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职能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9 09:24: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监管职能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监管职能

强化国库监管职能实践与思考

摘要:国库作为负责财政预算资金的收入和支出的机构,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职能。从21世纪初开始实施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继分税制改革后财政管理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基于运行机制及管理制度,完善现代财政制度的同时,深化了财税体制改革。陕西省彬州市也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完善国库管理制度,加强对全市财政和财务的监管,使预算执行工作逐步走向正轨。

关键词:国库;监管职能;财会监督

一、彬州市完善国库管理制度、发挥财政和财会监督职能的主要做法

1.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第一,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级次。现阶段,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也在学校及乡镇卫生院大力实施,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第二,将重点放在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机制的完善上,并加强了放管服政策,使财政资金支付及使用效率大大提升。第三,改革公务卡制度,优化公务卡管理使用。第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国库信息化建设。今年财政云上线,各级预算单位实施了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第五,进一步推进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工作。第六,建立财政扶贫资金动态监控机制。监控平台已实现上下贯通,具备按日监控预算分配下达、资金支付及绩效目标执行等情况的功能,目前正在向各预算单位和乡镇延伸。此外,进行了收入收缴管理改革,进一步提升了综合效能,与此同时,在更为科学、规范的库款管理机制下,使国库现金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2.深化政府采购制度彬州市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政府采购机制不断完善,以公开竞争为核心的政府采购制度体系逐步建立。管采分离、机构分设、政事分开、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得到完善,以集中采购为主、分散采购为辅的采购模式有序运行,以公开招标为主要采购方式的格局进一步巩固。3.积极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彬州市从2019年开始,在全市各级预算单位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彬州市多次请会计教授为全市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国库收付局人员对全市财务人员进行上机操作指导,通过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两套制度的实施和运行,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决算报告的编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推进现代财政财务报告体系彬州市财政部门不断加强制度建设,着力提升决算编制工作质量。第一,健全决算管理制度体系。以上级部门制度体系为主要依据,制定出符合彬州市实际的决算管理方法,保证决算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第二,将全市政府债务、预算收支等方面的情况真实体现,将此作为主要依据,做出科学决策。第三,不断完善决算公开工作。第四,开展了支出经济分类决算试编工作。第五,不断强化决算分析。彬州市从2016年开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点编制,已连续编制了三年,对财政决算报告提供了有力的补充,强化了彬州市资产管理,降低了行政运行成本、提升了运行效率,有效地防范了财政风险。

二、财政和财会监督面临的问题和困惑

一是财政监督与新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现阶段,若想使财政监督职能作用得以有效发挥,保持国民经济可以健康、稳定发展,则需要进一步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规范性以及安全性。不过当前财政监督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基层监督强度不够,对于财务制度上也不具备较强的力度,因此并没有取得较好的监督效果。二是相关制度较为滞后。对于财政监督而言,良好的制度建设会对监督工作的开展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需要不断强化财政监督的法律制度建设,以确保财政监督职能的良好发挥。较多法律法规通常只是明确表明执法主体的监督权,并未表明监督主体的具体分工,这种情况下,执法主体工作范围并不清晰,只是凭借以往经验界定出工作范围、开展实际工作,同时,在审批程序上较为复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监督主体的统一执法。由于在财政监督具体职能方面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出规定,因此相应法律法规实际制定环节,大部分部门并未将法律法规的完整性作为主要考虑的问题,仅将自身利益与需要作为关键,往往导致财政监督职能重复等问题的出现,违背了制定法律法规的最终目的。三是监督独立性不强。较多的财政监督工作都是由政府部门负责开展,被监督的客体会受到较多监督主体的监督,不过这些主体呈相互平行的关系,往往只是在监督职能及监督范围上存在不同。这种平行关系下,会要求相应的监督主体各自都要有明确的分工,才能真正发挥出各自的职能作用,防止监督空缺、重复等不良问题的出现。通常情况下,若是受多个监督主体共同监督,很容易发生覆盖情况,并不会起到较好的监督效果,因为监督环节权责不明,处理同一问题时,不同的监督主体及执法人员会产生不同的处理结果,当关系到监督主体的自身利益时,均会往自身受益的方向倾斜,这种情况下,监督工作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影响了监督工作的良性开展。四是缺乏事前、事中监督。对于以往的财政活动,在对某一行为进行监督处理时,不能很好地与经济发展实际相适应。现阶段,财政监督内容逐渐增多,包括会计监督、预算执行监督等,相应的工作量也逐渐增大,导致传统财务监督作用逐渐弱化。以往财政监督工作缺少事前监督过程,虽然在不断发展下,逐渐从专项检查变为事前事中监督及日常检查,不过实际工作中,仍以事后监督为主,由于忽略了事前以及事中监督工作,出现了较多骗取资金的违法行为,并且也很难有效避免挪用资金以及资金浪费问题的出现,导致了较为严重的资金缺失问题。五是财监机构队伍建设滞后,财政监督队伍力量薄弱。现阶段,财政监督部门队伍力量较为薄弱,无法满足日常监督业务的需要,并且,一些财政监督人员素质有待提升,并不能很好地进行财政监督工作,特别是在重点项目的监督检查上,稍显乏力,影响了实际的监督效果。

查看全文

深究现代商务秘书监管职能

企业是现代社会的商务活动的主体。而在企业内部运行机制中,商务秘朽的作用日益突出。这是由商务秘书的职能和企业运行机制的特点决定的。企业管理理论认为,商务秘书不仅指从事秘书工作的个人,还应该包括企业内部从事行政秘书活动的机构。准确的说,现代商务秘书应该是企业内部设置的一个为处理行政秘书事务的机构?。这样定义商务秘书,有助于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1现代商务秘书在企业内部的重要作用

1.1商务秘书负责企业内部行政秘书工作的正常开展

应该说,企业内部诸多运行机制中,行政秘书工作运行机制最为复杂。商务秘书不但要处理大量的文字材料,还要起草各项通知、公告及内部材料等文件,保持企业内部行政活动的有序开展和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

1.2商务秘书承担管理职能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管理不仅仅是企业管理层的工作,商务秘书也应当分担管理的职能。而这也是现代商务秘书区别于传统秘书的显著特征。下面,笔者将结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特点,重点论述商务秘书的管理职能。

查看全文

深究证券投资政府监管职能

从1990年3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开业到2004年末,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从最初的地区性市场迅速发展成为有一定规模的全国性市场。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结构有所改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直接融资功能进一步增强;投资者开户数不断增加,机构投资者比重不断提高;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也不断增加。我国的证券监管对证券市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推动和促进作用。并且,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监管体系也逐步建立。

但与此同时出现的情况是: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普遍滑坡,“一年绩优、二年绩平、三年ST、四年PT”成为证券市场广为人知的一大特色。上市公司盈利持续恶化与中国宏观经济持续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各类违法违规现象增多,造假欺诈、内幕交易、股市操纵、购买审计与审计舞弊等案件层出不穷,社会影响恶劣。面对不规范的市场,投资者要么孤注一掷,以短期投机心态参与股市,要么对市场失去信心,选择“用脚投票”。中国证券市场陷入了长期的低迷。中国证监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3月,中国证券市场市价总值为34802.72亿元,而2001年6月(近几年市场表现最好时),市价总值为53630.58亿元;2005年3月的流通市值为10996.52亿元,而2001年6月为18866.36亿元;筹资额方面,2005年3月锐减为7.92亿元,而2000年筹资额曾经达到近400亿元。而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企业的再融资需求旺盛。越来越多的优秀大型企业,尤其是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的优质上市公司,都由于各种原因奔赴海外上市,以解决融资瓶颈。

这些数据说明,发展和完善证券监管体系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和国民经济发展无法回避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然而,在理论界和证券业界的大多数政策建议都集中在提高监管能力、拓展监管权限和扩大监管机构规模等方面。笔者认为,政府证券监管职能的转变,才是目前完善我国证券监管体系的关键。

1我国证券监管的过度集权

我国股市的市场管理体制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向证券监管部门集权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是中国证券市场最大的问题。证券市场本来是一个最需要创新、最需要竞争的市场,而在这种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下,证券交易所日渐失去了市场发展的规则主导权,成为整个股市监管体系的一个“一线监管单位”,它的市场组织功能已经基本退化。这就意味着,在我国,证券市场完全由政府来操作和经营。

其实,这并非当初的本意在上个世纪9O年代初,中国股市除了1990年11月26日成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1990年l2月1日成立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外,还有1990年l2月和1993年4月成立的STAQ(全国证券市场自动报价系统)和NET(全国电子交易系统),以及1993年8月l8日试运行的淄博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当时的沪深交易所虽然是地方性的,但面向全国开放,实行由当地政府主管、理事会实际管理的模式。这些不同的交易系统的出现,很适合中国多层次经济结构的状况。

查看全文

工商监管职能到位的策略探析

一、积极适应当前形势任务的新发展,切实理清职能转变的新思路

在当前的改革中,工商工作应保持稳中求进,工商部门应做到有为有位,工商事业应实现持续发展,至为关键的是进一步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提振信心,理清思路,切实做到科学定位、科学谋划、科学管理。

(一)围绕“一个中心”,就是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这个中心应始终把服务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更加自觉地融入大局、更加有力地服务大局,毫不懈怠地履行肩负的各项职责,在服务兰州率先转型跨越发展中体现新的作为。努力把群众所盼、政府所愿和工商所能有机结合起来,紧紧抓住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这个结合点,抓住维护竞争有序市场环境这个切入点,抓住保障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个着力点,全面提升工商工作成效。

(二)坚持“一个定位”,就是全省工商工作“五加二”的职能定位工商部门恢复建制三十多年来,历经六次机构改革,确立了现在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职能定位。甘肃省委省政府又赋予全省工商部门主抓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和推动非公经济发展两项职责,形成了全省工商系统“五加二”的职责定位。坚持这个职责定位,就是坚持科学布局,统筹兼顾,找到齐抓共管的最佳结合点,强化市场监管的职能链,具体讲就是要扶持非公经济的发展链,完善非公党建的作用链,突出重点、优势互补,形成互相支撑、互相促进的工作格局。

(三)贯彻“一个理念”,就是“大工商”的理念省局党组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对工商工作的总体部署,立足全省工商工作的发展实际,积极适应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客观要求,确定了构建“大工商”的履职理念。在两年多来的监管服务实践中,“大工商”理念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内涵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工商部门适应改革的要求,实现工商职能转变和到位,必须坚持构建“大工商”理念,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第一职责、服务发展第一要务、消费维权重要使命、队伍建设组织保障,全力推进大服务、大监管和大维权建设,实现监管服务效能的全面提升。(四)强化“一个保障”,就是打造陇原工商“铁军”的队伍保障推动工商职能到位,实现工作方式转变,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良好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同时也是体现工商工作地位和作为的需要。工商部门做到有为有位,就必须把任务理清,管理夯实,措施跟紧,按照“大工商”的理念,实现“强工商”的目标,具体讲就是工商职能工作要强化,促进发展的作用效果要强化,维护公平正义、保障民生的手段要强化,至为关键的是干部队伍的保障要强化。应紧紧抓住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两项重点,切实强化改进培训和优化管理两个抓手,努力完善干部管理和绩效考核两个机制,突出提升依法监管和高效服务两个水平,努力建设一支靠得住、过得硬、能力强的陇原工商“铁军”,为推动工商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努力探索服务转型跨越发展的新途径,强化落实职能到位的新举措

查看全文

广告监管职能情况汇报材料

____年以来,××工商分局结合××区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辖区广告监管工作,加大整顿和规范广告市场秩序力度,巩固、扩大专项整治虚假违法广告成果,主动解决广告监管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制度落实,创新监管方式,提高执法效能。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和谐诚信的广告市场秩序,为促进××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主要做法是:

一、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能

根据__年广告监管工作总体要求,今年以来,××工商分局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各类虚假违法广告,严格执行《广告法》等行政法规和规章,加大对药品、医疗、保健食品、化妆品、美容服务等关系到人民群众健康的广告作为整治重点,严厉查处在广告中夸大功能、保证疗效、保证治愈率,使用患者、公众人物、专家名义作疗效证明的行为,严厉查处未经广告审查机关审批擅自的行为,以及以新闻报道形式变相广告的行为,打击虚假违法广告。

__年来共查处各类违法广告案件__起,罚没款_._万元,结案_起,其它案件正在处理中(其中:即时处罚案件__起,罚没款_._万元,立案查处_起,罚没款_万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加__%。通过案件的查处,增强了广告主、广告经营单位、消费者与全社会的广告法律意识,有效的遏制了违法广告行为的产生,同时也使消费者和全社会增强广告识别能力,抵制虚假违法广告,使广告市场不断得到净化。

二、健全监管机制,加大专项整治力度

_、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查看全文

货币政策与监管职能分析论文

一、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执行货币政策与实施银行监管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的关系不能割裂开来。货币政策的实施必须要考虑银行体系的状况,而对银行的监管也必须要考虑特定的货币运行状况,这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联系。

首先,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最终目标一致。虽然货币政策的直接目标是保证货币运行平稳合理,符合经济运行的要求;银行监管的直接目标是保证银行体系的安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目标的冲突。但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服务于整体经济的运行,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而且,即使在直接目标有冲突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也是有可能通过特定的业务手段消除利益的冲突。

其次,货币稳定和银行体系的稳定紧密联系。银行是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银行的安全也离不开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货币政策的实施是要经过几个中间环节的,这其中银行是重要的传导渠道。如果银行体系存在问题,那么货币政策的实施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银行对于货币政策实施的作用的程度大小是和银行体系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地位相对应的,因为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传导。如果一个国家的银行体系在金融体系中占绝对的地位,那么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将受到银行体系运行状况的巨大影响,这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表现的尤其明显。同样,如果货币政策出现问题,不能保证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

银行体系的安全也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可以说,货币政策是实施银行监管的重要依据,银行监管是贯彻落实货币政策,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保证。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的关系决定了二者必须要协调运行。货币政策自身特性也要求银行监管活动的协调配合,没有良性互动的配套监管,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在运行过程中就会出现梗阻现象,货币政策效应就会弱化。

第三,银行监管信息的反馈可以促进货币政策的完善合理。货币政策的决策和银行监管政策的制定,都需要从银行收集大量数据和信息,因此,要顺利的执行两项职能,必须要保证数据和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和一致性,实现信息的共享。这也可以避免增加银行的负担。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的要求在不同的条件下存在着许多差别,实现两种职能之间的信息共享,便于协调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有人认为将银行监管职能和货币政策职能放在统一的中央银行内部运作还是要比分拆有优势。通过对银行进行监管,中央银行可以获得对金融市场形势的第一手资料和感觉,反而有利于货币政策的制定,通过银行监管,还可以进一步增强中央银行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威性,也有利于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而且由于中央银行与国际清算银行和巴塞尔委员会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由中央银行负责银行监管,有利于及时交流执行银行监管国际准则的新情况,便于银行业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查看全文

工商行政管理监管职能报告

在当今社会的整体转型过程中,对经济发展、社会管理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等带来最大冲击和广泛影响的,无疑是经济体制的转轨变型,即在建立和维护公开、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的进程中,实现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与经济体制这种发展方向和发展要求非同一性的是,当前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着有悖于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不平等竞争现象,并正在侵蚀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成果和声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以下简称监管职能)的“经济卫士”,积极并善于通过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教育的手段来加以引导和实施管理,规范市场竞争行为,进而促进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这是基本的职能和职责所在。但是,从实际运行的现状来看,出现了一些与职能要求不相协调一致的问题,突出是工商行政管理监管职能的边缘化倾向,具体分以下情况:

一类是外在性导致的以被动性为特征的工商行政管理监管职能的边缘化倾向。主要表现为社会对工商行政管理监管职能非理性的排斥、挤压:一是以偏面的发展观替代监管,比如,一些地方要求对招商引资项目必须网开一面;让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过度介入招商引资工作,使你的监管下不了手或不能下手;要求监管从属于发展,只要能发展、快发展,监管必须退居其次;有的甚至以弱化监管作为吸引投资的优惠条件。二是以扭曲的环境观制约监管,一些地方以营造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为由来限制监管职能的实施,或设立所谓的“软环境办公室”,规定凡对市场主体的监督检查必须办理报批手续,并取得同意手续后方能实施,对涉嫌违法市场主体的行政处罚必须报经审核;或设立所谓的“宁静日”,规定每月1-25日不准对市场主体进行监督检查。三是以狭隘的社会评价影响监管。地方上一些组织开展的民主评议,在评价的标准上往往呈现出单一性,即以为发展提供的服务作为主要的评判标准,“忽视”了不同部门间的职能差异,而对行政执法机关的“不同声音”主要来自于监管职能的实施。有时为了取得良好的评价效果,免不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出现了以弱化、甚至放弃监管来迎合的现象,从而导致监管职能在外来压力下出现不得已的边缘化倾向。

另一类是内生性导致的以主动性为特征的工商行政管理监管职能的边缘化倾向。主要表现为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内部对监管职能把握的失衡:一是缺少对发展是第一要务内涵的科学把握,在认识和落实发展是硬道理的过程中,只看到工商行政管理服务发展是硬任务,舍弃了加强监管、促进规范、保障健康发展的硬要求,把行政执法部门等同市场主体的主管部门,自觉或不自觉地弱化了监管职能。二是缺少对现代政府承担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总体把握,对服务型工商的理解和实践上产生了歧义,撇开了工商行政管理履行监管职责的基本职能,在注重和突出抓好服务职能的同时,弱化了监管职能,在有意或无意之间束缚了实施监管的手脚。正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自身存在的这种边缘化心态、边缘化取向,导致出现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内部规定封闭监管(空间)的现象,如有的提出对违法违规行为实施“不告不理(监管)”的要求,把自己等同于被动的仲裁者;有的不分违法的程度一律“首违不罚”;有的不根据违法违规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性而一律要求行政处罚按自由裁量的下限等等,从而导致监管职能在自我弱化、限制和束缚中的边缘化倾向。

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也不论我们承认与否,工商行政管理监管职能的边缘化倾向是一种客观存在;不论是有意而为,还是无意使然,工商行政管理监管职能边缘化倾向所带来的客观后果,是监管职能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出现了难以名状的挤兑、压缩及窘迫之近忧,长此以往,监管职能如继续在不知不觉、无声无息中不断弱化,则职能替代、部门消亡之远虑也必将随之而来。应当看到,对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来说,其承担并实施的监管职能,历史上对促进建立和推进规范的市场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大量涉嫌违法违规的行为需要通过监管来加以阻止、中止和终止,我们不能违背法律法规的要求,不能让监管职能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强烈要求和氛围中趋向于边缘化,更不能默认或甘于被边缘化的境地。因此,不论是有心也好,还是无意也罢,都应按照“认识先于行动,理性优于感性”的思路,以立足和体现部门职能为取向,切实对工商行政管理监管职能的边缘化倾向加以校正。

1、职能的认识归位,履行好法治行为的主业。笔者以为,如果将工商行政管理监管职能的边缘化倾向放置到职能履行的背景下来考察和评价,它既是监管职能弱化的后果之一,又是监管职能弱化的原因之一,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虽然国务院在“三定”方案中已经明确了监管是基础职能,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主管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但时下不管是系统内部还是外部,比较流行的是把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一分为二,一是围绕发展的服务职能,二是围绕市场秩序的监管职能。在当前以发展为主旋律的强烈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做到服务工作,突出服务发展的职能,这是无可非议的,也是在地方争地位之必需。但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基础职能是监管,我们实施的任何行为必须紧紧围绕而不能游离于基础职能来展开,事实上,通过监管职能的有效履行,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健康安全的放心消费环境,才是面向全社会提供的最正确、最有效、最广泛的服务,通过法治行为的履行来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才是最有保障、最具根本性的发展环境。实际工作中将工商行政管理进行服务与监管的职能划分,为的是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并不存在服务可以弱化、甚至替代监管的可能。

应当看到,建设法制社会,一方面需要完善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与管理相适应、相匹配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法制建设成果,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又不能仅仅停留在法制建设的层面上,要通过有法必依的法治行为的具体实践和有效实施来落实法制建设的要求,来体现法制环境改善的成果。作为行政执法机关,面对国家、人民和社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承担和履行的是法治要求和法治责任,作为法制建设的执行者,在法制环境下的法治行为才是真正的主业,这不但是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对自身监管基础职能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的结果。

查看全文

人民银行履行监管职能论文

摘要:银行监管职能分离后,作为国家的金融管理和宏观经济调控部门,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货币政策操作、外汇管理、国库经理、资金清算、国际金融合作和最后贷款人的职能和任务将会更加明确,但是我国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中仍要充分发挥其他金融监管部门不可替代的监管职能和作用。作为基层央行的昆明人行应正确定位,认真履行人行监管职能。

关键词:人民银行;监管职能;定位;现状

一、基层央行加强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银行监管职能分离后,作为国家的金融管理和宏观经济调控部门,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货币政策操作、外汇管理、国库经理、资金清算、国际金融合作和最后贷款人的职能和任务将会更加明确,真正体现出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但作为中央银行的人民银行绝不是不需要金融监管了,人民银行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监管责任,因此正确定位,履行职责是关键。

第一,从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履行看,中央银行需要加强金融监管。通常,中央银行的职能分成三部分,即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和银行的银行。而金融监管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两个:一是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这是金融监管的首要目标。二是保护存款人利益。存款人通过银行机制而成为事实上的贷款人,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实质上就是维护一种信用制度,使银行的信用中介职能得以发挥,也使银行得以生存和运转。从以上这两条目标来看,不管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职能是否分离,不管金融监管的主要责任是由中央银行还是由其他部门负责中央银行都要承担一部分金融监管的职能,因为:首先一国的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较为复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投资基金等都是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一些国家分别成立独立的机构对银行、证券、保险进行分别管理,但是金融体系的稳定是指整个大环境的稳定,在监管功能细分后,往往分出的独立机构只能够站在较为狭窄的空间里,对自己所管理的范围内进行管理,往往只注重微观效益而忽视宏观效益,在监管中互相可能会出现新的矛盾、新的风险,因此,要实现整个大环境的稳定就有必要对监管机构进行协调与信息疏导,对各监管机构的“业务冲突”或是“监管死角”进行处理,协助各监管机构做好工作,实现金融体系的稳定。其次,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在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风险时中央银行要向它们提供再贷款来渡过难关,但是再贷款同样具有某些商业贷款的性质,并非是无偿提供给金融机构的“免费的午餐”,如果向金融机构提供的再贷款成为了新的呆账坏账就得不偿失了,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中央银行就有必要在日常工作中对各金融机构进行类似与日常检查的风险评估,各监管机构也有必要把被监管者的经营状况向中央银行反映,中央银行也有权对出现经营恶化的金融机构提出整改意见,以免出现上面所提到的问题。最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也同样是货币政策目标所要考虑的内容,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将有助于金融监管目标和货币政策的实施。金融监管要为货币政策服务。货币政策目标是国民经济的总体目标,金融监管目标是金融体系的目标,所以金融监管当然要为货币政策服务,要通过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保证和促进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二者并无本质上的矛盾和冲突。

第二,从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手段看,说明中央银行需要参与金融监管。作为金融监管的最后贷款人手段是指作为监管者,为保护存款者的利益,对发生清偿困难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财务上的援助和实施抢救行动,这种手段被认为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最后一道安全防线,具体做法有:提供贷款、担保及兼并。以贷款来挽救行将倒闭的金融机构,好比打上一剂“强心剂”,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有时中央银行并不直接提供贷款或组织银团贷款,而是对发生困难的银行提供担保。使之能从金融市场上筹借资金已渡过难关。实际上,这与提供贷款在本质上区别不大。一是从机构上看,我国的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相对而言风险较高。与总行相比,分支行立足于本地实际情况,对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情况更熟悉或更具有信息采集优势,而且当发生风险时,分支行也是处在风险的最前端,更应承担起信息的采集、筛选、初步判断和传递作用。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时,央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应是在“最后”发挥作用的。二是在前期的风险处置中,央行并不是无动于衷。因为央行要判定金融机构是否已经采取了必要的、可能的措施,所以央行必须要关注风险处置的全过程。为了实现金融机构的自救,与相关的沟通和协调是不可或缺的。央行分支机构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发挥应的作用。三是再贷款和再贴现是央行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常用的工具,这两种工作的具体操作离不开各分支机构。严格使用、规范管理是再贷款和再贴现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也是分支行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的具体体现。

查看全文

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思考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就构建宏观审慎政策监管框架达成共识,但关于宏观审慎政策的监管主体尚无定论。中央银行在经历了金融监管职能的分离和回归后,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赋予了审慎监管的重要职责。文章从理论层面出发,重点分析中央银行履行金融监管职能的必要性以及作为宏观审慎监管主体的优势,为各国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制度框架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中央银行;宏观审慎政策;金融监管

一、引言

从漫长的中央银行职能演变历史来看,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是在经历了严重的金融动荡甚至出现金融危机后才建立起来的,中央银行凭借其最后贷款人身份被赋予金融监管和危机处理的重要职责。在20世纪末中央银行去监管化的浪潮中,学者们针对是否应该分离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更多的是指以银行作为主要监管对象的微观审慎监管。但此次金融危机的经历表明仅仅关注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健性是不够的,当市场上大多数金融机构采取趋同的决策时,就会对价格、市场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产生显著影响(Borio,2009;2011)。危机后,英国重新赋予英格兰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法定职责并进一步明确了英格兰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核心地位。英格兰银行监管职能的转变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也就此拉开了中央银行监管职能全面回归的序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央银行经历了监管职能从统一到分离再到回归的巨大转变,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方面的不可替代性。后危机时代,宏观审慎政策正作为一项新的金融监管政策,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宏观调控框架内,成为政策讨论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在中央银行金融监管职能回归的浪潮下,学界和各国政府针对中央银行是否应该被赋予宏观审慎监管职责展开了积极的探讨。本文在这种背景下重点探究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监管职能,这将启发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央银行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将对各国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制度框架提供参考意见。

二、早期关于是否应分离中央银行金融监管职能的讨论

早期主张分离中央银行金融监管职能的学者主要从三个角度试图论证中央银行分离金融监管职能的必要性。第一,中央银行同时作为货币政策当局和金融监管机构,两种政策会存在冲突从而影响监管效果。当经济上行时,中央银行作为货币政策当局需要提高利率,防止市场流动性进一步扩张;而金融监管者则需要在发展势头良好时放松监管要求,鼓励行业的自由发展和创新。当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需要降低利率,释放流动性以刺激经济复苏;而金融部门在衰退时期风险集中暴露,此时需要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失衡,两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互抵消,监管效果难以达到预期(Goodhart&Schoenmaker,1992)。第二,作为金融监管机构的中央银行出于声誉考虑,倾向于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或者推迟紧缩的货币政策来维护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利益,由此产生通货膨胀效应(Goodfriend&King,1988)。这种救助机制也会诱使金融机构(尤其是那些“大而不倒”的金融机构)放松对自身的监管而产生道德风险。第三,中央银行身兼数职将影响其作为货币政策当局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当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责更加集中时,来自政府的压力和干预也会增加,其政策的自主权将有所降低(Bri-ault,1999)。但支持中央银行加强金融监管职责的学者针对上述内容提出了质疑并强调了中央银行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基于制度体制悖论理论:Goodhart和Schoenmaker(1995)指出若中央银行同时负责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会产生政策冲突,那么即使将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分离给其他金融监管机构,也同样存在政策冲突的矛盾,仅仅是内部冲突的外部化。解决政策冲突的关键在于不同政策目标的明晰与界定,而不是简单的机构设立形式。陈雨露、马勇(201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央银行负责金融监管职能不但没有产生通货膨胀效应,反而更加有利于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他们认为那些主张分离中央银行监管职能的人并非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只是权力分割的诉求。此外,从各国的实践来看,机构体制的改变并不足以提高中央银行以及其他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钟伟,2003)。基于最后贷款人理论:对于存款人来说,存款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中央银行扮演最后贷款人角色,但存款保险制度由于其复杂的赔偿支付程序并不能及时有效的保障存款人的利益。虽然中央银行行使最后贷款人职责会引致道德风险,但中央银行凭借其地位和声望更有利于恢复存款人的信心。基于信息优势理论:对于中央银行来说,监管职能的分离意味着中央银行将缺乏获取金融机构和宏观经济信息的有效渠道(尽管不同机构之间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但在信息的时效性方面仍有不足),也将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最后贷款人职责的行使,反而不利于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Briault,1999;钟伟,2003)。

查看全文

浅谈政府证券监管职能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证券监管过度集权职能

论文摘要:发展和完善证券监管体系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和国民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证券监管的最大问题是过度集权。证券市场本来是一个最需要创新、最需要竞争的市场,而在我国却成了最具有计划性的“市场”。因此,完善我国证券监管体系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证券监管部门的职能。

从1990年3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开业到2004年末,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从最初的地区性市场迅速发展成为有一定规模的全国性市场。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结构有所改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直接融资功能进一步增强;投资者开户数不断增加,机构投资者比重不断提高;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也不断增加。我国的证券监管对证券市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推动和促进作用。并且,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监管体系也逐步建立。

但与此同时出现的情况是: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普遍滑坡,“一年绩优、二年绩平、三年ST、四年PT”成为证券市场广为人知的一大特色。上市公司盈利持续恶化与中国宏观经济持续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各类违法违规现象增多,造假欺诈、内幕交易、股市操纵、购买审计与审计舞弊等案件层出不穷,社会影响恶劣。面对不规范的市场,投资者要么孤注一掷,以短期投机心态参与股市,要么对市场失去信心,选择“用脚投票”。中国证券市场陷入了长期的低迷。中国证监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3月,中国证券市场市价总值为34802.72亿元,而2001年6月(近几年市场表现最好时),市价总值为53630.58亿元;2005年3月的流通市值为10996.52亿元,而2001年6月为18866.36亿元;筹资额方面,2005年3月锐减为7.92亿元,而2000年筹资额曾经达到近400亿元。而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企业的再融资需求旺盛。越来越多的优秀大型企业,尤其是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的优质上市公司,都由于各种原因奔赴海外上市,以解决融资瓶颈。

这些数据说明,发展和完善证券监管体系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和国民经济发展无法回避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然而,在理论界和证券业界的大多数政策建议都集中在提高监管能力、拓展监管权限和扩大监管机构规模等方面。笔者认为,政府证券监管职能的转变,才是目前完善我国证券监管体系的关键。

1我国证券监管的过度集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