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信息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9 08:55: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监管信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监管信息

虚拟社会信息监管论文

一、中国特色虚拟管理模式分析

1.我国虚拟社会的管理对象

虚拟社会的运行主要由碎片状的信息、整合信息的各种运营平台、完成信息的生成、传播的用户三个层面共同构成立体空间。因此,虚拟社会的管理对象也分为三个层面。

(1)信息——(自由流通-监督下流通-限制流通)

信息是网络环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网络极大地扩展了人们可获取信息的规模及途径。从社会管理的角度,以法制法规为规范,衡量信息的可流动性,并对其进行合理分类,在分类基础上针对不同等级信息应给予不同的管理策略。

(2)平台——(门户网站-论坛-微博-SNS-搜索引擎)

查看全文

浅析酒店信息化监管

据有关管理部门统计,目前大部分酒店已经开始使用信息化管理平台,但对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应用只是停留在邮件的发送、财务的管理、人力资源的管理、进销存管理等相对比较基础的阶段,而且这些应用集中体现在酒店的内部管理上。在酒店基础工作做好的情况下,酒店盈利与否关键在于酒店的客户多少,从这点出发不难发现,对于酒店的客户的开发以及维护显得尤为重要。在通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把信息化的技术运用到酒店客户的开发和维护上,是酒店新的信息化发展关键问题所在,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提出了“掌上酒店”管理的概念。

一、掌上酒店的概念及特点

掌上酒店,简单来说就是酒店的客户管理系统。它的核心是一个叫MCRM的系统,MCRM的系统是一种基于ERP系统结合移动电话的短信平台而实现手机用户作为ERP系统终端并接受跟踪管理的综合性平台,该平台的终端就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最普遍的通讯工具—手机。掌上酒店系统的应用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客户需求,对客户做到人性化服务,从而提高酒店经营效率,增加效益。掌上酒店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及时收集客户反馈的信息,为下一步的饭菜质量以及服务提供第一手资料。

2.对客户做到人性化、个性化、智能化的分类管理,满足不同需求客户的需要。

3.系统的终端是手机,无需酒店出资购买特定的设备,减少酒店开支。

查看全文

国资监管信息化工作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四年多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国资委系统信息化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贯彻落实《-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十一五”信息化规划,部署全国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工作。

全国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主要分三块内容:一是国资委机关的办公自动化建设;二是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包括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央企业之间的信息化监管、国务院国资委与各地国资委的信息化建设;三是中央企业和各地国资委所监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我们现在实施的、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国资监管系统一期工程包括了全国国资监管的内容。国家宏观经济信息共享系统工程即金宏工程中,国资委承担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国有资产信息系统和数据库。这些都涉及到各地方国资委的工作范围。从这三块工作来说,国务院国资委机关的信息化建设,这几年在委党委和李荣融主任的高度重视下,进展非常快。特别是8月28日,我们开通了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央企业的视频会议系统。这是一个专用商密级视讯系统,可实现国资委内部、国资委与中央企业间、中央企业与中央企业间的视频会议及可视通讯。开通以来短短的半个月里,已经召开了数次会议,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来看,效果非常明显。在视频会议系统建设过程中,我们专门预留了与各地国资委的接口,作为后期建设内容。关于中央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今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4月又共同召开了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对整个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总体部署,明确了目标和工作要求。最近,我们又对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做了全面的摸底调查和分析排队。从检查情况看,目前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情况是喜人的。有不少中央企业不但走到了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列,而且和世界先进企业对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一部分企业约占5%。另外还有30%的企业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关于国资委系统的信息化,各省区市国资委这些年来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有些地方做得比国务院国资委还要好。一些地方国资委监管的企业信息化水平也相当高。但是,作为整个国资委系统来讲,从全国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来讲,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共同遵循的目标要求和时间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统一上做文章,所以,经过近半年的准备,我们决定在十七大之前召开这次会议。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学习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信息化工作的文件精神,达到一个统一认识、统一标准、统一工作目标的目的。通过交流经验,沟通情况,大力推动全国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力争到2010年使全国国资委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从纵向相比能够有一个大幅度的跨越和提升,从横向相比能够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加强国资监管信息化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国资监管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国资监管中的作用,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解决国资监管中面临的各种重大、紧迫和关键性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信息化日益成为国际竞争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发展更加迅猛,信息获取、处理、存储和传输能力持续上升。可以说,信息化已经成为时展的主题。小平同志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催生新理念、新应用和新产业,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美国一个经济学家指出,信息化过去理解为一种方式,后来理解为经济的某一个领域,现在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现在很多世界级的公司都进入中国,这些企业虽然主业不一样,国别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在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方面都走在前列。信息资源日益成为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市场的竞争,信息资源越来越重要,资本市场上一个小时之差的信息,可能让你大赚,也可能让你大亏。像伊拉克战争这样的信息,你早知道一小时,在股票市场、期货市场上就可能避免了大的损失。我曾经跟一些企业老总强调,一个企业老总每周至少用几天时间看同行在国际国内的各种动态,尤其是搞大的投资,必须看得远一些,历史要看3-5年,发展也要看3-5年。这些都是信息资源,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剧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对国家竞争力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相制定和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与行动计划,力图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截至2006年底,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商企业资产总额已达29万亿元,在石油石化、航天航空、交通运输、电力电信、国防工业、重要资源开发、重大装备制造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主导地位。进入世界500强的19家内地企业都是国有企业。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占71%,资产总额占93%,从业人员占91%。2006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资产总额占48.2%,主营业务收入占32.7%,实现利润占43%,上缴税金占到54.2%。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推进国有企业和全国国资监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对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意义重大,任务迫切。

查看全文

会计创新信息监管论文

一、会计信息监管面临困境的原因

由于利益的驱使、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有关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低下以及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不合理、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因素,造成了会计信息监管上的种种困难。其中有些因素,如会计域秩序、人类有限理性导致的会计信息监管上的困难是可以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强法制建设及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等方式解决,但是却不能解决会计信息来源和使用的社会性与会计信息生产的个体性之间存在着的尖锐矛盾。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说,就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从企业经济业务发生至最终提供给信息使用者,要经过两个环节:一是企业本身,二是企业外部监督部门。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人,它所要追求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在是否做假账这个问题上是不存在道德约束的,关键看做假账还是做真账对企业是否有利。会计信息监督部门、投资者更是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会计主体占有信息的优势,所以就有可能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诸多学者只是在这一前提下去寻求解决的办法,并没有考虑到这一前提是否存在问题,是否需要改变。事实上,产生信息不对称的根本原因就是会计信息的个体生产。经济业务不但是经营者个体的行为,更存在于相关经营者之间的交易所产生的经济协议中。这些经济协议构成了交易联系,连接各个经营组织无数的交易联系,将社会经济活动构成了经济活动的链和网。但传统会计把反映社会经济活动局限于个别“会计主体”的内部,不能充分地提供反映经济活动的信息。会计界普遍认为,“企业的会计核算只能以企业自身的角度,来反映核算经济活动”。如此的会计信息的生产显然是个体性的。会计信息的个体性还反映在其所包含的内容上。起源于经营者的个体需求,以“会计主体”假设为基础的会计活动记录与反映的是“会计主体”的内部信息,而人为地割断了各个经济实体之间的联系,所以难以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面情况。同时,建立在以“会计主体”为基础上的传统会计,在主观和理论上也不可能提出反映各个“会计主体”之间联系的要求。虽然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提供会计信息是“会计主体”的责任与义务。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会计信息的提供,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仅仅是权利或法律“迫使”的结果,并非出于自愿。在利益的驱使下,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难免有修饰与失真的可能。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传统会计建立一系列社会公认的会计准则,对会计行为进行约束。事实证明,这种“迫使”的约束不可能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而经济活动的互为前提和互为条件,是对信息的真实性比较和验证的条件,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与可靠的唯一条件。依靠“会计主体”的自我监督去达到社会监督的目标,不仅是难以实现的,也是不科学的,在逻辑上更是矛盾的。会计信息的个体生产与社会需要的矛盾是产生会计信息不对称的根本原因,也是使会计信息监管面临困境的根本原因。

二、我国现行的会计信息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问责形式单一

一是包括《会计法》在内的各种法律法规对于会计违规行为的追究一律采用行政责任,只有较严重者方追究刑事责任,涉及到民事责任的规定则更少。由于严重依赖行政问责,忽视法律手段的运用,影响到会计法律法规的威严性,使其执行与落实的效果受到影响。时有会计违规行为因无法可依而得不到应有的制裁,使会计法规与实际工作出现严重的脱节。二是我国会计法律法规关于行政责任的规定又过于原则和抽象,缺乏针对性和具体性,许多处罚规定同时又具有较大的弹性,执行起来不但标准不好掌控,同时也影响了法律法规的威严与公正性。

(二)监管部门过多未形成合力

查看全文

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平台应用探讨

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专业性较强,信息化是创新安全监管方式、提升安全监管效能的技术保障,是安全生产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趋势。西咸新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沣西新城作为西咸新区五大组团之一,始终把创新发展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新城互联网、大数据产业优势,积极创新安全监管方式,2017年着手建设智慧沣西安监云平台,并于2018年1月12日正式上线运行。

一、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对信息化安全生产监管进行有益探索

智慧沣西安监云平台由政府端、公众端和企业端组成,遵循创新监管方式、强化行政效能、实现无纸化办公原则,突出隐患排查标准化、绩效考核精细化特色,以物联网+智能预警、大数据智能分析、安监一张图、救援信息智能等为功能主体,连接着沣西新城管委会各部门、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以及危化、建筑、工贸等生产经营单位,可实现智能监测、日常监管、危险预警、隐患排查跟进、风险评估、应急救援管理、公共信息、企业信息管理、工作考核等一系列功能,实现了信息化技术与安全生产监管的深度融合。目前智慧沣西安监云平台共注册企业333家,成功接入14家企业57处摄像头,4家企业5类22处传感器。电脑、手机均可登录操作,数据实时传输,给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加装了“千里眼”、“顺风耳”。同时,通过季考核、通报等行政手段,极大的调动了各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的积极性。当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时,可提供事故单位基本信息,及时推送报警信息,启动相应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实现事故救援的有效联动,降低对人员、财产造成的损失。

二、当前信息化平台在安全监管中面临的问题

(一)平台众多,尚未实现互联互通

当前全国有重大危险源监管、事故信息直报、“互联网+执法”系统等全国统一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在实际工作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在近年加强信息化在安全生产监管中的应用过程中,省、市、县也根据实际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监管平台,由于各类平台设计思路互不相同,大多系统不能兼容,尚未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业务联动,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而且很多平台建成以后,随时间推移使用率比较低,没有形成全国或全省安全生产监管信息“一张网”。

查看全文

土地登记信息监管论文

1监管子系统概况

监管子系统由基于C/S架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基于B/S架构的监管系统共同构成。其中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土地登记数据库建库、数据入库、数据质检、数据导入导出、权限和日志管理以及数据库维护等功能,主要实现对汇交数据的动态管理。监管系统主要由登记信息监管、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组成,其中登记信息监管模块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通知的要求,对各级汇交的登记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其中违规的情况,为主管部门实施监管提供服务。

2监管功能建设的基本原则

根据系统建设主管部门的意见,结合广东省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业务、技术、数据等基础条件,土地登记信息监管建设按以下原则开展。

2.1依法依规从现实出发逐步完善原则

所有监管行为必须按照《物权法》、《土地管理法》、《房地产管理法》等国家法律的规定进行,对于《土地登记办法》、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出台的相关政策中的约束性规定,通过使用计算机手段实施监管,对于基础设施和数据支撑条件尚未成熟的规定,在监管系统建设中采取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策略。

查看全文

企业级监管信息集中服务研究

随着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的蓬勃发展,金融套利等行为也与日俱增。为了响应国家去杠杆、补短板、防化风险、服务实体的政策,金融监管的要求日趋严格。近年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满足新形势下的监管报送要求,及时、准确、全面地实现监管统计报表数据的集中加工处理,提升监管报送质量,农业银行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根据自身的整体战略目标和信息技术发展规划,在广泛汲取国内外同业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的资源现况,搭建了企业级监管信息集中服务及报告平台。在大型商业银行中率先实现了监管报表全行集中,有效解决了监管报告信息分散加工、资源投入高、数据不一致、数据准确性不高及自动化加工率和报送效率低等监管信息报送领域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级监管信息集中服务及报告平台概括

企业级监管信息集中服务及报告平台以大数据平台为数据来源,提供一体化的报表配置、数据加工、填报、集团并表、展现、监测预警、分析报告、组装报送等监管报送全流程管理功能,全面支撑农业银行面向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各地银监局、统计局等外部监管单位的监管信息报送工作,陆续实现人民银行“金融统计数据集中”工程、“标准化存贷款综合抽样统计监测”“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通用数据模板信息”“精准扶贫贷款专项统计”、原银监会“1104工程”“新资本协议”“监管标准化测试数据报送”及“流动性覆盖率信息披露”等监管领域,法人、集团各级报告信息的统一管理、集中加工、共享使用,确保各类监管数据的“同源同规同质”,实现监管信息“一口出”。该系统通过采用集群式并行负载均衡处理、异步队列处理、高效可扩展的公式引擎、内存计算、可视化配置方式等技术,解决了监管领域全行集中带来的系统压力,不仅实现了企业级监管信息集中服务,同时还释放了大量原有生产设备及运维资源。数据方面涵盖了农业银行主要业务源系统,通过确定各系统可信数据项,将不同源系统信息拼接形成统一宽表数据源,使报表数据准确性及自动化率都得到大幅提升。此外,监管报表填报方式转变为“总行集中加工、逐级审查确认”的全新处理模式,有效减少各级统计岗位人员工作量和沟通填报成本,切实减轻基层负担,监管报送效率整体显著提升,促进农业银行数据管理与服务工作转型;通过该成果的应用系统建设,推进了农业银行数据监测和治理工作,通过基于数据检验机制和血缘分析,支持报表数据到基础数据的追溯,并定位报表缺口对应的问题明细数据,从而有效推动农业银行源头数据的治理工作。

二、企业级监管信息集中服务及报告平台的技术特点

1.安全高效的计算框架采用集群式并行处理,采用异步队列处理机制,SQL转内存变量进行运算。(1)实现日间联机交易在各节点的动态分配和自动负载均衡,大幅缩短数据加工时间。此外,计算节点采用PCSERVER虚拟机部署,成本低廉,可灵活扩展,线性提升系统处理能力。(2)异步队列处理:采用异步队列处理机制,将用户提交的高并发、大数据量、长交易的业务请求拆分为若干个队列并发处理,可以有效应对瞬时交易峰值,使系统既充分发挥最高处理能力,又确保始终处于在能力极限范围内,提高系统整体响应速度和处理效率。(3)内存计算:实现将造成系统压力最大的日间联机交易转移到计算节点的内存中进行处理,使原本需在数据库中运行的大量SQL语句转换为内存变量进行运算,不仅提高了计算效率,还最大程度减轻了数据库压力,节省了昂贵的数据库资源消耗。(4)容错保障机制:实现对计算节点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一旦节点发生宕机等异常情况,即时自动将交易FailOver(故障切换)到其他节点上继续处理,不影响业务使用,极大提升系统的高可用性。2.高效可扩展的公式引擎为保障报表批量加工性能,首次采用LEX和YACC技术以及PostgreSQL开源数据库架构,设计了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转换、语义分析以及目标代码生成等5个功能模块,构建了一套高效、可扩展、易维护的全新公式解析引擎。采用分治算法、贪心算法等优秀算法及层次化拓扑排序的公式并行处理技术,全新研发表级复制、区域公式、伪SQL公式、打标表公式、宏定义公式等高性能报表公式,报表批量处理效率提高数十倍,满足了全行监管报表集中加工的批量处理的性能要求。制定报表公式体系的建设标准,首次统一了数据分析类报表公式体系。3.自动化分析报告针对监管分析报告处理逻辑复杂、涉及源数据量大、报送时间急迫的特点,结合监管分析报告的业务需求和报送自动化的技术需求,提出了一种可配置、模块化加工的金融监管分析报告的生成方法。该方法通过作业链批量完成数据源装载和转换,通过Antlr实现了处理规则开发模块,通过JFreeChart实现了复杂图片生成模块,通过FreeMarker实现了报告文档生成模块。使用此方法不仅可以简化用户操作,提高用户便利性,还减少了报告生成时间,提高使用效率,并且实现异常数据、周期变化等分析信息,为后期报告的调整及校验争取了时间。4.业务条线模型体系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分类和定义为指导,以“债权债务信息以生产系统为准,管理分类信息以有人维护的管理系统为准”为原则,整合各源系统数据,采用雪暴模型(雪花模型与星型模型的结合)构建了各业务条线的模型体系。

三、企业级监管信息集中服务及报告平台的业务特点

查看全文

金融监管信息孤岛及其破解思路

摘要: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金融监管的外力和内力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信息岛屿,已逐渐成为金融风险防范路上的绊脚石。若要破解金融监管信息孤岛的发展思路,需全面建设符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监管体系,通过组织创新、优化流程,建立多层次的监管体系等方法,完善构建市场信息共享的机制等破解思路,使金融信息的交流通畅,为构建金融市场信息的共享机制化发展提供一丝帮助。

关键词:破解思路;信息孤岛;金融监管

明确指出,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严格防范金融系统的风险。金融作为国家的重要发展利器,党和国家领导高度关注金融监管的发展进程。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机构市场的范畴不断壮大,现在正面对着结构复杂、范畴庞大的金融市场状况下,信息孤岛数量繁多。对于这样的一个金融市场进行监管,就必须将信息孤岛进行整改,并提出有效的破解思路。基于此,本文简述了金融监管信息孤岛的特征,分析金融监管的信息孤岛对金融监管效率的影响,提出了几点破解思路。

1.金融监管信息孤岛的特征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拥有独立且完整的信息管理办公系统,在该系统中可以增加设置防火墙干预、有效排除其他机构对本系统秘密式侵犯。以银行的监管信息孤岛系统为例,只需要将银保监会作为唯一信任监管方,就可以拥有监管职责的权利,对银行、保险等各项业务展开一系列的监管措施,央行监督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信息孤岛的排他性,在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各行业不同的运作流程。保监会监管信息的孤岛组织,都会由中国银保监会去负责保险业务的监管,并展开一系列的监管行为。信息孤岛可以智能系统、网络信息系统、封闭的系统形式出现,不管出于哪一种系统形式,都为金融监管的举措带来新方向和挑战。信息孤岛之所以不会轻易被攻击或者衰竭,是因为具有独立的特征体系,例如,我国会对证券公司进行证券上市交易等监管,负责个人和机构投资的监管、货期的权益以及交易秩序的监管,监管体系独立,信息来源相对直接,且具有智慧、全面的信息处理技术。

2.金融监管的信息孤岛对金融监管效率的影响

查看全文

商用服务信息保护和监管研究

【摘要】2018年1月3日,晒2017年支付宝账单活动风靡微信朋友圈,支付宝在2017年账单界面嵌入了一段不易发现的服务协议链接,导致全国上亿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被授权”支付宝采集个人信息,消息一出,引发了全体网民、社会媒体及法律界人士的跟进关注,舆论发酵迅速。目前,个人商用服务信息权益保护工作逐渐受到世界各国金融服务机构和监管主体的关注。本文对国外个人商用信息保护和监管方面的经验做法进行了整理,为我国个人商用服务信息保护和监管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信息安全行业监管立法保护

一、我国个人商用信息保护和监管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是我国针对个人的信息保护的立法空白。目前,我国并未出台保护个人信息的专门法律。我国的《国侵权责任法》和《民法通则》中的关于个人信息保护与侵权救济条款,奠定了个人信息保护的民事制度基础,但相关条款内容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和具体执行力。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建议从2003年被提上日程,缺一直未能进入正式的立法程序。我国个人商用信息保护的基本法空白,降低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司法执行力。二是我国对个人商用信息保护范畴的界定过于狭窄。目前,我国关于个人商用信息的规定散见于多部法律法规中,侧重于保护个人信贷信息、通信信息等,对个人信息保护主体的界定主要局限于各行业内部,未能涵盖与行业信息有关联的其他主体。致使如医疗、房产中介、机动车销售、电信运营、网络服务等行业及其相关业务人员有许多机会掌握大量公民个人信息。因此这些行业也往往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三是信息保护监管机制不完善。现阶段,我国对个人商用信息监管不具备违规行为发生后的问责到底的机制,同时面临重大群体信息违规违法事件的处理机制不健全,监管主体责任不明确,行业监管乏力存在漏洞。如,日前支付宝恶意隐藏信息采集授权条款,导致客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同意”了《芝麻服务协议》的事件中,支付宝仅仅通过官方微博了道歉说明,但截至目前相关监管机构针对整个事件并未对支付宝进行处罚和开展后续事件调查。四是缺乏具体有效的救济方式。现行对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相关规定侧重于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而缺乏对数据主体权利、救济方式和途径的规定。这一现状导致在个人金融保护的实践中,数据主体的权利容易被轻视,同时侵权者违规违法成本低,使得数据主体在遭受侵权行为时往往难以得到民事救济。

二、国外个人商用信息保护和监管的主要做法

(一)明确界定个人信息,增强市场保护和监管的针对性。美国侧重对政府权利的限制,出台的各项法规旨在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财务信息、健康信息保密性和安全性,在美国《隐私法》中,采用“记录”代指“个人信息”,指一个机构所持有的与一个人相关的单项信息活信息集合。欧盟虽然比较注重保护社会公众个人商用信息的隐私权,但同时出台了一系列制度确保成员国不会因为对个人信息的过度保护而阻碍个人数据在成员国之间的正常交流。欧盟将社会公众的商用信息界定为和自然人相关的所有信息,因此欧盟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内容相对广泛。日本对个人权利和利益的保护显著增强,日本将个人信息定义为与一个自然人相关的,包含姓名、驾照、身份证号、出生日期、军官证和其他所有可以识别出特定对象的任何信息。(二)借助行政手段,统一市场管理。美国通过借助政府统一管理,部门分散立法的模式,实现相关机构行为的自我约束、自我规范,从而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并在个人信息保护和个人信息产业发展之间找到平衡。欧盟明确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欧洲议会出台统一管理框架,各成员国根据联盟统一要求,分别建立自己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日本通过行政干预统一了全国个人信息标识,加强个人商用信息的规范化管理手段。(三)进行专门立法,加强司法监督。美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出台了《美利坚合众国隐私法》,规定了在商业领域的个人信息保护办法,是美国保障公民信息安全的重要法律,该法案提出了公民隐私权为国家宪法必须保障的基本人权。在1997年,美国又出台了《美国互联网商务机构政策框架》,明确了私营企业在互联网领域保护个人信息的主要义务,并鼓励私营企业为此建立内部管理制度,同时提出建立独立的、公正的第三方机构的监督机制。欧盟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工作成绩突出,这与其出台严格个人信息立法环境关系密切。总体上看,欧盟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从强调对国家权力的有效控制以及对私权领域的严格限制,执行了集公权领域与私权领域于一体的统一立法标准。欧盟于2016年5月24日通过了《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DataProtectionRegulation,GDPR),并将于2018年5月25日实施。GDPR的通过意味着欧盟对个人信息保护及其监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此外,各欧盟国家也分别制定国内的相关法律,以加强个人信息在本国的保护和监管。如瑞典于1973年出台了《数据法》,明确了有关个人数据在采集、加工、保管以及公开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德国的《个人数据保护法》采用了统一立法的标准,对公民的个人信息采取了统一、规范的立法保护。法国的《自由信息法》,是一部专门约束公权力,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英国的《英格兰个人信息保护法》分别从信息的采集路径、信息用途、保存期限、信息保管平台职责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降低了个人信息受非法侵害的风险。而亚洲的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也制定了自己的个人数据保护法。其中日本《公民数据保护法》规定了国家机关、地方及政府以及社会团体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具体职责,为个人信息保护中遇到的法律纠纷提供解决依据。韩国出台的《互联网商务基本法》确保了个人信息在互联网环境下安全传输。新加坡出台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信息保护相关问题做了体系化、规范化的梳理与规定,将个人信息保护纳入了正式法律治理范畴。(四)加强行业自律,辅助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和监管。日本许多民间组织制定了涉及个人信息安全的规范文件,截至2010年年末,日本共有2000多个地方公共团体制定了相关个人信息保护条例。到2017年,日本各级政府均已制定了《个人信息保护办法》。日本民间团体无权立法,主要通过行政指导、行业自律或个别法律的某些具体管理条例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如日本个人数据保护办公室制定的《社会团体自然人信息保护办法》等。(五)建立了健全的个人信息主体救济措施欧盟通过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明确了监督机关救济、司法救济、公益组织救济和损害补偿等具体救济和补救措施,如果数据主体认为与其有关的个人数据处理违反了本条例,有权向常住地、工作所在地、侵权发生地成员国的监督机关、对数据控制者或处理者、非营利性机构、组织或协会及向数据控制者、处理者提起诉讼或索偿。

查看全文

信息化推动监管统计论文

大力推动信息科技建设,建立以法人为主体、以风险统计为核心的全面反映金融机构经营情况的与国际接轨的先进的统计制度,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统一、标准、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满足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的需要,满足风险监管和预警体系评价的需要,满足银行监管透明度的需要,是“管法人、管内控、管风险、增强透明度建设”的现代监管理念在银行监管统计工作领域的反映。本文基于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银行监管统计信息平台的目标,从理念、制度和技术层面,探讨了银行业监管统计工作转轨和创新的观念变革以及充分发挥监管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功能的路径。

一、统计理念:统计信息是公共产品

统计信息资源不是由政府垄断的产品,更不是统计部门的私有财产,而是为全社会共享的公共产品。政府利用纳税人的钱生产出来的信息和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都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因此是一种公共产品,除少数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信息外,统计部门有义务向全体公民提供。强调银行业运行的透明度,包括不良债权在内的信息的公开披露已成为监管的一种趋势。树立统计信息是一种公共产品的理念,打破对金融统计信息的屏蔽,满足外部审计和公众机构查询的需要,不仅符合先进的统计思潮、国际惯例,更是银行监管的本身的技术前提。

二、统计制度:需求多层面的整合和观念的变迁

(一)依法界定监管者与监管对象在统计上的关系。树立调查者与被调查者法律地位上平等的新观念。从行政法律关系上,银监会统计部门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关系是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但是它们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树立法律地位平等的观念要求我们依法规范监管统计工作,加强对统计监管者行为的规范和约束,银监会行使统计调查权力应减少随意性,尊重被调查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权益。有法定填报义务的调查表都要有法律根据,要在调查表中注明法律依据,并且将统计调查制度通过一定的渠道向社会公布,统计结果也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

(二)准确把握监管统计工作的核心。风险是监管工作的核心,揭示和控制风险就是监管的目的。监管统计工作要始终把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和风险状况作为工作的基本内容和目标,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把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底数、风险指标变化情况、风险的关键部位和特征作为监管统计的核心,为真实的反映银行业金融机构盈亏水平,为全面评价银行业机构发展能力和风险状况提供基础数据。为此,构建一个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监管实际,全面反映境内外、表内外、本外币的信息情况的监管统计体系是监管工作的基础。各项统计工作都要以风险统计为核心,必须以风险为切入点,全面反映银行业机构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情况以及银行自身对风险的抵御能力。这不仅意味着监管统计的统计内容、重点的变化,同时也意味着监管统计的统计方法的变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