hm2、钾(K2O)360~390kg/hm2。
2主要生育阶段及栽培技术措施
2.1发芽期
2.1.1培育壮芽。春分前后,选择晴天把姜种平铺于背风向阳平地的晒垫上,晾晒1~2d,傍晚收进室内防冻,中午避免强光直射曝晒过度,勿使种姜失水干缩。晒后置于室内堆放2~3d,下垫干草,上盖草帘,温度保持在11~16℃,促进养分分解。于室内放置一煤炉,隔一定距离在四周垫一圈草垫,选择肥大丰满、皮色光亮、质地硬且无病的姜块装入编织袋内扎口,堆放于草垫上成圆桶形,外围加盖草帘保温。控制炉火使姜种温度达22~25℃,定期翻堆,使姜种受热均匀,连续约15d可生成适播幼芽。壮芽标准:芽长0.5~1.0cm,洁白、鲜亮、肥壮、顶部纯圆,芽基部突起而尚未发根。
2.1.2播前准备。深耕土壤20~25cm,头耙前撒生石灰粉750kg/hm2,充分耙碎,整平田面。按东西向或南北向做畦,畦面宽120cm,沟宽40cm,沟深20cm,畦长不超过15m,沟沟相通,中沟和围沟应比畦沟稍深。在畦上按行距40cm开3行种植沟,深约13cm。选择位于种姜上部和外侧的姜块作种块,每块姜种应在50g以上,保留1个矮壮芽,其余芽全部抹去,用草木灰蘸伤口,置于室内1~2d后播种,约需用种块3t/hm2。
生姜丰产栽培及简易加工技术
生姜既是鲜食蔬菜,又是调味佳品,还是一种常用的中药。以姜为原料制成的食品,不仅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而且有祛痰、健胃、驱寒、解毒的功效[1,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生姜多功能、多用途的不断开发利用,生姜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倍受消费者的青睐。种植生姜一般可收生姜37.5~45.0t/hm2,产值7.5~12.0万元/hm2,经济效益良好[3,4]。
现将生姜高产栽培及其食品简易加工技术介绍如下。
1高产栽培技术
1.1精细整地
选择排水良好、背西或稍荫蔽的砂质土或壤土地块种植。播种前15d左右,先深翻20cm左右,临播种时充分耙碎、整平,东西向起畦,畦宽132~165cm,高19.8~23.1cm,畦沟宽约30cm,四周开通排水沟。
1.2选种消毒
生姜高产培育以及简易加工技巧
生姜既是鲜食蔬菜,又是调味佳品,还是一种常用的中药。以姜为原料制成的食品,不仅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而且有祛痰、健胃、驱寒、解毒的功效[1,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生姜多功能、多用途的不断开发利用,生姜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倍受消费者的青睐。种植生姜一般可收生姜37.5~45.0t/hm2,产值7.5~12.0万元/hm2,经济效益良好[3,4]。现将生姜高产栽培及其食品简易加工技术介绍如下。
1高产栽培技术
1.1精细整地
选择排水良好、背西或稍荫蔽的砂质土或壤土地块种植。播种前15d左右,先深翻20cm左右,临播种时充分耙碎、整平,东西向起畦,畦宽132~165cm,高19.8~23.1cm,畦沟宽约30cm,四周开通排水沟。
1.2选种消毒
选择双排姜、肉姜等高产品种,留粗壮饱满的姜块作种,严格剔除表皮脱落、姜肉变色的病残姜块。晒种3~5d,晒至姜皮稍皱,再用1∶1∶150的波尔多液浸种消毒10min。捞起晾干,按姜芽的位置切好姜体,每块保持1~2个粗壮芽,重50g以上。姜体愈大,姜苗愈壮,产量愈高。
生姜栽培技术分析论文
1姜田选择和目标产量及施肥量
生产有机生姜应在已通过有机转换的种植区选择地势高、土层深厚疏松、有机质丰富的中性或微酸性壤土,且前3年未种过姜科作物。前茬作物为茄科、薯芋类作物及粘重涝洼地不宜作为姜田。鲜姜目标产量为30t/hm2以上,其产量结构为种植10.5万株/hm2,平均单株根茎鲜重300~500g,有机肥施用量为氮(N)345~360kg/hm2,磷(P2O5)150~195kg/hm2、钾(K2O)360~390kg/hm2。
2主要生育阶段及栽培技术措施
2.1发芽期
2.1.1培育壮芽。春分前后,选择晴天把姜种平铺于背风向阳平地的晒垫上,晾晒1~2d,傍晚收进室内防冻,中午避免强光直射曝晒过度,勿使种姜失水干缩。晒后置于室内堆放2~3d,下垫干草,上盖草帘,温度保持在11~16℃,促进养分分解。于室内放置一煤炉,隔一定距离在四周垫一圈草垫,选择肥大丰满、皮色光亮、质地硬且无病的姜块装入编织袋内扎口,堆放于草垫上成圆桶形,外围加盖草帘保温。控制炉火使姜种温度达22~25℃,定期翻堆,使姜种受热均匀,连续约15d可生成适播幼芽。壮芽标准:芽长0.5~1.0cm,洁白、鲜亮、肥壮、顶部纯圆,芽基部突起而尚未发根。
2.1.2播前准备。深耕土壤20~25cm,头耙前撒生石灰粉750kg/hm2,充分耙碎,整平田面。按东西向或南北向做畦,畦面宽120cm,沟宽40cm,沟深20cm,畦长不超过15m,沟沟相通,中沟和围沟应比畦沟稍深。在畦上按行距40cm开3行种植沟,深约13cm。选择位于种姜上部和外侧的姜块作种块,每块姜种应在50g以上,保留1个矮壮芽,其余芽全部抹去,用草木灰蘸伤口,置于室内1~2d后播种,约需用种块3t/hm2。
探索有机生姜盛产培育技术特色
摘要:总结了生姜在主要发育阶段的有机丰产栽培技术,以期指导姜农生产达到30t/hm2以上的目标产量。
关键词:生姜;有机;丰产;栽培技术
一、姜田选择和目标产量及施肥量
生产有机生姜应在已通过有机转换的种植区选择地势高、土层深厚疏松、有机质丰富的中性或微酸性壤土,且前3年未种过姜科作物。前茬作物为茄科、薯芋类作物及粘重涝洼地不宜作为姜田。鲜姜目标产量为30t/hm2以上,其产量结构为种植10.5万株/hm2,平均单株根茎鲜重300~500g,有机肥施用量为氮(N)345~360kg/hm2,磷(P2O5)150~195kg/hm2、钾(K2O)360~390kg/hm2。
二、主要生育阶段及栽培技术措施
2.1发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