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目标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9 08:23: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监管目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监管目标

保险监管制原则与目标探索

1我国保险监管的基本原则

1.1法制原则

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就是政府对市场活动的干预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市场和法律手段为主。我国保险监管作为政府活动的重要内容,就必须按照相应法律法规的要求,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杜绝超越法律规定的监管行为。在一定范围内,行政性手段仍然是重要的监管手段,但也必须有相应的法律依据,根据一定的准则进行。

1.2市场化和效率原则

我国保险监管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保险市场的市场化不断深入,因此,保险监管就要强化市场对保险经营活动的约束,有利于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首先,监管部门要推进市场竞争,为保险行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只有实现充分竞争,才能保证市场的高效率。其次,监管部门要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杜绝对保险企业进行不必要的干预,为保险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最后,监管过程本身要讲效率,要努力降低监管成本和费用。

1.3适度监管原则

查看全文

高校监管论文:议资产监管的目标和模式

本文作者:关伟孔然姚萍工作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以“集中管理”为纽带,实现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管资产与管人、管事三结合,理顺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与子公司的管理体制该股份制银行对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及副手实行集中任命和考核,对分支机构办理的重大业务实行集中审批,这使得分支机构对各项任务指标能够认真落实,对各项管理要求的反应速度快,银行整体能够步调一致地开展经营管理活动。这一层面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国的国有资产改革。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提出把国有资产的监管作为一个系统来管理;2003年3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成立,结束了以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分属企业工委、组织部、经贸委、财政厅、劳动厅等九大部委管理的局面,实现了权力、责任和义务的三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的三结合,初步理顺了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为监管体系的建立和考核等提供了必要条件。高校虽已组建了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实现了对经营性资产的集中管理,但由于子公司,特别是经济效益较好的子公司的成立时间往往早于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使得子公司高管人员仍由学校直接任命和考核、重大事项的审批仍遵守高校的决策程序等体制问题难以解决,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尚不能实现对子公司的人与事的管理,监管没有产生实效。因此,要形成对子公司的有效监管,资产经营管理公司首先应能够实现对子公司管理人员和重大事项的集中管理,其中管理人员的层级应至少到子公司的总经理和副总经理级人员,也可以实现对子公司各层级管理人员的任命和考核;对重大事项的集中管理,应避免子公司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沿用高校的审批制度,而是统一集中到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进行审批和决策。

以“财务监督”为主线,搭建资产监管平台,开展财务内外部检查,增强对高校经营性资产的监管力度该股份制银行一向非常重视柜面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除自行开发了数据集中、权限控制严格的柜面操作系统外,还直接向分支机构派驻会计主管,并高频率地对分支机构柜面业务进行检查辅导。由于体制问题,高校资产经营管理公司难以实现将子公司的财务系统集中,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若要加强对财务的监管力度,就要从人员、数据收集和检查等方面着手。(1)委派财务总监或财务负责人向子公司委派财务总监或财务负责人,便于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加强对子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财务监督和控制,强化集团内部控制管理,同时也便于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及时掌握收集高校企业的财务信息。委派的财务总监或财务负责人应由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负责任命、考核和发放工资。(2)加强对财务数据的收集,搭建资产监管平台为便于监管和分析判断高校子公司的经营状况,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应注重对子公司财务报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可将历年数据集中建立数据库,并引入相对指标的计算公式,分析比较子公司某一时期或历年同期的经营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搭建资产监管平台,采集企业的基本信息、重大项目信息、预算跟踪数据、企业绩效评价和人员任期考核等数据信息,提高资产监管的规范化和科学化。(3)开展内部审计、内部财务检查有效的内部审计和财务检查是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对子公司监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定期的内部审计和财务检查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在内部控制、财务核算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贪污腐败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对公司的经营者能够起到良好的保护促进作用,如美国“世通”公司30亿美元虚假利润造假案就是内部审计人员辛西亚与她的同伴查出来的。(4)完善外部审计的聘用制度目前,大部分公司都聘请外部审计单位对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年度审计,这种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意见。在实际工作中,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还可以聘请外部审计单位对子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以及账务处理中是否存在舞弊、弄虚作假等行为进行审计。为保障外部审计的有效性,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应建立完善的外部审计聘用制度,包括:一是在进行外部审计招标时,应考察外部审计单位的规模实力、人员组成、机构负责人及员工的诚信水平、在当地的影响等;二是对外部审计单位实行准入制度,即每年审计结束后,按照一定比例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抽查。如果发现外部审计单位在审计过程中弄虚作假,对一些重要问题隐瞒不报,应永久性地取消其以后年度的审计资格。

以“考核”为手段,建立科学的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子公司实行奖惩制度,合理分配利润该股份制银行对分支机构的考核非常系统,考核指标繁多且全部量化,每月、每季度和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指标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励,通过指标的考核权重引导分支机构的发展方向。在合理的考核与奖励刺激下,该股份制银行在较短时期内,成为股份制银行业的领军人物,多项指标领先同行业。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对子公司进行考核,可以有效落实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有利于实现监管目标,促进子公司按照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行规范运作,降低企业发生腐败的几率。考核指标的制订应注意以下事项:(1)原则性事项首先,考核指标的针对性要强,要对被考核者具有可控制性,指标体系简单明了,同时要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起来进行全面考核;其次,业绩考核要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的要求;再次,业绩考核与奖惩挂钩,考核制度与经营者收入全面结合,使考核结果直接与企业经营者收入挂钩,在完成保值增值指标的前提下兑现基础薪金和奖励收入。(2)明细事项一是利润分配和股权转让收入应进入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核算,学校经营性资产监督机构根据核算后的净利润决定应分配给学校的红利,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下属子公司分配的红利不能直接支付给学校;二是企业占用学校投资外资源(房屋、在编人员、设备等)应与学校签订合同,合规支付租金、借调费用,涉及的费用应由企业直接向学校支付,不应由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代收代付;三是学校向企业收取的管理费用要有具体内容,不能通收费用;四是企业与学校合作应签订合同,明确权利、义务和费用,学校向企业支付工程款和货款时,不能与其他费用相抵充。

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建立高校经营性资产的投入与退出循环机制除比照上述股份制银行的监管方法外,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还应建立经营性资产的投入与退出机制,合理配置高校经营性资产,提高资产的经济效益。一是对于市场前景好、具有经营优势的企业,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进行资本投入,将其做大做强;二是对于一些非优势企业,通过出售、转让、退出等战略退出方式进行结构调整,采取存量转让的方式减持股份,变现回收的资金回报学校或转投其他企业;三是对于一般企业,采取控股或参股的方式设置股权;四是对于经济规模小、经营业务停滞、连续亏损或经济效益不好、无发展前景的企业,采取自然退出方式,在对其进行审计的基础上关闭或停业;五是对于已经决定予以关闭的企业,由资产公司组建清算小组,按照有关法律程序对企业债权债务进行清算,坚决撤并。

查看全文

证券市场监管的目标探索

内容摘要:本文借鉴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证券市场监管目标的选择,论述了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效率性目标和安全性目标。文章指出,监管者应该关注证券监管的根本目标,监管者当然应该关心指数,但这不应该成为监管部门调控指数涨跌的借口。

关键词:监管目标“三公”原则投资者保护市场安全

长期以来,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严重背离,中国证券市场的政策常常被误读,政策制定者的本意与市场的反应往往南辕北辙,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本来要解决一些现存的问题,结果是旧的问题没解决,反而又引起了一些新的矛盾。市场上的主要参与者上市公司、券商违规行为屡禁不止,暴露出中国证券市场政策监管目标的不清晰。监管者的监管目标常常处于变化之中,时而强调为国企改革脱困服务,时而强调优化资源配置,时而强调保护中小投资者,时而强调“维护稳定”,强调股票指数的稳中有涨,涨幅有限,试图调控指数,因此,研究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证券市场监管的根本目标与具体目标

证券市场监管目标,与其他目标有相似之处,其中之一,就是目标的层次性。从层次上区分,证券市场监管目标可以分为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一)证券市场监管的根本目标

查看全文

证券市场特殊目标监管论文

内容摘要: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推动市场的不断发展;促进市场的诚信建设和市场自律功能的完善;培育市场主体的责任意识是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特殊目标。

关键词: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目标

证券市场监管目标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所谓证券市场的监管目标是指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是监管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国理论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公平和效率,营造一个高效和公平的市场环境。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市场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克服和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从而实现公平和效率。

证券市场本身固有的特征使其同其他市场相比存在着更为严重的市场失灵现象。首先,证券市场存在着巨大的负外部性。在证券市场上,由于资本被高度抽象化和虚拟化,资本交易变成了一种纯粹的金融交易,价格变化和交易速度极快,市场风险会很快殃及货币、外汇等其它金融市场,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其次,证券市场存在着竞争和信息的不完全性。证券市场极易产生垄断,从证券供给的角度来看,一家公司仅能发行本公司的证券,而不能发行其他公司的证券,证券的发行过程排除了竞争。从证券交易的角度来看,只要证券发行和上市交易的数量是有限的,某些势力强大的投资者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大量的购买或抛售某一公司的上市证券,影响或控制某一证券的交易价格。证券市场又具有信息不完全的特征,其表现为:信息不充分,由于信息具有共享的特点,不付出任何成本的市场主体也可以通过“搭便车”分享信息的收益,因此市场本身必定不能够提供充分的信息;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处于信息弱势者的地位,容易遭受到信息优势者(上市公司、券商)的欺诈。

查看全文

证券市场目标监管论文

摘要: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推动市场的不断发展;促进市场的诚信建设和市场自律功能的完善;培育市场主体的责任意识是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特殊目标。

关键词: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目标

证券市场监管目标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所谓证券市场的监管目标是指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是监管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国理论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公平和效率,营造一个高效和公平的市场环境。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市场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克服和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从而实现公平和效率。

证券市场本身固有的特征使其同其他市场相比存在着更为严重的市场失灵现象。首先,证券市场存在着巨大的负外部性。在证券市场上,由于资本被高度抽象化和虚拟化,资本交易变成了一种纯粹的金融交易,价格变化和交易速度极快,市场风险会很快殃及货币、外汇等其它金融市场,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其次,证券市场存在着竞争和信息的不完全性。证券市场极易产生垄断,从证券供给的角度来看,一家公司仅能发行本公司的证券,而不能发行其他公司的证券,证券的发行过程排除了竞争。从证券交易的角度来看,只要证券发行和上市交易的数量是有限的,某些势力强大的投资者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大量的购买或抛售某一公司的上市证券,影响或控制某一证券的交易价格。证券市场又具有信息不完全的特征,其表现为:信息不充分,由于信息具有共享的特点,不付出任何成本的市场主体也可以通过“搭便车”分享信息的收益,因此市场本身必定不能够提供充分的信息;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处于信息弱势者的地位,容易遭受到信息优势者(上市公司、券商)的欺诈。

查看全文

证券市场目标监管论文

内容摘要: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推动市场的不断发展;促进市场的诚信建设和市场自律功能的完善;培育市场主体的责任意识是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特殊目标。

关键词: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目标

证券市场监管目标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所谓证券市场的监管目标是指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是监管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国理论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公平和效率,营造一个高效和公平的市场环境。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市场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克服和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从而实现公平和效率。

证券市场本身固有的特征使其同其他市场相比存在着更为严重的市场失灵现象。首先,证券市场存在着巨大的负外部性。在证券市场上,由于资本被高度抽象化和虚拟化,资本交易变成了一种纯粹的金融交易,价格变化和交易速度极快,市场风险会很快殃及货币、外汇等其它金融市场,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其次,证券市场存在着竞争和信息的不完全性。证券市场极易产生垄断,从证券供给的角度来看,一家公司仅能发行本公司的证券,而不能发行其他公司的证券,证券的发行过程排除了竞争。从证券交易的角度来看,只要证券发行和上市交易的数量是有限的,某些势力强大的投资者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大量的购买或抛售某一公司的上市证券,影响或控制某一证券的交易价格。证券市场又具有信息不完全的特征,其表现为:信息不充分,由于信息具有共享的特点,不付出任何成本的市场主体也可以通过“搭便车”分享信息的收益,因此市场本身必定不能够提供充分的信息;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处于信息弱势者的地位,容易遭受到信息优势者(上市公司、券商)的欺诈。

查看全文

证券市场投资监管目标论文

内容提要:在国外发达市场,蓝筹股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蓝筹股较高的中长期投资价值已为广大投资者所认同,并出现了许多专门投资于蓝筹股的机构和个人群体,由此改变了整个市场的投资理念和投资行为。

从全球证券市场看,蓝筹股是成熟市场的标志之一。蓝筹股在国外证券市场上已经不仅仅是市场炒作的概念,同时更是推动市场发展的根本所在。考察成熟股票市场上典型蓝筹股的形成过程,我们进一步发现,一家公司必须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有领先的技术,当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公司通过收购和兼并迅速扩大规模,牢固占领市场才能成长为一只蓝筹股。

由于蓝筹股在股市上表现独特,国外市场上投资基金将大量的投资目标锁定在蓝筹股上。蓝筹股出色的市场表现,赢得投资者的青睐,也带动了相关金融创新品种产生和发展,蓝筹股基金、股指期货、指数基金、教育储蓄投资基金、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等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推出,它们多数投资于蓝筹股或基于蓝筹股的衍生产品如蓝筹股指数,以其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市场形象好,吸引了大量投资者。但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只有短短十年历史的证券市场上,投资者对蓝筹股的熟悉还相当有限,甚至市场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蓝筹股。

在本研究中,将集中探讨在我们这样一个不太成熟的股票市场上,有没有蓝筹股存在?能否构建一套合理的定量指标体系来筛选中国市场的蓝筹股?对所筛选出的蓝筹股能否通过市场实证检验来判定其波动性、收益性的状况?假如目前中国市场的蓝筹股缺乏或过少,我们又怎样来培育之?以及如何开发中国市场的蓝筹股指数类产品,包括中国蓝筹股指数、蓝筹股指数基金以及其他的蓝筹股指数衍生产品等?开展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探讨,对于改善我国证券市场结构、培育正确的投资理念和投资行为以及提高证券市场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重点研究以下内容:

一、筛选蓝筹股的基本方法、步骤。我们采用逐步淘汰法来筛选蓝筹股。首先,根据上市日期,选出符合条件的股票。然后,根据不同的指标条件,逐步选出符合条件的股票。最后,选出符合所有条件的股票,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股票作为样本蓝筹股。并通过放松各指标和约束条件,选出不同标准的样本蓝筹股,进行综合比较分析。

查看全文

企业财务监管目标以及企业社会责任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一切理财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企业活动具有导向和约束作用。在财务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最具代表性的三种观点是: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

长期以来,管理者一直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但是从现代企业管理要求来看,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忽略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所以往往导致企业决策的短期行为。企业为了获利,可能产生劣质产品、损害工人的健康和利益、污染环境、浪费资源,这不仅会影响股东利益、企业价值,而且会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股东财富最大化主要是从公司所有者——股东的角度设定的目标,但是现代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股东固然要承担风险,其他契约方同样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所有利益集团共同作用和相互妥协的结果和集中表现。当然,在特定时期和一定环境下,某一利益集团可能会起主导作用,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是所有利益集团共同推动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企业只有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和企业总价值的不断增长。所以,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将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摆在第一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利益关系。这主要体现为:1.强调风险和报酬的均衡,将企业风险控制在可以承担的范围之内;2.创造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协调关系,培养安定的股东;3.加强与债权人之间的联系,培养可靠的资金供应者;4.关心企业职工的利益,组建核心员工团队;5.关心客户利益以保持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6.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努力保持供货渠道的畅通;7.积极配合政府政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只有在考虑各契约方的利益并使其得到满足后,才会有利于企业财富的增加,实现价值增值的良性循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二)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四号——社会责任》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作了重新界定,该指引所称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应当履行的社会职责和义务,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含服务)、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等。

美国大卫·施沃伦博士的研究实践认为,用于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的盈利有一种积极的、肯定的影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实施利润驱动的社会行为。当今社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至少具有如下意义:1.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促进企业创造利润或财富。企业创造的利润或财富越多,上缴税收和分红就越多,员工的年薪和工资也就随之升高,从而为国家、股东和员工作出贡献,同时促进客户发展,等等,从而实现企业社会价值最大。这在本质上也属于履行社会责任。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如果不能做到安全生产、提升产品质量、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保护员工权益和促进就业,将受到来自政府、客户、员工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惩罚、诉讼,就会支付罚款、赔款,损失客户,减少收入,流失人才,最后导致企业的失败,如三鹿奶粉质量问题直接导致三鹿集团的倒闭,丰田汽车质量问题导致丰田汽车大量召回,损失了大量收入和利润。因此,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创造利润两者之间的目标是一致的,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企业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反之,如果单纯为了追求利润或财富而不履行社会责任,就难以实现发展战略。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可持续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强调转变发展方式,归根结底是要求提升发展质量问题。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

查看全文

企业财务监管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一切理财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企业活动具有导向和约束作用。在财务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最具代表性的三种观点是: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

长期以来,管理者一直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但是从现代企业管理要求来看,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忽略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所以往往导致企业决策的短期行为。企业为了获利,可能产生劣质产品、损害工人的健康和利益、污染环境、浪费资源,这不仅会影响股东利益、企业价值,而且会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股东财富最大化主要是从公司所有者——股东的角度设定的目标,但是现代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股东固然要承担风险,其他契约方同样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所有利益集团共同作用和相互妥协的结果和集中表现。当然,在特定时期和一定环境下,某一利益集团可能会起主导作用,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是所有利益集团共同推动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企业只有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和企业总价值的不断增长。所以,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将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摆在第一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利益关系。这主要体现为:1.强调风险和报酬的均衡,将企业风险控制在可以承担的范围之内;2.创造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协调关系,培养安定的股东;3.加强与债权人之间的联系,培养可靠的资金供应者;4.关心企业职工的利益,组建核心员工团队;5.关心客户利益以保持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6.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努力保持供货渠道的畅通;7.积极配合政府政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只有在考虑各契约方的利益并使其得到满足后,才会有利于企业财富的增加,实现价值增值的良性循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二)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四号——社会责任》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作了重新界定,该指引所称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应当履行的社会职责和义务,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含服务)、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等。

查看全文

证券市场目标监管的重要性诠释

摘要: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推动市场的不断发展;促进市场的诚信建设和市场自律功能的完善;培育市场主体的责任意识是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特殊目标。

关键词: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目标

证券市场监管目标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所谓证券市场的监管目标是指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是监管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国理论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公平和效率,营造一个高效和公平的市场环境。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市场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克服和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从而实现公平和效率。

证券市场本身固有的特征使其同其他市场相比存在着更为严重的市场失灵现象。首先,证券市场存在着巨大的负外部性。在证券市场上,由于资本被高度抽象化和虚拟化,资本交易变成了一种纯粹的金融交易,价格变化和交易速度极快,市场风险会很快殃及货币、外汇等其它金融市场,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其次,证券市场存在着竞争和信息的不完全性。证券市场极易产生垄断,从证券供给的角度来看,一家公司仅能发行本公司的证券,而不能发行其他公司的证券,证券的发行过程排除了竞争。从证券交易的角度来看,只要证券发行和上市交易的数量是有限的,某些势力强大的投资者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大量的购买或抛售某一公司的上市证券,影响或控制某一证券的交易价格。证券市场又具有信息不完全的特征,其表现为:信息不充分,由于信息具有共享的特点,不付出任何成本的市场主体也可以通过“搭便车”分享信息的收益,因此市场本身必定不能够提供充分的信息;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处于信息弱势者的地位,容易遭受到信息优势者(上市公司、券商)的欺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