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权力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9 03:06: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监督权力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网络技术监督权力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增强对权力运行监督和制约的有效性,是新形势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纪检监察机关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强监督、预防腐败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权力运行进行监督和制约的优势
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最新成果,将其运用于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相对于传统的监督方式,存在明显优势。
首先,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传输的实时性,有利于转变监督方式,变滞后、静态的监督为全程、动态的监督。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传输的实时性特点,为实现对权力运行的动态监督创造了条件。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即时监控行政人员的工作状态和工作进展情况,把制度防范与技术监控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从而将监督关口前移,及时把不当行政行为甚至违纪违法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
其次,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生成的规范性,有利于压缩自由决策权,避免权力运行的主观随意性。一般来说,握有一定权力的行政人员受知识水平、个人喜好、社会关系、情感能力等的影响,有时作出的决策会带有主观性和随意性,容易利用手中的权力获取非法利益,产生腐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信息生成过程中,格式和内容是规范的,通过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办事流程等固化在计算机程序中,明确职责权限,规范工作程序,用“无情的电脑”控制“有情的人脑”,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使权力运行受到规范和约束。
其三,计算机网络技术资源共享的公开性,有利于打破信息盲区,促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作为权力拥有者,具有信息优势,在信息沟通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应该公开的信息就被权力拥有者垄断,原本是他人的权利就会异化为信息拥有者的权力,产生“权力寻租”,监督就难以实现。监督的前提是知情,计算机网络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使整个网络的各个节点的信息都能够实现互动式的浏览,避免信息不对称,确保政务信息公开、透明,便于对权力行使加强监督和制约。
商务局监督权力工作总结
根据县纪委《关于转发省纪委办公厅加强风险岗位廉能管理进一步规范和监督权力运行的实施方案》要求,我局结合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讲实效、谋长远”的工作目标,认真扎实地开展了加强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现结合我局这段时期所作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认真部署落实。我局党委根据县纪委《关于转发省纪委办公厅加强风险岗位廉能管理进一步规范和监督权力运行的实施方案》,立即组织研究,成立了以局长周胜为组长,副组长为副局长徐武,成员为叶良斌、黄欢、的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徐武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形成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在此基础上,于4月1日专门召开全局会议,动员部署全局加强风险岗位廉能管理进一步规范和监督权力运行工作,要求全局机关干部认真按照方案要求,全面清理单位职权,仔细查找岗位廉政风险,落实岗位工作职责,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了局风险岗位廉能管理档案资料台账。
(二)全面清理职权,编制职权目录。根据法定职责和“三定”方案的规定,我局行使的职权数为6个,岗位职权为17个,并按要求编制了职权目录。同时,进一步优化权力运行流程,绘制了职权运行流程图。
(三)广泛动员发动,彻查风险岗位。局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紧紧围绕权力运行和监督环节,紧密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分别按照“股室岗位、领导岗位、中层岗位和职工岗位”四个层次来全面彻底地查找可能存在的廉能风险。
1、全员发动,认真查找。通过采取“自己找、群众评、领导点、组织审”的方法查找岗位风险、内设机构风险和个人廉能风险。局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带头查找局岗位廉政风险,确保廉政风险查准、查全、查深。局机关各股室结合各自岗位特点,从岗位职责、现行规程梳理关键节点,分内外查找权力行使、制度机制、业务能力、思想道德、外部环境等五个方面进行廉政风险查找。通过查找,全局共梳理出股室岗位和岗位廉政风险23个。
乡镇站务监督权力运行工作汇报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主要做法;初步成效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强化制度建设,站(所)务监督工作有章可循、强化培训指导,站(所)务监督水平不断提高、强化组织领导,站(所)务监督效果得到保证、弥补了监督空档,推动了基层站所作风建设、扩大了监督范围,增强了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前移了监督关口,及时解决了一些问题、保障了群众权力,提高了群众参与监督管理的积极性、融洽了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力度,在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的同时,立足源头防腐,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大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督体系,有效遏制了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但对基层站所的监督却一直存在空档。为此,今年以来,我们积极探索实践,通过建立站(所)务监督小组的形式,切实加强对基层站所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强化制度建设,站(所)务监督工作有章可循。今年年初,我镇党委、纪委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建立站(所)务监督小组的实施意见》,明确站(所)务监督小组的产生方式、工作职责、活动形式等内容:一是站(所)务监督小组经民主选举产生。在镇纪委的监督下,单位全体人员无记名投票,选举小组成员,所选出的小组成员要具有一定的参政议政能力,熟悉财会业务知识,敢于坚持原则,乐于为群众办事,同时严格规定,站(所)“一把手”、结报员不得担任小组成员。通过民主选举,全镇共产生11个站(所)务监督小组,每个小组3名成员。二是明确站(所)务监督小组权力。凡是站(所)务重要事项必须通知监督小组参与会办,经小组认定后方可实施;所有票据必须有事项支出说明,由经手人、证明人、负责人三方签字,再由监督小组审核盖章、监督小组组长签字,报镇分管负责人和镇长审批后,方可报账。三是监督活动定期化。站(所)务监督小组为常设机构,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小组成员例会,研究布置有关监督工作,确保监督工作有序推进。
(二)强化培训指导,站(所)务监督水平不断提高。为确保站(所)务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提高站(所)务监督工作的整体水平,我镇针对不同对象,组织开展了“三级培训”:一是对站(所)“一把手”的教育培训,主要是促使其转变思想观念,正确对待监督,充分认识到监督是组织上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增强接受监督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对监督小组成员的培训,主要是明确监督小组的工作任务和每个成员的职责,提高责任意识,规范工作流程,提升监督水平。三是对站(所)结报员的培训,主要是要求其严格按章办事,严格执行财经制度,规范经费管理。通过“三级培训”,达到“三个明确”:一是工作目标明确。坚持从源头上解决站(所)务不民主、不公开,收支不规范,监督不力,制度不健全和落实不到位等问题,通过站(所)务监督,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依法行政意识。二是工作要求明确。站(所)务监督小组在镇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镇纪委负责组织开展工作。监督小组利用站(所)务会议、站(所)务公开栏等形式,组织党员干部和职工积极参与站(所)务管理活动,及时公布相关情况,听取干部职工意见,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三是工作重点明确。监督小组重点对站(所)务公开、党务公开、落实廉洁自律规定、干部职工履行职责、工作目标推进、物资采购、资产经营管理、资金流向、费用开支、资金分配等情况加强监督检查;突出加强对重大事项落实民主集中制情况的监督检查;平时注意收集整理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发现重大问题,及时向镇纪委汇报。
(三)强化组织领导,站(所)务监督效果得到保证。站(所)务监督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于组织领导。为确保站(所)务监督落到实处,在我镇党委的领导下,镇纪委通过多种举措,扎实组织开展站(所)务监督活动。一是定期检查站(所)务监督小组工作开展情况。重点检查监督小组是否对本站(所)相关事项做到关口前移,主动参与,全程监督;基层站(所)所有收支票据是否经监督小组审核盖章;镇相关负责人是否越过监督小组审批支出;镇财政所是否经监督小组审核盖章后再报销,等等,督促站(所)务小组成员认真履行职责。二是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坚持定期组织人员到基层站所开展专题调查研究,通过召开群众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个别谈话等形式,掌握基层群众对站(所)的意见和建议,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理清监督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反馈给监督小组和单位负责人,切实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监督工作做到贴近群众,服务群众,让群众信服,让群众满意。三是加强对监督情况的研究分析。镇纪委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分析基层站所党风廉政建设以及站(所)务监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查纠,并针对实际,不断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努力实现站(所)务监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实现党员监督权利交流
党员权利包括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等一组具有内在紧密联系的权利集合,它贯穿于执政党的决策、执行、监督等诸项权力的运行过程中。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特别是正确行使党员的监督权利,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基础,也是衡量党内民主程度的重要尺度。紧扣党内权力运行,全面贯彻落实党员监督权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党员其它诸项权利的有效实现。
针对当前党员监督普遍存在畏难情绪,监督盲点多、空当多,监督缺乏必要知情前提,缺乏必要的监督意识、监督责任和有效的机制保障,监督动力不足,因而使监督经常处于“弱监”、“虚监”、“空监”状态等弊端,中国社科院重大国情调研组在对津粤江浙沿海四地发达地区的党员同志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激发党员监督权利实现的内在主体动力、营造公开透明的监督环境、建立党员监督的长效机制、瞄准重点对象构筑保障监督者权益的制度防线、搭建党员监督的实现平台等方面入手,积极营造条件,创新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员监督权利,让党员更好地行使自身的权利,并有效地开展监督。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员监督权利,党员监督权利实现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仍然存在影响党员监督权利实现的诸多矛盾、问题和障碍,制约着党员监督权利发挥作用。
1.党员监督是党员权利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党内监督的主要形式之一。党员监督权利是党员权利体系构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监督权利是党员应当享有的一项重要民主权利,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和选举权最终都离不开监督权的实现。党员监督权是党内监督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党员直接作为监督主体,在党内权力运行过程及执政管理活动中发挥的监督制约作用。
2.党员监督的主要对象是监督决策权、监督执行权、监督监督权。党员监督的主要对象是党所拥有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等权力运用重点环节,重点监督那些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和领导干部。加强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实质就是要加强对党内权力运行中枢系统和权力资源密集岗位的监督。监督权利只有紧扣党的权力运行过程才能有效实现,党员监督权也由此可以具体分解为监督决策权、监督执行权、监督监督权。不论是党代表会议的监督、党代表的监督、党的监督机构的监督,还是党员个人的监督,都要依法依纪,按照党的规章制度进行,而且监督的结果也要受到监督。
3.实现党员监督权利的主要障碍。十六大以来,党内民主实践更加深入,党员行使监督权的形式呈多样化,出现交流式、评议式、提案式、研究式、举报式等多种方式,但是,党员监督权利的实现状况还不够理想,实现程度还远远不够,还存在不愿监督、不能监督、无法监督等障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对党员监督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真正贯彻落实时遇到的阻力较大;二是权利和权力关系上的结构性失衡,致使党员监督处于弱势状态;三是党务工作神秘化,监督缺乏必要知情前提;四是监督缺乏安全机制保障,制约了党员监督权利的实现。五是党员缺乏监督意识和监督责任,党员监督动力不足。妨碍党员监督权利实现的根源可归结为两大类:一是由于不分权、不让权、不放权,造成党员得不到监督权;二是由于施行程序、机制不当,造成党员监督权失效。
党员监督权利思考
党员权利包括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等一组具有内在紧密联系的权利集合,它贯穿于执政党的决策、执行、监督等诸项权力的运行过程中。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特别是正确行使党员的监督权利,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基础,也是衡量党内民主程度的重要尺度。紧扣党内权力运行,全面贯彻落实党员监督权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党员其它诸项权利的有效实现。
针对当前党员监督普遍存在畏难情绪,监督盲点多、空当多,监督缺乏必要知情前提,缺乏必要的监督意识、监督责任和有效的机制保障,监督动力不足,因而使监督经常处于“弱监”、“虚监”、“空监”状态等弊端,中国社科院重大国情调研组在对津粤江浙沿海四地发达地区的党员同志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激发党员监督权利实现的内在主体动力、营造公开透明的监督环境、建立党员监督的长效机制、瞄准重点对象构筑保障监督者权益的制度防线、搭建党员监督的实现平台等方面入手,积极营造条件,创新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员监督权利,让党员更好地行使自身的权利,并有效地开展监督。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员监督权利,党员监督权利实现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仍然存在影响党员监督权利实现的诸多矛盾、问题和障碍,制约着党员监督权利发挥作用。
1.党员监督是党员权利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党内监督的主要形式之一。党员监督权利是党员权利体系构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监督权利是党员应当享有的一项重要民主权利,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和选举权最终都离不开监督权的实现。党员监督权是党内监督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党员直接作为监督主体,在党内权力运行过程及执政管理活动中发挥的监督制约作用。
2.党员监督的主要对象是监督决策权、监督执行权、监督监督权。党员监督的主要对象是党所拥有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等权力运用重点环节,重点监督那些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和领导干部。加强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实质就是要加强对党内权力运行中枢系统和权力资源密集岗位的监督。监督权利只有紧扣党的权力运行过程才能有效实现,党员监督权也由此可以具体分解为监督决策权、监督执行权、监督监督权。不论是党代表会议的监督、党代表的监督、党的监督机构的监督,还是党员个人的监督,都要依法依纪,按照党的规章制度进行,而且监督的结果也要受到监督。
3.实现党员监督权利的主要障碍。*以来,党内民主实践更加深入,党员行使监督权的形式呈多样化,出现交流式、评议式、提案式、研究式、举报式等多种方式,但是,党员监督权利的实现状况还不够理想,实现程度还远远不够,还存在不愿监督、不能监督、无法监督等障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对党员监督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真正贯彻落实时遇到的阻力较大;二是权利和权力关系上的结构性失衡,致使党员监督处于弱势状态;三是党务工作神秘化,监督缺乏必要知情前提;四是监督缺乏安全机制保障,制约了党员监督权利的实现。五是党员缺乏监督意识和监督责任,党员监督动力不足。妨碍党员监督权利实现的根源可归结为两大类:一是由于不分权、不让权、不放权,造成党员得不到监督权;二是由于施行程序、机制不当,造成党员监督权失效。
宪法解释的权属分析
摘要:在我国的宪法监督体制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同样享有宪法监督权,但宪法仅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享有解释宪法的权力,而对全国人大并没有明确规定。依照“法无授权即无权”的公权力原则,应该认为全国人大不享有解释宪法的权力。问题在于,全国人大在行使宪法监督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一定的宪法条款作出说明,以此作为判定争议的法律或行为是否构成违宪的依据,实质上是在进行宪法解释。为化解这一矛盾,有必要结合我国的宪法体制,从理论上将宪法解释区分为作为宪法解释制度的宪法解释与作为宪法监督方式的宪法解释两个方面,并对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分析。
关键词:国家权力;宪法监督;宪法解释
所谓宪法解释,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对宪法规范的含义进行的阐释与说明,目的在于解决人们对某些宪法规范理解上存在的分歧,确保对宪法的遵守和执行的统一,防止或避免因为对一定宪法规范的不同理解而导致的遵守和执行上的不一致情形的发生,从而维护宪法的最高权威,确保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得以实现,使宪法作为法律的规范性能够得到严格的遵守。据此而论,这里所说的宪法解释,并非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包括所谓的学理解释在内[1],而仅仅指的是严格意义上的宪法解释,即享有宪法解释权的国家机关对宪法进行的解释[2]。
法律作为行为规范,发挥着对人们行为的指引作用。但人们的行为又是复杂多变的,有限的法律规范不可能容纳下时刻变化着的人们的行为,于是形成了法律规范的有限性与人们行为多变性之间的紧张关系。要让立法者制定出针对每一个人的具体行为都能适用的法律规范是完全不可能的,所能采取的就是将人们的行为类型化,然后用抽象或高度概括性的法律规范去表达。高度概括抽象的法律规范是通过使用大量的不确定法律概念来实现的,这些不确定法律概念的使用,固然有利于将更多的行为涵盖其中,扩大法律规范适用的范围,更好地将人们的行为纳入法律的调整之中,但同时也存在着容易造成人们对这些不确定法律概念理解上产生分歧的弊端。在不能完全放弃于法律中使用不确定性法律概念的前提下,消除人们理解分歧的最好办法就是由一定的国家机关对发生理解分歧的法律规范作出权威性的解释。更为关键的是,法律文本使用的语言并非是一种完全独立的符号系统,其中的词语本身就存在多重含义,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时候,我们可以不必过分追求其精准度,但在法律文本中出现时,不同的理解有可能导致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直接影响到相关人员权利的享有与义务的履行,也就是直接与人们的利益享有与否相关,就不能够像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那样大而化之,或者是不追求其精准度。这就是法律解释制度存在的必要性与正当性之所在。一般而言,普通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往往在权利义务的规定上比较具体,也就是对人们行为的引领性要求比较明确,但无法做到十分精准,需要通过法律解释制度来解决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分歧。宪法文本中的规范,抽象的程度更高,正因为如此,在和普通法律规范相比较的意义上而具有“原则性”的特点[3]132,这也就意味着对其理解发生分歧的可能性更大,与普通法律比较起来,也就更需要进行解释。再者,普通法律的解释往往解决的是对某一法律中具体规范的理解分歧问题,仅仅影响到法律关系的主体基于该法律规范而享有的权利或应履行的义务。对宪法文本中一定规范的理解发生分歧,不仅影响到宪法关系主体宪法上的权利享有和义务履行,更关系到基于该规范而制定的有关立法是否合宪的问题,这是由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属性决定的。因此,宪法解释较之一般的法律解释制度,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我们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全面依法治国“愈来愈凸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因此,宪法的权威是否能够得到遵守,其他的法律是否能够真正地符合宪法,是我们实现“依宪治国”的关键所在。在此过程中,宪法解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宪法文本中最早规定宪法解释的是1978年宪法,该宪法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中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和法律,制定法令”。此前的1954年宪法和1975年宪法,对宪法解释权没有明确规定,仅仅是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中规定“解释法律”。或许人们可以认为,这里的“法律”包括宪法在内,但宪法文本在关于全国人大的职权中规定“修改宪法”“制定法律”。如果“法律”包括宪法在内,岂不变成了全国人大制定法律和宪法了吗?要知道,在1954年宪法制定出来以后,全国人大作为最高权力机关仅享有修改宪法的权力,制定宪法的任务已经完成。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明确确立宪法解释制度的是1978年宪法。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全国人大享有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由于没有规定宪法解释问题,那么,可以将全国人大享有的监督宪法实施权力理解为包括宪法解释的权力在内,也就是全国人大以其享有的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为依据,在监督宪法实施过程中对宪法进行解释。但在1978年宪法明确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解释宪法的职权以后,就出现了宪法的解释权与宪法监督权相分离的问题。现行的宪法则将宪法监督权同时赋予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但依然保留了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的权力,全国人大虽然继续享有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但并没有被明确赋予享有宪法解释的权力,意味着宪法解释权与宪法监督权的分离状态在全国人大这个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这里是依然存在的。
那么,宪法监督权与宪法解释权是一种什么关系,考察国外宪法和有关宪法监督的法律,关于宪法解释权的规定存在以下几种情形。
(一)美国、日本等实行司法审查制的国家
创新体制机制开展监督思考
党员监督权利实现的重点、难点
党员权利包括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等一组具有内在紧密联系的权利集合,它贯穿于执政党的决策、执行、监督等诸项权力的运行过程中。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特别是正确行使党员的监督权利,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基础,也是衡量党内民主程度的重要尺度。紧扣党内权力运行,全面贯彻落实党员监督权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党员其它诸项权利的有效实现。
针对当前党员监督普遍存在畏难情绪,监督盲点多、空当多,监督缺乏必要知情前提,缺乏必要的监督意识、监督责任和有效的机制保障,监督动力不足,因而使监督经常处于“弱监”、“虚监”、“空监”状态等弊端,中国社科院重大国情调研组在对津粤江浙沿海四地发达地区的党员同志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激发党员监督权利实现的内在主体动力、营造公开透明的监督环境、建立党员监督的长效机制、瞄准重点对象构筑保障监督者权益的制度防线、搭建党员监督的实现平台等方面入手,积极营造条件,创新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员监督权利,让党员更好地行使自身的权利,并有效地开展监督。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员监督权利,党员监督权利实现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仍然存在影响党员监督权利实现的诸多矛盾、问题和障碍,制约着党员监督权利发挥作用。
1.党员监督是党员权利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党内监督的主要形式之一。党员监督权利是党员权利体系构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监督权利是党员应当享有的一项重要民主权利,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和选举权最终都离不开监督权的实现。党员监督权是党内监督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党员直接作为监督主体,在党内权力运行过程及执政管理活动中发挥的监督制约作用。
2.党员监督的主要对象是监督决策权、监督执行权、监督监督权。党员监督的主要对象是党所拥有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等权力运用重点环节,重点监督那些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和领导干部。加强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实质就是要加强对党内权力运行中枢系统和权力资源密集岗位的监督。监督权利只有紧扣党的权力运行过程才能有效实现,党员监督权也由此可以具体分解为监督决策权、监督执行权、监督监督权。不论是党代表会议的监督、党代表的监督、党的监督机构的监督,还是党员个人的监督,都要依法依纪,按照党的规章制度进行,而且监督的结果也要受到监督。
加强对权力监督的思考
“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实践同时也证明:没有权力做保证的监督是乏力而无效的监督。当前,需要人们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权力需要监督,监督也需要权力。
一、对权力监督现状的浅析
对权力实行有效的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一些资料,参加市里召开的一些座谈会,同时对基层又做了一些调研。我认为,对权力的监督在党纪、国法、规章制度上都有一些规定,随着反腐倡廉工作逐步深入,对权力监督的措施会越来越完善。但是还应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上级监督、同级监督、下级监督、还是群众监督,均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现象。
1、上级监督是雾里看花,监督权时隐时现。上级领导对下属运用权力进行严格监督负有责任和义务。然而,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出于多种动机和目的,往往对下级疏于监督。例如,有的领导对下级不是以个人品德和工作政绩论优劣,而是搞亲疏关系,放弃监督;有的领导感情用事,借口“没有功劳有苦劳”,对部下迁就袒护,不去监督;有的领导怕得罪下级丢选票,只要事不关己则不问不闻,不敢监督;有的领导与下级同属“一张网”,怕“拔出萝卜带出泥”,回避监督;也有一些领导忙于事务,且以“用人不疑”为由放松监督;导致该提醒的不及时提醒,该警示的不予警示,该查处的查而不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处理起来失之于宽、失之于软。
2、同级监督是缩手缩脚,监督权软弱无力。目前,同级干部或同一个领导班子成员间的监督,在一些单位和部门由于受主、客体因素的制约和庸俗关系学的影响,顾忌重重,使同级监督变成泡影。纪委作为党内监督的专职机构,同时受上级纪委和同级党委双重领导,其工作人员的办公经费、物资保证及经济待遇均在同级行政的管辖范围。这种录属关系使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客体,主体的职能与权力不相适应,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同级党政组织及其成员的违纪问题,纪委调查了解深不得、浅不得,请示汇报早不得、晚不得,往往只能触及表层,不能深入实质。导致有些纪检监察组织查下不查上,查小不查大,查“软”不查“硬”。不履行监督职责是失职,真要实施监督又无能为力,结果是欲罢不能,欲干不成。
3、下级监督是纸上谈兵,监督权名存实亡。少数缺乏民主意识的人担任领导后,自认为高人一等,骄横跋扈,将管辖范围当成自家的一统天下,对敢于监督或提不同意见的同志,视为“眼中钉”。同时又有依附心态,把领导看成是自己进退走留的决定因素,事事附和随从,为了取悦上级而放弃原则甚至同流合污。还有的下级明知不对,存有种种顾虑或畏惧心理,怕监督上级招致非议和打击报复,只好少说为佳,或避而远之洁身自好。
党员权利实现的思考
党员权利包括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等一组具有内在紧密联系的权利集合,它贯穿于执政党的决策、执行、监督等诸项权力的运行过程中。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特别是正确行使党员的监督权利,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基础,也是衡量党内民主程度的重要尺度。紧扣党内权力运行,全面贯彻落实党员监督权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党员其它诸项权利的有效实现。
针对当前党员监督普遍存在畏难情绪,监督盲点多、空当多,监督缺乏必要知情前提,缺乏必要的监督意识、监督责任和有效的机制保障,监督动力不足,因而使监督经常处于“弱监”、“虚监”、“空监”状态等弊端,中国社科院重大国情调研组在对津粤江浙沿海四地发达地区的党员同志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激发党员监督权利实现的内在主体动力、营造公开透明的监督环境、建立党员监督的长效机制、瞄准重点对象构筑保障监督者权益的制度防线、搭建党员监督的实现平台等方面入手,积极营造条件,创新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员监督权利,让党员更好地行使自身的权利,并有效地开展监督。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员监督权利,党员监督权利实现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仍然存在影响党员监督权利实现的诸多矛盾、问题和障碍,制约着党员监督权利发挥作用。
1.党员监督是党员权利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党内监督的主要形式之一。党员监督权利是党员权利体系构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监督权利是党员应当享有的一项重要民主权利,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和选举权最终都离不开监督权的实现。党员监督权是党内监督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党员直接作为监督主体,在党内权力运行过程及执政管理活动中发挥的监督制约作用。
2.党员监督的主要对象是监督决策权、监督执行权、监督监督权。党员监督的主要对象是党所拥有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等权力运用重点环节,重点监督那些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和领导干部。加强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实质就是要加强对党内权力运行中枢系统和权力资源密集岗位的监督。监督权利只有紧扣党的权力运行过程才能有效实现,党员监督权也由此可以具体分解为监督决策权、监督执行权、监督监督权。不论是党代表会议的监督、党代表的监督、党的监督机构的监督,还是党员个人的监督,都要依法依纪,按照党的规章制度进行,而且监督的结果也要受到监督。
3.实现党员监督权利的主要障碍。*以来,党内民主实践更加深入,党员行使监督权的形式呈多样化,出现交流式、评议式、提案式、研究式、举报式等多种方式,但是,党员监督权利的实现状况还不够理想,实现程度还远远不够,还存在不愿监督、不能监督、无法监督等障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对党员监督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真正贯彻落实时遇到的阻力较大;二是权利和权力关系上的结构性失衡,致使党员监督处于弱势状态;三是党务工作神秘化,监督缺乏必要知情前提;四是监督缺乏安全机制保障,制约了党员监督权利的实现。五是党员缺乏监督意识和监督责任,党员监督动力不足。妨碍党员监督权利实现的根源可归结为两大类:一是由于不分权、不让权、不放权,造成党员得不到监督权;二是由于施行程序、机制不当,造成党员监督权失效。
党员监督整改措施
党员监督权利实现的重点、难点
党员权利包括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等一组具有内在紧密联系的权利集合,它贯穿于执政党的决策、执行、监督等诸项权力的运行过程中。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特别是正确行使党员的监督权利,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基础,也是衡量党内民主程度的重要尺度。紧扣党内权力运行,全面贯彻落实党员监督权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党员其它诸项权利的有效实现。
针对当前党员监督普遍存在畏难情绪,监督盲点多、空当多,监督缺乏必要知情前提,缺乏必要的监督意识、监督责任和有效的机制保障,监督动力不足,因而使监督经常处于“弱监”、“虚监”、“空监”状态等弊端,中国社科院重大国情调研组在对津粤江浙沿海四地发达地区的党员同志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激发党员监督权利实现的内在主体动力、营造公开透明的监督环境、建立党员监督的长效机制、瞄准重点对象构筑保障监督者权益的制度防线、搭建党员监督的实现平台等方面入手,积极营造条件,创新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员监督权利,让党员更好地行使自身的权利,并有效地开展监督。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员监督权利,党员监督权利实现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仍然存在影响党员监督权利实现的诸多矛盾、问题和障碍,制约着党员监督权利发挥作用。
1.党员监督是党员权利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党内监督的主要形式之一。党员监督权利是党员权利体系构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监督权利是党员应当享有的一项重要民主权利,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和选举权最终都离不开监督权的实现。党员监督权是党内监督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党员直接作为监督主体,在党内权力运行过程及执政管理活动中发挥的监督制约作用。
2.党员监督的主要对象是监督决策权、监督执行权、监督监督权。党员监督的主要对象是党所拥有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等权力运用重点环节,重点监督那些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和领导干部。加强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实质就是要加强对党内权力运行中枢系统和权力资源密集岗位的监督。监督权利只有紧扣党的权力运行过程才能有效实现,党员监督权也由此可以具体分解为监督决策权、监督执行权、监督监督权。不论是党代表会议的监督、党代表的监督、党的监督机构的监督,还是党员个人的监督,都要依法依纪,按照党的规章制度进行,而且监督的结果也要受到监督。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监督检查意见